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策略(共8篇)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课堂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中促进教学诸因素有效地互动交往,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热于、善于学习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又是学生以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本文运用新课标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交往策略的形成。
关键词:情感
教学结构
全面评价
探究 引言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使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是实现新课标,形成新理念的基础。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促进教学诸因素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心理准备----互动交往的前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有机体,只有当他准备反应时才能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时,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是互动交往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前,要努力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在心理上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形成积极的求知行为。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诚挚的情感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要适机地提供给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建立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激励他们认真学习、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从而获得新的成就感,进而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探索,形成不断探求的毅力和恒心。
二、优化教学结构——互动交往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因素间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活动式英语课堂是优化教学结构的主要途径。
1、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化
英语课程标准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大量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活动。如在教学PEP Primary English book3 Unit4 A Let’s learn& Let’s do,我设计如下几个任务:
Activity 1: Look for the Teddy Bear in the room one by one Activity2: Look for the bear in Amy’s home.Activity3: Hide and Seek(小组找找藏藏)Activity4: Report time Activity5: Let’s design(小组讨论设计家的布局等)Activity6: Make a new house
2、激活语言,使具活动化
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活化教材文字为语言:例如在教学PEP Book1 Unit2器官单词时,如finger,先让学生听音,然后出示picture.让学生look and image.,产生感悟。再让手指发出声音snap your fingers,接着让手指小人说话交际:Hello , I’m finger.Nice to meet you!让教材中的文字跑出来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动。让孩子在动中学,学中玩。
活化教材内容为日常生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理解语言,巩固,运用语言。在学习How much is„?时,教室又成为商场中的一角,让学生自主地挑选商品,询问价钱,用真正的“yuan”购物。就在这样一种类似生活的语言情景中,在一种适合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去听、去看、去说,努力使教学呈现出“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崭新局面。
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真正达到热烈的交往与互动。
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互动交往的途径。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英语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具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多方面的交流、交换、交往以及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景,向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合作,提高自我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如学习数字时,我把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如下图)15 16
25 26
50 60
„
在数十四“Fourteen”时[f :]-[ti:]-[ˋf :ˋti:n]层层深入,特别强调[ti:]的读法(食指在空中划一条长长的线表示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学习“十五”时,学生已自行读出了[ˋfaivˋti:n].我并不大声地喝止他们,以免断竭他们探究的火花,只是及时地纠音[ˋfifˋti:n]。在教学“十六”时,我用手势指着板书上16中的6,提醒并引导学生说:[siks]-[ˋsiksˋti:n]。聪明的孩子已对“几”加上“teen”就等于“十几”,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的十七、十八、十九,学生认读得很快。到了二十,教读一下[ˋtwenti],再读[
]---引导学生说[
],比较一下[ti:n]和[ti]的读法,自然指读到[ˋf :ˋti:n]学生接下去说[ˋf ti]。把[ti:n]换成[ti]成为整十,这一规律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孩子们通过诱导,自主学会了这么多的英语数字,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激起求知的欲望。
四、实施全面评价——互动交往的保障。实施全面评价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作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这不仅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导致思维惰性的产生,影响交往的互动性。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课堂评价只有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对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得出结论后,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结果的评价形式,要以定性描述方式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之进行自我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毫不吝啬鼓励性的语言“Good”“clever”等,时时不忘鼓励的笑容与手语,不惜表扬小小的进步,对每一位学生从优点上加以引导,使他们信心倍增,感受成功,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其次,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进行竞赛评比,以保持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交往互动。
然后加强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自评 小组评 老师评 学习兴趣
乐于学习留心生活的英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课前课后反复听录音,上课善于表达表演,善于听别人说 合作意识
认真配合小组表演 善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将此表印发给学生,贴于英语书的封面上,每节课努力照此表去做并给自己打分,让小组讨论考核,教师作出相应的奖励,最后,评出“英语小能手”“学期优秀星”等。
全面评价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往
结论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一)着眼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皮亚杰看来,通过练习,也许可以教给学生某种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学生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的过程。所以,当皮亚杰派学者在研究学习时,他们常常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2]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学生不能解释他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
“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立足英语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定语从句的练习中,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通过积极思维,大胆猜测,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句子:
This is a hospital that was built 10 years ago.
This is a hospital whose walls are red.
This is a hospital which I visited last week.
Jay Zhou is a pop star who/whom/that/whose_________.
Suzhou is a city which/that_________.
My favorite teacher is a person who/whose/whom_________.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演变,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突出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课程作为过程,意味着进程、运动和变化,不是作为客观的目标或学习内容摆在学生面前只是由学生去“内化”,而是包含着学生参与课程的科目学习的经验的变化、丰富和演考问题,探求知识。学生应该根据课程目标阅读英语教材,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查字典弄清字词意思,通过大胆猜测摸索语法结构,相互讨论检查知识的把握程度。这样,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素质,从而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自学。
(三)强调团结互助,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同学之间彼此的尊重,在交往中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不易从作为英语老师的成年人那里直接获取。
由于“交往—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往,当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恰当引导,启动教学。
教师引导是“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师应该在新课导入时对学生作恰当的引导,明确课程目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初步扫清新知识学习的障碍,并为新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定语从句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作为铺垫:“Suppose one of your formerclassmates is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new school and that you two get together now,what will you say about your new school?”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半开放性的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爱校之情,使他们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致于出现散漫或冷场。以简单句为主要载体,并给对定语从句有基本了解的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从而坚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二)明确目标,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是“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新课伊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梯度式”课程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明确自学方法和自学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使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比如,在学习定语从句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下列句子:
It is a beautiful school.
It has many modern facilities.
It is a beautiful school with many modern facilities.
It is a beautiful school which i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flowers.
It is also a modern one that has many facilities.
It is not only a beautiful school which i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flowers but also a modern one that has many facilities.
学生通过比较,进行探究性活动,感受定语从句表达时的意思衔接,体验英语结构的严谨性。英语教师再次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中心任务:在对话和语篇中正确使用定语从句,从而引发学生主动在语境中进行意义建构,为从形式上把握定语从句并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三)任务活动,小组讨论。
小组是“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基本素质各异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编组人数尽量不要太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组4人为宜,需要时很容易分为pair work;编组在几节课后可以重新调整,力求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小组讨论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组长把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往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的方式宏观调控。教师在学生不能够得出准确答案时,不应该包办过多,要让学生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确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学,再进行组内讨论,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比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快速找出教材短文“Former student returns from China”中的定语从句。通过小组讨论,概括定语从句的概念,完成下列表格:
(四)质疑补充,组际交往。
组际交往是“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讨论后,学生对教材内容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话题,突出关键性问题。经过老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表达、交换自己的看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组际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组际交往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害羞等不良心理品质。当然,英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自己设计的深层次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和讨论。比如:If both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s act as the antecedents,which relative pronoun will you use?
(五)课堂检测,练习评定。
课堂检测是“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手段。组际交往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课堂检测可以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不一定要急于讲解,可以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往—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材。
知识是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学生之外的,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5]才能在学生内部真正“生长出来”。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教学需要,分析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和知识储备,精心分析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框架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应该针对英语语言知识零碎的特点,分析语言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共性,使学生少走弯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正确引导。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换句话说,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由学生当前能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既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6]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的意识水平。当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处于潜意识水平时,教师应促使其向有意识水平转化,自觉地、明确地运用学习策略,改进、提高自己的学习,进而能自我总结、积累学习策略、自我提高学习效率。
(三)启发教学。
在一般意义上,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不仅具有更多的知识,而且因为经过重建具有了在质上不同于学生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7]英语教师在“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完全不需要进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只需要在某些关键之处稍加点拨,最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
“为了学生”是根本的教育宗旨,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个好教师应该努力通过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又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计划和产品的自我完善的空间,来创造意义建构的领地。[8]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往的机会,提供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还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摘要:“交往—互动”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走自主发展之路,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交往—互动”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对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互动,英语课堂,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2.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2.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82.
[5]K.鲍利克,M.R.罗森茨威格著.张厚粲等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6.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7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师生交往 思维互动 多元评价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习惯于一味地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不仅扼杀了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压制了学生历史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课中师生交往的思维互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展开思维教学
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学生喜好的思维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结合性思维和实用—情景性思维”。这个理论认为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喜好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在成绩、对学校的适应性、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尽管三种模式是一样的重要,而且互相不可替代,然而,课堂和测验往往只在意分析性思维一种形式。另外两种模式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更有用,但在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却很难判断。于是,教师们往往发现有“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有考试成绩一般却很有独立见解、颇富创造力的学生。如何发掘喜好不同思维模式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令历史学科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传统上,许多人认为历史学科非常重视靠记忆来获取知识。当然,如果一个人什么知识也不掌握,就无从分析知识,无法创造性地理解知识,更谈不上应用知识。知识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个体就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在当前开卷考试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认为历史不需要记忆、理解,考试时只要翻开书本来抄抄就行了,更不用说课堂上积极思维了。事实上,开卷考试下的历史课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要记忆、巩固,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提高了。说实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道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这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终身受益的。今天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以传统的方式思维,更要学会以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方式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思维互动的策略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下面我从互动意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三方面来解释彼此的思维互动。
教学是一个探索真知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充分享受发现真知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增加双边活动,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好说、敢做敢为,允许说错、做错,错了决不讽刺、挖苦,因为“师云亦云”是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的,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登台唱主角,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思想古人的思想,才能解释古人思想。理解前人的思想,认同民族传统,也要历史地思想他们。这种内心的“重演”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必然包含学生自己的思想,学生是以自己的思想在体验、感受古人的思想。历史参与和体验意味着探究,学生在历史探究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就有了他自己的思想成分在其中。
——周莹
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在吴正宪老师(后面简称“吴老师”)的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的,后面会跟老师再交流。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还有方法的,教学策略的,包括人格的,情感的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有所收获,这样他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地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1、师生互动
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和地位的互换,也就是互相质疑。
有的时候得在课堂里边装点“傻”,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但是,真正的互相质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好话题。
2.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经常用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评价别人。评价时多数是以正向评价为主,学生从中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修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三、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类型。
1、外互动和内互动
外互动,主要指的是师生与外界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取得实效,决不能只限于师生的这种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的活动,我们特别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特别是教师、学生与外界,比如说刚才讲的媒体、环境、内容等之间的一些互动。通过它的互动扩大学生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也帮学生开阔眼界。整个课堂的“含金量”,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增强。
很多学校提倡课前参与,也就是在还没上的数学课,孩子先对这个内容收集了一些信息。比如,讲圆。孩子把这个事已经弄的很明白了,而且还知道,通过计算机π已经算到了什么什么程度。各种各样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这一堂课的信息就非常大,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触动是不花时间的。
又比如,讲统计。特别是统计意识的培养,像数据的收集,其实很多都是在课前完成了,那么在他们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收集信息、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他们的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拘于课堂上的例题,而是大量的生活空间。
再比如,讲钟表。认识钟表之前,学生先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钟表,或者从家把一个小钟表拿来,这时他已经看到了很多的信息,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内互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个体内部信息交流的活动。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就是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它是外部环境在人内部积极能动的一种反映。比如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先前的经验,像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外来信息有着不同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和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之后,再次用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给他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过去一说“盲人摸象”都认为是贬义,就是说,你这个人片面。吴老师曾上过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这节课一直以来被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概念最集中,最枯燥,最抽象的一个单元。有人管它叫“文言文”。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那么多的数的整除的概念,经过吴老师的点拨:“不求全,你们自己试试看。”结果学生仨一群俩一伙的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概念,整理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个互动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说了质数,合数,另一个学生可能说了奇数、偶数,每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分,但是这就处于盲人摸象的程度,我摸到大象腿的时候,很粗,像个柱子。请问老师们,片面吧?片面,大象怎么想柱子呢,可是您再想想,对这个个体来讲,他只摸到了大象的腿真实不真实?是真实的。我们说这是片面且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处于摸象的这样一种状态,那永远是片面的,所以呢要组织说象。在吴老师的那节课上,孩子们一个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三言两语,同学互相补充,说着说着,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就出现了。经过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象基本上就出来了。说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互相启发,共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们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反思的过程。成象给学生什么呢?本来是零零散散的,最后是我们大家自己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这些下里巴人们,草根式的人物自己完成的,它有一种经过了学习以后的成就感,那么这种自信心、自尊心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建立。它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抽象,那么抽象,就是在概念的比较过程当中,去发现他们的内涵、外延有哪些不同,使每个孩子能够对数学的概念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从摸象到说象到成象到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内互动的过程。
2、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
早在80年代的中期吴老师就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发表,这篇文章里边特别谈到,课堂教学一定是两条主线在互动,一条是知识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的主线。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在认知活动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映。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在课堂教育当中是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的。
比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的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名明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3、正互动和负互动 正互动,主要就是讲的师生双方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当中进行的积极的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互动。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愿意跟老师交流,愿意跟同学们交流,积极参加一些讨论,问答,表演,思维很活跃,最大限度的能够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那么教师呢,又能够灵活自如的去指导,调控学生的学习,这种相互促进,主要是正面影响,它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负互动,就是消极的影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出现错误了,或者学生之间关系不太友好,相互排斥的,或者老师的控制不当,相互传递错误信息了,等等因素,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时候互动就感觉到无效或者是有消极的影响,这就是负互动,也是教学里头应该尽量去避免的。
4、平等互动和不平等互动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
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建议老师们: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那么谈到平等互动,就有不平等互动。
其实刚刚我们的例子当中已经说明了,就是教师绝不能表现出自己权威的倾向,一切都要以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课本的观点为准。我们应当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有机会参与讨论,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不平等的互动往往是在课堂上有些好学生交流学习的时候,几乎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占了,就是他一个人在讲,然后向全班汇报的时候,还是他的观点,那么那些胆小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反应慢一点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流、讨论,那么这样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掉队,那么这就是由于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这种不平等的这种互动,或者老师忽视了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而造成的。我们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当中,多一些平等的互动,多一些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思考的机会。
四、课堂教学互动调控的基本原则
1、人文化
是说教学过程里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给孩子亲切感。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从心底流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学生,这个尊重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应当发自内心,对学生给予尊重。
有一次,吴老师跟老师做教研活动的时候,马上就要上课了,但是班级位子比较少,老师就选了一些学生进来,有一位学生就被拒之在门外了,但是这个孩子跑过来了,不停的来往里边张望。吴老师问他:“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也想上课,老师没选我。”吴老师说:“你也一起来吧。”其他学生告诉吴老师,说那是我们班的差生,老师没选他,他自己跑来的。老师们,这么小的年纪,就被“差生”的帽子戴在头上,漫漫人生路该怎么走啊。当时吴老师把他请到课堂的时候,给了他更多的关注,多次请他回答问题,多次给他鼓励。下课了,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拽着他合了一张影。同学们一看,哎呀,吴老师这么喜欢这个同学,这位同学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那种兴奋。后来吴老师也跟他们老师一起交流,班主任很年轻,工作刚三年,吴老师给她讲了一个梭鱼的故事:梭鱼是海里生活的动物,它以捕捉小鱼为生,饿了就吃鱼。后来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梭鱼和小鱼同时放入池中,玻璃板一挡,梭鱼饿了就扑向小鱼,吃不到,一次,两次,三次„„多次的实验。结果呢,当我们的实验员把玻璃板从水中捞起以后,这条饥饿的梭鱼,最后活活饿死,他再也没有勇气去捕捉就在眼前游泳的小鱼。这个实验说明了当一个个体失去信心时就会放弃。而课程改革,就是说最大限度的去换取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学习热情,一种进步的希望。有了期待,才能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那么他的期待,他的发展从哪来,就从教师对他的尊重来。还有一次,吴老师上完课要做学术报告,一个学生等了吴老师两个半小时,手冻得红红的,她见到吴老师说:“老师我叫朱月新,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这是我最喜欢的。”这是农村的孩子,也没什么玩具,就用纸折了一个喜欢的动画人物送给了吴老师。还有的孩子下了课以后,不愿离开教室,还想继续上吴老师的数学课,他感觉自己是主人,受到尊重,他有一种学习、交流的欲望。这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2、情景化
小学生心理受到外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因此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情景,用情景去影响学生,然后调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这种设计好的特定的教学情景里,积极主动的调控自己的心理。
有的老师经常用喜羊羊,灰太狼,他们一出现学生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其实关于创设数学课堂的学习情景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老师,都在积极的去创设情景,包括我们的教材。老师用心的把一些现实的,有趣的,这种生活的情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有思考意义的学习情景中去学习,他们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当然不仅仅是生活情景,还有数学知识本身的教学情景,也包括制造思维冲突的情景,还有一些语言直观的情景,游戏的情景,故事的情景,等等等等。正如苏小天老师所说情景是教学的承重墙。
3、科学化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是讲老师脑子里的数学,而是讲儿童需要的数学。你比如说年龄特征,低年级适合什么样的学习,什么样的学习的调控,什么样的学习的这种互动,那么到了高年级又需要怎样的,他的年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创设的情景,所采用的互动的方式,方法也都不同的,所以这样呢,能够更加科学化。
4、全程化
把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互动,和对课堂教学从始至终的调控,应当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从始至终的互动,调控,包括留作业,包括课堂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更加智慧。
5、整合化
调控可以是老师的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互动进行调控,也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自主的调控。但是在这些调控中,老师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各种调控的层面,科学的组织起来,就让课堂的心理环境调控更为有效。在课堂上,不能顺着一个学生的思路“跑”,大部分的时间都去研究与本节课目标无关的内容,这样就缺乏科学性。所以我们说呢,调控时老师的主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科学的把这几个层面的调控有机的组织起来。
6、自主化
都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调控是为了让学生慢慢的学会自主调控,老师重在引导培养学生,增强自主调控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应当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去进行互动,调控,才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具体说:
1、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立思考,以及互相提问,接纳,辩论,质疑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互动课堂,老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
吴老师经常在课上说:“谢谢张老师,你的这个想法我可真的没想到!”学生的自信、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的凸显。教师跟学生真心的交流,彼此的沟通,互相的分享学习的成果,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特别提出,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给自己定好位。
2、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的去发展学生。在互动的课堂里,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潜能来实现自我。当然,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在集体当中生活,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困难的学生,要给他空间,相信他,让他用不同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慢慢的去理解。要帮助学困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去获得成功。
有一次在沟门吴老师上了一节课,到了课堂练习的阶段,同学们都可以顺利的过关了,但是有一个学生要想解决今天课堂的问题,他前边还有一个知识遗漏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是坚持放弃。吴老师把孩子请过来,当时那个孩子的数学老师很忐忑。而吴老师就花一点时间,给他一点关注,多一点了解,多一点交流,帮他堵上了知识的遗漏。
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调控。吴老师多年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坚持给学困生制造成功的机会。
比如,吴老师的一个学生曹伟,在学习三位数乘法时两位数乘法还不会呢,他怎么能自信呢?于是,吴老师就制造他成功的机会,利用一周的时间给他补两位数乘法。再上课,他把手举得老高,吴老师让他来试试,果然做对了,同学们给他热烈的鼓掌。吴老师马上说:“曹伟,你不仅会做,还能把道理讲得这么清楚,一定能学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他那节课那种饱满,那种投入,那种期待,和往常课堂上都不一样,那么他那天就在同学们的掌声当中结束了他的封闭自卑。
学困生,需要重新建立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同时,其他的多数孩子,在学习让别人建立自信。
3、关注学习过程
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而过程更重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互动。
比如,数与形结合的学习过程,眼,脑,耳都来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多种感官的参与。要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及时的组织大家进行互评,调控,来共同的分享同学们的智慧,适时、适度的进行评价,它是引领了孩子互动的方向。互动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它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多元的对话的过程,它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把握关键,提高课堂效率,使互动,调控,真正有效。
4、互动的课堂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拉开了帷幕,当时吴老师参加了一个论坛:“走近美妙的数学”。像张景中院士,杨乐院士等都在谈数学学习体会的时候,各有各的招,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喜欢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想法,才能交流。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争论当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生机,活力。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时学生想学,让学生乐学并且会学,最后达到一种爱学的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我们建议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并预设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空间,特别是敢于追求真实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追问真理,敢于追问,敢于质疑,甚至对课本上提出的观点,对教师提出的观点,都敢于大胆的提出追问和质疑。吴老师和几个工作站团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数学的印”,其中第一个印就是要求真求实,去伪存真。数学是严谨的,是科学的,怎么去烙下这个印,要搭建互动的平台。
一、师生问答互动教学策略
师生问答互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互动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当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设计出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点的提问内容,通过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方式展开有效的提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其能够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
例如:苏教版《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和学生可以尝试以下的问答互动教学。
教师: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次赛马时,田忌为什么能够战胜齐威王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陷入了沉思)
教师:田忌能够在第二次赛马时战胜齐威王,是谁的功劳呢?谁是关键性人物呢?
学生:关键性人物是孙膑。
教师:那么同学们知道孙膑是如何得出让田忌取胜这个策略的吗?(进一步提问)
学生:因为孙膑对马观察得非常仔细。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时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是否还能取胜呢}
学生:孙膑之所以对田忌取胜胸有成竹,是因为他对双方的马和人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研究,孙膑通过分析判断出齐威王第二次肯定不会改变马的出场次序,因此才建议田忌实施他的战术。
可见,学生在一开始对田忌赛马为什么会成功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思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发问,使学生突然意识到田忌获胜的关键因素。显然,师生问答互动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理解的局限中解放了出来,使其能够对问题有全面性的把握,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汲取课文中蕴含的宝贵思维方法和伟大智慧。
二、师生讨论互动教学策略
师生讨论互动,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讨论互动空间最大化。
开放性问题具有可选择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解决问题,边选择相应的思路、材料和策略,而不是只单纯的选择一种操作方法。
例如:苏教版《将相和》一文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抓住“渑池之会”这个点来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渑池之会”上,楚王为了羞辱齐王,让齐王鼓瑟,而蔺相如逼楚王击缶,这体现出了蔺相如怎样的人格特点呢?
学生:这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与爱国情感。
教师:很好,那么何以见得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呢?
学生:勇敢体现在蔺相如并没有畏惧楚王,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机智体现在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弄得楚王非常难堪。
教师:那么,蔺相如的爱国情感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蔺相如的爱国情感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在“渑池之会”上,楚王与蔺相如孰赢孰输?还是打了一个平手?
可见,通过师生讨论互动教学,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全面深入的体会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从而加强对文章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能
三、师生表演互动教学策略
师生表演互动,适用于小学语文中故事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话剧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分别出演符合自身人物特点的角色,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人物的演绎,来深刻体会当时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对人物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文章的神韵有更为真切的.体会。
例如:苏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扮演“导游”,向学生们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风景,并让学生们分别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季节景色。
笔者相信,学生将会被课堂表演这一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充分展示出非凡的个人能力,生动的将课文中的优美描写展示给大家,积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述给全体同学。通过师生表演互动,学生将会在演绎课文人物的同时大大提升自己的朗读、复述、背诵等方面的能力。
又例如:苏教版《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类似于乌鸦的物品,把学生按每组四至五人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出一个学生来扮演“乌鸦喝水”中的角色,挑选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扮演乌鸦,让他带上“乌鸦帽”,其他同学扮演别的角色,总之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演绎到文中的角色。
可见,通过师生表演互动,可以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这样一来,对于课文中“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与“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两个难点问题,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轻松解决了。不难看出,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和表演能力。
【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彼此交流沟通,相互之间进行探讨活动,解决具体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任务式教材讲解,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成为主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教学则从管控性变成指导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
一、结合学生兴趣,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也比较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可将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喜欢的事物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如教师在上课前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在形象生动的影像中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实现有效的生境互动。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如果只是对诗歌内容进行口头翻译表述,会使课程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利用影像和音乐资料将学生们的思绪都集中到对课文的思考上来,让学生仿佛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通过情境化的创设,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释放了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
二、加强学生相互交流,促进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使课堂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从主控者变为指导者,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比较喜欢争辩和发问,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为学生营造讨论环境,如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获取更多知识。教师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争论课题,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恐龙》一课时,教师查找到有关恐龙的一些资料和图像,在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讲述恐龙的基本种类,并提出问题:“恐龙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存?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为什么会灭绝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们的争论、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最后再由教师为学生们具体阐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由此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形成了互助合作的教学氛围。
三、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是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鼓励者,语文课堂就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网络环境资源的基础上,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促进学生向教师提问题的概率,从而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两者的关系不再是机械的教授和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接受和对应的指导。如在文本赏析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自我品评文本的字词句章,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对话,活跃了师生互动,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进步。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误区
1. 虚假互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预设活动、内容、问题,学生只需按既定的内容回答教师的提问,答案往往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表现,学生刻意揣摩教师的想法,或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充其量是教师安排的“配角”。这种重形式的互动掩盖了活动的本质,学生鲜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2. 表面热闹型互动。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课堂缺乏有效的掌控,对学生互动不加引导,放任学生自流,使课堂处于无序的状态。部分教师将互动理解为师生问答,不加以区分提问的内容、方式、时机等, 只追求表面热闹,往往造成提问过频、讨论探究过多的状况。部分教师在互动中不能够及时反馈,使宝贵的生成资源白白流失。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1. 小组互动策略。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组间活动、组际交流共同达到目标,让他们在分享、 表达、互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首先,教师要科学划分小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特征、交际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也可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一般以4—6人为宜。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如小组长需掌控全局,负责发言机会的分配,学习进程的协调,小组学习时间的管理;检查员负责检查、监督组员的学习情况,避免组员使用汉语替代英语;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学生汇报小组学习结果。其次,开展有效互动。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针对困惑点、疑难点予以指导点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Online tours的Study skills & Task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把所学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如何制作,尝试合作完成一张介绍网站的图表,随后让每组的汇报员上台展示,并作简单介绍。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民主、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让思想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沟通,从而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2. 情感互动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自己的情感,唤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关爱,为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良好的情感条件。首先,要以尊重为基础。每个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呵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层次、多维度地推进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从而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获得发展。其次,以关爱为前提。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指导、鼓励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缓解紧张情绪,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心理支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愿意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再次,平等是关键。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捕捉学生的灵感,并能据此及时反馈, 进而促进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形成。
3. 角色互换策略。教师要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而教师以倾听者、观察者的角色参与课堂, 这样一方面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能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配合、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4. 情境创设策略。学好英语,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歌曲、简笔画、多媒体、游戏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想象中掌握语言知识。(1)歌曲或视频。教师将英文歌曲、视频引入课堂,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A good read的Reading(II) 教学中,教师先引出话题:“We have learned the Gulliv-er’s story in Lilliput, now let’s watch the film about some plots.”接着播放电影片断,提问故事情节,呈现语言知识点by tired out,by the time,manage to do sth., the same size as等。(2)简笔画。教师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来表现人物、场景,让学生根据简笔画提问、回答、 说话。(3)游戏。教师通过猜字、动作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关键词:互动教学 实践效果
一、高中英语阅读互动式教学策略
探由
1、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动机互动,阅读的习惯与阅读的能力互动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信息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既然是活动,那么组织一次活动就应该有其兴趣或者动机,没有兴趣至少有动机,兴趣是愉快地去学,动机是非学不可。高考要考必须得学,且要学好,因为高考考好了可以为学生自己将来的生活搭建一个美好的平台。21世纪是一个与国际交流热能化的时代,高中毕业后的学生绝大多数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有的还需要出国深造,考TOEFL、GRE等都有大量的阅读理解题,即使到社会中去也需要自学,那么在终身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兴趣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效果。立足于高中英语阅读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阅读本身就是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接受了原汁原味的信息,久而久之,阅读的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从而就会收到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善阅读的效果,将对学生今后进行综合学习创造先决条件,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快乐的旅行。
2、阅读的课内教学与阅读的课外扩充互动,阅读的内容与阅读的形式互动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高三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即八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堂教材就有各种题材、体裁的阅读文章,笔者将其作为精读内容,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及手段,扎实地抓好课堂教学,在学生充分落实教材的基础上,抓好第二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把高中的阅读教学从内容和时间上分为第一课堂(正课时)、第二课堂(英语自习课)、第三课堂(课余时间),形式和内容分为精读、泛读、自主阅读,并且进行详细的安排,选择大量的英文原版读物,国内外英文报纸、英文网页,即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来源广泛。真正做到内容与形式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的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3、阅读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听、说、读、写互动
大纲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说明高中应侧重阅读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信息,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阅读技能,发展智力,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分析SEFC不难看出,阅读材料题材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社会生活、体育卫生、环境保护及人权、政治等各个领域,体裁上有传记、小说、戏剧、书信和说明文等,观察每单元四篇课文内容,不难发现会话实际上起到影子的作用,用以引出本单元阅读主体。听力、写作则是本单元阅读材料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在阅读基础上的训练。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材料,促进听说读写的互动,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到日常生活中语言信息的交流中来。语言教学的本身就是要进行语言实践,语言的实践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这些活动是需要对象的,那么就由主导者来引导、主体进行语言活动,有了语言活动的氛围就会大胆地、主动地、快乐地去实践,真正把英语教学当作一门语言课,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课来进行,不管怎么讲,笔者都以阅读为中心落笔见效果。
二、高中英语阅读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
1、制约阅读的主要因素
词汇量掌握不够、阅读量不足、阅读速度不快是制约阅读的主要问题。高考英语词汇量2500多个,固定搭配词汇和习惯用语400多个。合成词和派生词400多个,累计词汇4000多个,对于每一个单词的教学,笔者使用六步法:会读、会写、会词性、会中文意思、会词组、会造句。。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甚至有些老师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寄托在阅读技巧和方法上,却忽视了阅读量的积累。阅读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对第一课堂的要求是:求质不求量。也就是在英语的精读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技巧及能力。学生欣赏、分析、理解、接受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扎扎实实打好阅读的基本功;对第二课的要求是:求质且求量。指导学生进行长篇文章的范读或扩充国外教材。第三课堂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每日3-5篇,求量且求质。一课堂忠实教材;二课堂充实教材,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泛读教材外,另加“New Concept English(Ⅱ)”和“Family Albume, U.S.A.”;三课堂放眼于量,大量吮吸语言营养。诚然,大部分同学容易满足于快读、跳读,却不能真正完全弄清楚文章的意思,阅读质量就大打折扣。
高考要求阅读速度1分钟至少65个单词,而教学大纲则要求1分钟70个单词,阅读速度的快慢和阅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对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在一篇文章里,这个词不认识、那个词不熟悉,就不可能还谈得上阅读理解,更谈不上兴趣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课文教学是达不到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当量的读物”。为了达到大纲所规定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笔者自1996年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探索。本人认为,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绝非读几本教科书就够了,即使课文教学效率再好,没有课外阅读的有机配合,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成效的。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阅读前,要求学生根据标题等大致確定文章的题材,要注意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文章段落和通篇的构思,不同的体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方法一但落实,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方法熟练了,碰到不同体裁的文章,大脑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阅读方法,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必然能优化阅读过程,取得实际效果。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按文体分类为:说明文、议论文、叙事文、广告与书信介绍等体裁。其中主要强化说明文和记叙文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说明文与议论文的阅读方式基本相同。分析文章的文体,寻找文章的主旨大意,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结尾段,中间段用以说明,可以加快速度;给文章拟题;归纳段落大意时,要细致认真地研读文章的具体段落,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抓篇章的main idea;topic sentence;key word的习惯,文章的阅读速度可稍快一点,抓首末段和首尾句,即可抓住主旨大意,段落大意和作者的意图,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读说明文时,长期养成这样对问题的思维习惯,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害怕做此类题,但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一般都能轻松地解决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的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策略】推荐阅读:
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07-24
浅谈互动式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6-15
课堂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差异教学中的应用10-28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11-14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10-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05
小学英语基本课型结构及教学策略05-25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