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学习习惯有两个:养成爱护图书和坚持写日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写日记的意义、方法,以及格式。日记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等等,将我们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写出自己心中的`话。最好在家里,这样就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坚持是写日记的关键,如果要求学生每一天都写日记的话,还会有一部分的同学坚持不了,因此,要求班级分级进行,自觉的同学尝试一天一篇;中等水平的鼓励做到一周写二、三篇;对于能力较低的孩子必须坚持一周一篇,也可写读书,两者结合,加强积累,提高写作兴趣。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写日记!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2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 它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预习课文:

1、略读课文, 感知课文, 弄清文体。

2、精读课文, 主要环节是: (1) 借助注释, 查阅工具书, 扫清阅读阻碍, 有条件的话, 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以便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圈点批注。在阅读过程中, 将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画出来 (如表现力较强的、比较优美的、重要的词句) , 在其旁边写一写自己理解和感悟。 (3) 质疑问难。读后, 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 在书上写下来, 以备上课时质疑。

3、交换书本学习。同桌或小组内互相交换语文书, 再读课文, 看看别人是怎样预习课文的, 别人都读懂了什么。此环节也算是课前的合作与交流, 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很有帮助。

我班学生一直坚持课前预习, 现在已经收到初步成效。课文学习前, 学生已经把课文掌握了七八成儿, 上课时, 我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 让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谈得头头是道, 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的去讲, 只和同学们讨论一些他们都没有理解的问题, 非常轻松。

二.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老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 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这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 而且也对学生只剩发展也是个促进。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 要给学生阅读自由, 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阅读。二.做好阅读指导, 如怎样选书, 怎样读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每天定时阅读, 记读书笔记, 做摘抄, 写读后感等。

三.养成勤作文的习惯。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要写好作文, 必须从平时抓起, 在多读书的同时, 还要多练笔。养成写日记、写小评、随笔、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多写多练, 坚持不断, 这样, 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养成写好字习惯。

写一手工整规范的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也将终身受用不尽。平时写字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书写认真, 不写错别字。要养成“提笔即使练字”的习惯, 只要一提起笔来, 就要一笔一画地写, 认认真真地写, 力求做到笔画清晰, 间架合适, 行款整齐。

五.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良好的说话习惯, 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形成的。首先, 要养成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 在同别人说话时, 要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其次, 要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在小组讨论、演讲、校外参加宣传活动时, 都要在发言前动脑打个“腹稿”, 然后再说。另外, 要养成敏于表达的习惯, 在课堂时, 回答老师的提问, 要快速思考, 主动举手, 敢于发言, 在班会或其他公共场合, 既要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 讲话时镇定、从容不迫。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 对学生的发言要加以鼓励, 把学生的脸练“厚”, 嘴练“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3

1.读题。

2.复习以往学过的习惯。对照自己的实际审视已经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学生交流。

3.揭示学习的内容:“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习惯后,教材更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思维习惯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前后联系,学习“不懂就问”

1.观察图片,学习“不懂就问”,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1)向老师或家长请教时态度应该怎样?(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在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5)教师阐述“不懂就问”的重要性,结合本班学生举一实例,说明“不懂就问”的重要性。(6)同学们“不懂就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上、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

4.和《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一起教学。读《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进一步理解“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把习惯篇上成了看图说话。学生兴趣索然。《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是对“不懂就问”最好的阐释,对学生理解習惯篇很有帮助。《学与问》阐明学与问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知识的主人;而《大自然的文字》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是最好的实践指导性文章。

三、前后联系,学习“勤于搜集资料”

1.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1)做摘抄笔记,将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3)拍照片,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搜集资料有很多途径,我们看第3页上面的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搜集资料?

4.追问:你还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式?(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5.自主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读报和剪报》:(1)自主读文。(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阐述了哪些问题?每一个问题有什么作用?(3)读报有哪些方法值得借鉴?

6.布置准备:(1)每天在班级黑板报发布一句话新闻。(2)剪报:剪报本,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同样,关于搜集资料,虽然内容很多,但是读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和最后一课综合性学习有着很多的联系。有些教师缺乏瞻前顾后的统领整合教材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一读而过。将它提前到此时学习,目的就是要把学习习惯巧妙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这样更能增加习惯篇教学的课堂容量和实效性。

四、名言引领,总结提升

1.出示名人名言,朗读,理解。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2.教师进一步渲染: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对人贻害匪浅。学习了习惯篇,重在平时的养成。

3.将这些名言背下来,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4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跟孩子一起考虑怎样分配时间比较恰当,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高效学习时间点。在学习效率高的时候,集中完成比较难的学习任务,效率较低的时候可以学习相对简单的内容或者适当休息。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零碎时间主要有上学和放学路上、吃饭时间等,进行分散记忆。例如吃晚饭的时候,看一些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积累作文素材;吃饭时,和同学讨论下不懂的知识。

鼓励孩子主动提问,跟同学讨论。帮助孩子建立有学习困难可以求助的.系统。要告诉孩子,老师喜欢问问题的学生,鼓励孩子多提问,与同学讨论。

利用学习工具促进学习,学习工具包括学校图书馆、电视网络、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关键是让孩子乐于发现周围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并善加利用。如电视广播,可以通过听广播练习英语听力、学习英文单词。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使孩子们心情畅快,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从字义上来解释,就是重视和敬重。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说话时,不妨给别人一抹真诚的微笑;别人发表意见甚至对你发出逆耳之词时,能耐心地倾听;别人做出一点成绩时,要为别人获得的成功而真诚的鼓掌、由衷的喝彩。

对他人要真诚相待,使别人能从与你的交往中,看透你心中的暖意。不善于尊重人,不善于理解人,把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都看作理所应当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为一点小事就剑拔弩张,时间久了,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5

新学期第一课,孩子们刚从喜庆的新年气氛中走来,心理还没做好准备。我的任务是帮他们尽快“热身”,调整好状态。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不能“沉默”。我就要想办法激活他们,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中掀起“头脑风暴”。我要在课堂之中多开几次“火车”,让每一位学生都乘一乘。

对于学生的表现,我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虽然教的是同样的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会给你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会呈现不一样的思维成果。比如说让学生展现运用语文的例子,孩子们的答案就有新的了,成语接龙游戏、写信、参与写字大赛、创作诗词。

你听,“开火车”到鞠奥,说到了他早就有的愿望——加入校运动队。这哪儿跟哪儿呀!对于这种情况,我得帮他“包装包装”:不如给校运队撰写招人启事,你看咋样?

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反思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在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的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教育的真谛,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一个人自学自励、主动有为。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这种行为和倾向一旦形成,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学得更轻松,更有效率,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它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对于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所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可见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彻底改变孩子们的课堂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首先,对于幼儿自身来说,为小学学习以至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来说,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条件。俗话说:“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促进了教师更好的教,教师更好的教有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更加轻松自如。

最后,对其他孩子来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如果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期间,教师坚持让幼儿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出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一项,坚持不懈地培养一项。日积月累,必能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

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帮助幼儿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学习习惯,分三步对幼儿进行培养:1.做事情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边做边玩;2.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3.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生活学习的特点,培养学习习惯的目标和方法,都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切忌成人化、理想化。同时,既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3)与创新教育结合的原则。

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认真上课、专心作业、刻苦学习,而应该有更新的要求,更深层的内涵。必须着力培养孩子创新性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做想结合的习惯、敢想敢说的习惯、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

(4)贯彻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原则。

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而对幼儿来讲,实际生活中事事有问题、处处有知识,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在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语言、科学等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而且要渗透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中。

(5)、家园合作的原则。

对幼儿来说,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能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百灵班

吴雅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7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 倘若学生能专心听讲, 就能快速掌握所学内容, 并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专心听讲的良好环境和情境, 使学生能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首先, 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准备好笔、练习本等物品, 笔是用于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部分, 或者勾画自己尚未听懂的地方;练习本用于随时做教师讲新课所举的例题, 或随堂练习, 或同学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学生形成了懒于动手实际操作的惰性, 甚至形成了把学习数学当成看小说——只看不写的不良习惯。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而且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乃至影响学生未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 敢于放手, 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动手操作、去思考、去探究。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求学生:一要认真听教师讲解, 注意看教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 仔细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二要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三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动手操作活动、读书、写作业等任务;四要及时纠正精神不集中、贪玩、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的不良习惯。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它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的精神。因此,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信任, 并感受到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 哪怕他们的问题提得不恰当, 也不能批评或置之不理, 而要耐心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后, 就有勇气提出更多的问题了。再次,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新课导入时, 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 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

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从懂到会, 其间必然会出现差错, 对于学生在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中出现的差错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 正说明学生对某一知识还没有弄清楚, 并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此时,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用前面提到的检验方法去找出错误, 并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找出问题的重点句、关键词, 细心品读, 力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更正错误, 起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我会采取下面的方法:个别辅导、小组讨论、集体讲解, 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及时弥补不足, 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应长期抓方可见效果, 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 认真审题是学生正确计算和准确解题的前提。如数学应用题的审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领会题意, 在“多变”上下工夫。同时, 对于应用题, 教师应提倡学生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 用线段图揭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能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灵活地启发解题思路, 减少了学生犯错的机会。又如计算题的审题:一审运算顺序, 看先算哪一步, 后算哪一步;二看数目特征, 根据已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法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法;三想能否运用简算, 尽量发掘可以简便计算的方法。同时, 在脱式计算过程中,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随时审题, 算一步, 审一次, 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的题开始没有简算但在某一步后会出现简算, 对于这类题教师应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要避免抄错数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让他们变盲目、机械学习为主动、灵活学习。

五、培养学生知错必改的习惯

作业是检验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作业中要培养学生有错就自觉改正的习惯, 使之树立学习的责任感, 纠正某些草率从事、不管对错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以保证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问题时, 正是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机。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 如果不行, 再给予点拨, 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点拨, 使学生茅塞顿开, 这个知识点他们就能牢牢掌握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学反思 篇9

宁夏同心实验小学

王灵芝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查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本学期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如解方程、脱式计算、应用题等都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0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现场调查本班学生的近视率.近视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很容易调查出来。学生很踊跃地参加了这次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兴趣增强了。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更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近视的重视。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很快增长的状况,学生认识到了预防近视的重要性。学生先是调查,然后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所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出示自己制作的近视眼,远视眼的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

此外,学校把防治学生近视作为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把这项工作当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最实际的行动,作为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同时,学校要建立学生视力档案,每学期作一次视力检测。

课题研究不仅需要集结大家的智慧,而且学要定期地互通有无,交流总结。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觉得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种渠道宣传教育。

学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会、班会、健康教育课、黑板报、图片、知识竞赛、文艺节目、家长培训会等,推行“光明行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爱眼、护眼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2.教师时刻要绷紧弦。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书写阅读习惯。因为孩子在校时间长,生活中大部分用眼时间是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最有条件把防范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行动上。

3.多方联手齐抓共管。

为了预防学生近视,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努力达到三个一致: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一致,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要求一致,一学期中各个阶段的要求一致。这样,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氛围。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基础,为了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学校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把学校的要求和做法告诉家长,统一了教育思想,使家长向学校的正确教育观念靠拢。青少年不正确的坐姿、写字方式,家长负有极大的责任,要求家长经常督促和警醒孩子。同时要求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用眼卫生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家庭清洁卫生;时刻提醒和教育孩子不要长时间注视电视屏幕。

4.努力改善学习环境。

5.强化行为习惯养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73-01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2

一、明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二零一零年, 我校曾对在校1196名高一学生进行过一次关于生物学习习惯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9%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表现为能独立思考、独立作业, 勤学好问。58%的学生学习习惯缺乏, 主要表现 (详见表1) 。

通过调查, 我们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相关数据, 从而确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 确定高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听讲的习惯;归纳整理的习惯。高一是高中三年的基础阶段, 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关系到高二的小高考、高三的高考的成绩, 老师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 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 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 注重培养画图分析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 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表述生物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情景。由于没有配图, 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 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型图, 将生物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 寻求因果关系。如:一对夫妇都正常, 他们的父母也正常, 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问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

A.1 B.1/2 C.1/4 D.1/8

这一题就需画遗传系谱图解题, 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画分析图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正确率,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教学策略

学生能否学好生物, 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只有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 才能形成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是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生物规律。具体地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 思考总结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中, 有条件的必须要求学生先做实验, 教师要尽量创造实验条件或参与指导学生实验, 让实验作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 在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操作中, 让学生切身体会Na OH和Cu SO4的加入先后顺序及出现的现象的异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让他们找出间、前、中、后、末期的图, 感受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 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 注重培养质疑反思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进行反思, 是否符合实际, 我的教学策略:一是在概念、规律的新课教学中尽量把概念讲准、规律讲透, 使学生理解到位;二是在练习中对学生经常进行变式训练。如:在做题目某基因型为Yy 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 它经减数分裂后, 形成的四个精子种类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有学生提出问题, 基因型Yy Rr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后, 形成的精子的种类 ()

A.1种B.2种C.3种D.4种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筋、质疑反思的良好习惯。

4. 注重培养归纳总结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板块, 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每上一节课的内容, 下课前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小结, 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如:讲完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时归纳比较表格二中的内容。

在注重章节小结归纳的同时, 还应注重滚雪球似地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学习结束时要能拿出一张知识结构简图, 简图中要能有机地补充完美的“枝叶”。

高中学习只是学生求学旅途中的一小段, 如果我们刻意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在高中学习中就会学得轻松、主动, 不仅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能使其受益一生。

摘要:学生的成功, 才是教师的成功。让学生成功, 就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

关键词: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质疑反思

参考文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13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在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要使用工具书,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3、教育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做笔记时要专心、认真,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2、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2、教育学生逐步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

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说,两个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 “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2、听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调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积累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深对读物的理解,锻炼分析概括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观察插图

1、观察第一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师又在做什么?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读书笔记的几种形式:摘抄卡片、文章,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等。

(2)下面这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观察圆形放大图,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摘抄好词佳句和相关的知识,还是编写读物提纲,或者是写读后感,对我们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2、指导观察么2、3页的插图。

(1)观察左上角的插图,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观察右下角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3)观察左下角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读书笔记的标题可以直接写“读某某文”或“读某某书有感”,也可以在标题下面再加一个副标题,副标题前要用上破折号,但无论是什么题目,行款都与写作文相同。另外,要写好读书笔记,必须深入了解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观察右上角的卡片,了解卡片的内容,比较这几张卡片在形式上的不同。

小结:卡片的种类较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卡片,上面有“类别、编号、文题”等等,摘抄时要填好;一种是自制卡片,但也要注明摘抄内容的出处。摘抄的卡片要归类保存好,以便需要时查找。如果我们从小养成摘抄卡片并分类保管的习惯,知识量就会大大增加,作文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指导尝试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读后可以用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交流。

四、总结

读书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努力做到长期坚持培养好习惯,这样会终身受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选择和购买工具书的方法。

2、教育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挂图:读读框内上下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明确图的主题。

2、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偿不说话的老师。遇到疑难问题,如果老师不在身边,就可以通过查字典、语典等工具书来解决。

二、指导看图,学习使用工具书

1、观察第4页下面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你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

2、观察第5页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是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的?

小结: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旁选择,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型找到后再看书脊上的名称,最后将要购买或借阅的工具书轻轻抽出来。

3、观察第5页下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三、实践掌握

1、出示:浩hàn,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字的意思。

2、“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总结评比。

四、总结

1、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这一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中3) 篇14

馨馨小朋友是个聪明的孩子,每天上课和游戏活动时爱动脑,喜欢积极发言,而且回答得也头头是道,正确率高,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很多,这给孩子带来了优越感。当别人回答不出的问题,她会迫不及待的抢着说。导致了她的倾听习惯不是很好。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进行自我批评。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位幼儿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幼儿却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幼儿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地转移听的注意力,做起自己的事;当发言的幼儿讲得绘声绘色时,许多幼儿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一事„„当老师说:“请小朋友跟旁边的同伴讨论一下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教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都是孩子们不良倾听行为的表现。然而,每一位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倾听行为是不同的。

因此,在平常组织各种活动时我们不仅要兼顾全面,要培养孩子勤思善学的习惯,同时也注意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两位老师达成一致,关注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告诉幼儿要做会听话的孩子,老师不请你回答并不表示你不会,老师知道你很聪明,聪明的人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听别人回答,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回答。平时多表扬不抢嘴说话的孩子。碰到抢着说的时候我们就是不请。请家长在家时如有这种现象也要进行相应地教育和培养。帮助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行成。建立良好的倾听规则游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利用游戏、活动的区角,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孩子有了不小的进步。孩子在不断的进步,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意识到孩子的习惯培养不能单一看表面,更要从孩子的个体出发,了解其内心,了解其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借助多种手段多方面的教育,才会有很大的改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5

一、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强调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1.营造氛围, 主动探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因此,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 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学生学习时, 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 而是一种情境, 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因此要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 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利用对问题的探究,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智慧的门径, 求知应当先学会观察, 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孩子观察事物往往受情绪影响, 而且观察得不全面, 时间也不会坚持太久, 因此, 教师不仅要保护、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 还要注意逐步引导他有目的、系统地进行观察。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 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做”中发现, 在“做”中体验, 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 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 但不善于动脑, 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 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 实验中也只顾“热闹”, 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 弄清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 制定实验方案, 即动手之前先动脑。例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 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摩擦力, 了解学生已知;然后, 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中亲自体验摩擦力, 说出自己的发现,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形成摩擦力的两个重要条件:接触和运动, 从而准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紧接着, 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大小相等。最后, 用发散性的提问了解大部分学生想要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需要, 归纳出本课要研究的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 甚至得到的结论是谬误的。对此, 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 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 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反复实验, 重新获得成功, 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 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 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 而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 自主分析, 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 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 然后, 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线路进行检查, 找到问题所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6

【关键词】音乐教学 良好习惯 创新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各科教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各科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教育家洛克也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资源,把培养良好习惯和基本音乐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更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一、注重基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规范发展奠基

习惯是一种不会忘记的东西,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关注平常,关注每一次,显得特别的重要。首先,课前准备要做到整队快、静、齐。其次,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再次,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发声的姿势、演唱歌曲的姿势、欣赏歌曲的姿势。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课堂纪律。每一次学生进教室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排好队,比一比哪一队排队时最快、最静、最齐,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评比。学生得到表扬时心里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满足。每次坚持这样做,逐渐养成整队快、静、齐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没有正确的坐姿、演出姿势,对小学生来说,很难准确把握音准。

二、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培养音乐美好情感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许多学校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如二胡、口琴、小提琴等兴趣小组,教师要在这些兴趣小组中,发展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同时,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器乐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让每个学生学会简单的基本演奏方法,鼓励学生学习各种乐器演奏。如果能坚持长时间训练,学生就会显现出音乐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注重专一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

三、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技法不是教师可以用语言直接能教会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揣摩,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教师再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

四、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音乐习惯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标明,小学生都期待得到教師的鼓励和肯定,期望获得成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采用激励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的学生的比例显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7

五莲县中至镇中心小学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这句名言中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播下一个行为,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第二层意思是说培养习惯重在“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第三层意思是说,习惯的养成要从抓行为开始。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下面就谈谈我们学校及我校教师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做法。

一、抓住关键人群,形成教育合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认识,才会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十分注重提高“三个关键人群”的认识。

1.抓教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习习惯

为确保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落在实处,我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校长---教导处和大队部---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确保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训练落实。如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我校领导班子首先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中至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全面规划了我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此外还将《关于加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意见》和《中至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编印成册,在校内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内容、掌握了方法。

2.抓学生---做到学之有理,行之有据

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应该培养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我镇坚持了多年“好习惯成就一生”系列教育活动,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常规训练月”,把“增加一个好习惯”作为活动的基本要求,大力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学校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分别就“学习习惯”、“在校一日常规”等进行详细地讲解和强调,逐条学习,逐条落实。学校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校园网、班会等形式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宣传,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不良学习习惯。

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做到学习与督查两手抓。学校每周都对学生的三姿等学习习惯进行检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及时通报等形式规范学生学习习惯。

3.抓家长---做到精诚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学校经常通过召开家长会(每年一年级新生到校一周内召开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向每一个孩子下发《中至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各项要求,不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做法,更要让家长知道这个做法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以及家长应负的责任和在家庭学习中所承担的义务,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督促学生规范地坐,静静地学,工整地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我们学校还多次发放“家校联系卡”,开通了家校交流QQ群,教师将学生在校习惯培养情况告知家长,家长及时将学生在家里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共同监督培养,做到了精诚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继承优秀传统,提高师资水平

在中至小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很多优秀的老前辈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这些老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在良好习惯的引导下学习主动,兴趣高涨,效率高。他们的优秀经验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小人继承发扬着。我们

认为,只有每位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都心中有数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效性。对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内的优秀资源,组织教研组长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工作中,我校的教研组长、优秀教师担当了重任,一是向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介绍;二是向青年教师进行常规课堂习惯养成的培训;三是开放教研组长、优秀教师的课堂,让每位青年教师都既能明其理,又能仿其行,更能效其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动作用的大力感召下,我校的课堂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可喜的变化:每年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就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明白了坐立站行的姿势,知道了听说读写的方法,掌握了交流评价的技巧。我想,这只是我们广大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冰山一角,我们的课堂中还有更多优秀的做法等待我们所有教师去挖掘,去传承!为了更好地宣传优秀做法,推广优秀经验,我们发挥校园网的优势,鼓励教研组长、优秀教师认真将本组、本学科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撰写高质量的经验材料,在学校校园网中进行专题交流。我校英语教研组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县优秀教研组,吴海燕老师也被评为了优秀教研个人。

三、细化培养要求,严格训练学生

1.细化课堂常规训练要求

课堂常规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堂常规的训练,一是提出课前准备、课堂发言、学习用品摆放、起立、拿书姿势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要求;二是教学中坚持反复训练。如数学教师魏延花对学生课前的要求是: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学具、两支铅笔、橡皮、直尺、垫本,将课本和练习本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本子打开垫上垫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课本上面,两支铅笔放在铅笔盒外面,用直尺和橡皮挡着,以防滚落。这样准备学习用品有利于课堂上用什么都可以随手拿到,而不致于因为拿学习用品而耽误学习时间,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一年级的新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家长又非常重视学校的要求,学校每年都利用新生刚入学的前两周这一最佳时期,要求教师严格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每位教师也都能细化课堂常规要求,严格训练,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细化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全员参与训练

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以下特点:

1、培养的内容多,有听、说、读、写、评价、操作、思考等方面的习惯;

2、参与培训的教师多;

3、需要长期反复训练。针对这项复杂的工作,学校一方面要求各科教师不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培养的内容,而且还要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产生1+1>2的训练效果。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细致的要求和计划。如教师席光琴培养学生“说”的习惯的做法是:(1)在发言、交流前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充满自信地说。(2)对部分学生说半句话甚至一个词的现象,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久而久之,说好便水到渠成了。(3)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展示说的机会。如每日十分钟“新闻台”,让学生把当日的见闻说出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年全县中小学生“庆建党90周年 建生态五莲”演讲比赛中,我校李秀娟同学获得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与我校常抓学生“说”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4)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指导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我们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就召开作业要求专题会,由各教研组长分别就作业设计和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狠抓第一次作业质量,严而再严,确保每一个学生作业质量都合格。每学期第一周、期中、期末我们都举行作业展评活动,形成了班与班、教师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竞争氛围。另外,我校还实施了《学生作业习惯养成一周表》反馈活动,把一周所有作业的情况用“☆”记录下来,周末统计,肯定并表扬有进步或表现好的同学,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外力的鼓励、督促、批评教育等,最后,教师为他作好周小结,并把结果用“☆”的多少上墙公布,以此激励大家共同进步。在长期的作业习惯培养过程中,学生作业质量一直很高,在全县小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中,我校取得了全县第六名的好成绩。

3.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我校汤启娟老师说:“训练学生的书写习惯要从老师做起,只要在黑板上写字,我都要认真书写,给学生做好榜样,有时还让学生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出现了漂亮的汉字。”该教师在参加全省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为我们学校争得了荣誉。另一方面,教师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察觉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评选“学习常规标兵”,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

4.抓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学习习惯外,还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不同的习惯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相互抵触。因此,我们坚持“互相促进,整体发展”的原则,注意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结合起来,工作中重视按《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以及《中至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要求严格训练学生,使培养工作互相促进,整体发展。我们经常不断地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教师,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通过以上措施,教师们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好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

质量。在去年全县十一月份学生综合素养抽测中,英语、数学、信息技术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英语学科获全县第一名。虽然我们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定借这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东风,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进一步改进我校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篇18

北林区张维中心校

李宏伟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5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外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矛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上一篇:医保政策下一篇:部编版习作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