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精选9篇)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1

摘要:本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尴尬处境,讨论了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相信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技术支撑课堂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会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一、笔者充当了一回大傻冒

学期初区教研室组织高中信息技术科组长听了一节课,课题名为《组建小型局域网——网线的制作》。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激情传授,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网线。评课时,主持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在座的科组长都不说话,笔者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放了头炮。笔者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不太适合普通高中的学生,互联网上有大量制作网线的教学视频,买一根网线的成本也非常低,没有必要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一炮放出,教研室领导敏感地抓住了话题,她要求每位科组长就这个问题进行表态,探讨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十几位科组长一一进行了发言,每位科组长讲完都让笔者如坐针毡,笔者恨不得在地板上找一个出口钻出去,因为几乎没有一位科组长同意笔者的看法,而反驳的理由却个个都是非常充分。笔者确确实实充当了一回大傻冒。上个学期,区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个课题是《利用Knockout抠图》,学习使用Photoshop的外挂滤镜。另一个课题是《摄影图像处理》,学习相片大小与像素计算和色阶调整。两位教师都没有按照教材备课,而是大手笔地自由发挥,得到了听课老师较一致的认同。这让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该学些什么?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处境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还没等到学生学完全学透切,甚至教师还在学习时就已经过时,许多知识正准备付印就被淘汰。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一直没什么变化,信息技术课的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本身具备一种变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没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并没有多少改变。笔者听过很多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和公开课,教师很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课件做得很仔细,讲解更是详细、周到,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却很少。这样的课堂自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同学们热爱信息技术,渴望信息技术课,同时又抵制甚至讨厌教师授课,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呢? 首先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还处在学校较边缘的位置上。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有意无意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机房被尘封,信息技术老师都会身兼数职,如电教、后勤或者教务等等,常常被事务缠身,精力难以专注到课堂,加上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最简单的教法就是照本宣科,传统的知识灌输最能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灌输在高中信息技术课里还占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学校的悲哀。

其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相矛盾。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的快速普及,许多家庭和社区都购置了电脑并连上了互联网,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 起点都是极不平衡,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差别也很大,学习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初露端倪。而这种开放性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花更多的脑筋,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非常费时费力。

最后是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与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造成巨大的反差。教材比较陈旧,教师的理念陈旧,课堂缺少监督,教法和学法大都还是因袭固有的旧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关系不大,与升学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而如何取舍教材,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何与其它学科整合,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等等,这些都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实践和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弱势的。如何从这样尴尬的困境中突围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寻找突破口。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学些什么

去年,笔者到合肥观摩了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虽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亮点,但参赛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上还是鲜有真正的突破。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所以,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①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和信息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完全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学生的学习以及软件应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WEB2.0,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创造才能,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的知识,融合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环保审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调查、搜索、设计、选择、制作、试验和评价,探究信息技术中的原理和方法,追寻人文特征,感受其内在的神秘感、艺术感,体会其独特力量和道德责任。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的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真正核心因素。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不断开放和创新。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让IM软件、SNS、微博等等成为教学内容,让它们成为师生甚至家校学习交流的工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让学生赶超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当中去,甚至充当主力军。要特别鼓励学生脱颖而出,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另开绿灯,开放各种权限,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和管理学校信息化设备、学校网络等等。

我们让技术支持教学,让不断更新的技术成为变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力量。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连网络都不敢开放,如何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如何让学生更理性地看待技术,更负责地、更有远见地使用技术?事实上,实践信息管理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比较好用的就是网盘,从开学第一课起就用好一个网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比如新浪爱问,可以成为学生挖掘享用一生的知识宝库。就是一个百度,也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内容,除了搜索之外,如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翻译,百度文库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中学生身边常用的信息武器。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都没有注册百度账号,怎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成功呢?而“魔灯”(MOODLE)这个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平台,更应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途径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应只是简单地“学技术”和“用技术”,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由各种程序算法所驱动的、由形式多样信息技术工具所表现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的技术意识、算法思维、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②

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当作课程的主要目标。要把高中信息技术课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要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进行领悟与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进行感悟与理解,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笔者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格外特别。有一次,笔者在一次研究课上的一句话,令许多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笔者在课堂上说,笔者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这似乎匪夷所思,但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用班级聊天室或IM工具进行在线讨论、用留言板或BBS进行信息发布,完全可以实现全班几十个人同时的无声的讨论和交流,文字在全球的网络里飞奔,在这样一个神奇的教室里,传统的时空概念都失去了意义,何况什么教学方式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变革带来的许多新概念,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家摸索和总结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了验证。比如小先生制、高中心育导师制、完全导师制、协作学习等,由学生带动学生,甚至打破班级授课制,由学生选择课堂、选择教师,向完全开放的课堂过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信息技术本身,更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新基石。

参考文献: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2

上个学期,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其中一个课题是《利用Knockout抠图》,学习使用Photoshop的外挂滤镜。另一个课题是《摄影图像处理》,学习相片大小与像素计算和色阶调整。两位教师都没有按照教材备课,而是大手笔的自由发挥,得到了听课老师一致的认同。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该学些什么?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处境

想得到答案,恐怕要先认清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首先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还处在学校众多学科里较边缘的位置上。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身兼数职,难以完全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加上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最简单的教法就是照本宣科,灌输在高中信息技术课里还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相矛盾。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的快速普及,许多家庭和社区都购置了电脑并接入了互联网,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起点也极不平衡,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差别也很大,学习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初露端倪。而这种开放性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新的思路和办法,非常费时费力。

最后是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与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教材比较陈旧,教师的理念陈旧,课堂缺少监督,教法和学法大都还是因袭固有的旧模式。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关系不大,与升学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因此如何取舍教材,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等,这些都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实践和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弱势的。如何从这样尴尬的困境中突围呢?我认为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寻找突破口。

●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学些什么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所以,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

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和信息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完全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学生的学习以及软件应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Web2.0,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创造才能,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融合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环保审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调查、搜索、设计、选择、制作、试验和评价,探究信息技术中的原理和方法,追寻人文特征,感受其内在的神秘感、艺术感,体会其独特的力量和道德责任。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的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真正核心因素。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不断开放和创新。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让IM软件、SNS、微博等成为教学内容和交流的工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让学生赶超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去,甚至充当主力军。要特别鼓励学生脱颖而出,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另开绿灯,开放各种权限,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和管理学校信息化设备、学校网络等。

我们要让技术支持教学,让不断更新的技术成为变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力量。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连网络都不敢开放,如何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更负责地、更有远见地使用技术?事实上,使用网盘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形式,从开学第一课起就用好一个网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例如,新浪爱问可以成为学生挖掘享用一生的知识宝库。百度也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内容,除了搜索之外,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翻译、百度文库等都可以使用,这些应该成为高中学生身边常用的信息武器。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都没有注册百度账号,怎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成功呢?而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平台(如Moodle),更应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技术课不应只是简单地“学技术”和“用技术”,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由各种程序算法所驱动的、由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工具所表现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的技术意识、算法思维、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

我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当作课程的主要目标。要把高中信息技术课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要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领悟与运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感悟与理解技术的人文因素,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

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这似乎匪夷所思,但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用班级聊天室或IM工具进行在线讨论、用留言板或BBS进行信息发布,完全可以实现全班几十个人同时的无声的讨论和交流,文字在互联网里飞奔,在这样一个神奇的教室里,传统的时空概念都失去了意义,何况什么教学方式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变革带来的许多新概念,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家摸索和总结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了验证。例如,小先生制、高中心育导师制、完全导师制、协作学习等,由学生带动学生,甚至打破班级授课制,由学生选择课堂、选择教师,向完全开放的课堂过渡。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信息技术本身,更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新基石。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陈杰

安徽省淮南一中

信息技术“灵”与“肉”

目前国内以粤教版、教科版等为代表的高中信息教材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内容,各地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内容开展教学,应该说高中信息技术可供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我想不管我们教什么都应该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高中信息技术课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变化无穷;但也要有不变的宗旨。不变的是课程标准,变的是教材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比做信息技术的“灵”与“肉”,即课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可能有些教师会提出:当前的高中必修内容就是“鸡肋”,教又没有多大意思,不教吧又违背课程标准。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课程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出现了教师教得没意思,学生学得没意思。但这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乃至重构。

在这里我想举个案例:2011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特等奖课例:探索魔法水晶球的奥秘——《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原课例是通过演示并剖析一段给文本文件加密和解密的计算机程序,来帮助学生了解利用高级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然后以这段加密和解密的计算机程序为例,讲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但在短时间内用VB编写加密和解密的程序很困难,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整地体验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于是谢作如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以一个魔法水晶球“读心术”游戏引入教学,一下把学生的“好奇心”给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去探究其原理——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算法;为了能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初步尝试编程,谢老师选择了图形化的编程软件Scratch——编写程序、调试运行,最后依据程序运行结果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环环相扣,可以说是教师教得跌宕起伏,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谢老师这节课是课程重构的经典案例,在很多外行看来,这节课以“读心术”游戏、Scratch图形化的编程软件博得“满堂出彩”,但更重要的是本节课始终以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充分完成了教学目标:亲历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可见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及重构,通过不断变换的“肉”,展示不变的“灵”。

陈晓虎

安徽省淮南实验中学

信息技术课的大技术课程之路

信息技术课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呢?若将学生置于毫无限制的网络世界,任其自由查找,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其中;若照本宣科,按课本直接给出答案又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基于网络功能强大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平台,更应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国内这样的平台有很多,如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中学陈斌老师的ITTool S平台;浙江瓯海三!中学周建达老师的learnsite平台等。通过对这些平台的使用,无疑让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这样的改变只是一种形式的改变,让原本分散在网络上的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有机地呈现在课程平台上,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源于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安排一些技术实验,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例如,在计算机系统构成时,就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电脑;Scratch编程时用到“Scratch传感器板”。这些基于硬件的技术实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激发他们后续的自主学习动力。另外我认为,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走大技术课程之路,目前我与淮南一中的陈杰老师正在做基于ARDUINO的电子控制技术实验课程的设计,这一课程基本是以技术实验作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动起来的前提,就是课前做好功课,查足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自主学习。

陈鸥辉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摆脱随意性,更规范地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四大模块。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课程结构实施,共四个必修学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差异较大,所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存在要么不必要上,要么上不了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同行的交流,经过深入思考,觉得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需要重新定位与改革。我校在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实施中,首先经过对学生的测验与调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上《高中信息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电脑作品设计基础》,深受学生好评。如果信息技术必修课程需要存在的话,课程内容应给予几个层次的选择,如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层次、可提高层次以及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等。让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差的地区有规范内容可教,让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的地区也有高层次规范内容可教,尽量摆脱像我们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及校本性。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以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新同学的入学军训,可能是每个学生一生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就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个个电脑作品“军训随想”、“教官情”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收获。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

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要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即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可大可小的主题,当是首选。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

二、“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4

学习心得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

焦守君

《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心得

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以一定的媒体为中介的信息交流与互换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技术—— 多媒体,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了,它改变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模式,使体育教学面貌一新,其作用亦越来越显著。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的发展,只靠教师笼统的叙述是讲不清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跳(腾空)、投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传统教学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结果学生对其了解不够,那样不但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了教学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体育知识的直观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 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跃式跳高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跃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跨跃式跳高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起着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对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进行分解,甚至反复放,让学生去细细体会每一个动作要领,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运动技能。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材,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体操中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地认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起动作的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5

一、串好主线,留有悬念“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

始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內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

二、操作示范,实践并举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学科教

学中,教师的操作示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另一方面是指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三、游戏引路、激发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性强,往往坐不

住,并对单调的练习会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并认识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和位置。

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信息技术课教学应体现“任务驱动”的教

学原則,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分栏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五、探索求知,强调重点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

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恰当的体验材料和情境能成为学生认知的停靠点, 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首先, 应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使其能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其次, 教师要围绕课堂主题, 综合创设情境及之后的活动, 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小故事或情境串起来, 使情境的创设和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 我在教学“赏画填色”一课时,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选取了一组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连环画, 用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悬念导入, 整个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方法得当, 优化师生教与学过程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往往是因为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动画, 而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不愿意投入精力学习。作为教师, 要把学生对这些派生因素的兴趣转化到教学内容上来, 并激发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必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 我们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诸如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针对课堂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和谐统一。

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 因此游戏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例如, 指法是一朝学会终生受益的技能, 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但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我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 学生虽然对游戏很感兴趣, 但因为输入速度慢而成绩不佳, 由此学生知道了指法的重要性, 知道要提高速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好、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 学生就学得就很认真, 也很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法练习后, 再组织学生玩“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 利用这些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练习指法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 教学“表格的制作”时, 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让学生制作一份MP3市场行情分析表, 要求学生网上查找国际品牌、国内名牌的市场销售、需求、价格、功能等信息, 并填入表格作市场分析, 为选购做参照。这样切中学生生活热点, 点中学生心理指向, 能起到驱动教学的作用,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放结合,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精炼、简洁而又富于启发性, 做到“四个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必讲、关键操作必讲、共性问题必讲。“四个不讲”。废话不讲、已经过时的内容不讲、学生也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 在“画图”软件的教学中, 教师详细讲解了矩形的画法, 那么, 学生掌握了画矩形的方法后, 椭圆和圆角矩形的画法就不必再细讲了。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不等于放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等于课堂上的自由学习。自主探究应是一种由教师精心指导、师生平等对话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动态调控的学习活动。

四、赏识鼓励, 培养学生意志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求助于周围的同学或老师, 有的甚至干脆放弃操作, 不敢“轻举妄动”, 坐等别人完成。学生不愿意操作, 固然有学生自身能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 可也有不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时, 还没有思考自己操作上的问题就推给别人替他完成。这说明, 现在的学生意志品质较差, 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 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

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方面, 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 正确的要加以赞赏, 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操作方法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没把事情做好, 教师就加以指责, 甚至挖苦、讽刺, 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而且会让他跟你对立。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教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有进步, 能学好, 有发展前途, 因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五、德育渗透, 内化学生的信息品格

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大量的信息, 也泛滥着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的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计算机既是学习对象, 也是学习工具, 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高档的学习机;教育学生养成负责、规范地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 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让学生正确面对信息良莠不齐的互联网, 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不浏览不良信息, 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8

【关键词】学校信息 课堂教育 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我们不能脱离正常的教学轨道,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就要立足于长远的教学目标,兼顾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既能学到信息技术的情况下,也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人格素养齐全的综合性人才: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信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的三大能力。从各类期刊、报纸、Internet、光盘等媒体中精选适合学校教学的内容。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时,要充分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如长时间人—机工作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网络上不良信息对学生消极影响等。应该有计划地采取对策,如加强协作学习的人—人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过滤机制,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信息污染的免疫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呈阶段性发展,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呈阶段性发展,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指基于Internet网络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等)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统一的结果。但各省、市、地区的差异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这将决定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第三,信息技术日常教学内容

1. 我们电脑老师们要更加注重电脑实际操作的教学。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 万事开头难,我们电脑老师要上好第一节课,上好第一个内容,打好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怎样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3. 信息技术教学关键在于电脑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4. 我们电脑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我们的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唯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们一些实用的技巧,培养各种在生活中用到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们要及时到电脑机房去实际操作,才能全面提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彻底分开的做法,而该模式要求应及时上机实践或理论上机同堂进行。因为有的任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上机实践来寻找方法,进行尝试和验证,从而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的技能技巧。

2. 当我们学完了一节课的内容,就要计划花一些时间来复习。因为任务驱动是从学生学和角度出发,这相对削弱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使学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这会妨碍学生对某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该环节要求教师在完成本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后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电脑信息技术在社会上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长远发展,现在的社会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等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脱离了信息技术很多事物都不能运行起来。在学校里,我们要努力把信息技术教好,学好,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我们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9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考试答案下一篇:评审小学高级教师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