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共11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1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

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

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

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

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

生,他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

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 《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三期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2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

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然而,很多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他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更多地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向孩子讲得明明白白,孩子就没有必要再主动去探究了。进入学校之后,一些教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清清楚楚地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就可以得到结果,不需要再进行探究。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究,主动找寻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却较少去考虑动脑,也不愿意多动脑。当把实验的器材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迫不及待的动手去操作实验器材,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只顾着玩的热闹,而不专注于实验本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显得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小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小学生牢记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动手之余,多注重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多积极思考,对产生的现象多分析,培养独立思考与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分析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科学结论,或者有时得到的结论与预期结论相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情况更是正常的现象。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帮助学生纠错。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有可能打击了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学会自我反思的契机。作为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小学生,培养小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情况反而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者的勇气毅力与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获得进步,这也培养了探究者的优良品质与习惯。

因此,教师要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耐心的引导他们对整个探究过程及自我进行反思,自我排查,进行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实验,找到错误的环节,进行改正,最后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也会获益良多,学到很多东西,促进自己的成长。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别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培养预习习惯;培养阅读习惯;培养自主能力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13-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小学,一定要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踏踏实实地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为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第一次尝试学习,长期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各分析能力。它是自学系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重视对预习方法和步骤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除了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我也常反预习工作放在课堂上授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步骤自主预习。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设计了这样的步骤:1、读一读,学习字词的音、形、义;2、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什么;3、理一理课文段落,归纳段意;4、圈画出疑难之处,试着提出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能用简单的文、符号等批注、标记,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在学生进行预习后,还必须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既能了解学生初次尝试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解难质疑进程中充分肯定学生,使学生有了成就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并在班上制定一定的阅读制度,大力调动班干部和少先队的带头作用,指导学生多读书,让他们边读边想,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其次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把那些思想内容正确、健康、语言生动规范、能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各科教学的读物,以及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再次要想方设法增加图书的总量,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质量。比如我在上《猫》第一段,作者写猫性格古怪,用几次转折手法来写,猫的性格:老实(成天睡大觉),可是贪玩,谁怎样呼唤也不肯回来,可是尽职(捉老鼠)。课后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断。还有的课文运用了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的构段方法,使文章句句相扣,紧密相连,步步深入,教学时,我都指导学生进行一一仿写练笔。总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既需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埴,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的读书习惯。

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获得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教学中若能多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生差异出发,善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的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感知新课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如:《田忌赛马》,可在课前开展的活动中,利用学生体育特长间的差异,组织学生分三组,以“田忌式”比赛法进行比赛。通过这种游戏形式使他们先明白这一比赛规则,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授课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之前的“田忌赛马”式比赛规则自学课文。这时学生自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再如:《养花》一文,教学时,则先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在学校小苗圃的养花活动中如何动手操作,有何感受,让学生把实践中的感想讲也来,然后再指导学生自己体会作者为什么养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诸如此类的课文,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就能事半功倍。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按照正确的方式学习,才能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4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边做边玩,错误多,拖拖拉拉;自习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棘手。那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1、提前预习,明确听课的目的。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了解它,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久而不厌,愉快地去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进取的方向,学习就更有意义,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听课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认真思考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除了上课的提问外,我还特意在每节新授课结束前留下几分钟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问题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想象,会让一篇篇文章浮现眼前,使学生的文章笔下生花;在美术教学中,有了想象,图画的内容、颜色更和谐美丽。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的想象。有了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形象的问题,直观的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复习不单单是在考试前,平时也应当复习。比如:每日在做作业前,应该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再进行作业练习。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把遗忘的内容得到再现,加深记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周末还应该进行单元性的复习,把本单元或本周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自己没有掌握?学会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梳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虽然学生不可能总结全面,准确,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爱整洁的习惯。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告诉他们:“书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得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不仅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工整。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每次的作业我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成的时间范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得好的同学我会用星或笑脸来表扬他,并在班上做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掌握率提高了,作业的效果也更好,在同学们的激励下还能养成工整书写的好习惯。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5

儋州市那大松涛子弟学校刘文英

【摘 要】作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教学实际方面可做如下考虑:

(一)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生质疑、独立思维的习惯;

(四)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培养勤于积累的习惯;

(六)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质疑积累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能使学生们的眼睛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就是获取信息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因此,“神州六号”飞船,可以说是中国发生的最大一件事之一了,虽然这件事引起很大轰动,可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那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工具,就算报纸上长篇大论的报道着,可毕竟还是有限的,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的十分详细。就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收获就更多了。

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http://

(一)、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二)、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策武中心校本部梁水金

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成为终生学习者、思考者,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校始终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本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项目和要求,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出本校本学科各个年级段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项目和应达到的要求。学校领导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小组还时时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榜样引领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而教师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

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三、持之以恒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教师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四、细节做起

常言说: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上学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加之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有的染上了上网、说谎、打架骂人、奢侈浪费的恶习,出现了逃学、顶撞老师、恶语伤人、破坏公物、扰乱社会秩序等现象,有的缺乏安全自护意识,上当受骗,有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校混日子,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看到那些问题学生就头疼。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才能使学生改过自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五、鼓励为主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学生刚入学,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 还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于幼儿阶段的学习, 如果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对知识进行预习, 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可能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懂, 哪些地方不懂, 以便在课上对不懂的地方加以注意。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在讲解时, 学生茫然听课, 分不清主次, 使得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数学素养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预习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数学教材。许多人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专属, 数学课根本就不需要阅读, 其实不然。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预习中教材上的知识如何传授给学生呢?毫无疑问是通过学生的阅读, 将静止的数学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存储在头脑中。因此, 要让学生做好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要明白编者的意思,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二, 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总结。阅读只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 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深入思考, 要明白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这些知识与所有知识有什么联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请教同学或家长, 并且要用不同的符号在教材上针对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在讲课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听讲, 以解决预习中没有理解的知识, 学会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进一步加强了理解与记忆。这样长期坚持就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往往会与教师的预想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听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巧, 只有会听、善听, 才能完全融入到教师的讲解中, 才能更多地获取信息, 提高识记效果。但现在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或者表面在听, 但听的效果非常低下,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第一,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低, 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 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非常重要。只有认真细心地听教师讲解, 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及时消化当堂所讲知识, 加深理解与记忆。不懂的地方下课再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做到当堂任务当堂达标。学生只有认真听讲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主动思考, 积极动脑, 开发学生的智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进行。

第二, 认真听同学的发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们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倡将更多的学习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在课上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上发言的同学逐渐多了, 往往是一个同学发言还没完, 其他同学就开始举手要发言。这个现象固然是好的, 但是效果有时却很低。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心思都在发言上, 没在听上, 只顾得发言, 其他同学说了根本没有听清楚。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保持安静, 耐心倾听, 要听清听懂他的意思。这样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不断地完善与修正, 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听出其他同学发言的不足之处, 既可以避免自己出现同样错误, 又可以对发言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可以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 检查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作业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 以便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加强个别辅导。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第一, 工整地完成作业的习惯。卷面的整洁与否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因此在平时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书写工整的习惯, 将书写工整与否纳入评价体系中, 对作业工整的学生进行表扬, 并把其作业在全班传阅, 使学生以此为榜样来清楚工整地完成作业。对于字迹潦草的作业要让学生认清作业工整的重要性, 使学生逐渐改正。

第二, 独立地完成作业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自我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同时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作业不够重视, 造成大部分小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要改变布置作业的方法, 那种一页一页做练习的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可以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 如游戏作业, 让学生在做游戏中完成作业。二是调整作业的难度, 要遵循从简到繁, 由浅入深的原则, 基于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顺利地完成作业。我坚信只要做到以上两点, 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第三, 自我检验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经常由于马虎造成失分, 避免这种现象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与自我检验的良好习惯。应用题、计算、填空等题型不同检验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不同的检验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检验方法, 让学生在每次作业完成后, 都进行检验,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5.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篇9

摘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节制,宽容,勤奋,公正,节俭,整洁,秩序,谦虚。。。是的。这些美好的品德会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令人尊敬的人。对孩子如何进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的人,这将是每个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话题。未来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成就一番事业,都关系到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的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分析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盛和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兴趣;习惯

习惯决定人生,好习惯主宰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和习惯。在当代,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学会学习。如何教孩子学会学习归纳如下:

(1):培养学习兴趣,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是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的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勤于思考,奠定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给孩子出一些思考问题,无论是看书,看电视都启发孩子进行思考,并且全家参与,对问题要全面思考,善于归纳,举一反三,形成习惯后学生就会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归纳。

(3):认清事物,善于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多参加活动,知道孩子观察时,认清事物,启发将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观察自然与观察社会的机会。培养孩子回话,音乐等方面的素质。让孩子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心智积累同时参加的智力活动,它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4):打破常规,积极创造条件。专心学习,珍惜时间,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孩子拿一支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那怕非常粗略,简单;养成记笔记,记随笔的习惯让孩子随身携带纸笔,把脑中闪过的灵感捕捉下来。启发孩子自己提问题,和孩子交谈,激发孩子的思考。

(5):喜欢阅读,通过阅读训练,激发孩子对书籍,报刊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孩子求知的各个愿望,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一切书籍和文章都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再现,并给孩子创建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

(6):读写姿势,正确的读写姿势,一开始读书就要严格训练,坚持两三年,正确的习惯就养成了,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之窗——眼睛,耳聪目明是学生用途学习的最基本的身体条件,通过训练让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以保护视力,促进脊椎健康发育。

(7):认真书写。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笔姿和握笔的姿势,折顺正确,包括笔顺规划和基本笔画书写,间架结构正确,书写格式规范,文面整洁美观,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写孩子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孩子正确书写的习惯。

(8):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籍需要动笔,读课本要动笔,写读书笔记不要局限照抄上面,还可以写读后感。如抄录生字,新词,精彩句子,摘录名言,警句,日积月累会使你的生活和定出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9):预习,复习。预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准备环节,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前事先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致的认识,记忆的方法很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记忆方法。

(10):善于记忆,写日记,刻苦专研,科学视听,安全上网搜集信息。训练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并付诸实践,提高学习成绩,日记是人内心的独白,这种交流帮助别人感悟生活和促使人成长,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刻苦专研的好习惯使孩子在学习上能发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科学视听,安全上网的好习惯。

除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孩子进行审美,爱美的教育。(1):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养成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自觉的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快乐。让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爱好,能为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使孩子长期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对人和事较乐观,积极,热情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爱音乐,常唱歌,听歌曲,爱美术,爱画画,音乐的作用很多,它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以愉悦人的身心,增进健康,帮助人们排除被动,忘却痛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可以治病可以鼓舞人的士气,也可以涣散军心等益处很多。养成勤画画的习惯,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使孩子在画画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3):爱名著勤习作,通过训练使孩子养成爱名著勤习作的好习惯。让孩子在文学名著的艺术殿堂里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力。

(4):赞美他人,是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养成赞美他人的良好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5):完善自我,改正错误行为,是学生懂得改掉不良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父母的要想帮助孩子进步,必须先沟通和了解,多抽时间和孩子说说话,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及早帮助改正。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觉积极改正以往的不良习惯,逐步实现完善自我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10

王丽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学生是不太愿听的,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神秘感,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逸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还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神秘的微笑及本画在卢浮宫丢失的故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使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集中,思路开阔,如临其境,不知不觉会受到作品的感染,为教学平添色彩。生活体验,小组活动,志趣盎然。

“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静静的听变为学生自己亲身体会作品。课堂交流是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以真情实感体会、理解作品,真实表露自己的艺术情感。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中找出“人、牛、马”的形象图形,学生在讨论中一边讨论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同学面对画面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活动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要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这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习惯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习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学会阅读和写作,学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学生终身学习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但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却不那么容易,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和实践,直到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小学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要着重让学生养成哪些语文学习习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1.指导学生课堂中形式多样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形式,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默读等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古语有云:“学源于思,而始于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感受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学会欣赏、评价课文。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不同,阅读同一段文字,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因势利导,多加赞赏和表扬,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优秀的少儿读物、科普书籍等。可以让全班学生以资源共享的方式交换阅读,交流感受。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文化底蕴。

3.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注意积累

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不同,指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读书笔记。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有由发挥的空间,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观察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通过观察可以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生活财富,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小学生年龄小,做事没有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角度和思路;指导观察与写作有关的人、景、物,如身边熟悉的亲属、老师、同学,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记录观察的所得,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对图片作个性化的解读,向学生提出: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做得怎么样?我们该学习什么?怎样学等问题,通过“比一比谁观察准”“比一比谁感悟深”的竞赛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阅读、去交流。

三、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抒发了自己的各种情感,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写作水平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是往往很多学生感觉写作很吃力,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处下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写作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小随笔、写日记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自己的所听、所看、所想,随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注意写作的教学评价,学生只要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来衡量,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无限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感到只要用心写作,什么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宝贵资源,写作是快乐和轻松的。

总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坚持,更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严格要求、督促和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基础教学,从点滴抓起,严格训练,逐步积累,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整个生活的全过程,才能使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出版社,2004.

上一篇:机关单位的请假条下一篇:中国移动2012考核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