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执行力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各位领导、同事:
早上好!
经过上周2天的执行“核爆力”培训,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较大的收获,我认为这次培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让我更加充实了管理思路,开阔了管理视野,解放了管理思想,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执行力。
此次培训,使我感悟很深的是“执行的六大步骤”中的三点:即锁定执行人、明确成果和期限、建立检查程序。接下来我谈谈个人对这三点的看法和感想。
锁定执行人,也就是锁定责任人,一个企业岗位落实制度再规范、再科学,没有按规定执行也就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存在着这些通病:(1)部门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相互之间出现扯皮、推诿现象;(2)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工作难度加大;(3)出现问题无人“买单”。在平时工作中,我们部门也存在这些通病,比如分工不明确,一人干多重工作、或者一项工作有一个人负责变成多人负责、或者一项工作有一人负责转到另一人负责,然后又回到最初的人手里,势必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作结果,甚至影响生产。
锁定责任就是一对一责任,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人,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承担,出了问题就能快速找到责任人。很多事情执行不到位就是责任没有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关键是锁定责任,即使责任人换了,也要让对方清楚,责任已跳到了他的身上。
明确成果和期限,我们知道,执行力的核心就是成果,成果就是考核执行力的主要标准,成果的三要素是有时间观念、可考核的、有价值的。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要树立成果意识;有了成果意识,工作才有目的性,才有方向性,否则工作只是任务,而任务并不一定会产生成果。所以我们要明确成果,做一项工作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效果的好坏来考核员工。比如在实际过程中,要求员工完成一项工作时,不单单只是完成,而是要明确成果,达到怎么的目的才算完成。明确了成果后要明确期限,期限包括完成期限和过程期限,完成期限故名思议就是指的完成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时间。过程期限,我认为指的是工作完成率的情况,领导询问工作一般不会在接近完成期限或已到完成期限才问,中间过程领导也要催,催也是一种提高员工执行力的措施,这个时候的期限不只是简单的没有完成、马上完成等,而是要量化,具体完成到什么程度,完成率是多少都要明确,包括什么时候完成要再明确一下。明确成果和期限,可以加强员工执行意识、目的意识、方向意识。
建立检查程序,参加工作几十年,深刻体会到一点:员工是不会做领导希望他做的事,但他一定会做领导强调检查的事。检查可以让结果提前,让自我的不良意识退后。领导在分配任务的同时要明确具体时间对责任人的工作进行检查,加强执行的责任感。当然检查不是目的,检查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效率的辅助手段。
所谓执行力, 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 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一个团队竞争力的核心, 是把企业整体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衡量执行力的标准, 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个人执行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 能力是基础, 态度是关键。要提升个人执行力, 就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 在工作中不断总结, 不断摸索来增强自身素质。端正工作态度, 即对待工作, 不找任何借口, 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
很多负责接待工作的员工对个人执行力的理解停留在“对于领导交代的任务, 要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认真第一、理由第二;决心第一、成败第二”这个层面。快速反应固然重要, 战略方向和工作方法更不能马虎。有一句话说的好:在错误的路上, 停止前行, 就是进步。真正的高效个人执行力就是:会听、会说、会做, 并且是以高效沟通为重要基础和前提的。
会听是指能听懂任务的核心。聆听上级交代任务的时候, 要充分领悟工作任务的核心内容、重要程度以及领导的期望值。如果上级交代任务时由于当时背景特殊性, 存在着不清楚、不明白、有歧义、有符合常理的情况, 一定要及时提问, 明晰交办任务的核心要求。听懂了才能把握方向不会错。
会说是指将任务内容进行计划分配后, 又要通过沟通让每一个下属充分了解自己的任务内容和时间要求, 执行过程中, 要向领导及时反馈, 对下属进行有效检查和监督。整个任务执行过程经历多次沟通。会说, 才能起到高效沟通的效果。
会做是指必须亲历亲为的工作, 要带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的态度尽快完成。高效执行力的员工, 一定是有能力踏踏实实做事的员工, 会做并且愿意去做, 才不至于养成只擅长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习惯。
二、接待人员执行力建设要结合单位背景和岗位设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执行力要跟组织背景和岗位要求结合起来理解。组织背景对执行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例如在军队, 执行力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 在民营企业, 执行力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 在国企, 执行力又必须坚持“效益与公平兼顾”。如果不考虑组织背景特点去谈执行力必定会流于肤浅。在同一个组织内部, 不同的职位对执行力的标准和要求又是不一样的。例如:从职位高低来讲, 高层的个人执行力要求主要表现在战略决策能力;对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执行力要求主要表现在组织管控监督能力;一线工作人员的个人执行力要求主要表现在工作指标的具体实现能力。从职责分工来看, 执行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以高等学校为例, 对老师的执行力要求标准就是教学科研的成绩和学生的满意度;对后勤保障人员的执行力要求标准就是服务保障能力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所以, 对执行力的理解, 必须要有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认识, 最终扎根到具体的每个岗位。只有从宏观到微观去深刻理解了本岗位执行力的本质内涵, 在面对复杂的日常工作时, 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高效工作。
众多管理经典书籍都指出, 管理者要从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督导能力、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而影响一线员工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心态、工具、角色、流程、成效五个方面。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众多, 作为基层接待人员, 同时扮演着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双重身份, 对这些影响因素也有着自己的体会, 其中在计划能力、督导能力等方面有着较深刻的理解。例如:
从标准的VIP接待流程来谈谈计对划能力和督导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接待能力是是衡量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VIP接待工作任务是接待重点, 必须思虑周全, 计划周密, 监督到位。标准的VIP接待流程应该包括以下九步:
预——预约、确认
备——准备、检查
迎——迎接、进驻
务——期间服务
送——欢送、离店
访——答谢、回访
省——反省、总结
记——记录存档
传——及时宣传
在日常接待工作中, 至少要考虑到接车、住宿、用餐、会议、公共活动等常规安排, 大部分接待人员都能够做好预、备、迎、务、送的常规环节。在以往的客户接待流程中, 执行和检查的重点也习惯于集中在前面五条, 很容易忽略后面四条。因为经过紧张的准备和辛苦的服务, 顺利完成到第五步欢送来宾满意离开的时候, 心里就会松口气, 认为终于毫无差错的完成了本次接待任务。通过对工作经验的多次分析总结、反省, 深深体会到, 作为一次标准的VIP接待, 后面四条能够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 对于提高以后的接待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后四条工作, 正是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计划和督导能力。要想真正提高接待团队的执行力, 后四个步骤必须纳入计划和督导的范围。
三、运用OEC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个人执行力
接待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 经常出现执行不及时问题。有时候心里明明清楚接待任务是什么, 可是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接待效果不佳:有时是因为追求完美, 精神过度紧张;有时因为突发事件的影响, 危机处理不够妥当;有时因为惰性, 不到最后期限不努力而导致拖延等待, 而拖延和等待往往使自己深陷于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境地, 最后只能仓促赶工, 使完成结果差强人意, 直接影响了执行力的效率。
海尔的OEC管理模式核心内容, 即“日事日毕, 日清日高”。为了实实在在体会“日事日毕”的效果, 笔者翻阅了很多工具书, 在《要事第一》中找到了一种任务分类管理法, 把日常事务分为四类:
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的事, 要尽量少做。例如突发事件、应付难缠的客户等;
第二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要重点去做。例如参加技能培训等;
第三类不重要但紧急的事, 做或者授权他人做。例如电话、邮件、突访来客等;
第四类不重要且不紧急, 放弃不做或转化为休闲活动放松时去做, 如看泡沫剧等。
日常生活主要关注第一类事情的被称为压力人;主要关注第二类事情的人被称为从容人;关注第三类事情的为无用人;关注第四类事情的为懒人。很多员工是个压力人和无用人的叠加, 总被那些紧急的事情占用时间精力, 却忽视重要的事情, 由于没有防火意识, 就像个糟糕的救火队员, 时时处于到处救火的恶性循环中。
遵循以上方法, 每天早上应按照轻重缓急对当天的工作任务进行排序分类, 找出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然后用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间完成这些事情。将之前完成的接待工作做好经验总结和新闻宣传, 对未来的接待任务做好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只要是战略性的、前瞻性的、总结性的工作, 都可以放在精力最好的时候来完成。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实施, 发现这个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个人执行力有立竿见影的好效果。实施要是第一管理法后, 笔者真的感觉到了“日事日毕, 日清日高”的魔力, 让人大有未雨绸缪, 从容不迫之感。
根据市委书记王晓对“两个绝对”的说明,我更加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决定》是市委在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上,坚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市委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担当,充分反映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和热切期盼,对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开创西宁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自市委提出并践行“两个绝对”,到今年市委召开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的决定》,这一过程是市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已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管总治本之策,成为西宁政治生活准则和独特名片,也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政治保障和政治优势,对西宁未来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对市委决定表示赞成并着力践行。
对党绝对忠诚,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福祉终生奋斗,是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原则、政治本色和政治灵魂;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服从,在言论和行动上保持绝对一致,是共产党员在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的不二选择。党的历史和国家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对党忠诚信赖毫不动摇,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力拼搏,才能在全党全民族形成巨大凝聚力,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把从严治党、思想政治建党作为首要任务,市委做出的“两个绝对”的决定,非常符合中央要求和我市实际,体现了市委的责任担当和西宁市党建工作的特色。这是一件大事、喜事,值得西宁全体党员和各族人民自豪和骄傲。
心得体会
通过开展“学、肃、反”活动,让我加深了对党忠诚的认识,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人一生的追求;加强党性锻炼,是共产党人一生的必修课。对党忠诚,就要忠诚于党的信仰,自觉为实现党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只有把好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思潮面前有定力和鉴别力,在关键时刻毫不含糊,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管面临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西宁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后,市政协党组迅速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市委全会精神。会议认为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的决定》,站位高,思考深,通篇贯穿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党建理论创新成果,党建制度创新成果,党建实践创新成果,是对党绝对忠诚、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的生动实践,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市委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担当,也充分反映了全市广大党员的共同心声和热情期盼,这对于我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指出,市政协党组对市委全会“两个绝对”的决定要学习好,领会好,践行好,以上率下,在学习贯彻和工作实践中作出表率和示范,切实担负起在政协机关和政协委员中贯彻落实市委“两个绝对”决定的主体责任,当好执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融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过程,坚决执行“两个绝对”。会议要求,市政协党组一班人在学习贯彻践行“两个绝对”的决定中做表率,政协机关在学习贯彻践行“两个绝对”的决定中做示范,政协委员在学习贯彻践行“两个绝对”决定中做实践,为践行“两个绝对”的决定汇聚更多的正能量。每个政协人都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两个绝对”的决定上来,在践行“两个绝对”的决定上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优化小环境,辐射大环境,促进形成践行“两个绝对”决定的良好氛围。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两个绝对”的决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全面学、深入学、系统学,使“学”的效果体现在把握方向、掌握立场观点方法上,把“做”的成效体现在推进幸福西宁建设的实践中。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变化
1.新增财政改革的会计核算内容。新会计制度配套新增了财政改革方面的会计核算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配合规定中,增设了两个科目以核算事业单位的用款额度和应返还额度,这有利于财政核算管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便了预算的编制与分析总额差异。而政府收支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收入、支出及净资产科目要进行明细核算,以便政府清晰地掌握收入来源和资金流出方向。
2.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加强了对资金的使用核算管理,更加详细规定了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用途和类别,特别提出了核算口径在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界定方法。财政支出补助归属于“事业支出”科目,新规定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科目,通过细化明细核算来实现对结余资金的有效管理,并针对明细核算新增详细的账务处理流程。细化管理资金可促进预决算管理和精细化使用资金,针对非财政补助也设置了详细的科目和账务处理流程,以增强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3.引入无形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新制度的相关规定提出了计提折旧与摊销方法,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不少,之前达不到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将余额直接转入存货科目。新制度下将“固定基金”一项更改为“非流动资产资金”,该科目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使用消耗过程中不断减少,其数值很直观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净值。该科目从本质上反映了时间推移与资产损耗的关系,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4.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新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有新规定,要求基建账套的资产和负债收支不仅要单独建账、核算,还要定期将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中,以便在二级科目的“基建工程”中反映出来。该规定可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方面的完整性,为单位全面防范财务风险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支撑。
5.强化资产的入账和计价管理。新制度明确了资产的计量原则,针对事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中常见的相关资产不入账和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给出了具体处理方法,规定在没有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相关凭据的情况下,所得资产必须按照名义金额项目入账,并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名义金额计量项目入账的资产具体情况。新制度的相关规定有效促进取得的各项资产及时入账,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加强对资产的账务核对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新制度全面改进、梳理了原有的会计科目体系,对部分科目进行调整,包括更改个别科目的名称,还全面完善了所有科目的明细科目设置、核算内容、所涉及经济业务、确认计量原则和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这为各单位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全面、科学的依据。
7.系统化财务报表。新制度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这一项目,调整各报表的结构、项目和排列方式,通过借鉴通行做法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列示,如将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分开,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取消了。收入支出表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反映了该单位某一会计期间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全貌,另一方面还能将年度非财补助中分配情况和结余形成较好反映出来。
二、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障碍
1.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作为财务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不透明,这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加上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较低,在加剧了大众与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上的冲突。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特别,其财务信息的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和战略作用,政府对部分涉密的财务信息进行过滤,这进一步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
2.会计计量属性单一。企业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和现值,而新制度中将会计计量属性界定为历史成本。货币价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民币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属于不断贬值的发展状态。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大型资产和不动产不断流失,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适当引进多种计量属性,针对不同属性的资产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价值。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得复杂多变,对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不到科技要求。一些财务人员学历不高,对新制度理解不到位,造成制度贯彻实施过程中的偏差;部分会计人员基础较差,对财务制度和会计科目学习和理解不足,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较难。
三、新会计制度执行的改善策略
1.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新制度的推行符合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可促进会计信息朝着全面、准确的方向发展,减少事业单位的财务漏洞,加强绩效评定与成本控制。故财务人员要深刻认识新制度的执行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新准则。领导带头学习新准则,定期考核财务人员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2.优化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从内部加强对单位资产的会计监督和控制,强化负责人的主体地位,针对限额内的资产进行监督。票据来源必须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控制发放,日常管理要细化票据的适用标准和备案,由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常规化监督。同时,还做好对外投资的财务监督,主要针对利润分配进行监管,保障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对策,结合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来优化会计部门结构,拓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处理中的应用。
3.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财务管理中的未知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规避这些财务风险。同时,还应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定期考核财务内部控制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
4.提升财务核算水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专用的会计报表处理软件,可简化会计工作流程,提升报表处理能力,如用友财务软件和金蝶财务软件都能提供先进的财务管理功能,通过加强技术保障支持来降低会计弊端。编制会计报表可以更直接、全面、形象的反应财务收支情况,便于上级监管部门掌控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财务信息依据。
四、结语
为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贯彻落实新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新制度的顺利执行,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新制度的内容,明确新制度的内容变化和执行障碍,以便针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改善。新制度自执行以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系统、全面和规范的依据,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多样化发展,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为提升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迎来了改革和创新。本文从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应用特点和优势着手分析,讨论新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几点改善策略,通过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的质量,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应用优势,执行问题,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志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若干体会[J].财经界,2014,(33):189~190.
[2]李新,石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若干体会[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208,295.
[3]田宝玲.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体会[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8):76~77.
“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忠诚”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对党忠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组织时的一句誓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对党忠诚要坚定信念。面对当前社会错综复杂的形式和对党的各种挑战挑衅,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坚决抵制跑偏思想和错误认识,坚决同攻击党的言行作斗争,对党的领导做到说一不二。 对党忠诚要坚持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享乐和诱惑摆在党的干部眼前,一旦触及红线便是下一只“老虎苍蝇”。因此,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就是,坚持原则按党的政策办事,做到“三严三实”,时刻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对党忠诚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精神,更是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很多年轻干部片面的认为艰苦奋斗是物质层面的苦,忽略了其创造性和攻坚克难精神。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自强不息,树立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不懈奋斗在基层一线,把每一项群众工作抓细抓实,把群众路线真正走进群众心中。
一是用忠诚凝聚力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向全党发出“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的党建政绩之问。各级党委只有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牢固树立党建政绩观念,才能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坚持不懈地抓好管党治党工作,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大力量。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是用忠诚规范行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各地公民行为规范、党员干部作风、社会风气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为泄私愤在网上乱发贴、乱造谣;有的恶意诬告他人或无理上访;一些人爱听街头不实信息、政策、新闻,信谣传谣,跟风发贴;一些党员干部嘴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私下却在经营权力、运用权力干起违反党纪国法、侵害群众利益之事,与民争利,为己谋私。这种目无法纪、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干扰党政机关正常活动的违法行为。各级党组织应持续加大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问责问效,推进明察暗访常态化,从严从快查处作风建设方面的案件,影响恶劣、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并严肃问责单位主要负责人,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的作风建设机制,以作风建设新常态规范党员干部忠诚行为。
就这样, 伴随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我的生命也在逐渐壮大走向成熟。时至今日,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以上文字的时候, 答案早已了然在胸:生命, 它根本就是一个奇迹, 它的诞生和结束都是奇迹, 而最大的奇迹则在于它的过程。
你一定惊异于那从污泥里生长出的夏荷, 开出的花儿却难以想象地像雪一般洁白纯净;还有那细细黑黑毫不起眼的萤火虫, 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你再看那朔风尚未走远, 小草稚嫩的脑袋便从泥土中拱出, 用点点新绿擦亮人们的眼睛;还有那扇着双翅的飞蛾, 大无畏地扑向灯火, 只为着追求光和热, 万劫不复亦在所不辞。可曾见过蚂蚁求生的壮观场面?熊熊烈火之中, 千万只蚂蚁迅速聚拢, 无数个抱成团的小生命像雪球一般向外滚动, 噼里啪啦的烧焦声中, 最外的一层蚂蚁用它们的血肉之躯体开辟出一条生路。在这里, 我固执地以为应该用“血肉之躯”这个词。某一日, 闲坐的我无意中痴痴地打量起儿子来, 刚出生时的那双扁豆荚般大的脚已穿上44码的鞋, 曾经小猫样蜷缩在摇篮里的他正端坐在那儿读《三国演义》, 眉头紧蹙、神色凝重的他忽然让我一惊:他怎么都这么大了, 似乎昨天还裹挟着一股非常好闻的混合着汗臭奶香的味道粘乎乎地扒在我的膝上呢!哦, 生命, 我怎能不说你是个奇迹!
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展现, 阳台上的紫罗兰不经意间又修长了几分, 雏鸟儿在烟雨中振翅高飞, 秋风中枝头扯起圆满的风帆, 晚霞下一对皓首老人相互偎依着走过……生命, 就是这样, 看似按部就班, 波澜不惊, 其实用心品味, 它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 那就是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奇迹”的深刻内涵。
这是生的奇迹, 我也曾听说过死的奇迹, 是另一种的令人动容。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 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 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着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 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这又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一个生命为了其他生命而牺牲自身生命的悲壮的奇迹, 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离去的生命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的生命, 年轻的生命延续着离去的生命。生命, 就这样绵绵不绝, 在天地间熠熠生辉。
班级:电子1
1姓名:王氏
准考证号:05491122XXXX
《信号与系统》实践分析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专业课。它与工程世界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时代的步入,及计算机数学工具软件的发展,利用软件实现信号与系统的方针与实践已成为主流,MATLAB软件强大的数值分析和计算结果可视化功能使信号与系统的繁杂的计算分析和变成的可视化变的易于实现。而信号与系统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在即将毕业的此时,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信号与系统这门学科,并且应用MATLAB软件做了一系列实验。
一、这次实验主要通过MATLAB软件来实现,实验包括:
1)实验1:使用MATLAB软件产生信号。
实验目的:
1、基本学会MATLAB的使用。
2、会使用MATLAB产生连续信号并实现信号的可视化。
2)实验2:MATLAB用于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基本会分析连续时间信号的卷积积分,使图像可视化。
2、对LTI系统的时域特性仿真,对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3:连续时间信号的频域特性。
实验目的:会使用MATLAB分析连续信号的频谱特性。
4)实验4: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特性。
实验目的:
1、基本会求连续信号的拉式反变换。
2、基本会分析连续系统零极点,并求系统的冲激响应。
5)实验5: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实验目的:
1、基本会求离散信号的Z反变换。
2、基本会分析离散系统的零极点,并求系统的冲激响应。
二、这次实验使我进一步了解了MATLAB软件,且能熟悉的使用MATLAB软件:
1)打开软件,输入命令,编制程序;
2)明确相应的数据量,计算相应的函数值;
3)设置绘图参数,并绘制函数,主要命令:plot,ezplot,subplot,基本形
式:plot(x,y,s),其中x,y选用于相同类型的等长图像属性;
4)保存并运行程序;
5)得到所需图形,记录结果并绘制图形。
三、实验体会与心得:
实验是一门实践科学,但它也是要以理论为基础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数据。因此实验前的理论复习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多次的实践让我明白不能打没准备的仗,因此实验前我复习了信号与系统并且重温了关于MATLAB的知识。
这次的实验,让我更加深刻地掌握了MATLAB的应用技巧和编程语言,我也更加意识到了信号与系统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实验中,我也遇到了问题,但经过老师的解析,都一一改正并融会贯通。在此向许老师表示感谢。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我也更能理解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实践是一种工学结合。在重温理论的同时,也让我走出了书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使我在知识层面获得了很多。而动手能力无疑更能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字面理解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执行力培训中有一句经典语言”没有任何借口“,也是对执行力进行完整的诠释。但在企业中具备这样的人才很少,具体有三个原因:
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因为企业要给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行使执行力的保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实用的人才管理机制,让员工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去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促使员工适应企业管理t方式,并养成习惯,给企业执行力落实带来很大的推动。
二是中低层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态度。
在能力上,我相信没有什么问题,在他们进入前,公司肯定对他们进行考核,只是在进入公司后,时间一长,可能会产生一些想法,影响执行力,比如:不学习,不上进,能力倒退,不能吸收新企业内部管理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还有把能力摆错了方向,提拔能力不强的人和拉帮结派,想保住自己的位置,等等。
三是基层员工的自身素质。
在世界上现存的五千多种语言中, 我们发现这些语言间的差异是如此的巨大, 而以同一语言社区而言, 任何语言对于本社区内部的交流而言都是自足的, 并且这些语言之间居然能实现互译, 不同语言社区的人能通过学习对方语言实现无碍的交流, 所有这些现实不得不让我们产生好奇:语言和思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本文接下来将大致梳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 从历史和现时的角度回答上述问题。
一、历史
谈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追寻这样一条继承线索, 即从洪堡特到包厄斯, 到萨皮尔再到沃尔夫。19世纪, 德国著名学者洪堡特初次提出一种清晰的理论, 即“语言世界观学说”, 在他看来: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同事物生活在一起, 他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 而因为人的感知和行为受制于他自己的表象, 我们甚至可以说, 他完全是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 而在创造语言的同时,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1]在洪堡特的眼中, 我们按照语言规定的规范而生活, 语言决定的世界观将我们与他者区别开来。
包厄斯是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 他生于德国长于美国。在对美国印第安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他发现了不同语言对世界的范畴化也是不同的。随后他的学生萨皮尔吸收了他的思想, 萨皮尔[2]曾提出过, 不同的语言对现实进行不同的划分, 但他没有充分阐释语言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此为出发点, 沃尔夫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阐释论证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这一观点。为纪念萨皮尔的指导作用, 这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说被称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 。沃尔夫终生在保险公司任职, 没有获得过高等学位, 但以业余的身份和专业的热情, 加上保险公司任职和出差的经验为补充, 大胆而坚定地提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这一论断。他生前零散发表的论文经由Carrol, J.B在1956年结集出版, 就是著名的《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
此书一经出版后, 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方面因为沃尔夫本人提供了许多语言尤其是多种印第安语与英语的对比发现, 对当时只关注欧洲主要标准语的学者来说是种新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因为语言通常与思维紧密纠结在一起, 能如此决然将二者撇开并将语言地位提升到思维之上, 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声明。
二、绝对还是相对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分为两个部分, 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 和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3]语言决定论指一种语言会决定某些非语言的认知过程, 即学习一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语言范畴的存在创造出认知范畴, 描绘从天空飞过的物体的不同词语就会让我们产生区别小鸟和飞机的认知能力;语言相对论则是指在不同语言中, 受语言影响的认知过程也是不同的。所以说不同语言的人,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中, 某些思维过程处理起来要更轻松些。[4]沃尔夫阐释说, 不同的语言以不同方式对现实进行划分, 这些语言差异是隐藏的, 无意识的。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如何对客观物体进行划分, 而这些语言差异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语言决定论自提出开始便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声浪, 因为依据这种强式理论, 我们似乎可以自然做出一个三段式推论:不同的国家语言间存在差异, 语言决定思维方式, 不同国家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将这个推论进行下去, 我们便可进一步得到如下结论, 即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可互译, 不同国家的人也无法互相交流, 这一结论明显与当今世界的现状相矛盾, 所以强式理论在看来十分明显的缺陷中败下阵来。
究其原因, 虽然不同语言对世界的划分是不同的, 但这种概念化模式的不同并不等同于概念化能力的不同。人类生存于相似的外部环境中;人类具有同样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人类语言的起源和物理条件都是相似的。所有这些相似点导致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概念化能力是一致的, 对时间、空间、生存条件、逻辑关系等等这些基本概念的认知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概念化结果的差异, 比如爱斯基摩人用十多个词汇来描述雪, 不同状态、不同形状的雪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中得到了精确的区分, 但这并不代表说英语或说其他语言的人没有能力进行类似的区分, 只不过因为外部环境没有提供这种区分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 对语言决定论的讨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任何关于此的争论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5]但是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 这种理论的提出具有一种科学精确主义的精神, 沃尔夫及其前辈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 收集了大量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事实后进行此番论断。我们不妨认为他所提出的语言之于思维的决定性位于变量区间的最大值处, 从完全决定到微弱影响之间还存在无数的中间值, 而这些中间值正好适用于描述语言对思维的不同影响情况。结合沃尔夫化学工程学士的学术背景, 这种强式说法应该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在承认这种强式最大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语言相对论这一弱式说法进行讨论。
沃尔夫本人提供了一些词汇和语法上的例证来印证语言绝对论和语言相对论的有效性。比如说美国印第安霍皮 (Hopi) 语中, 鸟以外所有能飞的东西都用一个词来表示, 他们用同一个词来指称昆虫、飞机, 甚至是飞行员等等能飞的东西, 而且这种宽泛的指称也并没带来什么明显的交际困难。
在每一种语言中对于不同范畴的划分都有“细化”和“粗化”之分, 但在沃尔夫看来, 对现实的这种划分没有哪一种是完全“自然”的, 不同的语言自有自己不同的方式。虽然这种词汇上的差异被后人加以批判, 称沃尔夫对词汇的理解和词汇数量的统计有误。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不同语言对词汇范畴的划分是不同的。剩下的问题是这种差异是否对思维产生影响。
对此沃尔夫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举出了早年间在保险公司任火灾调查员时发现的现象, 那就是, 人们在接近标有“油罐” (gasoline drums) 的存储器时, 行为会非常小心谨慎, 而当人们接近标有“空油罐” (empty gasoline drums) 时则会粗心大意, 随意抽烟并将烟头乱丢, 但是空油罐也许是最危险的, 因为当中充满了爆炸气体。于是实际上十分危险的情形, 因为对语义的惯常理解倒变成不危险的了。[3]
沃尔夫以此例来证明语词的习惯使用对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 这种影响缓慢地渗入我们的心理框架之中, 成为一种“预设”的因素。当然我们并非完全不能摆脱这种影响, 但是如果要摆脱这种影响, 我们势必要建立另一个更为积极的心理过程。相较于词汇对思维的影响, 沃尔夫更为感兴趣的是语法对思维的影响, 同样通过对比发现, 他发现了不同语言间在语法上的许多有趣差异。
在英语中动词和名词的区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区分, 名词指的是那些持久的、稳定的事件, 比如horse和man, 动词指的是短期的动作, 如hit和run。但是沃尔夫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将lightening和spark这种暂时的事件视作名词, 而又将dwell, persist, continue表示持久的动作的词视为动词呢?在Hopi语中, lightening就是一个动词, 因为它所表示的就是一个短暂的事件, 而在另一种语言Nootka语中, 所有的词似乎都被视作动词。
在英语中动词通过曲折变化, 可以表示人称、时态和体态。而在Wintu语中, 如果动作是亲眼目睹的话, 动词会有一个曲折变化;如果动作属谣传, 则有另一种曲折变化:而如果此动作是经常发生的行为则还有一种变化。 (转引自Carroll 1994:376) 由此可以看出Wintu语者对话语的真实性及证据有一种持续的关注。
沃尔夫认为,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不仅对人的思维方式, 甚至对个人的世界观也有影响。但是当时他的这种假说却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心理学家的认可, 一方面他的假说侧重于人的认知结构, 这就与当时主流的结构主义不相容;另一方面他的语言相对论与后来Chomsky进行的语言的理性主义研究也相去甚远, 后者强调的是语言的一般概念;最后的原因是方法论上的, 从上述的说明及例证来看, 沃尔夫虽然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来论述了不同语言间的一些差别, 但是他始终没有将语言和认知分开进行检测, 也就不能证明语言差别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最后陷入循环论证的窘境, 即从语言差异中发现认知差异, 又以语言差异来解释认知差异。[6]
三、结论
对于前人学者的研究发现, 我们首先要致以最高的敬意, 没有他们翔实丰富、有血有肉的田野调查发现, 我们势必无法在此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侃侃而谈;而他们对多种语言的发掘与比较也无疑为比较语言学提供了大量原料, 从而使我们更清楚地跳出本族语言之外去认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认知。
总的说来, 沃尔夫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是客观的、合理的。他打破了欧洲语言中心论, 给予了其他语言, 甚至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语言同等的地位, 这种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非常可贵的。他收集大量一手的语言素材, 在方法上走的是从下到上归纳的研究路子, 没有站到先入为主的角度, 这也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但是他似乎忽视了研究的后期检验部分, 没能适时将自己抽离出语言与思维的框架之外, 也就不能提供一些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不得不说是这个假说的一大遗憾, 无论理论如何完美也需要实践的检验, 这个检验的任务需要由更多的后续研究者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2]Sapir, E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Carrol, J.B. (Ed.)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56.
[4]Carrol, Davi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M]. (2nd editi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纪玉华, 许其潮.再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科书对语言相对论的讨论[J].外国语言文学, 2003 (4) .
在企业进行完培训及读书活动后,组织员工提交并分享执行力心得体会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推进培训及学习的手段,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及学习的实际效果,还对管理者把握并了解企业员工在执行力意识方面的认识现状有很大帮助。编辑本段常见写法
执行力心得体会不是读后感,所以,不必严格遵循读后感的要求或格式来写。
读后感是一种文体,一般要求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读后感一般包括引、概、议、联。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执行力心得体会与读后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强调“感”,感悟。所以,执行力心得体会不必讲究文体限制,你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也可以仅仅写成一段或几段话,可以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要能真实的表达出你的感悟就可以。
因此,执行力心得体会可以只是引,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培训或书中你最有感觉的内容;
可以只是概,告诉大家你学的是什么,给大家整体介绍一下这次培训或书籍的内容和观点;
也可以只是议,或是就整体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就最感兴趣的某些或某个点,甚至仅仅是培训或书中的一段话、一个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只是联,直接拿自身的案例来讲述与培训或书籍相关的观点或内容。
当然,更可以将引、概、议、联相结合,或者引和概,或者概议,总之,你喜欢如何表达都可以,只要能表达出你的感悟就可以。
这里还需要提一点,你所表述的感悟或者观点可以和培训或书籍的观点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你可以表示对培训或书籍的赞同,还可以表示怀疑甚至反对,只要你能讲清楚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就可以。事实上,现在的培训或书籍有些“泛滥”,也不能完全保证都是经典,更不能保证所讲所述就真正适合你或你们企业的现实,所以,在学习培训或者书籍时,保留一份怀疑的态度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哪怕当你表达出来并与同事们一交流之后,你突然发现自己的怀疑或反对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也很有实际意义,因为一旦为此,你意识中很难被发现的错误就此得到改正,这种提升往往是实质性的。编辑本段范文实例 引+概
执行力落地
“执行力落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执行力落地》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同样是消化系统,狗只能吃肉,而狼连毛发都能消化掉。因此,狼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狗。同样是制度,在一般企业仅仅是堆文档,而在狼性企业却真正实现了落地,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脏俱全’,而是执行力落地。”这是《执行力落地》封面上的文字,曾经一度让我认为这是本只讲执行力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书,不过,当我真正阅读该书时发现,整本书恰恰都在讲执行力如何落地,这是让我幸喜的一点。
阅读《执行力落地》的第一次震撼出现在第一章,是由一个“三人成虎”案例新解引起的。
三人成虎
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横冲直撞,非常猖獗,你信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某个地方是人“猖獗”还是老虎猖獗,关键得看当时当地,是人的势力大还是老虎的势力大。要知道,人怕老虎,老虎也怕人。所以,在人群中,一只孤零零的老虎只会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横冲直撞。
接着,第二个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并且强调:“刚才那家伙说了,我不信,所以特意去那看了看。结果吓了一跳,真有一只老虎在人群中横冲直撞。”现在,你信吗?
或许有人信了,有人还不信。
而后,又有第三个人告诉你同样的事情,还强调他听前两人说了后,也不信,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果真如此,而且他据此推测:“看来这只老虎脑子有问题了。”现在,你还不信吗?
如果还不信,那么当第四人、第五人、甚至更多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时,你信吗?
面对有没有老虎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最终信与不信(当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不信也信了),而仅仅在于次数的不同——我们会在第几次相信。这就是信息决定意识最经典的诠释。
由此,作者提出了该书的核心认知——执行力三角:信息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上,该书先后阐述并分析了执行力落地的四个具体内容: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
在阐述完这些内容后,该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表述完了,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书的最后“后记”中又给了我一次不小的感悟。作者用执行力三角的认知,将管理分为行为、意识和信息三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很清晰的解答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如何理解无为而治,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下是该书的原文: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无为而治”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该如何理解。当谈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就困惑了,到底该不该“为”,既然是“无为”,怎么就又说“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不为”,到底该“为”还是“不为”?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上所谓的“不为”,用管理三层次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直接通过行为和意识两个层次来管理员工,管理组织,这是“无为”。反过来,又必须“为”的是什么呢?“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不管理,放任了,因为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目标,而且忠于这个目标,只是,并不简单的从行为和意识上直接去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信息去引导,去间接的管理员工和组织。
综上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指哪些事情、什么时候该“为”或“不为”,而是指“为”的手段:用信息管理手段去引导自发,不用行为手段和意识手段去直接管理和控制。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无为而治”了。引+议
执行力三角
执行力三角是《执行力落地》的核心认知,其中“信息决定意识”是我在其它书籍和培训中未曾接触到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认知下,作者分别就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展开的探讨,实际上就是执行力三角(尤其是“信息决定意识”)在现实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颇有感悟(比如本源信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有关制度落地的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案例:
S公司是落地堂的一个北京客户,其主营业务是从山西、陕西运煤到秦皇岛和天津,而后通过海轮将煤卖给日本的某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个业务本身非常挣钱,但是,让老板李总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杜绝员工在运煤的过程中私自卖煤的现象。
在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到港口的时候,国内也有许多煤炭的用户。对于员工来讲,虽然每次不敢多卖,但只要卖一点点,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外快”。当公司查询时,一句“自然损耗”就可以搪塞过去了。李总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毫无办法,即使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与落地堂顾问沟通探讨之后,李总不再一个劲儿地开会强调制度,而是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信息手段,记录下每一批次的详细数据。每批煤在山西、陕西装车时是多少吨,而到了港口装轮时又是多少吨,都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这些数据李总知道,当事人也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李总刚开始是半个月统计一次,并将这段时间内运煤的损耗率最高的几个员工(只写数据,不写人名)进行排序,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公布出去。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这次上排行榜的都是谁,但是当事人非常清楚,李总也很清楚。
自从这个排行榜公布之后,煤的损耗率迅速下降,杜绝私自卖煤的制度顺利“落地”。
读到这个案例时,感悟很多,同时也激起了自己思考的欲望。
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匿名的排行榜就能让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呢?假如有个员工小王有一次以第一的名次上榜了,他会怎么想?“下一次,我得收敛点,不能卖太多。”原因很简单,“自然损耗”所产生的排行榜应该是无序的才对,如果小王连续几次都上了榜,那就算真的是“自然损耗”也说不清楚了。于是,紧接着的一次,小王收敛了许多。可是他却没发觉,其他同事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结果,他又上榜了。“怎么办?”小王心里很自然地告诉自己:“不能再私自卖了”,而且为了清白,还不得不小心呵护,争取连自然损耗都尽量减少。接着,小王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了。而同样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整个公司的损耗率都大大降低了。
这个过程显然有强烈的“自觉”的影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员工们争先恐后的“自觉”遵守制度的呢?在这个案例中,其关键性作用的是——“自然损耗”这个借口已经大大失去了作用。
在现实中,当一件事情能够寻找借口的空间越大,规范越不严谨,员工们自觉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员工们就会越自觉地遵守制度。这正是“信息决定意识”的一次实战应用。自觉属于意识,让员工自觉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其意识上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自己公司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往往停留在意识上,通过宣贯、开大会强调自觉的重要性,但效果很差。正如执行力三角指出的,意识不能真正解决意识上的问题,信息决定意识,所以,信息手段才是解决之道。而这个案例中的“借口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手段的突破口,排行榜正是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信息手段,但效果非常好,非常实用。看来,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应该更好的去认识“信息决定意识”的价值,更多的找到合适的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引+议+联
由于我的工作是销售,所以在阅读《执行力落地》时我最关注的还是对销售是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该书让我觉得新颖的地方是“信息决定意识”的提出,并在此基础上讲沟通落地时进一步给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的意义很大。
正如书中提出的,沟通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达成一致,而是改变对方的看法、认识或者态度(书中更专业的表述是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这是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是我在以前所有的销售书籍中没有看到的,而且,这个观点对销售的实战意义重大。
可喜的是,该书并没有到此停住,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并由此提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引出这个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我是灯塔
一艘军舰航行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水手发现前方有灯光迎来,立即向舰长报告:“报告舰长,不远的地方有艘船正驶向我们,若再不改航向,就要撞上了!”
舰长命令,给对方发信号:“把你的航向向东改变10度。”
一会接到对方的信号:“把你的航向向西改变10度。”
舰长不快,命令再次给对方发信号:“我是一名海军上将!改变你的航向。”
很快又收到对方的信号:“我是一名水手!改变你的航向。”
舰长彻底被激怒了,命令再发信号:“我是战舰!改变你的航向!”
对方回信号说:“我是灯塔!”
于是,军舰改变了航向。
什么是本源信息?水手的“我是灯塔”就是一个典型的本源信息。在销售实战中,我许多时候都很像这个水手,明明知道客户就应该卖我们的产品,但相对于客户,我们的地位很“低”,客户就像那个舰长一样“气势汹汹”,常常搞得我手足无措。如何搞定这些“舰长”型客户,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现在,一个本源信息就搞定了。当看到这里时,我甚至有些许兴奋,同时又有些担心“作者可千万别点到为止了”,让我高兴的是后面针对销售的话题还专门用了个经典的案例,并依此提出了销售的三个层次: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
书中的案例如下:
有一个老太太去市场买菜,买完菜路过卖水果的摊位边上,看到有两个摊位上都有苹果在卖,就走到一个商贩面前问道:“苹果怎么样啊”?商贩回答说:“你看我的苹果不但个儿大而且还保证很甜,特别好吃”。
老太太摇了摇头,向第二个摊位走去,又向这个商贩问道:“你的苹果怎么样?”
第二个商贩答:“我这里有两种苹果,请问您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我要买酸一点儿的。”老太太说。
“我这边的这些苹果又大又酸,咬一口就能酸的流口水,请问您要多少斤?”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苹果又继续在市场中逛。
这时她又看到一个商贩的摊上有苹果,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商贩:“你的苹果怎么样?”
这个商贩说:“我的苹果当然好了,请问您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老太太说:“我想要酸一点儿的。”
商贩说:“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
老太太说:“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
商贩说:“老太太,您对儿媳妇可是真体贴啊,您儿媳妇将来一定能给你生个大胖孙子。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你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
“我再来二斤吧。”老太太被商贩说得高兴的合不拢嘴了,便又买了二斤苹果。
商贩一边称苹果,一边向老太太介绍其它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买点橘子,她一准儿很高兴。”
“是吗?好,那我就再来二斤橘子吧。”
“您人真好,您儿媳妇摊上了您这样的婆婆,真是有福气。”商贩开始给老太太称橘子,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保证新鲜,您儿媳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商贩夸得高兴,提了水果,一边付账一边应承着。
说实话,这个案例我看到过若干次,但这次的解释却是我见过的最有感触,最深刻的。
三个商贩都在贩卖水果,但结果却不同。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商贩的真正区别在哪?
首先,第一个商贩,比较简单,他是在讲道理,向客户灌输自己的道理,连客户真正的需求都没有弄清楚。所以,他什么都没有卖出去,这个商贩层次是最低的。作为一个销售,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倾听,而不是灌输。
第二个商贩比第一个强很多,他懂得倾听,并且,他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我要酸一点的。于是,他成功的销售出去一斤苹果。老太太的需求,是客户的改造信息(带有说话人主观意识倾向的信息)。
在现实中,大多有业绩的销售属于这个层次。他们大多数比较善于搞好客户的关系,从而获取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同时,在这种“感情”基础之上,想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销售。但是,这类销售人员往往很难真正摆脱被客户牵着鼻子走的困境。
现在,我们重点来看第三个商贩,显然,这个商贩比第二个商贩又高一筹,他真正做到了顾问式营销。他不仅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还成功的引导并挖掘了客户的新需求,在老太太自身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居然又创造性的卖给老太太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更可怕的是,从此,这个老太太就成了第三个商贩的老客户了,而且是非常牢固的常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老太太以后再来这个市场,她还会去找前两个商贩吗?再长远一点,考虑到有许多的“老太太”,如果时间再长一点,还会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商贩什么事情吗?这才是第三个商贩真正可怕的地方。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像第二个商贩一样,倾听,并听到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不过,这时,他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想办法进一步挖掘到客户的本源信息(未经老太太自己加工和改造的信息,是老太太之所以要买水果的根本原因)——儿媳妇怀孕了。从而,成功的销售出去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客户的本源信息呢?答案很明显,还是本源信息——用我们的本源信息挖掘客户的本源信息,产生持续销售。就此,我们细致的回顾一下第三个商贩的销售过程。
当听到客户的改造信息(要酸一点)的时候,这个商贩没有罢手,马上问了句:“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用这个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出了客户的本源信息——“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接着,“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您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这个本源信息直接引导出客户的“我再来二斤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里,这个商贩不是用本源信息来引导,而是用改造信息(您知道吗?如果您儿媳妇吃了我的苹果,肯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来引导,效果又会如何?老太太会信这句话吗?更可怕的是老太太还会信任这个商贩吗?还会有下面的故事吗?所以,再次强调:引导客户一定要用本源信息,而不是改造信息。
我们继续看商贩的引导过程。当获取了客户的本源信息,并用另外的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客户产生销售(两斤苹果)之后,这个商贩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他进行了第二次引导。“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依然是本源信息,从而让客户产生了新的需求,并产生了再次销售(两斤橘子)。
但是,到这里,商贩依然没有罢手,要知道,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挖掘到一个客户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客户是多么的重要。最后,商贩又用了个本源信息(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成功的引导客户成为了他的老客户,成为了他的常客。
综上,我们可是把销售分为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三个层次。
读到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
当时,我在一家软件公司。一次,我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客户,说是客户提出做财务深度接口的要求,但从技术上讲成本过高,而且,对客户而言并不实用,也不划算。我曾经苦口婆心的告诫客户,客户却始终坚持。
于是,老总让我约客户来公司参观,在一段简单交流后,客户开门见山:“*总,咱们的软件真的不能做财务接口么?是不是产品还不成熟呀?”
老总说:“您看这样行吗?下周,我们约个时间,我让我们的财务和技术人员一起到你们公司去,您把你们那边财务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约上,让他们之间真实的碰碰。如果你们财务负责人说必须做,或者想做,那么我们直接讨论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您看怎么样?”
客户:“我看这样好,您看下周一如何,我回去就安排。”
„„
事情的结果是,周一我带相关人员过去了,双方的相关人员经过交流,让客户的财务负责人对事情有所了解后,她发言了:“为什么要把财务数据放到这个平台上,我们公司财务数据除了财务人员以外,只有老板一个人有权看,放这上干吗?我每周直接用U盘拷给他就行了。”
„„
于是,项目首期,客户主动放弃了对财务方面的要求。
现在想起来,我刚开始就是在讲道理,属于说教式销售,难怪客户不仅听不进去,反而还怀疑产品的技术。
而必须做财务方面的这个要求,就明显是客户项目选型人员自己的改造信息,但他对财务并不熟悉,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绝对执行力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对党绝对忠诚学习心得10-14
绝对优势教案05-26
绝对控制11-14
绝对经典语句11-29
对党绝对忠诚党课10-21
教师招聘绝对经验分享11-08
2.3绝对值教案06-07
《绝对值》教学案例06-18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论文07-11
招聘工作总结绝对经典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