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推荐8篇)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1

乡镇果园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镇“东山农夫果园示范区”建设情况近年来,按照现代农业“135610”总体思路,镇创新思路,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东山农夫果园示范区建设,东山农夫果园示范区总规划面积万亩,已建成枇杷、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9850亩,核心区面积约3500亩,主要以枇杷、葡萄种植为主。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

稳定现有枇杷、葡萄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积极引导农民实施低产园改造,开展高接换种,提升产业质量,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懂技术、善管理的种植大户扩

大枇杷、葡萄产业规模。

二、坚持发展高端,推动产业形态多元化

结合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枇杷、葡萄加工、营销和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延伸优势农业产业链。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快打造环山路、太武路生态观光旅游带,着力建设好自行车赛道和登山旅游步道,在路边点式布局休憩点;加快发展环山游,开辟环山游景区,修建观景台,搭建观赏成都平原风光和优美都市夜景的平台;因地制宜开发骑马游林、马车观光、生态狩猎项目,在环山路、太武路沿线开辟露营营地;利用山地浅丘地形和丰富的植被资源,在新城、二郎共计9个点位建设半山商务会馆,大力推进中国西部山地葡萄庄园、锦湖酒店和希望枇杷小镇等三个集枇杷深加工、餐饮、娱乐、住宿、会议于一体的乡村酒店项目建设;同时对现有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形成镇域范围内立体式观光旅游。

三、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发展持续化

加大对上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实施农业项目,扎实推进道路、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腾飞大道两侧绿化带按景观道路标准栽植枇杷,安装以枇杷为原型的路灯、休闲椅子、垃圾桶。在河坎路建设长900米的葡萄观光长廊,打造以展示葡萄文化为重点的观光休闲核心区。优化绿化树种,进一步完善太东路、太白路3000米绿化景观。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水利设施,整治塘堰16口、沟渠万米,发展葡萄滴灌400亩。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滴灌、大棚避雨栽培等技术,建设标准化枇杷生产片亩、标准化葡萄生产示范片亩。

四、优化利益联结,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

积极引导农民专合组织完善章程,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践按交易额分配和按股分红相合的分

配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和营销合作,抱团发展,切实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水平和长效运营能力,充分调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一体化,不断延展产业链条,力争做到专合组织对全镇水果产业的全覆盖,提升全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五、加强综合服务,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

加快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软硬件建设,确保今年全面投入运行;试点设立村社情报员,探索建立镇村社三级公益性服务队伍。结合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村级防疫检疫以及其他农业服务外包。积极引导农村技术人才,牵头组建植保、技术服务等农业服务组织。深入开展以理念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重点的新型农民培训,创新会议讲座、田间实践、开展示范田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现场会,以会代训加强技术培训,不

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扎实抓好生猪、能繁母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六、着力提升品质,推动田园城镇品牌化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2

1 上杭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1.1 发展现状

1.1.1 粮食生产2014年上杭县第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上杭县粮食生产总体平稳,面积、单产呈逐年增长趋势。全县2015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65万亩,总产达19.5万t以上。

1.1.2蔬菜生产近年来蔬菜产业作为上杭县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种植蔬菜面积达23.19万亩,比2014年增加0.54万亩,总产量33.52万t,比上年增加0.85万t,总产值约6.45亿元。

1.1.3畜禽养殖近年来上杭县积极推动传统养猪业转型和养殖业升级改造,畜禽养殖业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生猪出栏84.4万头(其中槐猪出栏3.6万头);家禽存笼463万羽,出笼1 475万羽(其中白羽肉鸡1 349万羽),比增68.04%;兔出笼124万只(其中通贤乌兔出笼79万只),比增2.17%;建成全省最大的贵妃鸡养殖基地,年可出栏贵妃鸡成品鸡40万羽,存笼蛋鸡6万只,脱温鸡及鸡苗45万羽。

1.1.4果茶生产上杭县果树、茶叶地方特色优势明显。其中果树总面积13.01万亩,投产面积10.5万亩,水果总产4.5万t,实现产值9 000万元;高山茶是上杭县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茶园面积常年稳定在2.6万亩左右,建成茶叶加工厂130多家,注册茶叶专业公司18家[1],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达1 280t,实现产值8 900万元。

1.2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通过积极整合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资金,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粮食方面:在旧县、官庄、中都等7个乡(镇)粮食高产创建区新建9个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及2个水稻集中育供秧中心共3 300m2。设施果蔬方面:全县新建钢结构大棚面积达2 200多亩,其中智能温控大棚达160亩,主要集中在古田、蛟洋、临城等蔬菜生产大镇,近年来才溪、稔田、蓝溪、古田等乡镇由于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带动相关设施果蔬采摘项目发展。

1.3 农产品加工业取得成效

优创农业、儒溪槐猪等5家企业达到亿元规模,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上杭县建立核心基地,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落户工业园区农业企业9家,其中竣工投产3家,预计“十二五”末全县实现规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5亿元。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全县大宗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已纳入县农业部门监测范围,监管队伍稳定,各项工作开展正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有4人、县检验检测室站有5人,城区屠宰场聘用专职检疫员有8人,每个乡镇有监管人员2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2015年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100%。日常检测抽检蔬菜样品4 096个,合格率97.24%,抽检水果78个,合格率100%;“瘦肉精”抽检尿液6 133头份,检测全部呈阴性。

1.5 科技推广方面

上杭县是福建省首批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农技推广网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有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6个,农业技术人员344人,有村级农技员33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355名,农业综合执法人员上百人。2014年12月2日上杭县农技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聘请谢华安院士为本站技术总顾问兼首席专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加速了上杭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上杭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

1.6 农业机械化方面

积极实施农业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5年上杭县全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以上,农田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市前列[1]。今后示范区将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农业机械总动力,扩大机耕、机插、机收面积,不断提高全县农田综合机械化水平。

1.7 创新经营体制方面

大力发展合作社(公司、协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全年土地流转面积16.18万亩,其中百亩以上土地流转133片,达3.03万亩,涉及农户5.56万户,流转率达38.3%。目前全县参加合作社农户达28 853人,占比39.37%,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2个,其中部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1家、市级24家、县级50家;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全年新发展家庭农(林)场661户,累计在工商登记注册家庭农场有1 250家。

1.8 环境资源保护方面

2015年全县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关闭拆除任务为3 869家,面积1 065 485m2,目前全县各乡镇申报及县批复拆除数1 478家。全县限养区存栏250头以下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任务2 753家,已动工改造956家;限养区存栏2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任务136家,已动工完成改造83家。强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3 000次以上,规划建立18个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厂(中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已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6 056头,从源头上杜绝病死猪流入社会。

2 示范区现代农业实施情况

2.1 规划情况

上杭县已编制《福建省上杭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6)、《中共上杭县委、上杭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杭县现代农业(东南片区示范长廊规划)》(2011-2015)等实施规划。突出“三区一园”规划,以古田、蛟洋、步云为中心的高山生态农业发展区;以临城为中心的郊区型农业发展区,辐射带动旧县、才溪、通贤、南阳、官庄、珊瑚发展;以稔田为中心的东南片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临城、蛟洋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园。

2.2 建设目标

把上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服务闽西革命老区、连接闽赣粤三省、面向全国的粮食、蔬菜、生猪生产基地,成为福建省现代农业示范高地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实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监测评价“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6个方面24个评价指标综合得分达75分以上,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2.3 项目建设情况

2.3.1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2012~2014年农业部先后安排建设资金1 400万元,在古田、临城等6个乡镇建设实施,完成建设集约化数控育苗棚7 800m2,购置以色列进口水肥一体化设施8套,建设钢结构产成品整理车间1 500m2,蔬菜保鲜贮藏冷库建设3 500m3,建设监测、控制100亩以上蔬菜大棚可视物联网智能化系统建设4套,对4家茶业企业4 300m2生产车间开展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对3 120亩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道路、排蓄水系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茶园主干道硬化16.914km,步道硬化10.6km,新建水池1 585m3。2015年争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 000万元,全部用于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其中,用于设施果蔬、设施畜禽、设施林业(林下经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亿元企业、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贷款贴息400万元;用于风险补偿资金300万元;用于担保基金300万元。

2.3.2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项目2015年省、市下达上杭县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园区建设项目8个,投资10 000万元;设施农业建设项目7个,投资7 500万元。2015年,上杭县考评项目实施101个,完成项目建设89个,在建项目12个,累计完成占年度计划673.3%,完成投资59 805.4万元,累计完成数占年度计划341.7%,完成设施果蔬面积0.09万亩。

2.3.3县级现代农业重点扶持项目2015年确定县级现代农业重点扶持项目20个,计划扶持补助资金1305万元。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亿元项目,扶持福欣牧业扩建、浩宇农业蔬菜智能温控大棚扩建、富康农林铁皮石斛项目新建、儒溪槐猪标准化扩建等设施农业项目,扶持林下种植金花茶、铁皮石斛、樱花主题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等林下经济项目,扶持杭丰蔬菜萝卜干精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扶持聚胜家庭农场粮食规模经营等项目。

2.4 示范区项目实施成效

通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上杭县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禽、果蔬茶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1],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开展蔬菜集约化数控育苗棚、水肥一体化设施、蔬菜田间冷链设施、蔬菜大棚可视物联网智能化系统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及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实行无公害生态种植,提升了上杭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2014年上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综合得分68.75分,比上年增加3.21分,发展速度平稳。预计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057元,增长12.0%。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上杭县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县农办)、水利局、国土局、县农机站等单位组成,办公室挂靠县农业局。县农业局及各农口部门成立具体工作小组。

3.2 出台优惠政策保障

上杭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每年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了《关于印发2014-2015年强农惠农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家庭农(林)场发展的意见》、《2014年县级现代重点扶持项目实施办法》、《上杭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方面的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兑现惠农资金也在全市排名前列。

3.3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积极探索“矿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上杭县矿业优势,按照先国内后国外、先产品后基地、分步推进的原则制订了工作方案。二是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农村淘宝合作项目,建成1个县级服务中心和45个村级服务站;成立企通宝电子商务中心、福建欣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三是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2009年5月22日在古田镇正式启动全国首个政企合作“三农”保险示范区,在全国乡镇中首创了政府引导、公司承保、农民自愿的“三农”保障机制。先后制订《上杭县农业规模经营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加强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建立村级担保协会,创建信用乡村;每年安排100万元贴息补助资金用于农业规模经营担保贷款贴息,设立设施农业及规模农业发展贷款担保补偿基金3 000万元。四是成立上杭县农技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以谢华安院士为本站技术总顾问兼首席专家,创新上杭县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加快现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

4.1 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产出效益不高,总体仍处于靠天吃饭水平。农业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依然突出。

4.2 资金投入有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现代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资金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土地征迁难、流转难。

4.3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全县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相对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一定特色,但优质品牌少,知名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农产品优质品率、商品率、加工率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规模不够大,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层次较低,服务较单一,组织化程度不强。

4.4 农业发展不仅受制于农产品价格

农业生产受“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还面临农业资源环境的“红灯”和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黄灯”双重约束。

5 发展建议

5.1 科学谋划,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科学制订“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区一园”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央、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科学谋划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着力构建以业主为主、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的投入运行机制,有效整合使用涉农资金,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5.2 扶“龙头”建基地,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点打造一批农业亮点,将示范点建设成为农业生产能力强、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业物资装备新、农业经营机制活的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现代农业样板。重点扶持粮油、果蔬茶、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植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管理到位、示范作用强的设施农业基地,帮助一批起点高、辐射带动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振兴行动,积极引进和培育有规模、有实力、有产品竞争力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进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农场(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示范社培育,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加销全产业链的企业“大龙头”和产销衔接的合作社、大户等“小龙头”齐头并进,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5.3 着力提升农业品牌效益

完善品牌创建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激发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集中力量打造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县域农业品牌,做大做响上杭县农产品特色品牌;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有效整合“世纪之村”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和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涉农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拓展农副产品营销渠道,积极推进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直接采购或订单生产基地,推动“农超”、“农校”、“农企”、“农批”等多种形式的产销链接,扶持奖励一批流通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中型城市开辟农产品营销网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建门户网,鼓励在淘宝网、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发展线上交易,做大做强农产品网上超市,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5.4 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各涉农有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加大“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上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依托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生产型、技能型和经营型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切实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郑州市

一、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国家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更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和谐文化、和谐精神教育、引导、鼓舞国人自觉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富民强国出力。因此,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了创建过程管理各项措施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业务单位主管和各县(市、区)政府行政正职为成员的郑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兼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石歆、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玉琦兼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课题研究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管和实施全市创建工作。办公室人员是从宣传部、文广新局、财政局、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加强了示范区创建的专业人才力量。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具体创建单位,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业务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创建工作督导通报制度,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向市创建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市创建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创建单位督查指导创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好的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以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建立了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郑州市市本级连续五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3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在保证政府投入不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赞助等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加大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规划先行,制订了“一个规划、两个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和《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并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文件下发。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目前,全市各项创建工作都在按照创建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市创建规划的创新点是突出河南特色,郑州市特点,充分利用河南省、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目标明确,抓手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依托郑州大学成立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6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涉及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历史、中文、新闻等学科。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调查与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群众文化需求形态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 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及量化指标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需求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资料,主要分析了基层民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宗教活动、传统文化价值的遵从情况、民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总体评价。主要从思想认识、文化投入、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管理体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基本理论。结合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需求层面、制度文化需求层面、行为文化需求层面和思想文化需求层面;第四部分是民众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影响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主要因素、健全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基本文化权益量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权益内容量化指标框架、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现状分析、基本文化权益实现途径探索等;第六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議。

(三)強化宣传动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我们及时召开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任务,会议下发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省市领导和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宣传部部长、财政局局长、文广新局局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省、市主要领导发表了讲话,对全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会上,郑州市市政府还与县(市、区)政府和创建成员单位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为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充分利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市属新闻媒体,积极协调和动员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采取设置专栏、编发创建工作简报、组织评论文章、以及依托动员会、骨干培训会、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及户外大型LCD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市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进情况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晓率。

(四)强化公共文化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基本覆盖。为推动郑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我们积极做工作,争取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搭建和完善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2008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六县(市)和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193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二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大力推进。我们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已建成1921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建成后,每个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补。2012年年底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三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实现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严格执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财政局、文广新局《关于推进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于2011年底前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建立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农民工文化建设全面铺开。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五是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几年,我们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外,还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针对基层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与辅导。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郑州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培训千名文艺骨干队伍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四年来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5000多人次,有力的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多年来每年举办3次以上免费培训班,每班40-60人,每期3-5天,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进行轮训,提高了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县、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举办免费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区)知名教师执教,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学员进行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等培训。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的专业干部,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对农村、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辅导,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国家制定的创建目标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农村文化设施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质量不够高,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全市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比较缺乏等方面。

下一步,郑州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的实现:一是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三是合理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力度;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对创建示范区过程的监管;五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全面推动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福安 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06)

[2]王松霞 倪晓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分馆建设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9)

[3]崔为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N].河南文化网,2010(05)

花卉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篇4

一、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南宁花卉资源丰富、气候资源优越、面向东南亚区位、航空运输条件良好等优势,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地+农户”为主要生产模式;基地由龙头企业兴绿公司管理,公司负责花卉品种选定、花卉种植示范以及制订生产计划、提供技术标准及销售花卉产品;农户则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花卉。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花卉行业快速发展,培植南宁花卉品牌、培育花卉支柱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二、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项目概况

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项目位于江南区吴圩镇的吴圩机场高速路和友谊二级路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基地总面积1万多亩,总投资1.7亿元,其中一期展示区1133.88亩,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0-,建设内容包括:组培中心,大棚种植区和露天种植区,前店后园交易区和花卉批发交易中心,技术培训中心,花卉冷库仓储和分检中心,办公生活区等;二期农户大面积种植区建设年限为2010-。一期工程投产后,年可生产花卉1000万株,盆景50万盆,安排多人就业,每年接待旅游观光客人20多万人次,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三、基地建设投资构成和资金来源

1.投资构成。总投资1.7亿元,其中一期展示区投资7000万元。包括(1)地租。以每亩每年650元计,建设用地租金为320万元。(2)基础设施投资。水、电、路、花卉物流及仓储、冷库设施投资约3800万元;花卉交易场所投资约需900万元;办公用房(包括营运中心)、生活用房、培训中心用房约需300万元。(3)生产设施。大棚、灌溉设施、组培中心、洗涤设备、消毒设备、炼苗设备、培养车间设备、接种车间设备等需700万元。(4)人才费用。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和管理人员,约需80万元。(5)引进先进花卉品种种苗300万元。(6)流动资金及不可预见的费用为600万元。

2.资金来源。项目实施单位配套资金XX万元,占总投资的28.60%;招商引资XX万元,占28.6%;请求各级政府扶持3000万元,占42.8%。

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项目已经通过市发改委的立项备案;一期工程土地初步规划已经完成,总评和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完善中。灌溉系统、电网改造、道路铺设、土地清表及大棚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花卉生产已经提前布局。

五、期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零溪镇小城镇示范建设情况汇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年,零溪镇被确定为省级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抢抓这一良好机遇,顺势而为,促进我镇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推进示范镇建设摆在工作重中之重,围绕示范镇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零溪镇基本情况

零溪镇地处慈利县东南部,省道S306线,常张高速公路和县道零甘公路穿镜而过,距县城13公里。是张家界的东大门。镇域总面积15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2300亩,林地面积85000亩,森林覆盖率60.8%。全镇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860人。11个村属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8个村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零溪镇是省级“安全生产示范镇”,2010年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的评审验收。零溪镇基础设施条件相较其他乡镇要好,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象鼻嘴和河塌两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其他各村已有70%的通组道路实现硬化。全镇有工业企业53家,其中投资上百万的企业22家,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6家;农业产业以柑桔、水稻、蔬菜为主,另有西瓜等水果基地,蜈蚣、蛇等特种养殖基地及多处垂钓休闲娱乐基地等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年均增长15%。

二、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筹谋划,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俗话说:城镇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我镇从“打基础“的角度出发,在原有的建设发展规划基础上,启动了镇域村镇布局规划、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实地测绘工作,预计规划编制工作将于9月底全面完成。在规划的编制上,我们结合实际,明确功能区域划分,注重经济发展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规划具有前瞻性、务实性和科学性,为城镇建设和村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工农并重,大力培育支柱产业

围绕“支柱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建立高效持久的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原有“四个农业”的发展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规划部署“两片四区”发展,即:优质果蔬示范片、花卉苗木示范片,旅游垂钓休闲产业区、油茶油桐产业区、特种养殖产业区、柑橘产业区。现已发展城郊蔬菜基地4000亩,其中绿色蔬菜大棚100亩;培育优质麒麟西瓜340亩;发展花卉苗木300亩;发展休闲垂钓农家乐4家;发展油茶1500亩;发展种养殖大户17户;发展柑橘面积近20000亩,柑橘年产量达2000万公斤,为农民创收4000万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现有企业资源,加大企业技改和科技创新力度,引导企业扩产扩能,发展扶持建设新型材料砖厂等绿色环保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金冠果业建设高优柑桔示范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精深加工。近两年,全镇共新建、扩建项目17个,完成计划投资近3000万元。目前,我镇工业初步形成了能源、矿产建材、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

(三)筑土培基,致力基础条件改善

依托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两年,我镇共硬化道路58.6公里,整修道路8.2公里,完善了通村到组入户公路的大畅通格局。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投资30万元改造了政府办公楼;实施集镇街道美化、亮化工程,整修了集镇长约500米的下水道管网,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集镇供水处理厂,今年又申报了集镇供水改扩建工程,计划项目投资1000万元。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投资近4000万元,完成了象鼻嘴村的土地整理项目,新修了排灌渠68条,机耕道46条,水渠、档坝整修14处、山塘整修3个、河堤护砌1200米,修建零溪河流域护河大堤6公里,新建水轮泵站、电排站各1个。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实现了灌溉有渠、排水有沟、进田有路。

(四)注重环保,推进生态建设进程

一是开展垃圾治理行动。以主要道路和溪沟沿线为重点开展垃圾治理行动,在全镇已形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氛围。大力整治集镇街道的脏、乱、差现象,先后投入资金近6万余元,修建了40个垃圾池,购臵了一台盘式拖拉机,聘请了2名专职清扫人员,保证日常的街道卫生。另外投入近2万元在熊家垭租地4.5亩,新建了一个可处理垃圾能力达30年以上的垃圾填埋场,解决了垃圾易扫难处理的问题。二是在象鼻嘴村实施省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获得了较好社会反响,辐射带动作用较大。三是继续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我镇在近几年狠抓生态村创建,已建成5个省级生态村,7个市级生态村。四是下大气力集中整治马路市场,规范街道两旁的摆摊设点行为。目前,马路市场这一特殊经营现象,在我镇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五是推进以“三清六改五普及” 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项目进程。近几年来,全镇已经新建沼气池3000多口,添臵液化气灶2050台,太阳能用户已达450户,实施改宅、改厨、改厕、改栏圈的农户有6821户,改厨、改厕率分别达到了86.10%,全镇新型能源使用户数达农户总数的70%以上。

(五)关注民生,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开展民生服务工作,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不打折扣,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政策,积极做好了移民工作,严格管理移民扶持资金。积极做好居民就业工作,“零就业家庭”消除率为100%。积极推广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在全县名列前茅。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积极开展农民教育、技能培训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示范镇建设是零溪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安排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具体主抓这项工作。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全民动员。示范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宣讲示范镇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自上至下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出全民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

(二)制定了工作方案。年初,我们按照示范镇建设内容,制定了小城镇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并要求各村相应制定了村庄建设工作方案。在工作进程中,我们还根据工作实际,结合示范镇创建目标不断对工作方案进行修订。

(三)加强了部门配合。一是实行小分工、大合作,平时在工作中各部门各负其责,积极主动,指导做好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在遇到难关或重点工程项目时各部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在项目申报上通力配合,同县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建设项目入库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够,实实在在地投入和行动举措较少,在土地使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很多方面,缺乏具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二)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开展难。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由于镇级财力有限,正常工作运转都要靠在外面“讨钱”,而小城镇建设自启动开始即要大量资金支持,如编制镇、村规划,进行项目申报等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更不用说其他建设,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小城镇建设还在启动阶段,上级投入资金很少,一方面应该保护好的没有保护好,另一方面应该建设好的没有建设好,公用设施等建设较为滞后。

(三)项目申报缺力。省市县镇四级衔接不够,乡镇对上级有关单位项目不熟悉,不知道有哪些项目可以申报,工作被动,甚至于错过项目申报期。到目前为止,申报的项目极少,只有环保和集镇供水两个方面,项目申报的力度不大,进度不快,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和县级规划部门搞好衔接,尽早做好镇域村镇布局规划、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根据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工作方案。

(二)进一步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熟悉项目申报内容和程序,将小城镇建设涉及内容进行分类申报项目。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6

一、基本情况

省办批复我县有示范村建设点10个231户1039 人,目前10个点都已动工兴建,全县建好二层楼的有48户、5840平方米,建好一层的有49户、3920平方米,一层以下的110户,建筑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拆除危旧房9000多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建设新家园,成为库区移民议论的主要话题,移民参与示范村组建设热情高涨,作为移民办也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到了县、乡两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密切配合,全县移民危房改造工作稳步进行。

二、主要做法

1、组建工作机构。从省办召开会议确定“四个一”工程作为05年工作重点后,我们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政府成立了上犹县**库区危房改造示范村组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办、县交通局、县供电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办、县发展计划委等为成员单位,县移民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制定了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各有关乡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宣传上级有关移民危旧服房改造的政策,帮助和指导移民搞好规划设计,协调有关纠纷。

2、成立理事会。理事会的作用在于体现移民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调解纠纷,体现以移民为主、政府为辅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求每个示范村建设点成立一个5—7人,由移民投票选举产生组成的示范村建设理事会,负责协调有关纠纷,代表移民参与项目规划设计、预算、监督项目的实施、资金的使用。同时,我们提供规划方案让移民参考,提供房屋建设图案让移民选择,配套建设的项目让移民决定。在这次示范村建设中,事理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通过宗族或长辈的作用很好地得到解决。如在建房过程中有一户已建新房户已离开旧房,在这次旧房改造中要拆除他3间住房,由于他提出的补偿标准过高,该移民户无法接受,镇、村多次做工作,问题未得到解决,政府又不能强迫拆除,直接影响整个示范村的进程。这时,理事会与该族长辈三次亲自到该移民户家做工作,矛盾得到化解,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填写申请书。在示范村组建设中我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移民必须自愿向当地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经乡(镇)批准后,报县移民办审核备案。旧危房改造必须达到25户以上方可确认为示范村建设点,充分体现移民自愿、政府协调和适当扶持的原则。

4、签订建房协议。示范村组建设点移民户与当地乡(镇)政府签订旧危房改造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移民吃下放心丸。协议的作用主要在于补助标准明确,每户补助4000元,分三批,第一批基础补1000元,第二批建好一层补2000元,第三批按要求建设完工后补助1000元,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配套优惠政策

示范村组建设是我县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府整合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农村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移民示范村组改水、改厕、改路、移民知识化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据统计,目前其它部门优惠政策折合资金72万元。

1、建房占用老宅基地(含余坪)、空闲地、拆旧建新的只收取工本费5元/户。

2、建房占用菜地、水塘的收取开发基金12元/m2,工本费5元/户。

3、建房占用林地的,免收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需砍伐自留山场林木用于建房的,由农民申请,经当地乡(镇)同意,每户免费审批5m3木材。

4、提供形式多样的住房建筑方案图案让移民建房选择,免收规划编制费、设计费。

5、建房所需砂石,免收河道采砂管理费。

6、新房安装电表开户,收取材料费146.98元/户,电表新装、移装费30元/户,免收内线工程安装调试费。

7、新安装固定电话,初装费优惠30%,电话移迁免收移机费,只按市场价收取材料费。

8、有限电视入户初装费,属县网络公司经营的,只收120元/户,免收其他费用。

9、办理房产证收取工本费5元/户,免收房产登记、测丈费。

10、新建文体和公共卫生设施,免收规费,只收办证成本费。

11、凡因规划和建设涉及到杆线、设施迁移等情况,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迁移。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补助标准低。**库

区移民搬迁至今已50多年,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移民已建新房离开了老移民房,剩下的都是一些生活困难、经济能力十分差的困难移民户,有些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现在要进行危旧房改造,自身没有能力,困难还很大。

2、资金到位晚。建房最好季节是7月至第二年的1月,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我们项目年底才能批复下来,春季雨水多,不利于项目实施。

五、下一步打算

示范村组建设是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省移民办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让移民直接得到实惠的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县库区的实际情况,在建设库区新农村、培育新产业、培养新移民上做好文章。

1、在建设库区新农村方面。一要加强库区规划,我们要根据库区的自然村庄,在充分尊重移民意见的情况下,每个村做好一个新农村规划图,让移民按照规划建设;二要对整个库区移民住房情况进一步调查,然后根据任务集中情况做好年度改建计划安排表,做到事前让移民清楚;三要指导好目前正在建设的工程,在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房进度。

2、培育产业方面。一要坚持扶大户、扶龙头、扶基地,做到以点带面,做典型示范作用,做大做强移民网箱养鱼、茶叶种植等产业,接应我县新产业的发展。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7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近年来, 酒泉市肃州区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活、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㈠龙头企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带动产业能力明显增强以南郊工业园为重点打造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160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 5000万元以上的10家, 千万元以上的45家。农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0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 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500多万美元。先后培育形成21个甘肃省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个, 面积达23.5万亩, 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17.4万吨。

㈡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 规模生产效益逐步显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全区形成了以特色制种、优质蔬菜和设施养殖为重点的“一区两带三产业”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30万亩粮经制种、20万亩精细蔬菜以及20万头肉牛、1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猪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 已成为全国最大对外经作制种基地、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葱生产集散基地, 也是甘肃省的肉羊强县、肉牛大县和奶牛重点县。

㈢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日益活跃, 产业化链条进一步紧密目前,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50多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 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全省百强。农产品的订单率达到了85%以上, 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的占到订单总量的95%以上, 架起了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使企业与基地农户均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㈣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 产业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 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融合, 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引导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今年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区级示范科研所9个, 引导11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内部科研机构, 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特色化发展。

㈤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先后培育形成“沃迪、为佳、雄鹏、老酒泉”等乳品品牌、“缔味斯、哈利德”等肉类品牌、“敦煌飞天、雪丰”等种子品牌、“大基地、馥郁牌”等脱水菜品牌、“酒泉飞天、祁连星火、神舟双禧”等面粉品牌、“鑫玉牌”洋葱、“酒锦王”梨、“北果蜜”苹果梨、“特尔”蒜薹、“广源”啤酒麦芽、“敦煌百佳”食品等21个省部级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 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综合分析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内在要求相比, 与国内同类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还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 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档次低,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管理不配套现象突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 运行不规范。

三、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

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为了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设好产业化示范基地,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㈠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要按照专业化布局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龙头相配套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蔬菜产业:以一区两带为主, 围绕设施蔬菜、塑料大棚、高原夏秋蔬菜等主导产业, 整乡整村推进, 连片规模发展, 示范面积达到22万亩。牛羊产业:以沿山片为主, 按照“百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的战略目标, 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工程和大场大户、养殖小区进园区工程, 打造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制种产业:以两带复合为主, 面积稳定在28万亩, 其中高效经作制种达到15万亩, 增加5万亩。

㈡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产业化示范基地快速健康发展一是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促其做大做强。二是依托培育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农产品加工基地准入门槛, 促使科技、资本和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或园区率先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 打造畅销精品, 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 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 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五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 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 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 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㈢密切利益连接机制, 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要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 提倡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加强宣传培训, 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管理,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 加大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㈤落实工作责任和政策扶持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机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落实目标责任制,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个考核奖惩办法”, 确保产业化健康发展。对于重点龙头企业要实行领导包挂、部门帮扶和派驻技术人员入驻企业帮扶等有效形式,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逐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 形成省上扶持一批、市上扶持一批、区上扶持一批的长效措施。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管, 实行动态管理, 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 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者, 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以此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作者通过对酒泉市肃州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情况介绍, 基于存在的差异, 提出了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思路。

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8

关键词:棉花品种;荃银2号;荃银3号;江苏沿海棉区;示范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4-0055-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4.04.015

0 引言

棉花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江苏省是中国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为江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过重要贡献[2]。然而,在江苏可利用耕地资源的缩减和棉花为“粮食安全”让路的新形势下,江苏棉产区逐步向沿海滩涂等弱势农区转移[3]。目前,江苏沿海棉区是江苏省的主产棉区[4]。荃银2号和荃银3号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强优势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其中荃银2号于2011年通过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荃银3号于2009年通过安徽省棉花品种审定。为了验证荃银系列棉花新品种在江苏省沿海棉区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2012年和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安排了荃银2号和荃银3号的试验示范。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1 示范概况

1.1 试验设置与田间管理

2012年和2013年的示范面积均为0.67 hm2,2012年品种为荃银2号,2013年为荃银3号。示范试验田为连作棉田,冬季空闲,土壤类型为沙壤土。两年均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栽培。

2012年于4月8日播种,5月10日移栽,移栽密度30000株/hm2,行距0.9 m,株距0.37 m。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排灌水5次,整枝2次,化调3次,治虫12次,8月8日打顶。基肥用干鸡粪6000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562.5 kg/hm2,45%复合肥(N、P2O5和K2O各占15%,下同)300 kg/hm2。

2013年于4月9日播种,5月13日移栽,移栽密度30000株/hm2,行距0.9 m,株距0.37 m。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排灌水4次,整枝3次,化调2次,治虫10次,8月10日打顶。基肥耕埋苕子绿肥鲜草15000 kg/hm2,45%复合肥375 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420 kg/hm2。

1.2 田间调查与纤维品质检测

在棉花生长期间随机选择示范区中间行100株生长正常的棉株,挂牌标记,调查记载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始果枝着生节位等性状。田间收花截止日期为11月20日,到期不再采收青铃。将实收籽棉充分混匀后,从中随机抽取1 kg在皮辊机上轧花后用电子天平称量皮棉重量,计算衣分,再根据衣分和实收籽棉产量计算皮棉产量。于吐絮盛期选取中部果枝上吐絮正常的50个棉铃,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计量籽指和单铃重,轧花后的皮棉作为测试纤维品质的样品寄检测单位检测。纤维品质的检测指标包括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长度整齐度以及纺纱均匀性指数等。所有纤维样品均由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1.3生育期间气候概况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2012年苗期以晴好天气为主,温度高,降水少,棉苗长势正常。移栽后出现降雨,促进棉苗活棵。5月下旬至6月中旬,气温较常年略高,降雨偏少,且光照不足,受干旱影响,植株长势一般。蕾铃期从6月下旬起,旱涝急转。从6月26日至7月14日,连续降雨,影响棉株正常生长。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晴好,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开花结铃。吐絮期的9月至10月份,气温与常年相当,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有利于中上部棉铃的充实与中下部棉铃的吐絮。11月上旬气温低,降水稍多,日照少,影响后期棉铃的开裂。11月中旬气温低,但降水少,日照稍多,对顶部及果枝尾部的棉铃开裂较为有利。

2013年播种后温度较正常,光照充足,对棉花出苗很有利;出苗后天气也较正常,棉苗生长较快。移栽时大多数棉苗长势良好,但移栽后天气偏旱,棉苗活棵时间偏长,棉苗生长缓慢。蕾铃期天气正常,晴雨相间,气候适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但在盛花期受到高温影响,蕾铃脱落增加,对中部结铃有一定影响。吐絮前、中期光照充足,降水较常年少,对后期棉铃的充实和前中期棉铃的吐絮比较有利。吐絮后期降水较多,对后期棉铃的吐絮不利。

2 试验与示范结果

2.1 荃银2号的示范表现

该品种在江苏沿海棉区春播生育期137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松散,株高112.3 cm,果枝较长、平展,果枝数17.8个/株,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较大,叶色较深,始果枝着生节位7.5节,单株结铃27.9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 g,衣分41.3%,籽指11.5 g,霜前花率89.7%,僵瓣率5.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 mm,断裂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整齐度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52。实收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的产量分别为3823.5 kg/hm2、1579.1 kg/hm2和1416.5 kg/hm2。

2.2 荃银3号的示范表现

该品种在江苏沿海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形较松散,株高112.6 cm,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始果枝着生节位6.8节,单株结铃36.3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8 g,衣分41.9%,子指11.6 g,霜前花率92.6%,僵瓣率8.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5.5%,反射率79.3%,黄色深度7.8,整齐度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2。实收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的产量分别为4140.0 kg/hm2、1734.7 kg/hm2和1606.3 kg/hm2。

3 小结与讨论

棉花育种通常需要同步对产量、品质、早熟性和抗病虫等多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改良[5],性状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关系,不同历史时期育种的侧重点也不同[6]。中国棉花的纤维综合品质达到或接近国际中等质量水平,仍存在品质结构类型单一和主要物理性能指标不协调的问题[7]。长江流域棉区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均优于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8]。2009年以来高产型杂交棉对照鄂杂棉10号在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丰产性和稳产性表现突出,增加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选择压力,导致马克隆值偏高,不利于长江流域棉花纤维品质的改良。另一方面,根据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商业化育种是种子产业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战略选择,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将要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种子企业将要逐步承担起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而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商业化育种工作的推进也势在必行[9]。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已经在棉花商业化育种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育成的棉花新品种荃银2号和荃银3号的皮棉产量在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分别比高产型杂交棉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4.3%和1.7%[10-11],同时其纤维品质优良,均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12]中的普通优质型标准,较好地协调了棉花丰产性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协同改良。因此,棉花品种选择和审定中保持适度的丰产性选择压力,同时更加注重纤维品质的改良将是长江流域棉花商业化育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骏麒.中国棉花抗虫育种[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史伟,邹芳刚,季春梅,等.江苏棉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之我见[J].中国棉花.2008,35(7): 2-5.

[3] 崔小平,王卫军,孙宝林,等.江苏沿海滩涂种植夏棉的主要栽培技术[J].棉花科学.2014, 36(2):51-52.

[4] 蔡立旺,潘群斌,陈建平,等.江苏省棉花育种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9, 21(4):21-23.

[5] Anandaraj M,Prasath D,Kandiannan K,et al.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on yield and curcumin in turmeric (Curcuma longa L.)[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4,53:358-364.

[6] 何旭平,纪从亮.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 唐淑荣,肖荧南,杨伟华.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10):177-183.

[8] 唐淑荣,彭振,褚平,等.2012年我国生产领域棉花纤维品质抽检结果分析[J].中国棉花.2013, 40(7):9-13.

[9] 余学科,郭香墨,王锐,等.对我国棉花商业化育种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9-12.

[10]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2011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2010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ppt下一篇:外汇黄金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