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朗诵教学设计(推荐13篇)
汉乐府《长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如同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就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可能会成功的;
一、深情朗诵,逐字解析,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调的平仄、句式的搭配,处处体现着语言美。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最后的“晓”字和“鸟”子在音律上就很搭配。还有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比喻的句式将庐山瀑布的壮观用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去诵读这些饱含语言美的诗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1)通过不断诵读,体会语言音调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的韵律美。(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句式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朗读排比句时,可以感受排比句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的作用。(3)朗读可以矫正学生发音,对于小学生声线的发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大部分小学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的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美、绘画美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或者课本的插画中略知一二,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现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幽静隽雅的世外桃源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西湖的美就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诗句描写的西湖美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绘画美,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情感也有了感情基调上的准备。学生在直观地体会美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对于诗句中的美丽景色有了切实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生通过体会诗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提高了自己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则需要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情感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山行》等都是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2)抒发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古代战火纷飞,不少诗人都要经受战乱带来的离别之苦,抑或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已加入战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诗情充沛的诗人只能通过古诗去表达。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表达的是对于家乡的思乡之苦和对亲人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出塞》则表现出爱国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富足安逸,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残缺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3)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之美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安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表述自己寄情山水、与世无争、追求平凡才是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各类古诗,健全学生的情感美,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寓于古诗词的讲解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美学教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中的要求。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气质,文学修养。通过小学语文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倪雪婷.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2).
一、朗诵教学促使语感形成
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顿悟,是由感性的直觉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获取、吸收,自我内化,最后再通过感性的直观表现出的语言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放声言说,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语言,从而复活语言的语调语气,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声音联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脑之间的各方信号,可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词组合、语法规范的感受性和领悟性。
二、朗诵教学深化诗意诗情
1.还原诗歌形象
古诗词都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要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就要先让其中的形象鲜明可感。朗诵时,朗诵者通过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内心形象,让内心形象与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从而通过语音表达出生动的场景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复朗诵,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闻其声,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见其人,如现其形,让声音再现的形象与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如朗诵《登高》,就能在凄哀沉郁的语调中呈现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画面,再现一个体衰多病、孤独无依的老者形象;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在豪情满怀的气势和悠然深思的喟叹中还原出赤壁矶的壮观景象和苏轼乐观超脱、自我排遣的内心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是通过对文本的语音的外化,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内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变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声音。与此同时,朗诵的准备练习,也必须建立在理解领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朗诵者心理应和作者心理形成无比的默契。
古诗词语言意蕴深远,语词背后包罗着多层的含义,一般除表层义之外,往往有深层义、双关义、隐喻义等。这种暗示的话外音,正是诗歌难以理解的关键。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不能融会贯通。如果借助朗诵,一个一个语音在耳畔回响,一句一句诗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学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联系中准确把握语词和句子的含义,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声音语气的传导中,在神态情感的渲染下,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获得深刻的语言透视力和洞察力,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融会思想情感
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认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要去感悟、体验。朗诵的过程需要朗诵者情感的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朗诵者在朗诵前下好功夫,尝试去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来,这样才能以声带情,以音传情,发挥朗诵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动听者。
朗诵古诗词,就好似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披文入情,将自己的情感、心神融入诗里,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生发,那么诗歌情意就会涌动于心间,诗歌的思想就会贯通于头脑,诗歌的味道才会通过语音、表情、情绪外显出来。
三、朗诵教学提升语文品质
1.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古诗词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把玩。那么,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古典诗词书面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只有把文字用听觉来唤醒,用语音来冲击,用情感来引领,形成一种新的刺激,才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过程中,学生以其独特的声音传输和内心体验,使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得到呈现,让听众产生进一步的共鸣,这就使三类主体形象——作者、朗诵者、听者的三方情感相融合,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
2.激活想象思维
古诗词是以文字描绘有形的形象,蕴含作者的个体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这样就引发无数的后人通过语词来想象当时的场景,使作者描绘的实境和欣赏者想象的虚境相统一,把这两者相连接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朗诵。
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极为凝练,虽然言简但却义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或者多幅画面,一首词常常出现许多意象。可是语言上经常是脱节的,是倒装的,词与词之间没有关联词语,留下大片空白。这就促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画面,来传达诗词意境氛围之美。每一次朗诵,就会激活学生的想象,促进想象的发展。
3.陶冶高尚情操
朗诵是把情思、意境、技法综合起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朗诵古诗词作品,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诵教学,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无声的默读、无心的背诵更加感人至深。
古典诗词作为千古美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极高的修养。在精心的朗诵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崇高美德,伟大先贤的崇高精神,志士仁人的生命追求,都会不时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朗诵使古典诗词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气质、精神面貌、道德素质、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善、提升。
4.培养审美情趣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朗诵,则是最接近诗词本质的语音艺术,能全方位地展示诗词语言的凝练美、诗词意象的抒情美、诗词节奏的音乐美,把平静状态的语词变为立体活动的审美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让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色彩斑斓的用词、深刻内蕴的思想,通过充满魅力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充沛的感情,转化为学生的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词的氛围中,被美的意境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增添审美的品味,向古代先贤们的积极思维方式和崇高审美判断逐渐靠拢,达到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师:同学们,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很多传世佳作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虽然我们才刚入学几个月,但我知道同学们已经会背读好多的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上一节语文综合课,名字就叫《小小赛诗会》。全班四个小队,看看哪个小队得的分最多。活动规则:
1、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2、每一轮后认真听别人读诗的小队加一分,反之扣一分。我是记分员,接下来有请我们的主持人甲和乙。
甲:尊敬的各位家长。
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甲:一年级六班小小赛诗会 合:现在开始!
甲: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乙:闯关规则:每小队一次答题机会,能正确说出题目及背诵古诗的小队加一分。一轮比赛后还有一首课外古诗的加分项,四个小队都有答题机会,能正确背诵的小队再加一分。
甲:接下来请四个小队分别答题。
(课件出示春晓、江南、咏鹅、静夜思的主题图)(课外古诗:锄禾)
甲:第二关:小队风采展示
乙:闯关规则:每小队选自己拿手的古诗集体背诵,音量适中、吐字清晰、背诵整齐的小队加一分。抽签决定展示顺序。甲:首先请第一小队起立背诵他们喜欢的古诗,第二小队做准备……
甲:第三关:我是读诗小能手
乙:闯关规则:队员选自己拿手的古诗背诵,音量适中、吐字清晰、朗诵有感情的给小队挣得一分,每个小队有三次加分机会。
甲:接下来进行第一轮比赛,请第一小队的xxx来背诵他喜欢的古诗,大家掌声欢迎……
甲:古诗不仅可以背诵,还可以唱出来。
乙:三关过后,大家一定很好奇哪个小队得分最高。
甲:接下来请老师计算一下各小队的分数,在这个时间我们来听一听《春晓》的古诗新唱,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播放歌曲春晓)
乙:经过紧张而欢乐的比赛,我们的分数已经出来了,第一小队x分……,祝贺第x小队拿到了赛诗会的第一名,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甲: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到这里我们的赛诗会就圆满结束了。乙:赛诗会虽结束了,但我们诵读中华经典的脚步却没有停止,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古诗 乙:多多充实自己对课外古诗的积累,让中华经典诗文 合:代代传承。
甲:xxx小学一年级六班赛诗会到此结束
乙: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谢谢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参与 合:再见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决定举办谢岗镇小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一、活动主题:诵读千古美文,争做博学少年。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广大的师生借优秀诗词朗读的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三、参赛对象:各班学生。
四、比赛要求:
1、所选诗词内容脱稿朗诵,限时三分钟,超时10秒钟开始扣分。
2、学生参赛的诗词是学生认识的或感兴趣的。从诗词内容、语言表达和服装动作等多方面综合评分。
3、各校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4、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普通话标准,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五、比赛程序:
1、初赛:9月11日至9月13日,由各班自行组织,每班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学校的决赛。
2、决赛:9月16日早上9:00至11:00,地点在多媒体教室,按抽签的先后顺序进行比赛。
六、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获奖的学生和辅导老师均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七、评选方法: 评委由各班语文老师担任,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选手的终得分。
校办公室
2011年9月8日
古诗词朗诵比赛比赛评分标准
1、采用100分制.2、语言流畅,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30分)
3、所选的诗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思想健康向上。(10分)
4、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10分)
5、自由活泼、普通话标准。(20分)
6、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台风好。(20分)
7、形式新颖,令观众耳一新。(10分)
沙堌堆小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
获奖名单
一等奖: 孙君珂 张晓婷 二等奖:三等奖: 王雨 孙晓丽 孙文博
邢亚洁 王晓敏 樊清晨
沙堌堆小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要求参赛选手在必背古诗词70首(一、二、三年级30首)中随机抽取,进行即兴朗诵,按总成绩分低、高年级段进行排名。各村小、教学点高度重视,辅导教师也做了精心准备。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尽情诵读,感情真挚,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评委老师和现场师生的好评,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整个赛场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氛围。
滔滔的江水流向远方,带走了我们无限的情思,却割舍不断我们离别的情意,请听《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
风萧萧,雪纷纷,又逢高适别董大(朗诵《别董大》)
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史,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将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赞赏。(朗诵《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深深融进了诗句中,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诗人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朗诵《示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听,乡歌在唱,乡曲在奏:朗诵《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生齐诵:“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不我待。请听:汉乐府《长歌行》
自古以来,无数名人志士,他们甘于淡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具有高洁清俊的品格。唐代的刘禹锡就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生领背一、二句,全班齐背。
结束语 : 腹有诗书气自华(合)
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
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
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颂中华古诗文
赞中华之瑰宝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一、教学手段要形象化
古诗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 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 因此, 教学手段要形象化。主要采取三个方面进行。
1. 利用挂图教学。
因为挂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挂图是将古诗词语形象化, 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 深刻领悟诗歌蕴含的哲理。如教学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时, 教师出示庐山的正面图, 侧面图, 让学生观看和比较;再诵读诗句, 图文结合揣摩、推敲, 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 其面目确实如诗人所言各不相同。
2. 语言生动, 辅以肢体语言。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 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 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 生动形象, 并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情感的刺激, 使枯燥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 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 教师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 低头细看的动作, 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看见大片的淡淡的青色;但走近仔细看, 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 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 感悟早春既柔嫩, 又富有生机的美。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声化, 表现的教学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 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在教学《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 是全诗的诗眼、诗魂, 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 升华情感, 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学生读了全诗后,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 再遐想推敲, 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痛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 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出祖国大好河山破碎, 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操得到了陶冶。
二、借助想象理解诗歌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 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 使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 解决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 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
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 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 启迪学生思维, 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 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 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 一种幻觉油然而生, 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 展开想象, 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 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 古诗词语锤炼, 跳跃度大, 写法夸张。
因此, 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 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即在品读诗歌时,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 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 教师紧扣“挂”字,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 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3. 古诗构思精巧, 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 言虽尽而意无穷。
小学生学习古诗, 借助想象、联想, 补其空白, 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 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 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 展开丰富的想象, 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以情感为纽带深刻理解诗歌
小学课文的每一首诗, 给人们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 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唤起情感的共鸣, 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快乐。
1. 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就是运
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 感悟情景。如《三衢道中》, 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 既绘色, 写出了绿阴;又绘声, 写出了鸟鸣。教师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 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 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阴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 从而产生愉悦之感, 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
2.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 更是一种活力。
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 以自己就是诗人, 参与情感的交流, 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 教师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与好友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 跟着一起跳一起唱, 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 分享李白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3. 作为最高情感的美感, 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准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指导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自由练读)
生1:我从“总”体会到詹天佑经常这么激励自己。
生2:我从“第一条”、“一定”体会到修好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詹天佑对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生3:我从“不但……还会……”体会到修不好这条铁路的严重后果。
师:你们都体会得很好,这些词含义深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展示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姚思佳在市组织的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曾静在市组织的讲故事比赛了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在古诗《清明》在中就有体现。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杜牧的.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一、课题的界定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进行的学习是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进行的行为。在古诗教学中,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也属于个体行为,是个体的情感和认识自主体验的过程。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的古诗内容进行自我加工,从已有知识中提取有利于理解古诗的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最终对新知识获得掌握的过程。所以,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旧知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进行小学古诗鉴赏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古诗进行自主理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我们在阅读中,也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倾诉出来,只有通过倾诉、交流,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高。小学生在进行古诗学习时,教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在理解古诗过程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在对学习的学科感兴趣时,他们就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去探索知识,吸取知识中的能量。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使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激发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激情中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进行知识的吸收。只有对知识进行主动研究、探索,才能在不断产生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和进步。
二、课题操作策略
1.在古诗学习中,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对诗句中的字词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在读中把握古诗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不用每个词、每一句都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进行对古诗的体会和学习。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示范阅读来感受到古诗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在脑海中把古诗想象成一幅画,通过感受画中的美来体会古诗中的意境美。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中用的文字很少,但是包含的意境却很宽广,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通过对古诗意境的体会,感受到作者在进行古诗创作时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古诗学习。在不断地朗读和体会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水平会大大提高。
同时,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对古诗有初步了解,然后组织学生对古诗中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吸取了他人良好的建议,对古诗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课题实验成效
通过实践,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背诵的目的。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而且,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背诵古诗,教学古诗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和把握,培养学生宽广的思维模式,同时在进行学习古诗时,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四、课题反思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是个难点。大部分教师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最后进行背诵的模式进行。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古诗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理解不了古诗的含义,所以仍然会出现教师把古诗的意思完整地讲述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要改变主动灌输的观念,让学生自主体会,让他们多读,在读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在读中感受古诗蕴含的深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把教师从课堂灌输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又体现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中蕴含的美。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样的阅读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过多对材料进行朗读、分析,学生就能有所收获。
一、配乐诵读中感受美
诗歌具有一定的韵律、节奏, 这种韵律、节奏需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否则就难以体味到。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 要懂得这种符号, 只是识字还不够, 要在字里, 见出意象来, 听出音乐来, 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 借助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典雅的音乐, 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
首先, 要选择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音乐。一首豪迈的诗歌不能够用轻柔的音乐来配合。同样, 婉约的诗歌也不能用豪迈的音乐来陪衬。比如, 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时候, 不能用《高山流水》来陪衬, 而应用古筝曲《长相思》来配合。唯有这样才能突显出诗人的深情厚意。
其次, 教师要会范读。教师不仅仅要用音乐来感染学生, 更应该用富有深情的声音来感染学生。要很好地指导学生, 教师要先做到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情感、诗人的处境, 然后进入诗人的精神境界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
再次, 在学生配乐诵读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时候, 要让学生享受到诵读的快乐。比如, 诵读《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 要让学生感受到依依别情。
二、“身临其境”欣赏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把心中之景化为笔下之情。但是, 学生似乎很难理解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带着学生走进这诗意的“画面”中, 欣赏这种画面, 再品味这种诗情。
巧用生活情境。诗歌中所吟咏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到杨柳拂堤的公园, 让他们远远地欣赏依风飘扬的柳条, 然后再近距离地观察碧玉的柳叶, 想象着碧绿通透的玉叶子挂在柳树上, 玲珑剔透, 多么美妙。在欣赏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并且告诉学生文学是需要想象的。不仅得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还得用想象的思维赋予生活美。
用视频情境来体味诗情画意之美。“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等诗句, 都可以用生动的景象视频来展现, 让学生仿佛真的看到这些自然美景, 来到这么美的景致中, 从而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品味诗人融于诗句中的情感。
通过这两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填补诗歌形象上的“空白”, 体味诗歌所塑造的“诗情画意”之美。
三、拓展意境想象美
想象是欣赏文学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想象, 填补诗歌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情景, 想象诗歌诗情画意之美。
比如,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时, 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有的学生说:“我仿佛来到荷塘, 晴空万里, 阳光灿烂, 照耀着满池荷叶。”有的学生说:“荷叶像一把把伞, 温柔地遮住流水, 还有那朵朵荷花, 亭亭地立在荷叶上, 美极了。”有的学生说:“我来到荷塘边, 风儿轻轻地吹着, 阳光温柔地照着, 荷花在跳舞, 荷叶就是荷花的舞台, 夏天原来也这么美。”
再比如, 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时, 让学生展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场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诗人站在海边, 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 远远地眺望着船渐渐远去。这是一幅依依不舍的孤独的场景。”还有的学生说:“浩瀚的大海, 一艘孤独的船只正向远方航行, 诗人独自站在海边看着船消失在天际。”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学生的想象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通过想象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通过想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想象中填补了诗歌的空白, 感悟到诗歌意境, 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枫桥夜泊》
年代: 唐 作者: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静夜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秋夜寄丘员外》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琵琶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男: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
女: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拥有楚辞、汉赋的绝唱,拥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诗歌顶峰。
男:今天,站在这文化的圣殿,请允许我们用稚嫩而嘹亮的童声,唱响千古流传的不朽名篇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女: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多么广阔苍凉的画面!
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幅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晚景图画。
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让寒冷的冬天似乎抹上了一层暖暖的春意。
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怎样的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啊!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远望,远山的秀影,顿时映入眼中,这种“无我之境”,是诗中的最高境界。
男:的确如此,可你们知道诗坛中享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美誉” 的是哪首诗吗?(女生摇头)
男:那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内容简短,其中的诗意却让人回味无穷。男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女:有一首诗中塑造了一位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慈母原型。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男:哪一首呀?)孟郊的《游子吟》呀。
女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男: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欣赏我们男生的“满腹诗书背古诗”.才艺展示----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男齐: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这个简单:
女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男:好男儿志在四方,我等定当以身报国,请听-----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古“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请听----古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女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男:其实古诗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演呢。请听我们“声情并茂演古诗”。《 水调歌头》
女:《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男:中华诗词情感丰富
女:中华诗词语言精练 男:中华诗词意境深远
女:中华诗词生动形象
男:中华诗词脍炙人口
女:中华诗词灿烂辉煌
男:让我们步入诗的王国
女:让我们品味诗的芬芳
男:诵读经典诗词,漫步古诗苑,我们心旷神怡
女:诵读经典诗词,漫步古诗苑,我们留连忘返
【小学古诗朗诵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06-07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11-04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11-01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10-2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10-17
略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06-11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策略07-28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