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共9篇)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1

一、现状和问题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其典型特征是农民依然没有摆脱依靠土地求生存的现状,农业单一的生产结构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使收入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农村贫困人口多、收入上不去始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依靠政策性因素拉动,农民人均增收在扣除利率上调、农资涨价等抵消部分后为200元左右。除了政策性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外,以下几个因素是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因素。这是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问题。我县农民收入70%左右来自于种植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当政策、价格、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时,使得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很多农民往往是一年种地赔了,几年都翻不了身。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民除了从事种植业以外,没有其它的收入。过分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必将导致在市场风险面前束手无措的结果。

2、市场价格因素。入世以后,随着与世界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价格逐渐放开,农民需要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我县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经营风险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一旦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3、成本质量因素。由于我县所处特殊的地理区位,种粮成本和销售成本普遍高于内地市县。同时受气候条件、品种选用等方面的制约,粮食作物的质量普遍不高,单产提高幅度不大,平质、低产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增收的安全性,必须化解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在内的经营风险,必须选择多元化增收的途径。

二、对策和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深层次的原因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一是靠结构调整促增收。农村经济的希望在于利用资源的精深加工,在于产业化经营。我县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增收只能从结构调整入手,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种植业规模化,为发展畜牧业腾出空间。加快农村人口分工、分业步伐,加速土地流转速度,促使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引导城镇闲置资本向农村流动,向发展畜牧业流动,结合土地规模经营腾出的人力资源,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同时,大力推进加工业规模化,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牢固树立只有做强龙头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业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主体观念,积极培育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产业模式,不断扶强、扶大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户和加工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引导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股东,稳定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进而提高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变我县粮食原料市场为农产品加工市场。

二是靠发展畜牧业促增收。畜牧业作为中轴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承载着诸多的劳动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全省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逐渐代替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我县作为农业县份,打好畜牧业这张牌尤其重要。从我县的自然条件看,存在着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从大多数农户养殖少量畜禽看,具备了从事畜牧业规模生产的初步条件;从农民的思想状况看,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求发展。从以上情况看,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为此,要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力推进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替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三是靠提高科技含量促增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很难立足市场,更难取得良好的效益。我县乃至于许多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现状,使推行良种、良法,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成为一种必然。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申报绿色品牌,力争通过打“科技牌”、“绿色牌”培育促进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靠开辟多种门路促增收。我县新富乡省级劳模张洪利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多种经营,把种地、养猪、饲料加工统筹兼顾,目前固定资产已达82万元。福兴乡一农村妇女每年利用孵、卖鹅雏和卖青菜可获纯利润3,000元以上,占家庭纯收入的1/3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一年有7个多月的时间闲在家中,而我县棚室蔬菜、庭院经济、特色养殖及部分手工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引导得好,使这些致富门路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实现增收多元化,可有效化解农业经营风险,确保农民增收的安全性。

五是靠劳动力转移促增收。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打造劳务品牌。今年,在北京、天津举办的全省劳动力转移会上,我县作为全省劳务“保安”品牌的代表先后与北京、天津签订了2000人的劳务输出合同,***“保安”品牌已在全国叫响。为了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突破传统农业和农民以地为本的传统观念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非农产业生产,探索外出务工和彻底改变农民身份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中介组织的信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采取内转与外转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中共***县委办公室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保山市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粮食生产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山市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粮食生产成绩, 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同时也是“以粮为纲、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实践结果;二是改写了祖祖辈辈“广种薄收、多种多收”的种粮历史!进入“总产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时代, 保山市粮食总产1978—2009年的三十一年间由59.31万吨增加到108万吨, 增加82.1%, 而粮食播种面积仅由328.64万亩增加到328.97万亩, 增加0.33万亩, 增0.1%, 换句话说, 保山市三十一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不变, 粮食单产却由1978年的180.5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339公斤, 提高87.8%;三是用好田好地种粮食, 靠挤占高产值的经济作物来发展粮食, 有点得不偿失, 也可以说, 到2009年还用1.3亩粮食播种面积才能养活1个人, 反映出我们的粮食生产还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运转。

二、不能忽视粮食生产中的三个不利因素和四个存在问题

1.保山市粮食生产的三个不利因素。大家都知道, 保山市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 其中:坝区仅占8.21%, 山区却占91.79%, 坝区面积少, 不利于规模化的粮食生产, 这是第一个不利因素;保山市的海拔自535米到3 780.4米, 海拔高差3 245.4米, 海拔高差大, 不利于区域化的粮食生产, 这是第二个不利因素;第三个不利因素是保山市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两头低温严重, 中间高温不足”, 这样的气候环境, 不利于优质稻米生产。

2.保山市粮食生产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质量差”, 2009年保山市虽然人均占有粮食433公斤, 但不论是粳米还是籼米的质量都比不上外地米, 即粳米比不上东北米, 籼米比不上德宏米;第二个问题是“单产低”, 保山市的粮食单产除水稻单产与全国单产接近外, 其他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都低于全国平均单产50~100公斤;第三个问题就是人均耕地少、户均规模小, 再加上长期粮食生产的弱质性, 结果就导致“粮食不种不得、种够就得、种粮富不得、要富必须调产业”;第四个问题就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保山市小春和大春生产上的自然灾害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几乎季季都有、年年都有。

三、保山市有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三个明显优势

一是立体气候资源优势, 保山市聚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山地气候和季风气候为一体, 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是上天对保山人民的恩赐, 是用钱买不来的, 我们只有认识它、用好它;二是立体农业优势, 市内海拔高差大恰好可以找到多种作物的适宜生长区域;三是保山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国内有明显的立体产业比较优势, 如冬早反季蔬菜、红花油茶、草果、澳洲坚果、石斛、药材、甜柿等。

四、如何实现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增2亿斤粮食 (即10万吨) 和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 到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的六点具体建议

(一) 巩固基础产业

我们的基础产业就是粮食, 无粮不稳、无粮则乱, 粮食安全很重要, 但是, 针对保山市粮食生产存在“质量差、单产低、人均耕地少和户均规模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四个主要问题。特提出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的四条对策如下:

1.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保山市多年形成的三大粮食作物 (啤饲大麦、水稻、玉米) 为例分析, 通过提高单产有望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增粮食4.6亿市斤 (即23万吨) , 例如, 啤饲大麦播种面积由42.21万亩增加到50万亩, 单产由214千克提高到300千克以上, 有1亿公斤 (10万吨) 以上的增产潜力;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 单产由475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 有3 000万公斤 (3万吨) 以上的增产潜力;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 单产由372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以上, 有1亿公斤 (10万吨) 以上的增产潜力 (现在国内玉米单产突破500公斤以上的省份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 保山市隆阳区西山三乡2005—2009年实施“3+2”战略, 五年合计48.3644万亩玉米平均单产达到507.6公斤, 比未实施“3+2”战略前的2004年单产312.9公斤增194.7公斤, 增62.4%) 。

2.主攻中低产增加总产。大家都知道, 高产区要高产再高产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但效益却不大, 而中低产区就不同, 我们只要真真解决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单产就会大幅度提高, 这既是方法问题, 同时也是认识问题和策略问题。

3.调整结构实现“优质高产”。保山市还有30万亩左右籼稻区可以进行“籼改粳”, 通过“籼改粳”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和提高效益。热区“籼改粳”获得巨大成功的先例在国内外都很多。

4.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保障粮食生产基础。基本农田一是要保护好;二是要建设好, 只有建设好了基本农田, 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二) 提升传统产业

保山市的传统产业主要是指“两烟、茶叶、蚕桑、甘蔗、生猪养殖”等, 这些产业必须在“优质、高产、高效”等方面下工夫, 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的比较效益, 这些产业也才能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三) 培植支柱产业

从长远看, 我认为, 保山市的支柱产业可以概括为“1、2、3”, 即全市种植100万亩草果 (据调查, 目前全市有30多个乡镇共种植20多万亩草果) 、200万亩红花油茶、300万亩泡核桃。这三个产业加起来一共600万亩, 进入盛产期以后, 每亩产值1 500元~2 000元, 总产值有望达到90亿元~120亿元, 如果再加上加工增值5倍左右的增值系数, 效益就更加可观, 这三个产业完全有条件培植成保山市的支柱产业。

(四) 开发特色产业

充分用足、用好、用活保山市具有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立体产业”气候资源优势:加快保山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如冬早反季蔬菜、山葵、澳洲坚果、石斛、药材、甜柿等。保山市的冬早反季蔬菜在国内有明显优势, 在保山市中海拔区和热区可以开发40万~50万亩, 每亩产值5 000元左右, 总产值20亿~25亿;山葵要根据市场情况决定种植, 这一个作物对开发冷凉气候资源有重要意义;澳洲坚果在国内可种植的地方不多, 保山市的热区和次热区有21个乡镇可以种植, 可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 今后可以种植20万亩以上, 每亩产值4 000元以上, 总产值8亿以上。据2010年1月22日《云南科技报》报道:2010年云南科技工作锁定十大任务, 其中, 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部分提到“云南要认定2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之乡”, 在“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云南) 基地建设”部分提到“新认定10个云药之乡”, 我们要抓住这些很好的发展机遇。

(五) 扶持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升级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一是实现农产品进一步增值, 一般都能增值5倍左右;二是打造地方品牌, 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在产品开发中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 深入调查研究, 搞好科学规划

保山市虽然有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三个明显优势, 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在组织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中究竟那个区域、那个季节种那种作物好?我们一定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在指挥生产过程中才能做到增加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摘要:保山市1978—2009年这三十一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不变, 其中2003—2009年已连续七年粮食持续增产, 2005—2009年连续五年刷新历史新高, 人均占有粮食已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相比之下, 保山市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119元, 比全省3800元少681元、少21.8%, 比全国5000元少1881元、少60.3%。现就如何实现2009年市委、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增2亿斤粮食 (即10万吨) 和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 到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在2007年的基础上) ”的奋斗目标谈点个人看法, 同时提出巩固基础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支柱产业、开发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深入调查研究搞好科学规划等六点具体对策, 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D4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6-2

1 发展现状

舒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底7家,到2009年底发展到45家,截止到2011年10月,已累计发展到220家,占年初计划的110%。其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8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55个,肉蛋鸡(鹅)、黄牛、生猪等养殖专业合作社41个,食用菌栽培、养蜂、中药材、苗木花卉、棚膜蔬菜等特产业37个,其他2个。合作社成员8820人,带动农户14230户,合作社成员年户均增收9000元,辐射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合作社分布在全市17个乡镇,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从发展态势看有五个特点:

一是组建类型多种多样。组织类型以初级的专业合作社为主。创办方式既有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内部力量领办,又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等外部力量牵头创办,形成了多主体创办、多类型发展。

二是产业类型相对集中。以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特产经销为主。

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产业构成由单一种养殖业向特产业、加工业等多领域延伸。服务内容由单一的技术向信息、销售等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活动深度由单纯的生产环节向产、加、销多领域延伸。

四是组织运行逐步规范。章程制度逐步完善,部分发展较好的进行了二次分配,建立了各种基金。

五是强化了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已有益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永天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蒋三养猪专业合作社、金诚糯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鸿丰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富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七家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

2 主要措施

2.1 高度重视,大力推进

在认真分析、把握我市农村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自2007年起,市委每年将合作社建设工作量化到乡镇年度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并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去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舒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做出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局业务主管部门抓好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2.2 加强宣传,抓好培训

通过多形式宣传引导,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合作社法、典型经验和优秀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2007年以来,先后在省市级报纸及《舒兰消息》上发表宣传文章10余篇;吉林市电视台对我市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带动能力显著的益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学新苗木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秀平养猪专业合作社等进行了采访,制作短片进行播出;在《舒兰农业信息网》上开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吉林日报以《组团上市的专业农民》为题,对舒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详细报道。

2.3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了使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就步入规范化良性发展轨道,及时掌握和了解合作社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备案登记规范》、《农民专业合作建设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示范》。在制度、管理、服务上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到目前为止,全市220个合作社全部在农业局和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同时进行了登记备案。内容包括:合作社名称、注册时间、通信地址、法人姓名、联系电话、注册登记号码、主要经营项目、生产经营规模、出资额、带动户数、固定资产投资等。同时登陆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软件系统。有60%的合作社有较标准的办公室,合作社门牌,办公桌椅、沙发、卷柜、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室内悬挂统一规格制作的组织机构、章程、制度、基地分布图、业务流程等揭示板。正在逐步形成标准化的办公模式。

2.4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2009年起,我市开展了“示范社”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了《舒兰市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管理办法》,每年认定一批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对其进行扶持。今年8月份在我市中心广场,利用宣传长廊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果图片展。今年评选出我市市级“示范社”17家,从中推举出省级示范社6家,并得到了资金扶持。实现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效果。

2.5 强化领导,加强组织建设

会同组织部门对有条件的合作社,帮助组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已有8家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

3 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在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层面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抓的再好,很难见成效出政绩。因此,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不够,抓的不紧,推动力不强。

二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好。在信贷、科技、人才、环保、税收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落实起来很难。国家和省、市财政这几年虽然给了合作社一些扶持,但投入少、扶持面窄、效果有限。短时期内很难解决合作社贷款难、自身积累难、引进资金难和技术骨干难找、专业人员难引的问题。

三是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内部管理上,一些合作社的章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约束力不强。有的一年不开一次社员大会,重大事项不经社员讨论决定,理事议事和监事参与职能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在生产经营上大多数合作社只在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合作,真正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很少,服务功能弱,带动能力有限,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很弱。

四是整体发展还不够平衡。首先是乡镇发展差距在拉大。新安乡已经达到了18家,实现村级全覆盖,平安镇、水曲镇、溪河镇、白旗镇发展也很快,而有的乡镇目前只有3家合作社。其次是产业发展差距拉大。围绕种养业等传统农业生产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约占合作社总数的80%,从事产品加工、仓储、运销等方面的合作社比重很小。第三建设规模差距拉大。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多的达上百户,而且跨区域联合,少的只有几户,甚至生命力不强。第四是获利能力差距拉大。效益好的合作社资产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户均增收上万元,而少的基本上没什么资产。

4 几点建议

4.1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

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这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不能因为创新合作组织而改变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4.2 坚持民主自愿

充分尊重农民的主题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参与与否,采取何种方式参加都要由农民自己决定。

4.3 坚持多种形式并举

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兴办各类型合作社。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推广一种模式。

4.4 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要侧重于加快发展,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都允许发展,并给予工作帮助和政策支持。

作者简介:边荣超(1972-),男,汉族,吉林舒兰人,舒兰市七里乡农经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增收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有效抓住当前各级财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县范围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村增收的重点,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种植业23家、养殖业14家、手工业4家、其它1家,登记社员2558人,带动农户11122户,出资总额56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2075元。合作社理事长42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3名,县人大代表5名,县政协委员9名,以农村能人居多,4人被列入永寿县农村实用人才录,各合作社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组织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体现出民主管理,集中统一方针。

(二)呈现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从调查数量上说,我县合作社从2006年5家发展到现在42家,均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部分合作社配备电脑和车辆,群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空前高涨,合作社在我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三年-1-

来,我县围绕果、畜、特三大优势产业,合作社数量猛增,年均增加12个,成员

2558人,带动农户1.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2%。

2、增收效果明显。从收入上说,2008年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

销售农产品总值1.25亿元,销售农产品总量6万吨,其中:果业5.7万吨,畜禽

0.3万吨。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

2075元。

3、聚集效应凸显。从“一村一品’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

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

个,每个示范村都建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店头镇钟家村明月刺绣专业

合作社、好畤河、永兴果业专业合作社、马坊镇兴农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都为该

村发展“一村一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发展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从单一

型向多元化演变,管理从分散型向紧密型过度。如绿宇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河南客商

联合开发了红叶杨苗木基地; 明月刺绣与外地客商联合创办了刺绣学校;三八果

业合作社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惠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部级认证书;明珠

果业专业合作社、铁练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二、优势与潜力

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出认

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国家

省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出台。二是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全县苹果面积38万亩,建成省市级示范园27

个,是国家苹果生产示范县。以大黄、柴胡为主的中药种植面积6000亩,全县生

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3个,生态养鸡场16个,黄牛养殖场3个,獭兔养殖场4

个。

三是有较强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一定得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比较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经营规模偏小,带动辐射能力弱,运行不够规范。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1家合作社社员上百人,其余41家社员都在50人以下,规模普遍较小,带动的1.1万户农户中,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产品没有与合作社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个别专业合作社只重挂牌子、搭架子而没有实际运作,仍处于瘫痪状态。

(二)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每个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规章制度并都布置上墙,但实际照章办事的不多,特别是“两会制度、财务制度”都形同虚设,约三分之一的合作社机构不健全,没有配备财会人员,没有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表、簿、据,没有建立规范入社账务,无法从账上看到合作社的运作成果。

(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42家合作社的发起人,全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大部分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农业是弱势产业,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大都不愿意投身农业,造成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凸显。明月绣庄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张引弟,刺绣技术名扬四海,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合作社至今发展不起来,产生不了效益,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缓慢,运作资金缺乏。由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又无经济实体,很难取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合作社提供的资金不仅非常有限,同时对这些有限资金的使用又进行了限制,近年来仅为合作社资金5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真正起到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而影响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县乡村政务公开栏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宣传;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乡镇村干部等进行辅导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高他们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真正做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完善提升一个,着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2、树立典型,示范发展。要大力发展苹果、中药材种植和生猪、牛、羊养殖等具有我县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良种、物质采购等方面的服务,使其发展壮大。围绕优势产业,要推行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并给与重点扶持,通过统一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品牌,彰显特色等形式,形成“办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局面。通过发展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其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失地农民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生产生活应当得到妥善的安排,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当得到有效的维护。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中,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其就业和社保等问题仍然是难点和关键。为此,我们对全市失地农民安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如何切实有效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市征地拆迁安置基本情况

(一)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征地补偿和住房人员安置到位

(二)全员覆盖低保,积极解决就业

(三)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此外,我市还制定了新的《xx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按要求建立了征地调节资金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是部分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观念陈旧,依赖性强。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为失地农民搭建就业平台,开辟就业门路,提供就业岗位,创造条件实现再就业。但失地农民就业意识差,不愿到劳动市场去参与就业竞争;一些已安排到就业岗位的人员拈轻怕重,经常旷工。例如:某县一面粉厂包吃包住每月给500多元工资,农转非人员不愿去,动员其到新疆捡棉花也不去;某电子厂计划招收800名员工,经过动员仅有200多农转非人员报名。

三是对政策宣传解释不够、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够导致上访和建设项目用地进场难。

四是有关部门失地农民拆迁安置的基础工作较薄弱,统计数据不够准确、档案资料不够健全。

五是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工作,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和下一个五年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议

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事关千家万户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安定民心的基础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妥善解决好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各地应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严重损害群众合法利益导致发生恶性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要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认真清理,摸清底数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做好失地无业农民拆迁安置的基础工作,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情况、包括再就业情况进行认真清理,进一步摸清底数,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有条件的应实行计算机管理。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逐条对照检查,查找问题,找准差距,落实措施。

(三)下大力气解决好拆迁补偿安置遗留问题

1、做好人员安置。一是对尚未作一次性安置、目前仍在发放生活费的失地农民,应在短期内全部解决一次性安置问题。二是1999年以前征地补偿费低于规定补偿标准的,须按标准补足。三是乡镇政府有借用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的,应有计划地退还。另外,对于征地后未按规定办理农转非手续而采取调地安置造成人多地少问题的,各地应积极研究,妥善处理,要坚决杜绝新征建设用地发生类似问题。

2、做好住房安置。要按照“对等略好”、“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切实搞好农转非居民的住房安置工作。对已征土地,两年内必须解决农转非居民的住房问题。对已实施拆迁的,在未安置新房或未发放安置费的过渡期间,要按规定发放过渡费。对未实施拆迁的,首先要清查有无危房,对被鉴定为危房的,无论是否用地,征地单位都必须及时进行拆迁;需维护修缮的,征地单位应支付房屋维护修缮费,维护修缮费标准和发放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实行统建房安置的,征地单位必须落实规划设计、选址和资金,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修建。实行货币安置的,征地单位必须在年底前兑现安置费。实行划地自建的,征地单位必须在年底前落实地块,划地到户。今后,除圈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外,城市规划区内不宜再采取“划地自建”方式安置住房。

(四)努力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加大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德委发[2004]11号)精神的力度,加强对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情况的统计调查,及时为有就业愿望的失地无业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对失地无业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他们的再就业意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地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想方设法帮助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用地单位应将不需要专门技能的劳动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研究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的具体实施措施。二是加强对政府土地收益、征地调节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居民,继续落实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化解矛盾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最紧迫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人结合我镇实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现状及成因

xx镇总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总人口x人,其中农业人口x人,占总人口的x%。目前,我镇培育了生猪、白鸭和板鸭加工、水产、甜玉米等主导产业,但是农村却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多,留在家里务农少;

农闲游手好闲的多,学文化技术的少;

从事体力劳动的多,懂技术技能的少。

1、文化水平低下

以我镇为例,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x年。x%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x%的人甚至是文盲。由于科技文化水平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使得适合农村的科技成果和产品x%得不到推广和应用。

2、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差距甚远。且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3、法律意识淡薄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过程中,尽管不少农民具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和开拓精神,但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对法律一知半解,造成一些人法治意识淡薄,违法的事不断发生,在处理村务和民事纠纷中,往往发生损害群众正当利益的事情,引起群众上访不断。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

4、文明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受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商品意识不强,工作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一些人一味强调客观条件差,不从主观上努力,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缺乏信心和勇气。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必然

1、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根本力量。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民主和法制观念强、崇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

2、培育新农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不仅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而且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执业和就业本领。

3、培育新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水平,全方位拓宽增收渠道。要培育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技能。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和途径

1、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民转变观念

(一)进一步向农民灌输“市场经济意识”,引领农民走出家庭作坊,积极靠拢龙头企业,与广阔的市场进行零距离对接。

(二)大力宣传我镇的科技致富户、艰苦创业者、返乡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例子向农民宣传崇尚科技、知识、文明生活的观念。

(三)积极组织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外出参观学习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的成功经验。组建相应的多个专业协会。交流信息,共同探讨问题,实现互相合作,资源共享。

2、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民自治行为,让农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充分做好农村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从我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村人口比例与农业经济比重偏大,受交通、通信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农民乃至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僵化保守,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较重,与外界交流融合的能力较弱,主体意识淡漠,片面依赖政府,“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必须一手抓乡域经济发展,利用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确立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扎实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前提和保证。

4、多方式加强农民培训

(一)拓展培训领域。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各种培训。

(二)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低成本现代传媒教学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培训手段,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要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协调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抓好培训项目。项目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载体,是培训工作的有力“抓手”。要千方百计争取培训项目,以项目带动培训工作。

5、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扶持组建文化室,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尝试召开农民运动会,促进村与村,组与组的交流,在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当前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情况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中, 注重发挥农民和市场的作用, 积极探索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途径, 加快了农村以土地、房屋等为主的资源向资本转化的步伐, 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1.国内其它地区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情况

(1) 打捆流转, 村企合作开发模式。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距北京市中心约35公里, 面积4332亩, 共有679户1382人, 其中农业人口1085人, 主要产业为传统种植业。1998年, 村委会引导农民自愿把土地交回集体, 交由宏福集团 (原郑各庄村办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 村委会占股33.33%, 为第二大股东) 统一开发经营。宏福集团实施以城市化为目标的旧村改造, 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设了村民公寓楼, 全村宅基地由1050亩缩小为250亩, 节约土地800亩。宏福集团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创业园吸引企业入驻, 土地按每亩每年5000~13000元的价格出租。郑各庄按照现代社区的理念制定了村域发展规划, 经北京市规委会批复同意, 把全村4332亩土地规划成普通住宅区、高档住宅区、科技工业区、旅游观光区、文化教育区、商业服务区等六大功能板块, 按城市标准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培育出“宏福集团”和“温都水城”两大品牌。截至2010年, 宏福集团下辖26家全资子公司, 发展成为以传统产业为龙头, 科技产业、教育后勤产业为两翼, 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的村企合作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1998年到2010年, 社区总人口从1350人增加到32000人, 就业人数由380人增加到9000人, 村级总资产从3600万元增加到5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4566元;村民人均福利从109元增加到7325元, 人均居住面积从23平方米扩大到70平方米。郑各庄村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1项, 首都文明村、北京最美乡村等市级奖项21项。

郑各庄是农民自主整理开发集体土地, 并将土地资本化的收益用于自我发展。主要借鉴意义有:一是村庄的土地由自己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开发经营, 既不是由社会资本经营, 也不是由村委会直接经营。公司化经营可取得土地资本化收益最大化之效, 比村委会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经营, 也有利于村委会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二是由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推进村庄就地工业化、城镇化, 发展二、三产业, 在获得土地级差收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2) 政府出资整理, 农民联户开发模式。

2008年重庆市垫江县针对政府主导的土地整理工作中, 由于立项申请未能充分反映农民意愿, 农民热情不高;施工企业过于追求利润, 整理质量差;规划产业不配套, 后期管理不到位, 土地利用率低, 甚至出现撂荒现象等实际, 确立了以农民自愿联户申请和适宜耕种为主要原则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试点。通过社员大会征求意见, 社员一致同意把土地 (包括承包地、院林地、自留地) 的经营权交由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统一整理开发, 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稻田补偿农民350公斤水稻, 旱地补偿水稻200公斤, 以当年市场价现金提前一年预支。同时, 专业合作社聘请本社社员在合作社上班, 实行计时或计件工资, 农民月均收入800~1500元。农地整理项目采取财政投资, 资金拨付采用边建边补方式, 由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建设。工程监理由合作社组织本地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威望高和有正义感的村民担任。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踏勘选址、测量、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技术指导、新增土地确认、基本农田补划、成果交接及利用监管等, 县财政、农业、审计、镇政府等部门给予积极配合。通过土地整理, 实现了小土变大土、薄土变厚土, 打破权属界线, 增加了耕地面积, 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耕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整理后每亩耕地产出收入达4000元以上。2010年, 该社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增加2056元以上, 最多的家庭工资收入就达35000元, 少的也有8000元左右。

农民借鉴这种模式需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一是需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自主开发整理的相关配套政策, 如项目不公开招投标, 直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户建设, 与现行政策相悖。二是需要注重保证工程质量。由于项目由农民联户自行组织施工或委托专业合作社施工, 村民自行监督, 毕竟缺乏技术支撑, 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指导。三是需要注意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联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纪律性不强、时间观念差、作息无规律、机械化程度又低, 工程施工进度十分缓慢。四是需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 投入大、效益低, 始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 需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来防范农业生产风险。

2.成都市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情况

(1) 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自主整理流转。

金陵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与农户充分商议达成一致意见, 并经2/3以上村民代表签字同意,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整理项目业主, 整理后经国土部门确权颁证, 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后, 申请委托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及其都江堰分所挂牌出让, 最终以每亩44.2万元价格成功出让。

(2) 新津县袁山社区自主开发。

袁山社区按规划将土地整理后节约的40亩集体建设用地配套给集体经济组织—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县信用联社贷款150万元, 修建50幢兔舍, 以兔舍入股 (占25%股份) , 与袁山獭兔专业养殖协会合作成立新津县袁山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农户在獭兔养殖基地免费承包兔舍, 只要保证每年獭兔出栏数, 农户每年可实现1万元~4万元的收入, 形成了“集体经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 獭兔养殖基地占地约130亩, 笼位18000余个, 年出栏商品兔可达12.5万只, 产值近400万元, 不仅解决了该社区农户就业, 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户收入。

(3) 邛崃羊安镇界牌社区异地购买指标自主开发。

羊安镇界牌社区农户用现金入股, 在邛崃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购买了山区镇乡土地综合整理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9.7亩, 在集镇规划区内新建综合市场。同时, 以新建房屋的产权作抵押, 申请成都市农村产权担保公司担保, 成功向成都市农村信用联社担保贷款500万元, 用于综合市场建设。项目第一期投资1800万元, 其中500万元为融资贷款、1300万元为入股股金, 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影响和制约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的原因浅析

1.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农民土地, 获得的土地收益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 必将使大部分土地级差地租收益留在农民手中, 致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积极性不高。

2.农村规划不健全

近年来, 成都市十分重视规划工作,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实施了乡村规划师制度, 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但涉及到具体村域的发展规划存在覆盖不全、内容不具体等问题, 致使农民自主开发意愿与规划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都江堰市金陵村计划在整理出的34.04亩集体建设用地上修建一个竹编市场, 但根据规划, 只能从事商业旅游, 农民只得将土地拍卖出让, 而不能实现自主开发经营, 获取更大、更持续的收益。

3.政策措施缺失

调研发现, 由于政策措施缺失, 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成都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意见》, 但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自主开发的主体缺位

从当前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来看, 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都是把农民组织起来, 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施, 避免了农民以单个主体身份进入市场的无序和盲目, 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了市场谈判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加之缺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的配套激励措施, 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经营的主体相对欠缺。

5.农民自主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 一般采取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农民对自主开发的政策措施了解较少, 认识不深不透, 难以充分掌握和利用政策。加之自身经济实力有限, 管理水平较低, 技术支撑不够, 对许多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三、推动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的政策建议

鼓励和引导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需要高度重视、完善政策、加强指导。

1.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尤其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 切实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四规合一”, 以高质量的规划引导农民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 可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

2.完善促进农民自主开发经营的政策措施

对征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项目, 按照5%~10%的比例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发展留用地。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市、县两级土地开发整治中心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以多种形式支持农民。鼓励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成都银行、农商银行, 以及市、县农业发展投资公司, 优先提供金融服务。对农民自主经营开发土地所得, 兴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发展产业所需办理的各种证照, 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免收除省、国家以外的各种税费。对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员工宿舍, 相关的给排水、电力、广播电视、通信、消防、环保等配套公用设施,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3.鼓励农民集中集约开发经营

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战略, 鼓励以镇为单位, 集中若干个村的集体建设用地, 集中各村财力,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 产权独立, 收益归村”的方式, 在城镇、工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统筹建设标准厂房、员工宿舍、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 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使村级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促进镇域经济、村与村的联动发展。

4.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 以产权为纽带, 引导农民将农村房屋产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入股, 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经济合作等多形式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加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培养

按照“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把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的思路, 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 尤其是能够掌握和运用市委总体战略的农村干部队伍。重点抓好村干部和“一村两大”的培训, 不断提高村 (社区) 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6.加强对农民自主开发经营的领导

建议出台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实施意见,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 形成合力, 切实解决好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难点、热点问题,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资源向资本的转化步伐,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当前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实践案例出发, 在理论层面、制度体系、操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对深入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聚心合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8

1.返乡人员回乡创业情况

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出租车营运、小商品买卖等行业。即一部分有资金的返乡人员利用务工所得在本地办起了小商店或者从事出租车营运;另一部分有技术的返乡人员被本辖区私营企业所聘用。返乡开办“回流型”企业的很少,投资规模也很小。虽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返乡人员创业的难题

2.1 资金量小,缺乏“金融”扶持

虽说外出农民工打工时积累了一些资金,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来说,这点积蓄显得微不足道,加上大多数青年男女用赚来的钱为自己建了一个“安乐窝”,所剩资金不多了。虽然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果银行不在资金方面给予较大力度地支持与倾斜,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难题,多数返乡农民工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

2.2 负担太重,服务质量难到位

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有些部门还没有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扶持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包括开办个体工商户,办齐所需手续要辗转多个部门,包括场地证明、资金证明、环保评估证明、消防和安全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工商登记及建筑规划、设计等多项手续,往往每道手续都要费时费力,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本。

2.3 盲目性大,指导体系尚待完善

回乡人员在创办企业时,一部分人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缺乏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虽然返乡人员在外务工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管理企业方面的经验,但随着科技、信息、体制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到自己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如果创业者不能做到对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相应的掌握,就无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4 经营管理跟不上

受经营者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高低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不少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长远眼光,短期行为严重。一方面家族式管理,致使决策不民主,机制不合理,管理跟不上,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技术水平低,造成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竞争力。

3.引导返乡人员创业对策和建议

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地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树立“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像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大宣传家乡的发展形势、潜在优势和优惠政策,大打资源牌、亲情牌等,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增强返乡人员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

3.1 充分认识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

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崛起之路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性,形成人员回归、企业回迁、资金回流的创业新局面。要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创业环境,切实解决好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努力建立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支持外出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保护和调动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 积极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办实体

3.2.1 激活创业主体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其子女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可优先择校;回乡创办经济实体的初始登记在县政务中心集中办理;农民进城创业保留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权益;投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50%以上的,可根据本人意愿为项目冠名;对连续3年纳税超过50万元的回乡创业人员,均可为子女办理县城户籍,在就学、就医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涉及回乡创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和相关优惠政策,比照有关文件优先办理。

3.2.2 强化创业支持

3.2.2.1 加强财政资金扶持

财政部门要在每年的预算中为促进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按照以奖代投、补助贴息、专项扶持等方式确定使用事项。重点用于支持规模性经营或应用现代技术的农业创业、主导工业循环产业链的创业、现代服务业创业等创业项目;支持各类创业辅导培训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创业培训补贴,对社会中介机构为创业者提供的公益性创业辅导服务给予适当补偿。

3.2.2.2 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要积极探索适宜促进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用地方式,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支持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土地流转用于创业,并将创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强化用地保障。凡获得创业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抵押、出租、折价入股。

3.2.2.3 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要打造促进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融资平台,协助做好信用评估和信贷担保手续,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回乡人员创业,为回乡创业提供最大的优惠利率,对工作突出的金融机构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奖励。建立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畅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推进农民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经营和质押贷款,探索联保贷款方式,适当放宽信用贷款,加大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力度。回乡创业享受小额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政府对回乡创业要实行贷款贴息。

3.2.2.4 加强创业培训

要编制好返乡农民工培训规划,整合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学校和政府培训机构,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力量。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导创业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型项目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培训补贴制度,对初次参加创业培训,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按每人培训费用标准予以50%左右的补贴;对二次创业者进行培训,时间在半个月以上一个月以内的,按每人培训费用标准予以35%左右的补贴。

3.2.2.5 要加强创业信息服务

各职能部门要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在政策网站开设创业政策和信息专栏,引导创业人员不断提高科学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市场形势的分析、预测与判断,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有关资讯服务。

3.3 努力营造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使创业人员有针对性地找准创业方向。要广泛宣传鼓励支持回乡创业的政策规定、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典型和经验,充分发挥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作用。

3.3.1 优化政务环境

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规,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规范行政收费项目。严禁以罚代管、不教而罚,严格禁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要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的惩治力度。

3.3.2 优化服务环境

要建立促进回乡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队伍。要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积极支持创业升级,大力实施品牌创业战略,协助创业实体做好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报,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商标注册,扶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服务,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回乡创业人员的帮扶。

3.3.3 优化建设环境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篇9

一、主要成效

**县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质储量*.*5亿吨,约占**市储量的35、居全市第一位,是全国***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目前,全县共有煤矿企业48户,分布在**个产煤乡镇。***4年全县煤矿生产原煤*5*万吨,比上年增长*6;实现利税3*4*万元,长期提供*6***个农民工就业岗位,为全县农民人均创收39*元;发生煤矿安全死亡事故8起,死亡9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58人,连续9年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煤矿安全状况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具体做法

(一)深化专项整治,夯实煤矿安全基础。**县坚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由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县煤炭局具体抓落实。一是规范专项整治。在整治前,提出统一验收标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整治中,根据全县统一规定的验收标准,逐矿现场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一律停产整顿。二是整治与检查并举。坚持将专项整治与季度安全检查、平时巡查督查相结合,对查出的安全隐患,下达《煤矿安全监察意见书》,要求煤矿限期完成整改任务,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5户煤矿企业依法实施关闭。***4年,县煤炭局先后出动车辆4**车次,派出人员*7*6人次,检查煤矿4**矿次,共查处安全隐患*797处,责令停产整改煤矿48矿次;全县煤矿投入整改资金*6**万元,整改隐患*695条,整改率达94.3。三是严肃查处事故。对发生死人事故的8户煤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户煤矿,采取强制措施,即:用铁链锁绞车、张贴停止井下作业封条,责令其停止井下一切作业(至少**天);按照事故管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协助配合**站开展事故调查,并按规定程序督促整改验收。同时,对群众举报的5个案件,及时派出执法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查处,受到群众好评。今年3月,该县按照国务院、省、市的要求,开展煤矿瓦斯集中整治活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督导办法》、《煤矿安全管理处罚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集中整治内容,明确整治目标,签订《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目标责任书》,各煤矿配备安监员。目前,该项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前全面结束。

(二)抓好安全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成立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着重抓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水平和生产技能。一是主动开展培训。对**户煤矿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职工4***人,并实行了持证上岗。二是选派人员参加省、市培训。共送省业主、矿长资格培训69人,送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396人。三是广泛印发安全生产资料。县煤炭局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安全常识***例》一书,共印制****余本发给各煤矿,为第一线职工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创造必要条件。四是建立违章职工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章造成重大后果的职工列入全县煤矿黑名单,要求全县煤矿不准招聘使用。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煤矿安全管理。一是实施煤矿安全包保责任制。把全县煤矿划分为四个片区,实行分片管理。由县煤炭局局长负总责,分管副局长具体抓,局机关人员全部与煤矿挂钩,分别联系*-3个煤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纳入目标管理,年终统一考核,兑现奖惩。制定《煤矿防治瓦斯透水事故的管理规定》、《煤矿事故矿井安全管理办法》等**项管理制度,确保煤矿安全监管有章可循。二是明确下井天数规定。制定《关于煤炭系统安全管理人员下井天数的规定》,要求下井天数县煤炭局局长每月不少于4天,副局长不少于6天,片区组长不少于8天,其他人员不少于6天,对无故未完成任务的进行罚款。三是扎实开展煤矿安全评价。截止目前,全县已有35个企业通过安全评审,领取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此项工作居于全省各产煤区县第一。四是抓好煤矿技改和新建工程。严格按照省、市对新办煤矿或煤矿技术改造工程在报批、设计、基建、验收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开展工作,推动技改工程规范化。***3年,县煤炭局规划**户煤矿技改,截至目前累计投资45**余万元,其中*户已通过**站验收,其他9户完成立项批复和安全专篇评审工作,相继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各技改工程建成后,可年新增生产能力6*万吨。同时,和邦集团新建的年产**万吨桅杆坝煤矿已于***4年8月经省发改委批准后动工,计划投资*.5亿元,预计***6年7月可建成投产。

上一篇:麻醉科科学发展规划下一篇: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