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精选9篇)
10月24日,教育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结交流了近些年来各地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工作;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百所试点院校,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的任务和要求。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是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下大气力,认真研究解决学校和企业开展半工半读中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试点学校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也可以在所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二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教学与管理制度。试点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三是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试点学校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除了在安排中央和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优先支持开展半工半读试点的职业院校外,还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以推动试点工作的进行;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试点院校和企业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并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对取得突出成绩的试点院校和企业予以表彰;要加强对半工半读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为试点院校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要为半工半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会议指出,2007年是落实国务院《决定》、实现职业教育“十一五”目标关键的一年。各地要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要在2006年招生总量的基础上再扩招50万人以上,招生总规模达到800万人,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深化教学改革,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认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东西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问题,公办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问题,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问题,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问题,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并扩大成果,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2006年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落实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省级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会议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部署。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预计将达到750万人,在校生规模将突破1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四大工程”的实施取得新进展。目前参加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已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覆盖的学生和学员超过300多万人。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达3500多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50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规模达到1亿人次以上。四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06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0亿元,支持了17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2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了32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经费正在落实之中。在中央财政的引导和带动下,各级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是中央投入的两倍多,达到30多亿元。这些投入,较大地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五是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建设,2006落实中央专项资助资金8亿元。六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取得新进展。
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计算机、软件、网络, 以及跨学科的甚至是遍及全球的项目团队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被当作一个项目来完成, 不再是以哪个部门为主来牵头完成, 而是以项目的需要来选择成员, 项目小组共同承担课题研究, 进行有关工作的问题讨论, 以期形成集体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取得的成果则是:时间的节约、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质量和企业信誉的提高。这种新型的项目团队关系, 要求必须通过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然而, 最新的研究表明, 目前国内的IT项目中, 大约只有26%的IT项目成功地实现了范围、时间和成本目标的项目管理, 而剩余的74%的IT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究其原因, 主要缘由是中国国内正规的项目管理研究起步比较晚, 项目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也比较低, 不可避免地导致现在大多数组织中的项目管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项目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大部分组织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 相关的管理责权不够明晰, 项目管理漏洞较多, 组织缺乏协调性。
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项目的运作主要体现为过程行为, 项目任务细分与计划性不够, 缺乏事前管理和进度管理, 造成项目进度延迟、资源浪费、质量低下或项目失败。
不重视项目整合管理:很多IT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都是技术人员出身, 主观上造成重技术轻管理, 不够注重项目的整合, 项目管理常常呈现单一性, 致使项目不能成功实施。
不重视项目领导技巧:从IT项目组成员个体而言, 其技术能力水平大都比较优秀, 但由于个性较强, 自我表现欲望突出, 一旦遇到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的领导技能较弱的情况, 项目团队建设时常出现如:项目中途合作各方散伙、项目经理不能得到组织高层领导及客户的有效支持等问题。
项目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很多组织的项目管理没有风险防范计划管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常常流于形式;项目计划时不注重项目中的自然、经济、技术、管理与运作中的风险分析;项目实施中不重视风险的监控。
不注重项目经验总结:大多数组织往往比较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管理, 缺乏项目收尾的项目总结过程, 不重视对项目结果的评价和分析, 缺乏对项目经验的知识共享。
二、项目管理是组织行为
(一) 项目管理及项目管理体系内涵
从项目管理理论上讲, 项目管理包含九大知识领域、五个过程。九大知识领域分别是: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五大项目过程包括:项目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和项目收尾过程。项目管理的本质是“项目 (过程) ”和“管理 (过程) ”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不同类型项目过程的差异性很大, 通用的适合于所有项目的过程与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也只能是抽象的。在一个组织实际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将这些项目管理技术与项目过程紧密结合, 这样的项目管理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在实际的项目运作组织过程中, 学会项目管理技术本身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困难的是如何将这些项目管理技术运用于组织的项目过程中。
从项目角度看项目管理和从组织高度看项目管理的结果是不同的。从项目角度看是如何管理好项目, 即要做好项目管理。从组织角度看是如何管理好一批项目, 则是应该如何建立一个项目管理体系。一个组织, 不仅仅要重视项目管理技术, 更应该注重组织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
因此, 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涉及项目管理流程与规范、也涉及组织机构设置、角色与职责。项目管理体系就是项目过程、管理过程与组织结构相结合的产物。
(二) 项目管理是组织行为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是项目经理的事。而实际上则不然, 因为, 项目管理首先是一种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项目过程活动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团队行为。表1所示为不同组织中项目经理的权利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组织中项目经理的地位千差万别, 其所拥有的权利也有很大差别。对于一些企业和组织, 项目经理更多只是计划与执行, 项目范围、进度、质量与变更的决策权更多的掌握在上层。
因此, 对于一个企业和组织来说, 建立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应合理设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管理相关人员的角色与职责。一个完整、健康的项目管理体系, 应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基础之上, 在组织机构频繁更迭变化的情况下, 项目管理体系难以建立。
迄今为止, 在有关建立项目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的文献中, 其组织结构大都被阐述为扁平的、不分等级的项目管理型组织结构。许多专家研究的结论和验证的结果都表明:一个具有较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组织, 其组织结构一般对其成员较少控制, 并尽量使工作最基层的单元向最终决策者靠近。只有这个组织是一个扁平的、不分等级的, 并在成员工作过程中只有最少的程式化控制时, 上述项目管理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才能得以实现。基于这一理论根据,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组织重组中, 应首选考虑组织的最高决策层→项目管理层→项目组 (经理) 的组织结构, 最大限度地减少臃肿的中间管理环节。表2所示为项目管理型组织机构设置的一个例子。
(一) 最高决策层
IT企业要建立项目管理型组织结构, 必须由最高决策层中的成员担任项目管理体系的负责人。由于项目管理体系涉及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流程优化等各方面问题, 因此, 需要在组织的高层领导下, 才能有足够权力保证各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二) 项目管理层
作为项目管理型组织, IT企业应建立在高层领导下的项目管理层, 项目管理层应履行以下职责:
1. 明确项目经理责权
项目管理的四大核心领域是: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项目整体管理的目的是在不同过程的目的和方法之间做出折衷。如成本与进度、范围与进度、成本与质量。因此, 应明确和赋予项目经理适当的权利, 以保证项目经理在这几方面有控制能力, 宏观把握项目全局。
2. 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
在明确并赋予项目经理责权的前提下, IT企业应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估机制。项目经理的最终利益是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结果, 应体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
3. 组织项目管理培训
IT企业要想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进行项目管理, 摆脱固有的行为方式, 组织项目管理培训很关键。培训涉及的人员包括:高层经理、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及相关职能管理人员, 内容涉及到项目管理知识, 企业项目管理规范的培训。培训在IT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是一项长期和十分重要的工作, 可以举办项目经理和高级项目经理的资质认证培训, 建立起项目经理资质认可上岗制度。
(三) 项目过程改进组
作为项目管理型组织, IT企业应成立一个在高层领导下的项目过程改进组, 项目过程改进组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项目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和优化企业级的各种作业指导书、规范、标准。项目过程改进组应由组织内各部门、专业技术业务骨干组成, 负责持续改进企业的项目过程管理。由于项目过程改进组一般都是兼职岗位, 因此, 企业应在现行绩效考核和奖励分配制度上采取激励方法, 使项目过程改进组具有一定的动力, 并有效运作。
(四) 项目组
IT企业的项目组既可以隶属一个部门, 也可以跨部门。项目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企业的项目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 根据项目管理手册, 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 进行裁剪性选用, 形成项目组的项目规程, 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对项目管理手册提出改进和修改建议。
(五) 质量保证组 (SQA)
企业的质量保证组织, 作为企业的质量保障系统, 其主要职责是:按照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要求, 结合ISO9000系列认证标准或CMMI认证标准, 负责监督、评价、分析企业的项目流程、相关规章制度和项目执行情况, 汇总、整理项目数据, 及时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结果的可视性数据, 确保项目质量结果。
四、组织过程优化及知识管理
企业组织机构确定后, 要尽快建立适合于IT行业类型的组织流程和制度。开发和维护一组便于使用的、基于IT信息技术的软件过程财富, 这些财富改进横跨各项目的过程性能, 并为企业项目管理的知识积累打下基础。它包括两部分 (如表3所示) :一是制定和维护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流程的标准软件过程, 各项目组可以根据组织标准过程进行裁剪, 按照实际情况建立项目标准和规范;二是组织建立标准软件过程中的文档库和数据库, 它来源各个项目的数据和文档, 同时, 各项目也可以根据历史积累的数据作为项目的参考和估计。
(一) 项目管理中过程管理优化
1. 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组织级的标准WBS分解
WBS (工作任务分解) 是项目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分析方法, 用于分析项目所涉及工作, 它是计划和管理项目的进度、成本和变更的基础。WBS常常表示为一个任务导向的活动家庭图, 通常是围绕项目产品或项目阶段来展开的, 有点像组织结构图, 人们可能通过它看到整个项目图景以及每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按照阶段、活动、任务的层次进行层层分解。
企业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的实践方法是:在高层领导下的项目过程改进组负责按企业的主要过程建立标准的WBS, 分为八大过程阶段和一个公共部分。八大过程包括立项、启动、需求、开发、测试、实施、验收、维护;公共部分主要包括贯穿项目始终的重要管理活动:需求管理、项目计划与跟踪、质量保证、配置管理、评审、风险管理等。如表4所示:
按照上述项目管理过程形成8张WBS责任矩阵表和1张公共活动责任矩阵表。每个WBS责任矩阵包括、阶段活动、任务、责任人、协助人。在责任矩阵表中, 特别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和客户需要参与的工作。如表5, 以需求分析的WBS为例, 协助人一栏中指出客户需要参与的工作。
各个项目可依据企业标准的WBS进行裁剪和细化, 对各项目制订计划, 形成有力的指导。各个项目制订WBS时, 把客户也作为责任角色矩阵中的相关人, 明确了客户的职责, 并邀请客户共同评审WBS, 审定项目的工作范围、进度、成本变更。
2. 在WBS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全过程的作业指导书
与八大过程阶段及公共活动相对应, 企业需要编制不同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指出了WBS最底层的每一项任务应该由谁做、如何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有利于每一个员工按照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工作, 并在作业指导书中给出相应工作的表单、模板和案例。即便是新进入企业的员工, 在进入企业后, 通过岗前培训, 学习企业的标准项目流程后, 都能很快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那么, 如何编制好作业指导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必须从项目管理结构上予以保障。前面也提到, 一定要建立在高层领导下的跨部门的项目过程改进组, 对项目管理体系的改进持续负责;
(2) 可采用和CMMI结合的方式, 建立各阶段的作业指导书。按企业战略目标、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影响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将所有需建立标准的过程划分为级别, 分批编制。同时, 对于一些关键过程域可采用CMMI的思想, 如CMMI提出的过程域目标和关键实践;
(3) 在建立了相关的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管理制度之后, 项目监控管理、技术管理就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些“法律”在应用于实际的开发、实施、服务的管理工作中, 指导项目进行, 并接受有效性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真正提高开发、实施、服务的质量、效率 (进度与成本) , 使项目不仅对客户, 而且对项目成员、企业领导都达到一个较好的满意度。对于经过检验无法达到上述效果的部分, 我们要进行持续的发现、完善、再实践、再检验、再发现、再完善。
(二) 量化管理, 数据积累优化
在企业项目管理的实践中, 涉及到需要量化管理的领域非常多, 从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的角度来分, 可以分为估算和度量两大类。估算是以实际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 根据事物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间接地估算和预计有关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前景;而度量则是依据特定的标准, 衡量当前的事物与标准之间的差异。
1. 项目估算
项目管理范围中, 有如下阶段需要应用估算技术:
(1) 项目范围估算
对项目预期的范围进行评估是项目的基础, 范围估算失误将给项目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 项目成本估算
估计完成项目各活动所需每种资源成本的近似值, 成本预算的过程是把估算的总成本分配到各个工作细目, 建立基准成本以衡量项目执行情况。可见成本估算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成本的预算情况。
(3) 项目进度估算
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时间管理, 也即进度控制。准确地估算对制定项目计划、监督项目执行都有重要的意义。
(4) 项目风险估算
对风险识别不到, 或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因此对项目风险的量化估算更是至关重要。
2. 项目度量
定义项目、制定项目计划的时候需要进行项目估算, 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跟踪监督过程则离不开度量。良好的项目管理主要针对项目要素进行跟踪度量, 通过分析度量数字就可以及时发现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通常需要度量的项目要素包括:
(1) 项目进度度量
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的跟踪度量, 及时发现当前进度与计划的偏差, 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及时赶工或调整进度计划。
(2) 项目缺陷度量
项目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个难以量化的指标, 而项目成果———产品的缺陷密度直接影响着客户的满意程度。度量产品的缺陷密度, 可以有效地了解项目完成的质量。
(3) 项目工作量度量
工作量是衡量项目成本、人员工作情况的基础, 准确地度量出项目真实的工作量, 既可以掌握当前项目的情况, 对于今后估算其它项目数据也有重要意义。
(4) 人员生产率度量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是项目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掌握人员的生产能力对于项目管理中人员管理、资源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需求变更率
在项目中, 需求量直接决定项目的范围和工作量。
3. 建立企业级项目质量目标控制域
通过项目度量, 可以持续有效的进行数据积累, 制订各种数据的质量控制域, 并以此作为项目估算的基础, 如表6所示:建立企业级别的各种项目重要指标的控制上、下限。
如果再进一步, 可以按过程阶段对重要指标进行细分, 制订上、下限, 以表7进度变化率要求为例:
这样可以实现项目的量化管理, 并可逐步实现项目及工作人员的量化考核。
五、结论
为了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所有项目的成本、进度、风险、收益等要素进行严格的动态监控, 有效分配组织的有限资源, 提高项目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以保证项目获得最大的收益。IT企业在合适的时候, 有必要考虑选用项目管理系统来管理IT企业的各级各类项目, 以提高IT企业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000
随着全球分工协作的细化以及跨国公司崛起,“人才环流”已经成为一个比“人才回流”更庞大的群体。从国际项目合作到政府外派外交官、跨国公司外派员工都在此范畴。即使那些本土出生的海外族裔人才,尤其那些已经成家育有子女、事业上有所建树的高端人才,不比那些刚刚毕业或者在海外成就不如意的留学生,让他们放弃海外一切回到基础条件更为逊色的祖籍国重新开始,将是非常艰难的选择。但如果不是必须的“二选一”,他们又很愿意同时贡献自己才智为祖(籍)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进行项目合作、学术与技术交流、回国投资创业、为本土跨国公司在国外工作等人才环流行为。因此,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或者开通绿卡与简化签证,是人才环流发生的最基本保障。
评估实施双重国籍
双重国籍问题,多年来一直在社会各界中争论不休。国际上的研究普遍认为:双重国籍或者出台类似绿卡制度是“人才环流”的最根本保障,同时也能帮助一个国家将曾经流失的人才转化为“共享”或推动海外人才回归,以及有助于引进外国的优秀人才。2006年,联合国秘书长在其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够保证再度移民海外,有权在目的地国长期居留的移徙者可能更愿意返回家园尝试新生活。因此,在目的地国居住的保障可能促成回移或循环流动。同样,给予双重国籍身份也可能有助于回移。”
承认双重国籍,其实并不会加快本土人才的流失。有条件也有决心移民出去的人才,不会因为要放弃本国国籍就选择不移民。决心彻底回归祖国的人才,也不会因为国家承认双重国籍就不回国效力。相反,只会坚定许多有客观原因或主观疑虑而没有放弃外国籍族裔人才回流的决心。英国公众政策研究协会(IPPR)的研究也指出:“人口流动的门槛越低,永久移民的人就越少。”
印度、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这一点后,20世纪90年代后都改变政策明确承认双重国籍。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日本实质上默认,为此2000年还拒绝引渡涉嫌政治丑闻但同时有日本国籍的秘鲁前总统日本裔藤森。德国和荷兰有条件承认,韩国已计划承认。概括地说,世界主要国家当中,只有我国明确反对双重国籍。
笔者在调研中收到很多反馈,例如北大和清华有4个学院院长是留学人员,由于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并已经在海外成家,具有外国籍也不便放弃,因此在国内评选院士和作为国家科研项目主申请人都受到限制,这已经影响他们正常科研工作,有的甚至计划离开中国。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可根据国情出台默认双重国籍的政策:
一、采用香港模式。原则是国籍身份应以出境与否为决定因素。全国人大对此曾有解释:“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或者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都是中国公民……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公民,可使用外国政府签发的有关证件去其他国家或地区旅行,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因持有上述证件而享有外国领事保护的权利。”这种办法可以推广到整个中国。
二、采用印度、墨西哥、菲律宾模式。其一对等承认,由于我国出生的海外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这一做法既可让大多数不支持双重国籍的东南亚国家不担心华侨问题,也能推动人才回流和环流。其二放宽申请对象,非中国出生但父亲或者爷爷是中国人也可对等申请。
三、可采用美国或者俄罗斯的默认模式,获得外国籍不取消中国国籍,但也只承认中国籍。放弃国籍需在自愿的情况下,在海外大使馆或领事馆签署一份放弃国籍声明,并继续交几年个人所得税以抵消增加的工作成本,否则终生不许入境。
四、针对外国高端人才出台移民入籍政策。外国人才入籍后享受本土公民同等双重国籍政策。我国目前移民入籍规定主要从亲属关系考虑,必须是中国人的近亲属,定居在中国,批准后不得保留外国籍。我国需从永久性获得人才的角度补充:外籍高层次人才依赖技术、投资等原因获得中国绿卡,在居住一定年限、符合一定条件后可申请入籍;对于如获得过诺贝尔奖等世界级领军人才及特殊人才,则可直接申请入籍。双重国籍湖综合出台类似绿卡制度是“人才环流”的最根本保障,同时也能帮助一个国家将曾经流失的人才转化为“共享”或推动海外人才回归。以及有助于引进外国的优秀人才。
完善移民绿卡制度
移民入籍、绿卡、工作签证等手段,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争夺全世界人才的基本手段。国籍与绿卡一般用于长期引进海外人才'主要针对高端人才以及长期需要的人才,并被当成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工作签证则被用于短期引进外国普通人才或自身需求的劳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于外国人才不分层次都属于短期引进、短期使用。
2004年明才正式出台绿卡制度,这在我国移民法上是一个空前突破,但从申请绿卡规定来看,条件太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因为自身人才缺口而导致对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北京出入境管理处的外国人签证处副处长沈顺今曾经分析过申请的难度:第一,如律师事务所不属于企业范畴,难以申请;第二,企业在华办事处、代理处的首席代表,不属于独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使在工商局注册的企业任职,但企业的类型,如果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这4种类型之一,或任职不满4年的,仍不能申请绿卡。
此外,我国也没有考虑到中国毕业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在国外工作多年、具有高专业技能、但国内工作时间4年以下的留学人才与华裔人才。因此,目前的绿卡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长期引进海外人才或招商引资的作用。
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在争夺高层次人才,各国绿卡制度无形中也处于竞争状态。因此,我国应该改革目前的绿卡制度,以便在全球人才市场争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一、建议绿卡制度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可考虑采取国际通行的积分制,并放低门槛。目前英国与澳大利亚都采取积分制,在申请国工作、有申请国工作聘请、在申请国居留较长时间、会汉语都是加分因素;在国外职位很高、属于我国急需领域、拥有特殊才能等都可列入加分因素,但不能“—刀切”地限定必须在我国工作4年以上且居留累计不少于3年;技术移民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但更注重自身需要,而非变成职称竞赛——“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
二、出台通过绿卡入籍的政策,获得绿卡符合一定条件达到一定年限后可申请入籍,不一定非要是中国公民的近亲,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定居或工作。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对于计划长期引进的海外人才不考虑让其入籍。
简化往返中国的签证制度
在国籍与绿卡问题解决前,往返中国签证问题也
是人才回归以及人才环流的重要障碍。我国海外使领馆不多,手续却很繁杂。笔者在加拿大调研时,一位留学博士曾抱怨说:“留学生们不敢回来创业,不少是怕回国之后实事还没做,办手续就累死了……我们回国还要签证,去中关村申办留学人员企业资助还需要中国国籍,很难干成实事。”
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文件,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并从强调“人的回归”过渡到“才的回归”,提出对在华任职的留学归来人员以及外籍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才提供入出境便利,对符合6类高层次外籍人才(包括外籍留学人才)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F”或者“Z”签证。2001年5月14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对6类高层次外籍人才身份的确认,由教育部的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承办:
一、被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聘为校级或院所领导职务,被聘为正副教授或正副研究员的留学人才;
二、与国内高校或研究单位签有1年以上执行其教学、科研、学术活动合作协议需要经常回国的留学人才;
三、在国内企业或在国内本人创办的公司担任高级管理(副总经理以上职位)的留学人才;
四、执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国外签署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协议的留学人才;
五、来华投资数额为本地投资数额中上线的留学人才;
六、赴西部地区从事教学、科研和创办企业等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服务的留学人才。
这项规定立意非常好,但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在对高科技和高层次管理人才进行界定上,忽略了私有企业招聘引进海外人才的需求。人才竞争的主体都有两个,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大型私营企业同样需要顶尖科研人才,但因为这类人才不是副总经理以上高级管理人才,也与国内高校无任何关系,就完全有可能被拒办。而且为了办一个长期回国签证,就要先找到接收单位,还要符合规定的高层次,再跑到留学服务中心进行资历认证,手续也比较繁琐。
大多数国家对于本土人才出入境没有任何限制,对于外籍人才也注意简化手续。例如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才能够自由流动与选择工作;美国也规定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非赢利性研究机构、政府研究机构以及获得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硕士以上学历的外国公民可不受H1B签证名额限制。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新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也是全国5个自治区中唯一区、州、县三级自治单位俱全的自治地方。自治区成立后,在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制定自治法规、完善地方立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仍延续过去的省建制。当时,对于新疆将采用何种政治体制,如何处理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有过一番争论,少部分人甚至提出仿苏联实行“联邦制”,希望在新疆成立“共和国”。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意见,对这些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要求在新疆以各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省人民政府在大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的同时,迅速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改造省以下的各级旧政权,废除封建王公制度、千百户长制度和保甲制度,建立人民的城乡基层政权。在全疆进行普选,选出了乡、县、市、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逐渐完成新旧政权的交替,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全疆仅有少数民族干部3000名。到1955年自治区成立之时,全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已达到4.6万名。
新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了“慎重稳进”的方针,由小到大逐步建立起多种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先从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筹建。1953年11月,从乡一级开始试点,成立了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自治区(乡级)人民政府,以后相继成立了县级、州级自治单位。1955年9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撤销新疆省建制、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议案》。同年9月3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赛福鼎•艾则孜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至此,新疆完成了区、州、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民族自治机关的设立工作。
新疆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为基础,包括若干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自治单位的自治地方。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俄罗斯、满族因人数过少且分散,不适合建立自治单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治州或自治县等各级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目前全疆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分别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萨克、回、蒙古、塔塔尔、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分别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43个民族乡(分别为14个哈萨克族乡、10个蒙古族乡、6个柯尔克孜族乡、5个回族乡、4个塔吉克族乡和锡伯、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族乡各1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各级自治机关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以及干部配备上都坚持各民族共同参政议政、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原则。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外,新疆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决议、决定,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如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时,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即哪个民族成员落选就补选哪个民族成员;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根据多数选民意见及当地具体情况确定,选举时,各民族的候选人在本民族中差额选举,以此保持各民族人大代表以及领导干部的一定比例。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542名,有13个民族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到65.5%,比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总人口中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各民族群众还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共60名,由11个民族成分组成,其中60%是少数民族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领导成员中,都有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士。
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民族学院以及各类干部学校,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选拔出来,送去学习。同时采取短期培训、基层锻炼、异地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近10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新疆选派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和沿海省份挂职,实行干部相互交流、干部轮换等措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人数和素质都提高很快。1955年,全疆有少数民族干部4.6万,1965年为6.7万,1975年为9.3万,1985年为20.2万,1995年为27.2万,2005年达到34万,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7%,是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7倍。目前自治区的政府主席、各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以及相应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地、州、市的专员、州长和市长,除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等新兴城市以外,也均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83%左右的县长、区长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在自治区一级领导干部中占55%左右,在地、州、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占43%左右。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数量也增加很快。2001年底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达到了25.1万人,占到全疆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各族妇女也大量地走上了各级党政干部的岗位。
2005年全疆妇女干部达31.7万,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到一半左右。同时,国家还向新疆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现在自治区已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人才的各民族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障了各民族管理自治地方事务及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治机关的立法权,即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它保证了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同时自治地方还享有地方 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的自治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共213项,内容涉及法制建设、经济建设、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
地方立法适应新疆的实际情况,保障了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权益。首先,对不完全适应自治区实际情况的上级机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变通,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补充性规定。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我国公民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新疆一些少数民族结婚年龄偏早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将婚龄很快提高到婚姻法规定的年龄较为困难。①1980年自治区五届三次人代会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将少数民族公民的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在1996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中补充规定:在自治区境内生产并销售的商品,其包装和说明书上应有少数民族文和汉文;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悬挂和在食品包装、装潢上标注“清真”字样或标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批准。在1988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对自治区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进行具体界定,尤其注意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强调要培养少数民族文物专业技术人员。
其次,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涵盖不全或国家尚未立法,根据自治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特有问题,先行制定地方性的单行条例。如:1993年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并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化工作。1996年第二次修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扫除文盲条例》对使用汉语言文字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扫盲的标准进行明确规范。199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结合新疆境内存在大麻毒品犯罪和对种植大麻原植物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禁止大麻毒品条例》,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吸食大麻毒品及种植大麻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出相应的禁止和惩处规定。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内地,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3年在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与汉族有所区别:“对汉族要求要严,对少数民族要适当放宽。”1992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少数民族居民一般可以比同类情况的汉族居民多生育一个子女。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使有关法规更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我校在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方面,结合本校实际,主动建设,按照“主动建设、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趋利避害”的原则,掌握“三个层面”,占领网络主阵地,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新路。
(1)班级层面:“网络辅导员”
随着MSN、QQ、个人博客、飞信等新的交流方式不断涌现,个体之间由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转换成为人机界面的间接交流,由一对一的个别交流,变换成为开放性的公开发布。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开班会、谈心交流这些基本功,还要学会做一名“网络辅导员”。我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积极运用MSN、QQ、个人博客、飞信等新的交流媒介,比如有些老师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将自己一些想法写出来,从侧面影响学生做人处事,提高思政工作的效果。针对大四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沟通不便,很多班级建立校友录和自己班级的网站,定期发布一些就业信息,辅导员与学生在网上开展交流,进行就业、党建等方面的指导,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多主体交互式沟通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单向型弊端。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出来,并使其认知方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2)院系层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随着院系上网工程的不断推进,各院系所属网站相继开辟学工在线,比如法律学院网站“学生工作”“党团建设”(学院党校、党支部风采)、“院长信箱”等板块就非常受学生欢迎。国际法学院网站开通“聊天室”,学生与辅导员、专业教师之间开展互动式的交流,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开设网上党校,法律学院党校即将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每一期党校学员利用这一平台,交流思想,党员同学充当评论员角色,在网络上适时引导舆论导向,既锻炼了入党积极分子又让学生党员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再教育,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3)学校层面:构建沟通、实践、活动的平台
政治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关键在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换言之,如何保持甚至不断地提高网络的“点击率”是最为实际的问题。在工作
中,我们认为,只有以学生的成长成材为中心,将网上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网络的距离,思想政治工作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自韬奋钟声BBS开通运行以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设了心理咨询、我的阵地(针对国防生)、法苑钟声、案例讨论、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侦探推理等板块,同时,在BBS上开通校领导在线、相关部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教务处)在线等板块,为学生和教职员工就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一个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的、便捷的、互动的窗口。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校领导回复和部门回复将在论坛上做出公开的答复。尤其校领导在线板块运营以来,每两周举行一次,校领导在网络平台上及时答复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一、中国建立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如果连续经营亏损,证券交易所有权决定公司退市或摘牌。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虽然《公司法》对上市公司退市有明确规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早在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公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19退市问题再次被提出来,193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通知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净资产值跌止面值以下,将实施特别处理,简称ST(SPECIAL TREATMENT),实行特别处理的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为5%,同时中期报告要审计。为了给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197月9日证监会对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简称PT(Particular Transfer),实行特别转让的股票每周交易一次,涨幅限制在5%,不设跌幅限制。两个制度的先后推出,在早期确定对上市公司起到了制约和鞭策的作用,但是资产重组的朦胧魅力和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性,让ST、PT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市场的投机气氛没有减弱,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明显增强,有人分析认为,这主要归结于相关的折衷政策的影响。
2001年2月2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对PT公司申请宽限期、恢复上市、终止上市等问题作出了规定,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2001年4月23日PT水仙被摘牌,在中国证券史上写下了退市的第一笔。2001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后,正式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批准权限、批准程序、股票交易等方面进行了重要修改。值得关注的是,新制度取消了现有的PT(特别转让)及其宽限期制度。
从201月1日起,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将直接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一年半内公司仍未扭亏,将直接终止其上市。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是规范发展证券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保证上市公司总体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证券市场发挥优胜劣汰功能的必然结果,为上市公司的整顿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中国股市发展不规范,迫切召唤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纵观中国股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是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不仅扰乱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时也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规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使得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采取的是溢价发行,这成为许多经营困难的企业要求上市融资的主要动机,他们费尽周折包装上市,甚至“借壳”上市,其目的只在于上市“圈钱”,至于这大笔从股市上融来的资金如何运作才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似乎与他们无关,于是中国出现了种种怪现象,某些上市公司到最后手里拿着大笔的资金却不知该如何操盘是好,“穷的只剩下钱了”,正是由于中国存在这样的“怪圈”,才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由于中国股市走过的路还太短,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太年轻,许多方面的发展经验还不足,使得中国的股市存在很大的投机性。经常有庄家操纵,使得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利用技术分析得来的结果往往与公司的盈利状况不相吻合,给投资者的理性投资造成连环波动心态,在股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其盲目跟市,最终成为上市公司亏损的忠实套牢者。
(三)中国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正确,素质不高,理财知识太少,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视而不见,尤其在ST和PT市场上出现的与国际惯例不符的现象,使得中国的股市不断有怪事发生,同时证监会的监管不得力,没能及时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再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中国的股市一直处于不规范的发展中。
(四)中国股市信息透明度太低,再加上没有一套健全的惩罚机制,许多编制虚假信息的机构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造成股市信息的失真,使得不法分子得逞。
(五)高市盈率发行新股,低门槛增发,助长了
一、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规范海域管理行为
《海域法》确立了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为此,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注重从制度入手,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盐城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规定》、《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实施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规定》等12个规范性文件和办法,为三项制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如下“三个严格”。
1. 严格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
为了保证在海域申请审批过程中,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根据《海域法》规定,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规定》,对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初审、审查、审核、报批、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公告和年审等工作程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严格规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盐城市工程建设用海项目不断增加,2007年1月,盐城市又及时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用海申请报批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用海的报批程序进行了规范。
2. 严格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
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始终把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作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与盐城市财政局先后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盐城市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等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方面的文件,通过几年的实践,统一征收票据、统一专用账户管理、严格减免程序、定期督查等做法,较好地规范了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2003年起,全市新增的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征收率达100%。
3. 严格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
为了保存海域使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历史的、真实的记录,体现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市档案部门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对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获批准的海域使用项目,要求在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整理归档工作,推动了全市海域使用项目建档工作的开展。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每宗用海项目建立一卷档案的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体现人本管理理念,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几年来,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养殖用海秩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广大用海人;坚持开拓创新,探索海域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1. 依法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秩序
《海域法》施行后,针对全市养殖用海比例较大(占95%左右)的实际,有序地组织开展海域使用确权工作,较早地将养殖用海纳入依法管理。对符合用海条件、无争议、四址清楚、面积准确的海域使用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手续。对存在矛盾和争议的用海,根据有关规定,从三个方面开展养殖用海确权发证工作:一是对沿海渔业村、渔民养殖用海优先安排,把养殖用海的主体定位为各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保障了渔民的用海需求;二是统一领证,联户承包经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在用海安排上,尊重历史用海习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和谐用海秩序。
2. 制定渔民养殖用海优惠政策
为了照顾沿海专业渔民这一特殊群体,在养殖用海管理工作中,制定出台了沿海渔民用海管理的指导意见,具体操作上:一是在海域使用金征收上,一律按江苏省出台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的下限收取;二是在使用面积上予以照顾,根据盐城市海域辐射沙脊群自然变迁频繁的特点,适时为渔民调整养殖场地,保证其养殖用海需求;三是专业渔民养殖用海按照每户不高于3.4 hm2的用海面积免征海域使用金,给予优惠政策照顾。通过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渔民用海问题,维护了渔民权益。目前,全市有3 308户专业渔民享受了养殖用海免征海域使用金的优惠政策,共免征海域使用金84万余元。
3. 积极探索海域使用市场运作
为了促进海域的集约利用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在保证沿海专业渔民生活用海的前提下,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为主形式的海域使用市场化运作模式。2003年7月由市政府颁发《盐城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实施办法》,对全市海域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活动的行为、方式、办法及文本等进行了规范,规定凡是同一宗海域有两个以上意向用海申请者的,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2004年以来,全市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共50宗,面积0.9万hm2,中标价359万元。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不仅有效地解决用海矛盾,使群众满意;也使国有海域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海域使用金成倍增加,使地方政府满意。
三、构建约束监督机制,打造廉洁高效队伍
海域使用审批是依照国家法律对国有资源实施管理的行政行为。既要体现服务广大用海者,又要避免违规操作,防止盲目审批。因此,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围绕推行政务公开,对海域使用申请审批进行阳光操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进行约束,打造清正廉洁、服务高效的队伍,从而保证了海域使用审批规范化运行。
1. 牢固确立廉政意识
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廉政建设意见》,全面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制定了《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廉政规定》。国家监察部、原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出台《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后,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又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行政审批部门和人员的廉政意识,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 切实加强约束管理
通过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建立健全执行制度的举报、投诉、监督等内控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并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在海域使用项目审批上,专门成立海洋与渔业局海域使用项目审核委员会,规定了集体会审制度,加强对海域使用项目审批程序、招标程序、执行情况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对负责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审批、发证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了“11个不准”,进行约束规范。
3.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强调海域使用审批必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政务公开”,必须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围绕海域管理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将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所履行的海域使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的事项、内容、申报程序、办事时限和处罚标准汇编成册,向社会公布,使机关行政行为公开化、透明化,坚持阳光操作,减少商业贿赂的条件和土壤。
4. 努力打造精干队伍
摘 要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给予农民集体和个人一定补偿的法律制度。土地征收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转化成城市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如若不能妥善安置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应当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土地违法管理。
关键词 土地征收 土地征用 土地补偿费
一、关于土地征收制度的辨析
土地征收是一种基本的土地法律制度,普遍存在于各国法律之中。它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给予农民集体和个人一定补偿的法律制度。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出于社会公益目的,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强制性地收买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私人使用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的法律行为[1]。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相似点在于,两者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点在于,土地征收的实质是强行收买,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土地返还的问题。土地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在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国家应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只是一种临时使用他人土地的行为。因此,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则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二、土地征收中的问题
土地征收必然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成城市土地,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本,失去土地的农民如若不能妥善安置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使被征收了土地的农民最后变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首先,土地征收的范围扩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除外。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进行征收。因此《土地管理法》与《宪法》的有关内容是冲突,使公共利益的范围扩大,从而导致公为私用。农民的土地被恣意征收,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2]。
其次,补偿费用少,补偿标准低。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是按照原用途补偿的。而一般意义上应该按照土地将来的收益进行补偿。土地被征收导致的用途发生变化,使土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值。“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使政府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从而取走了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分到农民手中的只是很少的利益。
再次,补偿措施较为单一。据调查,现在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方式基本都是单一的金钱补偿,主要表现为农民交出承包的土地,由国家给与一定数量的安置费。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6款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这说明我国对被征收土地的农民予以补偿的目的不在于保障土地上的财产利益,而在于保障农民的生存权。然而现状却是大量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因为缺少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无法找到工作。一旦国家发放的一次性的安置费用花光,他们的生活就陷入困境,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土地征收问题的完善方法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定土地征收范围
只有将为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用地严格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被侵犯。因此,建议国家立法机关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相应内涵,可考虑将土地征用限定在以下公共利益性用地范围内:(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乡基础设施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如煤矿、机场、大坝等;(4)特殊用地,如监狱等;(5)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用地,如经济用房建设用地、迁移户用地等;(6)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如学校、医院等[3]。
(二)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在土地补偿的标准问题上,建议以市场价格作为参考依据。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类型以不同的评估方法来确定补偿标准,除此之外还要为失地农民提供维持生计的额外补偿费。
(三)增加补偿渠道,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因为土地补偿费仅够维持失地农民几年的生活,所以农民的就业和养老问题就比较突出。政府应当积极的创造条件,给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从而为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土地违法管理
对主管部门进行改革,完善听证制度,做好复议工作。当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时,农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使被侵害的权利得到补救,要加大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惩罚措施,完善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海鸣.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之经济分析.地方政府管理.2001(12).
[2]丁文.土地征收侵权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4).
银行客户经理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专职从事营销优质客户、推介金融产品、提供银行服务、开展贷前调查、实施贷后管理等一体化金融工作的人员,扮演着金融产品的推销人、拓展市场的牵头人、银行与客户间的协调人、贷款投放的调查人、资金运行的监管人等多重角色,在现代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是现代银行竞争优质客户、营销银行产品、增加有质量盈利的重要手段,并成为银行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农发行在向现代银行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管理制度。
一、农发行客户经理管理现状
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来,农发行加快了向现代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客户经理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客户营销体系、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模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一年多来的积极运作,各级行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适应业务需要的客户经理队伍,并取得了四方面功效:一是为建立审贷分离体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客户经理的客户营销、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前台职责,有效促进了全面上收县支行贷款审批 权,初步建立起审贷分离、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了现代银行体制改革步伐。二是推动了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激励客户经理努力开展业务营销,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贷款投放连年大幅增长,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三是成功营销了新业务。在积极做好粮棉油购销贷款等传统业务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加工企业贷款、科技贷款等新开办业务的同时,认真做好代理保险、组织存款等中间业务,有效丰富了金融产品,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农发行市场竞争力,并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另一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四是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贷款检查和管理办法。针对农发行信贷资金的特殊属性,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加强库存监管、关注资金流与物资流、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为重点,以定期查库制度、出库报告制度、例会分析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等为内容的贷款检查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农发行特色的贷款管理模式。
由于农发行实施客户经理制度时间较短,在人员配备、日常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存有一定局限性,客户经理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客户经理职责、工作目标、客户关系等认知不足,日常管理缺乏总体、长远 规划,存在人员单
一、达不到规定人数等问题。二是客户经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繁杂的日常工作占用了大量精力,在业务操作上没有实质性整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客户的公关营销力度。三是客户经理队伍素质不高,对商业性贷款操作和管理知之甚少,对开展客户营销和贷后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业务营销和“风险最小化”信贷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不宽、机制不活、办法不多。四是营销方式和手段单一,没有真正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主动营销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形成客户营销与产品创新的互动机制,信息传递等全方位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
二、的思路
农发行的所有业务活动,都是直接面向客户、面向市场展开的,客户经理是连结市场、联系客户的第一责任人,其职能发挥与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农发行业务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对促进农发行业务有效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一是把好客户经理准入关。严格按照农发行客户经理任职资格和条件的有关规定选拔和聘任客户经理。客户经理除具备过硬的综合性业务知识、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外,还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营销意识、与客户沟通及市场开发能力。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 境。在资源配置上,包括人、财、物等方面尽量向客户经理尤其是基层一线客户经理倾斜。在组织领导上,明确各级行主要负责人必须切实履行首席客户经理职责,直接介入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的营销和开发,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客户经理排忧解难。三是开展长期性、持续性的培训。建立终身培训机制,着力培育一批熟悉中国农村金融情况、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相适应、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四是对客户经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淘汰制度。
建立务实高效的营销管理机制。客户经理开展营销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健全的营销机制是保证各个环节高效运作、协调一致的必要条件。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使各环节、各系统有机结合,形成营销合力。围绕农发行“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弱劣农业、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功能,不断巩固和扩大业务领域,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业务营销体系。二是在营销手段上,以服务营销作为基本手段,抓住建设新农村资金需求大的机遇,加强行业性、产业性和区域性营销,积极营销一般客户,认真培育优质客户,不断巩固黄金客户,按照“一般客户——优质客户——黄金客户”的阶梯模式,形成梯队式和发展型的客户营销模式。三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效风险控制为 保障的营销管理体制,量化客户经理营销、调查与管理等流程化岗位管理责任制,强化对资金运作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管,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管理目标。
培育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客户经理在营销和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并根据客户需求积极提出研发金融产品建议。同时将“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农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融合到营销和管理活动中,采取与客户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营销方式,促进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交流,让目标客户从内心接受和熟悉农发行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积极配合日常检查与管理,努力打造与农发行价值取向一致、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金融品牌。
建立灵敏快速的反应机制。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市场风险无处不存,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尤其对经营金融产品的客户经理来说,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感应能力、周密的分析预测能力和果断的决策判断能力。农发行推行客户经理制,就是要搭建与客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认真发挥市场研究、客户营销、产品开发等作用,强化对资金运作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及时修正操作中出现的偏差,对客户需求、市场形势、资金运行等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金 融服务,将金融产品“销出去”,一方面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客户经营情况,保证贷款及时足额“收回来”,实现银行与客户互惠双赢。
【如何建立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推荐阅读:
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10-01
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06-04
如何建立班委11-17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07-27
如何建立幼儿课堂常规07-07
新人如何建立职场人脉09-16
浅谈如何建立学生档案06-15
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07-10
如何建立企业知识库07-24
如何建立家庭理财规划方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