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价值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价值(推荐8篇)

教学价值 篇1

设计思路: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纽带的教师,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应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鲜活素材,设疑添趣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合作、加强交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初步具有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遵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得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难点: 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方法: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启示我们,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旅途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我们所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

播放乐张杰的《看月亮爬上来》,出示幻灯片“假如张杰本周日来焦作开演唱会门票最低180,你去不去”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分析:在大家的回答中其实就包含了两种价值选择:去与不去,还有两种价值判断:值与不值,而去与不去是在值与不值得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价值判断不等于事实判断。(出示二者关系的幻灯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能否正确区分 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三者之间有关系没有?得出学生肯定回答后总结: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不同——价值选择不同。思考回顾: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属于什么领域? 社会意识有什么作用? 价值观有什么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领域,而社会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那么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请大家看这幅图片:出示秦始皇与袁世凯对比的幻灯片,问:为什么后人对秦始皇和袁世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有不同的评说?

学生讨论分析(„„)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师归纳总结: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袁世凯则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

学生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标准一)

那么这个提的答案应该是: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

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师: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会有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呢? 出示幻灯片: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

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

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

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

朱镕基总理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教师问: “为什么马永顺砍树时能成为伐木英雄,栽树时又能成为植树模范”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结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特征一)(1)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教师:与唯物论辩证法知识相链接得出承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坚持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重新设疑:处于同一时期的人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就一样呢?

二、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出示幻灯片: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教师:在这首诗里体现出几类人的几种价值观? 学生:两种,农民和地主官宦

教师:为什么农民在“盼雨”而地主官宦却在“怕雨”? 学生:(„„)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

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对于衣食富足的剥削阶级来说,恐怕不是“愿天寒”而是“怨天寒”了。这说明: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不同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同一阶级的价值观就一定相同吗?出示幻灯片:维纳斯雕像以及众人评价。老夫子:“有伤风化”;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品”;医生:“一个废人”

教师:为什么大家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他们的认识角度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会受那些因素制约呢? 出示幻灯片:《湖北大学生救人溺亡 附近渔船见死不救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十五名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但“人链”断裂,前面的9人瞬间落水,最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不幸牺牲。湖北大学生救落水儿童当日,有渔船停留在离落水者不足5米的地方。参与施救学生曾下跪请求帮忙,但渔船老板说“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千元,晚上1万8千”,甚至连救生圈都未给。

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牺牲后,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他们“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教育部也追授3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教师:在这则材料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他们对有人落水又分别持什么态度?

学生:两类人,一类是大学生,积极救人;一类是渔船老板,等着捞尸。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态度呢?

学生:他们的立场不同,一个是站在救人的立场,一者是站在钱的立场。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不同,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特征二)

教师:面对主体差异性怎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呢?我们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呢?

学生:人民群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标准二)

教师:为什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引导学生:

从哲学生活角度: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从政治生活角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并进一步进行情感引导,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广大人民为我们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的,那我们就应该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实现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目标。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根本衡量尺度。

而人们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是否都遵循了这个标准呢? 出示幻灯片:

1).《金晶——守护祥云的天使》 2).温州轮车男 姓名:郭小亮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沁阳市人。

昵称:“抡车男”“自行车侠” “单车侠”“2009中国第一纯爷们”

2009年12月19日清晨6点多,一女子走到温州市东游路新南亚大酒店附近时遭遇飞车抢劫。路过此地的骑自行车男子将自行车砸向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两名歹徒应声落地,一名歹徒被保安及周围群众合力擒下。事后,砸车勇士将包递给受害者后,提着变形的自行车默默离去,酒店监控拍下了全过程.3)这些企业的价值选择你赞成吗?为什么?

在这三幅图片中,你比较的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不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

面对利益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教师归纳: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③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的把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灾难突如其来,谭千秋老师扑向一张课桌,张开双臂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张米亚老师用双臂紧紧楼着两个孩子,救援人员只能含泪将僵硬的双臂锯掉才将仍然活着的孩子救出。

材料二:从中国文科最高学府毕业的教师范某某,因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独自一人逃生,并且在博客上声称“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被网友口诛笔伐,戏称为 “范跑跑”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其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2、主体差异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重点)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之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教学价值 篇2

一、全方位考虑

原生价值包括获取知识、交流情意、消遣娱乐等方面, 范围很广。而初中语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不同的级段又有明确的阶段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学年教学的计划来进行选择, 确定一个主目标。备课时准备工作要全面, 充分考虑教材的原生价值。上课时教学目标要明确, 只要大鱼、舍弃小虾。

我在一次教学调研中计划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但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怎样才能讲出高质量的课呢?我重新一遍又一遍地读教材, 考虑它的原生价值:

1.让学生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如“月色入户”中的“户”, “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 “盖竹柏影也”中的“盖”, “但少闲人”中的“但”;会翻译重点句子,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指导朗读。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它充满活力, 跳跃着生命, 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等方面全面地体会作品。可以让学生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 慢慢地咏文思义, 读出感情。

3.作为一篇优美的小品文, 短短84字, 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可以分析写作手法和技巧, 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4.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月下景色写得美轮美奂, 让读者陶醉其间, 可以让学生学习修辞的作用。

5.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还能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尤其那份难得的豁达, 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6.苏轼本来解衣欲睡, 看到月色欣然起行, 与好友相约散步。可以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7.通过这篇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8.本文的环境描写优美, 如水的月光、朦胧的画面令许多后人为之倾倒。可以让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9.喜欢这篇作品的人还可以朗读或背诵它, 以便更深入地赏析。

那么, 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 我该选择哪个作为教学重点呢?我认为还要考虑具体的学情。

二、切合学情

我教的两个班语文基础较薄弱, 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 学习兴趣不浓。如对于经典诗词、精彩片段持喜欢的态度, 但是能够自觉背诵的人少之又少, 在我的要求下能熟练背诵的人也不是全部。同时, 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重, 热情不高, 学什么、怎么学都等我安排。有时有逆反心理, 不喜欢课内的知识, 喜欢课外的知识, 忽视积累, 所以在教学深度上不宜过深。我备课时始终清醒地牢记这一点:难度上要适度。

这篇课文的字词相对简单,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语手册能大致理解, 个别词语强调一下即可, 如“月色入户”中的“户”。至于朗读, 简单的读准没问题, 读出感情则难度较大, 首先让他们背出, 再慢慢地揣摩吧。上课时应加以指导, 但不是重点。如果将其作为一篇写作范文指导写作, 也不恰当。本文语言优美、情感复杂, 学生欣赏一番、崇拜一番都可以, 要仿写则不恰当, 因为他们现有的写作水平与本文之间的差距过大, 不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而单单讲修辞又太浅了, 尤其是本文运用了最常见的比喻,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类型、作用很熟悉了, 并且会熟练地使用。而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在《芦花荡》和《老王》两文中已经作为重点讲授过了, 现代文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文中景随情移的写法, 在《羚羊木雕》和《芦花荡》中学过了。我倾向于把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情感态度以及思想性格作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三、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

我平时上课时语言幽默风趣, 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是热热闹闹的, 学生畅所欲言, 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分成两派热烈讨论。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文史类的书, 有时会根据教学需要穿插一些小故事适时地点拨, 恰当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使之在困顿之时茅塞顿开。有时为了讲好一篇课文会加入很多相关的课外知识, 目的就是降低难度。

如教授鲁迅的《风筝》时, 我广泛查阅资料, 发现鲁迅一开始是翻译小说, 希望通过翻译学习写作技巧, 然后才创作。这篇文章其实是模仿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都惊人地相似。上课之前我把它发下去, 展开课堂讨论。学生知道大名鼎鼎的鲁迅也是模仿写作,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过讨论探究后明确:清兵卫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可怜, 他父亲与教员的封建思想对清兵卫兴趣的扼杀, 引发了学生的许多思考。但是这毕竟是外界因素, 内在的因素却是清兵卫一味地退让。开始的时候, 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厉害, 后来在一次讨论中, 父亲呵斥了清兵卫一句, 他就不敢作声了, 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 彻底破灭了他的葫芦梦。学生在叹惜这一鉴赏葫芦的小高手被封建思想扼杀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清兵卫自身的态度:从热衷到无言, 从无言到屈服。清兵卫不敢吭声, 没有捍卫他的兴趣, 任由封建洪水淹没了他的思想、湮灭了他的自由。不少学生甚至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对《风筝》进行探究性阅读, 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 学生都掌握得很好。

那么,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及他的思想, 而不是由教师片面地肢解文本?只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经历, 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于是, 我上网查阅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 了解到他被贬的原因、当时的官职、文学上的创作, 另外收集了“东坡居士”称号的由来、苏轼生活的清贫等资料, 并从中选择了文学方面的内容。《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和本文均写于这一时期, 此时的苏轼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浣溪沙》中的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更是有力的证明。那么, 苏轼人生的其他阶段呢?我继续查阅, 收集到苏轼多次被贬谪的原因、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书画等方面的成就、他在各地的政绩、与苏辙的兄弟之情、婚姻生活、四个儿子文学上没有突出成就等资料, 从中选择了能表现他豁达个性的诗词, 例如被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以及被贬海南岛后的“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教学价值 篇3

本框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十二课第二框内容。本框共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共介绍了四个问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特征,判断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掌握正确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三、教学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四、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媒体设计

本课教学中主要选择的多媒体以PPT为主,将文字、图像及大量抽象的知识,现场给学生演示,以此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食堂食物的浪费现象,引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是否有过这样的行为,是基于什么的原因?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总结:之所以会浪费食物,在此之前,要做一番思想斗争,觉得食物好吃,粮食珍贵,就会吃完;觉得食物不好吃,就会剩下或者倒掉;其中的食物好吃、粮食珍贵和食物不好吃这是一种认知叫价值判断,而吃完和倒掉,则是一种行为叫价值选择。

(二)讲授新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板书)

1.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板书)价值判断: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课件展示)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取向。(课件展示)同学总结回答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板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材料:“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的变化”

学生活动:看书、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板书)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课件展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板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略)。

以《观祈雨》这首诗作为引导。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一: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教師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医生、艺术家、老学究对于《断臂的维纳斯》这个雕塑的不同见解的漫画为例,引出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略)。对于关闭非法小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的看法,以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矿工家属、国家安全管理局等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同看法,引出问题。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三:人们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探究活动一:(多媒体显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不同,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思考: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没有标准?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是什么?3、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课件显示)(板书)

(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活动:多媒体图片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后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二:在生活和工作中,你的个人利益和他人、集体的利益发生过冲突吗? 我们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来保证自己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问题。

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P102(第一自然段)(板书)

(1)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立场);(3)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角度)(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统一)

九、教学反思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篇4

高中政治课堂的和谐,应是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和教与学的和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都必须体现以生为本,学生主体,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从学生身边情景入手,与学生一起在情景中体验中学习无疑是一条佳径。

运用本案在教学实例中明显感觉到,如在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如采用本班发生的个例为情景,效果更佳。如在A班上课时,正巧,A班学生就班主任要求学生早起这件事情上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因某些同学迟到,班级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发生了小小的矛盾。我在讲课过程中讲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果断的舍弃备课教案,引导学生分析刚刚发生在学生中间的这件事,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而且我进一步学生分析对一事件的不同评价的是是非非,从班任立场出发,从学生立场出发,让学生理解、知道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这时产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老师,在高考与早起有点苦之间比较、在学习与贪睡这间之间权衡,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要求,缓和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备课之中想不到的教学奇效,更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但要注意在个案分析基础上加以深化,要再运用恰当的情景分析把学生情感引入到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来。教无定法,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奇、趣的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要灵活处理。

教学价值 篇5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先从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一定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标准究竟是什么?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一、有效教学的有效与价值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这无可非议。但有些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耗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教学行为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排除在有效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此看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效是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有效教学有可能是“好教学”,但绝不能与“好教学”划上绝对等号。我们应当在有效外,寻找并确立“好教学”的核心标准。

有效的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有效与价值的关系。其一,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了有效,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其二,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更不能让有用遮蔽价值。有效的可能是有用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价值具有有用性,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如果将有效等同于有用,进而又让有用遮蔽价值判断,将使我们滑入工具理性的窄洞,只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只重效益而忽略动机,只重效率而不讲科学规律,最终导致教学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以至为追求所谓的最好结果而走上与教育相悖的道路。其三,少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把有效偏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评价制度层面的缺失,加之知识、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量化,把教学的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致使有效教学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

二、价值追求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起点,以价值关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价值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第一、从背景与理念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在注重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就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我们应重新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教学的整体建构及其完整意义的追求。有效教学的关注的焦点不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而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价值指向才是有效教学的宗旨,也才是有效教学原本的价值追求。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和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

第二、从教学的价值意义上理解。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应当是学生进入自觉状态下的了解,而非教师的传递、灌输,也非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创造应当是有效教学的魂灵,创造性教学活动应当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以学生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精神家园,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等、尊重、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价值教育的理念,其本身也是价值之所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水平。

第三、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离开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一,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这种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与未来着眼,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不仅要完成预设任务,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与发展。应该具有远视野、深谋略、大智慧。其二,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陷入细节、技术的优劣评判中。尽管我们对教学的细节和技术的关注、研究得还不够,但是对细节和技术的评判不能脱离价值意义、价值导向。

有效教学的第一起点,应当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基础、兴趣,从这些需求出发,如果学生发展内在尺度,学生往往处在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即使教师再辛苦,教学也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学生基础、兴趣、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水平与程度。

作文教学的研究价值 篇6

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的扩张,现代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想法,十分希望得到心灵的自由,行为的独立,初中学段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试验结题报告。但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沿袭旧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用所谓指导桎枷了学生的手脚,用作文方法凝固了学生的思路,用范文僵化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停滞了学生的发展。审视当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

时代呼唤作文需要个性化教学,本课题就是通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使作文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是中学生根据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它具有叙述内容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抒发情感的真实性,反映问题的现实性,文采风格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本课题旨在从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机制改革和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等方面,彻底改变中小学生作文和作文教学几十年来的模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陈旧格局,还作文以应有之义,还作文教学之本来面目。

2、本课题将有力地促进教师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学习,对以往教学观的反思,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构建,使广大教师看到了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对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1、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是中央教科所“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是从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出发而设计的探索性教改实践研究。该课题研究组通过集中全国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的力量,力求倡导个性化作文的创作,推进语文教学人性化、文学化的历史性转变。从XX年10月在北京召开这个课题的开题会以来,参加该项实验的课题联合体已经发展到800多所学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已达4000人。河北省许多市县的研究与实践也均已展开,承德,石家庄等地的很多学校都申报了子课题,参加了课题联合体,建立了实验班,如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玉,石家庄一中的魏平,石家庄四中的王秀婷,石家庄二十二中的赵霞,怀来县沙城四小的孙红梅,石家庄桥西区振头小学的李亚红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并且目前已陆续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与试验具有发展的意义.2、本课题组的研究创新点:

课题研究完全是在自然常态教学条件下探索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追求最佳教学效果,体现了求真求善的原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个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体现了探究创新的原则;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作文个性化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体现了整体推进的原则,开题报告《初中学段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试验结题报告》。

1、提高学生素材积累、选材组材、主题提炼、构思成文等作文能力,提高个性思维、个性表达、个性发展等作文个性成分。

2、形成学生作文的自我个性,并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3、改革作文教学课堂,探索形成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

1.新课程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写作目标的描述,为“作文个性化”课题实验提供了目标依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语文教学要体现问题意识、个性化学习、主体性学习、开放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为主体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明确地提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思想。

2.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情景化、个体化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包括: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的本质是关注个性和个体的发展,其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此意义上来看个性化作文教学真正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课本的影响来完成,还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即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构建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的源动力,建立在自身兴趣特长基础上的写作,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将作文课堂作为研究主阵地,将阅读辅导课作为研究第二阵地,边研究,边修正,边应用。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法为辅,在研究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教师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掌握研究成果,进一步改进,以期完善。

3、经验总结法

掌握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总结教训,修改研究措施。

4、针对个别案例跟踪研究,积累经验,总结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培训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结题阶段。每个阶段我们课题组都要完成以下工作:

1、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问卷分析结果,完成调查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计划。

3、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提高理论素养。

4、定期进行研究课的探讨汇报,展示典型课例,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

5、成员每两周写一篇反思,每月写一篇论文,完成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和活动大事记。

6、及时进行资料汇总, 分类归纳整理研究档案,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

下面将不同阶段具体的研究操作汇报如下:

(一)、准备培训阶段:XX年12月---XX年4月准备及培训阶段。

(1)、申请课题,撰写实施方案。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课题培训,写出培训体会,学习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完成开题报告。

(2)、准备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目标和任务。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主要研究活动包括:

(1)、课题开题后,认真设计前期和中期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表,研究学生实际现状及教师作文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2)、发放前期和中期问卷调查表若干份,组织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写作心理,掌握教师作文教学中的症结点。

浅析朗读教学的价值 篇7

一、忽视朗读教学的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学校里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 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语文课堂, 以讲代读, 一讲到底, 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自觉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古人大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朗读。姚鼐《与陈硕士札》中说:“大抵学文者, 必放声疾读, 又缓读, 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这种讲究吟咏朗读的学习方法, 在古代的私塾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而今天自觉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毓明笠指出:要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种情况如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强调主动阅读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削弱, 尊重主体才能发展主体。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只有充分深入地读, 才能将作者之言转化为读者心中之感, 并且潜化为自己的“得”。在这方面, 朗读的作用就在语文教学中突现出来。

二、朗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1.初识教材, 感知作品的音韵美。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没有这一阶段, 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朗读课文, 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朗读的遍数越多, 感性认识就越深, 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 而语文教学中“直观”, 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优秀的文学作品, 莫不生于至诚, 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 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 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 获得朗读的快感。所以, 音韵美这种形式美比之文章的内在美同样不可忽视。作家创作, 很重视适于朗读, 譬如白居易、欧阳修等人的创作。尤其是欧阳修, 常常要为一个句子的推敲而反反复复地吟咏。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就是一篇情文并茂、韵味优美的文章, 被后世公认为“其文脍炙人口, 天下传颂。”在这篇文章中, 语言抑扬抗坠, 铿镪悦耳。句式散中有整, 参差多变。21个“也”字煞句, 一唱三叹。读来只觉神采飞扬, 摇曳生姿。感受音韵的美, 是我们赏读文章获得审美发现的第一步, 也是我们不断深入作品内部感受作品内蕴美的重要途径。

2.挖掘教材深意, 感受作品的情感美。

声音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写照, 情感寓于其中。我们大家都知道, 在诗歌创作中, 什么样的韵往往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往往选用什么样的韵。如表达雄放豪迈的感情, 一般以开口呼音节为韵,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表达哀怨悲愁的感情, 大都用齿音为韵, 因为齿音音阻大, 读起来如泣如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吟咏之时, 读者极易受到感染。

声音传达感情, 也表现在不同的句式中。句子结构不同、语气不同, 表达的情感也千变万化。孟子的排比句, “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表现出他滔滔雄辩的气势;李清照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一吟三叹, 则写尽了心中的愁楚悲痛之情……这些, 惟有反复朗读, 才能体会,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 朗读对于领悟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而你一旦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与作者同歌泣、共呼吸, 你也就开始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了。

3.提高语文素养、陶冶读者性情。

文学艺术具有教化功能,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一个长于朗读的人, 在朗读中, 自然会受到辞气的感染。叶老说:“如果善读,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我们常说某人举止文雅, 出口如兰, 有书卷气, 这就是他长期在书籍堆里浸染的结果。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 它们或激烈雄浑, 或优美典雅, 或催人奋进, 或启人深思。吟之咏之, 能触发思想、净化灵魂、培植情感。《背影》会让我们领略到质朴深沉的父子真情;《与朱元思书》则唤起我们欣赏和描摹自然美的激情;吟咏《海燕》, 则会顿起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豪情……总之, 我们一旦进入到特定的审美境界中去, 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情趣, 我们的心就会悄然融化在其中。

4.形成语文能力, 培养文字语感。

所谓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 无法靠分析研究获得, 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 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 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 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送到听者的心里, 使之受感染, 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 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 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 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

朗读, 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长期朗读, 形成习惯, 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作文教学创新的价值 篇8

一、促成素质全面发展

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生成,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作文教学创新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 ,它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和认识生活中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能够挖掘其中蕴涵的规律,隐含的道理,从而提高自身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受教育者文化、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技能的体现。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都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都需要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而言,要使学生完成一篇上佳的习作,必须是以诸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为前提,包括培养他们联想力、想象力等。作文和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则是有形的思维。因此,一切作文创新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创新教学就好象闭着眼睛捉麻雀——瞎碰。由此看来,要让学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就要先让学生学会想。倘若学生的思考有广度深度,文章的立意才有可能准确深刻;倘若学生的思考是辩证的,文章的论述才可能周密严谨,倘若学生的思考能冲破“思维定势”,文章内容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倘若学生的思考有条理,文章的结构就可能是合理的。因此在作文教学创新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层次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思维力、观察力、认知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促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提高,而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提高,反过来又可扩展写作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施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作文教学创新,这和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基础性的本质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生成,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能量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有助于克服畏惧心理

通过作文教学创新,扭转人们对作文教学的看法,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克服“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的心理,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彻底解决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积弊。

传统作文教学,由于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和感受,导致大批学生失去了写作的热情,把写作文当作任务来完成,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害怕、厌恶写作文。

创新作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显现生活的内涵,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教师要深入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情感。生活并不是学生遥不可及的,并非只有通过旅游、参观才能涉取,才能感悟。其实“处处有生活”,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体会身边的平淡生活,教会他们不仅能观其表面,还要去思考、透视其间蕴涵的生活的真谛和道理。不但要发现其优点,而且还要揭露其“缺点”。不能只着眼于“大事”,还应着眼于细微、琐碎之事,从生活的“原始状态”中摄取写作素材。这种来自细心观察、亲身体验的感情抒发,才会有纯度,才会具有感染力、冲击力,才能够使学生运用文字尽情描绘他们眼中的生活,抒发他们的真实感情,展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内容。

引导学生突破旧的传统思维的禁锢,建立一个发散、开放的思维方式,自觉的追求创新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不论是形式、内容、还是体裁都难以摆脱“仿写”的窠臼。为了适应21世纪的创新教育的要求,作文创新教学中要有意识、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求异、深刻新锐的思维品格。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挖掘蕴涵的真理,切忌让思维从事物的表面轻轻划过。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求异,诸如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已成定论的自然社会现象做发散思维,以图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思路,获得新发现。在此,教师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写作氛围,以催生具有深度有创见、闪烁智慧火花的、具有思维穿透力的优秀习作。

三、引导学生运用凸显个性化的语言,彰显个性

随着时间的变迁,校园文化日趋丰富,社会风貌日益更新,学生的语言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词语的数量,还是言语的组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但是真正富有个性、来自心灵深处的语言,却落后于时代的变迁。基于这个理由,创新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文体的选择等方面,去找寻符合自己的特点,能张扬自己个性的语言,或轻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沉练达,意味深长;或清新质朴,朗月清风;或华美高雅,风姿万种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作,无所粉饰,一任才情,皆无不可。创新作文教学尤其鼓励下述三种直露个性的语言:突显激情,泼洒胸臆之语;敢露锋芒,犀利入骨之语;铺陈排比,张扬个性之语。

通过作文的教学创新解除了诸方面对学生的束缚和禁锢,让学生获得轻松、解放,喜欢用从笔管里汩汩流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从而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提高写作的兴趣。

上一篇:一周班级教学总结下一篇:煤矿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