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共5篇)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篇1

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总课题:世界遗产之旅(欣赏、评述)单元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包括四步学习活动,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第1课时

课题:世界遗产之旅——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欣赏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对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2、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含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图片的欣赏,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的数量、所在地、艺术和历史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所在地、艺术的美,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感受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激发同学们的 爱国热情。培养对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教学准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欣赏图片、影像资料等。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我国“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中国风景名胜,让学生欣赏感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精湛绝伦的文化艺术杰作,前人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推动了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濒于消亡,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要保护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熟悉它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板书课题:《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发展阶段:

一、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定义: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不同种类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26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二)、世界自然遗产(8处)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1、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中国南方喀斯特

3、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山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四)、世界文化景观(3处)

庐山、五台山、西湖

(五)、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5处)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

三、中国世界遗产美在哪?

(一)、世界自然遗产的美

1、形象美

2、色彩美

3、动态美

4、听觉美

5、季节变化的美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美

1、历史文化美

2、建筑外形、装饰的美

3、科学的美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美

1、科学的美

2、自然的美

3、历史文化美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定原则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六、世界遗产的识别和申报程序

1、一个国家通过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而成为缔约国。

2、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

3、然后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公约》的遗产。

4、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和/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审。

6、专家到现场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

7、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国际自然 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和 / 4 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

8、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和/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做出评估报告。

9、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做出推荐。

10、有着21名成员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做出录入、推迟录入或淘汰的决定。七、三清山“申遗”历程

八、世界遗产的保护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们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代表着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这些世界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使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绚丽的自然风光之美。

第一单元第2课时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课又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教学难点:学会欣赏。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2、板书课题(多媒体): 古文明之旅

3、导入新课:

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生答:知道。

师问: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生答: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师: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

一、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二、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三、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在雕刻、建筑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奠定了西方美术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米隆的《掷铁饼者》,抓住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完美 8 地表现了运动员健美的身体和强劲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美术家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用多媒体展示)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著名雕刻《拉奥孔》,以它精心的构思和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理解,在保持人的形体美的前提下,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身遭巨蛇袭击时痛苦挣扎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

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宏伟,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配以大量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古罗马的美术是古希腊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华丽的《奥古斯都像》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公元前27-后14)的肖像。奥古斯都⒄的形象像一个被神化了的英雄,赤着双脚,脚旁的小爱神丘比特,暗示出他受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庇护。雕像的写实风格使人联想到传统的古希腊雕塑。(用多媒体展示)

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数万名奴隶和战俘于公元70-82年建造的。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88米、短轴直径约156米,可容纳45000人,建筑立面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采用“券柱式”,十分华丽。它的完善的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用多媒体展示)

四、课堂小结:(用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札记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 明确单元核心内容

本单元为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见图1) 。课题为W hat are you doing?单元话题为学校、家庭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单元的功能和结构为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What are you /they doing? I am... We /They are...What is he she /Baobao doing? He /She is ...What am I doing?You are...单元的文化为介绍中国特有的日常活动, 如practicing Kun Fu, playing hide-and-seek, 公园里老人们集体dancing等, 具体到各个课时, 又有各个课时的文化渗透, 如, Lesson 1:大家认可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Reading aloud,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Lesson 2: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Kung Fu一种词汇现象, 是由音译而来;Lesson 3:渗透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学习和教育价值是在丰富的对话交流语境中, 学生懂得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树立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如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中国人对传统Kung Fu的热爱等。

(二) 多角度解读课时任务

本单元有四个课时, 前三个课时是新授课, 第四课时是复习课。下面具体谈谈新授课时自身的特点和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1. 整体看:聚焦核心内容, 课时各有侧重

本单元三个新授课都围绕询问并回答或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的事情的日常交际用语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但各课时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 (见图2) 。Lesson 1 侧重于What are you doing?I am...;Lesson 2 侧重于What is he/she doing?He/ She is ...;Lesson 3 侧重于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创设的情景也不同:Lesson 1 是Mike遇到Guoguo, 知道她正在大声朗读、练习英语, 遇到Lingling, 知道她正在听英文歌曲, Mike希望自己的汉语能像Lingling说英语那样好;Lesson 2 是在Mike的家里, Mike的父母谈论Mike和Kevin正在做的事情;Lesson 3 是Maomao给Lingling看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并谈论照片中大家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场景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谈论, 对基于照片的生活回顾也有所涉及。

2. 横向看:课时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虽然课时之间各有侧重, 但所学语言却彼此植入, 循环往复, 层层递进。如, Lesson 1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但对话中和Let’s do .中What is she doing? What am I doing? 都出现了 (见图3) ;Lesson 2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is he/she doing? 但同时复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见图4) ;Lesson 3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they doing? 但出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We are...You are... (见图5) 。

这说明了功能用语在本单元的复现率比较高, 体现语言在多种场景中表达的灵活性。

3. 纵向看:单一课时的各板块相辅相成

单元中每个课时都分别有四个教学板块, 板块的内容、功能和达标要求从纵向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板块间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课时目标的达成。请看表1:

词句学习板块 (见图6~8) 为例加以说明:4.独立看:各教学板块自成体系, 以各课时的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原则, 处理好词汇与句型的关系。

5.立体看:板块教学内容有难易、有轻重, 以第一课Listen and say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见图9) :

二、学情分析

(一) 重点交际用语

学生在三年级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曾接触和学习过不同人称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 (见图10) 。对be doing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但后续学习中, 由于复现率较低, 人称的正确区分和be doing在实际情景中的灵活应用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课时不同人称的专项学习, 设计多种语言实践活动, 增加语言复现率, 引导学生熟练表达。

(二) 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涉及的12 个动词及动词短语也是教学的重点, 词汇量不多, 而且都是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 为语言的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降低了语言使用的难度。其中动词及动词短语有:drawing a picture,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fishing, dancing, playing以及practicing myEnglish, chattingwith my friends, practicingKung Fu, putting candleson the cake.画线的词汇学生都学习接触过, 难度不大。

教学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语义部分采取短语整体呈现的方式,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语音部分重点关注和具体指导学生首次接触的词汇, 如practicing, chatting, putting等, 尤其是-ing在词尾中的正确发音如practicing;并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语用。在词汇教学策略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类记忆, 如practicing my English, practicing Kung Fu;making handwork, making models;playing, playing the piano等, 并进行适度地同类动词短语归纳或拓展。

(三) 情景语言

语言是情景的产物, 根据场景变化和人物真实情感的表达, 本单元也出现了一些情景语言, 如“Lingling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I wish I could speak Chinese very well. Sure you will. You are having a good time.”等。这些句子由于受情景的限制, 出现的频度不高, 即使出现, 教师也是弱处理, 所以应该是理解和朗读的难点。建议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处理, 丰富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树立语言表达得体性的意识。

三、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一) 单元目标

1. 能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drawing a picture,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making handwork,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 fishing, 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并朗读Listen and say板块中的对话内容。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6. 能善于观察、勤于学习他人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 懂得与他人分享美好的生活记忆。

(二) 课时目标

LESSON 1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 you doing? I’m ...”的交际用语询问对方或回答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drawing a picture, making handwork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并善于借鉴学习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LESSON 2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is Mike /he /she doing? He/She is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并懂得与家人交流和分享, 获得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美好情感体验。

LESSON 3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theydoing? Theyare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fish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借助图片、照片、录像等方式与朋友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体验生活的美好。

LESSON 4

1. 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运用本单元关于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的日常交际用语。

2. 能够听懂、认读、书写本单元出现的部分动词及动词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够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5.能在完成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活动中, 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技能。

四、具体实施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 强调单元整体备课, 重点把握课时任务, 有的放矢

课时的任务要相对集中, 指向性强, 重点突出, 之后适度拓展。

(二) 强调整体备课, 把握环节任务, 轻重有责

课时中的四个板块不能平均用力, 重点板块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设计, 非重点板块要简单处理。

(三) 强调学生理解, 学得明白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前面用课件、用图片, 又比划、又绘声绘色地讲得很卖力气, 但当询问学生书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时, 他们却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 理解成了阻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大问题。因此, 建议教师在理解教学上面多下工夫, 找准理解点, 并找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短语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的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教学这个短语在书中的呈现方式, 配有相应的图片、视频或动作模拟, 理解其义, 甚至详细到与making a cake的区分, 还应该涉及两点:1.putting是put的现在分词形式, 是双写了词尾t加ing组成的, 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动词是有词形变化的, 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句中的;2.教师提炼短语:put...on...把……放在……上。鼓励学生替换说出新的短语, 如put a book on the table, put my hand on my head等, 使学生树立短语意识, 做到举一反三。

(四) 强调活动设计, 有量更有质

1. 激活原有认知, 鼓励积极参与, 减少机械性的操练活动, 增加意义性应用活动。

2. 建构知识体系, 弥补知识不足, 找准生长点。

3. 增加教学活动的挑战性, 获得成功感。

参考文献

胡壮麟.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五年级下册[T].北京:北京出版社.

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中国画和油画不同工具材料、技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造型要素等的感受。感知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和油画的“油彩和画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平凡美与生活美的发现与创作情感;体会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与表现生活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形与色”的感受和童年“美与趣”的回忆。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画“线造型”与油画“块面组合”的艺术形式。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创设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的情景。

摸一摸:让学生在触摸中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

画一画:用毛笔和油画笔画“点”和“线”,观察两者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你认为教材中哪些作品选用了“文房四宝”,哪些选用了“油彩画布”?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

二、体验活动:比较工笔画与意笔画的不同。

想一想: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

说一说: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

三、探究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画进行欣赏与评述。

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它给你什么感受?(提供选择词语:欢乐、吉祥、热闹、乡土气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可爱、大自然气息、有趣、文静、调皮、生动、亲情等)

说一说: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引导观察作品的形与色,体会不同画种、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情趣。)

四、评述活动:评一评我喜欢的好作品。

描述:作品中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提供一些美术语言,让学生选择。)分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在作品中找出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引导欣赏作品的造型与色彩)

解释:教师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或补充解说。评价:说说自己对作品的感想或提出改进意见。

五、评述活动:感受自己的生活照片,美在哪里?

找一找: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张生活照片(提供相关词语让学生选择,如快乐、亲情、有趣、可爱等)

说一说:描述一下照片上的情景(引导细致的观察),自己在干什么? 画一画:我的童年。

评一评:我的作品美在哪里?同学作品美在哪里?(与同学作品比较一下)

第2课可爱的卡通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中外著名的卡通形象;

2.了解卡通形象的夸张与拟人等艺术手法;

3.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卡通形象“形与色”的感受。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卡通形象“形与色”的感受 教学难点:

了解卡通形象的夸张与拟人等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卡通形象“趣”在那里?

你收集了哪些卡通明星?

卡通故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最有趣、最深刻的印象?(借助卡通形象有趣的情节、造型、色彩等,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美的视觉感受)

二、卡通形象比传统绘画幽默、有趣吗?

找一找:卡通形象与传统绘画有什么不同?(色彩、单纯、造型幽默、生动)看一看,想一想:卡通形象和它们的原形有什么不同?(拟人、夸张、变形艺术表现手法)

三、中外卡通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哪些是中国卡通形象那些是外国卡通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 比一比:人物卡通形象与拟人卡通形象有什么不同?(人的结构、动物的结构)

四、卡通形象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找一找:“用线勾勒,平涂设色”的卡通形象(体会民族风格);卡通形象夸张、拟人的部位;

你还知道有哪些卡通形象的表现形式?(如国画、剪纸、水彩、铅笔画、电脑画)

五、何欣赏卡通形象?

说一说:你喜欢的卡通形象给你什么感觉?(可爱、幽默、凶恶、呆笨、粗鲁、刚强、聪明、善良等)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说一说你喜欢的卡通形象“趣”在哪?

六、想象与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个故事,并为卡通故事设计一些卡通形象。

第3课彩色字母娃娃

教学目标:

1.能绘画或剪出字母形状;

2.能对字母进行“拟人化”的想象创造表现;

3.在装饰设计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材料表现“拟人化”的字母及进行装饰。教学难点:

运用对称、均衡、夸张等手法表现字母。教学过程:

一、我能行:

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工具,尝试绘画或剪出几个自己喜欢的字母形状。(比较对称、均衡、变化、夸张的美感。

二、像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体字母造型”和“手势造型”比赛,激发学生“拟人化”的观察和想象。

三、他们是什么?

欣赏艺术家表现的字母。思考: 1.是什么字母?

2.艺术家用什么表现字母?(人物、动物、静物)3.字母美在哪里?(对称、均衡、拟人、夸张)4.表现的物象与字母有什么关系?(符合字母结构)5.感受单纯和丰富的色彩。

四、想象设计游戏。

1.提供每个小组1——2个字母造型,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http://让学生在特定的字母形状上进行想象,如想象字母中的人在干什么? 2.欣赏书上人物卡通字母图。比一比,自己设计的人物字母与书上的人物卡通字母有什么不同?

3.感受美感形式:卡通式造型趣在哪里?那些字母表现了对称均衡的美感?

五、想象与创作。1.材料的联想: 2.设计的联想。

六、想象与评价。评价: 1.有创意; 2.拟人化; 3.装饰美.第4课美妙多变的线条

教学目的:

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培养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感受生活中与作品中的线及其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是绘画语言之一;感受线的不同种类及其美感作用。教学难点:线性的感受与表达。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线。

目的:感受线的丰富与多变。

过程: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探讨线的种类及作用;玩一玩手中的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活动2:寻找线的排列美及用线表现美的方法。

目的:在体验、探究中感受线的美感,培养线构成的能力;感受用线表现的速度、力度而产生的画面效果变化。

过程:做一做,选一张教材上的照片,用硬笔和软笔分别进行“线表现”,感受粗细不同的线感;说一说,自己表达的是什么线?如何排列?(有序与无序)美在哪里?如何画线才好看?

三、探究活动3:画家与小朋友的画美在哪里?

目的:感受线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感受画面线的组织、排列的美感和各种线表现的情感。过程:说一说,画家(小朋友)想说些什么?他们运用什么线表现?他们用什么方法组织画面?美在哪里?

四、探究活动4: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各种线的不同美感。目的:体会线的丰富多变与美妙。

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线的比较(各组选择一种)进行探讨,教师可提供一些适当的感觉词语,然后各小组汇报,最后归纳板书。

五、评价活动:检测学习结果。

评价点:

1、能运用线表现物象与装饰;

2、能运用不同的线表达不同的情感(提供:优美、流畅、刚劲有力、平静、稳定、活泼、生动);

3、能运用各种线材、线性表现自己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说出各种线条表达的感觉,并用线条表现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5课象形文字的联想

教学目标:

1.感知象形文字;

2.了解象形文字的描摹实物形象的特点; 3.能运用形与色表现象形文字,并装饰成画面; 教学重点:

1.感知象形文字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发挥想象创新能力,表现象形文字的画面。教学难点:

能根据象形文字的结构,运用夸张、变形、重复、排列等方法装饰成画面。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什么?

1.猜一猜,它们是画还是字?

2.连线游戏,根据象形文字,找出对应的图形和简体字,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连线。(略)

二、想象与造型:是画还是文字?

1.欣赏课文中的“岩画、金文“、”古画与古文字“,并进行比较,猜一猜,哪些是画?哪些是文字?它们像什么?它们想说什么?

2.说一说,象形文字是怎样演变成今天的文字的?(从意象——简化)的过程 3.想一想,小朋友是怎样根据象形文字的形状进行想象的?

4.猜一猜,小朋友的画想说一个什么故事?小朋友是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的? 5.说一说,你见过用象形文字装饰的物象吗?

三、把象形文字变成什么?

1.选择一个或多个象形文字进行有序或无序的重复书写,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2.选择一个象形文字,并将其放大,加粗笔画,进行装饰; 3.创造一个象形文字并进行变化,创作成与字义相关的形象。

四、评价。1.想象力丰富。2.图形与字义相符。3.有创意。

第6课 美丽的花园

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新课

出示一份请柬,读出请柬的内容,告诉同学们,这是银河座使者,邀请你们为他们的计美丽的花园。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分析花的构成及其特征

1、学生发言,描述花的结构形态,教师出示实物,得出结论

2、分析花叶的形状及特点

(1)学生讨论叶子的形状,屏幕显示天使咪咪的家,据说他喜欢收藏花的叶子,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2)欣赏咪咪的"天使花叶标本",师生分析叶子的特点

3、分析花瓣的特征及组合

(1)学生猜猜,咪咪的花园里有什么样子的花

(2)屏幕显示花园,带学生赏花,教师引导学

生说出花的大小,外形特征,花瓣的区别

4、启发学生创新,想象特异花卉

如由花想到蝴蝶,可画蝴蝶花;因外星球的花园设

计,想到宇宙花园等

(二)教师演示并讲解制作步骤

为了让画面更新颖,给外星使者以惊喜,我们用刀来代替笔,设计花园。

1.想一想

主题

花的聚散、大小、高矮

2.涂一涂

以蜡笔或油画棒随意涂在纸上,单色或多色均可

3.刮一刮

以刀尖刮线、刀刃刮面的手法,刮画形象

4.分一分

把主要花卉分出,加以提炼刻画

5.添一添

对不满意的局部,再重新添色,重新刮画

三.学生设计,教师辅导

同学们“我是小小设计家”美丽的花园设计比赛就要开始了,设计要注意:

1.想象力丰富

画面新颖

2.主要花卉要鲜明

3.画面的构图合理

即花的高矮、聚散要有美感,合理地运用了线与面 四.评讲作业

评出“小小设计家”,以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共评。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世界变的更加美好!

第7课我们爱吃的水果

教学目标:

1.感知一些南北佳果的形与色的特点;

2.在“视、触、嗅”的感觉体验中,学习多角度物体的方法。教学重点:

能进行整体记忆和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水果的形与色。教学难点:

能从多角度想象和创造未来的水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视、触感觉体验情境,学习多角度观察水果,表现水果。1.出示水果,让学生自己介绍爱吃的水果,说出其香味和形状色彩。

2.探讨南北水果,南方:紫红色的荔枝、弯弯的香蕉、圆滚滚的龙眼、香甜的木瓜、金黄色的芒果、长着五条棱的杨桃、胭脂红的番石榴、长满“鱼鳞”的菠萝……,北方佳果:红彤彤的苹果、葫芦状的雪梨、光滑的西红柿、皮绿红的西瓜、珍珠般的葡萄、诱人的水蜜桃……。

二、欣赏与评述《静物》

1.仔细观察画家用什么形状表现苹果和橘子?

2.画家从哪些角度观察与表现水果?(正面、上面、半侧面等,一道多角度观察)3.你喜欢大师的作品吗?为什么? 4.你知道大师的名字和他的艺术成就吗?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现自己心中的水果。1.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想想从哪个角度画才好看。

2.你心中的水果是什么形状?什么色彩?发挥想象力把原来的水果变一变,画下来放到“百果树”上。

四、评一评,谁的水果有特色。评价点:

1.几何形、具象形。2.色彩与众不同。

第8课切开的果实

教学目标:

1.感知切开的果实形状产生的变化,切面是由点、线、面、色组合而成的图案。2.能运用点、线、面、色及拓印方法,表现切开的果实和切面美丽的图案。教学重点:

感知切开的果实形状和点、线、面、色组成的图案及其美感。教学难点:

运用绘画及拓印方法表现对称、均衡、放射等水果切面的图案。教学过程:

一、激发想象、探究的兴趣

1.把橘子进行纵切与横切会产生什么图形?把自己观察的结果用线条表现出来。2.看一看切开的橘子,比一比自己画的橘子线描画,说一说,像什么?好看在哪里? 3.运用点线面色表现自己的发现。(探究形式美的排列)

4.把切开的水果沾上颜色,在画纸上印,看看印出来的图案与画出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大师作品,在比较中提高审美和造型能力。

1.你发现了什么?(引导欣赏:由点线面色组成的不同图案及其对称美,透叠美,重叠美)

2.大师用什么线与色来表现?大师想说什么?

三、在作业评价中提高自评能力和培养自信心。

比一比、说一说:与大师的作品比一比,我的作品好看在那里? 评价点:线条美、形式美、个性美。

第9课吃瓜果的人

教学目的:

1、感知水果的丰富营养;

2、能运用各种工具,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吃水果的人”。教学重点: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吃瓜果的人”。教学难点:

摆脱固有形象,从夸张、有趣的角度表现“吃瓜果的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进行夸张的联想与表现。看一看、说一说:看看自己带回来的水果:

1、是什么形状与颜色的?

2、有什么营养?鼓励与同学分享。吃一吃、看一看:

1、手拿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吃相,鼓励尝试“夸张地吃”,看看自己的五官有什么变化?

2、看看同学谁吃得最有趣?哪些部位最有趣?

3、手里拿着什么瓜果,是整体的、是切开的,还是吃过的瓜果?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请几位同学表演:狼吞虎咽地吃、甜滋滋地吃、快活地吃等,激发兴趣。看一看、想一想:边观察边想象:

1、夸张哪些部位最有趣?是线描画还是色彩画?

2、从什么地方开始画?

二、欣赏、比较与评价。看一看、说一说:

1、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2、找一找小朋友画中哪些部位最夸张?

3、小朋友运用什么线条、什么形状子表现夸张的部位?

4、比一比自己的作品,有趣在哪里?夸张了哪些部位? 评价点:

1、有趣;

2、夸张;3有个性。

三、感受“甜美的果实,快乐的人”。

创设情境,收集相关瓜果种植、收获等过程的录像资料或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甜美的果实从哪里来?(突出劳动创造生活、创造快乐)

2、我们如何珍惜?

四、布置作业:

将吃瓜果时的有趣样子画下来。

第10课 我们的影子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2、能运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3、对造影子和创作影子感兴趣。教学重点:

能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教学难点:

了解影子形成的要素及原因;能画出装饰美观的影子画面。教学过程:

一、在造影活动中理解小博士的话。

玩一玩、看一看: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看看影子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像什么?(感受静态美与动态美)

比一比、说一说:影子与人(实体)有什么不同?(感受概括美)玩一玩、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反馈课前学生与父母探讨的结果)

二、在灯光下造影,感受“具象美、抽象美和意想美”。

玩一玩、描一描:利用灯光,用手“造影”,看看有什么发现?互相合作,选个最美的手影描下来,看谁的手影最有趣?

看一看、说一说:移动灯光,固定手影,看看有什么发现?(从具象形变抽象形或意象形)

玩一玩、画一画:把手造影的各种具象形、抽象型和意象形用线描摹下来,组成有趣的画面,注意手影重叠的部位描画(参考教材中的黑白手影作品),感受重叠美。

三、创新与表现。想一想、画一画:

1、用什么方式表现生动的影子?(观察教材的学生作业)我准备画独立影子还是重叠影子?

2、用笔进行描画。

3、着色。

4、欣赏与评价。

评价点:概括美、动态美(静态美)、重叠美。

自我评价:与教材中的作品比一比,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和美感。

四、布置作业:

把有趣的影子描下来,或利用影子画成一幅很特别的画。

第11课生动的吉祥物

教学目的:

1、感知卡通吉祥物及其作用;

2、能用线描平涂方法装饰、设计卡通吉祥物。

3、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表现吉祥物。教学重点:

能运用拟人法和“形与色”表现吉祥物。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夸张的创作,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卡通形象;对一些动物结构不熟悉,创作时产生困难。教学过程:

一、感知吉祥物。

看一看、想一想:看看课文,想一想吉祥物给你什么感觉?(拟人化、吉祥、有趣、幽默、神奇、生动、可爱、代表好运)吉祥物与卡通形象有什么异同?

二、探讨吉祥物的作用。

1、你在哪些场合,哪些地方见过吉祥物?

2、为什么要用吉祥物?(渲染活动气氛、象征好运气、代表商品的形象等)

3、在课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吉祥物,猜猜它们的含义。

三、比较吉祥物的艺术特征。找一找、说一说:

1、吉祥物有什么共同点?(拟人化、夸张、幽默)

2、吉祥物美在哪里?

四、探讨吉祥物的艺术特征。

1、选一选、说一说: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吉祥物,说说是由什么形组合装饰而成的?

2、比一比、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设计吉祥物?也可以把课前自己画好的动物与同学交流,如何“变”成吉祥物?

具体讨论内容(提供一些动物形象让学生选择与思考):

1、选一个什么形象?(具象或抽象)抓住该物象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夸张、拟人)夸张哪些部位可使形象生动、吉祥、有趣?

2、用什么造型、表情、动作表现“拟人化”?

3、为学校活动设计一个吉祥物。创作思考:

1、夸张头部,表现机灵;

2、夸大眼睛,表现有神;

3、腮帮鼓鼓,逗人喜爱;

4、省去脖子,更加有趣;

5、添加衣服,站着像人;

6、笑的表情,加上动作;

7、色彩简单,形象鲜明;

8、幽默生动,吉祥和气。

五、比较与评价。

评价点:拟人化、夸张法、有趣、个性化。

比一比、说一说:我的设计美在哪里?我的吉祥物有什么用?

六、布置作业:

为学校的活动设计一个生动可爱的吉祥物。

第12课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

教学目的:

1、感知有关父母的节日;

2、认识对称美、均衡美、重复美等形式美感;

3、能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小礼物。教学重点:

感知有关父母的节日,学会关心父母;能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小礼物。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具有形式美、有创意的小礼物。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感受父母的爱。说一说:

1、播放有关父母亲情的音乐,回忆父母的爱;

2、你知道哪些有关父母的节日?

想一想:父母最需要什么?(感受父母的期望)准备送什么礼物给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探究活动2:探究“礼物与材料”的关系。

想一想:看看自己准备的材料,想一想可以做些什么小礼物?(激发材料的想象与妙用)

三、探究活动

3、探究“美观、精致”的设计制作方法。想一想:课文中的“小项链”美在哪里?不美在哪里? 试一试:运用什么形式进行设计小礼物才好看? 说一说:你喜欢书上哪一件小礼物?为什么?

四、探究活动

4、创作与众不同的精美的小礼物。想一想:在触摸材料中进行想象,如何才能材料妙用? 做一做:运用形式美感进行创作。

五、探究活动五:欣赏与评价。评价点:有趣、精美、有创意。

自评、他评:以我的作业与他人的作业比较,找出努力方向。

六、布置作业:

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小饰物,送给爸爸、妈妈。

第13课民族娃娃

教学目的: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服饰特点;

2、能妙用材料和剪、撕纸方法粘贴成“民族娃娃”。教学重点: 能用纸材和剪、撕纸贴画的方法,创作有民族特点的民族娃娃。教学难点: 妙用纸材和抓住不同民族特色,表现色彩对比鲜明、动态生动的民族娃娃。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为什么课文中“56个民族,56朵花”? 交流:

1、自己收集的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饰?为什么?

2、你认为服饰美在哪里?(造型独特、色彩强烈、装饰性强)

二、探究活动二:撕纸的方法和拼贴的方法。游戏:

1、看谁“直线撕、弧线撕和变线撕”撕得最美?

2、尝试用力撕,轻柔地撕,感受不同力度撕出的效果。

3、试一试对称撕。

游戏:把撕出来的形状组合拼成一个可爱的娃娃。

1、把刚才大家尝试“直线撕、弧线撕和变线撕”时撕出来的“点、线、面”的纸材形状,组合拼成一个可爱的娃娃。

2、先贴什么,后贴什么?是“进行块面剪贴”还是“进行撕点粘贴”?

3、试一试,把点拼成娃娃的形状。

4、说一说有什么困难。

三、探究活动3:创作有特色的民族娃娃。动脑:

1、在图片中选一个服饰风格明显的少数民族图片作参考。

2、思考什么动作才生动、有趣?

3、选择色彩底板纸。(冷暖对比、明暗对比)

4、选择块面纸粘贴,还是撕点拼贴? 动手:

1、小组分工,如分工负责撕“点”、“撕线“、撕“形”,并按形状色彩分类放好。

2、合作或个人进行拼图与粘贴。

四、探究活动4:哪个撕纸拼贴的民族娃娃最美? 评价点:

1、色彩妙用;

2、形象生动;

3、有民族特色。

第14课我们的大花瓶

教学目的:

1、感知古陶瓷花瓶造型美、装饰美的特点;

2、感知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

3、能用对称法剪出有装饰花纹的大花瓶。教学重点: 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教学难点: 感知古陶瓷的美及价值;剪后张开左右对称的花瓶,外形独特美观。教学过程:

一、探讨中国古陶瓷花瓶的审美价值。找一找、说一说:

1、造型美。花瓶的形状美在哪里?各有什么特色?

2、实用美。猜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装饰美。找一找有哪些花纹和图案?怎样排列?美在哪里?

4、审美价值:教师介绍。

二、探讨花瓶造型美、实用美。说一说、试一试:

1、看课文,想一想,找出花瓶的基本形:瓶口、瓶颈、瓶身和瓶脚。

2、拼摆游戏,运用几何形拼出各种各样的花瓶,体验由不同基本形和不同组合方法能设计出不同造型的花瓶。

看一看、试一试:选一张纸,试一试剪出对称式花瓶造型。

看一看、比一比:谁剪的花瓶造型美、实用?(放得稳、能插花、供观赏等)

三、探讨花纹的形式美。看一看、说一说:

1、在学生作业中,你认为哪个花瓶的图案好看?好看在哪里?

2、运用什么表现花纹?(具象美与抽象美)

3、找一找,哪些地方有月牙形和锯齿形的花纹?(感受传统剪纸技法)

4、你准备选用什么花纹装饰花瓶?

想一想、做一做:在刚才剪的花瓶造型的基础上,尝试剪出花纹(体会阴刻剪纸)。

四、创新与表现。

想一想、做一做:怎样运用基本形组合成与众不同的造型?运用什么花纹装饰?

五、欣赏与评价。

看一看、说一说:把自己的作业与教材中学生作业比一比,美在哪里? 评价点:

1、造型美;

2、花纹美;

3、对称美;

4、创意美。

六、布置作业;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多种形状的大花瓶。

第15课有趣的剪纸娃娃

教学目的:

1、感知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2、感知民间剪纸造型简练、饱满和对称的形式美;

3、用纸材剪出对称的娃娃形象。教学重点: 感受剪纸作品中的优美线条、有趣的纹样、审美的情趣;能用纸材剪出对称娃娃及花纹装饰。教学难点: 理解民间剪纸的寓意;掌握线条连续不断的设计。教学过程:

一、探究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想一想、说一说:“吉祥物”有什么作用想一想与“吉”同音的字和图象。找一找、说一说:

1、抓髻娃娃中有与“吉”字同音的图象吗?

2、这张民间剪纸想告诉我们什么?(激发兴趣与文化传承情感)

3、你喜欢这张“抓髻娃娃”吗?为什么?它美在哪里?

二、在比较中探究作品的形式美。找一找、说一说:

1、《抓髻娃娃》和《刘海撒金钱》的娃娃形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它们各用什么图象表现“吉”与“避邪”?

3、它们各用什么“点、线、面、具象形”进行装饰设计?

4、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三、在尝试中探究和剪出对称的具有装饰纹样的娃娃形象。想一想、做一做:

1、对折;

2、怎样设计使娃娃生动、有趣;

3、描绘半个娃娃形象及装饰纹样(设计剪掉地方不能剪断中轴线);

4、先剪出细小部位,再剪出较大的部位。

四、在比较评价中增强自信。

评价点:

1、对称娃娃;

2、有装饰的对称娃娃;

3、有寓意纹样的对称娃娃。比一比、说一说:我的剪纸娃娃美在哪里?

五、布置作业:

用色纸剪出对称的娃娃形象。

第16课百变卡通玩具

教学目的:

1、感受卡通形象夸张的比例;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六个头部与身体一样大的卡通形象;

3、知道“百变卡通玩具”正、反面的设计方法。教学重点:

能设计比例夸张的卡通形象,并设计制作成百变玩具。教学难点:

正面与反面的卡通形象头部与身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1、玩一玩,感受夸张的比例能产生幽默的卡通形象。

变一变、看一看:在原来的卡通形象上,贴上自己的头像激发思考兴趣,如1/2的人物头像与身体比例,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有趣、幽默)

画一画、比一比:取相同的两张方格进行反绘画合作竞赛,一人在正反面头部,一个在正反面画身体,两人组合成卡通形象,感受简单的“百变形象”。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鼓励创作有趣、夸张的卡通形象及组合方法)

2、在探究中,欣赏有趣的卡通形象,激发创造思维。看一看、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张“卡通形象”?为什么?

想一想、说一说:有趣在哪里?(感受“线与色”的表现和具有人一样的表情、动作、衣服的卡通形象。)

看一看、说一说:提供一些卡通动物形象,引导进行拟人化变一变,激发创造思路。

3、探究折叠卡片的设计制作方法。

看一看、说一说: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要12个小格?卡通人物为什么这样设计? 想一想、说一说:设计接力游戏,小组先设计好12个格子,然后每人画一个格子,注意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剪好后小组内进行“折、叠、玩”游戏,看看是否设计制作适当,是否要修改。

4、比一比,培养自信心。

评价点:卡通形象有趣、幽默;头部与身体的设计正确;剪、折美观。

5、布置作业:

做一个正反折叠的卡通造型玩具。

第17课神秘的城堡

教学目的:

1、感知“城堡”的造型特点;

2、妙用纸材进行城堡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重点:

感知城堡的造型特点;选用纸材合作设计制作小城堡。教学难点:

能设计制作高低错落、造型奇特、有趣的城堡。教学过程:

一、探究城堡的造型特征。看一看、说一说:

1、从两张照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建筑物是有什么形体组合而成的?猜一猜建筑物为什么要围起来?

3、能说说城堡有什么特征吗?

4、说一说城堡的年故事。

二、探究城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比一比、说一说:

1、四组作业中,你喜欢哪一组的城堡?为什么?

2、城堡给你什么感觉?(神秘、华丽、有趣、古老、精美)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造型、纸材、色彩等)

看一看、想一想:

1、楼房的基本形是什么?(楼房、窗、门)由什么形组合的楼房才好看?如何剪出好看的窗与门的形状?选择什么纸材才合适?

2、小组讨论:设计一座什么城堡?(神秘、华丽、有趣、古老、精美)为城堡起个好听又神秘的名字。

想一想、做一做:

1、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设计一幢建筑物;

2、根据城堡要求选择合适的纸材,如何表现“神秘”的纸材,表现“围城”的纸材。。

3、可运用点、线、面和纸材的花纹进行装饰;

4、把每个人设计制作的建筑物连接起来,围成堡垒式的小城;

5、添上人物、路灯、树木等,增添情趣。

三、在比较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看一看、比一比:

1、互相参观,提出问题。

2、小组介绍:城堡的名称、妙用纸材、造型特点等。

3、感受废旧纸材的妙用,培养环保意识。

四、布置作业:

运用合适的材料做神秘的城堡。

第18课纸碟怪脸

教学目的:

1、感知民间面具的审美趣味;

2、能利用各种材料和纸碟设计制作一个造型美观、色彩对比鲜明的“纸碟怪脸”面具。教学重点:

能利用纸碟和废弃物设计制作一个 “纸碟怪脸”。教学难点:

妙用各种废弃物,设计和装饰怪面具。教学过程:

一、探究民间面具的审美情趣。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面具上的“点、线、面、色”及具象形。想一想,这些造型元素是用来装饰什么?面具是五官有什么特征?(几何形表现、具象形表现、夸张表现)

2、找一找,面具造型奇特的地方和夸张的色彩。想一想、说一说:

1、面具给你什么感受?(怪异、神秘、恐怖……)

2、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受?

3、面具有什么功能?

二、探究面具美的设计制作方法。

看一看、做一做:根据书上的步骤图,边做边想。

1、用什么材料才能妙用。

2、怎样排列装饰才美。

3、造型、五官及色彩要怎样设计才有奇特和怪的效果。

三、合作创作,共享成功快乐。

合作创作:材料共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1、构思;

2、选材料;

3、如何妙用(形式美的设计和运用材料);

4、合作创作。

戴一戴、玩一玩:戴上面具玩一玩,体验创造的快乐。可模仿非洲民间的一些风俗进行古老的“驱魔保平安”游戏。了解利用面具的狰狞的造型进行驱魔的做法,是古人对“疾病”的恐惧,在缺乏医学知识和药品的情况下,祈求通过“驱魔”能得到“神”的帮助,而体验古面具文化。

四、审美与评价。评价点:

1、造型独特;

2、色彩强烈。

五、布置作业:

用废旧材料和纸碟做一个面具,造型要大胆夸张。

第19课变废为宝

教学目的:

1、感知废弃物的形、色、材质的美感和潜在的利用价值;

2、能选择废弃物进行设计、组合与装饰,创造玩具或装饰品。教学重点:

利用废弃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特性进行玩具的想象组合创作。教学难点:

妙用废弃物的特性设计制作成形式美的玩具或装饰品。教学过程:

一、布置废弃物回收展览,培养环保意识。玩一玩、分一分:

1、按点材、线材、面材进行废弃物分类。如点体、直线体、曲线体、平面体、曲面体、几何行状等;

2、同质感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

3、按不同造型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具体形、抽象形等;

4、按不同色彩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冷色与暖色等。想一想、说一说:

1、选一个你喜欢的废弃物,说一说它美在哪里;(学会发现和利用废弃物)

2、这些废弃物使你想到什么;(资源的浪费)

3、与同学说一说你见过、用过的废弃物设计的装饰品、玩具、用具。

二、妙用废弃物设计装饰品游戏,启发学生创作思维。玩一玩、想一想:

1、明确游戏目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用一张方形厚卡纸,合作设计与装饰成相框;

2、探讨物体整齐排列的装饰美感,选两位同学到“废弃物处”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设计与装饰(如在厚卡纸方框上用牙签有规律地排列装饰、用纽扣有序排列装饰、用色彩纸装饰、用雪条棍排列装饰、用瓶盖排列装饰、用铅笔屑装饰……);

3、感受设计与应用的关系。在相框上放一张照片或图片,感受“材料妙用”。

三、在合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想一想、做一做:

1、想一想,哪些废弃物有被塑造的条件?

2、做一做,哪些废弃物可设计制作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引导从应用方面选材或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创作。

四、布置变废为美的展览。

想一想、做一做:可从“玩具、装饰品、用品”方面分别摆放,摆放时,想想怎样布置才整齐、美观?

五、欣赏与评价。评价点:

1、妙用废弃物;

2、装饰美。看一看、评一评:分组参观、评价。

第20课分类垃圾桶

教学目的:

1、知道分类垃圾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知道分类垃圾桶是由基本形体或基本形体组合的方法设计与制作的;

3、利用废弃物的造型特点进行组合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形体组合的方法设计分类垃圾桶。教学难点:

巧用废弃物的造型特点设计制作形式美观的分类垃圾桶。教学过程:

一、布置“别让分类垃圾桶‘吃’错东西的展览。(目的:感知分类垃圾桶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1、调查居住地的社区有多少分类垃圾桶?它的造型、色彩、功能、垃圾分类投放口各有什么特点?

2、人们对分类垃圾桶有多少认识?知道分类投放标志吗?共有多少名路人往垃圾桶里扔废弃物?有多少人分门别类地投放废弃物?家里的垃圾如何处理?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主题,如“别让分类垃圾桶‘吃’错东西”,再把调查结果用文字、绘画、照片体现出来,布置展览。

二、探讨“分类垃圾桶”的组合设计与制作方法。(目的:从关注环保、关注垃圾的处理方式,养成乐意往垃圾桶丢垃圾的习惯方面思考创作)

1、参观“别让分类垃圾桶‘吃’错东西”展览。

2、小组进行分类垃圾桶与一般垃圾桶的图片比较(根据下面的拍卖条件)。

3、组织“拍卖垃圾桶”游戏,提出评价条件,各组依据“条件”选1-2幅垃圾桶图片,进行拍卖(启发创作思维):

A、造型美观大方:岭南版美术教案第四册http://造型优美——几何形或具象形设计,色彩——简单、鲜明;

B、分类功能齐全; C、使用方便; D、选用环保材料。

三、阅读课文,探索“垃圾桶的基本形体”与“基本形体组合后变成新的造型”之间的关系。

1、学会读书与思考:

A、认识分类垃圾桶的基本形;

B、如何利用基本形进行不同的组合,掌握多种组合设计制作方法。

2、从“学生作品”中,探讨环保材料的选用。

四、合作创作,体验创作的快乐。

根据拍卖条件,选用材料,进行组合设计与装饰。

五、布置“关注环境、从我做起”展览。(目的:通过拍卖合作作品的形式,进行欣赏与评价,体验应用的目的,感受成功的快乐)

1、提供评价点:a造型美观大方;b分类功能齐全;c废弃物投放方便;d选用环保材料。

2、创作作品拍卖。各小组依据评价点,对自己小组的创作作品进行推荐、拍卖,并送“关注环境、从我做起”展览。

3、感受“关注环境,从我做起”,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参观两个不同的展览,体会“废物利用”和应用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篇4

四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课:《走进民间美术》2016年9月1日 第一课时:《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学习目标:

一、收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并进行归类。

二、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三、能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尝试组合表现一幅喜庆吉祥的画面。教学要点:

重点:能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难点:尝试对调查的作品标出相关知识及其表达的吉祥寓意。兴趣点:找出与“寓意”“谐音”“象征”相对应的图案纹样。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4.板书课题: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设计小组考察报告的格式。

4、作业布置:能评述或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能填写考察报告,举办小展览。

三、展示与评价

1、教师用花瓶、服饰、餐具等形状作展板,让学生体验纹饰装饰美化生活。

2、评价:自评、互评、教师导评。

四、课后延伸

布置:收集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第二课时:《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 学习目标:

一、收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并进行归类。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能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尝试组合表现一幅喜庆吉祥的画面。

二、与同学一起到社区调查收集民间美术作 品,分析、整理、归类。与同学一起合作布置小展览。

三、对民间吉祥图案纹样或色彩产生兴趣。收集民间吉祥的图案。教学要点:

重点:能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难点:尝试对调查的作品标出相关知识及其表达的吉祥寓意。兴趣点:民间美术的分类与特色。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4.板书课题: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设计小组考察报告的格式。

4、作业布置:能评述或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能填写考察报告,举办小展览。

三、展示与评价

1、作业评述:举办墙报,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教师小结:能评述或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能填写考察报告的学生进行表扬。第二课《美妙的泥纹饰》2016年9月8日 第一课时:《泥板植物》 学习目标:

一、学习初步的浮雕构成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构成的能力。

二、在纹样的组合排列和色调处理中加深对图案形式美(统一、变化)的感性认识。教学要点:

重点:认识设计植物浮雕。难点:

1、对植物浮雕知识的理解。

2、运用泥团、泥条、泥块形成点、线、面,简练夸张地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兴趣点:①玩泥巴,识陶艺。②多种泥塑手法运用构成肌理变化美。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出示课前准备的构成的植物造型及教师的范品,指导学生仔细欣赏。认识这些植物有不同的花、果、叶、茎,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特色。

2、板书课题:泥版植物

二、课堂发展

1、指导学生观看右上图的照片,指出树叶的形状本来很简单,色彩也很单纯,由于它重重叠叠,便产生了丰富奇妙的装饰效果。人们从这现象中找出了一种规律,就是现代设计的构成方法——雕塑。教师演示用两片树叶的外形,并将它们部分叠合,从它们形状、色彩的变化,说明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设计出很漂亮的植物浮雕。

2、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浮雕设计作品,讲解设计步骤,边讲边演示:

①选一个不太复杂的任意形作基本形(只画外形)。

②在纸上画一个14cmX14cm的方格,把基本形逐个画在格内,使每个基本形之间都有一部分叠合在一起,注意叠合时高低、左右位置或方向的变化,叠合部分的面积也应有大小、多少的变化。

③选择同一种植物的三四个不同构图,标在画纸上,然后按稿着色,进行雕塑。

3、布置作业:先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及作业要点,后按要求以泥塑方法设计一幅植物浮雕。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

2、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怎么改进? 第二课时:《泥板动物》 学习目标:

一、能用像皮泥条、泥快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泥板动物浮雕。

二、在比较中,学会观察与比较动物的不同形态与特征。能在创作中,大胆想象与表现泥板动物浮雕。

三、热爱大自然,喜欢大自然的小动物。知道动物、泥与人的关系。教学要点: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浮雕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浮雕艺术作品的“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动物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它们的头、身驱、四肢、斑纹、色彩等有什么不同?把你喜欢的动物,说说她形态特点和色彩特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像皮泥、的特征,尝试用像皮泥塑出凹凸起伏、夸张、变形的动物画面。

4、板书课题:泥板动物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浮雕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浮雕艺术品。你准备用像皮泥雕出什么样的植物作品。

4、作业布置:能综合运用塑、刻等手法表现夸张、变形的泥板动物浮雕。

三、展示与评价

1、自评:我用了哪些泥塑手法完成作品?

2、互评: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怎样改进? 第三课时:《神秘的图腾柱》 学习目标:

1、学习初步的雕塑构成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构成的能力。

2、在纹样的组合排列和色调处理中加深对图案形式美(统一、变化)的感性认识。教学要点:

重点:认识设计图腾柱。难点:

1、对图腾柱知识的理解。

2、运用泥团、泥条、泥块形成点、线、面,简练夸张地表现图腾柱的主要特征。

3、运用纸制作图腾柱。

兴趣点:①图腾柱的故事;②欣赏图腾柱艺术;③合作创作图腾柱。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出示课前准备的构成的图腾柱造型及教师的范品,指导学生仔细欣赏。

2、认识这些图腾柱有不同形状、颜色各有特色。

3、介绍图腾柱的有关知识。

4、板书课题:神秘的图腾柱

二、课堂发展

1、指导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照片。

原始部落认为某种动物或自然跟本氏族有特殊关系,而其当作本氏族的标志,形成图腾。图腾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图腾柱的神秘抽象之处。

2、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图腾柱作品,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如何折(卷)纸材画成装饰柱?如何卷成泥柱子塑造装饰柱?你还能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塑造与众不同的装饰柱?

3、图腾柱造型大胆夸张,由各种不同形象大小穿插、组合而成,柱身遍布装饰,别有情趣;讲解设计步骤,边讲边演示:

①画出柱体外形; ②划分柱体单元; ③添加装饰纹样。

4、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绘画、泥塑等),个人或小组创作一个装饰柱。

三、展示与评价

1、组织展示作业,评选优秀图腾柱作品。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选作品: ①介绍你自己的作品的创意; ②评一评谁的作品最夸张、有趣; 第三课:《厨房交响曲》2016年9月20日 第一课时:《炊具与餐具》 学习目标:

一、能用透叠的方法画一组炊具与餐具。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能力及色彩搭配能力。教学要点:

重点:画一张炊具与餐具的透叠画。难点:透叠方法的掌握。

兴趣点:剪出生活或想象中的炊具与餐具的不同造型。教学过程:

一、课堂发展

1、让学生说说哪些是炊具,哪些是餐具,并用语言总结。(讨论)

2、通过分类小游戏来认识炊具餐具。

3、让学生用概括的方法试画准备好的炊具陶罐。

4、选对错游戏,辨别构图优劣

5、利用已有的概括图形,通过重叠交叉的方法,摆放出构图合理的图画。(准备教具)

6、观察不同透明色的形状重叠后会出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请学生尝试)

7、分析两张范例画,说说它们构图和上色方面的优劣。(学习好的构图和填色方法)

8、布置作业:①选取几件感兴趣的炊具和餐具先形象概括(画大)

②把概括的形象交叉重叠画在画纸上(画满)

③涂颜色时注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透叠产生的新图形(画完)

二、展示与评价

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第二课时:《妈妈的好帮手》 学习目标:

一、能想象设计外形奇特、色彩大方、多功能的“厨房好帮手”。

二、在设计创作“厨房好帮手”的过程中,能异想天开,大胆设计创作。

三、在探究创作过程中,能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教学要点:

重点:能想象设计外形奇特、色彩大方、多功能的“厨房好帮手”。难点:在设计创作“厨房好帮手”的过程中,能异想天开,大胆设计创作。

解决难点的方法:提供更多的机器人范作供学生参考,鼓励他们大胆联想、举一反三。兴趣点:①设计多功能的“厨房好帮手”

②想象“厨房好帮手”机器人的外形、色彩、功能。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二、课堂发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图片导入,观看一组父母在厨房煮饭的图片。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的妈妈每天都在厨房做饭,辛苦吗?

2、教师小结,是呀,妈妈真辛苦!每天都在为我们的饮食起居操心,古人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告诉我们首先要孝顺父母,今天就让我们来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为妈妈设计一个“好帮手”。

3、导入并板书课题:妈妈的好帮手。

(二)合作探究,引导启发

1、课件出示课本中《节约空间的外旋式全自动炊具》等作品,引导学生从“好帮手”功能方面进行想象,构思为妈妈减轻家务负担的“好帮手”。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0

三、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作业。

你发现了民间玩具的哪些特征? 谁的个性作业写得好或画得好?

四、课后延伸

1、了解本土民间玩具的相关信息。

2、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玩具。第三课时:《漂亮的挂盘》 学习目标:

一、认识挂盘的功能与艺术性;运用适合纹样,巧用材料设计装饰挂盘。

二、在比较中体会均齐式、平衡式的美感形式:感知适纹样,体现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夸张、变形的手法,体会国内外挂盘艺术的不同风格。

三、在选择与创作中,感受各种材料、彩绘挂盘和陶盘不同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及不同的美感。

四、在探究创作过程中,能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教学要点:

重点:能运用均齐式、平衡式的纹样设计装饰挂盘。

难点:能运用明快的色彩和简练、夸张的手法设计适合的纹样装饰挂盘。兴趣点:①感受与想象“鸟”挂盘、“瑞兽”挂盘的造型、色彩与寓意。

②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挂盘。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国内艺术的不同风格挂盘。导入新课。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夸张、变形的手法挂盘。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尝试使用学过的绘画、剪贴、泥塑等多种技能。(2)可以选择对称或均衡等美感形式:(3)图案内容可以选择“动物、植物、人物”等具象形。

4.板书课题:漂亮的挂盘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提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知道的哪些和这些不同的艺术挂盘的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不同艺术品的挂盘。你准备用什么样材料设计作品。

4、布置作业:能运用“均齐式、或平衡式的美感形式,明快的色彩,简练、夸张的艺术手法设计适合纹样装饰挂盘画。

三、展示与评价

1、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

2、教师评价:是否构图饱满,能运用明快的色彩和简练、夸张的手法设计装饰挂盘。第四课时:《蔬果造型》 学习目标:

一、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二、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三、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教学要点:

重点:用将收集到的若干蔬果运用各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

难点:让学生针对性地联想,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兴趣点:①欣赏蔬果的卡通形象。

②表演蔬果的童话故事。

③创作蔬果的童话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你喜欢吃蔬菜和水果吗?它们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蔬果除了可以食用之外,还可以变成一件艺术品。

2、欣赏蔬果制作的范作。这是什么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是怎样做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个作品?(说一说各种蔬果的名称、形状和颜色的特点)

3、揭示课题:蔬果造型

二、课堂发展

1、出示萝卜,请学生思考:萝卜像什么?(老鼠、闹钟、蝌蚪„„)

我们可以加上哪些东西使它变得更像你想象当中的形象?

学生交流:如做金鱼,用萝卜做身子,将小西红柿用牙签插入做眼睛,胡萝卜切块做嘴巴,芹菜叶做尾巴„„

这里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思考回答:插、切、剪等。

参考教科书,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蔬果的形、色造型,激发创作欲望。

2、学生说说自己带的蔬果可以用来创作怎样的造型。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对蔬果的形状、色彩、质地等特点进行分析。这像什么?那像什么?可以做什么?还需去掉哪些?补上哪些?等等。

3、学生制作。

蔬果造型的制作要尽量少剪、少削,保持蔬果的自然形态。注意用刀安全。

三、评价与发展

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己制作的蔬果人物造型进行童话故事新编。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第五课时:《盐的妙用》 学习目标:

一、感知肌理所产生的奇幻的形式美感。运用“撒盐排遣法”创造一幅有趣的画面。

二、在尝试探索中,自主掌握“撒盐派遣法”。在观察想象中,感受机理所产生的奇幻的形式美感。

三、对“撒盐排遣法”产生的机理效果产生兴趣。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撒盐排遣法”创造一幅有趣的画面。

难点:能对点、线、面状的机理效果进行联想和创造、重新设计一幅有趣的画面。兴趣点:感受肌理所产生的奇幻的形式美感;运用“撒盐法”产生的肌理效果,进行联想和再创造活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国内艺术的不同美术作品。导入新课。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夸张、变形的机理效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

(1)欣赏画家梁培龙的作品《欢乐的小溪》感受“特殊技法”创作的一种节奏美。

(2)尝试探索“撒盐排遣法”,体验画面产生异变而制造的特殊的点、线、面状的机理:

(3)明确作业要求,即运用点、线、面状的机理进行联想,再创造有趣的画面。

4.板书课题:盐的妙用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知道的哪些和这些不同的机理的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不同艺术作品。你准备用什么样材料设计作品。

4、作业布置:能运用“撒盐排遣法”创造一幅有趣的画面。

三、展示与评价

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凭记忆想象、大胆尝试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2.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第四课:《我们的大自然》2016年10月3日 第一课:《美丽的荷塘》 学习目标:

一、体会画家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学习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并进行临摹变化,表现荷花的画面。

三、在观察与记忆中,激发表现荷花的兴趣。

四、在观察与比较中,体会画家借物抒情的意境。在临摹与变化中,体验写意画的用笔、用墨。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画家写意画的用笔、用墨,表现荷花的画面。难点:能临摹画家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创意表现记忆中的荷花。兴趣点:水墨画的笔墨表现情趣。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国内艺术的不同美术作品。导入新课。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大自然的动物、植物。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

(1)让学生观察生于淤泥沼泽中的荷花,在圆盘似的绿叶衬托下,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而感受“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

(2)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的作用,开阔视野:

(3)观察荷花的造型、色彩和花、叶、茎的结构,如荷花以红荷花与白荷花为多,花瓣阔大,瓣头带尖,提高学生观察与表现的能力。

4.板书课题:美丽的荷塘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 知道的哪些和这些不同的荷花的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不同艺术作品。你准备用什么去画荷花。

4、作业布置:能创造性地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表现记忆中的荷花。

三、展示与评价

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凭记忆想象、大胆尝试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

2、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课:《快乐的黑天鹅》 学习目标:

一、能向大师学习,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

二、观察与回忆中,了解黑天鹅的生活习性,感受其优美的动态和黑亮的色彩。

三、体会画家对“黑天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喜爱珍奇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教学要点:

重点:能向大师学习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黑天鹅”。

难点:能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黑天鹅”。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国内艺术的不同美术作品。导入新课。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黑天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

(1)黑天鹅的生活习性。

(2)黑天鹅生动、优美的动态(如昂首阔步、左右摇摆、展翅飞翔、踩水飞奔、优美的曲项、拨水畅游等):

(3)黑天鹅的形态、色彩、(形状象鹅,体形较大,通身黑羽毛,上嘴有红、白、粉红的色彩,短短的尾巴,黑色的脚,有蹼)。

4、板书课题:快乐的黑天鹅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知道的哪些和这些不同的天鹅的艺术作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不同艺术作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画?

4、作业布置:能用写意画的方法画出黑天鹅动态的变化、快乐的场景及色彩的特征。

三、展示与评价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凭记忆想象、大胆尝试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

2、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课:《千姿百态的树》 学习目标:

一、通过观察感受树的自然形态美,学习用毛笔作画,概括、简练地画出一棵树。

二、通过学习有关的国画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笔墨知识,能认识不同的运笔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难点:运用不同的运笔方法和水墨颜色尝试画出一幅中国画。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欣赏课本中的图例,感受国画笔墨的表现力和作者笔下创造出来的“树”的造型美与艺术美。欣赏黎雄才的《树》及石鲁的《古柏参天》,指出本课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千姿百态的树

二、课堂发展

1、我国传统绘画是用毛笔作画。毛笔画是指用毛笔、墨、宣纸等工具进行描绘的画,毛笔画塑造的形象以线条为主,并重视用笔和用墨的技法。

出示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向学生介绍:

毛笔——狼毫、羊毫、兼毫。

墨——中华墨汁或书画墨汁均可。宣纸——生宣、熟宣。

用笔方法——中锋、侧锋。技法分勾、皴、擦、点、染(教师演示)。用墨——浓、淡、干、湿、焦(演示)。

2、绘画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抓住树的形态,用木炭或铅笔定出树的主要枝干。

从树干到树枝进行勾画(先画前面,再画后面,注意树干的粗细变化。树干和长树枝用重墨画出,小枝用淡墨画)。

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树叶的疏密、远近。画叶可用点叶或夹叶的方法,要注意枝干参 差错落,有疏有密。用较浓的墨画密处和近处的叶,用较淡的墨画疏处和远处的叶。

局部可用淡墨渲染,以丰富画面层次.(注意提醒学生试笔,了解用笔、用墨的变化关系和用水的分量)

3、布置学生根据发下的树的写生资料进行临摹练习。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自评与互评。

2、师生交流作画感受,归纳小结。第五课:《我的图画日记》2016年10月15日 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次》 学习目标:

一、了解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和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我的第一次”。

二、在“记忆——联想”过程中向同学描述自己“第一次”经历时的神情、动态;在观察和临摹中,体验画家简练、夸张的艺术手法;在构思与创作中,运用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和结构要素进行创作。

三、唤起对往事的会议,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要点:

重点:掌握图画加文字的图画日记创作方法。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画种和风格,创作夸张有趣的图画日记。兴趣点:①欣赏画家的幽默画作品。

②向同学讲述照片中“我的第一次”。

③学习夸张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发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4、创设情境:播放打针、拔牙、新学期开学、少先队员入队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5、设问:在这么多经历的故事中,哪一件是最难忘的“我的第一次”?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把“我的第一次”用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

6、板书课题:我得第一次。

(二)合作探究,引导启发

1、出示课本有关“第一次”的作品:《第一次拔牙》《第一次刷墙》《第一次养鸟》《第一次放风筝》等。

2、学生思考。

①这些绘画作品分别属于什么绘画类型? ②这些作品包含了那些内容元素?

③从课本中的画中找出“惊心动魄、惊恐、开心、担心”等表情。

3、小组讨论:欣赏完作品后,把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说出来,与同组同学共同分享。

4、以书中范画《第一次拔牙》为例让学生讨论: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画面?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绘画步骤:①构思画稿。(形象、匀称)②涂上颜色。(强调大胆、均匀、整洁)③文字说明。(日期、天气、事件,说明要简单明了)

5、欣赏回顾课本的其他作品,分析它们的绘画类型,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创作“我的第一次”。

(三)创作体验,享受成功

1、作业要求: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画出“我难忘的第一次”,表现

四、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作业。

你发现了民间玩具的哪些特征? 谁的个性作业写得好或画得好?

四、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用图画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二课时:《我的一天》 学习目标:

一、在复习图画日记的创作要素的基础上,学习以组画的形式表现图画日记。

二、能用流畅的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三、学会选择、回顾有意义的记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要点:

重点:激发学生记忆,能用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难点:能把事情发生时,“我”与周围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兴趣点:①激发学生对“我的一天”的记忆。

②描述与表现“我”与周围人物的表情、动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发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正式开始上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最难忘的一天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

2、板书课题:我的一天。

(二)合作探究,引导启发

1、让学生欣赏《三毛流浪记》,引导学生观察三毛一天的遭遇。

2、作品中的人物动态、表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怎样运用线条表现“三毛”与周围的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的?

3、欣赏课件中反映“我的一天”的几个场景的图片。回忆一天中的两三件事,然后做动作,让同学猜“我”一天中的三件事。

4、小组活动,出示学生作品《难忘的一天》,引导思考:“如何选择一天经历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趣事?”

①讨论:作者分别选择了一天中的哪些事?

②讨论:作者如何根据“我的一天”选择内容,组成三幅连续的画面。

5、选择与构思,提出问题。

①选择:在我的一天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事情最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②构思:怎样构图才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运用什么线条表现?

6、讲授创作表现方法(出示步骤图)。

①构图“按时间顺序安排两三幅画面,将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并进行适当的配置。”、②画面线条处理。③思考表现。

(三)创作体验,享受成功

1、作业要求:把自己一天中发生的有趣事情,用两三幅画面表现出来。能把事情发生时,“我”与周围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等生动

五、展示与评价

六、课后延伸

尝试把一件有趣的事,运用图画日记的组画方式完成。第六课:《小小设计师》2016年10月22日 第一课时:《印染“花布”》 教学目标:

1、尝试染纸设计制作过程,感知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

2、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来各种色彩对比的图案。

3、通过欣赏,了解印染艺术与生活应用的关系。

4、感受历史悠久的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产生传承与尝试设计的兴趣。教学要点:

重点:尝试“染纸”设计制作过程。

难点: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放,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印染艺术品和学生作品。让学生了解印染艺术与生活应用的关系。提供印染的生活用品,激发学生记忆与联想,如衣服、围巾、窗帘。

思考:这些图案纹样有什么共同特点(对称与不对称、图案色彩自然扩散)?

2、通过欣赏,感知我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感受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启发设计构思。

体会扎染图案与蜡染图案不同的美感效果,启发创作思路。

3、尝试与探究:

①自由尝试探讨“折法——对边折叠、对角折叠”、“染法——点染、浸染”的技能、体验不同的折叠、印染方法,感受其图案形态的千变万化。

②探究尝试“辐射折染、十字折染”的折、染的技巧,感受有目的地折叠、印染,提高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探究的兴趣。

4、探究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①讨论:怎样的图案才合适做床单、头巾、灯罩、花伞、桌布、窗帘、衣服用的花布图案。

②尝试、体验:怎样的折叠、印染才能印染出对称、均齐不对称的图案纹样。③欣赏折法——染法——色彩运用。

5、想象创作。引导灵活运用这点、印染的方法,培养创造力。①思考:我设计的花布可以做什么用? ②想象创作:纸材选择;折法选择:饿按法选择。

6、板书课题:印染“花布”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印染的作品。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小组活动:讨论说一说对印染作品是怎样理解?你能用教师教你方法?染出画出一幅美丽的染纸作品吗?

4、教师演示方法:

①折纸方法——对边折叠,对角折叠、平行折、放射折、对称折、不规则折; ②捆扎——中间扎、两边扎; ③染方法——点染、浸染、捏染。

5、作业布置: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

三、展示与评价

1、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教师小结:能用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第二课时:《可爱的童帽》 学习目标:

一、感知帽子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关系。

二、欣赏民间虎头帽、了解民间童帽设计的“禹意”。

三、对帽子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要点:

重点:能用线与色设计童帽的形状和装饰花纹。

难点:能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线”设计表现不同质感、不同功能、不同款式的童帽。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童帽的好奇之情。

①欣赏传统的童帽与现代的童帽,了解民间童帽设计的“禹意”,了解童帽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②尝试探究设计的方法。③欣赏学生用线描手法设计的童帽。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见过或用过的童帽。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

(1)在欣赏虎头帽时能说一说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2)你能用设计童帽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款式吗?

3、板书课题:可爱的童帽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意想象:

(1)童帽的基本形。有帽盖、帽花有具象形、抽象形的花纹变化等。

(2)抓住基本形进行变化。帽盖有圆柱体、半球体、封顶与露顶的变化,(3)引导创作构思。

①从季节、功能上进行创作构思:我设计的童帽是御寒、防晒、还是装饰或保护用? ②从童帽的基本形进行创作构思:从帽盖、帽檐、帽耳、贸花中思考变化,创造与众不同的童帽。

③从童帽的色彩、花纹进行创作构思:如具象形、抽象形的花纹、冷暖、明暗、深浅等对比色。

4、小组活动:讨论:了解童帽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感受不同材料、怒涛款式帽子不同的审美效果。

5、选择与构思。

①从季节、功能上进行创作构思? ②从童帽的基本形进行变化构思。③从童帽的色彩、花纹进行创作构思。

6、创作表现。

①了解本课的作业要求。

②分析童帽的设计步骤:构思:画出帽子的外形:尝试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先,表现童帽不同的。质感:与众不同。

7、作业布置:能用不同的线设计与表现不同的质感款式的童帽。

三、展示与评价 外观美丽、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装饰花纹简练、有趣、线条流畅,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线:表现不同的质感款式的童帽。第三课时:《我设计的童装》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一些服装知识。②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二、在观察、联想和思考活动中,体会童服与美术造型、色彩搭配等关系。

三、树立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学要点:

重点: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难点:能选择适当的纸材,设计、裁剪、装饰一件(套)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进行观察、选择衣服与启发创作构思。

用“模特”展示各种造型、色彩的童装,能让顾客整体观察。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设计怎样的童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

(1)感知服装商店和商品的概念,学习用审美的眼光挑选服装。

(2)欣赏不同季节的童装,并根据服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的变化,发展创造性思维。4.板书课题:我设计的童装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喜欢什么衣服?适合什么季节?美在哪里?当你走进童装商店时,你是怎样挑选衣服的?哪件衣服适合自己?形状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合理(激发观察、想象、选择的兴趣)。

3、教师设计:

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

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

4、小组活动:讨论: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件美观大方的童装。

5、选择与构思。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并选择适当的纸材,抓住童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设计变化,绘画或剪贴与众不同的童装。

6、创作表现

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

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

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

7、作业布置:能选择适合的纸材设计装饰一件(套)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

三、展示与评价

外形美观、大方、色彩对比、醒目:有创意变化。第四课时:《我们的“小超市”》 学习目标:

一、能把本单元或本学期的作业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商品”

二、在观察与记忆时,设计商品、展具活动中,学会思考、构思与创作。

三、发展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与知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教学要点:

重点:学会将本单元设计的“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设计。

难点:能按照“商品”的需要,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实用的“展具”等立体造型。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各种个样的儿童超市。让学生体验体验超市与美术设计的关系。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你逛儿童超市时的感觉吗?进入本课创作主题:学会将本单元设计的“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设计。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能用什么方法画设计出一个“小商品”为“小 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

4板书课题:我们的“小超市”

二、课堂发展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小“小超市”中的各种小商品。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小组活动:讨论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设计一个展具。你能教师教你方法?设计出展具摆放你的小商品。

4、教师演示方法:

①观察儿童超市、激发生活记忆,关注超市环境的设计。

②根据商品的需要,设计适合用的“商品”“展台”“展柜”“展架”等平面、立体造型。

③把本单元或本学期的作业设计为“商品”并进行装饰。④小超市开张了,如何服从工作安排,当好自己的角色。

5、作业布置:能分组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展具。

三、展示与评价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篇5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教学重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 皂荚jiá树 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 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 拗ǎo过去 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 收(liǎn)敛 脑(suǐ)髓 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 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 ① 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 第7段 雪地捕鸟(9个动词)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毛掸dǎn子 咻xiū咻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花圃pǔ 懒惰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小说 P.43注释 ① 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 ——(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第3课 丑小鸭 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讪shàn笑 吐绶shòu鸡 沼zhǎo泽 木屐jī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2)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安徒生,本文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第4课 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萋qī 怀恋liàn 幽寂j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2)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姜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点拨:此句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需记住。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女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2 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第5课 伤仲永 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 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上一篇:行走·人生下一篇:父母教育孩子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