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段旅程1doc(精选12篇)
何旭
当我看到《学校是一段旅程》的书时,我心里暗自赞叹作者用词的精确。这半年来,每当我心情好的时候,我就会捧着它仔细阅读几页,慢慢地和作者谈心,觉得自己的心灵有了许多的丰盈。
Torin M.Finser用了八个章节把他与一群孩子在八年中所经历的故事作了生动的描述。它是以作者与他的班级的八年经历为蓝本,对华德福学校的一些基础课程作了详尽的叙述。学校是一段旅程》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被吸引、被感动。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华德福所开设的课程以及他们的实施过程。例如:在12年的华德福科学课程的安排中,一至三年级的活动和故事唤醒孩子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欣赏和融入感;四年级学习动物(到了十二年级要再次学习动物学);五年级涉猎植物(十一、十二年级时,要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植物);六年级学习的矿物知识,到了九、十年级在地理课上再现;七、八、九、十年级的教育集中于人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局限于教室、讲解或做实验。七年级的人类普通健康常识和人体结构、生理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没有从关于身体各部分的抽象理论和数据开始,而是从每天要吃的食物开始。第一周:营养,最后以讨论肥胖症和厌食症这两个病症来收尾;第二周:呼吸系统,最后要求学生写一封关于公共场合里被动和主动吸烟的信或文章;第三周:循环系统,请了一位杰出的医生讲解并回答了学生关于心脏的问题;最后的结尾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学生们访问了一个当地面向特殊需要儿童的养育院。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 作者不从正面回答, 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 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 o o d l 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 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 改变学与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美好, 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 o o d l 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 (见右图) , 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并将之记录下来, 放在M o o d l 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 阅读M o o d l 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 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 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 回顾导入, 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 o o d l 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 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 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 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 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 结合查找的资料,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 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 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 细读文本, 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 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 o o d l 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 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 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 (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 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 有硬壳。
师:是呀, 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它都不具备, 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 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 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 作者也没想到, 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即使只能活几天, 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 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 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 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 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 圈画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 o o d l e平台, 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 通过想象、换位体验,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同时, 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 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 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 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9 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 整整50年的时间里, 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 腰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 0年。这其中的痛苦, 无人能够想象。
(2)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 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 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 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 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 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 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 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 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 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 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 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 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 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 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 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 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 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 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 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Moodle课程“第四关”) 。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要迫近这样的本质,课堂教学需要完成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过渡。分析我国现代以来的课堂,大体呈现出四种教学形式:教师讲授知识的课堂——教师导学的课堂——问题导学的课堂——自我导学的课堂。四种形式呈梯形结构,一层比一层成熟,一层比一层境界要高。
课改的最突出成果,是让“教师讲授知识的课堂”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教师导学的课堂”和“问题导学的课堂”同台竞技。分析这两种形式,前一种形式倾向于精英教育,只可能让部分人成为优秀人才,这显然有违课改的初衷,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后一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真正“面向全体”,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客观地讲,当前,前一种形式仍主宰着课堂,也有一些锐意改革的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后一种教学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长阳二中”)就是其中之一。
一、模式解读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尝试探究的教学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教师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它可能是一个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小实验,也可能是递进的问题系列或阅读材料……其本质是激发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导学线索,让他们围绕这个线索开展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问题被置于课程、教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如图)。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可以用“135”来表述:“1”指教学要突出“一条主线”,即让问题作为知识纽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解决问题分三步,即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5”指课堂教学分五个基本环节,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
第一步:问题驱动
这个环节的具体任务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和自学的欲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质疑和尝试。教师还要研制内容适量的学案(或将问题情境与学案有机统一),供学生自学、探究。学案要体现出基础性、诊断性、层次性和探究性,要“高而可攀”,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使用。
第二步: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的具体方式是尝试探究、合作交流。首先,學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或学案)进行自学、尝试,并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其间,教师及时巡视、检查、点拨,做好“当面练评”工作。然后,学生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促使其碰撞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第三步:总结提升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是本环节的重点任务。教师通过针对性的讲评、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规律和方法。总结时,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联系,让学生构建起知识系统。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四步:变式练习
本环节的具体任务是练习巩固、变式迁移。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好相应的变式练习。从形式上讲,变式练习要具有合适的梯度,并逐步增加变式和创造性因素。从内容上讲,要么对典型范例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要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提升,其目的是使练习与尝试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及时巡视,适时做好个别诊断和面批鼓励工作。
第五步:反馈调节
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反馈训练、巩固落实。教师要及时搜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的组织答疑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比如,对那些不易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予适当指点,并进行适量的巩固性练习。同时,教师还要建立学生学习“病史”记录,并做好分析诊断,为单元回授调节做准备。?
二、实施策略
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根本保障。长阳二中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旨的研修策略,具体可以用“12345”进行表述。
1.一条主线
教学研究要围绕一条主线,即以问题为中心,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集体备课要先研究学生和教材,按系列问题来设计教案和导学案等。
2.两个支点
教师备课、集体研讨和教学过程检查时,要把握两个支点:一是准确把握对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大纲的掌握情况;二是看是否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是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交流与总结等。为保证“两个支点”的落实,除了进行后述“三个一”的常规竞赛活动外,学校还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检查与评教评学工作,强调教案、学案上要有“两个支点”的分析或训练素材,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两个支点”的检查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量化,并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3.三条途径
所谓“三条途径”,指学校坚持开展“三个一”常规研究竞赛活动。
一是说好一节(章节)课。教师针对指定的课时内容,围绕“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展开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教材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及评价说明等要素。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钻研和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
二是上好一节课。学校把教师是否按照问题导学的思想教学作为课堂考核的重要标准。其中,高三教师主要考核小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新进教师如果对初评结果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考核,并提供教后分析或评课反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探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落到实处,即落实第二个支点。
三是写好“课例分析”。学校要求教师通过课堂实录、课后访谈及与专家(同行)探讨等方式,对具体的课例进行针对性分析,目的是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學校每学期把“三个一”的材料汇编成册,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4.四个问题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长阳二中评价一节课,重点突出四个要素: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备课、课后反思及教研组评课时,都要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到突出重点、追求有效的正确途径上来。
5.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考核和培训。教导处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情况的检查考核,通过评教评学、检查教研活动和教学环节等方式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通过组织集体培训、宣传典型人物和经验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
二是进行案例评比。教导处和年级组定期组织典型课例、教学设计、课例分析和调查访谈等评比活动,并及时推介和表彰典型人物和经验。
三是开展专项教学竞赛。学校定期开展优质课竞赛、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专项技能比赛等专项竞赛活动。
四是定期表彰和多元评价相结合。学校定期表彰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教改先进个人、科研标兵和优秀学科教师等。学校出台了教师套餐评价考核方案,共设教学改革、学生德育和课改科研三个套餐,鼓励教师同时在不同套餐上努力进取,发展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同时在两个或更多套餐上取得突出成绩者,除按教师奖励方案进行奖励外,还优先晋级、评优,优先安排进修、培训,优先培养和提拔。
五是实行一票否决。凡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或态度消极、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取消评先、评优和晋级晋职资格。
三、注意的问题
在问题导学教学改革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反对“模式化”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范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学科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形成更为具体、适用的学科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型也应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补充,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或有所侧重。教师要积极内化和超越模式,逐步找到符合学科特点和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教学时间。大体来讲,教师讲授、点拨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课堂练习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关心和亲近学生
教师要努力做到课前候课,课中走进学生,课后不拖堂;要从实际出发组织有效的讨论、质疑和交流;要及时批改作业,增加面批鼓励的数量;要在课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在六月五日上午,我们绿色社团出发到了飞霞风景区。我们到了飞霞风景区之后,开启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我们刚下车,就望见了向杨老师,嘴里还说着:“向杨老师,我们好想你呀!”向杨老师也大喊着说她想我们,我们笑开了花。她说我们要坐船到对面的天地阁参加什么启动仪式,还有小游戏呢!我们一听到要坐船,兴奋不已,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上船。
我们上了船,看着船下那北江河,是那么的碧绿,碧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是那么的`平静,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船下还时不时地泛起了微波,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像许多小仙女在跳舞一样。
我们到了天地阁,就有许多志愿者来欢迎我们,还有几位慈祥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对我们微笑,我们也跟他们打了声招呼。过了一阵子,启动仪式开始了。
一位漂亮的女士走了过来,她十分亲切地跟我们打了声招呼,之后,她就开始致词了,在致词的过程中,她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嘉宾,有其中几位,也上过台呢!我们还一齐献了一首《感恩词》给他们听。
我们还去放生了呢。老师把我们分组,一组四人。为了确保安全,每个组有一名志愿老师,一位老师领我们到船上,那里有许多装在袋子里的鱼,我们组选了一袋,然后走船的边缘,三个同学紧紧地抓住袋子的后头,一个同学抓住袋子的口,“一,二,三,放!”我们喊。看到活泼的鱼儿回到自己该生活的地方,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到了做藏宝游戏的环节了。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们进入藏宝地点,而同学们则负责来回答每一个地点的问题。我们组可不得了,一共有12个人,可老师说只限五六个人,这都12人了,所以我们组肯定是第一啦!经过三关“挫折”我们组最之后到了第四关,也就是最后一关,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们组遥遥领先,一向处于领先状态,这可让我们兴奋得不得了,所以拔起飞毛腿就往第四关的方向跑去。最后,我们组不用说,那第二就是绿小宝组,他们组也很多人,但是和我们组比起来,还嫩了点儿,那水晶花组就是最后了。但是,他们还是很开心。因为,第一第二不重要。所以呢,老师给每一个人都发了礼品。
在成长这次旅行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有一次我们去西安,刚下了高铁,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有些不知所措,而且在车站中,网络也不是很好。就在我们手忙脚乱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小姑娘,按大小我应该叫她一生“阿姨”了,她的手上套着红色的布带,上面用黄色的字体写着“车站志愿者”几个字。她微笑着走来,脸庞像一朵盛开的桃花般明艳。“出了什么问题?”她问道。我父亲告诉她:“请问XX宾馆怎么走?”她听后,微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哦,只要乘坐XX路车就可以到达!”“谢谢!”“不客气!”
走出站子,我问妈妈:“妈,她们那些志愿者真的都是志愿的吗?”妈妈说:“那当然,不然怎么会写‘志愿者’这几个字呢?”
哦!原来她们是志愿的,她们竟然会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志愿”这个大家庭里来,有了这些人员的帮助,不但温暖了那个城市,还温暖了这次旅程,更加温暖了我的旅程——成长。
在这成长的旅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肥沃的泥土,还有一朵朵鲜艳的花。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好多暖心的事情。在我3岁的时候,我的外婆带我在三门的览龙公园里玩耍、游览。我们到了池塘边看水,外婆还想带我去那边玩滑滑梯。她把我送到对岸,一不小心,自己却滑到了,掉入池塘中,把骨头摔断了。后来,幸亏有好几个大学生路过这里把我外婆送进医院,也把我带到那里。
外婆醒了,就问我:“梓毓,伤着了吗?出血了吗?”这时,我觉得外婆的爱是无处不在的。不光是家里人,陌生人都会来呵护你、爱护你,就像这些大学生一样。虽然我们不认识,但他们还是把外婆扶起来,送进了医院。所以,爱无处不在。
在各个年龄阶段,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形成一个大大的朋友圈。但很多时候,在成长这条路上,我们都只能一个人孤单行走,能陪你扛过风风雨雨一直到老的朋友寥寥无几。不得不说,我们要习惯这段旅程中的孤独。习惯了孤独之后,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满是彷徨,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有些日子,像一瞬间那样短暂;有些日子,像永远一样漫长。成长的道路上,真正的痛苦,是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另一个肩。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成长,其实就是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敌得过时光,而成长的时光又总是这般孤独。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如是说。是的,父母在子女的成长旅途中免不了伫立张望,这是一场目送,也是一场离别。是成长,让我们离别。
渐渐长大,渐渐懂得了离别,成长,让我们意识到,父母这棵参天大树终有一天也会干枯,曾被庇佑的我们只得孤零零地继续生活。是的,子女就是父母站在巷口的张望,是消散在落日余晖里的背影。成长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们得学会在那些没有人嘘寒问暖的日子、在那些大雨过后的正午、在那些失意惆怅的街头,一个人走。我们不能向父母诉说,只能独自忍受冰冷的孤独。想哭的时候,就抬头望望蓝天。孤独的背包旅行是一次次成长的过程。没有了父母的庇护,我们并不是折翼的小鸟。即便孤独,也得把悲伤往心里藏。
有时候感叹人生真的好短,可当真的盯着钟表来看时,又发现一顺间又那么长。而我还在人生路上迷茫,徘徊不前。我想要的很简单,一个人在这段独特的旅程中怀揣梦想,播撒种子走到人生的尽头,看遍花团锦簇,绵延山脉走遍大千世界,看看这世界的百态,感悟这来之不易的人生。
有时人真的需要一次旅行来感悟,开阔心灵,放松心灵世界那么大要明白东西很多,一本书,一个人,一次旅程,有时,足矣。
心灵中的世界,最让人琢磨不透。生活真的很美好旅程真的很漫长,走着走着便觉得累了,不知道该走,还是该停留,心中极为迷茫。人生之路极为漫长,梦想距现实还很遥远,未来也不知在何方。经过一个个站点看到无数人下车和无数人上车。无数的离别和无数的欢乐,无数的眼泪从脸颊脱落。无数的心酸涌上心头,无数的感动开始蔓延……这一路走来冲动过很多次,从未冷静过找到你内心的宁静。上帝将欢乐放在人心灵的最深处,那里去从来没有人到达过,从未有人真正获得过。这样独特的旅行仍在继续还没有结束,甚至,似乎没有尽头,一个人只能只身继续前行……
人生的旅程只有那么一次,谁的青春不迷茫?谁而时的眼中没有彷徨?我们身边拥有万物,但我们却常常选择性的略过,我们的视野中明明有那么多美景却又不肯伸手将它抓住……
人的一生,不论精彩梦幻,还是平淡充实,亦或坎坷荆棘,它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在旅途中,我们放飞梦想,不断追逐,以求超越自我,抓住心中的梦。
小时候,我总喜欢独自在院子里寻找乐趣。那时,漂浮在空中的五彩泡泡,总能掀起我的`思绪。我望着那流动的白云,浅蓝色多么宽厚与梦幻啊!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走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天空是不是也这样蔚蓝与美丽?然而,对于小小的我,探求外面的世界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读书,于是,我总是捧着一些彩色的书籍在树荫下津津有味的读着,当时的我并不太懂其中的深意,只是对他们更加向往。
后来,我们全家去太原旅游,虽然太原并不是最繁华的,但当时却是我梦里都向住的城市,都市的霓红灯,是那么的美丽,但支撑它的是昂贵的金钱。从那以后,我就立志要考一所好高中,以便大学可以去更远更繁华的地方去读书。这个志向是逐梦之旅的关键,更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我开始爱上学习,不再拒绝伤痛与磨难,直到现在,即使重重作业堡垒也会被我打垮,难题炮弹我会把他们一个一个拆除,考试坦克我会一步步面对,瞌睡妖精我会用力克制,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有一个充满童雅与期待的声音就会飘来――“世界那么大,我真想去看看呐!外面的天也会这么蓝吗?”无论多大的困难,睡一觉再继续满血战斗,因为在梦中,我可以带着金黄色的翅膀翱翔,所以在逐梦之旅中,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等待着花开之日,那便是我破茧重生之时!
在逐梦之路上,永远不会那么容易,路上会有失败、难过、颓但我会牢牢记住:“如果梦想不曾堕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所以,在我迷茫时,坚定地对自己说,当时的梦想,我还记得!
草木生生,一年几月,花开花谢,就是四季的史书。花谢终有时,却感谢你陪我走过一段旅程。朝歌暮酒与花相伴,生活就尽在草木葱茏的年岁中。
初春,细雨飘飞,草正在长。绿意是初春最浅的颜色,它浮在空气中,渲染了青草,映透了湖水,点绿了杨柳。“天街小雨润如酥”,春日的雨细密,“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日的草正在生长。
仲夏,骄阳烈日,正点燃着石榴花。“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这样热情的花与夏日骄阳映衬得刚好。橘红色的花瓣,灯笼似的形状,金黄的花蕊,染蜡似的树叶,鲜艳的石榴花,正是夏日的写照,明艳热烈。夏是属于石榴花的季节,它在热烈中燃烧。
深秋,桂花吐蕊,浓郁的香气自远方袭来——秋意正浓。
暮冬,松竹挺立,白色雕砌的世界,唯有松竹的绿意破风而来。
草木是生命的象征。春夏秋冬无数的生命在其间生长。但花期短暂,树木终老,时间是留不住的。于是,当一朵花谢时,一个生命走到尽头,唯有叹惋。
一年一年,花草树木陪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时光,它们见证着我的成长。
与草木相伴,是一段印刻岁月,凝于时光之中的旅程。
花年年开,草岁岁长,在时光的流转之间,花草又不尽相同。每一朵花开始都是全力绽放,每一棵草的生长都在含蓄力量。但花草殊异,有些花平淡于生活的琐碎,有些花热烈于春光的馈赠。每一朵花都有各自的性格,都有各自的美丽。
花是留不住的,所以惜花。一草一木,如若有意,不语不笑,依旧留人。
正是少年时,心中更是少年意气。见花开是欣喜,见花谢是伤怀。岁岁更替的花木,青春尚好的少年,在与草木相伴的日子里,明白生命的含义,知晓时间的逝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春尚好的我们,是夏日欲燃的石榴花,张扬热烈。时间会褪去朱颜,会令花谢。但花木之心不改,人也要永怀赤子之心。
一段与草木为伴的旅程,起点在你明白草木之美时,终点在与草木共生时。
时光转,流年乱。猛回头,却见花开枝头,人停树下。最是照影顾怜时,朱颜改,但见花谢随水去。人花两开谢,赤子心犹在。
在这条长长的人生风景线中,童年是最美好的存在,同时也是陪伴我们走向人生旅途的最初存在。
坐在人生之旅的列车上缓慢前行,童年那道奇妙的风景线不断划过窗外,映入眼帘。虽有时车外细细的雨丝飘进窗内打湿了我的衣裳,却打不湿我对过往的回望。童年是美丽的,美得让人窒息。
曾经,童年是那样的单纯,犹如清澈的溪水,不带一丝杂质;曾经,童年是那样的美好,犹如春风,带来人世间的点滴欢笑。童年也是一座金矿山,一点一滴的回忆都值得珍藏。
看向窗外,景色不停地变换着,只是有些过于匆匆,来不及去细细品味、欣赏,转瞬即逝,便消失在后方无边的时光海洋中。
依旧记得天真无邪的我,在童年这把油纸伞的庇护下逐渐成长,轻轻步入了充满欢笑的幼儿园,随后又踏入了朗朗书声中的小学。然而列车似乎越开越快,童年中那些曾亲密无间的朋友早已在斗转星移中不知所踪,仅留下我独自一人守望着星空,在夜雨迷离中,惆怅蒙上我的心头。
我也曾以为可以留住车窗外那些美丽奇妙的景色,以及车厢中儿时玩伴的气息,却是不然,我不得不对时间带走的记忆说“再见”,又或“再也不见”。正如冰心所说的“童年如梦又似真,是回忆儿时光景的含泪微笑”。
“天空之镜”,这是我对青海湖的第一反应。悠久的蓝天,湛蓝的湖面已不分彼此,着实恍得人有些不知道哪儿是天,哪儿是湖了。我们每天就绕着这片地上的“天”骑行,浑身浸泡在湖面泛起的微风中,惬意得快要融进这片天地。然而今天凌晨,天不亮,当地的向导便喊我们起床,说带我们去看鳇鱼。
这么早起床,令我们多少有些不满,不过想着能到青海湖边看鱼,心中可回味着湖边的美景,也就释然了。可渐渐地发现,当地人走的方向并不是向湖边的,心中十分疑惑,有人忍不住问:“叔叔,我们不是去青海湖看鱼吗?”当地人听了一楞,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娃子,我们是去看鱼,但不是青海湖里的啊。”我们听了后一阵骚动,甚至有人抱怨:青海湖不去,去看什么鱼!我也有些生气。再看看当地人,微微笑了笑,不语,继续带路。
我们走近一条约有10来米宽的河道旁,里面水流挺急,当时天色不太亮,除了“浑浊”的河水外,啥也看不出来啊。“是不是我们来得太早了,鱼儿孩子睡觉呀?”我们爆出一片笑声,“你们眼前的都是鱼啊。”当地人的一句慢吞吞的话令我们的笑声戛然而止。他的意思,那珍贵的鳇鱼就在我们眼前?我们都瞪大双眼望向水面……
仔细盯着河面半晌,那一刻,我呆滞了。水中的“浑浊”,竟全是鱼!一眼望不到头。它们像在北京赶地铁一样,朝着一个方向疯狂地窜动着,拥挤着。可奇怪的是,它们朝着的并不是下游,而是——上游!这么多鱼拼命地想往上游挤,究竟是要干什么去呢?
顺着河岸朝上游走,出现在眼前的是水中一级级的石阶,约有50多级。每一级,都有无数的小黑点在不停地摆动、蹦跳。听当地人解释到:鳇鱼每值产卵期,都必须要回到上游它的出生地,去完成这个艰辛而伟大的生命工程。只有历经千辛万苦能游回顶点的鳇鱼才能完成这个使命,体力稍弱的鳇鱼很可能就会累死在途中。这时,一条鳇鱼因体力不支被河流冲回到了岸边的浅水区,在痛苦地拼命挣扎着不被冲得更远,我不忍心,想帮助它“走”上一个台阶,却被当地人拦住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游回去,否则就算你现在能帮它过去了,它也不可能完成洄游的全程。”我不甘,刚想继续向它走去,却发现这个小身影已经挣扎着游回了河道中,继续向前向上跃去,一次,两次……那一刻,我的心,震动了。
什么是恶?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我们身处激烈的竞争中,不正如一条条鳇鱼,失败,则死。成功,则可繁衍生息。被馈赠的成功,风吹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