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用9篇)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

阿城区和平小学李会民

众所周知,人的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大基本能力组成。因此,现代教育应放在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具备的综合知识、能力、意识的整体开发和培养基础上,我们的美术课更要注重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

一、教师在教学中加进较多的文化色彩

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字智能、教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成为自然观察者。只有丰富其文化知识的内涵。才能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让学生体验到更加多样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

例如教学《闪光的名字》一课时,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我融入了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对古代语言文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激起浓郁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别人的名字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不仅是在低年段,中年段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案例。如四年级的《线条的动与静》一课。为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美术语言,我决定与音乐课牵手,运用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让学生体验线条的静止与流动。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

段,让学生用线条表达出音乐家复杂的心情。学生作品中的线条或流畅、或中断,或此起、或彼伏,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贝多芬激昂、安静、舒缓的内心世界。在感受了线段的动与静之后,教师的适时引导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自主地掌握了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现动与静。

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

让客观的教材跳跃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开放思维想象的氛围里,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思维更广泛、更透彻、更充分、更强烈地表达情感。让学生撇开思维的缰绳,任意驰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创造性教学应围绕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情境或过程进行必要的描述的能力。

在一节美术课上,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及学生这是什么,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可想而知。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天真和烂漫的,时常超乎常人想象。因此,我们要灵活地应用教材,活跃教材,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扩散其思维,避免学生在“标准范围”面前如履薄冰,举步艰难,循规蹈矩。

2.培养学生尝试对问题或现象作出解释和表达的能力。

教育的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留给学生自主尝试,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不是设计好现成的模式让他们模仿,而是让他们动手动脑,自己去实验,懂得怎样去获取,去探索,去发现美、创造美,力求做到课堂教学在轻松、欢快、自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

3.培养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收集和处理必要的资料、信息、素材的能力。

在教学《我心中的未来》一课中,我让学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与讲解,通过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时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既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建构个人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收集讲解、讨论中对于高科技的产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把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智能潜水艇、神奇的厨具、与动物的对讲机等等。这些作品发挥了学生潜在的智力潜能,同时也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做出综合性评价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要由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例如是否具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是否能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能收集、整理资料、鉴别、欣赏及完善自己的作品;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等等。

总之,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应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和更好地领会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温故”中“知新”,在“知新”中“温故”,从而形成对某一学习主题系统化的理解,形成概念系统和解释框架。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应表现为“茅塞顿开”、“深得吾心”、“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从而赋予生命因为遐思、冥想和憧憬而秉有的灵动、舒展和充盈,这就是美术教育可以为个性发展铺就的现实之路。

小学美术课堂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2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1. 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2.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具备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还要从我做起,开展好自我批评,做好示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拥有主宰自己的权利,自主地进行课堂活动,充分表现现代教育的人性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合作,互动发展。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提问,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彻底打破旧传统教学的不良局面,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

三、激发情感智慧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四、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现在一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过多。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又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直观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多媒体的作用,适时加以运用,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应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七、探讨最佳教法

在校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校外教育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可以使少年儿童快乐地投身其中,获取知识,提高观察、想象、判断、操作等能力。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汽车模拟驾驶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驾驶的乐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文明行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免费开放四驱车活动,在组装模型、轨道赛跑等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设手工制作兴趣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美术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二、校外教育是发展青少年个性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校外教育的一条主要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遵照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来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强制性,学生不想学也得学。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而校外教育则可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孩子进行学情调查,对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科学检测,然后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课外教育教学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外实施德育,没有固定的课程、课时与内容,但这也恰是校外德育的优势所在,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而不是靠口头说教。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放映教育片、请知名专家作报告以及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等,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国耻国难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强化了他们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父母、爱自己的观念。

四、校外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就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目前基础教育面对的青少年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缺乏磨炼。因此,校外教育要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脆弱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让他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举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街头卖报,模拟长征等。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校外教育可以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

孩子不仅有求知的需要,同时还有娱乐、交往的需要。汝南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交友、倾诉心声的平台。孩子们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忘记了一切烦恼、忧愁,尽情唱歌、跳舞、做游戏,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一个个脸上都绽开了笑容。

总之,校外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实践性强等特点,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机构正在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社会的认可。让我们同心协力,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本栏责编 晓 月)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4

摘 要: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生存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社会适应能力,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是特教老师应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301-01

1.正确对待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后,其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残疾学生依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且进步空间很大。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从刚来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发展到毕业时的会洗脸刷牙、穿衣叠被、自觉就餐、打扫卫生,会礼貌待人,能助人为乐。很多儿童不光智力有障碍,同时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只会说极简单的个别词语。经过学习和训练,这些同学都不同程度度地取得了进步,充分说明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是有必要的。残疾是不可逆的,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这些儿童充分发展其能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质量。

2.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3.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

4.坚持因材施教,帮助树立自信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真实状况,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要一视同仁关爱学生,而不要一概而论应付教学。聪明伶俐的孩子需要老师的关爱,那些发展迟缓、身体有种种缺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个性化教育环节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为他们付出加倍的爱心和耐心,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不解,小脑袋瓜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问号。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感,引导好了可以使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体验。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相对其他儿童会更加焦躁、不稳定,教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营造尽量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不必拘泥孩子一定要坐成什么姿势,一定不可有小动作,确保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有时课堂上出现一些荒诞可笑的回答时,也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可能鼓励孩子这种创新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仅仅在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信心,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每天都能体验或感受成功的乐趣。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针对个体差异,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学习活动形式的方法,从环境营造和自信心的确立方面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帮助每一个孩子在特殊教育环境中都能健康成长。

5.注重特殊教育学校人本主义的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应体现传统文化的优势,更应超越历史和现实,面向未来。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普通学校实行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在特殊教育学校也进行了以学生为主,分层次、分类别、个性化的教学改革,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中的反映。

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应从学生需要出发,考虑设置适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设适合学生需要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适合学生训练的康复器材,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学校还要配备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专业特教教师,培养热爱特教,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学校管理干部,培养能起带头作用的特教骨干教师。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6号文精神的精神,提高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培养,规范和协调我院学生课堂与教学课外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6号文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大学生成长和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综合素质为核心,整合行政管理、教学、学生工作队伍力量,充分调动团、学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构建立体的,全过程的,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一支政治方向明确、业务素质过硬、社会活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既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又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内容与方式

培养的内容包括:政治西乡素质、专业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管理活动节、学习竞赛等。

三、组织管理和实施

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成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院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各年级辅导员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除课堂教学由院办协调各教研室实施之外,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均由学工办协同院团委、学生会执行。

2.我院学生活动总体上以本方案为指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一览表中所列项目为所有学生均需接受训练的内容。学工办可以根据每学年的社会发展形形势、学校的工作重点、学生活动经费、教学计划安排等情况变化而酌情增减执行。

3.学工办在每学年初列出本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计划(包括全年的具体活动项目、实施时间、经费预算等),报学院领导审批后执行。

四、综合素质学分制管理

1.教育。政治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主题班会应就综合素质学分制度对新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综合素质学分制度的重要意义。

2.备案。政治辅导员负责所管辖班级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手册的管理工作,每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手册进行备案,防止学生因遗失学分手册而带来的麻烦。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6

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罗伟贤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12期

摘 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是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在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自”教育 综合素质 培养

一、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的必要性

主体性是人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人的价值在于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潜能的开发。“三自”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确立学生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中职学校开展“三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服务”中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搭建“三自”教育平台

1.突出自我教育,让学生自我发展

(1)荣誉申报制度。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荣誉申报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推出标兵班委、优秀团队、文明守纪团队、仪表规范团队、卫生整洁团队、“两操”标兵六项集体荣誉和孝敬父母标兵、学习标兵、尊师模范、劳动模范、进步学生等20多项个人荣誉称号。在学期开始时,教师指导班级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自我实施、自我协调和控制,使外在约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

(2)主题班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团委根据班级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自拟主题,进行设计、准备、实施,使学生参照相应的主题内容,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

(3)校园文化。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举行技能大比武,让学生在技能比拼中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愿望。

2.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我管理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自我管理即让学生转变角色,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及学生会的作用,建立学生—班级—学生会的三级自我管理体系。学生个体根据自身情况申报进步学生等个人荣誉称号,确定学期个人奋斗目标。班级根据班级建设管理情况申报标兵班委等多项集体荣誉,建立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对班级多层次多系列的目标进行管理,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会负责校一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及学校活动的策划、组织,对班级的自我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定期检查。

3.创设条件,增强自我服务意识

(1)开展文明服务周活动。文明服务周活动是在学校学生科、团委、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我服务教育的活动。全体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为期半周或一周的文明服务岗工作,各岗位有明确的职责要求,主要职责为各岗范围内的清洁、保洁和学生违纪情况的检查,以及协助教师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上岗时间为早操和早自习时间段、上午第四节课、下午第三节课和其他课间时间(每节课推迟五分钟上课)。文明岗学生要配带文明岗标志,班级值周情况每天由行政值日干部和学生督察负责填写工作考评表送学生科备案,在考核栏中公布各班成绩。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

(2)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校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承担着各种公益劳动与社区活动任务,如参加“交通指挥岗”“社区服务队”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协作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将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多层次的学生监督管理和培训体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7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的

我们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状况, 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2006]16号) 两个文件为主要依据, 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 力图破解当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培养思路、重整培养资源、构建培养载体、搭建培养平台、畅通培养渠道, 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负其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综合素质教育体制和模块培养、活动导向、实践育人、科学考评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

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我们的研究思路立足于两个16号文件, 将学生综合素质分为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大类、八个模块, 以模块培养、活动导向、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 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旨在培养政治坚定、学业优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内容分为七项: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理论课程、民主生活会及主题班会、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学生党员培养、学生干部的培养等。

2. 道德法纪素质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为:政治理论课、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劳动卫生四项内容。

3.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是在人的一般道德基础之上完成的职业目标的道德要求。本模块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奉献精神等职业道德素质。具体内容为:第一学年从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课) 成绩、日常活动、社会实践及单列加分四个方面进行培养;第二学年从日常活动、社会实践及单列项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第三学年依据本人的顶岗实习表现, 从企业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两方面进行考核。

4. 基本人文素质培养。

基本人文素质从语文能力、公共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阅读、讲座、社团活动及各类人文、艺术等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协作精神, 优化学生的内在品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社会适应能力。

5. 身体健康素质培养。

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锻炼意识。主要从体育课成绩、《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早操成绩、运动参与、运动训练五个方面进行培养考核。

6.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结合目前学院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绩、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研究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 就业创业素质培养。

就业创业素质培养考核, 第一、二学年从理论课 (就业指导课) 成绩、日常活动、社会实践及单列加分四个方面综合考核, 第三学年依据本人的顶岗实习成绩, 结合本人就业方式两方面进行培养考核。

8. 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科技创新素质主要从创新性作业、撰写论文、参加学术讲座、技能竞赛、科技创意活动和竞赛等方面进行培养。

三、研究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

1. 实现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与高职教育规律的统一。

任何教育形式均有着特定的教育对象, 教育规律必须与特定的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相统一、相匹配。我们的研究, 旨在克服高职学生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类型不匹配的现象, 着力实现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与高职学生教育规律的统一。

2. 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一。

当前, 各高职院校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两个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 存在着措施不均力的现象, 出现了抓智育硬, 抓德育软;抓业务队伍建设硬, 抓政工队伍建设软;抓技能培养硬, 抓素质培养软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从源头上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研究, 旨在克服不均力现象,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律, 力图准确把握中央文件精神、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完善素质评价体系,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增强素质教育效果, 着力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一。

3.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统一。

各高职院校在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上,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学习教育轻实践养成、重组织管理轻个体参与的现象。我们的研究, 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状况的分析,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 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培养思路、重整培养资源、构建培养载体、搭建培养平台、畅通培养渠道,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统一。

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文化内涵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身心及健康的审美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他们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青年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戰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从而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培育他们立志强国富民的责任感。

1.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何谓音乐?音乐就是通过有组织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感情表象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和道德观念。而音乐作品则是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反映。其中的形象刻画,必然的以某种方式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作者的政治道德观念。因此,音乐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的政治道德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音响”的手段来塑造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作用于人的感情,沟通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智慧,它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如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豪迈气魄和坚毅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教育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发地产生对祖国的责任感,珍惜现有生活、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这无疑也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音乐是最能深刻地表现人类崇高和美好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比起绘画、雕刻、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能更直接地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可以感染、启发、激励和鼓舞人,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操。比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高超的演奏技巧,演绎波澜澎湃的气势,使人听后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激动、奔放和怨愤的思想情绪,配合上相应的画面,听者可以从音响和画面的感受中,得到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体验,从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青年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及培养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因此,良好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结构,提高各种能力的必要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来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及内涵。

2.1音乐教育可以发展青年学生的全面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制约着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音乐教学通过声乐演唱、舞蹈律动、视唱练耳等手段,可以滋润和启发右脑利用过去的经验与知识来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给负担抽象概念学习与研究的左脑以物质的调剂。因此,音乐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金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因此,作为开启人类智慧金钥匙之一的音符与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创造思维是分不开的。

2.2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审美教育的熏陶,往往能活跃科学家的思想,启迪他们创造的灵感,丰富他们的视野,是帮助他们发现、解决各种各样疑难问题的途径。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科学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注入了新的生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门多功能的艺术学科,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青年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审美素养和鉴赏力,才能使创造的灵感更活跃,使心理结构更健全,才能达到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

3.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身心素质

音乐教育有益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它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不谋而和。现代体育运动已不再使用枯燥单调的哨音和口令,而是采用音乐对运动员进行节奏训练。这种训练对运动员动作准确度和灵敏度提高很大。如冰上芭蕾、艺术体等运动项以目都配优操美的音乐,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

作为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能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其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柔韧心理、宽容心理、进取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第三,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能缓解其他课程造成的紧张,有助于理解和消化其他课程。第四,听赏或演绎高雅优美的音乐,能疏通血脉,调节神经,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4.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并促使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文化、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提高人才素质中,音乐教育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音乐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大学,把音乐与数学、几何与天文并列为四个主要学科;古希腊人认为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欧洲早期教育家柏拉图把音乐和德育是发展青年身心的两种教育科目,他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原则。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列为其六种科目之,以次向世人传播高尚道德观和高超的文化技能观。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育人。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塑造成为一个对全社会乃至全人类以福祉的全能型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感去带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恰如其分的神态、语言、动作、范唱或范奏等传达情感信息,给学生以音乐的美感,让学生置身于这种亲切的氛围中,从而影响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是现代音乐教学应大力提倡的师生情感互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准确把握乐曲的风格特点,力足于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还需反复听赏,更需动画结合,利用视听媒体最为直观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和参与,画面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捷克著名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品---交响诗《沃尔塔瓦河》,通過用心聆听和感受,我们从沃尔塔瓦河涌动的源头,感受她的静谧,从流经的村庄感受她的欢愉,从流过的夜晚感受她的神秘,从穿越的峡谷感受她的强大,从冲出障碍继续奔流感受她的浩荡。作品在每个乐段都给欣赏者不同的体验,这些意趣、情趣和谐趣相互交融,与作曲家的志向情感以及创作机智一起,让我们的内心充满难以言传的愉悦。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愉悦之中,仿佛感觉到自己就是那汹涌的浪花,全身增添了源源不断、澎湃涌动的力量,显示出人对生命力、对永恒精神的追求,而这正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

总之,作为现代音乐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还音乐教育本质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和谐、奋进、创新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最终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完美其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刘志强.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9

摘要:民族的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必须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模式的办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上一篇:路与行高三作文下一篇:数学老师应聘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