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之美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宋词之美(通用9篇)

唐诗宋词之美 篇1

唐诗宋词之美

(2011-03-29 14:27:43)转载▼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无限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如痴如醉……

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明月光下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比如,同是写月,唐诗中多是明月满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辽远;更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刻。即使有缺月残月,也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般的从容;也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样的热忱。宋词中多是残月淡月,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静谧;有“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的惆怅;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苍凉;有“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的寂寞;更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伤悲。即使有明月满月,也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也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愁思。

再如,同是写水,唐诗中的水,多是江河湖海之水,是大水,是急水,是深水,是呈现一种气魄和胸怀的水,更多的是“月涌大江流”的辽阔,是“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剧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急促,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尽管也有“泉眼无声惜细流”的纤细,也有“桃花尽日随流水”的柔缓。但是,纤细和柔缓背后依然是满心喜悦,满腔热忱。而宋词中的水,多是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思和愁绪的水,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那种漂着落红的水,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中落满柳絮的水。多是池水,是春水,是秋水,是“池塘风绿风微暖”的散淡,是“縠皱波纹迎客棹”的闲适,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黯然,是“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的婉转,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惆怅,尽管也有“千里澄江似练”的广阔,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但是,广阔和豪放背后依旧是满心荒凉,满腹感慨。

从表达风格上看,唐诗之美,多在于直抒胸臆,兼有婉转、隐晦和朦胧之作。宋词之美,多在于婉约曲折,兼有直抒胸臆豪放之作。同样是写饮酒,无论哪种诗体,均多直白和率真之语,多以酒表现朋友之情、人生之感,读之往往让人为之动容。像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在五言绝句《问刘十九》中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孟浩然在五言律诗《过故人庄》中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在七言绝句《渭城曲》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在七言律诗《客至》中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韩愈在古体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李白在乐府体诗《将进酒》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同样写饮酒,不管哪个词牌,宋词中往往掺杂了作者所思、所感、所愁,较之唐诗,更显隐晦。但是,正是这种隐晦婉转,更增强了宋词独有的美感。像宋代的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晏殊在《浣溪沙》中说,“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柳永在《蝶恋花》中说,“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秦观在《望海潮》中说,“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周邦彦在《兰陵王》中说,“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说,“三盏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便是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格律形式上看,唐诗之美,多在于诗句格律的整齐划一。句式尤以五言、七言句为主,兼有四言、六言;格律尤以律诗、绝句为主,兼有古风、乐府,后二者格式略为自由。总而言之,唐诗,体现的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排列美。宋词之美,多在于词句组合的错落有致。每个词牌,格律平仄要求不同。句式多长短不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组合在一起,当然也有《生查子》《浣溪沙》《木兰花》等少数词牌的句式字数比较整齐。但不管如何,宋词,体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组合美。比如,同样表现送别这个主题,唐代的诗人骆宾王用五言绝句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用五言律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用七言绝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杜甫用七言律诗说,“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而宋代的词人柳永用《雨霖铃》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欧阳修用《浪淘沙》说,“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苏轼用《临江仙》说,“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辛弃疾用《木兰花慢》说,“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以人为喻,唐诗如慷慨豁达之壮士,宋词如弱柳扶风之虞美人。此壮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会须一饮三百杯”;住则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行则“万里送行舟”,“直挂云帆济沧海”抑或“驱车登古原”,“春风得意马蹄疾”。虞美人则着“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饮不过“三盏两杯淡酒”,住在“寂寞梧桐深院”,出行须“香车宝马”抑或“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以物为喻,唐诗如叶茂之大树,宋词似妖冶之繁花。树分四时:昨日“春来发几枝”,今日“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日过了便是 “绿树阴浓夏日长”,秋来“金井梧桐秋叶黄”,冬日雪来便会“凤林千树梨花老”,“万树松萝万朵云”。花开四季,春日烂漫,“红杏枝头春意闹”;夏日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秋日赏桂花的“暗淡轻黄体性柔”,同样“莫负东篱菊蕊黄”;冬日“寒梅点缀琼枝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以日月为喻,唐诗如旭日东升,尽管也会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是“甲光向日金鳞开”,其道大光,灿烂辉煌;宋词如“良宵淡月”,“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清凉静幽,意味深长。以山水为喻,唐诗就是云蒸霞蔚的高山峻岭,读唐诗则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于大气中体味意境高远;宋词就是幽幽浮萍下的潺潺流水,读宋词则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于精细处体会意绪飘渺。以四季为喻,唐诗如秋末冬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丰硕背后有苍凉,苍凉更显成熟美;宋词如春末夏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优美背后是忧伤,忧伤更知真情美。

唐诗宋词之美 篇2

一管中窥豹, 了解理论

在唐诗宋词中常见的理论是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和脚本理论。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的运用制造出了一些偏离常规语言的效果, 角色总是更加引人注目、更加突出。在心理学研究中, 角色更容易被审美和感知、更容易被释义、更容易被记住和鉴别。古人在诗词创作中, 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的时候, 经常会把这个物体和周边的环境区分开, 而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特定物体上。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在诗的前四句中, 诗人重点描述了渭川田家几个特定的生活场景:田夫荷锄、蚕眠桑叶、雉雊麦苗、野老倚杖、牛羊归来、夕阳残照。在“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的前半句中, “墟落”是背景, 而“斜光”则是角色, 在后半句中, 穷巷是背景, 而牛羊是角色, 穷巷和斜光照射的墟落构成了牛羊归来的背景;在“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中, 荆扉是背景, 而野老是角色。如果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 前一句构成了第二句的背景。在第三句“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的前半句中, 麦苗是背景, 野鸡是角色;在后半句中, 桑叶是背景, 春眠的蚕是角色;而整句中, 在桑叶上春眠的蚕是背景, 在麦地中啼叫的野鸡是角色。第四句“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中, 重点是田夫这个角色, 前面的描述都是为这个角色服务的, 前面的描述部分构成了农夫这个角色的背景。在这里, 王维犹如一个摄影师, 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渭川田家傍晚时的近景和远景, 形成了整体描述和特写相互结合的诗词风格。

脚本理论是对那些反复和经常出现的, 按照事件顺序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结构。当我们在对一个语言进行理解时, 经常会使脑子不自觉地去和相关脚本做比较, 以此来弥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 “唐诗宋词与女性文化”、“关于‘愁’的诗词研究”、“酒·中国古代文学·失意文人”及“才子佳人”等中常有脚本理论运用。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柳永的这首传世名作中, 上阕主要是对情人洒泪分别、日暮时分、清秋时节等场景进行描述, 下半阕则是对未来的相思进行的一种叙述。在这首词里, 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分离, 因为读者对他们的相识、一见钟情、相爱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整体认识, 而不必再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描述他们的相爱经历, 重点放在了对他们分别时的凄惨情境进行的描述, 犹如强光灯的照射, 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触, 之前的步骤和之后的步骤则都变成了背景, 映衬出这个步骤的重点。如果读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凄美爱情故事整体步骤的话, 则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在诗词鉴赏课上,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境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感受意境, 仔细品味

意境是解读诗歌不可或缺的钥匙, 也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与景和谐统一, 情景交融, 情景互映。例如,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连续用九个名词, 写出了九种事物, 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枯树兀立山野, 藤蔓缠绕着枯树,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 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 荒村茅舍逸然自适, 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 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 实则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瘦”等词恰到好处的运用, 渲染出游子长期羁旅在外, 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抑郁痛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 情由景显, 情和景交融一体。

总之, 唐诗宋词的教学更致力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她有着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 再加上我们长期的刻苦钻研, 精心嫁接剪裁, 我们不仅是有条件而且是必须让这选栽的花儿开得别样红艳。

参考文献

[1]钱士宽.唐诗宋词选修教学策略例说[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13)

[2]王静.自然与人格的契合, 物境与心境的交融——《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文教资料, 2010 (36)

沉醉于唐诗宋词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面对茫茫的宇宙,感慨万端却无法把内心的想法一吐为快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你漫步江边,看春水盈盈,花木欣荣,怎么道出眼前的心声?朝起晨岚、晚来凉风等自然变化;春代秋序、沧海桑田等岁月更迭,无一不映射在你的心中,唐诗与宋词恰在这时给了我们许多的慰藉。

唐诗宋词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高远的志向。其力量在于情,在于真,在于让后人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与面目,千载而下,后人总是在神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个只可仰望的高度,源于一种敬佩,一种无法超越的力量在延续着这种魅力。

根据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诗宋词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吸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借飘摇山河的荒芜。

在这里,老杜春夜咏哦,贾岛半夜叩门,易安一声长叹。

在这里,志南杖过桥东,志和泛舟垂钓,诚斋夏日赏荷。

在这里,放翁夜阑卧听,东坡赤壁怀古,太白对月吟唱。

……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浓浓春意。沉醉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发现——高高的院墙中,生机盎然,诗人为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所感染;沉醉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人生感悟——牛毛般的细雨落在大地上,好雨无言,草木全知:春,你就像一位清柔婉约的女子。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艳艳荷塘。沉醉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色意象——一池荷叶映绿了半边天空,而小荷之尖尖角上,蜻蜓独立;沉醉于“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一枝荷花异常纯洁,虽美丽却不妖艳。唐诗宋词中的荷,你是百花仙子啊。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瑟瑟秋风。沉醉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江客船——诗人路过苏州,对江心渔火,叹乡愁不眠;沉醉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淡然独处——看漫山遍野的枫叶,陶醉其中,人生况味如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热而宁静。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皑皑白雪。沉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奔放——冬天的夜晚,就像刮了一阵春风,晶莹的雪花飘到树上,就像朵朵梨花绽放;沉醉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芳自赏——冬天,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梅花在寒风中顶着压力傲然怒放。

漫漫人生路,与唐诗宋词同行,我的生活便会绚丽多彩。唐诗宋词,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清露。

拥有唐诗宋词,我的眼泪也会绽放花朵;拥有唐诗宋词,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热爱唐诗宋词吧!

【另辟蹊径】

本文用排比的结构展开,很有气势;唐诗宋词的列举,特显文采。

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在这里……”之后,用一个“我”学习唐诗宋词的故事展开,把题目中的“我”落到实处,让文章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更能体现唐诗宋词的魅力。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唐诗宋词的激励作用”“唐诗宋词折射的时代精神”“唐诗宋词的高度”等立意角度。 (枣阳白水高中杜春香老师荐评)

唐诗宋词元曲 篇4

下联:李篆曹隶颜楷王行张草金石刀刻,传统书法五体一脉承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某个时代的文学是某个时代的文化的一个元素,同时某个时代的文化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文化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特定时代的文学必然会深深地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唐宋以及宋元的朝代更替,是政治上的巨大变革,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热切地期待社会稳定,经济在受到战争破坏后渐渐复苏、发展,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渐渐突显出来。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的成熟繁荣,宋词也进入了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元曲也称元戏剧,它的出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文学更加地平民化,这是受到元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以汉人为主的文学创作主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中下层的大众生活。

诗词曲等文学样式的更新,也彰显了文学创作者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宋诗步唐诗后尘,虽也自成景象,但总体水平难以超越唐诗。既然诗这种文学样式不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特征,人们就将目光放在了在唐时刚萌芽、起步的词上,随着一大批优秀词人的涌现,使宋词达到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峰,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也使词成为了宋代的一个特征。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三者之间的关系: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三者的区别主要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诗庄,词媚,曲谐。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变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韵,表达出轻巧尖新或豪放雄阔的意境与缠绵绮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后期词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成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体。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现已成为失却“声情”的半璧“哑词”。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宋代词人创造出了离合回旋、若往若还、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感染力量。如果宋词唱法能传到现在的话肯定不亚于当今歌坛。如今宋词只有“文情”,没有声曲,是世界艺术史上无可追补的千古恨事。

宋词发展主要经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作品。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张元干、向子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吴潜、刘辰翁、文天祥等,如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他一生有词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写抗金和恢复中原的宏愿,壮志被抑的悲愤,对苟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的赞美,深挚情意的低诉;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的。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宛如丛丛奇葩争胜,也不可能都用婉约一格来概括。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楼台”,王沂孙的“运意高远”、“吐韵妍和”,张炎的“清远蕴藉”、“凄怆缠绵”,等等。金末元好问词为北国之冠,兼有豪放婉约多种风格。乐章雅丽,情致幽婉,是宋、金时代词艺发展的终结者。

唐诗宋词鉴赏 篇5

鉴与赏

要学会咬文嚼字。古人的唐宋诗词用“鉴”字是很慎重的,篆书的“鑑”,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字里的东西。“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文字发展到楷书后字形变了。这个“鉴”作为名词又当镜子讲。《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那就是镜子。所以对古人诗词名篇要鉴要赏。而赏是交流,彼此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古人说的是什么,针对性如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拿到一首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一读完就能鉴赏了吗?那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孟子这段话浓缩起来就是知人论事。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论其事,真正读懂,有很多先决条件,需要我们挖掘了解。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对待诗如此注重。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诗;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

中华几千年历史,从诗的产生发展至今天,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诗的定义是什么,五言、七言、平平仄仄?能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了吗?北大一位老教授说:“全唐诗有一二千家,几万首诗,我看完后只有1000多首是诗,而其他只是采用诗的形式说话,不是诗。唐诗不是每首都好。我曾对唐朝白居易、宋代陆游两位的全集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读得我昏昏欲睡,其中真正打动我的诗词不多。当然人们要谦虚谨慎地鉴,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不要死在它的句下,不要在字面上打架。真正的诗既注重文字,又讲道理。形式像诗不定是诗;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

诗人

——诗人、圣贤都多愁善感

当诗人的重要条件是多愁善感。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病态。但实际上愁是情的代指。多愁包括忧患在内,就是多情,古时的愁就是情。诗人写诗惊心动魄、呕心沥血,所推动的就是情。善感意指诗人感受能力特别敏锐,别人无动于衷的事,诗人受不了。换个词说:诗人感情丰富。这样你读诗就有收获了。

诗人与平常人不一样,总被认为落落寡欢、不合时宜、不通情理等。诗人感情特别强烈,不然也成不了诗人。圣贤孔子也是如此,多情善感。孔子看到江水在流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句哲理的话,但首先是孔子的感情,他动心了。再说到中国大诗人,例如诗圣杜甫也是多愁善感的,否则怎会有如此多好诗。他的曲江二首写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压伤多酒入唇。„„一片花的飘落,-3 使诗人心灵发生震动,风飘万点,他就更受不了了。因而正愁人。多么深情呀!他这首诗及所表达的情感给后人以引导,继承和发展。宋代秦少游的词:飞红万点仇如海。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否从这里来的?林黛玉的葬花词也是从杜诗中吸取了营养。对诗的感受就是悟,悟会加深感想。词典上的东西是死的,我们读诗词要自己多感悟,要有活的东西。

——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

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月亮高悬夜空明亮,诗人想起咏月亮的诗歌和种种艺术的联想。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桂树和玉兔,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嫦娥又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不死药后直奔月亮来的。自古多少诗人为此抒发情感,成就名篇。唐诗宋词不只是那些诗人、词人的事,它是与民族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学诗写诗不能撇开中华历史文化的传统母体,西方人说文学作品是私生子,没有父母。但是我们中华古人不这么想,发知其人,论其事。不问,那是无情无味。在文学史里对文学作品要讲时代背景。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作品很多,不了解其人很难了解其词。他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包含辛稼轩一生的感慨。他率领队伍从北方来到南方抗金,雄心壮志,才气纵横。宋孝宗任用他打了一些胜仗。40岁做地方官,后被弹劾去官。他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豪志。所以一上楼就愁,这个愁就是情。欲说还休,又如李商隐在《夕阳楼》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陆游的柳暗花明是从这里来的。这是诗人与物的交流,自比孤鸿,向何处去,没有答案,因此只有自悠悠。诗人左右逢源,勾勾连连。唐初的陈子昂《登幽州古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样的感情,是宇宙的胸怀,是小小的个人处在浩大的宇宙之中,自己的心灵感触。

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3 美酒、玉杯、琵琶催发,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于是,诗的后两句转入言情:休笑战士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远赴边庭征战的能有几人生还? “ 古来 ” 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

古凉州靠近西域,风物情景与中原迥异。诗人在这首短诗中,抓住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琵琶乐曲,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和地域感,有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情深、味浓的边塞风物画卷。诗中的形象鲜明,格调豪壮,它没有直接去描摩人物形象,然而在全诗所渲染的景物和氛围中,一个有动作、有性格、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边塞健儿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塞外景色单调,作者在平常的痛饮中蕴藉了壮美的豪情,悲凉的情调,随着催发的琵琶声一起激发出来,使天地光色都显得十分壮阔。正是这种粗线条的画面,一经点染便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盛唐边塞诗是唐王朝频繁进行边塞战争的反映。当时不少著名的诗人都长于用七言诗体描绘塞外绮丽的风光和壮观的战争场面,王翰却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景象,用极为简约的绝句形式来表现同样的题材。他撇开正面的战争描写,由景入情,内容与形式十分谐调,别具风姿。其中第二句 “ 欲饮琵琶马上催 ”,打破了七言诗习用的音步,采用上二下五的句法,显得顿挫有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王翰是位富于浪漫气质的诗人,他豪放不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曾因纵饮游猎,击鼓穷欢而被贬官。诗如其人,他的这首《凉州词》以浓厚的浪漫气息,诗化了西北边陲的军旅生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所表现的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风貌,为唐诗艺术增添了异彩。

姓名:张玮 学号:08095089

经济学院 金融工程08级20班

唐诗和宋词 篇6

1、唐诗精选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2、唐诗精选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3、唐诗精选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4、宋词精选

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5、宋词精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唐诗宋词里的童年童趣 篇7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是写寒冷的冬季,一顽皮孩童用彩线穿住一块冰,提起当锣来敲,起初声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块被敲落,碎了一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热火朝天。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将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中描绘了暮春的乡村,篱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儿谢了,新叶初生,孩子们嬉戏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偏偏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扑朔迷离,蝴蝶寻不到了,孩子们叹气逗趣,神态可爱。

古代孩子的乐趣并不比现代的孩子少,采莲蓬、放风筝、钓鱼、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我最爱读此诗,因这首诗像我童年的录像,午后是安静的,蝉鸣格外响亮,我常赤着脚丫,轻轻走近粗壮的老柳树,屏神静气,踮起脚尖儿,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扑扇着翅膀在我手中挣扎……

刘克庄的《鸟石山》诗里的儿童很调皮“: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小时,天真无邪的孩子都做过“坏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绘偷莲的孩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泼稚气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去河里偷采莲,却不知隐藏踪迹,孩子可真有趣。

唐代韦庄笔下的幼女很可爱,小女孩不到两岁吧,刚能听懂大人的话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学着说话,口齿尚不清楚,她会跟着别人喊父亲的名字,玩小车上瘾以至不肯睡觉。小女孩都爱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绣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闹。记录小孩的成长很耐人寻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写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则玩着刚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烂漫。“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是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缩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写的小孩儿学钓鱼活灵活现,把自己藏在野草丛中,不让鱼儿看见,路人问他话,也不敢回应,怕惊动鱼儿不上钩。白描手法,浅显易懂,自然纯真,形神兼备,像一幅现实生活的剪影。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十法 篇8

1.运用“问题教学法”。在开课伊始,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此时教师要多讲授一些,但讲授不代表就是满堂灌,精彩的讲授事实上是在引导、在启发。怎样使自己的讲授“出彩”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其主要操作环节是:(1)布置预习,触发问题;(2)检查梳理,交流问题;(3)意见撞击,筛选问题;(4)递进思考,解剖问题;(5)拓宽阅读。深化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种子,但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思考、来研究。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唐诗宋词的深刻领悟。因此第三个环节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如在讲解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时,课前硬性布置学生读有所思,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结果全班汇集起来,上课时就充满了思维的历险,而我们在课上又“筛选”出“李白是怎样建构他的诗化人生观的”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突出重点。

2.建构“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我校生物学科组申报了“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研究,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学”阶段,要发动学生搜集资料、钻研教材、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分头学习一个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试教”阶段,要指导学生精心制作教具,如重要的引文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典型的例证可以印发材料,这样可以减轻上课的背、讲负担;在“答疑”阶段,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引导学生互相辩论、争论,形成“脑风暴”,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要“好为人师”,要以“少讲”甚至“不讲”为最高境界;在“检测”阶段。要发动学生自己出题,因为出题也是一种学习。“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的施行,让学生转换了角色,凸现其主体地位,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3.组织专题教学沙龙。一个专题讲授结束之后,可以利用一堂课时间,将讲台撤去,将桌椅围成圆形,由学生主持。师生对话。搞一个专题教学沙龙。主要任务是对这一个专题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包括教师的讲课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听课体会、学习疑问等等。凡是与这一专题的学习有关的都可以谈。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讲完之后,我们可以组织“漫谈复制李白·拜李白为师写好作文”的单元教学沙龙。为了防止学生一时思考不成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可以叫学生提前思考,预先准备了小纸条,届时交给教师,由教师现场“答记者问”。也可以现问现答,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教师“进攻”!教师要认真听、认真记。对那些合理的建议与批评要做到从善如流;学生要认真准备、大胆提问,力争做到有的放矢、满载而归。

4.召开文学作品阅读笔会。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作家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理解作品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量,所以定期召开文学作品阅读笔会,或者一个月专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是非常有益的。笔会内容可以先从单篇文章开始,接着是选文,再是作品原著、理论原著。可以将其搞成一个个系列,如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等,或诗、词、曲、散文、小说等。如讲完唐诗部分时,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的基础上,召开“如何欣赏诗美”阅读笔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书、如何读出东西来、如何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写成文章,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

5.组织唐诗宋词知识竞赛。根据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学生必须背诵积累,为此我们可以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形式可以模仿央视幸运52或三星智力快车那样,背的形式灵活一些,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之中积淀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我们组织老师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为每一届学生使用,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呢。另外我们也与时俱进,增加了一些新的比赛形式:如出示一首英译唐诗,要求学生背诵其中文原版;给选手提供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要求他用最短的时间在网上找到一首诗的音频或视频朗读;给学生提供一首诗,要求他们在电脑上用最快的速度输入并进行美化编辑。

6.引进对话性作业。笔者借鉴康南海先生当年草堂教学的经验,解开学生作业时的桎梏,不再通过记忆、模仿而是通过创新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主要做法是:教师每上完一次课,课后要求学生就此前所讲的新宋诗词内容,联系自己的听课体会,联想、疑问、课外阅读心得。通过作业与教师进行广泛地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讨论,可以褒扬教师讲解的精彩之处,也可以批评其不当之处,包括纠正教师的错误、失误,还可以向教师推荐好文章、新信息等。不少学生通过作业,提高了思辨能力。经常有神来之笔,一位学生写道:“残缺的东西不一定美,但美的东西一定有残缺,关键就在于你是先发现残缺,还是先发现美。”通过引进对话性作业,加强课内外衔接,融洽师生对话,开放作业空间,调动学习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7.编辑研究论文索引。对于一些研究热点、难点、疑点,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分成学习小组,分头搜集资料,编辑研究论文索引,达到“研究小问题学习大语文”的目的。学生在编辑研究论文索引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别人的论文写作方法,也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激励其写作、发表小论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如中学诗歌教学就大有文章可做:诗歌怎样教、怎样让中学生能够欣赏到诗美?那种先解决字词、再读顺、翻译、背诵的老一套或干脆什么都别讲,就让学生自己“狠狠地读,默默地悟”的新思维,是否可行?至于如何指导学生写诗,更是教学的盲区。我们要发动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在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唐诗宋词知识和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加强比较阅读。闻一多先生曾指出。学习文学要注意两种比较:一是与外国文学比较,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比较。在文学理论学习中,加强比较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有人将《回乡偶书>翻译成(coming Home》就欠妥,一是中国文化中的家与乡是有区别的,家仅指一人之家,而乡却是指家族,回乡是以衣锦还乡为荣的,这里有一种光宗耀祖的封建家族观念;二是“偶”传神地道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英译未能凸现出来。再比如讲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将美术中的构图思想引过来,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结构的意图和功能。此外,在不同文艺理论之间进行比较,如中国文论中有“诗中有画”“诗画同源”之说。而西方文论中莱辛在《拉奥孔》中极力强调诗画之不同,要以此刺激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掌握诗歌欣赏的知识,深刻领悟诗情诗味诗美。

9.定期与名师交流。这里的“名师”主要是指学校里较受学生欢迎、较有学养的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定期与他们交流。一是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研究性学习,三是邀请其开设讲座,主要讲授他们自身的读书方法、论文写作方法、教学方法等。学生经常是小叩发大鸣,不少学生的文章经教师修改、润饰后得以发表,加上教师再在考核标准中加上“文章发表”一项,学生学习与研究唐诗宋词的兴趣被空前调动起来了。

唐诗宋词鉴赏 篇9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赏析:

寒山是在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的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外,还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 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上一篇:把美丽带进校园的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大学励志青春演讲稿 让青春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