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篇1

根据市教育局质量评价方案的实施意见,为了构建我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化,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

一.评价原则

1、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和特殊才能的评价。[莲山 课~件]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落实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与学两方面评价要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过程,又关注效果。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的功能,要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3、总体评价与抽样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评价是指全体学生参加的学科评价,而抽样评价是指对部分学科和部分学生的评价。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定期评价为基本形式,适当采用不定期分项抽样评价,加强对教育教学状况和效果的宏观监控和微观管理。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评价采用“分数”和“比率”的方式,使评价尽量科学合理。

二.评价方式

1.分级评价: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价。

2.分段评价:以1-3年级为低年段,4-6年级为高年段进行过程和阶段性评价。以低年段为例,分段评价是指对一个行政班,从一年级跟踪评价到三年级,研究三年内学生的学业水平、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三.评价内容

1.学生方面:①学业水平;②能力水平;③情感、态度与学科素养;④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莲山 课~件]

2.教师方面:①专业发展水平;②备、讲、批、辅、研。③教学质量书面检测。

四.评价实施

1.学生方面:设立学生成长档案,把各阶段有关学生能力水平、个性特长发展、情感态度和学业成绩的考评结果都放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里。具体做法:

①学生作业评价:由教导处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任科教师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科教师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②学生文明礼貌与卫生习惯评价:由学校德育部门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班任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班任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③才艺展示(包含科学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书法艺术等)评价:由学校综合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综合科执行,通过学生个人申报、展示,最后由综合科成立考核小组评定。(每学年评一次)

④学生语文口语交际、写字水平评价:由语文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语文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⑤英语口语表达评价:由英语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英语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⑥数学口算能力评价:由数学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数学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在认真做好上面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再填写下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并归档。(附表一)

2.教师方面: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采用量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结果要与奖金分配和评先评优挂钩。具体做法:

(1)工作表现(工作态度、责任心,常规工作完成情况,培训进修与专业水平的发展等)占30%:①教师的备讲批辅研工作完成情况,由科组长与行政每学期检查一次,每项按优

6、良

4、中

3、差1给分;②教师读书学习和培训进修情况,由主管行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③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由校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①②③项得分之和的30%为实际得分。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实际得分之和就是第(1)的最后得分。

(2)工作成绩(每学期教师教学质量书面检测结果)占70%:①第一次(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平均分、低分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各项指标的比较值在同级中排名得分:第一名10分、第二名7分、第三名4分、第四名3分。(注:跨年级任教两班以上的独立计算后取平均值,平衡班取各项指标比较值的平均值计算,一个教师任教全级多班的按第二名计算。)②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第二次(第二学期)与第一次(第一学期)的比较值的差乘以10为各指标全年得分,5个指标的得分和为第②项的实得分。第①与第②两项得分之和的70%为第(2)的最后得分。

(3)第(1)与第(2)的最后得分之和为教师学年教学质量的总分。

学校 学年 班 学生综合(学业、行为)素质评价表

填表说明:

1、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教师综合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情况,通过对学生的总体观察,给出一个综合考核等级;

3、学业成绩的呈现方式为等级制,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85分以上为优,70~84为良,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4、每学期填写一次,并将填写的手册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篇2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解读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小组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 再进行合作总结。其次是小组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解决问题。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 是小组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 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沟通合作, 共同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准备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取长补短”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中有效的评价方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在这样的评价理念下,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小组合作。这种评价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教师评价与组内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 学生成绩与合作态度相结合的方法, 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1) 学生评价方案。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 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的最终评价。

评价内容具体可以分为:组内学生分工是否明确, 组内学生参与力度高低, 互助互学实施情况, 解决问题多少, 自主合作氛围, 等等。

评价方案还应注意几点细节:小组活动时遇到什么困难;小组内哪些人最突出, 哪些人较迟缓;组内既定任务是否完成;自我评价高低, 等等。

(2) 教师评价方案。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总评时, 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 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 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各组都汇报完后, 可根据小组学习汇报效果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 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 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对表现好的小组, 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有时教师为了拓展教学内容, 或者为了奖励优胜组, 还可以设计几个可供选择的影视或歌曲片段, 获胜小组拥有优先选择权, 这样既可以陶冶情操, 又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要及时指出, 帮助他们改正不足, 完善合作学习技巧。如何来评价, 应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既有了评价标准, 教师又能在课堂上注重监控, 明察秋毫, 那我们的评价就会更加地公平合理, 极大地调动了各小组的积极性, 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内容具体可以分为:小组分工合作是否准备充分;这一小组的组员态度是否积极, 配合默契;小组汇报者是否言辞清楚, 表达清晰, 有条理;小组汇报内容是否组织严密, 针对性强;组内与组外其他同学是否产生互动, 汇报气氛活跃;各组研究是否有一定创新与突破, 有独到之处。

当然,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的因素, 在实施评价方案时,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语言, 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挑战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甚至产生不好的斗争或嫉妒心理, 所以教师必须科学安排, 合理引导, 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篇3

1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对比

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价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学生评价.从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 目标取向的评价

曾几何时,“目标测试”与“排名”是学校与老师的宠儿.除了测验与排名,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甚至家长与子女之间似乎都找不到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目标测试”与“排名”都是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它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因而这种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过程取向的评价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在方法论上,这种取向的评价既支持.“量化研究”方法,也倡导“质性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过程取向,其评价也应珍视过程的价值.

1.3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而家长评价学生则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目标取向的评价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在过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取向的评价只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都承认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使用完全质性方法,但是使用质性方法,不仅在观念上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复杂性,在操作上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逐步探讨和推进.所以,既提倡质性方法、又支持使用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比较现实可行.

2 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三维目标

每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的是完成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第四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该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基本性质、力有三要素;也对摩擦力有了基本的概念.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在实验里搜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3)理解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4)能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断其方向.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养成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养成合作精神,感受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提升价值观.

在明确的三维目标下,我们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科学.

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步骤

3.1 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等,熟悉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实施评价.学习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掌握一手资料的方法,它能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2 评价信息的收集

实施过程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考试卷、问卷调查表、课堂记录表、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和小制作等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原始资料,还有教师对上述内容的评价信息,如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改进意见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收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3.3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行为描述法、测验法、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自评、互评、质性评价法等,究竞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采取随堂记录卡.随堂记录卡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在某一堂课中如果某一个学生表现良好或很差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在评价之前,还要设计好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般是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依据条目清晰性,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体现质性评价的理念,还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3.4 评价效果的分析

实施评价后,需要分析自己所实施的评价是否有效,是否起到了推动学生学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教学相长,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

小学美术素质评价方案 篇4

一、评价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体系,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要求。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堂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积极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目的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创造能力。

三、评价的方法

1、基础知识以书面文字,随堂抽测为主。低年级以命题画形式出现。

2、基本能力:通过口头和动手相结合,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断,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学习态度(40%)”、“基础知识(10%)”、“基本技能(50%)”、“个性发展(10%)”四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评价总分为110分,“个性发展”作为加分。

3、评价分四个等级:A 90分以上(优秀)B 75—89分(良好)C 60—74(及格)D 60分以下(待合格)

四、具体操作:

(一)学习态度

1、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勤奋踏实,认真有耐心。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按时完成各种美术创作。

4、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综合能力

低年级

1、认识平面形和组合平面形,能够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简单表现。

2、认识红、黄、蓝、绿、橙、紫等常用颜色,掌握平涂等着色方法。

3、能够以添画、写生画、记忆画、想象画等形式表现熟悉的生活。

4、能够利用简便的材料,运用撕、剪、折、染、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

5、能够用平面材料贴画,了解从实物拓印的表现形式。

6、了解对称图形和不对称纹样的知识,能作简单的练习。

7、能够运用揉、团、搓、捏、结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中年级

1、欣赏与儿童接近的优秀美术作品,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2、学习线描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写生练习。

3、掌握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能够用毛笔等工具作调色练习。

4、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记忆画和想象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

5、了解简单的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制,并能进行简单的纸版画创作。

6、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练习。

7、能够选用简便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制作。

高年级

1、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评述。

2、了解立体物的透视现象。

3、了解简单的构图知识。

4、了解色彩对比和冷暖的知识,能够进行色彩练习和表现。

5、能够进行中国画的临摹。

6、了解浅显的人物比例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7、了解重复、渐变的平面构成知识,能够作简单的练习。

8、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9、运用学过的美术表现方法为儿歌、故事或学生作文作插图。

10、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小学教学常规评价方案 篇5

常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好的最基本工作,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如下常规教学奖励方案。

一、总体要求

1、常规教学奖励占教学奖总数的40%。评价总分为100分。

2、以本人担任的所有科目综合评价;

3、根据学校给出的常规教学奖的平均数按分数比例定每位教师常规教学奖金。

二、评价细则:

1、教学计划、总结(2分):开学按要求上交计划并通过审核得1分,不交或不符合要求

不给分。

2、教案(50分):

(1)课程表、座位表、进度表、成绩表四表(2分):全部有得2分,缺1项扣1分,期

末检查时成绩表空白扣本项1分。

(2)教案及节数(30分):以各年级上报的各科总课时为准,认真备课,符合要求得30

分,缺1课时扣6分,扣完为止。

(3)填写教学时间(4分):全部符合要求得4分,缺1节扣1分,扣完为止。

(4)填写教学反思(5分):全部符合要求得5分,缺1节扣1分,扣完为止。

(5)二次备课(5分):全部符合要求得5分,缺1节扣1分,扣完为止。

(6)月总结(2分):全部符合要求得2分,缺1节扣1分,扣完为止。

(7)季度教学叙事(2分):全部符合要求得2分,缺1节扣1分,扣完为止。

3、作业:(30分)

(1)批改质量(5分):批改认真,有分数、日期、书写等级,全部符合要求得5分,1

节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2)批改次数(25分):根据作业最低总次数,全部符合要求得25分,每欠1次扣5

分,扣完为止。

4、单元试卷分析:

(1)批改质量、次数(5分):根据单元试卷数认真批改,全部符合要求得5分,1次

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2)单元试卷分析(5分):全部符合要求得5分,1次不符合要求扣2分,扣完为止。

5、听课记录(4分):根据听课节数要求,全部符合要求得4分,记录内容不完整的每节

扣1分,扣完为止。

6、读书笔记(4分):根据每学期要求的篇数,每缺1次扣1分,扣完为止。

7、上课:根据上课要求上课,迟到或早退、坐着上课、上课接听手机、中途离开课室等

经查实1次扣上面的总分2分;体罚学生、旷课等经查实1次扣上面的总分10分。

三、说明:

1、以科任教师本人担任的所有科目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篇6

一、评价细则:序号评价项目各类老师课堂所占分值新任教师课合格教师课骨干教师课特色教师课1教材把握准确性1515552目标落实有效性151510103教学设计合理性51015154教学评价及时性555155课堂练习实践性51515156教学组织和谐度1515557教学技能达成度155558学生活动参与度10515109师生关系亲和度1010151510课程意识整合度551015总分100100100100

二、评价细则具体要求:

(1)教材把握准确性。能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能根据学情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教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2)目标落实有效性。能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有所得。

(3)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学思路清楚,重点突出,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法指导,教法灵活多样,设计合理,富有新意,(4)教学评价及时性。注重发挥评价功能,及时多元且富有激励性。

(5)课堂练习实践性。练习设计典型独到,注重分层训练,突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操作。

(6)教学组织和谐度。具备组织管理、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收放得当,宽严有度,能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7)教学技能达成度。验收过关,语言规范,教态自然,媒体使用操作熟练。

(8)学生活动参与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明显。

(9)师生关系亲和度。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愉悦快乐,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有效,能特别关注后进学生、问题学生。

(10)课程意识整合度。具备开放的课程意识,能整体把握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7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是考查考生综合实验能力的主要方式, 因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也是历来高考主观试题中的难点和失分点。此类试题能全面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思维过程及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在高考中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复习时应当高度重视。

【考情分析】

2011年各地高考化学试卷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内容考查情况见下表:

预计2012年的高考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题仍有下列趋势: (1) 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此类试题多为, 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考查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化学实验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此类试题多是利用给出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连接, 或给出全部或部分实验环节, 根据实验要求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或补充实验, 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或改进的实验综合能力。 (3) 评价实验方案。题目给出几种实验方案, 要求评价方案的优劣, 可以从原料的利用率、环保、原理、操作等角度分析, 考查综合评价能力。 (4) 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并且有将实验操作与定性、定量相融合, 由定性走向定量的探究, 将无机化工流程图与实验操作相融合的趋势。

【知识概述】

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观察现象→根据物质性质提出假设→寻求能够证明或检验假设的方法→根据设想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恰当的实验步骤→实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数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验预测 (假设) 。

2.化学实验设计的步骤

(1) 明目的, 定原理: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 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类比、迁移、分析, 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 选仪器, 配药品: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 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 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 设装置, 写步骤: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 记现象, 录数据:

根据观察, 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 析结果, 得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 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 得出正确的结论。

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类型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实验基本操作和步骤的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 (有验证性和探索性两种类型) 的设计、物质纯度测定等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4.解答化学实验设计题的策略

(1) 确定实验方案要根据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设计性实验题和评价实验方案的核心, 是设计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一般可以从题给的化学情景,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原理等有关知识获取。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和程序合理等。

(3) 解析设计要求, 调控实验条件, 合理选择仪器, 拟定实验步骤, 得出正确结论。

(4) 实验设计还应注意:题目有无特殊要求;题给的药品、装置的数量;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会画出简单的实验装置图;药品的规格;要防止倒吸、防爆炸、防燃烧、防暴沸、防氧化、防吸水, 冷凝、冷却、水浴加热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同一仪器在不同位置的作用等。

二、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较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目的、假设与预测、步骤、观察与记录、分析与评价。

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可知, 探究性实验题的考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中反常现象的探究, ②对反应机理的探究, ③对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④对最佳反应装置的探究, ⑤对反应产物的探究, ⑥对最佳反应步骤的探究等。

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

评价实验方案的前提是明确实验目的, 进而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评价实验设计是否可行。在同样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应尽量选择最优实验设计方案。在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时, 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原理简单、正确。力求选择反应速率容易控制的实验方案, 以有利于对生成物的控制和实验安全。

②装置最简。对于不同的化学实验方案, 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最简单的方案。

③操作方便。不同的实验方案, 需要不同的实验条件, 如加热、加压和催化剂等, 在选择方案时力求实验条件简单, 有利于资源节约。如尽量避免加热, 如果确实需要加热, 力求选择需要温度低的方案;如果能够在不加压或较小压强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力求选择压强条件要求低的方案。

④药品价格低廉。在选择实验方案时, 应尽量选择消耗药品最少 (转化率最高) 、实验成本最廉价的实验方案。

⑤实验最安全。对不同实验途径、实验药品, 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实验过程与操作最安全的途径。

⑥环保无污染。实验中可能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应选择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验方案。

【题型归纳】

题型一、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例1.将粗制的CuO (含少量FeO) 粉慢慢加入到30℃的浓盐酸中, 并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得溶液I。为了制得不含杂质的CuCl2溶液并制得CuCl2·2H2O晶体, 查阅到的相关材料如下表:

化学合作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

方案Ⅱ:

请你参与以下问题的讨论:

(1) 方案Ⅰ中, 调pH的Y______ (填“能”或“不能”) 用NaOH溶液, pH调节的范围是______。X的名称是______。

(2) 方案Ⅱ中, 氧化剂X的化学式可以是______或______;调pH的Y是______;pH调节的范围是______。

(3) 从原子利用率的角度来看, 你认为方案Ⅰ中的Y最好选用______。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方案Ⅱ中的X最好选用______。

解析: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时, 应根据目标产品及所给原料, 列出可能的几种制备方案和途径, 从方案是否可行、装置和操作是否简单、经济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从中选取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时, 还应注意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制备的目标产品要容易分离出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 可以实现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分离。上述两方案都可以实现目标产物的制备, 都是合理方案。因此, 在物质的制备中选用试剂还要考虑到经济、环保和原子利用率等其他各种因素。溶液I中除了有CuCl2外, 还有FeCl2杂质,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材料中的有关数据, 可通过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来实现分离与提纯。

方案Ⅰ, 它是将溶液的pH调节至6.4~7.6之间, Fe2+不沉淀, 使Cu2+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 经洗涤, 再加入浓盐酸得CuCl2溶液, 然后, 结晶过滤得CuCl2·2H2O晶体。

方案Ⅱ, 它是先加入氧化剂X, 将FeCl2氧化为FeCl3, 为了不引入杂质, 氧化剂要用H2O2或Cl2。加入Y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 为了不引入杂质, Y可以是CuO、CuCO3或Cu (OH) 2CO3。将溶液的pH调节到3.7~4.4之间, 从而形成Fe (OH) 3沉淀, 而CuCl2不形成沉淀。然后, 结晶过滤得CuCl2·2H2O晶体。从环保角度看氧化剂用H2O2, H2O2是绿色氧化剂。方案I的Y最好选用CuO, CuCO3、Cu (OH) 2CO3与酸反应产生CO2, 不能进入目标产物, 原子利用率不高。

答案: (1) 能 6.4~7.6之间 浓盐酸 (2) Cl2 H2O2 CuO[或CuCO3、Cu (OH) 2CO3] 3.7~4.4之间 (3) CuO H2O2

题型二、考查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通常有探索性性质实验方案及验证性性质实验方案两种。①探索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特点或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 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去探索它所可能具有的性质。②验证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对物质所具备的性质, 从化学实验上去寻求证据。要求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 操作简便易行, 现象明显, 且安全可行。

例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 探究Cu的常见化合物性质。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 Cu、Al位置接近。Cu不如Al活泼, Al (OH) 3具有两性, Cu (OH) 2也具有两性吗?

②通常情况下, Fe2+的稳定性小于Fe3+, Cu+的稳定性也小于Cu2+吗?

③CuO具有氧化性, 能被H2、CO等还原, 那么它也能被NH3还原吗?

【实验方案】

(1) 解决问题①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______ (填试剂) , 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 解决问题②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gCu (OH) 2固体, 加热至80~100℃时, 得到黑色粉末, 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 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 A的质量为72g, A的化学式为______。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得到蓝色溶液, 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 则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 为解决问题③, 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

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查资料可知, 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

【实验结论】

(4) Cu (OH) 2具有两性。证明Cu (OH) 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 根据实验方案 (2) , 得出Cu+和Cu2+稳定性大小的结论是:高温时______, 在酸性溶液中______。

(6) CuO能够被NH3还原。

【问题讨论】

(7) 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 也有同学认为是Cu和A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_____ 。

解析:在进行物质性质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时, 必须采用猜想论证法。首先要加工、分析课题给出的信息, 搞清实验目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知识和技能制定探究计划, 开展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最终得出结论。

(1) 要探究Cu (OH) 2具有两性, 则需用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 (OH) 2, 若Cu (OH) 2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 说明Cu (OH) 2具有酸性;若Cu (OH) 2能溶解在稀硫酸或稀盐酸中, 说明Cu (OH) 2具有碱性。所以, 需要的试剂为稀硫酸 (或稀盐酸) 和NaOH溶液。

(2) 98gCu (OH) 2加热到80~100℃时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80g黑色氧化铜, 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 80g黑色氧化铜变为72gA, 所以减少的8g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 所以72gA中含64gCu、8gO, n (Cu) ∶n (O) =2∶1, 所以A的化学式为Cu2O。Cu2O在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生成Cu和Cu2+。

(3) CuO与NH3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N2、H2O, 所以无污染的气体为N2。

(4) Cu (OH) 2既能溶解在稀硫酸 (或稀盐酸) 中, 也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 证明Cu (OH) 2具有两性。

(5) 高温时, CuO能转化为Cu2O, 说明Cu2O比CuO稳定, 则Cu+比Cu2+稳定。在酸性溶液中, Cu2O能转化为Cu2+, 说明Cu2+比Cu+稳定。

(7) 根据方案 (2) 中所述A与稀硫酸反应的相关现象, 可设计出检验A的实验方案。

答案: (1) 稀硫酸 (或稀盐酸) 、NaOH溶液 (2) Cu2ΟCu2Ο+2Η+=Cu+Cu2++H2O (3) N2 (4) Cu (OH) 2既能溶于稀硫酸 (或稀盐酸) , 又能溶于NaOH溶液 (5) Cu+比Cu2+稳定 Cu2+比Cu+稳定 (7) 取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少许, 加入稀硫酸, 若溶液出现蓝色, 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A, 反之则无

题型三、考查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以实验探究为主, 通过列举资料、辨析等手段, 考查考生对比较、分类、概括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化学探究实验过程可简略地表示为:课题定向, 确定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 构思原理、试剂选择、装置、步骤→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整理、思考, 形成结论。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中燃烧。他们对钠在CO2中燃烧后的产物中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

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钠在其中继续燃烧, 反应后冷却, 瓶底附着黑色颗粒, 瓶壁上黏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假设】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假设】

【思考与交流】

(1) 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 其理由是______。

(2) 乙同学认为方案2得到的结论正确, 白色物质为______。

(3) 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 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成立, 你的理由是______ 。

(4) 写出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 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NaOH。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观点, 并简述理由:______ 。

解析:本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镁在CO2中燃烧的反应”为基础, 来探究钠在CO2中燃烧产物的判断。首先, 根据实验对产物进行了假设;然后,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 通过实验现象对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 溶液显碱性;Na2CO3溶液因CO32-水解, 溶液也显碱性, 故不能依据溶液显碱性判断固体中有Na2O。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说明有Na2CO3;向样品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说明无Na2O, 所以样品中的白色物质为Na2CO3。钠与CO2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 故无NaOH生成。

答案: (1) Na2CO3溶液显碱性, 也会使酚酞变红 (2) Na2CO3 (3) 假设2 方案2的①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CO32-, ②中加酚酞无明显现象说明无Νa2Ο (4) 4Νa+3CΟ2=2Νa2CΟ3+C (5) 不同意, 因为无氢元素

题型四、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几个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作出判断, 要考虑是否完全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例4.合成氨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合成氨原理的理解, 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图中, ①为广口瓶, ②为20%的硫酸溶液, ③为NaNO2和NH4Cl的饱和溶液, ④为装有用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的燃烧匙, ⑤为棉线, ⑥为醋酸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 , ⑦为石棉绒与还原铁粉的混合物 (两端用石棉堵好) , ⑧为滴有2~3滴酚酞试液的水, ⑨为2~3滴浓盐酸, ⑩为罩有铜丝网罩的酒精灯。

【实验过程】

(1) 按照装置图组装好装置, 备用。

(2) 实验开始时, ______ (填写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这样既说明了气密性良好, 又排尽了装置中的空气。

(3) 挤压滴管, 滴入醋酸 (不要稀释, 越浓效果越好, 可直接滴入冰醋酸) 1~1.5mL于广口瓶内的小试管里, 可发现小试管内气泡逐渐增多。A试管中除气泡增多外, 没有其他现象。

(4) 猛火还原铁粉, 约1~2分钟, A试管内______, 证明有氨气产生。

(5) 撤离A管, 通入B管口, 立即发现有______产生。

(6) 停止加热, 将燃烧匙上提, 直到离开液面。用棉线将广口瓶内的小试管取出。

【思考与评价】

①制取H2时采用的是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 其目的是______。

②上述步骤 (3) 中, 滴入醋酸, 并发现管内气泡逐渐增多, 醋酸在此的作用是______。

③上述步骤 (4) 中有氨气产生, 但A试管内不会发生倒吸现象, 其原因是______。

④仔细研究, 请写出该实验具有哪些优点:______。

解析:本题通过合成氨的反应原理的实验探究, 考查考生设计实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的能力。根据题意分析, 该装置是一个用广口瓶连接的复杂装置, 体积比较大, 容器多, 通过手捂升温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而该装置又是不能被加热的, 因此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体积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题目中的要求“既说明了气密性良好, 又排尽了装置中的空气”给了我们以下提示:通过什么方法能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而又不引入杂质?唯一的办法就是使锌粒浸到稀硫酸中产生H2。要知道该实验的优点, 必须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实验用的饱和的NaNO2和NH4Cl溶液在醋酸的作用下, 迅速产生N2, 又用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 (组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 最后浓盐酸验证NH3的产生并吸收多余的NH3。

答案: (2) 将铜制燃烧匙向下移动, 使锌粒浸到稀硫酸中, 立即产生气泡, 同时看到A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随之气泡逐渐增多 (4) 很快变红 (5) 白色浓烟 【思考与评价】①形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②催化作用 ③在所得的混合气体中NH3的含量较小 ④装置简单, 操作方便, 现象明显, 实验时间短, 成功率高;整个装置全封闭, 无氮的氧化物产生, 无污染, 安全可靠;用醋酸作催化剂不需要加热, 同时产生N2的速率快, 气流平稳, 其化学方程式为ΝaΝΟ2+ΝΗ4Cl=Ν2+ΝaCl+2Η2Ο

题型五、考查定量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定量实验注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以及对实验流程的推理能力。对实验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准确破译直接所测数据的含义, 进行合理取舍, 提炼出有效数据。一些数据隐含着化学规律及化学原理, 要找出数据的具体含义, 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题中的隐含信息与题目解答之间的联系, 继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5.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测定Na2CO3样品 (含NaCl杂质) 的纯度。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一:沉淀法

(1) 将wg样品在烧杯中溶解,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并用玻璃棒搅拌。

(2) ______ (填操作名称) 、洗涤、干燥, 称量沉淀的质量为mg。

(3)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方案二:气体法

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完成实验。

(4) 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可知, 乙中所盛试剂为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丁的作用是______。

(5) 学习小组通过测量丙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 确定Na2CO3的含量, 但计算结果总是比实际值偏低,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______, ②______。

(6) 在此方案基础上, 有同学提出用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确定Na2CO3的含量, 请依据此设想, 补充完整实验装置。 (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用试剂)

解析:近几年高考中, 有些省份对实验评价的考查涉及定量评价, 即通过对所给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对实验进行评价。评价的关键是准确破译数据的含义, 进行合理取舍, 提炼出有效数据。一些数据隐含着化学规律及化学原理, 要找出数据的具体含义, 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题中的隐含数据与题目解答之间的联系, 继而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一:该方法原理是通过测定BaCO3沉淀的质量来测定Na2CO3样品纯度。m (BaCO3) =mg, 又Na2CO3~BaCO3, n (Na2CO3) =n (BaCO3) =m/197mol, 故Na2CO3样品的纯度为 (106m/197w) ×100%。

方法二:该方法原理是让样品与硫酸反应, 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样品的纯度。因此, 装置乙中应装浓硫酸以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装置丙吸收产生的CO2, 装置丁防止了空气中的CO2、水蒸气倒吸而影响测定结果。测量结果偏低, 原因在于生成的CO2未被完全吸收;或是因为生成的CO2部分留在装置甲中;还可能是因为气流过快, CO2未能被NaOH溶液吸收完全。

答案: (2) 过滤 (3) (106m/197w) ×100% (4) 浓硫酸 吸收CO2中的水蒸气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丙 (5) 装置中残留的CO2没有被丙中的NaOH溶液吸收 气流过快, CO2未来得及被丙中的NaOH溶液吸收

(6) 如下图 (答案合理即可)

【易错点回顾】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是综合应用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结合化学知识,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 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解答有关化学实验设计及评价试题时, 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不能明确实验目的和反应原理而出错。由于未能通过审题弄懂题目要求“做什么”或“怎么做”, 就急于确定实验方案, 选择药品和装置, 确定操作步骤, 造成设计出与实验目的不符或不是最简单的实验步骤。

(2) 审题能力差, 挖掘不出隐蔽性条件而出错。由于审题能力较差, 不能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 对重要提示不敏感, 难以发现突破口。

(3) 不能灵活迁移而出错。由于缺乏思维灵活性, 不能准确理顺整个实验过程, 对新情境联想不到相关的旧知识点, 使其思维迁移受阻。

(4)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表述不清而出错。由于思维能力不全, 书面表达能力较差,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抓住关键, 实验结论表达不够准确、不精练、描述不完整等。

(5) 定量计算实验数据处理不当而出错。定量计算时, 不能很好地分析处理题给实验数据, 搞不清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无法计算。

(6) 解决操作细节问题难与实验情景紧密结合, 出现违背科学性或违背常理的解答。如用H2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时, 易错答成“H2还原氧化铜结束后, 先停止通氢气, 后撤酒精灯”。

(7) 设计过程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如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的装置前, 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否则易发生爆炸事故, 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安全性。

【专项训练】

1.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对应的是 (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 加适量乙醇, 振荡后静置, 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 (NO3) 2溶液, 再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将含少量HCl的FeCl3溶液加热, 可得纯净的FeCl3溶液

2.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量mg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收集到的VL气体全为NO

B.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C.操作Ⅱ应是洗涤

D.铜的质量分数为:143.5V-22.4w100.45m×100%

3.爆竹的成分之一是黑火药。它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为了探究其爆炸原理, 某化学学习小组开展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2ΚΝΟ3+S+3C=Κ2S+Ν2+3CΟ2

猜想2:4ΚΝΟ3+5S+3C=2Κ2S+2Ν2+3SΟ2+3CΟ2

【设计实验】

为了探究黑火药反应原理, 设计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取不同种的黑火药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不同。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A、B中溶液都褪色, C中无明显变化;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A、B、C中都无明显现象。

(1) D装置盛装的溶液是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作用:______。

(2) 甲同学实验中, C装置无颜色变化, 由此推知______。

(3) 由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推知______正确 (填“猜想1”或“猜想2”) , 由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推知______正确 (填“猜想1”或“猜想2”) , 二者现象不同的本质原因是______。

(4) 现用一包黑火药,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分离提纯硝酸钾, 简述操作方法:______。

4.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开展测定Na2S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 他们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 甲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 把xg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 测定产生的SO2气体的体积。实验开始时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 乙同学用图2代替图1中的收集装置, 则所测SO2气体的体积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

(3) 丙同学用图3装置测定SO2的质量, 该装置存在较多缺陷, 从而导致实验误差, 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缺陷:______。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 (如图所示)

(4) 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该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 。

(5) 丁同学在用方案二实验时, 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 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及验证方法: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 (1) 澄清石灰水CΟ2+Ca2++2ΟΗ-=CaCΟ3+Η2Ο (2) SΟ2已除尽 (3) 猜想2 猜想1 黑火药各成分比例不同 (4) 取黑火药溶于水, 过滤, 将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 4. (1)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 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 若活塞能回到原位, 证明不漏气, 否则漏气 (2) 偏小 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饱和NaHSO3溶液 (3) ①没有吸收SO2中水蒸气的装置;②球形干燥管与空气相通;③反应结束后, 装置内残留的SO2不能完全排出 (答一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 过滤 (或过滤、洗涤) 126y/217x (5) Na2SO3变质。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 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 先滴入足量稀盐酸, 再滴入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证明该Na2SO3固体变质

美术教学评价方案 篇8

[关键词]空中乘务;沟通技巧;学业评价;教学改革

1013939/jcnkizgsc201520179

1 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人事科学院公布了一组研究数据:中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200∶1,而国际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100∶1;根据预测,中国国内航空客运量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左右。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因此,高素质的空乘服务人员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适应行业建设和市场需求,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于2009年增设了空中乘务专业,本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性和与航空服务行业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2013年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空乘专业首届185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升空率”(当上空乘的)82%;2014年7月即将毕业的266名本科生,1月份升空率已达到68%;2015年7月才毕业的237名本科生,1月份前超过一半的学生已经陆续被包括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厦航、川航等在内的各大航空公司“预订”,空乘专业学生招生和就业都空前火爆。[1]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本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和紧迫的任务。笔者在教学反馈和与学生的访谈中得出空乘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性不强,考前临时突击;实操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多岗位转换的需要。而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12 课程特点

《沟通与面试技巧》课程是空中乘务专业必修课,是以模拟面试现场和空中乘务实际工作场景为依托,通过老师讲授演练和学生模拟练习为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是立足于学生掌握沟通能力和面试技巧的情况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掌握技能、用口语表达的形式来展现学习效果。本课程还有一个特殊性是根据教材的脉络,授课时主要是以航空服务行业面试和服务的相关要求进行模块式的实践学习。鉴于以上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情况,本课程亟须改革对学生的课程学业评价方式,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总成绩的60%),减少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40%),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质和量的监测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2 参照岗位要求及工作任务设计实训内容

21 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传统的以“期末笔试成绩”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的制约,建立更为优化的、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针对航空公司招聘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一对一的实训环境,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通过仿真实训的先进技术,让学生不用再去靠想象,而是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练习,帮助更多的学生投入在实训当中,通过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前的专业度和专业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前景。

22 课程实训模块设计

空中乘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其典型工作任务是要在工作中有效地与上司、同事、下属、乘客进行沟通,要能够有效地协助领导参与商务谈判活动,高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沟通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具体操作中将课程根据螺旋式发展阶段,划分成若干级简单案例;再将多个案例整合成完整工作流程的“综合课程模块”。例如:因天气情况不好导致飞机晚点,上机后某些乘客情绪恶化而进一步迁怒于空乘人员,激动地要投诉乘务组并将事件在媒体曝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将这一情景模块分解成以下工作环节:在沟通中能够换位思考,与对方交谈时尽量强调积极面和对方利益;学会有效沟通的要点和技巧、克服倾听过程中的障碍;合理有效地进行团队沟通;建立大局意识,协助组织进行危机公关。学生在仿真教学的过程中,感受与不同对象沟通时所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就会积极地建立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意识,自觉地提升自我的有效沟通能力。

23 课堂实训内容的实施

实训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内容是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沟通与面试技巧》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落脚点。

具体的实训主要包括情景设置、协作学习、仿真实训教学等内容。

(1)情景设置

学生以乘务组为单位,5~6人一组开展实训练习,进行角色扮演,综合运用面试与沟通技巧的相关理论知识,模拟相关的沟通现场。在整体模块设计中,主要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一阶段的沟通内容是,以航空公司作为工作背景单位,每组选出成员扮演应聘者,其他人担任面试考官,通过提问考察求职人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业务水平、应变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实训结束后由扮演考官的学生给出求职成败的依据,教师总结点评。[2]第二阶段是,模拟上岗后开展的相关工作情景,各小组进行抗挫折练习、与上下级间的沟通、商務演讲、会议的筹划和组织、危机管理、跨文化沟通等活动。第三阶段,也是本课程模拟练习的重点内容,是作为机组服务人员在机上与乘客和机组相关成员之间的沟通,其中要强调的重点是:沟通的五项基本技巧,即“倾听、说、学会观察、面部表情、空间和接触”;怎样和旅客进行沟通,关键是掌握如何创造谈话的氛围和相关的沟通注意事项;在机组成员的沟通技巧方面,要点是主动与其他组员沟通、及时进行沟通、准确传达和接受信息,原则是彼此尊重和宽容、不允许在航班中发生争执。

(2)协作学习

小组模拟方案确定后,各小组成员分工自主学习各项任务,并要求撰写机上服务准备方案。内容包括:倾听障碍和有效倾听的要点、因时、因地、因人调整语言、正确运用语言语气、沟通前确认自己的态度、与旅客沟通时要选择地点时机、充分考虑到旅客的面子和自尊、对旅客进行察言观色、面部表情的调整、准备应付僵局的对策、说服对方的理由、拒绝与让步对策等。在讲授过程中,大量分析航空乘务行业一线案例,紧贴工作实际,结合网络和软件平台为校内外的学习、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服务。

(3)仿真实训教学

空乘专业因其专业特殊性,大部分实验设备无法进行采购,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空乘服务仿真实训系统是一套针对空乘专业的模拟实训系统。通过集成环境艺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沉浸式体验环境等技术,主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沉浸性、交互性的教学体验环境,并且详细地展示进入机场至登机的一系列过程,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通过仿真交互操作的方式,学习和训练在现实实验环境中难以达到的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训水平,形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立场处置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1]

3 学生成绩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面试与沟通技巧》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课程,还具有通识教育课的特性。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本课程考核采取“课堂情景模拟练习+课堂提问+小组课题研究成果PPT展示+20人次沟通笔记+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即“3+2+1”考核模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沟通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3”即三项课堂表现情况考核:课堂情景模拟练习、课堂提问、小组课题研究成果PPT展示;“2”即两项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考核:20人次沟通笔记+作业;“1”即一次期末测试考核。“3+2+1”即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60%,期末测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为40%。

其中,课堂情景模拟练习和PPT成果展示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中表现最为突出者加1~2分,旷课不到者记0分。平时点名抽查不到的学生每次减平时成绩10分,多次不到者按学校相应规定给予处理。

上一篇:山楂树之恋观后心得总结下一篇:周记我是小小储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