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有关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父亲为了孩子,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每天早上出门,晚上回家,但父亲在每晚走进家门地那一刻,脸上总是带着笑嘻嘻的表情。不久后的一天,父亲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份下苦力的工作,晚上当他蓬头垢面地回到家时,孩子一看到他浑身都是泥桨,端着饭碗就离开了饭桌,父亲就笑笑说:“这孩子。”第二天,他就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回来了,脏衣服放在自行车的后面。
两个月之后,父亲干活的那个工地上的工程结束了,他又失业了,父亲就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开始自己拉货。由于父亲整天骑着一辆破三轮车到处拉货送货,有时还到他的学校。这个孩子觉得父亲没有本事、无能,从心底有点瞧不起他,所以无论在哪里碰到他的父亲,他都装作没有看见不理父亲,而这位父亲总是冲自己的孩子一笑,转身骑着车吃力地走了。拉了一天货的父亲,回到家时没有一点的疲惫,脸上依然挂着灿烂的笑容……
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孩子看见前面围了好多的人,他挤进人群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冰箱摔坏了,父亲坐在地上一手摸着冰箱,一手抹眼泪......从来没有见父亲哭过,看到父亲哭地样子,孩子慌忙转身往家跑。当孩子和妈妈跑到出事地点的时候,父亲已经走了......晚上,孩子的妈妈问父亲伤到哪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吃饭吧!”从那以后,孩子对父亲的态度改变了,他决心好好学习,一定考上大学,来报答父亲。
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想起了父亲弯着腰吃力地蹬着三轮车的背影和回到家时那张笑嘻嘻地面孔……孩子考上了大学,在火车站和父亲告别时,他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也流泪了。故事中的父亲天职里就装着对儿子的爱,他知道家是温暖的,无论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里遭遇到多大的不幸和坎坷,回到家时呈现给家人的应该是一张笑脸。他要用自己的乐观给孩子、家人带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其实这位父亲不一定就那么坚强,但他明白自己一定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忧伤。父亲的那张笑嘻嘻地脸,寄托着他对家、对孩子深沉地爱!我为这位父亲的默默忍受、伟大付出深深感动!我想,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再大的委屈都能受、再多的苦都能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一、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提出何以必要
《提纲》第三条主要是针对爱尔维修等人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提出的,他们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存在着许多缺陷。
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不同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不同的人。如爱尔维修提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了”。他们的观点向“遗传决定论”提出挑战,提出人受环境、教育决定而非身份、血缘等先赋因素决定,这将当时的人们从愚民政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同时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他们的观点自然地“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教育者,而另一部分教育者“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认为受教育者只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受动、被动的存在物,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人对环境、教育的反作用,是机械的、片面的。他们认为教育者是少数的“天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教育,这显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看出马克思提出该问题的必要和缘由。
二、环境和人的一致何以可能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结论。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环境创造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等等。从实践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对人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既为人类提供物质来源和便利,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认识关系来看,人们通过实践探寻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2、人创造环境。世界因人的活动分为两极,一端是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的潜在客体,另一端是人类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客观世界在人出现以后才有了意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不是被动地由环境、教育决定,而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和教育。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活动内容不断变化,人影响环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从人的本质看,《提纲》第六条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创造了社会。
3、人与环境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马克思在《提纲》中使用的是“一致”一词,是对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深刻解读。人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环境和人都得到改变,环境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人的目的和意志,这是环境的改变,人为了获得成功而遵循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活动的改变。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此外,教育可以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接受了教育以提高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改造环境。
以此建立这样的逻辑主线:改造环境和改变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过程,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环境和人的一致在此条件下成为可能。
三、关于《提纲》第三条的启示
距《提纲》写成,迄今已将近170年,这份经典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人们依然能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宝石。
1、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改变人的活动。所以,宏观上要重视环境建设,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发展;微观上,学校应树立环境优化意识,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阻碍,不应消极对待,而应树立信心,以高度的热情和理性的态度寻找原由,制定实施解决办法。
2、教育
首先,教育改变人。教育使受教育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知识是无形的财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利于实现理想;同时,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教育方法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应不断探索教育的发展点。
其次,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张蔚萍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者,对被教育者和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育者首先应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知识能力。教育者应具备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基本知识,因为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职业,要给被教育者一滴水,必须先拥有一碗水。二是思想素质。教育者需甘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受教育者除了认真学习教育者教授的知识外,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教育者产生影响。
3、重视实践的作用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在实践中改变环境,改变自身,实现共同进步。特别是即将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更应当重视实践。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这既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学校应当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平台,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5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中的前一位“名医”是一位庸医,不仅要价高,还写一些奇特却丝毫没有作用的药方。他不告诉病人他自己的具体症状,而且当病人已经没有脉了的时候,他仍从从容容的,可见他经常这样骗病人。最后,又把这个烂摊子推到另一位庸医—陈连河身上。
陈连河原名何廉臣,他的诈骗手段丝毫不比前一位“名医”的差,而且还可笑至极。在父亲生命垂危之际,他仍一脸泰然,简直没有一点医德。所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救治病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履行医生的职责,二这两位“名医”则与之恰恰相反,他们不配成为一名医生。
其实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中,像这种唯利是图,颠倒黑白,不明是非的人太多太多了,有多少老百姓死于这种封建社会的统治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要推翻这种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使人人平等,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平安。为此,鲁迅先生便以笔为武器,与反动派势力作斗争,想拯救已破败不堪的祖国,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为此,他付出了一切,包括他的生命。
文章讲述了小男孩龙川和他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主人公龙川有一个很爱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告诉他,12岁是一个轮回。就在龙川12岁时,在他身边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情:他的爸爸去世了、他最好的朋友雏菊姐姐和小豹都走了。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他的爸爸去世了,他的爸爸是去井底查看故障,才被死亡之神悄悄带走的。龙川爸爸去世后,他必须开始像爸爸一样去照顾他的妹妹。
一个人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该有多么痛苦啊!少了一个分享快乐的人,少了一个关心、疼爱自己的人……龙川的爸爸去世了,可龙川、龙川的妹妹和妈妈都一直想念着爸爸,好像爸爸没有真正离开过他们。即使是死亡,也割不断他们四人连在一起的心。龙川和妹妹这么小就得承担着比同龄人重得多的担子,要克服比别人多的困难,还有巨大的心理障碍,他们面临的是严峻的挑战。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时候,龙川的爸爸就去世了,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也有爸爸,我们的爸爸也跟龙川的爸爸一样伟大,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给予我们如繁星一样的爱。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拥有一颗感恩他人的心。活着是美好的,不仅可以享受精彩的生活,还可以享受许多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亲人的关爱与陪伴。愿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过得平安、快乐。
不得不说,此女孩浪漫、感性,看的电影都是文艺片,我听都没听过,看她讲述电影的故事也都是那些伤害啊、绝望啊什么的电影,反正我听说也不会看的电影,因为我肯定看不进去
也没什么内容好写读书笔记,因为我只是感受了一下她的文字,感受了一些她“稀薄的青春”
然后顺便回忆了一下我的高中三年生活,简直和她两重天啊
大概理科生和文科生本质的区别,我没有纤细的神经去感受稀薄的青春,也没有读什么艺术、哲学的文字,没有学习任何一种乐器,甚至我连流行音乐都不爱。我看书看的是武侠和科幻,我做奥数题中寻找的乐趣比音乐要多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作者还特别在多章中都着重谈到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内部,有如一个社会,彼此的“合作、竞争、盗取、借用、剥削、结合”。如花受精后会改变颜色和香味,以“告诉传粉者(昆虫)这儿不需要它们效劳了”。“依蜂的习性,飞燕草已演化出让自己达到最高传粉率的方法。依花的生长结构,蜂类也已演化出一套做法,能觅到最多食物。”“花往往能学会调适”,同一地方的不同植物,会视对方的生长情况互相错开开花时间,方便昆虫的觅食、传粉。有些植物会互相模仿,达到共赢。有些遭受虫害的植物,会“释出某种化学讯号,来警告附近的树采取防范措施”……总之,它们可以互利共生,互相配合,共同得益,彼此和谐;但是,更多时候它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花需要昆虫传粉,昆虫需要吸食花粉花蜜)而互相欺骗、互相损害,花朵甚至因此演化出针对昆虫的、让人瞠目的特异功能和诡异结构,而植物内部之间,也“会主动掠夺彼此”……
对于花朵这种“美丽寓于实用”、“美丽暗藏杀机”,作者意味深长地回顾了人类历史:“18世纪时,互利共生是个寓言,阐释了上帝创造的完美的和谐”;“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工业革命和资产主义的新观念,强调竞争对经济的重要性”。
――我想,与之相应,从前人们只认识到植物与昆虫的互利共生(一方提供食物一方帮助传粉),后来科学发达了,才观察到它们有如“军事竞赛的双方”的秘密。世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有合作也有竞争;问题是从前人们并没有发现自然界和谐背后的斗争,也还没有把那些残酷的斗争手段引入到生活的每一领域。所以,我们不必叹息世风日下,因为那些“杀机”本来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叹息,回不去古代人心淳朴的日子了。
1、本课程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
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
1、古代汉语的含义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
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
(三)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
、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
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 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 齐桓公伐楚
【题解】
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
交辞令。
【补充注释】
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
”,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 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 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史记读书笔记一
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大家都听说过,它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祖国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它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讲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我要说的是哪一本书了,没错,它就是《史记》。
在这个盛行快餐文化、聚焦新奇事物的年代里,谈《史记》这样古老的书,似乎是有点“老生常谈”了,为何我突然想起了这本“老书”呢?因为最近电视剧《芈月传》热播,一大波宅男宅女们热情高涨的追剧,听的议论多了,我便也跟风去看了《芈月传》。这部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事贯穿了多个诸侯国,追剧时才发现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的春秋战国的历史知识竟然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差不多有十年没有读史书了吧,我猜在座的各位也有与我相似的,于是我便重新拿起了《史记》。
《史记》讲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夏商的覆灭、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读一遍《史记》,便仿佛经历了一次长长的历史的旅行。书中所讲既有帝王、诸侯、文臣武将,也有布衣文人,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人物,如孔子、老子、孙子、苏秦、张仪、屈原等。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史记》中每个王朝的衰败都有其内因,那些君王或贪腐好色、或残暴无道,比如周幽王为搏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他身死骊山而无人来救;再比如秦始皇成就霸业之后,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反叛四起、帝业毁于一旦。他们不是败于他人之手,他们是败在自己手上。历史上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现如今仍然有很多官员因贪腐好色、与民争利而落马。
比如今年落马的xx环保厅厅长,涉案金额竟达两亿元之多,在家中现金太多,上面落满灰尘,有的甚至发霉变质,如今他锒铛入狱,被人唾弃,一切纸醉金迷、钱权名利终为身外之物,实在是后悔莫及啊。刘向东作为高层领导,一定也接受过一系列贪腐案例的教育,一定也感叹过他人的落马,但如今他只能在狱中被别人感叹了。由此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如今我们有史可鉴而不鉴之,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虽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这本传世千古的名著,可谓是“一把剑万丈天幕,一腔血千秋史书”。遥想当年大争之世,各国诸侯都想成为一世霸主,你争我抢,不顾百姓死活,以至于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再看今朝和平盛世,我们年轻人不用担心战争,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过着安稳的生活,我们不再关心陈旧的历史。我们茶余饭后关注的大都是手机,我们或是沉溺于手机游戏,或是忙碌于手机聊天,也或是迷醉于手机小说、手机视频,走路时、坐车时、上厕所时都离不了手机,我们与手机相处的时间甚至多过我们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些人甚至成为了手机的奴隶。然而我们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留给后世的瑰宝,却被我们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我们有很多人是在中学时期接受过灌输式的历史教育课,完成了应试教育,便抛之脑后。踏入社会之后我们各自东西,或忙碌于工作、或忙碌于生活,渐渐的,我们丢弃了很多东西,我们甚至丢弃了自己,唯有手机如影随形。作为中华儿女不读史书、不知历史,我心中不免有些惭愧,然而又有多少人不是和我一样呢?所以我呼吁当下的有志青年们摆脱手机的束缚,工作之余读一些史书,了解自己的祖先,也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史记读书笔记二
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史记读书笔记三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不免有些凄凉;雨过天晴,百鸟齐唱,让人惬意。自古离不开悲欢离合,离不开风情万种。昨夜赏花赏月,今朝回首,过去的终究已成为历史,只是那属于自己的,太平凡了。被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书,是司马迁经历了这样几万个日出日落而写成的大作。区区风雪残月,区区孤舟泪影,儿女情长都置于身后。哪怕戈壁大漠,惊涛骇浪,都成了过往烟云,那只是生命沿途的风景,看似危机重重,对于司马迁来说,想必更是情何以堪啊。
我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灵魂。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有多少情谊,多少无奈,多少磅礴,多少真理,那些不平凡的历史有谁敢去触摸,要知道,作为一名史官,是需要粉身碎骨的坚毅和对生命的执着的向往。正是司马迁,一个勇者,一个英雄,用双肩背负起这个使命,从此把一生奉献给它,奉献给古人和来者。自己只留下一身正气,一个不屈,永远向前的灵魂。的确是那样意犹未尽,看《史记》不仅是看它的内容,还要汲取它的精神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看它横穿千古,纵贯时光的豪迈和风采,让我心生感激,想去拥抱奇迹的冲动,大气。我喜欢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传奇,这样的感慨,字里行间的呕心沥血,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笔触,写下了一页页,一篇篇,一种种传说,美丽的传说。
春秋五霸,秦王赢政,我读出了那种霸气;四面楚歌,屈原投江,我读出了它的沧桑。西施范蠡,乱世情缘;千金一笑;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完璧归赵,大快人心。包揽了三千多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历史动态,以及帝王将相,儒林侠士,名人雅士的种种事迹。
我喜欢这样的语言,这样的丰富,这样的多彩。《史记》语言丰富多彩,具有辞赋的洗练,散文的晓畅,杂文的警策,它的语言风格也是精华。说《史记》具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细致,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辩,是不为过的。这部恢弘巨著,我不知该把它比作什么,也找寻不到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品读它。或者说,只要有空闲时间,即使读了上百遍《史记》,还会有不一样的心得和体会。这分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要把它装进心里,那是简单的,要把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就只有《史记》可以熏陶了。
我更多走进了历史,在一样的大地上,不断演变着不一样的传奇。追朔过去,这本厚重庄严的文字记载了一切,如今,它又要从封尘中活跃起来,在中华大地上诉说不老神话。窗外,是高楼,是大厦,是21世纪的科技。仰望蓝天,仍是曾经的一幕,或许湮灭是尘土飞扬,更加荡气回肠。
踏遍千山万水,不如品味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与鸿毛。或重如泰山!
史记读书笔记四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 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著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著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08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了《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史记读书笔记五
喜欢在边缘与缝隙中窥看历史。
喜欢把历史读成小说,也就把《史记》读成小说。《史记》写男子也写女子,写男子不吝笔墨,写女子一笔带过;写女子多淫荡,也多真性情。《史记》于我历历在目的也便是这些女子。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任性不知轻重;然天下不负幽王,而王自负。曾看过无名氏《烽火戏诸侯》,画中褒姒就像观音低眉,正如佛经云:“仪容婉媚,庄严和雅,端正可喜,观者无厌。”或许这是后世对褒姒的一种阐释,政治也好,淫荡也罢,全归于禅意。
《史记》不写妲己形貌,看过只是很简单地知道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色,听信过她的话。但许仲琳《封神演义》谓其:“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真真尤物!妲己成为经典也都使世人心思。
女子如水,君子当如器。可中国对女子历来缺乏宽容与平和,不但男子对女子,女子对女子也不过如此。那些烟视媚行的尤物常常引起他们本能的嫉妒,嫉妒而生亲近之意,一旦不可企及,便本能地恐惧,又生贬抑之心。妲己成为了狐,女子们也并未像最初的狐一样受到尊敬与膜拜,倒是为“红颜祸水”之说制造了那么一点点可疑的佐证。便痛恨那些古代风气,于女子而言,全是轻蔑与禁欲的压抑。
记得蔡姬故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望伐。”也背诵过“齐侯以诸候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狈滑稽。其实,淫荡却无邪,才是女子本色,只会让人觉得是美的,而淫荡无邪的绰约处子,更是女子中的极致。我爱的就是蔡姬轻狂如处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记》未详写,也正因这简略,则惊鸿一瞥,随意怀想之间尽是明媚与凄艳。
骊姬二字极佳,骊可为好马,也可为猛龙,骊姬之骊为骊戎之骊,也并不妨碍我将她与好马与猛龙连起来想。先秦女子之名,可同鸟兽虫草,有时候是这些名字在刻画它们各自的主人,以兽为名的女子,只观其名,似乎就是有了兽类的野性以及这种野性天赋的属于自然之子的骄傲与高贵。而且骊姬为人险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以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不失为另一种美;自然,这样的女子,于当下流行文学的小说作者倒是好材料。
讨厌卫子夫,大概是先听了“金屋藏娇”,如此,卫子夫成了凭借美貌趁机而入的第三者。到底我在为阿娇不平。卫子夫是个大花瓶!或者是宁静演的那个卫子夫实在让我失望。可卫子夫的下场也不好,有些狼狈,《史记》女子们也大抵如此,得善终者少。而她们也不过亲自充当了是古代中国女子的谶言罢了。
女子降生本是福气,女子的敏锐,朴拙,凌厉,温和,才艺,美貌,诸般种种,是女子的福气,也应是人间的福气,但为何这诸般种种却是一具埋葬在灵魂深土下的腐尸,无论曾经有多么绚烂光华,却已朽烂着并长存着,常常在她们沉睡时游离成恶梦,妆扮成她们醒来时猛然发现的躺在身边的骷髅。最是谁喂养了她们少女时代的情欲?其实那些本是一种极致之美,少女的情欲美好而惨烈,惨烈是因禁欲。那些情欲,让她们无法回首,回首之时,人世已深。这无端秀色,当真好没来由!
【与父亲有关的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有关父亲节的文章 感恩父亲节优秀09-13
有关父亲节对联欣赏10-22
有关《燕子专列》读书笔记07-06
与读书有关的成功名言06-29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600字09-27
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作文11-16
写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06-08
父亲与酒09-06
100句有关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10-01
与感情有关的成语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