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篇1

huzhumei2006 发表于 2006-4-10 11:20:28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

1.在教育经费中要体现公平,要遵从以下的原则:()

A、分配均等B、财政中立

C、权力制衡D、成本补偿

2.教育管理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

A、预测研究B、量化研究

C、质化研究D、定性研究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简要说明理由2分。

1.教育管理就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2.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如何评价公立学校“转制”的办学模式?

2.教育策划的独特性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在教师管理方面,国内一些学校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请你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此进行利弊得失分析。(要求:要有自己的观点,否则扣4分;每一观点要有自己的论证性说明,否则扣4分。)

2.当代教育管理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要有自己的论述和说明,否则扣5分。)

(五)案例分析题,18分。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和各地教育监察部门查出公办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4.2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6934件,处理责任者3363人,其中通报批评2230人,受党政纪处分1133人,清退资金3.5亿元,但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但来自某市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说,国家要求学校实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实施新理念,但新做法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要求学校实施档案袋评价,而档案袋是要花钱的。国家让你必须按高要求做事,但又不给你提供基本的条件,校长办学真的很难。

请运用第六章教育经费的多元筹措方面的理论,分析导致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么评论以上现象,对此问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对策?

(答题的基本要求是:①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对所给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论证,理论运用要恰当,阐述逻辑要清晰;②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观点明确、陈述具体;③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

试题参考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二)判断题

1.不准确。教育管理就是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是人际关系学派提出的观点,在整个教育管理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不等于教育管理的全部。

2.不准确。校长是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领导与决策地位。但是,从权变理论的视角来看,仅靠单一因素去建设学校是有问题的。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是建设一批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三)简答题

1.答:公立学校转制模式既实现了学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综合了公办与民办学校两种体制的优长,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一些优势:首先,筹集了教育经费、促进了国有资产增值。其次,冲击了传统体制、搞活了学校管理机制。再次,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优质学校参与转制,把公办教育资源变成高收费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入学者的利益;学校资产来源多元化,缺少对资产的科学管理,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2.答:一方面,教育策划有着与一般策划活动相同的属性,另一方面,在一般与特别、似与不似、抽象与具体的参照和比较分析中,教育策划又有着自己的独特品质。表现在:首先,教育策划在目标上具有教育性。其次,教育策划在效果上具有迟效性。再次,教育策划在影响上具有社会性。最后,教育策划在操作上具有谨慎性。

(四)理论阐述题(答题要点)

1.答:“末位淘汰制”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在后的人选淘汰的一种制度。教师末位淘汰是指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继续聘任,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它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调整教师队伍,激励教师发展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它也打破了传统的高级职称终身制。

教师处于“末位”是否等于“最差”?从实际情况看,存在问题:第一,末位淘汰的前提是要设定一个权威的、各方认同的“末位”标准和量化考评体系。第二,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角度看,管理中绩效考评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不是淘汰。第三,从经济学角度看,学校要为末位淘汰制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第四,从学生发展和合作教学角度来看,末位淘汰制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发展,同时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五,从法律角度看,根据教师的表现和考评中所处的位置而淘汰教师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

2.答: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校本化管理的挑战。其次是研究性管理的挑战。再次是开放式管理的挑战。最后是人本化管理的挑战。

(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挑战。其次是重塑现代学校精神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挑战。其次是对学校管理方式的挑战。再次是校园数字鸿沟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挑战。其次是对传统人才观的挑战。再次是对传统学习观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

本题答题要点:

教育乱收费是指违反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

教育乱收费不仅包括中小学,而且包括整个教育领域。近些年教育乱收费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对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中小学校违反规定将捐资、赞助等费用与招生人数挂钩;高等学校违反规定向学生收取赞助费、点招费、扩招费、转专业费等费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规定向学校摊派费用,以及通过学校搭车收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平调、截流学校收费资金等乱收费行为;基层政府违规进行教育集资,等等。

此案例涉及教育经费的政府主渠道、政府供给不足,教育经费市场化与规范化等理论问题。在我国之所以出现教育乱收费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如果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是充足的,学校乱收费现象可能就不会存在。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篇2

1 治理框架的基础:关系、互动与集成的治理逻辑

应急网络组织像许多其他类型网络组织一样, 如产业集群网络需要协调企业之间、企业与集群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工, 类似地, 应急网络组织也必须协调各应急成员组织之间的分工。而学者们已经研究指出, 这种协调分工是建立众多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1]。他们认为, 网络组织中这种关系是互为导向的, 其互动过程的主要特征是正向诱导 (positive inducements) 和亲密关系 (mutuality) 。他们提出了网络组织研究的关系与互动模型, 简称为JM模型[2]。在此基础上, 结合前面所强调的集成效应, 本文提出了基于应急网络内各异类行为主体之间复杂的联结关系、频繁的互动过程与显著的集成效应的三维治理逻辑。

关系、互动与集成是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基础[3]。其中, 关系是指应急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 它是彼此进行互动的基础, 而频繁互动又促进了彼此之间良性关系的强化与发展;尽管应急网络内各行为主体有各自的动机, 但实现集成效应最大化才是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互动的根本目标, 反过来, 也提高了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积极性;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良性关系会促使集成效应最大化实现, 反过来, 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良性关系。

在此借用海峰, 李必强 (2001) 提出的集成效应表达式, 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成带来的新功能及附加效益。即在关系、互动与集成效应实现前、后应急网络组织所获得的集成效应分别是0、

2 基于二分法的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框架:集成治理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是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集成治理, 这些参与治理的行为主体包括以政府、军队及其相关组织等为核心构成的应急主导组织 (又可称为应急基本组织) , 和以企事业单位、NGO等其他组织相辅助构成的应急支持组织 (又可称为应急辅助组织) 。本文为了更为清晰地分析出治理框架, 特将应急网络中所有成员组织进一步分为应急主导组织和应急支持组织两大类别。下文简称为二分法。

对于应急网络组织治理而言, 应急主导组织与应急支持组织两者均需要,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这两类组织以各自独特的运作方式都会影响着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绩效。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以应急主导组织为核心由两部分构成:应急主导组织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治理。如果用一函数关系来描述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效率与应急主导组织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两者之间的关系[6], 则可表示为:

其中, ENOGE表示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效率, B表示应急网络内应急主导组织的治理, S表示同一应急网络内应急支持组织的治理。

由此可知,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效率与同一应急网络内应急主导组织的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的治理呈正相关关系, 而同一应急网络内应急主导组织的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的治理又相互影响, 进而影响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效率。

由以上基于二分法的治理逻辑及治理关系的分析, 本文给出了应急网络组织集成治理框架如下图1。

这一治理框架体现了应急网络组织内所有成员组织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治理, 强调了以同一应急网络内应急主导组织为核心、应急支持组织相辅助的关系、互动与集成。另外, 从图中可看出, 应急网络组织自身特有的自然属性 (如灾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 和社会属性 (如灾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性质、人文关系等) 等非正式制度也会对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产生深刻影响[7]。

2.1 应急网络中的应急主导组织治理

在应急网络组织所划分的两大类组织中, 应急主导组织是治理的核心, 这一类组织治理的关键是应急主导组织中政府、军队及其相关组织等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主要是通过制度治理或合约治理等正式治理手段来实现以政府组织为龙头的各应急主导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互动与集成。体现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政府、军队等各应急主导成员组织凭借各自独特资源参与治理, 在规制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互动, 并相互关联实现集成效应, 最终实现应急网络整体目标。

以上对应急主导组织治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度治理或合约治理来实现的。除此之外, 应急网络组织自身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非正式制度也会对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产生作用, 通过这种社会资本治理手段可以弥补制度治理和合约治理的不足[8], 并能有效避免在“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因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等而导致的“治理失灵 (Governance Failure) ”[9]。

2.2 应急网络中的应急支持组织治理

在应急网络组织中, 应急支持组织治理是应急主导组织治理的支持和辅助者, 这一类组织治理的关键是应急支持组织中企事业单位、NGO等其他组织之间协作关系的安排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应急支持组织是由企事业单位、NGO等若干成员组织基于共同的目标, 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通过空间和时间集聚结网而形成, 实质上是一系列关系型契约的联结, 属于一种非正式契约治理[10]。仍旧体现的是各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互动与集成。网络治理研究权威琼斯等人 (1997) 指出, 网络治理是建立在隐性契约和开放式契约的基础上, 由社会契约而非法律契约去约束企业行为[11]。在应急网络中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中, 大部分的应急预案类型的正式契约 (如法律法规契约形式) 只是粗略地规定了各应急主导成员组织的一些基本职、责、权, 往往不是非常严格和详细。于是以非正式契约治理为特色的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非正式契约治理属于一种自治型治理, 由于成员组织的资产专用性, 突发事件情景演变的不确定性、特定的应急任务响应需求以及成员组织间能力互补性, 自治型治理使得组织全部参与, 并对相互需求、应急任务等作出快速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机会主义行为, 防止了集成效应的耗散, 提高应急网络组织整体应急能力[12]。

2.3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 (以下简称二者) 间的关系机理

2.3.1 二者关系的定性机理分析。

在应急网络中, 应急支持组织治理对应急主导组织治理的支持和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在应急主导组织治理无法通过制度治理或合约治理等正式契约治理手段来实现整个应急网络集成效应最大化, 从而到达快速响应突发事件情景演变、高效率且低成本地完成应急任务的目标的情况下, 通过应急支持组织的社会关系治理等非正式治理手段的及时嵌入来实现整个应急网络治理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就此来看, 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作用在于弥补了应急主导组织治理的缺陷与不足。

实际上, 在应急网络集成治理框架中,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关系、互动与集成是应急网络中所有成员组织治理的基础, 尽管制度治理或合约治理等正式契约治理是应急主导组织治理的主要手段, 社会关系治理等非正式契约治理是应急支持组织治理的主要手段, 但并不是各自组织治理手段的全部, 所以, 正式契约治理、非正式契约治理以及应急网络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带来的社会资本治理等是应急网络中所有成员组织及其关系治理的主要手段。在应急网络集成治理框架中,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两者相互协调与默契配合, 这样才能提高应急网络组织整体的治理效率。

2.3.2 二者关系的定量机理分析。

本文借用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两者协调互动关系对整个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效率的影响。

同样, 基于以上对二者关系的定性分析和前文公式1中的定量描述ENOGE=f (B, S) , 可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将此函数关系具体化为:

参数α, β分别表示应急网络中应急主导组织和应急支持组织在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中的相对重要性[13]。根据B和S的取值, 二者关系可分为四种情况:

(i) 公式2中, B>0, S→0, 此时,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主要是以应急主导组织为主导, 以应急支持组织为辅助的治理模式, 也即α/β>1;

(ii) 公式2中, B→0, S>0, 此时,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主要是以应急支持组织为主导, 以应急主导组织为辅助的治理模式, 也即0<α/β<1;

(iii) 公式2中, B=S≠0, 此时,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需要一种由应急主导组织和应急支持组织共同治理且在应急网络治理中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治理模式, 也即α/β=1;

(iv) 公式2中, B=0, S=0, 此时,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既不依赖应急主导组织来治理, 也不依赖应急支持组织来治理,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以上情况构成了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图2所刻画的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关系的全过程双箭击靶边图。

实际应急中, 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为了实现最大程度地获得集成效应、产生协同优势、实现资源优化且合理配置, 达到高效率、低成本的有效应急, 并尽可能规避风险, 最终完成所有应急任务这一根本目的, 主要是遵循突发事件触发的任务为导向的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规律, 因而不同阶段应急主导组织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治理各有所侧重, 以实现应急网络组织整体治理效率的提高, 最终达到其根本目标[14]。

2.3.3 二者协调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接下来在基于任务导向的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基础上, 从静态的视角来分析二者协调的必要性。

基于任务导向的视角, 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预备期EP0、构建期EP1、运作期EP2和解体期EP3四个阶段。接下来, 本文从 (公式2) 所代表的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效率ENOGE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图为例, 如下图3, 来分析应急网络内应急主导组织与应急支持组织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假设应急网络组织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最优治理效率相同 (记为e) , 且应急主导组织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治理具有可替代性。由于应急网络组织在应急全过程工作中极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为了方便分析, 以政府代表应急主导组织、NGO代表应急支持组织为例加以简化分析二者协调的必要性[15]。图中, 最优治理效率曲线e上的P、C、D、O、M、G、E七个点分别表示应急网络组织在预备期EP0、构建期EP1、运作期EP2和解体期EP3时四个阶段上某一时刻点的治理效率, 在图中, 这七个点是按应急时间序列先后出现的治理效率点。为了便于分析, 在这里, 只是以有代表性特征的七个时刻点来举例说明。

在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预备期EP0阶段时,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PI>应急支持组织治理PA, 此时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 如图中P点。这说明, 在预备期EP0阶段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以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为主, 治理模式为政府主导治理模式。这一阶段, 突发事件处于潜伏生成期, 治理主要表现为政府等部门为主体进行常态时应急文化宣传、应急预案准备、应急演练、应急计划与战略性工作, 同时, 也处于应急任务识别期, 要进行预测、监测等常规性工作, 并进行应急能力识别与评估等工作。此时, NGO等应急支持组织还未开始真正进入应急网络内。

在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构建期EP1阶段时,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CN>应急支持组织治理CQ, 此时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 如图中C点。这说明, 在构建期EP1阶段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仍是以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为主, 治理模式仍为政府主导治理模式。这一阶段, 突发事件处于显现爆发期, 治理主要表现为以政府等部门为主体的应急网络组织从常态向战态转变, 应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执行应急战略计划与安排, 构建应急组织机构, 分配应急任务, 配置应急资源、调度应急物资等, 同时, 也处于应急任务规划期, 要随时根据突发事件情景演变情况进行应急任务分解与分配工作, 并选择参与应急合作的成员组织。此时, NGO等应急支持组织开始被逐渐接受并真正加入应急网络组织内。

在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运作期EP2阶段时, 由于此阶段要经历突发事件从持续演进期到消解减缓期两个时期, 故其治理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 在运作期开始一段时期内主要是政府为代表的应急主导组织为主来治理, NGO为代表的其他组织相支持,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DY>应急支持组织治理DZ, 此时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 如图中D点, 这一阶段的治理主要表现为以政府等部门为主体展开救援、抢救生命、安置灾民、发放应急物资等具体应急工作, 同时, 也处于应急任务执行期, 各部门、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各子应急任务。此时, NGO等应急支持组织配合、支持政府等主导组织广泛开展应急救援等具体工作。

但是, 随着突发事件爆发后不断演变出新的次生、衍生等事件, 政府主导地位的治理逐渐被政府和NGO等组织共同主导的治理所代替, 此时,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应急主导组织和应急支持组织两者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来治理, 应急支持组织治理OK=应急主导组织治理OJ, 此时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 如图中O点。此时, 治理主要表现为由以政府等为代表应急主导组织和以NGO等为代表的应急支持组织共同治理, 同等重要, 最大程度地相互协作, 达到最优治理效率。此时也处于应急任务执行期。第二种情况是甚至于有些时候, 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只有通过NGO等组织取代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 才能使治理更为有效, 如图中M点, 应急支持组织治理MT>应急主导组织治理MU, 此时也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同样, 此时也处于应急任务执行期。

再往后, 随着突发事件逐渐消解减缓, NGO等应急支持组织逐渐退出应急网络, 表现为一些NGO组织把应急工作的重心从现场救援、帮助政府安抚灾民、疏导心理, 逐渐转变为返回撤出后进行社会宣传、动员、号召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帮助灾区人民群众。此时治理又表现为以政府、军队及其相关组织主导的治理模式。如图中G点,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GF>应急支持组织治理GH, 此时也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同样, 此时也处于应急任务执行期的最后阶段。

在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解体期EP3阶段时, 应急主导组织治理EW>应急支持组织治理EX, 如图中E点, 此时能达到最优治理效率。这说明, 随着突发事件进入解除消失期, 应急网络组织也进入解体期, NGO等应急支持组织继续退出应急网络, 而政府、军队等一部分主导组织成员也陆续退出, 或从战态回归到常态。此时治理表现为主要仅以政府及其相关组织主导的治理模式, 军队、公安等可能返回原所在地。政府及其相关组织主要做一些灾后安顿、灾后重建与规划、灾后管理、应急绩效评估等工作[16]。同时, 也进入应急任务完成期, 一直到应急网络组织整个任务完成。

摘要:在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内涵的基础上, 就如何实现对应急网络组织进行治理的问题给出解决思路与方案。提出基于应急网络内各异类行为主体之间复杂的联结关系、频繁的互动过程与显著的集成效应的三维治理逻辑。将应急网络中所有成员组织进一步分为应急主导组织和应急支持组织两大类别 (简称为二分法) , 分析基于二分法的治理逻辑及治理关系, 给出应急网络组织集成治理框架, 并分析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二者间的关系机理。认为正式契约治理、非正式契约治理以及应急网络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带来的社会资本治理等是应急网络中所有成员组织及其关系治理的主要手段。在应急网络集成治理框架中, 二者相互协调与默契配合, 这样才能提高应急网络组织整体的治理效率。借用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应急主导组织治理与应急支持组织治理两者协调互动关系对整个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效率的影响, 勾勒出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关系的全过程双箭击靶边图, 认为不同阶段应急主导组织治理和应急支持组织治理应各有所侧重, 以实现应急网络组织整体治理效率的提高。在基于任务导向的应急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基础上, 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二者协调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教育与科技史专题 篇3

【知识回顾】

一、教育

1.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3.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它调动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4.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技

1.1909年,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2.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研制出纯碱,他探索出的制碱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取得巨大进步。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86年,国家正式制订“863计划”,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2005年,我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2007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并传回首幅月面图片,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同步练习】

近代中国教育为什么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为什么会迅速发展?你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解决?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篇4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下列属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内业务的是()。金融保险业务

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

建筑安装业务

销售不动产

2.下列属于视同应税服务的包括()。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为员工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单位向其他单位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3.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如果价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并且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则()。由税务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确定销售额

由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处罚

企业应自行按市场价格修正

企业应自行按上浮30%确定销售额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收优惠项目的是()。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税额抵减

增值税即征即退

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收

判断题(共5题)

6.某税务师事务所周末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业务咨询,这项业务不属于视同应税服务范围,不征税。()错误

正确 7.某中国X企业在美国向美国Y公司租用一辆汽车,这项服务美国Y公司获得的收入不需要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8.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试点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否则,不得免税、减税。()正确

错误

10.符合条件的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实现增值税税额抵减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需提供签订()期限劳动合同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半年以上

1年以上

2年以上

3年以上

2.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全面税收原则

3.下列属于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业务的是()。远洋运输企业从事期租业务

航空运输企业从事干租业务

航空运输企业从事湿租业务

远洋运输企业从事程租业务

4.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符合条件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其提供的应税服务()内免征增值税。5年

3年

1年

2年

5.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增值税优惠项目,符合条件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享受该项目税收优惠的起始时间是()。受理备案的当月

受理备案的次月

审批通过的当月

审批通过的次月

判断题(共5题)

6.提供应税服务,是指有偿提供应税服务,有偿是确定是否缴纳增值税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一项服务行为是否需要征税的判定。()错误

正确

7.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项目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照规定正常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8.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照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的办法。()正确

错误

10.美国ABS船级社在非营利宗旨不变、中国船级社在美国享受同等免税待遇的前提下,在中国境内提供的船检服务免征增值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同一税种的四项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同时适用于试点纳税人的同一应税项目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纳税人选择()项税收优惠。3 4

2.境外A公司为境外B公司在北京提供应税服务,属于境内应税服务,依据是()。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全面税收原则

3.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如果价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并且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则()。由税务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确定销售额

由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处罚

企业应自行按市场价格修正

企业应自行按上浮30%确定销售额

5.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需提供签订()期限劳动合同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半年以上

1年以上

2年以上

3年以上

判断题(共5题)

6.英国A公司向中国境内B公司提供在英国的会展服务应当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7.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不征税。()错误

正确

8.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正确

错误

9.试点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否则,不得免税、减税。()正确

错误

10.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照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的办法。()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下列属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内业务的是()。金融保险业务

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

建筑安装业务

销售不动产

2.税收中关于视同提供应税服务规定的要点说法错误的是()。“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不适合于其他个人

“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只适合于单位

将无偿提供应税服务与有偿提供应税服务同等对待

注意区别提供应税服务、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以及非营业活动三者的不同 3.下列属于视同应税服务的包括()。

单位向其他单位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为员工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4.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

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人原则

属地原则

5.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项目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照规定正常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减税后,()不得再申请免税、减税。36个月

12个月

2年

2年

判断题(共5题)

6.英国A公司向中国境内B公司提供在英国的会展服务应当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7.提供应税服务,是指有偿提供应税服务,有偿是确定是否缴纳增值税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一项服务行为是否需要征税的判定。()错误

正确

8.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实行免征增值税属于报批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正确

错误

10.自2013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增值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项目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照规定 正常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减税后,()不得再申请免税、减税。36个月

12个月

2年

2年

2.税收中关于视同提供应税服务规定的要点说法错误的是()。“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不适合于其他个人

“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只适合于单位

将无偿提供应税服务与有偿提供应税服务同等对待

注意区别提供应税服务、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以及非营业活动三者的不同 3.获取的政府性基金界定为非营业活动不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4.如果价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并且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则()。由税务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确定销售额

由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处罚

企业应自行按市场价格修正

企业应自行按上浮30%确定销售额

5.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增值税优惠项目,符合条件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享受该项目税收优惠的起始时间是()。受理备案的当月

受理备案的次月

审批通过的当月

审批通过的次月

判断题(共5题)

6.将以公益活动为目的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现代服务业活动排除在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之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错误

正确

7.某中国X企业在美国向美国Y公司租用一辆汽车,这项服务美国Y公司获得的收入不需要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8.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正确

错误

9.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不征税。()正确

错误

10.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项目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照规定正常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收优惠项目的是()。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税额抵减

增值税即征即退

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收

2.下列属于视同应税服务的包括()。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为员工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单位向其他单位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3.境外A公司为境外B公司在北京提供应税服务,属于境内应税服务,依据是()。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纳税人因生产经营变化等原因导致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日内向主管国税机关报告,经主管国税机关审核后,对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停止享受税收优惠。20 1

590 30

5.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增值税优惠项目,符合条件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享受该项目税收优惠的起始时间是()。受理备案的当月

受理备案的次月

审批通过的当月

审批通过的次月

判断题(共5题)

6.将以公益活动为目的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现代服务业活动排除在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之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错误

正确

7.“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适合于单位和个人。()错误

正确

8.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正确

错误

9.广告服务属于文化创意服务,是营改增的范围,对广告服务应当征收增值税。()正确

错误

10.试点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否则,不得免税、减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收优惠项目的是()。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税额抵减

增值税即征即退

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收

2.下列属于视同应税服务的包括()。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为员工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应税服务

单位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单位向其他单位无偿提供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

3.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下列属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内业务的是()。销售不动产

建筑安装业务

金融保险业务

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

5.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需提供签订()期限劳动合同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半年以上

1年以上

2年以上

3年以上

判断题(共5题)

6.将以公益活动为目的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现代服务业活动排除在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之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错误

正确

7.在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仅指应税服务接受方在中国境内。()错误

正确

8.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照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的办法。()正确

错误

9.应征增值税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仅指劳务发生地在中国境内,而营改增试点的应税服务的征税权则体现了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正确

错误

10.试点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否则,不得免税、减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同一税种的四项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同时适用于试点纳税人的同一应税项目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纳税人选择()项税收优惠。3 4

2.税收中关于视同提供应税服务规定的要点说法错误的是()。“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不适合于其他个人

“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只适合于单位

将无偿提供应税服务与有偿提供应税服务同等对待

注意区别提供应税服务、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以及非营业活动三者的不同

3.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下列属于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业务的是()。远洋运输企业从事期租业务

航空运输企业从事干租业务

远洋运输企业从事程租业务

航空运输企业从事湿租业务

5.纳税人因生产经营变化等原因导致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日内向主管国税机关报告,经主管国税机关审核后,对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停止享受税收优惠。90 30

520

判断题(共5题)

6.将以公益活动为目的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现代服务业活动排除在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之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错误

正确

7.应征增值税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仅指劳务发生地在中国境内,而营改增试点的应税服务的征税权则体现了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错误

正确

8.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提供应税服务,是指有偿提供应税服务,有偿是确定是否缴纳增值税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一项服务行为是否需要征税的判定。()正确

错误

10.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下列属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内业务的是()。金融保险业务

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

建筑安装业务

销售不动产

2.税收中关于视同提供应税服务规定的要点说法错误的是()。“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不适合于其他个人

“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只适合于单位

将无偿提供应税服务与有偿提供应税服务同等对待

注意区别提供应税服务、视同提供应税服务以及非营业活动三者的不同

3.境外A公司为境外B公司在北京提供应税服务,属于境内应税服务,依据是()。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如果价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并且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则()。由税务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确定销售额

由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处罚

企业应自行按市场价格修正

企业应自行按上浮30%确定销售额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收优惠项目的是()。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税额抵减

增值税即征即退

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收

判断题(共5题)

6.某中国X企业在美国向美国Y公司租用一辆汽车,这项服务美国Y公司获得的收入不需要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7.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不征税。()错误

正确

8.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提供应税服务,是指有偿提供应税服务,有偿是确定是否缴纳增值税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一项服务行为是否需要征税的判定。()正确

错误

10.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项目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照规定

正常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同一税种的四项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同时适用于试点纳税人的同一应税项目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纳税人选择()项税收优惠。3 4

2.境外A公司为境外B公司在北京提供应税服务,属于境内应税服务,依据是()。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全面税收原则

3.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境外,都属于境内提供应税服务,体现了()。全面税收原则

税收利益原则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4.下列属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内业务的是()。销售不动产

建筑安装业务

金融保险业务

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税收优惠项目的是()。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税额抵减

增值税即征即退

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征收

判断题(共5题)6.“视同提供应税服务”的规定适合于单位和个人。()错误

正确

7.某中国X企业在美国向美国Y公司租用一辆汽车,这项服务美国Y公司获得的收入不需要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错误

正确

8.符合条件的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实现增值税税额抵减属于备案类的税收优惠。()正确

错误

9.英国A公司向中国境内B公司提供在英国的会展服务应当缴纳增值税。()正确

错误

10.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不征税。()错误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篇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现代管理专题一 篇6

名词解释

产品联盟:主要是指围绕产品进行的联盟。其目的在于降低投资费用和投资风险。

魅力型领导:是指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过程的领导者。

平行式流程:就是将流程中的所有工序分开,同时独立地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半成品或部件进行汇总和组装。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简答题

一、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有哪些?

答: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2、开拓新的市场;

3、争取规模经济;

4、促进研究与开发;

5、降低经营风险;

6、防止竞争过度;

7、实现资源互补。

二、企业再造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把握企业再造的含义?

答:企业再造也叫做企业流程再造,其含义是: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

从以下四方面把握企业再造的含义:

1、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已形成的基本信念。

2、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变革。

3、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着的进步。

4、企业再造主要是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答:特点有:

1、经营管理信息化;

2、组织结构扁平化;

3、全球战略;

4、重视知识管理;

5、强调市场趋动;

6、注重企业创新;

7、合作竞争;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9、跨文化管理。

四、如何做好战略的管理工作?

答:做好战略的管理工作,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合作伙伴间的平等,平等是成功合作的基石。需要做到投入的一致性和收益的对称性。

2、寻求支持。寻求正确的领导者,建立团结的经理队伍。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篇7

【考情分析】

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对本单元的考查共7个选择题, 另有4个非选择题涉及到本单元知识。这些试题的考查特征主要是:

1.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政治协商制度 (3题) 、祖国统一 (2题) 、人大制度 (1题) 、基层民主制度 (1题) 。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上, 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政协会议的关系、2013年江苏卷考查1949年政协会议的使命、2013年上海卷考查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表述等。非选择题往往只是在答案中涉及到本单元知识, 而且是与同时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相对而言, 本单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等内容均没有命题, 属于高考的“冷点”。

2.知识点的时间分布相对固定。7个选择题中, 考查过渡时期的有4题, 考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3题, 其中过渡时期的有更多的集中于1949年前后, 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集中于新时期。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不多, 没有突破, 祖国统一方面更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错误, 以致于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挫折。

3.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试题呈现的新情境材料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来源广泛。材料来源包括中央文件、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材料形式除以文字材料为主, 也有命题者自己绘制的图示材料。

4.科内综合的倾向越来越强。高考中的主观题一般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 打破了国界、代界、模块界, 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4个非选择题均属于这一类型。但近年来选择题也呈现出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近两年本单元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13年涉及政协会议的3个选择题的选项均涉及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

【金题点睛】

1. (2013·北京文综·20)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2)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4)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答案:A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题干结构图中注意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央人民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图示显示政协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 中央人民政府接受政协领导。二是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 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革命色彩。在建国初期,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 故 (1) (2) 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 排除 (3) (4) 。

变式练习下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 都借鉴、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 表明了民主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 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4) 说明了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宪法文献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自我完善。排除含 (3) 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 (2012·天津高考·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

变式练习1961年6月, 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 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 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据此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说法错误, 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毛泽东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为B。

【重点突破】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1) 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 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 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 。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 (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 (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 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 (1956-1976年)

这一时期,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 特别是1966-1976年, 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 司法部门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 (1976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共中央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颁布各种法律法规,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理解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民主特色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体鲜明的中国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 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 符合我国国情, 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 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 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 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 扩大基层民主, 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 再一步步地从地方各级逐渐发展, 达到覆盖全国的范围。

四、“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 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具有稳定性。

3.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 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 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 渴望回归。

5.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1) 经过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 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实现统一,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 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 (4)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5)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6) 《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 不利因素: (1) “台独”势力的阻挠。 (2) 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 插手中国内政。

五、辨析几组概念

(1)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比较:

(2)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3)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多党制的比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5)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6)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南北朝鲜问题的比较:

(7) 弄清“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 并非单指哪一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

(8) 弄清“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应彻底否定, 因为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外交、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恰恰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因而不可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为一谈。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50分, 每题2分)

1. (原创)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下列属于“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C.少数民族自治制度

D.责任内阁制度

2. (原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 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下面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结果

B.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同票同权

D.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3. (原创) 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A.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D.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 (原创) 《中国人权发展50年》 (2000年) 白皮书: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 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B.“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两大原则

D.“文革”期间, 两会停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根本性逆转

5. (原创) 下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1角、2角和5角正反两面图案, 该图案的设计不能体现

A.民族平等原则

B.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C.民族团结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6. (原创) 周恩来说:“中国如果实行联邦制, 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 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 有些地区, 如内蒙古、广西、云南, 汉族都占很大比例, 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很多人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B.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D.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7. (原创) 1949年以来, 虽然国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但是中国的民主建设一直充满坎坷。“坎坷”表现在

8. (原创) 1977年10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 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 推翻“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为平反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

C.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大力疾呼

D.为改革开放造势

9. (原创)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法制建设是其核心内容

B.针对“文革”践踏民主法制的活动

C.强调了法制与时俱进的思想

D.指导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10. (原创) 某次会议召开后, 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 有效票3040张, 其中同意票3037张, 反对票没有, 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A.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C.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D.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1. (改编)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 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12. (原创) 据华商报报道,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 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 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 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三人同意后, 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 盖了章的发票才能入帐报销。对些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合章”现象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

B.“五合章”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C.“五合章”现象反映了村民参与管理的愿望

D.“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13. (原创) 自1978年起人大、政协每五年一届, 从未间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可知,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是

A.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

B.宪法进一步完善

C.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D.民主政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14. (原创) 有学者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由此不能得出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B.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

C.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中国不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15. (改编)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 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 (原创)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A.首先提出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

B.最先发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7. (改编) 回归后,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 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 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不包括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D.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18. (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情的需要, 分别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19. (原创) 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连体钞珍藏套装包括10元、20元两种面值。钱币的主景图案选自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 10元正面是妈祖阁, 20元正面是大三巴牌坊, 背面选用澳门中银大厦作为主景, 衬景是澳门的四座大桥。这种设计的寓意是

(1) 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澳门被外族占领的屈辱历史 (3)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预祝澳门的未来更美好 (4) 中国文化元素预示着中国的主权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20. (原创) 1999年澳门回归前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6.6%受访居民对“一国两制”有信心。10年后,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公布的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 81.84%的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对中央港澳政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合计高达97.36%;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平均分值为7.48分 (10分最高) , 其中, 一半以上居民给出的分数为8分以上。这说明

A.只有实现祖国统一, 澳门人才会认同中华民族

B.坚持“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解决澳门问题的最佳方式

C.澳门人希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增强了澳门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21. (原创) 下面是金门海域两岸的两幅图片,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1980年6月蒋经国先生产生提出。下面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岸在祖国统一问题仍存在原则分歧

B.当时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协议

C.海峡两岸都主张统一中国

D.“一国两制”不符合于台湾

22. (原创) 下列两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A.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台湾问题

B.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D.顺应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对台政策

23. (原创)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 《浮生六记 (卷五) 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 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图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 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这一认证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

B.有利于祖国和平大业的实现

C.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D.有利于促进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24. (原创) “1980年以前, 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 但到了90年代, 我们认识到, 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由此可得出

A.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B.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

D.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不复存在

25. (改编)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 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 金门每4个家庭, 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 每10个金门的居民, 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二、非选择题 (50分)

26. (原创) (17分) 法制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 而是“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材料三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新中国第一个律师立法的颁布施行, 标志着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 其中主要包括《宪法》 (82年修订) 、《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1) 材料一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在民权方面的进步性。 (4分)

(3) 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律师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4分)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说明改革开放后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

27. (原创) (19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 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 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 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 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 “选举法”修订, 取消了举手选举, 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近110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 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1945年, 在延安窑洞里,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 周期律是跳不出的,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 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 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 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6分)

(2) 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6分)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8. (原创)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英国是分几步从中国手中获取香港的, ……1949年之后, 周恩来对英国明确表示,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中国仍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只是权宜之计。……在1982年, 当中英谈判走出礼貌性接触阶段, 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时, 她最初的态度是充满敌意的。在内部会议上, 她 (撒切尔夫人) 承认“新界”的租约将在1997年结束。但她问手下的官员, 英国是否有可能在面对中国的敌对的情况下, 依靠陆海军力量守住香港岛和九龙, 能否在1997年之后与中国共享对香港的控制权。在1982年9月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与赵紫阳会谈之前, 除了完全将权力移交给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方案, 英国都考虑了。……但其实在与邓会谈之后, 她已经明白1997年之后英国就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了。

———贾尔斯·钱斯《撒切尔夫人与香港》

(1) 根据所学知识, 列举英国是怎么逐步完成对香港的占领的? (4分)

(2) 指出1949年“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哪些积极意义?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哪些因素促使英国1997年以后“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 (5分)

(4)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个别解析

7.A反映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符合题目要求。B项属于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 D项属于外交关系的领域, 均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是法制建设和实践的成果, 不是坎坷。

19.图案中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三巴牌坊, 也有现代建筑中银大厦, 所以体现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 预示历史悠久, 前景美好。古典和现代建筑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 体现了中国主权。四座大桥体现了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在图案中没有体现。

20.材料所述是澳门回归后澳门人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A、B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排除C。

26. (1) 实现:通过《共同纲领》,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分)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分)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2分)

(2) 进步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或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787年宪法公民权是有限制的 (或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 。 (4分)

(3) 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4分)

(4) 特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2分) 原因: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强调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3分)

27. (1) 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3分) 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 (2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 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1分)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民主形式不断创新。 (3分)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2分)

(3) 制度建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 认识:新中国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制度要适合国情;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8. (1) 占领: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 (4分)

(2) 意义:有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 (香港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唯一窗口) ;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中英关系的改善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和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半外交关系) ;如果当时收回香港, 则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联系的唯一通道就会被封闭, 香港也将成为死港。 (3分, 任答三点即可)

(3) 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英国国力的进一步衰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5分)

(4) 认识: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分)

专题讨论:什么是现代老人 篇8

中国式父母,不能只用经济价值衡量

■泰尼

一篇名为《中国式父母,可悲还是可敬》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通过一个外籍教员,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无条件的牺牲,表达了深深的震撼和质疑。文章说,美国人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父母则立刻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即使子女结婚的时候,他们送的也只是忠告和祝福。而在中国,许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老年人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而不是子女身上。

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式的父母的确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更大层面上,他们的付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驱动。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经济价值上的,在无私的中国式父母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老娘泪》,讲述了一个母亲倾家荡产为贪污巨款的儿子还债,还走遍全国寻找潜逃的儿子,劝他投案自首的故事。这个电视剧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四川的80多岁老母亲,每天领着孙女卖花为贪污的儿子还债;另一位吉林的母亲,在带病找回犯罪的儿子后溘然长逝。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轰动,有的地方还发起寻找类似经历的“苦情母亲”的活动。可见,无条件为儿女牺牲的父母在中国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做法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

母亲借钱为贪污犯法的儿子还债,完全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减轻罪责”。这种无私的行为,除了母爱的伟大,更多的是个人道德的崇高体现。母亲的做法,除了爱护自己的孩子,更是对全社会利益的维护,这是传统道德中“仁义”的体现。

虽然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很多价值观念都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怎能以简单的价值利益衡量呢?这种无私的贡献,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父母的错位

■黎苗文

中国的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因为吃了苦,而便可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孝顺。这种心理,让时下很多的老年人揽事上身,把“义务”增加到无止境的地步。

“8分钟约会”是针对大城市单身男女青年提供的大型交友活动,可是却演变成了“老爸老妈相亲会”。那场景既像“拉郎配”又像“赶大集”。这种“中国式的征婚”中唱主角的是老年人。

在西方盛行的“丁克”,本指有良好事业和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当今的中国年轻人中“为父母生育子女”的“中国式丁克”族越来越多。子女“双收入、有儿女、仍享受二人世界”,而父母却为第三代劳心劳力。

无论是“中国式征婚”还是“中国式丁克”,老年人的角色都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位。他们的一厢情愿,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这种错位更说明,大批老年朋友的充足精力、无穷智慧、深厚的爱心,无处发挥。

因此,老年人不停地增加对儿女的义务,一是因为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二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养老希冀,他们希望通过替子女构建家庭,扶养后代,获得更稳定的养老环境;但更多的原因,是老年群体对自己位置和作用的困惑和迷茫。这难道不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吗?

而我更奉劝老年朋友:要积极地安排自己50岁以后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围着儿子、孙子转,更不是越俎代庖,分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即使你为子女鞠躬尽瘁,也未必能换来自己想象的回报。

观点交锋:现代老人伺候不伺候儿孙

不予儿孙做牛马

■丁书亭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

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我劝他珍惜自己,他却道:“我觉得我这辈子快走到头了,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都没什么。担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的人生还长着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而且有我们照顾他们,他们能省些力气。以后我不照顾他们了,世上还有谁能帮他们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增广贤文》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困难事情、“文革”等种种磨难,但是并没有被压垮。儿孙们现在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多,社会发展也稳定,他们的未来道路定能平坦。你省下的几个辛苦钱,人家可能还用不着。你帮他们张罗这个布置那个,让他们失去自己锻炼的机会。你不是操闲心吗?还是要爱护自己,父母的健康安乐才是儿孙最大的财富啊。

伺候儿孙有乐趣

■唐清沅

按照我的体会,养猫养狗不如全心全意侍儿孙,这是解决老年人寂寞感的最好方法。

上一篇:三年级健康教案下一篇:关于四级考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