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推荐10篇)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篇1

驱车前往江滩,平时清闲的江滩都是人潮涌动,砖地广场上很难寻出落脚地儿,江畔杨柳下,也都是人声鼎沸,就连标语牌旁,也站满了人,江边的人们,都是赛龙舟的观众,他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鼓声响起。

在万众期盼下,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了。这鼓声,惊天地,泣鬼神;这鼓声,震的飞禽走兽俱散,激起了龙舟上荆楚儿女的斗志;这鼓声,传出了几千年的回音。

汨罗江畔,一位壮志未酬,满腔悲愤的诗人屈原为国捐躯,纵身一跃,跳出了壮志豪情,跳出了千古悲歌,跳出了百世流芳,楚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烈士,造出龙舟在汨罗江上打捞他的。

又是一阵惊天鼓声,龙舟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江面上一排排龙舟声势浩荡。全舟是由木雕而成,龙头张大着嘴巴,大有气吞山河之势,龙身鳞片都霸气外露,龙身也朝天,有一番招摇之意。

龙舟上,是荆楚儿女拼搏的身影。左翼奋力摇杆,右侧使劲划桨一起一落,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阳的影子,顺流进了汉江,从此汉江也多了几分豪情。

到了最后一百米是鼓声最响,喊声最高,划的最奋进的时候,每一支队伍都想拔得头魁,每一声高呼都好像在告诉屈原,“你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孕育出了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子孙!”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篇2

写什么样的文章,如何写,如何写成一篇好文章,首先离不开选题,明确研究方向及研究目的意义,所要表达的内容对当今社会音乐有何参考价值是所有人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是少数民族回族人,在我的家乡有号称华东最大清真寺——寿县清真寺,笔者的父母及家中亲戚都是回族人,从小耳睹目染,例如在亡者周年时,父母会请阿訇念经祈祷,给亡者走坟也会请阿訇诵读经文。家里也藏有很多伊斯兰教经文书籍,在重大节日——开斋节也会参与活动中。这些都让笔者产生对回族音乐的研究想法。在伍国栋老师的《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一文中提到了音声的概念(与人类文化活动有关(非艺术音乐)吟诵,呼喊,咒语等等。)那时笔者就萌发研究关于回族宗教音乐。宗教目前在我国是一个敏感词,大家更多倾向回族的“花儿”,却很少去研究回族宗教音乐,尤其当今学术界对回族有无音乐有着很大的争议,真正去研究回族宗教音乐的论文,著作可谓寥寥无几。

二、研究方向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以寿县为例的“小聚集”的回族宗教音乐,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亦可称作“局内人”,亦可作为“局外人”,用这种看待自己研究的方向,通过音乐来了解文化,了解文化中的人。在笔者所接触的除了回族人之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对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并不熟悉,甚至会有所偏见。由于回族以“大分散,小聚集”居住格局,很大一部分的回族人除了丧事上,饮食上有所保留以前的习惯,其他的并未达到真正穆斯林的要求,包括笔者在内,这也是当前回族人所要反省的事实。对于宗教局和清真寺来说,并未能起到宣传作用,最多是小范围的影响,感染。笔者借此研究这一内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回族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回族,尊重少数民族。

三、通过田野考查经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不管研究什么方向,什么内容,写论文查阅各种书籍,文献,都不能缺少一个环节——“田野考查”,纸上谈兵不如实践出真知。走进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直观的音乐,才能接触到音乐事象各个侧面的生动内容,观察到音乐事象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形象;也只有这样的直接感知,才能在今后认识、分析和综合所得资料的案头工作中,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动态轮廓把握,这些资料才不会成为一堆分散或拼凑的枯燥事实。

在笔者为数不多的田野考察经历中与当地阿訇,做礼拜的人进行对话,共同分享相关音乐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这几次田野考察,笔者发现主要在于交流,我们所提问的问题要与所研究内容相符合或相关,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起初去的时候,被研究者并不能迎合研究者的所有的想法,这就需要研究者从中截取重要的,和研究方向有关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笔者田野考察过于稚嫩,在进行田野考察中研究者应对考察对象所处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性文化进行了解和熟悉,尽量全面的去考察问题,注重当地风俗习惯和禁忌,以免闹出笑话。在研究之前,要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相关民族文化,历史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对所研究方向,人的影响,抓住所研究地方的概况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与分析。现在科技网络很发达,随之而来的材料,史料,视频,音频也都不计其数,良莠不齐,有的在先前没有视频,音频记载的,要和当地局内人共同商榷。在记谱中也应保证乐谱的准确性,以及所参照的文献应予以标明注释。作为研究者,我们要把握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上把握目前研究内容的大致走向,风格特点,发展状况。微观上选取有代表性,特色性的个别案例,对研究对象的各个表演过程和表演内容、文化语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具体在田野考察中所用的方法,笔者可能就之前方法会一直延续到日后研究方向中:观察,访问,资料分析,实物收集,录音,摄影,摄像,文字记录。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对于笔者所研究的方向,虽未正式进行田野考察,但是已经看到了所研究方向的大好前景,在笔者有充足时间与精力时,望能扩大其研究范围。例如,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种聚集型回族居民区与散居回族居民区的区别,宏观上区别,或找一个相同大小的县来与之相比较,云南回族与西北回族宗教音乐有何区别。当然,这些是笔者的设想,具体还得操作。但是笔者很有兴趣,并且会持续关注,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所研究的范围中,望笔者能够努力,对所研究内容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萧梅,齐琨.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2011.

[2]吴晓梅.宁夏吴忠回族宗教音乐文化调查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3]梅杰.关于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若干思考.音乐时空,2015.

[4]张伟娜,周立洁.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之感悟.黄河之声,2012.

补《关于凿齿的风俗》 篇3

“……婆罗洲杜松人认为有诱惑力的嘴必须显出黑色的牙齿。探险者斯塔尔描述过他们为达到此目的而采用的熟练方法。他强调这样的事实:染齿手续是神圣的,仅仅在伟大的‘梅金甘纳’神宴之前才能举行。药方如下:‘把一种名叫夸瓦的叶子捣碎,混合以一种树木的灰,将此混合物涂在齿上,用一条折叠好的香蕉叶置于齿上压紧,以防弄掉颜色。这样保持四十小时后,拿掉香蕉叶绷带,再以一种爬虫的皮捣碎加上石灰的新混合物来擦。俟干却后即可保持黑色’。这些人还喜欢用粗石子锉的方法‘砍掉’牙齿。斯塔尔断言,经过这样处理,他们决不为牙痛所苦。”

“这种习俗只不过是原始部落为了各种理由而毁齿的一种形式。毁齿还常常是成丁礼的一部分,它标志一个人成年了。有些部落如努尔人,击碎长了六七年的下齿,解释说:‘我们这样做为了显示人和野兽不同’。有些部落仅把前齿修成喜爱的尖头形,这甚至需要使用凿子。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尤困人之中,凿去年轻人部分牙齿的仪式,由穿着神秘外衣的部落年老成员执行,他被推崇为‘至高无上者’。关于这种习俗原来的理由,正如一个卡姆巴人告诉林德伯罗姆那样:‘我们把牙齿改形是因为这样可以很好的唾吐’。”

“另一种古老的牙齿改形,是用宝石和金属镶包牙齿,文化发达的民族非常流行。达雅克人和巴达克人将前齿钻洞,然后用黄铜、黄金和珍珠蚌做的小圆片来填塞。墨西哥尤卡坦的马雅人将黄金或宝石作同样的用途。今天厄瓜多尔土著居民和印度人,亦以这样的风尚相夸耀。然无论其最后效果如何,这种美化牙齿形式仍是一种毁形。”(《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54—56页)

黄文说:“凿齿之习废除之后,人们心目中仍有一段时期以有犬齿及门牙为不美,于是有‘黑齿之国’,人们把牙齿染黑,看去仍如打掉了一样。”从上面的引文来看,则染齿与凿齿,实为风习不同,未必即有先后之分,其原因亦非仅仅由于不美。林耀华教授主编的《原始社会史》说:“有的部落以敲掉上门齿或锉短牙齿为美观,或者把头发编成一个结。这些摹仿动物的装饰,为了显示自己象动物那样灵巧有力,在当时是合乎情理的事。”(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第425页)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到澳洲人的文身、刺疤、割势皮与敲门牙等毁伤肢体的方法时说:“这样的毁伤肢体也许除表示年龄或地位外别无作用,可也许有严格的宗教的意义。”(吕叔湘译,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第84页)都各指出了几个主要的原因。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合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说:“古代傣族还有染齿包齿习惯。《蛮书》卷四载:‘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这些装饰意义比较复杂,有的可能起源于图腾纹饰或巫术活动,有些是为了保护身体,后来才有审美的意义。”(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354页)把凿齿的原因作这种解释,倒是比较通达的见解。

黄文在说到这种习惯在个别地方和种族现在仍有保留时,举出了非洲某地的人用凿去门牙以利灌药的例子。K·穆勒在《禁忌和魔法支配着南巴人的生活》一文中,则以亲眼所见,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一个当代原始部落、生活在西南太平洋马勒库拉岛北部的南巴人实行这种遗风的具体而又别致的画面,这是专门用在为了美观和晋升社会等级的妇女身上的,同时他们也用这种方式施之于猪,使之美观而贵重:

“虽然,许多小南巴人都熟悉沿海种植园赚来的新赫布里底斯法郎和澳大利亚的钱币,但只有长着獠牙的猪,才能换来生活中的重要东西——妻子、尼门琪社会中更高级的地位,以及礼仪中的知识。公猪长到一岁时,就把上牙的犬齿敲掉,好让下面的牙齿长成优美的环状獠牙。獠牙的弯曲度愈大,猪的价值就越高。

“奇怪的是,缺一颗牙齿,却表示一位妻子的身价更高。一个南巴人的妻子又要想晋升到‘埃加林’——妇女,‘尼门琪’中第四高的等级,就必须心甘情愿地牺牲一颗门牙。在这种痛苦的仪式中,她的丈夫或是另外的男亲戚,用一根短棍顶住她的牙齿,用石头敲打这棍子,使牙齿松动,然后用手拔出。之后,把一根绿色的树梗,在火堆的余烬里烧热,塞在拔掉牙齿留下的空洞里,以止住流血,但止不了剧痛。”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篇4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刚进花市,一股淡淡的花香味迎面扑来。接着听见了鸟叫声和人们贩卖物品的吵闹声。我想:“花市人真多,可真是热闹啊!”我随着爸爸走了进去,那鲜艳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的双眼,使我的眼睛迷蒙了,这一丛,那一簇,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和爸爸一边挪着小小的步子,一边观赏一些奇花异草。有绿叶镶嵌着像猫眯眼睛的斑纹,叶底是紫色的,叫“钻石猫眼”;有像狮子头的“三色堇”;还有能捕捉虫子的“猪笼草”……我在花店里看见了许多鲜花的种子,我很感兴趣,并购买了既害羞又含蓄的含羞草和碧绿的宝葫芦花种。

走过花店,我和爸爸又进入了观赏鱼市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画卷。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儿轻巧地穿过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珊瑚,那珊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小鱼跳起了“摇摆舞”,我在鱼缸前看得津津有味。我还发现了一些不曾见过的小鱼。有身体很长爱左右摇摆的龙鱼;有尾巴像剪刀身体漆黑的象鼻鱼;有全身血红,犹如一簇火苗的血鹦鹉……

“叽叽喳喳”这叫声连续不断,原来是一家鸟店发出的声音,我走进去瞧了瞧。有活泼的小麻雀;惹人喜爱的八哥;全身白如雪,犹如一团棉花的鹦鹉……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

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年菜,家乡春节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过年时家家常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过年时,人们还吃年糕,因为“年糕”与“年高”为谐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和白银,有“新年发财”意思。还有,过年人们都吃鱼,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400字:中秋月儿圆中秋月儿圆

常熟外国语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张欢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端午节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大约在初二或初三人们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的用品,做棕子的棕叶,肉馅……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端午节还有三个月就到了,大家都来看我们家乡的赛龙舟哦!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篇5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篇6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到端午节,我的家乡——浙江金华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不停地来回穿梭,打捞屈原的真身。有几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这些都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习俗。

要说到赛龙舟,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早早地起床,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婺江边。比赛还没有开始,岸边就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了!人们已经把长长的一条江岸围了里外三层!我和妈妈为了找一个好位置,还差点挤破了脑袋呢!比赛开始了!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朝东边眺望着。“咚——咚——咚!”从婺江的远处渐渐传来了低沉的鼓声,中间还夹杂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近了,更近了!我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五六只龙舟飞快地向这边驶过来,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龙舟的龙头高高扬着,满身闪着五彩的光芒,就像腾云驾雾的祥龙。划舟的壮汉们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手里的动作整齐划一。几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赶,人借龙形,龙具人神,一条条矫健的巨龙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欢呼着,为自己的龙舟队鼓掌加油。相机和手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家都想留住这难忘的镜头。龙舟在经过我们面前的一刹那,我甚至看到划舟的壮汉胳膊上绷紧的肌肉和擂鼓手额头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很累了,龙舟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但他们还是坚持着,用口号来鼓舞自己,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在婺江上,这可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结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边渐渐安静了下来,我和妈妈在岸边散步,岸边的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历史……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家乡的风俗——吃七样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我摸着圆圆的肚子,哼着歌谣。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过新年,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热热闹闹过大年吧,每家每户过新年时都有很多习俗吧,我们家过年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你想知道吗?让我来说给你们听听吧。

贴春联

我奶奶家原来在乡下,贴春联可不像城里人家只贴在一个门上,那可是个大工程。年三十中午前,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发动起来,把所有的院门、房门、仓库门都贴上,连鸡舍和牛棚都不放过。贴好春联后,还要在大院的门口放一根桃树枝,表示全家人都到齐了,外人就不能来串门啦。

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我可最高兴了。吃完年夜饭,我就和哥哥放鞭炮,到村口看扭秧歌,然后就和全家人看电视,等着迎接新年的到来。终于,听到了钟声响起,鞭炮齐鸣,我就赶紧去给长辈拜年收红包啦。当然,除夕的饺子也是我盼望的,因为我们家的饺子里面有钱呢,为了吃到饺子里的硬币,每次我都要把肚子吃的圆鼓鼓的,生怕吃不到钱啊。

拜年

年初一早上,我还睡的迷迷糊糊的,就陆续有人到家里来拜年了,我只好起床穿好新衣服,赶紧也和大人们去别人家里拜年,拜年要规规矩矩的问好,不能乱跑乱跳的。在城市里,人们都已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了,可是在乡下,还保留了到家里拜年的习俗。

图吉利

从小到大,我也过了好多个新年了,关于过年的吉祥话我也知道一些了。比如,吃饺子的时候,饺子如果破了不能说“破”,得说“挣”了;还比如,年夜饭要吃桃子罐头和杏罐头,寓意逃离灾难,幸福永远;还有诸如年三十一整晚都不能关灯啊,初一不能扫尘啊等等,都是很多人家过年的习俗。

哦,对了,现在我奶奶家已经搬到了崭新的.大楼上,比原来的平房条件好多了,但是过年的习俗几乎都没变,一样没变的还有我们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温情,一想到一家人围着爷爷奶奶高兴地说啊笑啊,我就迫不及待地要过年了,新年快来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说起我的家乡,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达州市,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达州我从来没有去过,也不知道什么样?我是重庆出生,重庆长大,重庆就是我的家乡。

据外公告诉我,重庆及其周边川渝地区,历来就有中秋节“打糍粑”的习俗。过去物资不那么丰富,中秋节有月饼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乡村,都是靠自己动手,打糍粑过中秋节。

每个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两个,青石做的“兑窝”。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约小,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深窝,再配上一个“兑窝棒”,平时可以用来舂米,中秋时节就用来打糍粑。中秋节这一天,子女们都回到老人身边,把自己种的糯米蒸熟,趁热放进兑窝里,开始打糍粑。这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由几个青壮年,轮流来完成。一个用劲地舂,一个不停地翻动。糯米舂烂以后,黏劲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来却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见米粒,非常柔软才行。几个回合下来,没有不脱外套,不头上冒汗的。小孩子们在旁边看热闹,偶尔也嬉笑着上来捣鼓几下,不一会就会败下阵来。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黄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圆饼状,象征团团圆圆。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赏月,吃糍粑,也是其乐融融。

三年级的上学期,我们班到“乐耕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体验了一把打糍粑的乐趣和辛苦。同学们排着队,轮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打不了几下。那是工作人员,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们就是去体验一下罢了。

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不用自己动手去打了。超市里随时都有卖的。

老师的话:哈哈哈,那个时候麒恩好小,好可爱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爱可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翘首以盼的春节终于又来了!跟着我一起来寻寻年味儿吧!

每年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它好像春节的前奏,淡淡飘出了丝丝“年味”。这一天,我家就熬腊八粥。只见妈妈拿了一把锅铲在锅中翻来翻去,一定又是在熬粥了。我一闻香味,立即两眼放光,不停地催促妈妈好了没有,好了没有……“终于好了啊!”我端着一碗腊八粥,好像端着金银珠宝似的,又等不及粥凉了就开始狼吞虎咽。整个家中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粽子”味儿。

腊八再往后几天,便是万众瞩目的日子——除夕了。这不,我和妈妈正在桌子上包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只见妈妈拿面粉和水混合后,不停地揉啊揉,竟出现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胖墩”。接着,我来帮忙用擀面杖把“小胖墩”压成长条,小胖子顿时成了一条小蛇。然后,用菜刀把这一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刚才的小蛇瞬间成了一个个“小圆球”。妈妈又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平实,用筷子麻利地夹起一块油亮的肉馅,刚才的“小肉球”又变身成了一个新衣裳,严严实实地包住了肉馅。最后我负责把边缘摸了点水,把两边粘在一起。“小精灵”就这样做好了。要不是参与了整个过程,我怎么也不相信它是那“小胖墩”变的。水开了,妈妈把它们全丢进锅里,“小精灵”们个个像是跳水运动员,姿势各样地冲进了锅子里。它们还是舞蹈家呢!看着它们的舞姿,听着“咕嘟咕嘟”的歌声,我早已垂涎三尺了。我简直是趴在锅边的八儿!

妈妈关了火,“小精灵”们可安分了!也不,它们还冒气儿呢!我顾不得烫,夹起一只饺子就往嘴里塞。哇塞!饺子皮的顺滑配上肉馅的鲜美,可真是色味又美,唇齿留香!我们全家都吃饺子,这时家里飘着的又是另一种味道,又是同一种味道。

往后几天,直到春节老虎似的跑走了,我依然能嗅到藏在空气里的年味儿……原来春节藏在空气里,也藏在人们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宋代风俗画创作的方式 篇7

宋代文化艺术繁荣景象, 不同于其他朝代的这种对绘画艺术重视与大力扶持。在我国绘画史上, 宋代的风俗画以民间生活、乡间野趣这种创作题材, 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宋代这种文化艺术大繁荣下也存在着追求细腻逼真的“院体画派”与提倡高雅清正“文人画派”的画派斗争。但是, 风俗画家以独特的创作方式, 表现民俗生活、乡间野趣, 却得到了崇尚隐居田野的“文人画派”和细腻逼真的绘画手法“院体画派”的欣赏与认可。

时代造就艺术, 不同的时代背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 由于当时的宋代社会整体太平稳固, 市民阶层在经济繁荣的社会中占据了一定位置。因此大众对生活存满了激情与希望, 注重生活品质的风气逐渐推动社会走向商业化。既然商业发达那么市民阶层在审美趋向上自然会体现在艺术领域。因此, 在宋代大的社会转型下, 出现了大批题材广泛的民俗画, 就不难理解了。

风俗画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 宋代的风俗画较之前朝的人物画, 画面逐渐成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宋之前的人物画很少有绘制背景画绘画作品。例如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整幅画面, 主体人物突出威严肃穆的天王端坐注视前方, 在旁左右武士、侍女、和执笔使臣的衬托下, 尽显天神的威严, 虽画面整体处理协调但是背景不着一笔与宋代风俗画相比较, 还是略显单调。观察方式与创作方式和宋代风俗画相比还是有些区别。直到宋代在风俗画家们创作方式下逐渐完善, 才达到了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

二、从《清明上河图》观宋代的创作方式

宋代风俗画带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我们多时间感叹画面的构图奇特、技法精妙, 却忽略了画家们对作品的创作方式。例如画家张择端的创作方式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这幅《清明上河图》传世之作的背后, 我们不难看出画家艰辛并富有灵性的思维过东过程。《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手卷形势, 以散点透视的全景式构图。全卷有5米多长, 共绘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屋122座、树木174棵、船25艘、车15辆、轿子8顶。[1]欣赏《清明上河图》按画面内容可分成三段, 首段是东京郊外的田园春光。展开长卷进入眼帘的是河道边层层叠叠的树林, 树林前是一架简易的木桥。从画面看小桥应该是唯一入京的路, 小桥旁的土路上有俩个商贩, 一前一后的赶着五只小毛驴从沿着河道的土路走来。画家伏笔之处却在这些树木上, 钩钩点点的把树儿开春发芽表达的恰到好处, 不动声色的点题了清明时间。走过小桥在树林中掩映着几户农家, 农家依水而居, 艺术源于生活, 这是画家对生活写照。在古代饮水是一大问题, 大多古城都是建在水源丰沛之地, 即使这样每逢干旱还是有不少人渴死。再往前走, 就到了进城的第一个个交叉路口, 画家在这精心安排了一个高潮小音符。把三组扫墓的人安排在交叉路口, 一组几人抬轿的, 一组是家丁牵着俩人骑着马的, 还有一组是一头不知从何处奔来的惊畜与人挣道。在这复杂热闹的场面, 画家却以一条S形线把三组人巧妙的组合起来, 很自然地展开了全画的序幕。

一图三段相互联系却各表一枝, 结束了田园部分, 进入了中段汴河码头。艺术不同于历史记载, 艺术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空间, 却可以把汴河表现出百里之遥的视觉感。从画面可以看到, 粮船云集、人烟稠密的热闹场景。汴河是流经东京的第一大河流, 说是宋都城的命脉也不为过。东西穿城而过的汴河, 东流到泗州入淮水, 是开封的生命线, 也是东南物资漕运东京的大动脉。仅粮食一项, 每年由汴河漕运到开封, 就达八百万石。[2]整幅画面给人一种热闹非凡身临其境之感, 而汴河画家却以大片留白的空间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汴河上的船只与卸货船夫还有纤夫的刻画的精准具体, 画面充分体现出生活味十足。单放大一块局部看, 船与人间的生活状态刻画的极为传神, 一块的局部放大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灵的。宋代风俗画之所以成为历代推崇的经典, 不仅是画家们对当时生活的写实刻画, 还有他们这种以小见大这种功夫。每朝都有红尘处, 只是能有几人静, 对画面这种深度的刻画, 没有一定的静心修养功夫, 是不可能做到的。虹桥是画中最为醒目的建筑物, 画家的匠心独运的手笔把画面高潮绘制在桥梁之上。

整个画面最后一段正式进入热闹的市区街道, 城内屋宇林立有欢楼、酒家、商铺、庙宇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我国自汗至唐的一千多年间, 城市中的“市”是设在划定的地块内, 每日按时启动的。想要购物, 就得在规定时间内去专设的“市”才行。这种僵死的制度到宋才被彻底打破与抛弃, 于是有了沿街设店的商业街, 有了早市、夜市, 连僻远之地也市集兴旺。[3]《清明上河图》是画家以现实与艺术完美结合方式呈现出来的, 街市里彩楼高耸、气派壮观, 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人, 有街景的行人, 三教九流, 无所不被。被画家安排的得有条有理, 杂而不乱, 引人入胜。

宋代的人物风俗画家以平民百姓的风俗习尚为题材, 画面中百姓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在画家独特创作方式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代风俗画为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成为绘画表现下层平民的先河。在民间的土地上深深的扎根并成长起来, 为中国人物画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万里.梁爽.琼楼览胜:名画中的建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11月.

[2]张临生.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2年5月.

家乡的风俗话题作文 篇8

“崽崽,起来了!”显然一早上又被叫起来的我,明显就有些起床气,嚷嚷道“妈,现在才几点啊,寒假没有必要起这么早吧!”“现在外面在做糍粑哦,你不要去看下吗?”妈妈充满笑意的望着我。糍粑?我一脸好奇:“糍粑是怎么做的,我还真不知道,走!外面去看看!”说完,我麻利地起床跑到了楼下,看外婆他们做糍粑,外婆看到下楼来的我就一边做着糍粑一边跟我讲解糍粑的做法,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第一步先是把米侵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开始把糯米蒸熟,然后用盆把蒸熟的糯米打出来,放到石臼里,舅舅和外公开始用两个大木棒开始你一下我一下的捣捶起石臼里的糯米来,一直把糯米捶捣锤成一团黏糊的粑粑团,妈妈和外婆就每隔几分钟手里抹点茶油把糯米团翻个身,舅舅和外公又继续捣锤起来,直至糯米团变得糯糯滑滑,舅舅和外公已经大汗淋漓,他们的脸已经胀得通红,像是跑了几公里一样,别看做这个糍粑还真是不容易!

最后外婆把糯米团掏出来,放到倒好米粉的案板上揉捏成条,外婆轻巧的用手一挤,就鼓出一个圆圆的小团,一个个小圆团分发给妈妈还有姨妈妈,她们手里拿了圆团,用手掌一按压,一个圆圆的大团圆糍粑就做成了!妈妈说还要摊着摆放一个晚上,这样糍粑就会反而变硬,这样才能便于存放和烤着吃,还可以煎着吃。妈妈边说边拿了几个糍粑进了厨房开始煎糍粑,不一会,香喷喷的糍粑散发出诱人的味道,白嫩的糍粑马上在锅里开始膨胀起来,妈妈在糍粑上撒了一把白糖,哇!真是让人流口水!

家乡上梁的风俗作文 篇9

7:20分,我和爸爸准时到了王叔叔的别墅前。“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老远便传进了我的耳里。到了这儿,更有些天摇地动,震耳欲聋的气势了。

“掉下来了,掉下来了!”“快去抢啊!”天上下起了一阵“馒头雨。”我顿时愣了愣,呆呆地看着蜂涌而上的人们,忘记了自己去抢。“快去啊!”老爸在一边催我,一边向我炫耀他的“战利品。”哼,有什么了不起的,待会儿我比你抢的还多。我在心里暗自嘀咕。“哗”又一阵“从天而降”的糖果和馒头雨。看,有个馒头在我前面不远处。我急急忙忙地冲上去,但却慢了一步,被一个工人抢走了。我不服气,看准掉在地上的一件糖果冲过去,一抓,哈,我赶在别人跟前抢到手喽!“我抢到了!”这时,我回头看见了大人们那抢东西场面,不觉欣赏起来。看,我老爸人虽胖,但动作却十分灵活,走东窜西,一点儿也不费劲,像只圆滚滚的大皮球在人群中“滚动”。一会儿,便抢了一大把;瞧,那位阿姨动作可麻利了,而且眼疾手快,她的“战利品”真是不少……人们抢到的东西有多也有少,有人一会儿就抢到了四五个馒头,有人却只有对着手上的一个而叹气……

伏尔泰《风俗论》中的中国(下) 篇10

在伏尔泰的《风俗论》中, 中国人具有褒奖善行的法律, 人民守法重礼, 民风庄重。

伏尔泰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2他认为, 在中国, 父权从来没有削弱, 官员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 而帝王是一国的君父, 国家像一个大家庭;他由此推论, “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 所以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因之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 开凿运河, 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3这一观点, 与许多当代学者认为中国自古没有“公共”的概念大相径庭。也不禁使人跨越时代联想到另一种富裕社会的现象——当代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其著作《富裕社会》中说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所得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公共服务的供应危机。4在此提到这样的联想, 并非想说明中国的政治制度很早就有优于西方的内容, 而是想指出一个事实, 社会平衡问题是自古以来中外都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一问题上, 伏尔泰较早地注意到了中国政治自古有注重公共利益的一面。

伏尔泰认为当时一些旅行者和传教士在中国到处看到专制制度, 是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他写道:“看到一些人跪拜, 便认为他们是奴隶, 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 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认为在中华帝国很早的时代, 人们便被允许谴责朝政, 和平时期, 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 并说, “这一重要的事实推翻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糊的责难”。5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伏尔泰在这一问题上, 与孟德斯鸠的观点正好是对立的。尽管《风俗论》在《论法的精神》之后出版, 但是, 其中对中国的好感, 要超过后者。在这方面, 我们不得不说, 孟德斯鸠对中国政体特征的研究, 要比伏尔泰更具洞察。但是, 伏尔泰在这方面值得赞扬的一点是, 他注意到了一个国家可能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伏尔泰客观地指出, 跟其他地方一样, 中国也存在各种不良行为, 但这些行为肯定也会受法律的约束。他对《海军上将安森回忆录》的作者因广州小民曾经想欺骗英国人而鄙视和讽刺中国人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他说:“难道可以根据边境群氓的行为来评价一个伟大民族的政府吗?假如中国人在我们沿海遇到船难, 根据当时欧洲国家的法律可以没收沉船的财货, 而按照习惯又允许杀死货主, 那么中国人又将怎样评论我们呢?”6在这方面, 伏尔泰是公正而大胆的, 他明确地反击了对中国人有偏见的批评。

对于中国人的礼节, 伏尔泰指出了这些礼节有妨碍社会交往的一面, 但同时他认为“这些礼节可以在整个民族树立克制和正直的品行, 使民风既庄重又文雅。这些优秀品德也普及到老百姓”。7他说一些传教士注意到中国的公共市集上拥挤和混乱, “如果是在我们这里, 就会引起粗鲁的吵闹, 经常发生无礼举动;但在中国, 传教士往往看到农民按当地的习惯, 彼此作揖, 为给对方造成麻烦而请求原谅, 他们互相帮助, 心平气和地解决一切问题”。8

伏尔泰对于中国法律鼓励善行的一面大加肯定。他说, “在别的国家, 法律用以治罪, 而在中国, 其作用更大, 用以褒奖善行”。9他举了一个例子, 说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拾到旅行者装有金币的钱包上交给知府, 最后被皇帝赐给五品官。他说, 如果在法国, 这个农民只能是被课以更重的军役税, 因为他会被认为是非常富裕的。10

中国的宗教

在伏尔泰看来, 中国有自己的宗教, 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 中国的宗教, 实际上是一种学说。伏尔泰说, “他 (孔子) 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 其实他并没有宗教, 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 就是先贤的宗教”。11他认为, 中国的宗教比西方的宗教理智得多;“当他们 (中国) 已经有单纯、明智、庄严、摆脱了一切迷信和野蛮行为的宗教时, 我们的德洛伊祭司把小孩装在大柳筐里作为牺牲来祭祀的托达泰斯还没有出现哩”;他说, “ (中国的) 皇帝和官员们的宗教从未受到伪善者的玷污、政教之争的干扰和乖谬的革新教派的诬蔑”, “中国人特别在这方面胜过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12

伏尔泰高度赞扬了孔子和他的学说 (宗教) 。他说, 孔子不创新说, 不立新礼, 不做受神启者, 不做先知, 不宣扬奥义, 而只以道德谆谆告诫人, 宁愿教育人, 而不统治人。伏尔泰认为欧洲有些人指责中国人是不信神者是某种狂热情绪作怪。他说:“我们中的某些人把这个几乎所有法律均以对赏善惩恶的上帝的认识为基础的帝国称为不信神者, 这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狂热情绪?”13他质问道:“如果孔子是不信神者, 那么加图和大法官洛比塔尔也是不信神者”。14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 他引用了耶稣会士李明神甫和别的传教士的话说, “当其他民族还在崇拜偶像时, 中国人便认识了真正的上帝, 并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天坛祭祀上帝”。15李明即路易·勒孔特 (1655-1728) , 他于1688年到北京, 著有《中国现势续录》和《关于中国宗教仪式致曼恩公爵信》。伏尔泰参阅霍尔德《旅华实录》第3卷资料说:“中国政府在几乎所有的诏书中都这样说:冥冥上苍, 万民之父, 赏罚公正, 祈祷必受天佑, 为恶定遭天谴”。16他还从霍尔德《旅华实录》中转引了一副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横批:万有真元”。17这幅对联是康熙皇帝赐给在北京传教士的, 刻在天主教堂里, 1735年巴黎版的霍尔德《旅华实录》书中收录。18伏尔泰以此说明中国政府并非不信神。他又举了康熙皇帝的遗诏为例:“朕现年七十, 在位六十有一载。此乃天地神明、宗庙社稷荫庇之恩, 非朕之薄德所致”。19他由此反击那些说中国政府是不信神者的信口开河。他说:“人们曾认为中国的儒生对无形的上帝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但由此推论他们不信神则有欠公允”。20他写道:“在非难这个大帝国的政府为无神论者的同时, 我们又轻率地说他们崇拜偶像, 这种指责是自相矛盾的。对中国礼仪的极大误会, 产生于我们以我们的习俗为标准来评判他们的习俗, 我们要把我们偏执的门户之见带到世界各地。跪拜在他们国家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敬礼, 而在我们看来, 就是一种顶礼膜拜行为。我们误把桌子当祭台, 我们就是这样这样地评骘一切的。”21“人们一方面激烈反对贝尔关于一个不信神的社会不可能存在下来的说法, 另一方面又同样声嘶力竭地叫嚷世上最有理智的帝国是建立在无神论的基础之上, 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自相矛盾”。22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 但是在对中国文化礼仪的认识方面, 他充分表现出一个杰出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明睿, 显出了他对他国文化礼仪的尊重。他注意到了中华帝国的政府被同时指责为无神论者和偶像崇拜者的矛盾性。关于中国人是偶像崇拜者的说法, 最引人注目的来源可能是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在这部著名的行纪中记述了许多中国地区的城市和聚落, 频繁地提到当地的居民是偶像崇拜者。23这种说法一定对后来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教士们在中国看到的一切, 也定然加强了关于中国人是偶像崇拜者的印象。至于无神论者的印象, 则显然来自对中国儒家的世俗观和中国不是神权政治的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 伏尔泰对神、对宗教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实际上把中国的孔子学说 (或者说“儒教”) 视为是明智、庄严的宗教, 借以抨击欧洲那些被狂热左右常常导致暴行的宗教以及残暴愚昧的神权政治。他说, “中国儒生的宗教从来没有受无稽神话的糟蹋, 也没有为政教之争的内战所玷污”。24实际上, 在《风俗论》导论中, 伏尔泰也拿出了一节, 专门尖锐地抨击了神权政治。他以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古希腊、古高卢为例, 说明神权政治不仅统治时间很长, 而且暴戾恣睢, 干出了许多失去理智的暴行。伏尔泰认为,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以童男童女作牺牲祭神”, “在被不恰当地称为文明人的民族中, 我只看到中国人没有干出这种荒唐绝顶的暴行。在已知的古代国家中, 唯有中国不曾受神职人员的统治”。25他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 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26孔子在世时, 中国的各个诸侯国实际上鲜有施行他所倡导的律法;孔子逝世后, 他的学说渐渐被统治者采纳, 并在其后诸朝代尤其是唐、宋、元、明、清等诸朝代不同程度影响了律法。因此, 如果按照伏尔泰的说法, 相对于欧洲, 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了。

伏尔泰显然也注意到中国除了推崇孔子学说 (儒教) 之外, 还有道教、佛教。他说, “中国的儒生崇拜一个唯一的上帝, 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的迷信行为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 以及其他几种教”。27他认为佛教是迷信的, “把佛像说成是降临世间的神, 并以最荒唐可笑因而也最易为无知百姓接受的仪式来膜拜”。28他还说达赖喇嘛被作为活佛加以崇拜, “这也许是人类迷信的一个胜利”。29伏尔泰客观地介绍了这种情况, 并且似乎还对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包容性和必要的遏制流出不经意的赞赏。他写道:“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 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 但加以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 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30应该指出的是, 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明确地将孔子学说或儒教奉为国教;不过伏尔泰对于孔子学会或儒教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是符合实际的。伏尔泰对儒教的世俗性是肯定的, 对于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褒赏也持肯定的态度。他写道:“地狱之说虽有用, 但中国人的政府却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敬天和为人正直”。31

上一篇:一声妈妈作文下一篇:公司变更登记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