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共13篇)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1

我们的国家制定了许多法律、特别是近些年,立法速度加快,每年都有不少法律、法规颁布实行。对法律种类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

从法律的文字表现形式方面划分,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面划分,可分为普通法和特别法;从法律制定的主体方面划分,可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从法律的内容方面划分,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等等。对于我们打官司的人来说,对法律可以这样来划分:

宪法,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一切法律、法规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宪法的子法。子法如与母法的内容相违背,子法则无效。除了母法——宪法之外,我们可以把其余一切法律、法规分为以下四大部门。即:(1)刑事;(2)民事;(3)经济;(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打的官司,侧重学习其中的一个部门法律、法规。

(1)刑事方面。它又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即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的,犯了什么罪,将要受到怎样的处罚等。如:刑法、惩法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决定、通知、补充规定等。另一类是程序法,即规定办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骤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补充规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如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法、著作权法等等,以及有关的补充规定。另一类是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条例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补充规定、暂行规定等。

(3)经济方面。实体法主要有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税法、产品质量法等。程序法与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2

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例必将呈现扩大的态势。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以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但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行使检察监督权是符合宪法及法律精神的。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对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包括对监禁刑的监督和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其中,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就是指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即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措施实施的监督,包括非监禁刑或监禁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和批准机关是否按法定程序作出,执行机关是否对生效裁判和决定的内容依法实施等,并对发现的违法情况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予以纠正。

2 现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实践中,主要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知》等的原则性规定,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导致实际操作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纷繁复杂,使检察监督更加困难。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在未实施社区矫正以前,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中,则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真正承担起社区矫正任务的是各地区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而公安机关则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刑罚执行权的有效行使,也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

(3)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单一、非强制性和介入机制缺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出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但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没有强制力,所以执行机关很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对此,法律又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4)检察监督的观念陈旧,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方面通过对矫正对象一定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实现特殊预防;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没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引入社区矫正监督领域。当前,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检察机关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

(1)制定专门的法律,完备社区矫正监督法律体系,加强对检察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权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流程、监督对象、监督手段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在被监督对象没有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或及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时,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违法处置权,比如罚款、限期整改或者直接由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等。

(2)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当前执行主体多元化、责任分配不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管不力的情况,很难划分责任,追究更无从下手。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委员会,以保证检察监督的顺利进行。

(3)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打造社区矫正的专业监督队伍。注重检察人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充实业务骨干,改善年龄结构,以“工作流程”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4)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首先要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严把入口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进入社区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依法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罪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刑罚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纠正,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要加强矫正中的监督,防止矫正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每个衔接环节都要进行监督,对刑罚变更执行实行同步监督,将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最后还要加强矫正后监督,防止违法解除矫正。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查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以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5)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现代化。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检察机关加强检察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化办公。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信息网络中心,并完善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变更执行信息,保证信息网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对其享有当然的法律监督权。并且, 这种监督应该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 包括入口的监督、矫正中的监督和出口的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当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依法执行,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防止其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2004, (4) .

[2]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会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EB/OL].法制网.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4]黄从中.浅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问题[J].安徽检察官.

[5]余庭发.关于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EB/OL].西部法制网.

[6]马会海.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J].天津检察, 2010, (3) .

[7]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法律定位社区矫正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该模式已经大范围推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矫正这一模式也逐渐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然而,由于相应的法律配套没有跟上,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还不能明确,这严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发挥。所以,本文对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矫正之间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引进社区矫正这一模式,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许多社区兼有专门的社区矫正主管部门,向社会聘用大量的工作者,该模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因而逐渐向内延伸至我国各内陆省份。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作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如果缺乏社会工作者的加入,社区矫正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但是,现实中,社区矫正工作与社会工作这依旧存在关系不明朗的问题,两者关系不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工作者常常对自我定位模糊,工作重心偏移,影响最终矫正结果。

那么,如何正确定义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资料上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一文进行进行界定:一是社区矫正的执法权由司法部门掌握,社会工作在其中具体起到什么作用;二是社会工作者与司法部门同属社区矫正工作的组成,两者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三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部门与社会工作者在实施矫正工作时,两者的地位如何界定。这三个问题是明确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关系的重要参考,然而实际上,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只是从两者的功能、定位及工作主体上进行阐述,这实际上淡化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所以如何从法律角度或者行政角度界定两者的关系,是现阶段明确社会工作者法律权利的重要手段。

二、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地位

明确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后,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发挥依旧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的问题。已有的法律明确了司法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执法权利,但是社会共组者作为社区矫正的绝对主力,其法律地位又该如何确定呢?这是当前相关法律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同样作为社区矫正的重要参与人员,社会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如果不能明确,在矫正过程中就时常会出现权限不足的情况,并且在现实工作中工作者也会因为职责不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矫正工作进度。因此,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就非常重要。当前,社会工作者往往属于弱势群体,做好该群体的法律保障,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时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重要参与人员,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面临一些法律问题,这对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带来一定的限制。

(一) 与社会相关结构的合作问题

以往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部门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居民素质改造与刑事惩罚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权威性一直比较强。然而,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矫正的另一参与者,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势必需要与当地的司法部门进行合作。同时,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社区矫正工作还要同社区居委会、公安、街道办事处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际上,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刚起步,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各机构的关系是常常存在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的情况,这导致社会工作者很多工作环节缺失。

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上来分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属于服务类,其矫正对象往往选择社区中弱势或者贫困的群体,在这类群体矫正工作上,社会工作者要真正解决其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其家庭贫困情况,为其争取社会救济、政府补贴及基础工作。在这一环节中,社会工作者必须与当时的民政部门与劳动部门接触,以便寻求帮助。但是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人员常常会因为法律地位不明,很难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批准。长此以往,社区人民不能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带来的便利,就会很少求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这对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

(二) 专业两难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存在的价值两难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中,价值很难具体表述,价值判断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因此价值衡量没有具体的标准。就社会工作者所获价值判定而言,价值的确定需要综合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发挥的个人价值大小与矫正主体进行判断。比如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与牺牲,但是由于收获的结果不佳,导致人们评价工作者价值时出现失衡。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是确定社会工作独特的视角。单质专业价值也没有具体验证,专业价值观与非专业价值观往往存在信念上的冲突,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价值模糊问题,在社区工作中也会出现。

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两难问题实际上可以明确的认为就是法律问题,比如受工作者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矫正过程中可能存在对事实确凿的犯罪行为进行隐瞒或者视而不见,这种知情不报就属于违法行为。所以,如果法律不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势必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出现职责不明的问题,这对矫正工作的合法进行构成阻碍。

(三) 矫正过程的权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就是矫正双方个人权益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矫正中,由于工作者与矫正对象同为公民,拥有一定的权益,因此双方的权益问题必须明确。比如,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时就有可能面临一些安全问题,例如矫正对象患有精神失常或有严重暴力倾向,为了防止社会工作者受到危害,就要对其权益做出一些保障。同时,作为矫正对象,因其属于社会公民,具有一定的权益,权益保障矫正对象不受矫正工作者滥用执法权威做出侵害矫正对象利益的事情。

四、结语

总之,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要求相关立法部门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法律地位,在坚持矫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王娅郦,李文静.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J].社会工作,2013(01):3-55.

[2]张丽芬,廖文,张青松.论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J].甘肃社会科学,2012(01):157-160.

法律进社区工作年度计划 篇4

今年,xx社区在温泉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为进一步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开展,我社区做了以下安排:

一、建立健全“法律进社区”宣传小组和群防群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书记担任,对辖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落实措施取得治理效果。

二、加强法制宣传,以“法律进社区”为契机,积极开展群众喜爱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宣传栏开展宣传活动,并及时更换法制宣传内容,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法制宣传。此外在创建中开展法律知识图片展览和法律咨询等宣传活动,以营造社区良好法制氛围。

三、在“法律服务”进社区中,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

在社区居民中组织普法骨干力量,组成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在法制宣传楼道和法制宣传栏公示法律咨询服务联系方式等方法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民间纠纷等便利及时的法律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四、法律教育方面: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

认真制定学习内容、计划、活动安排,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

(1)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做好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以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开办家长学校,开设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等,保证青少年在社区内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加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履行社区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法制教育的职责,不断创新形式,通过法律咨询、图片展览等活动,强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学法用法意识。

(3)加强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市民学校、社区活动站,针对老年人、下岗职工的特点,广泛宣传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抵制宣传迷信、邪教等非法活动。组织志愿者,协调治安、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办理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决后顾之忧,依法维护老年人、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

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制度 篇5

一、实行“咨询接待日制度”。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并将咨询的时间、内容在社区告知栏中进行公告。

二、实行“法律服务信箱制度”。社区群众对需要咨询的问题投入法律服务信箱。信箱由专人负责,定期开启,及时提供法律服务。

三、实行“服务预约制度”。社区群众有法律需求,可与法律服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提前预约。

四、实行“服务联系卡制度”。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发放法律联系卡,根据求助者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主动上门服务,使弱势群体不出门就能得到法律帮助。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6

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结合开展老年人赡养维权专项行动, 根据援助案件类型和纠纷状况推出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工作模式, 即采取调解为先、诉讼保障为后的工作方式, 力争使老年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在最短时间内和最小成本中得到最大维护。

近日, 居住南开区王顶堤街, 现年87岁的余老太太走进了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余老太太在上世纪40年代初嫁给王菜, 婚后与王某及其前妻留下的一个年幼的孩子王龙 (化名) 共同生活, 余老太太像照顾自己的亲生孩子般养育继子, 供其上学, 帮助王龙成家立业, 后又帮助王龙照顾其孩子。然而, 王某在1995年去世后, 王龙便背地里将王某和余老太太共有的房屋产权变更到自己名下, 王龙的妻子也常常因家庭琐事与余老太太争执。余老太太忍无可忍, 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到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 申请法律援助。因余老太太与被告王龙是具有抚养关系的继母子关系, 纠纷属于家庭矛盾, 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考虑进行赡养纠纷调解, 并叫来王龙夫妇二人共同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调解工作。最终, 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 王龙表示了悔过, 承诺履行赡养和扶助义务, 并每月支付原告余老太太400元生活费。法律援助中心通过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的有效对接, 减少了老年入的诉累, 切实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维系了子女和老年人之间的至爱亲情。

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八个一”活动

在南开区司法局、市司法局矫正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布置下, 南开区司法局在“八个一”活动教育示范基地———人人乐公司三马路购物广场店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讨论活动。

人人乐公司三马路购物广场店所有课长及以上管理层人员召开了会议, 畅谈“八个一”活动 (指定一名警官;树立一个榜样;心中有一次感动;有一次醒悟;献一份爱心;做一件好事;读一本好书) , 并把周例会作为交流“八个一”活动心得的平台。通过自学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辅导, 社区服刑人员陈某结合自身案例讲述了《刑法》第二章第一节犯罪和刑事责任, 加深了对犯罪概念的理解, 提升了法律认知度。陈某还认真讲述了自己在接受社区矫正后, 如何端正态度, 重塑自我, 服务顾客, 提升社会责任感, 回报社会的过程和体会。

大家表示, 作为提高全体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八个一”活动对全面提升员工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要牢固树立“人人学习, 终身学习”的观念, 积极营造刻苦钻研、拼搏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 切实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真正使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 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服务供应商、服务顾客、服务社会的工作实践。

建中小学毒品教育基地

市禁毒办、市教委、南开区教育局、南开区司法局在南开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联合举办了天津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实践基地启动仪式, 开辟了禁毒教育新功能。

社区物业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7

关键词:社区;物业合同;风险;防范

前 言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社区建设也不断发展发展壮大,物业管理作为社区支柱部门,肩负着社区服务的主要职能。其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居民用房和配套系统的维修、管理,居民区环卫、绿化、治保、文教、卫生服务、房屋租赁等等。社区下设三级单位主要为物业公司及医院等。随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社区服务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无论是物业购买苗木,绿化设备,垃圾车或是给油田别的二级单位提供办公区域内树木、草花、草坪的栽植、培育、施肥、喷灌、场地平整和日常管护;垃圾清运等服务,都会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法律上的纠纷,制约了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为此,本文重点就社区物业中涉及到的合同法律问题以及风险防范展开探讨。

一、社区物业管理涉及的合同类型

1.按收入支出分类

(1)支出类合同:医院购买药品,医疗设备;物业购买苗木,绿化设备,垃圾车等。

(2)收入类合同:物业收入:社区提供办公区域内树木、草花、草坪的栽植、培育、施肥、喷灌、场地平整和日常管护;垃圾清运等服务。例如:《运输绿化养护合同》属于收入类合同,办公区域内树木、草花、草坪的栽植、培育、施肥、喷灌、场地平整和日常管护。合同价款按8元/平方米养护费计算,养护总面积4050平方米,合同价款为32400元人民币(含税),合同期满验收合格后30日内,支付全部合同价款。胜北社区作为乙方在绿化承包管理期内,负责承包区域绿地各类植物的修剪、打药、松土、浇水、施肥等工作,管理所需的设备、工具、农药、肥料等由乙方自理。养护管理过程中因养护不当造成的部分苗木死亡,乙方于第二年春季提供苗木实施补栽;不可抗力自然因素造成的大片苗木死亡除外。乙方在日常绿化管理中应做好安全工作,因违章操作、酒后上岗造成安全事故一切责任和后果由乙方负责,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在承包期内应不定时观察绿地内树木及苗木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苗木修剪、锄草、松土、保墒、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工农关系问题由乙方负责协调,甲方应给与必要的帮助和配合等等。

2.按服务机构和职能分类

物业管理既包括对物的管理、经营和维护,还包括对人和环境的秩序的管理,在物业服务合同中,大致分为下面四种类型。①买卖合同: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买受人接受此项财产并支付约定价款的合同法。②租赁合同:是指由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承租方取得设备使用权并按期支付租金的协议。租赁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③管理合同:合同的目的是社区管理小区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④维护合同:合同的目的是用户与物业达成一致,把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委托给物业进行维护。

二、社区物业合同风险的防范措施

1.严把合同签订源头,全面细致考虑每个环节

签订合同时,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合同上应包括十五项内容:必须注明:①标的名称、商标、型号、数量、金额、供货时间及数量;②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出卖人对质量负责的条件和期限;以社区与油田某公司签订《苗 木 采 购 合 同》为例,对苗木存活率提出要求,在12个月的苗木管理期内,出卖人对苗木的质量负责,苗木存活率达到95%以上。苗木管理期自苗木栽植之日起计算,苗木管理期结束,苗木存活率不达标由乙方负责免费补苗。③交(提)货地点、方式;④运输方式及到达站港费用负担:⑤包装标准、包装物的供应与回收;⑥随机的必备品、配件、技术资料、工具数量及供应方法:⑦合理损耗及计算方法;⑧验收标准、方法;⑨结算方式及期限;⑩所有权和风险;?担保方式;?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第一条执行。?违约责任;?其他。

2.在合同中明确合同约定性和违约责任,加强合同执行力

如在违约责任方面,要求:①出卖人逾期交货,每逾期一天,向买受人支付合同总额5‰的违约金,违约金累计总额不超过合同总额的5%。逾期交货超过10天,视为交货不能,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出卖人支付合同金额的5%违约金。②因出卖人逾期交货及产品质量原因给买受人造成的所有损失均由出卖人承担。③在出卖人对质量负责的期限内,如标的出现质量问题,出卖人应在合理期限内负责更换或者退货,因标的质量问题给买受人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出卖人承担。买受人验收不合格,买受人有权拒收货物,由此造成的损失由出卖人自行承担。

3.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应实行的具体措施

(1)使风险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管理人员要以“实现风险损失最小化、满足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准则,把质量、信誉、服务等作为工作重点,具体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工作。并且设定各种管理标准和指标,确保社区物业的管理工作能够安全高效的进行。

(2)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社区物业的管理工作上,管理者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办公人员。例如,设立社区物业合同管理办公室,并且派遣一些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以及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员对这些工作进行负责,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3)聘请社区法律顾问,提高社区法律问题处理能力。“社区法律顾问”是受聘于社区居委会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社区居委会全体成员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执业人员。其职能包括“解答法律咨询,依法调处疑纠纷,代理诉讼事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等。

(4)开展普法教育,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一是设立法律图书室,保证社区职工的学法需要。二是建立法制宣传栏,对需了解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进行宣传。三是成立社区普法学校加强法治培训教育。

街道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8

街道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2007-12-07 17:20: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

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入人心,第1文秘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得到辖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某街道开展多种形式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按照“五五”普法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年初制定了《街道依法治街和法制宣传的实施意见》,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法制宣传。

在2006年的普法工作中,尝试了一些新颖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采用律师讲坛、法律咨询、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的进行法制宣传,各社区成立法律读书角和法律服务咨询站为辖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2006年普法宣

传是”有声、有色、有味道”。同时,我们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我们坚持对适龄应征青年进行普法宣传,讲授“宪法”、“国防法”、“刑法”等内容,2006年普法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对指导今后普法工作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满足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工作的不断需求,营造良好的街道社区法治环境。某街道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主线,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突出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特色,实现了法律服务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对“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化基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4个社区法律工作者联系卡,与弱势群体结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模式,为辖区法制宣传

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制讲座,采取以“辖区居民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您对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有何建议”?的法律需求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社区法制宣传画廊,普及宣传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建立社区法律服务咨询接待站,开展“一事一法”法律服务活动。如: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劳动争议纠纷案、家庭矛盾引发的房屋纠纷案、房屋动回迁引发的纠纷案、经济合同引发的债务纠纷案等,针对不同案例,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修竹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的马平原、范东升律师坚持做社区的义务法律顾问,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他们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认真解答;对家庭、邻里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耐心调解,使广大居民群众提高了对法律知

识的认知程度,增强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常识。辖区居民宋玉凤和老伴是一对再婚16年的夫妻,前不久,因老伴患脑血栓住院治疗期间,宋玉凤身体不好,没能及时到医院探望,加之宋在经济上不够大方,引起老伴及子女的不满。第1文秘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从此,不允许宋探望老伴,家庭矛盾就此开始,并日趋加剧。宋玉凤准备起诉离婚,律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细致工作,平息了老人的冲动。最后,宋玉凤同意律师的建议,放弃了起诉离婚念头,待老伴病情好转后,再进行调解。家住隆盛巷18号的低保户刘冬英,农转非,无工作,丈夫张军多年患精神病,且病情逐年加重。刘冬英已无法忍受张军的不正常行为,向张家提出离婚要求,由于涉及房屋问题,张家不同意离婚。刘冬英找到范律师,寻求法律解决,律师通过向张家人宣传法、讲解法,使张家人同意其离婚请求,并将房屋及孩子的扶养权给一并给了刘

冬英。

某街道建立(4个)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都配备了两至三名的律师,各类相关法律服务宣传、咨询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目前,各社区共举办法制讲座(4场),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6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起),代理各类诉讼案件(2件)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举办大型活动(2次)司法所联合街道工会在中山广场开展大型法律服务活动,各社区以不同形式的主题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活动。进社区的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13人)。

群众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意见和反映:

年初司法所开展您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满意,希望法律服务进社区经常性的开展下去,以形式多样、便民、贴近百姓的形式开展下去。

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继续作好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同时,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把法律服务进社区延伸到企业。

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流程图 篇9

社区法律援助

工作站

法律援助 宣传 法律援助 接待咨询

指导社区接待站开展法律援助宣传

在本辖区内开展 法律援助宣传

协助县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法律援助宣传

提供法律服务咨询解答

初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的给予提供援助

初审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引导其他

途径解决

填写申请书 免费代书

走访群众对法律援助中心的知晓率

申请人提供身份经济困难证明、案件

相关材料

建立困难群众的档案 报县法律援助中心审批

同意援助的发出通知给申请人

不同意援助的发出通知答复申请人

协助承办人办理案件

收集信息、简报上报县法律援助中心

配合县法律援助中心对受访人进行回

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的困境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01-01

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的日益增加为法学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法本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通过调查显示89.3%的法本生希望在校期间学校能更多的提供实践机会。法本生进社区既能提升法本生的社交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又能在提升法本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弥补社区法律援助的不足,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市调发现,参加社区法律服务的法本生在处理突发事件及沟通协调能力方面高于一般的法本生12%。

一、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存在的困境

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法本生在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务能力,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针对近年来法本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看来存在诸多困境。

(一)缺乏资金保障。

首先,法学专业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是公益行为,没有资金来源。法学专业大学生目前都是招募的法学专业的志愿者,现阶段还没有做为法本生的实践平台在学校普及推广,所以也没有实习经费的支持。其次,社区法律服务需要资金支持。比如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交通费用、办公用品费用、法律宣传资料费用等等。因为缺乏资金得不到解决,导致法本生的社区法律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社区法律服务的法本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招募的志愿者,人员相对不稳定,管理难度大。其次,由于法本生本身都是在校学生,并不是专职的社区法律服务人员,需要经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教学及社会活动,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再次,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很多都没有成立相关的实体机构或者管理机构,而对于那些已经成立了实体机构的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来说,其内部管理机制也不健全。这些都制约了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活动的长期良性发展。比如:缺乏相关规章制度、人员分工不明确和缺少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三)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强,难以取信于人。

法本生难以取信于人的根本就是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强。首先,在校大学生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并且大都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有限,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委会对法本生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其次,在校大学生没有相关的司法实务经验,63.2%的社区居民认为如果纠纷诉讼的话还是找专业律师,只有7.3%的社区居民选择可以让法本生尝试;再次,法本生没有进入社会,接人待物以及沟通能力相对欠缺,致使在接待当事人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把握。

二、完善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的建议

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增强法本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提升了综合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上文提到的现阶段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中的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

(一)争取资金支持。

上文提到的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提供都需要资金的保障,从现状来看,其主要依靠社会赞助以及学校在寒暑期所组织的普法宣传活动的实习经费,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法律服务的资金需求,政府应该在大力提倡法治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大财政支持,不仅为法律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法律教育事业提供保障,使法本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实务处理经验,学以致用,更好更早的投身到社会的法制建设中去。另外学校也可改变以往的教学体制,增加以社区法律服务为平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由高校提供实践教学经费,为师生提供资金保障以增加师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的积极性。

(二)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师生社区法律服务的有效性。

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活动想取得长期、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当成立相关的实体机构,以实体机构为依托制定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制度,既要能对成员参与的社区法律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明确成员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又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的积极性,设置相对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再次,由专职的“双师型”教师对成员做好岗前培训,岗中指导,岗后总结。根据目前社区居民普遍需求解决的法律问题,在法本生参加社区法律服务前进行专题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

(三)加强法本生社区法律服务业务知识的再学习。

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加强法律服务的法本生岗前培训。由于法本生实践经验的相对缺乏,导致不能很好的保障法律服务的质量以及保护当事人利益。高校应当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除了加强高校现有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培养外,鼓励并吸引司法实务部门中的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并由这些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任指导教师。法本生接待当事人的具体实施方案:接到咨询或者案件后,在法本生经过自己查找资料再学习、仔细思考后得出的结果,由“双师型”教师批阅审查,指出不足,将不足修改后再答复当事人。这样既能让法本生在实案中锻炼自己、增强思考再学习能力,又能充分保证当事人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冰,郭辉.社会和谐与司法公平视域下高等院校法律援助的出路与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15(1).

[2]刘秋芷.大学生社区法律援助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科技学院项目(项目编号:2013016)

作者简介:卢鑫栋(1993.2-),男,汉,河南信阳,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研究方向:法律学。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11

随着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 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如:更加丰富、权威的学习课程;更加生动、便捷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弹性可变的学习时间等。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自主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形式, 更好的迎合了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融入为社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1 数字化学习模式

目前, 互联网上的很多网站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 但只能提供有限的学习功能和学习内容, 并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要求。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建设为社区学习者营造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思路源于社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 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源于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社区学习者是数字化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主体。社区学习者的年龄、学历、学习目的以及学习需求的差异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建设个性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2]。

1.1 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建设

学习空间的个性化设计:登陆网络学习平台, 进入学习空间“我的书屋”, 在我的主页中包含:动态、日志、专辑、关注好友、收藏、学习计划等模块, 关注好友模块使学习课程的同时可以同关注的好友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使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有价值的资源可以进行学习分享、推荐专辑并加入学习计划,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发表感言使学习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和多样。

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检索:网络学习平台首页只提供了视频、图书两种资源的检索, 在学习资源库模块又增加了文档、期刊、学位论文三种资源类型检索方式。在检索的同时, 用户除可以通过名称检索外, 还可以根据文档的格式进行检索;根据期刊、论文的全部字段、标题、作者、刊名、关键词、作者单位等方式检索, 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1.2 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保障, 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社区数字化学习者复杂多样, 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的单一群体, 对学习资源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 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都不尽相同。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 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了个性化分类, 从学科角度分为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教育社科、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工程技术、基础科学、医学、农学11个大学科。而每个大学科下面还包含若干个小学科分类。从生活角度资源分为学习乐园、百姓讲堂、生活课程三个模块。学习乐园模块对第三方资源进行了整合, 根据目标人群分为:小学、初中、高中, 涵盖了这三个年龄段在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为百姓精心准备的“生活课程”, 以医学、旅游、时尚、美食、艺术、运动、健康、创业、夕阳有约、宠物、养殖、时尚、法律、礼仪14个维度, 对视频资源进行了整合, 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2 社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社会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 社会对社区社会工作知识水平和专业程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原始的学习手段与学习方法慢慢不能满足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要求。数字化学习大大加快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强大, 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式学习的学习手段, 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社区, 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从学习、互动、练习到评价的学习全过程的自主管理服务, 完美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如何使数字化学习更好的为社区教育服务, 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问题将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摘要:社区教育是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载体和有效形式。数字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推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实现了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个性化学习空间和多维度的学习资源建设对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晴.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6, 24

[2]杨平, 周晶晶.网络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思考——基于上海社区教育的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7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12

人民路街道关于

创建“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在“六进社区”活动中,人民路街道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法律服务进社区”放在科教、法律、卫生、文体、道德、警务进社区工作的首位,按照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思路,有效部署、安排工作,为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推动“六进社区”工作的开展,把“以社区服务为基点,以家庭宣传为目标,全面开展法律进社区”为主题开展全面有效的法律服务工作。

一、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全力执行工作方案

普法办结合街道实际,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在年初对辖区居委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形成了以“街道为主体,各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全体辖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有效的局面。

二、以社区为基点,全面开展法律服务

1、加大法律宣传

今年是 “五五”普法的启动年,在充分发挥现有法律服务所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发挥地区人才资源优势,聘请法学院老教授、法院退休干部、律师有计划的深入驻区单位、学校、社区及外来人员集中的地区及农村进行义务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为法律宣传、全民普法,提高公民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发挥作用。

2、全面开展法律服务工作

今年年初,在原有的社区法律服务平台,由我所律师、原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等法律服务志愿者在辖区13个社区全面开展了法律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以及各类法律问题咨询20余次。

10月20日,人民路法律服务带进36中学,由市关工委副主任郝民亲自为在校师生进行了一堂生动全面得法律讲座,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也将法律服务进社区得到了延伸,取得了更加明显和有效的成绩。

法律进社区,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社区,预防和处理民间纠纷濒于激化的案件,调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现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20人次,义务代写法律事务文书3份,诉讼代理15件,非诉讼代理3件,公证员现场解答有关公证知识和事项,受理公证案件,协办公证4件,办理见证2件,法律意见5件,担任法律顾问11家,代理居民法律事务等服务,指定律师接待社区居民,解答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

三、今后法律服务的开展

社区学习法律工作计划 篇13

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立,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党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战斗力。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学习先进经验,制定创建实施方案、意见,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结合社区特色,突出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推广实施阶段

结合实际,围绕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创建计划,认真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全面成果。

(三)达标验收阶段

要充分做好各种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档案整理要规范。

三、工作要求

1、分类指导,科学安排

在社区党员群众中,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带动社区党员群众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要通过优化整合学习资源、统筹开展学习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学习的覆盖面。要依托市民学校等阵地,切实提高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认真组织,健全机制

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保证学习讨论的时间和质量。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制度。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及考勤,保证学习的出席率,认真做好每次集中学习的登记和学习考勤记录,强化考勤意识,处理好工学矛盾。

3、丰富形式,持续运作

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运用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等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手段,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不断丰富工作抓手。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共读好书活动,通过开展书评、读书交流、推荐好书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学习内容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把学习成果社区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社区党员的理论素养。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干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把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立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3、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全过程,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

4、学习掌握现代化建立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要加强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以群众路线为重点的工作方法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能力。

5、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先模人物学习。要深入改革发展生动实践,加强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

上一篇: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下一篇: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