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通用8篇)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1

一、招生学位类别、专业及人数

(一)招生学位类别、专业

2010年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见《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见《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二)招生人数

201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1500人(具体待国家招生规模下达后确定),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10人(含推荐免试农村教育硕士100人)。招生简章目录中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复试阶段学校根据报考情况及初试成绩进行微调。推免生拟接收人数包含在专业目录公布的人数中。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或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2010年9月1日,下同),并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党校学历除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外,其余的党校学历不能报考;

(6)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后方可报考;

(7)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自学考试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4.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5.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的人员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二)报名参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报名参加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5)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的人员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2、报名参加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除外)、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名条件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同。

(三)推荐免试 被推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是教育部批准具有推免生推荐资格高校的正式推荐,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习成绩优秀,在校学习期间无课程补考且外语成绩达到我校专业要求,具有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良好素质者。

三、报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均由考生自由选择,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信息确认两个阶段。

(一)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09年10月16日至31日,现场确认时间2009年11月10日至14日。考生应先参加网上报名,在规定时间到选定的报名点进行报名信息确认、交费、照相,逾期不再补报。

(二)地点 考生在网报时选择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

(三)报名程序

1.了解报名信息。2009年9月、10月考生登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网页

(http://master.nwnu.edu.cn/index.asp)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了解报考信息,选择报考专业,抄录学校、院系(所)、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信息的代码和名称。

2.考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09年10月16日至31日,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选择现场报名点,填写报考相关信息。

3.考生现场报名。时间为:2009年11月10日至14日(以报名点公布的时间为准),考生持毕业证和身份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到指定报名点进行现场照相、交纳报名考试费、确认报名信息。

四、资格审查

报考资格审查在复试阶段进行,考生来校参加复试时须提供如下材料:应届本科生提供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往届本科毕业生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有学位证书者一并提供)。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或在报考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学校有权取消其复试、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全国统考时间2010年1月9日至10日(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报考我校美术学专业、艺术学01—03方向、艺术硕士(美术)第四单元素描科目考试将于2010年1月1日在我校进行,考生凭身份证、准考证于2009年12月31日到我校美术学院报到。

2.初试科目。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个单元(少数专业为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三个单元)。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外语、思想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专业基础、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和体育综合课满分为300分,其它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满分各为150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个单元(公共管理硕士为外语、基础课两个单元;体育硕士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三个单元)。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外语、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体育综合300分;其它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满分各为150分。

初试科目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3.全国统考联考科目及代码: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

一、202-俄语、203-日语、204-英语二;301-数学

一、302-数学

二、303数学三;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3-历史学专业基础、3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其余科目为我校自命题考试科目,“2ⅹⅹ”表示第2单元考试科目,“3ⅹⅹ” 表示第3门单元(基础课)考试科目,“6ⅹⅹ”或“8ⅹⅹ”表示第3单元(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9ⅹⅹ” 表示复试考试科目,“ⅹⅹ”为考试科目顺序号。

各统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请参阅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大纲。自命题考试科目的考试范围见《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按考试科目代码查询)。

(二)复试

1.复试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部分,是对初试成绩达到参加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技能以及在初试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缺陷等方面进行的进一步的考查。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采取不同复试标准。

2.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要求,对上线考生进行专业课笔试、外语口试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

3.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参加2门本科主干课程考核,复试科目请查阅我校201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应参考书目请直接咨询相关学院或登陆相关学院网页查询。

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

六、体检

考生体检在复试和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注册学籍。

七、录取

1.经复试和政审后,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硕士生,与国家计划硕士生录取标准相同。

2.招收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均实行合同制。考生被录取前,学校、用人单位和拟录取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三方,必须分别签定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合同。

八、学习年限

我校硕士生培养采取全脱产学习形式,学术型学制3年,专业学位学制2年。

九、就业

硕士研究生毕业采取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和按协议就业两种方式。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回定向或委托单位。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主要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其就业去向。

十、其他事项

1.以上信息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则以调整后的相关规定为准。

2.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学校寄发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等材料,须在2010年8月前有效,请考生务必详细填写,因通讯地址不详而出现投递失误等问题,后果由考生自负。

3.考生在初试中,如有一门初试科目缺考或违纪,则该考生所有初试科目试卷均不再评阅。

4.考生应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学院主页(http://master.nwnu.edu.cn/index.asp),我们会及时将有关招生信息在网站上予以公布。

5.初试成绩单和复试通知由考生自行上网查询,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2

国内关于影响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因素的研究寥寥无几, 而国外关于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Martin E.Amin (2002) 认为影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因素有“教师和学生相处的融洽程度、作业和反馈评价、作业量、帮助的有效性、课程的组织、语言和交流”[2];Crawford and Bradshaw (1988) 认为影响课程教学评价的因素有“课程内容知识、课程的计划和组织、教师教学的兴趣和帮助学生的意愿”[3];Gadzella (1988) 认为影响学生对课程评价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有“课程内容的知识、课程灵活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讲义的准备情况”[4];美国学生评价课程涉及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水平、课本和其他阅读材料的实用性、课程目标和评分制度是否清晰地阐释、作业量、课程内容的条理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教师板书和幻灯片内容的简洁性、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紧密性、教师评分的公正性、作业难度的适合性及设计的合理性、考试难度及设计、作业和考试是否及时批改[5]。

一、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 包括教育技术学、历史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和地理学科教学等六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9份, 回收92份, 回收率为84.40%, 有效问卷91份, 有效率为98.91%。其中教育技术学发放8份问卷, 有效问卷8份, 有效率100%;历史学科教学发放11份问卷, 有效问卷11份, 有效率100%;思政学科教学发放16份问卷, 有效问卷13份, 有效率81.25%;生物学科教学发放17份问卷, 有效问卷16份, 有效率为94.12%;数学学科教学发放30份问卷, 有效问卷24份, 有效率80%;地理学科教学发放27份问卷, 有效问卷19份, 有效率70.37%。其中男生共24人, 女生共64人, 3人性别资料缺失。

(二) 研究问题

本文的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一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各因素分布;二是不同性别、不同课程 (分为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两个维度) 和不同学科/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课程评价的影响因素上是否呈现出差异性。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对国内外影响课程评价的因素作系统的文献梳理, 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现有研究, 本文将影响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的因素分为:课堂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学习收获、学生的努力与投入、课程难度、课业量、课程进度。

2. 问卷调查法:

本文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设计的《学生评价教学问卷》“SIRII”, 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 共28个问题,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第二部分是有关课程评价, 分别是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学习收获、学生的努力与投入、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 总体评价。其中课程评价为因变量, 其余为自变量。本文采取分层抽样法, 对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的6个专业进行问卷抽样调查, 并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各因素

经数据分析可知, 学习收获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740;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554、0.562、0.558、0.599、0.604;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影响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221、0.282、0.238。

(二) 影响不同性别、不同课程和不同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因素

1. 学生性别与课程评价。

经数据分析可知, 学习收获是影响男生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809;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男生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661、0.686、0.626、0.656、0.636;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男生影响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171、0.202、0.259。

学习收获是影响女生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708;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女生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488、0.498、0.541、0.579、0.587;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影响女生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273、0.336、0.233。

综上所述, 男生与女生在课程评价上的相同点是, 学习收获的因素对不同性别学生的课程评价均有显著影响, 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的因素对不同性别学生的课程评价均有较为显著影响, 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的因素对不同性别学生的课程评价均影响较弱。不同之处是, 男生在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因素的回归系数相对高于女生, 即男生相对更为重视上述因素;而女生在课程难度和课业量的回归系数上相对高于男生, 即女生更为重视课程难度和课业量的因素。

2. 课程类别 (以公共课与专业课为分析维度) 与课程评价。

经数据分析可知, 学习收获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是影响公共课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786和0.705;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0.633、0.654、0.607、0.681;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影响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205、0.305、0.338。

学习收获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是影响专业课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704;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0.524、0.489、0.553、0.528、0.511;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影响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回归系数分别为0.186、0.167、0.131。

综上而言, 影响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评价的因素大致相同, 但从回归系数的大小来看, 公共课程的回归系数相对高于专业课程, 即学生对公共课程的要求更高, 公共课程只有在各项因素上比专业课程更好, 才有可能得到与专业课程相同程度的评价。

3. 学科/专业与课程评价。

经数据分析可知, 学习收获的回归系数在各专业所有因素中均为最高, 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732、0.768、0.725、0.517、0.778、0.820, 即影响课程评价最显著的因素是学习收获。除历史专业外, 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在其他五个专业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最低, 即这三个因素对课程评价的影响是最弱的。

除去影响最为显著的学习收获这一因素, 还有几个数据是值得注意的。

在教育技术学和数学学科教学专业中, 课程难度的回归系数为负, 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和-0.101, 即这两个专业在课程的难易程度上偏难, 使得学生在课程评价时受到消极的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进度这一因素的回归系数也为负数, 即该专业的某些课程进度有些快, 使得学生在课程评价时受到消极影响。历史学科专业中各因素的回归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平均, 即各因素对学生的课程评价均存在一定的影响, 包括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思政学科专业在课程计划与组织的回归系数为0.700, 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是最高的, 即在六个专业中课程计划与组织对该专业学生课程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地理学科专业在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学生努力与投入和课程进度等五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76、0.715、0.809、0.775、0.490, 均高于其他专业, 即这五个因素对该专业学生课程评价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

总之, 学习收获是对课程评价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而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是对课程评价影响最弱的因素,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难度和课程进度以及数学学科专业在课程难度上须作一定的调整, 地理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要求相对高于其他专业。

三、建议

(一) 讨论

综上所述, 学习收获是影响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即学生在本课程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越多, 对今后学习的帮助价值越大, 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那么, 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就越高。

课程计划与组织、课堂交流、师生互动、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学生努力与投入是影响课程评价较为显著的五个因素。就课程计划与组织而言,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教师对本门课的目标解释得越清晰、对课程内容准备得越充分、对教学内容越熟悉、对课堂时间利用得越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帮助, 则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就课堂交流而言,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是清晰易懂、讲述课程内容所使用的例子越有效、善于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课的热情越高, 则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就师生互动而言,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反应速度及时并有效、教师对学生非常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关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认真倾听并采纳, 则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就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而言,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教师对作业、考试和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作业对本门课学习的帮助程度。

课程难度、课业量、课程进度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课程评价的影响较弱, 即课程的难易程度、课业量的多少以及课程进度的快慢对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影响不大。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 样本相对单一, 且由于研究方法所限, 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因素。

(二) 建议

1. 重视学生的学习收获, 使本门课对学生的长远学习有所帮助, 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 对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授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硕士导师, 而并非专门针对全日制教育的硕士导师。因此, 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 而是采用学术型硕士相同的授课方式, 使得部分课程在应用性和实践性上存在不足, 学生多收获理论知识, 而较少收获到实践应用知识。

2. 重视课程的计划与组织, 重视课堂交流, 重视师生互动, 重视作业、考试和论文评分的公正性。就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 A大学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上才刚刚起步, 因此, 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设置上还不够完善, 同时部分教师在课程计划与组织上存在一定问题, 教师在对作业、考试和论文等的检查和评价上也不够重视, 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持敷衍态度。

3. 要考虑到学生性别、不同课程和不同学科/专业等外部因素的不同, 在课程实施上区别对待, 以取得更好的课程效果。就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 由于公共课程是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硕士一同上课, 教师在授课时难以考虑到各专业对课程需求的不同;在专业课程上, 有部分专业是不同年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硕士以及农硕一起上课, 则更显混乱, 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性质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需求上的不同。

摘要: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的历史背景下, 本文试图以A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分析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评价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学习收获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评价最为显著的因素, 课程难度、课业量和课程进度则是影响课程评价较弱的因素。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瑞典]胡森, [德]波斯特尔斯威特;江山野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168.

[2]MARTIN E.AMIN.Six Factors of Course and TeachingEvaluation in a Bilingual University in CentralAfrica 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 (3) .

[3]CRAWDFORD, P.L.&BRADSHAW, H.L.Perception of cha-racteristic s of effective university teachers:a scaling analysi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Measurement, (1988) 8:1079-1085.

[4]GADZELLA, B.M.College student views on ratingsof an ideal professor.College and University, (1988) 44:89-96.

提升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研究 篇3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021245)资助

摘要:从梳理培养环节着手确立了全日制艺术硕士质量标准,其次通过对用人、实践单位调研为切入点,提出了几个提升培养质量的原则及其具体的办法。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一.背景

1.学位点背景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现称艺术设计)是陕西省最早创建的该类本科专业,2002年开始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教育,是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9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依托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获准設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确立了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学科间相互支撑,以特色求发展的宗旨,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位点获准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艺术硕士学位点,申报伊始在专业学位领域进行,即通常讲的在职单证(学位证)序列;申报获准后,适逢国家启动专业学位全日制招生以及调控专业学位(单证)招生规模,因此我校艺术硕士学位点自2010年第一次招生起即实施全日制招生,同批获准的全国其他高校并未进行在职招生。

2.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优化硕士生的类型结构,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转变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并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性转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未来一阶段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其培养质量的保障自然成为核心内容。我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系列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其中之一。

二.明确的几个问题

1. 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质量标准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并针对各项质量指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实践,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除了在培养的框架、流程有相同之处外,在课程的内容、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授位考核存在侧重。

与此同时,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项目组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导向性(仅指艺术设计领域):①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创业能力;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即工作后较短的适应期、较少的培训);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能力。

2. 解决质量提升措施的突破点

上述观点中,对于独立创业能力、适应性好等,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实践技能即包含独立的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得到学习、提高;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存在隐性的困难,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对于未来发展的预判等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均衡性,目前来看,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广度以及学习习惯的锻炼较为贴合实际。

三.展开的几项调研工作

1.实践环节调研

在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环节中,我校设定为第二学年参与实践,在第三学年结合实践完成毕业、授位等相关条件要求。

2015年4月,针对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展开专项研究,向实践单位主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负责人发出调研问卷,总体发出54份,回收50份。根据初步统计,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94%对专业学位了解;②81%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并指导;③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满意度提升了26%左右;④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各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出现2%的增长;⑤96%认为通过实践可以胜任该单位工作;⑥88%认为实践前应当掌握业务相关知识。

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本次调查的实践单位主体基本覆盖了各领域、各类型、各规模,从认同度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达到了较为全面了解层次,对研究生能力水平的认同是在完成实践之后;其次,我校对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论文选题坚持走来源于实际案例、结合实践的路子,通过调查的②项结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最后,实践单位对于研究生参与实践前的行业知识学习要着较为普遍的要求,这是在提高质量措施中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毕业生工作情况调研

对2014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后留陕工作的学生较多,占67%,其他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地区。详见下表:

表3.1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

区域陕西华北

地区华中

地区华东

地区西南

地区西北

四省华南

地区

比例66.67%10.10%9.09%6.06%4.04%3.03%1.01%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高校从事科研、教学13%,设计、施工单位56.6%,自主创业17%。详见下表:

表3.2毕业生工作领域分布

单位

类型设计院高校房地产

公司工程建设

单位自主创业转行为相关工作

比例37.37%13.13%11.11%8.08%17.17%13.14%

通过对工作地域及行业分布的统计,分析认为:首先,源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原因,毕业生的工作范围陕西占一半以上,这是特性,基于此项特性,在培养环节中考虑地域性特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毕业生直接专业对口单位接近70%,这一比例在设计类学科专业来看存在提升空间。

四.确立的几项原则及解决办法

通过梳理以及基本的调研,项目组认为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指导原则及其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简单的压缩招生规模或者提高免试生比例是解决生源质量的一种途径,但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不存在必然联系,也不具备推广、研究价值。

第二,重视实际技能,不代表放弃理论基础;不能单纯的压缩课程学习,提高实践环节的时间或强度;应当调整理论基础的宽度和先进度。具体来看,应当借助我校多门类、多学科的优势基础,向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搭建课程平台。

第三,一般形式的专业课程授课不能满足需求,适当引入实际应用型课程;改变课程授课方式,引入讨论、实地授课等。

第四,通常所用的申请授位条件不具备导向性,将论文发表等条件向学科竞赛获奖等价。

五.结束语

生源质量、培养的硬件、师资等是显而易见的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条件,挖掘培养方式、透彻用人需求、建立人才长期发展策略才是质量良性提高并达到一定层次的根本。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4

城乡规划学(083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 2001 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2009 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 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13 年通 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12 名(37.5% 位)。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

近年来本 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60 余部,本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2009 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 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 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本一级学科设置 5 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与区域规划;(2)村镇规划与设计;(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规划;(5)城市规 划管理与法规。

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 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风景园林学(083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由单一的造园艺术领域,发展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规划 设计向综合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本学科作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行设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1986 年 即在建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 评学科第 15 名(39.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风景园林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 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积 3500平方米,设备总值 3500 余万元。

本学科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

本学科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 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其中,学科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 题 11 项,省部级课题 76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5 项,优秀规划设计奖 4 项,出版专著 14 部。本一级学科设置 4 个招生学科方向:(1)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3)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4)文化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

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 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设计学(1305)

本学科属艺术学学科门类。

本校 2006 年增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1 年对应调整为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 授予艺术学学位。

本学科以 2010 年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2012 年对应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追溯至 1984 年增列的建 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学科建设历史悠久。

主要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开展交叉建设,以校内相关的教育部、北京市等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设计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 承。本学科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与文法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本学科拥有一支善于设计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指导教师 19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1 人;借助在京知名行(企)业和高 校资源优势,聘请了 20 余位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联合培养。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条件。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环境,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 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2008 年成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的支撑学科;2009 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学科;2010 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 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学科;2011 年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共建学科;2012 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 求“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关联学科;2014 年成为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科。本学科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高校相关学科,以及研究方向相关知名企业、国内高校等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与行(企)业广泛合作的培养方式;针对以同等学历 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采用与生源所在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培养方式。本学科设置 6 个招生学科方向:(1)环境设计及理论;(2)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3)产品设计及理论;(4)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设计;(5)公共艺 术设计;(6)设计伦理学与美学理论。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可侧重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空间设施与产品设计、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 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城市规划(0853)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 2001 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2009 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 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13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

本学科(领域)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

近年来本学科(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60 余部,本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在核心 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2009 年,本学科(领域)“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 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学科(领域)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 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 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本学科(领域)设置 5 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与区域规划;(2)村镇规划与设计;(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规划;(5)城 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本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领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三、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 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 9 月 1 日,下同)或 2 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 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 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其它注意事项

1.跨专业报考范围一般应在本学科门类内进行,跨门类报考及学院招生特殊需求须在报名前与相关专业设置学院咨询;

2.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建筑学院下设方向)、建筑学(专业学位)专业接收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考生,其中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方向只接收建筑学、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考生;

3.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位)专业接收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等专业的考生;

4.风景园林学专业接收园林、艺术设计、园艺、景观学、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考生;

5.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接收工业设计、艺术类下设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雕塑、绘画、摄影、动画、美术学等)、建筑学、照 明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公共艺术、园林等专业的考生;

6.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专业,以及建筑学(专业学位)、城市规划(专业学位)专业不接收跨专业的专科考生; 7.社会工作专业只招收社会工作、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专业本科考生,不招收其他专业考生;

8.不接收单独考试考生。

四、报名办法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

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选择北京市各报考点的考生,提交网报信息后,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前,以“网上支付”方式交纳报考费,得到交费成功信息后,方可持报名号在规 定时间到选择的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否则报名无效。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现场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现场补交费。请选择北 京市各报考点的考生在提交信息和进行网上支付报考费前,务必认真核准所选择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错选报考点已进行网上支付交纳的 报考费,将不予退还。错选报考点的考生若要正确报名,需要重新注册、报名和交费。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 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2.注意事项(1)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 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5)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6)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 人承担。

(二)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要求:

(1)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 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2)在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 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3)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4)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5)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以报考点要求为准)。(6)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五、初试

(一)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详见教育部当年初试时间具体安排)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 8:30-11:30,下午 14:00-17:00(第 3 天快题考试起始时间 8:30,截止时间 14:30)。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四)初试科目(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第 1 天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第 1 天下午 外国语 第 2 天上午 业务课一 第 2 天下午 业务课二

第 3 天 考试时间超过 3 小时的考试科目

六、复试、录取

1.根据初试成绩,按教育部公布的复试基本要求及初试合格分数线择优进行复试;如有必要,可再次复试。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时收取 100 元/人复试费;

2.复试比例不低于该专业招生计划的 120%。

3.复试一律在北京建筑大学进行,时间预计为 4~5 月份,详情以学校通知为准。

4.对复试合格考生按初试和复试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5.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6.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单位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 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将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复试时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招生单位同意,可以参加工作 1 至 2 年,再入学学习。

8.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9.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七、其它事项

1.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待正式录取且开学报到后,由所在学院组织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复试时拟录取 考生可初步确定导师意向;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负责联系介绍导师

2.学术型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3.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往年考题和本的考试大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学校不办理代销业务,也不出售历年专业考试试题;

4.考前专业课答疑在本校进行,具体安排请及时关注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信息;

5.各专业招生人数实际为上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仅供考生参考;实际录取人数将按上级最终下达招生计划和各专业上线情况做适当调整;

6.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 3 年(其中社会工作和 MBA 学制 2 年),学习年限为 2~4 学年,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位除外)学费收取标 准为人民币 8000 元/年;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学位)专业按 50000 元/生缴纳学费。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5

2、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吴相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科学出版社

2、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俞俊棠主编,化学工程出版社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2、中国当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庆生著

3、语言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岑运强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6

一、招生规模

我校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544名,其中,有13个一级学科、66个二级学科专业拟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04名,有10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教育硕士领域、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40名,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当年下达的招生指标为准。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6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6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之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之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报名参加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报名参加除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三、报名方式

(一)网上报名

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考生登录报名网站,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预报名时间为:209月24日―27日(每天9:00-22:00)

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

(二)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须于年11月中旬左右(具体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报考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凭相关证件及网上报名编号到网上报名所选择的报考点缴纳报考费、照相、校对网报信息,信息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未到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并办理其他相关手续的考生,其网报信息无效。

报考点的选择:报考会计硕士的江西省内考生应选择“3612江西财经大学”报考点,省外考生按当地省级考试院(高招办)关于考点设置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报考点;报考法律硕士的江西省内考生应选择“3601南昌市招考办”报考点,省外考生按当地省级考试院(高招办)关于考点设置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报考点;其他考生请选择工作(学习)或户口所在地报考点。

(三)注意事项

1、为方便联系,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通讯地址须在2016年7月前有效。

2、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3、请考生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发布的公告,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个人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四、考试方式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2015年12月14日―12月28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2、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3、初试日期与地点:

(1)时间:2015年12月26日、12月2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地点:在考生所在省市招生办确定的初试地点考试。

4、初试科目: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均为100分,业务课一、二满分均为15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满分为30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各科考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第一天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第一天下午     外国语

第二天上午     业务课一

第二天下午     业务课二

招生目录、参考书目及考试范围见附件,请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选定考试科目。外语听力与口语考试、体检安排在复试时进行,听力与口语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二)复试

1、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或4月份,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复试地点: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广兰校区);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需加试两门科目;

4、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自学考试及网络教育考生在复试前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者需加试两门科目;

5、各硕士点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及考试方式另行通知,复试专业目录见附件。

五、其他说明

(一)学费: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1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等国家部委和《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具体实施办法的通知》(赣财教[]3号)文件精神,我校硕士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政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士研究生按8000元/人?年收缴。

(二)奖助学金体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徐地华奖助学金、中海达奖学金、左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三助”岗位津贴等。具体奖助标准及办法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yjsc.ecit.edu.cn/Html/GLZD/201505/743.html)。

(三)我校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制,招生目录所列专业和研究方向供考生了解各专业动态,报名时需填报专业和研究方向。

(四)若需政策咨询请直接与我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联系;专业方面的咨询请与相关学院的研究生工作秘书联系。

(五)考生在各阶段应注意浏览我校研究生院网页(yjsc.ecit.edu.cn),我们会将各类有关的招生信息及时、详尽的在网页上予以公布!

欢迎广大有志之士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7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根据目前我国各地的全日制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来看,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有许多, 主要概括有以下三种:

(一) 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 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 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来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高校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可以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 借助这一平台研究生可以完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 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 学习更多的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等, 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就能够得以升华。

(二) 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以项目为主要依托

这是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之一。就是说, 主要是以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 高校通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 在企业中开展项目的研发和学生的实践, 在研究生准备论文课题开题时, 根据实践项目找到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 在此方向内找到合适的专题进行研究。

(三) 建立双导师制度, 引进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

在现实高校中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 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企业副导师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校的导师虽然会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 但是研究生在企业的日常学习多是由企业副导师来完成指导教学的。企业副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验, 企业副导师都是有过科研项目的开发和课题以及学位论文的撰写的经历, 这些经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 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 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 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2]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度的建立, 使高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弥补了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 也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渠道。

二、“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出台, 必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需求。该政策的出台, 可以建立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正好满足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需要。目前, 高校教育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多的致力于理论的创新和探索, 对于培养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有着很大的弊端。学校教师大多是从事理论教学的, 教学形式单一, 这使得他们在教学和实践培养过程中力不从心。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发现, 部分企业并没有正确的形成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认识和定位, 他们看重的是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 有些企业将研究生视为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对于研究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并不是特别关心。对于联合培养的学生, 少部分人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完成在企业的实践过程, 对于不能完成的, 学校应该积极地引导和营造一个更加合适的校企联合培养的大环境,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企业中完成课题的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3]对于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 他们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充分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夯实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 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存的立体全方位培养。因此,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实施开放式办学, 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并且使这样的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于更好地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8) :1-4.

[2]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3) :16-19.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手册 篇8

摘要:双导师制对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及论文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教学方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設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時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2]邹香云,程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2014,11:38-39.

[3]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上一篇:作文指导 记一件事下一篇:田螺 - 小学状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