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精选8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指出:“我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台上,在讨论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哪怕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自学的作业。课外自学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一、“情境”探究式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 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 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
例如, 在讲初中“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 笔者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著名电视主持人李咏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中“百宝箱”互动环节。这是一种竞猜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在20个商标中, 有5个商标牌的背面注明一定的奖励, 其余商标的背面是一张哭脸, 若翻到哭脸, 就不得奖励。参与这次游戏的观众有三次翻牌机会 (翻过的牌不能再翻) 。
1.你知道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吗?
2.如果第一次翻牌未获奖, 第二次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3.如果前两次翻牌都获奖, 第三次再随意翻一个牌, 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通过放映录像的情境,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学习“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新课。在这节新课的导入中, 笔者创设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 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积极思考, 学生兴趣盎然,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代数式的意义”时, 笔者创设了“买门票问题、买铅笔问题”等情境,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学情境去探究, 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二、“猜想”探究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想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归纳, 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 对问题结果作出的一种估测。“猜想”能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 为了成功进行猜想, 老师必须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在某些情况下, 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对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可以创设由特殊到一般的问题系列,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推理。
例如, 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猜想:
1.你能比较sin30°与cos30°、sin45°与cos45°、sin60°与cos60°之间的大小吗?
2.你能比较sin15°与cos15°、sin75°与cos75°之间的大小吗?请结合三角函数表进行观察、分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利用上面发现的规律, 你能很快判断出sin25°与哪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相等吗?
4.你能把你的发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性,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合情推理这种非逻辑方式的奇妙威力, 受到数学智慧的熏陶。因此, 数学猜想是发展数学, 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
三、“质疑”探究式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 解决问题的前提, 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质疑, 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方法和答案,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 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笔者不满足这种现状, 于是创设质疑问题, 让学生探究: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结合实际例子提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 但它不是圆柱体”, 并说明了理由,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通过从平常处生疑, 向细微处问难, 引起学生惊讶,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又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 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 意识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我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营造探究氛围,提高数学探究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过去传统的教学,片面夸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根本不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只需“课来张口”。学生也只是消极被动囫囵吞枣,探究活动自然无从谈起。对于这种情况,不少老师归咎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活动不会配合,“死水一潭”,殊不知陈旧的观念,填鸭式的灌输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只有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可能真正改变消极态度,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活动也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三个角中两个的个数,教师就一定能够猜出另外一个角的度数。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到老师,当然是都考不到。于是,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之和有什么规律。”这是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考老师,以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老师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这一本事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增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之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住处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而其分支——建构主义也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組。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修正错误的过程。而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动力是质疑。所谓质疑是指针对事实中存在的疑点来问明或辩别是非的过程。我们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我们不敢质疑不辨是非。一古脑儿地吞进去势必食而不化,甚至深受其害。可我们仍有不少中学生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缺乏质疑精神。我曾作过调查,有35%的学生曾因质疑而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耻笑,而有的则是缘于人的惰性,懒得牺牲脑细胞,乐得做不质疑、笃信老师说法或权威定论的“乖孩子”。殊不知,勇于质疑乃是凸现主体地位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质疑我们才有可能有探究的课题,才能推动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样说:勇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那些与本质类似或者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个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在进入真正的探索,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请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真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行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是往往最难控制教学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能重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过程,总结有过哪些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思路有什么区别,能否从成功的思路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是否已经彻底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答案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探究,等等。
四、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如可以采用辩论会式的评价方式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以将探究成果在展览厅中展示,并记录进学生档案,使学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将探究成果经筛选参加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评选,让专家、媒体等也参加评价,扩大评价活动的范围,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2010年 第5期 作者:● 韦政周
有效教学探究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不学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求知欲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的描述性、美术的直观性、体育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求知欲的一个切入点,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适当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第一,课堂练习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因为在课堂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要进行课堂练习。而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
第二,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的理论,实施分层练习。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按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有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吃不了”。而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A层为基础层,要求必须完成;B层为提高层,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c层为创新能力层,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分层递进练习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辅导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第三,适当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适当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适当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机会。
第五,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促使学生自我调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么想?是否还有其它解题途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今天所学知识和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吗?
三、重视先做后讲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如在学习初一数学《几何图形》这一节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把一个包装盒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盒,体会包装盒与它的展开图的关系。此外,还要对圆柱的展开图进行体会。这样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先操作、实践,后讲感悟、体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住学习的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第一,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
第三,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在:教学老师拥有合理的教学理念,在平时备课时,能指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及时获得学生课堂反馈,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提高,收获到良好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在学生的漫长学习生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学习其他课程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发的启蒙阶段。初中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对学生今后发展和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好课程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发展初中生的情感价值、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需要解决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2.1数学老师对有课堂效性的影响
2.1.1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意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归根究底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意味着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讲课效率,减少老师占用教学课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使其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1.2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限定着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规定教学目标以后,师生就会努力去实现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上,而且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1.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数学老师及时获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任务,弥补实际教学与预订目标之间的差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老师采取措施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进步,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学习退步或停滞不前,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即使调整数学学习方法,主动花费时间学习数学,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2.2学生对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2.2.1初中生的智力因素:智力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初中教学学习过程是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过程,学生凭借其观察力可以观察数字、字母在数学的联系,观察到数学关系式的特殊意义,提提到数学中的几何对称美等,提高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思维力正由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需要老师引导,但是每次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2.2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之一,学生最开始学习是由于好奇和家长们的要求,他们被动的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逐渐有自己的学习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目标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就能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又是另一重要方面,好的兴趣能促进人向正确方向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数学学习,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3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3.1初中数学教师方面采取的策略:中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开始在上课之前,要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数学中的重难点,使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侧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老师讲课内容精炼,注意讲课的层次性,老师及时获得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初中学生方面采取的策略:初中生的智力提升至关重要,加强学生智力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数学题目中内涵,抓住重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美。训练学生的广阔思维力,数学被认为是人们思维的体操,人的思维对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两者结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力,不同时段的学生动机不同,并且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上述措施意外,还有其他的改善措施,例如有效呈现教学内容,营造有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等,这些措施还需要不断的改善,以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法令,使得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老师的教学方案也做适当的调整,把课堂上时间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能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也需要学者们的大力研究和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张秀梅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五中学校
(一)教学问题设计时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2].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出教学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须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数学问题.之后,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所提的问题,保证问题的悬念性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点.在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问题导学设计的时候只有按照教学方案设计环节,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改善.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图形平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教学问题着手,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图形平移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切实做好课堂提问
想要更好地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教师就应重点关注提问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该保证学生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3].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应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一次函数图像在多媒体中播放,就能够把图像具体的绘制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图像,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游戏提问的方式.学生在游戏中对问题进行更加透彻的研究,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三)问题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许会很吃力[4].另外,初中数学也是一门综合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完美融合理论知识.同时,还需保证学生在实际中合理应用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还应该保证问题的设计符合理论知识.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学生准备出一张纸,之后将纸对折,再详细研究对折后的两边图形,如果对折后的两边图形完全一样,那么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两边的图形不同,那么该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教师要加强生活化内容的引入提升课堂的生活化特色
数学知识原本就是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科学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活与数学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会加强课堂教学中生活素材的引入,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对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有目的、有兴致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学校组织300名同学外出旅游,大客车能装32人,每辆车要200元,小客车能装22人,每辆车要180元,问该选多少辆大客车、多少辆小客车最省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让数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又比如很多学生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但是又没法测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笔者就给大家说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我们来测量下旗杆的高度。很多学生都以为要用皮尺或者要将旗杆放倒,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只带了一把直尺、一根木棍,很多同学都感觉诧异,最终我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测量的旗杆影子长度、木棍的影子长度以及木棍的长度,很快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后也有不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测量学校大树的高度,甚至还有同学计划去测量山的高度!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对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丰富课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自主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这个误区,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时期的学生其学习目的往往不够成熟,很多人对于学习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教育。
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进而自觉的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比如在进行“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同时通过自身的实践、统计来进行数据的汇总,在全班同学交流、学习的同时真正的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了解,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多姿多彩,进而提升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评价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中肯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了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与中肯评价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下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对提问的结论要及时评价
首先要评价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缺欠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应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4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引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要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就必须要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让他们经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失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媒体,讲述故事、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等,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主动地开展学习.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手去画去折,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充分领悟对称图形的特点,把握对称图形的本质含义.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记忆持久,而且学得开心、学得真实. 最后,我再将大家自己动手设计并剪出的各种形式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张贴在教室里,用来美化装点教室,更是极大地迎合了初中学生好表现的心理,他们的兴趣更被激发到了更好.
设计思维铺垫,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数学课堂是智慧火花不断闪耀,数学灵感不断生成的课堂. 某种程度上说,数学教学即思维的教学.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给学生创设条件,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开启思维. 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一、探究式教模式的组织原则
(一) 具体和抽象结合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常常喜欢借助具体对象。鉴于此,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认真制定相关的实施步骤, 通过生活实例的比较、演示直观教具以及操作相应的模型等各种方式揭示数学概念, 实现具体和抽象的结合, 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难度, 提高学习兴趣。
(二) 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组织教学活动, 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在主动探究中增长知识, 提升技能。
(三) 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结合原则
探究式学习针对的对象并不单是学生个体, 更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 群策群力, 共同攻克难关。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 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进而主动探究。比如, 用一根较长的钢缆圈沿着赤道围绕地球一圈之后, 将钢缆再放长10cm, 此时的钢缆圈与地球之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河马通过, 还是能让一只小狗通过?还是两者都可以通过?问题提出后, 教师再适时用多媒体直观展示画面, 有了这些铺垫, 学生迅速被画面吸引, 仿佛置身其中, 很快便主动展开探究,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当然,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用悬念导入新课, 或者临时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 这些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灵活运用, 但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同时还要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 鼓励合作, 共同探究
在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很多事情仅靠个人“单打独斗”难以取得突破, 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 学生之间大多存在个体差异, 基础不同, 学习速度和认知水平必然有所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交流中, 学生既要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 又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 学生便能摆脱独立思考的困境, 通过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 深刻认识数学知识, 提升学习效率。此外, 为了更加突出合作的时效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强+次强+次强+弱”“强+强+次强+弱”等模式建立合作小组,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和提升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每周评出两个优秀的合作学习小组、三名课堂积极参与之星,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促进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 注重评价, 激励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体验过程, 关心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呢?首先,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实际的数学探究过程中, 学生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误, 这时, 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就给予批评和指责, 而不去帮助学生避免或解决这些失误, 学生不仅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解决, 更会产生厌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 其原因何在, 有没有更加简便的解决方法。总之, 要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重过程、轻结果。其次, 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一味批评, 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所以,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 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正确的解题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使学生乐于探究。
总之,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柏田.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3) .
[2]吕世虎, 王积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4) .
[3]李金明.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力发展特点及培养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4) .
[4]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 2009 (6) .
[5]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3) .
[6]杨柏田.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3) .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努力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顺利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爷爷要过生日,小红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生日礼帽,圆锥帽底面半径9cm,母线长36cm,你能帮她计算制作一个这样的生日礼帽至少需要纸板的面积吗?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讨论、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教师也可以通过设悬置疑,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精力充沛,好胜心、好奇心较强。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新旧知识点的过渡衔接中,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把这个性质两两组合,这些组合中,哪些能判断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能,加以证明;若不能,举出反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处引起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二、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究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主动探究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的探究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师要引导采用合理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动手操作中,发展认知结构。这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思考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不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再如:在学习“垂径定理”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自己任画一条弦,再作一条直径垂直这条弦,然后沿直径折纸),猜想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垂径定理。学生通过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教师要转变观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舞台上尽展身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讲好课转变为导好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2.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重结果,更重过程”。“授人以渔”才能使学习者受益终身。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巧妙地引导。
3.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的信心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整体教学07-04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05-28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教学09-20
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10-09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10-21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0-16
教学计划初中数学汇总06-15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06-17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课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