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精选8篇)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1

作者:中华环保联合会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点击数:

新时间:2011-10-24

24759 更

图为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夜查一家园区的排污情况。

中化新网讯 编者按 工业园区本是让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规模发展的载体,但由于部分园区忽视环保、不注重节能减排,致使这个产业集中区也成为了污染聚集区。由环保部主管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去年用了近1年时间调查了9个省市区的18个工业园区的环保情况,后在其网站上公开发布。据中华环保联合会介绍,报告发布以来,部分工业园区已对环保问题进行了整改,其中4家通过了复查。经其同意,本版现转载该调查报告,略作了文字处理,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资料,目前(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公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568家,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222家,还有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工业集中区数千家。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成为繁荣区域经济,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工业园区如火如荼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工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不注重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致使一些工业园区成了“污染重灾区”。中华环保联合会陆续接到有关群众对当地工业园区污染环境的投诉反映。为真实了解和掌握污染情况,维护工业园区公众和社会的环境权益,自2010年3月至10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对我国9个省市区的18家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工业园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若干环境问题,有些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以下就调研情况进行报告。

18家园区基本涉化

本次调研9个省市区的18家工业园区的区域分布如下:华东地区11家,其中福建省1家、江苏省6家、江西省3家、安徽省1家;华北地区5家,其中河北省1家、天津市1家、山西省2家、内蒙古自治区1家;西北地区2家,其中陕西省2家。

从行业特征分布情况来看,18家工业园区中有化工园区10家,医药工业园1家,石化工业园1家,皮革工业园1家,电子工业园1家,其他综合类工业园4家。其中,属国家级工业园区的有2家,省级工业园区7家,9家为县(市)级工业园区。

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18家工业园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涉及水污染的有18家,占100%;涉及大气污染的有14家,占78%;涉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有3家,占17%。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工业园区污染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两个方面。

环境问题的七宗罪

●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本次调研的18家工业园区几乎都位于环境敏感区内,或紧邻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或居于人口集中区。这些工业园区对区域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可能会发生爆炸、泄漏及高强度排放事件。因此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在这18家工业园中有5家紧邻长江水道,1家排向鄱阳湖,3家排向黄河,1家排入海河,1家排入淮河,4家经过居民区直排近海,3家排入附近地表径流。

江苏省镇江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区紧邻长江水道。该园区有化工企业30多家,大部分涉及危险剧毒化学品,环境隐患突出,直接影响下游丹阳市饮用水源安全。在镇江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区未建之前的1996年,丹阳市投资7800万元将饮用水源取水口设立于25千米之外的长江岸边,整个工程历时近两年。2000年镇江市开始建设国际化学工业园区,数十家化工企业入驻该园区,园区企业的排污口设置于距80万丹阳市民饮水取水口上游仅1000米处,对丹阳市饮用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多次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12年前丹阳市将取水口设于25千米之外的长江取水,仅过了10年,化工区的不断扩展又挤得丹阳市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取水口。经过论证,丹阳市将饮用水源取水口移至长江江心,以确保水质安全。2007年,江心取水工程正式开工,因为工艺复杂,工程总投资将近两亿元,2010年底完工。

●“三同时”成为表面工程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执行力度的加强,企业建设项目的环评率逐年上升。但通过调研发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现象普遍:本应由国家或省市审批的项目却被分解为小项目由县审批;本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却简化为环境影响报告表。此外,不少企业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当做“护身符”应对执法检查,而环评审批中规定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却迟迟不能建设,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工业园区内一家生产电子材料的企业,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由连云港市环保局进行审批,且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该项目只简单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表,并由该县环保局审批通过。该环境影响报告表关于废水评价中明确项目不产生废水。而2010年6月22日赣榆县环保局却以该企业“生产废水超标排放” 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赣环发【2010】36号)。

江西省乐平工业园区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是全省30家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06年乐平工业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和全省六项经济指标综合考评先进园区。就是这样优秀的工业园区,7年之久配套的污水处理厂还未投入正常使用,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水均直接排放,最终汇入鄱阳湖。

环境影响审批制度不能实现其目的,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也就只能成为表面工程。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2002年建成投入运营,该工业区依托于发展福建省“海西经济圈”,打造福建省化工基地,园区内进驻的都是大型化工企业,其环保“三同时”验收也顺利通过。然而时至2010年该园区持续运营8年后,与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还未投入正常运营,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水经过明渠暗沟直接排入邻近的兴化湾海滩,造成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滩涂资源遭受灭顶之灾。

●治污设施形同虚设

在调研的这18家工业园区中,从污染防治状况来看,具备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的共有13家,占70%以上。但在这13家工业园区中,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工业园产污并未得到稳定有效的处理,完全实现不了工业园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要求。园区企业污水偷排、直排现象比比皆是。污染治理设施俨然成为了应付检查的表面工程。

江苏省盐城市生态染整工业集中区位于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境内,集中区入驻企业基本都是化工企业,主营行业为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以及其它化工中间体,均为重污染行业,且集中区濒临黄海。因此具有极大的环境隐患。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内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在检查的时候才会运转。而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园区污水,也不能做到达标排放。

工业园区内的污染治理设施作为园区污染的末端处理单元,承担着保证园区排污达标的把关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设施未能有效地被利用,不仅造成了大量投入资金的浪费,更使工业园产污失去了最后一道关卡,肆无忌惮地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环境纠纷隐患突出

由于工业园区在选址和布局时未能充分考虑环境影响,一些园区逐渐成为“城中园”或“村中园”。园区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排放的“三废”严重侵扰周边居民,造成诸多环境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和谐。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与当地居民仅一路之隔,拥有上万人口的江阴镇几乎每天都笼罩在工业区的臭气之中,甚至远在七八千米之外的居民都感到不适。2007年6月23日,由于园区内一家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氯化氢外泄,当即导致周边群众出现眼痛和流泪症状,附近小学正在上课的学生也出现呕吐,甚至昏厥症状,从而引发了江阴镇村民的强烈反应和过激行为,导致厂群冲突。而当地警方却将污染受害群众予以逮捕。时至今日该事件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村民与工业园区关系紧张。

●污染转移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这些地区的生存空间渐无。然而,就是这些行将淘汰的产业却成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眼中的“香饽饽”。由此造成许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继续依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敛财。而一些地区为了争夺这些淘汰的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由此引发恶性竞争。

江苏省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淘汰的企业被招商引资到苏北的连云港、盐城等市,被群众称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连云港临港产业区(柘汪)占地面积达32平方千米。园区在规划之时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建立苏北重化工基地。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及区位优势欠佳等原因,招商引资随意性很大,能引进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如今诺大的工业园只有5家企业勉强维持生产,从百姓手中征来的土地大片闲置荒芜。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4年之久仅是“纸上谈兵”,企业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进入黄海海滩,造成当地渔民养殖的贝类海产几乎全部绝收。

江西省湖口县金沙湾工业园和彭泽县矶山生态工业园为争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厂。在两个相邻县域平等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下,环境资源自然而然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而这两个县的工业园都紧临长江黄金水道,牺牲环境资源换种说法就是牺牲长江水质换得本地发展。

●环境执法监管不力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工业园区进驻企业一旦入园,对其环境监管就成了“免检”程序。甚至地方政府会规定一些“土政策”,防止“干扰”园区内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此外一些园区管委会设置相应的环保机构,名曰环境执法,其实质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往往使环境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江苏省阜宁化工园区应对环保执法检查的措施非常独特。在进入化工园的各个入口均有人24小时轮岗看守,如有陌生人进入,尤其是携带照相摄像器材的,化工园区第一时间就会知悉。与此同时治污设施就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前文述及的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工业集中区,其管委会一度行使企业环境准入审批和环境监管职能。福建省环保局2007年11月对其进行区域限批。但这项环保执法的“极刑”仍刹不住企业排污,开发区仍在大力招商引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调研的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入驻企业最多的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3.5平方千米,有1000余家企业。而园区入驻企业最少的规划占地面积达32平方千米,仅有5家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在陕西西安的泾河工业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企业美其名曰是要发展,要带动经济,其本质却是投机土地。通过在工业园占用大量土地,在土地涨价中赚取差价,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其盈利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很多工厂不运作,机器不开工的现象,使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建议全面清理整顿

工业园区设置和建设的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从目前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看,与国家对园区要求的差距较大,建议全面清理整顿以规范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规范其发展。建议国家针对工业园区环境隐患风险进行集中排查,并结合排查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大力整顿规范。对风险隐患突出的工业园区,必须确保其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并达标排放。此外,要对新建工业园区采取从严审批政策,真正做到“不欠新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照环评审批权限进行分级审批,新建工业园区的审批必须要有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三同时”验收工作,并实行验收责任制,今后凡是由于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时”验收而发生的污染,应追究验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和企业的经济责任。

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有效地运行。建议地方环保部门对当地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进行核查、跟踪,从而掌握企业的排污状况,通过对企业排放到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量进行登记管理,杜绝企业偷排现象的发生。建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记录,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设置在线监控装置,与省级平台联网实时监控,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处理,使处理后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积极协调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地方环保部门应通过公众广为接受的途径,向工业园区周边居民及时告知有关环境信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对受到工业园区污染产生实际损害的公众,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环境纠纷,使受损公众及时获得赔偿。在“城中园”或“村中园”现象突出的地方,建议由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金,将周边居民进行搬迁,以彻底消除环境纠纷隐患。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建议环保部门建立“高耗能高污染关停企业名录”。凡是工业园区引进这类企业进行污染转移,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应按照“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追责,加强管理部门提高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注,以期杜绝污染转移现象的发生。此外,地方政府应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运用市场规律关停现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而腾出环境容量,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增强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

完善工业园管理体制和法规的建设,改革现有环境监管体制。建议取消现有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环保机构,由当地环保部门成立工业园区环保分局或环境监察支队,理顺环境执法队伍;建议探索改革现有环境监管体制,对环保系统进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以规避地方保护主义,加大执法力度。为从法律层面更好、更有效地管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出台专门的法规。此外,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要求,大力发挥公众、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国家应积极推进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特别是建立以环保社团组织为原告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环境行政执法的不足,另一方面在环境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维护国家和社会环境公共利益。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2

环境执法是指“法律执行、法的适用或法的贯彻实施。广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 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和适用法律的活动;狭义上的执法, 即行政执法,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 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 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⑴环境执法方面的问题。第一, 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虽有明文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使地方政府没有受到强有力的约束, 对环境执法不够重视。有时不顾环保要求, 盲目上项目, 一路绿灯。二是环境监察系统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三是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的任免, 要征求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四是改变现有政绩观, 用绿色GDP考核党政干部。

⑵规划布局及资源配置问题。第一, 部分地区对于城市规划不科学、功能区划分不合理情况严重, 一定程度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增加了环境信访案件。对于这种情况一是从规划入手, 检查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规划环评等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二是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 对于一般或者重大建设项目应采取委员会制度, 环保工作作为委员会中一员应具备直接否决权。第二, 环保队伍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现有体制下, 部门林立, 容易造成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对此要建立环境管理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实行动, 联良性互补、互动的工作机制。目前徐州市已建立起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日常联动执法的长效机制, 效果良好。同时建立环境警察制度。

2 当前环境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和其他相关部门分管相结合, 需要各执法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密切配合。但部门保护主义在狭隘的部门利益驱动下, 夺利推诿, 增加环境执法难度, 效率低下, 最终丧失政府公信力。对此关键在理顺机制、增强能力。具体做法一是要在法律上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及各部门环境监管责任, 建立并完善环保行政责任追溯制。二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罚制度, 对目前执法中普遍存在的只罚企事业单位、不罚位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缺陷, 确立既罚单也罚个人的双罚制度。三是进一步增加裁量权, 赋予环保部门必要强制执法手段, 如查封、扣押、没收等, 落实对违法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地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等。四是执法部门之间的配合效率低下, 互相推诿现象严重。只有明确环保法律、法规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拥有监督权应具体规定。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政府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做不到完全中立, 在出现企业发生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时, 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事件时有发生因而使得环保部门针对企业的处罚或者处理决定往往没有了下文。

3 法律法规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立法层面积极推动各项新的环保法律的出台, 在基层, 借助“6.5”环境日等积极加强民众环保意识。只有法律完备, 公众才能更加重视。只有公众重视, 才能更好的推动议案和法律出台。以美国为例, EPI可以根据空气环境质量中VOC等组分是否超过警戒线, 随时通知石油公司调整汽油里丙烷含量, 目前来看, 在我国暂不具备条件。

4 排污单位方面的问题

第一, 排污单位由于缺乏环保意识, 法制观念薄弱, 社会资本逐利的本质暴露, 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超标排污现象时常发生。环境执法对象是市场主体, 个体和股份制经济等市场主体环境意识差, 严重破坏区域环境质量。对此一是要应根据实际, 充分发挥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能、公众的外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作用, 形成相互制衡的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二是要通过开展企业环保监督员试点工作, 探索新型企业环境管理体制, 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守法水平和能力。三是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实行上市企业年度环境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公开环境违法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 企业比以往更加重视环保工作。四是广开参与途径, 包括聘任特约环保监督员, 加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参与制度, 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和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 以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

5 队伍建设方面

环境监察队伍历经近20余年的发展壮大, 改变了以往以排污费收缴为单一任务的面貌, 职能更加多元化, 但我们仍应看到, 较公安、税务等部门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应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强队伍管理, 公布执法信息, 实行阳光执法.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件, 提高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熟悉和正确运用环境法律法规, 精干、高效的环境执法队伍。

同时积极加强硬件建设, 对重点污染源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 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 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摘要:当前, 我国的环境状况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 但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环境违法与环境执法存在着诸多矛盾,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 下面, 就此问题及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3

一、工业企业污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管理显得尤其的重要。工业污染在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评估和预测表明。我国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为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影响占污染经济损失的86%。很多地方因为严重的工业污染,而对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完善

环境法律制度的构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其次是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处于构建和实施的初级阶段,整体不够完善,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造成了可操作性较低。在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里面,虽然制定了很多要求工业企业履行的职责和禁止做出某种行为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给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的具体条款,导致环保执法机关在处理污染行为时没有制裁的准确依据。

(二)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当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并没有完全的解决排污收费的意义、费用的使用范围以及收费与收费者之间利益脱钩这一关系;没有完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污染行为的相关政策;没有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对环保投资者进行鼓励;对环保企业优惠税率的税收政策还不够健全等。政府的环保投资效果灯不明显。在很多的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调动民间的各种投资,来实现环保工作的落实。

(三)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较大的误区,仅仅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甚至有些企业领导人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目标并不是保护环境,而是应付政府环保部门的检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希望自己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钻法律的空子。比如,偷偷排放污水污物,隐瞒排污量等等,逃避他们保护环境的义务。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初级加工企业,这类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采用的设备比较落后,再加上管理水平有限,造成我国现在仍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产单位在GDP的能耗比率较高。总之,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染物的排放量较高。

三、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要将环境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做好定位,保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的统一,提高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水平,充分的调动企业治污的决心和动力。再就是要提高排污收费制度的完善水平,扩大排污收费的有效范围,及时的把各种放射性污染物及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纳入到环保排污收费管理的范围。

(二)企业要加强绿色管理

工业企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绿色管理水平,实施的途径主要是:从系统角度出发,在当前经营环境下,通过不断改进的方式获得有效的环境保护成效,不盲目的进行环保设备的投资,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状况的条件下,做好生产的绿色节能管理。

(三)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科技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要想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研发新的动力能源,新的制造材料,也就是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企业领导人应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对科研部门的工作人员研发新的生产设备、排污设备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设备提供资金支持。

四、结语

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其管理成效的高低,将直接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企业环境管理部门与政府环保机构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企业的绿色节能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定提,梁美华.国外大型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J].经济论坛,2001(09).

[2]刘晓伟.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03).

[3]贾荧.关于加强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4]蒋锦青.加强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04).

工业园区环境问题整改方案 篇4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企业入驻环境有待优化”问题是**工业园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过程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按照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为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企业入驻环境有待优化”问题的整改,特制订整改方案如下:

一、整改内容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企业入驻环境有待优化”问题

二、整改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促使园区硬件环境出形象。

(二)进一步完善园。

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制定明确的全省园区发展政策。1.责任部门:*****。2.责任人员:***。

3.整改措施:在充分挖掘利用国家、省、市层面给予各级园区的基本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园区实际不断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并执行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费用减免政策。

(三)完善园区法律环境。1.责任部门:*****。2.责任人员:***。

3.整改措施:根据园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理权限、加强产业引导、制定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改进园区用地管理、加强领导,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制定一套全面扶持园区的政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变为地方法规,使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四)建立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1.责任部门:*****。2.责任人员:***。

3.整改措施:针对园区出现的管理体制复杂的现象,在改善园区投资“软环境”方面,一是让园区的工作人员从根本上形成服务观念,将为企业服务的亲商理念规划提炼、抽象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成为园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二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机关,切实推行“一站式服务”、"责任到人;规范和公开办事程序,实行对外承诺,加强诚信建设。三是整顿园区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五)积极培育和构建和谐的园区文化。1.责任部门:*****。2.责任人员:***。

3.整改措施:园区文化的培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培育具有主动服务意识的管委会文化;第二,注重培育园区内以创新精神为主的企业文化;第三,培育以团结友爱、互助沟通的社区文化。把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将园区内的管委会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粘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宣传作用,凝聚作用,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作用。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5

审查会审查小组意见

2012年6月27日,玉溪市环境保护局和玉溪市工信委在华宁县主持召开了《云南省华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版)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会。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县人民政府、县环保局、县工信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宁州街道办、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评单位)等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共32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报告书》审查小组(名单附后)。与会代表和专家实地察看了现场,听取了环评单位对《报告书》主要内容及编制情况的汇报,并就《报告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如下审查意见:

一、对规划内容的简要概述

云南省华宁工业园区定位为:面向滇中及全省市场,以“磷化工、陶瓷建材、生物资源加工”三大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主要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滇中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同时发展装备制造、冶金铸造和加工制造等产业,建设多业并举的现代化特色工业园区。

园区规划为“一园四片”,规划总面积13.98km2,其中:盘溪工业片区5.64km2,青龙片区1.44km2,莲花工业片区2.82km2(含莲花东片、莲花西片、珠山片,其中珠山片已实施建设完成,不在本次规划修编范围),新庄工业片区4.08km2,涉及盘溪、青龙、宁州三个乡镇。

近期目标:2015年规划工业总产值为82.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5亿元。通过五年的努力,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0亿元,把云南省华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云南省级工业园区。中期目标:2020年目标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工业增加值80亿元。

二、环境现状及主要保护目标

(一)环境现状

规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能满足环境空气二类区功能要求。主要地表水体南盘江三江口断面和磨法大营断面现状水质为劣Ⅴ类,超标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石门村断面能达到Ⅳ类水质要求;海口河现状水质为Ⅳ类,超标污染物为CODcr;宁州大河入城处断面现状水质满足Ⅳ类水功能要求,闸口下游断面水质为劣Ⅴ类,超标污染物为NH3-N、COD、BOD5、TP、TN;青龙河、龙珠河、龙洞河、白龙河均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的要求。

盘溪片区地下水各监测指标均可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青龙片区地下水水质除pH超标外,基本符合Ⅲ类水标准要求。

规划区占地以耕地为主,占37.9%左右,其它主要为荒草地和林地等。主要自然植被类型是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的稀树草地植被类型,无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受开发影响,无重要的动物栖息地。

(二)主要敏感点和保护目标

华宁工业园区占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为园区周围村镇;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南盘江、青龙河、龙珠河、龙洞河、白龙河、宁州大河,青龙片区和盘溪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园区内陆生动植物、耕地;社会环境保护目标为园区内及周围居民人群健康、生活质量、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和就业安置。

三、对规划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环境空气

规划实施后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仍是工业污染源。经过预测,拟议规划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加上园区合理的工业布局并随着园区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工业园区到规划期末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对园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盘溪和青龙片区在规划实施期氟化物和P2O5日均浓度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建议在拟议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现有企业进行限期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及以新代老,不仅不能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应逐步削减,重点排除氟化物和P2O5的超标隐患,在严格环境管理、工业企业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的情况下才能新增项目,只有从这些方面寻找出路,该片区的发展才是环境可行的。

(二)水环境

随着园区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面源污染将得到改善,对于规划区域地表水体的影响将是正面的。园区新增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源在完全做到达标排放的条件下,新增污染物仍将对园区污染受纳水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区域水环境的改善带来一定压力。

(三)声环境

园区内以噪声污染为主的企业应设置满足要求的噪声防护距离。横穿园区内部的公路噪声影响,在新的噪声功能区要求条件下,采取了绿化隔离带等措施,噪声可得到有效衰减,园区内噪声质量标准有望达到3类标准的要求。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是由于土地利用性质改变,规划区生态系统将逐渐由以自然生态为特征或以农业生态特征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植被为特征的城市生态系统,此外,由于建设期施工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增加,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得到遏制和减缓。

(五)固体废物

华宁工业园区由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对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处理处置。因此,只要严格采取《总规》和本次环评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同时建立固体废物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固体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处置、贮存、排放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范化,华宁工业园区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六)环境风险

华宁工业园区的盘溪磷化工河青龙磷化工等产业项目具有潜在的事故风险,园区化工项目,如煤化工液氨泄漏等风险事故,其危险等级较高,对周围环境和人员身体造成的损伤程度较大;华宁工业园区濒临南盘江、青龙河,属于珠江水系,一旦发生环境风险事故,可能涉及的园区外受害人群较多,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潜在影响都较大。

(七)社会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主要为规划占地的影响,在合理补偿和安置失地农民的情况下,不利社会影响才可以得到减缓。

(八)环境承载力

土地、矿产、生物资源基本可满足工业园区规划的实施;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可满足发展要求,青龙河、龙珠河、龙洞河均能达到水环境功能的要求;南盘江、宁州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综合评价为劣V类,已无环境容量;园区总规划面积13.98km2,现状用地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建成区比重较小,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较大。

(九)制约因素

土地资源方面是占用耕地,永久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减少农业种植面积。

南盘江、宁州大河等河道水质综合评价为劣V类,已无环境容量。龙珠河枯水期水环境容量有限,废水的排放将增大区域总量压力。

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入区项目污染控制力度不够导致降低空气质量。危险废物需具备完全处理处置能力,并安全运输、管理。盘溪、青龙片区周边5km范围内人口相对较稠密。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调整建议

(一)水环境减缓措施

(1)园区内企业产生的废水严格实行清污分流,无法回用的清净下水排至规划区雨水管网。

(2)进入园区的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水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采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现有企业,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3)各单位未允许不得向区内水体排放污水,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向水体排放油渍、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二)大气环境减缓措施

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加强尾气利用。加强现有污染源的监管;污染物达标排放;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严重企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管理,合理利用总量指标。

(三)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工业园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3类标准,部分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执行2类标准。各入驻企业厂界噪声必须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要求,同时在集中居住区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道路交通设置夜间禁止鸣笛标识,夜间通过车辆禁止鸣笛。

(四)固体废弃物处置可行性与减缓措施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明确入园条件,以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为准绳,对进入工业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把关,禁止生产工艺落后、装备水平低下、“固废”产生和排放量大且无处置能力的企业入园,对污染小、综合利用废物的项目应给予优惠,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五)生态环境减缓措施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建设园区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绿地面积,优先进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规划项目在选址布局时要充分考虑空间避让,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在适宜的地段设置生态防护缓冲区,最大限度避免事故发生时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需要制定有效的、完善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当事故发生时,要立即启动企业、园区等相应级别应急方案,采取有效的工程紧急措施,必要时还要采取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五、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可行性的总体评价以及优化调整意见

总体来看,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在采取以下优化调整建议后,规划的实施是可行的。

环评提出的优化调整建议:(1)关于总体规模与布局

各片区需要调整设置的防护绿带,具体设置宽度应结合园区功能定位、用地情况及对各入驻企业的要求综合确定,入驻企业应进行合理布局,将生产区远离居民点。

(2)关于排水规划 由于生物资源加工对水质要求较高,很难达到85%的循环利用率,“总规”水循环利用方案不可行,莲花西片区污水处理厂规模需增大至9000 m3/d,处理无法回用的工业废水和片区生活污水,由于其纳污水体白龙河下游宁州大河污染严重,已无环境容量,该污水处理厂出水需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A标准后再排放,污水处理厂规模需在规划实施阶段进行进一步论证。

新庄片区铸造片和装备制造片生活污水及无法回用的工业废水进入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加工制造片需新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厂址可建于新庄以南片龙洞河下游区域,并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具体规模也需在规划实施阶段进行进一步论证。

(3)关于弃渣场规划

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建议调整规划提出的尾矿库位置,盘溪和青龙片区根据拟处置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成分、性质及属性在规划区范围外进行选址。

(4)建议园区建设过程中,尽快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完善配套的管网系统,力争在近期规划完成前,完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求:在园区污水处理厂未建成之前,各入驻企业需自行处理污(废)水,达标排放。

六、公众参与

公众多数都对规划工业园区有所了解,100%的团体都支持规划的实施,有95%的公众对规划实施表示支持,5%的群众反对规划的实施,反对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受到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本次环评对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应环保要求。

七、对报告书的总体评审意见

(一)对《报告书》的总体评价及意见

《报告书》总体评价结论:华宁工业园区规划利用华宁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建成以“磷化工、陶瓷建材、生物资源加工”三大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主要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滇中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同时发展装备制造、冶金铸造和加工制造等产业,建设多业并举的现代化特色工业园区,总体符合云南省有关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华宁县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必要的,迫切的。

通过规划方案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区域水环境容量暂时存在制约因素。随着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各片区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由于规划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园区规划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形势的变化及开发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并制定相应的后续规划。在采纳本环评提出的对策措施,采取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后,本环评认为可以执行调整后的规划方案。

审查小组意见:

《报告书》在园区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内容,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制约因素分析,预测和分析了规划实施对生态、水环境、大气、声环境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不占用基本农田、开展了公众参与调查;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主要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及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问题,提出了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及规划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建议。

《报告书》内容较全面,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适当,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清楚,对环境影响、存在问题和制约性因素等的分析和预测基本合理,提出的规划调整、优化建议及预防、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基本可行,评价结论总体可信。在落实环评提出的规划调整、优化建议及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的基础上,该规划方案方具有环境合理性。

审查小组同意《报告书》结论,同意《报告书》经修改、补充后作为规划审批的附件上报。

(二)报告书修改中还需注意:

1.补充、校核环境保护目标,核实评价范围。补充能源规划评价内容,补充规划的经济评价指标,充实各评价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2.核实各片区的取水水源,论证取水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3. 结合各区域的环境功能要求及规划目标要求,论证工业园区的排水调整方案,强化生产废水不得外排措施的可行性分析。4.分析环境现状评价中的污染物超标原因,复核报告所引用的资料的代表性。全面调查园区现有工业企业现状,核算污染物排放状况。

5.完善、复核四个片区地下水现状及利用情况,补充地下水脆弱性分析,分析论证工业园区项目实施后对各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6.结合各片区的环境特点和规划的产业特点,完善环境风险影响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高度重视磷化工生产废水风险分析,水环境评价关注氟化物、总磷、重金属等特征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

7.核实大气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内容;充实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分析内容,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工业化与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篇6

一、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然而,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他又指出,“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中国对这两难问题的处理。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疑的是,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污量。同时,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7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土地咨询部

摘要:宁夏地处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农用地用途管制压力相对较轻。在耕地保护,尤其是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宁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土地利用粗放,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未批先建、乱占耕地的现象,土地用途管制尚缺乏管理体制上的保证等问题。本报告提出了:加大对宁夏土地开发整理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方面应当向宁夏倾斜;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调整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发展的措施建议。

2007年6月21日至27日,根据中心的调研安排,以刘文甲、潘文灿、李伟组成的调研组对宁夏农用地用途管制中的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对宁夏的银川市、永宁县、吴忠市、青铜峡市、石嘴山市、中卫市进行了调研。分别与宁夏国土资源厅、有关市(县)国土资源局、有关乡(镇)村领导就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座谈。并现场察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矿区复垦及湿地治理等。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在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多年来保持了全区耕地总量持续净增的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调整。

一、宁夏耕地基本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000~2000米。黄河从其中北部穿过,境内流程397公里。宁夏下辖5个地级市,7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3个县、1个县级农业移民开发区,188个乡镇。全区人口总数603.7万人,其中回族214.0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4.46%。

2006年末,耕地1650.24万亩,占21.2%;园地51.55万亩,占0.7%;林地909.65万亩,占11.6%;牧草地3411.48万亩,占43.8%;其它农用地242.67万亩,占3.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0.87万亩,占3.5%;交通用地26.74万亩,占0.3%;水利设施用地10.37万亩,占0.1%;未利用土地1098.46万亩,占14.1%;其它土地121.13万亩,占1.6%。全区人均土地面积12.97亩,人均耕地面积2.75亩,人均水浇地面积1.00亩。全区耕地资源的特点是:人均耕地较多,但耕地质量差异较大。质量高,灌溉条件好的耕地集中在宁夏北部黄河冲积平原,有耕地603.15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6.5%,此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常年干旱,没有灌溉设施,靠天吃饭的旱耕地,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八县,有耕地1047.0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此地旱作农业极不稳定,生态十分脆弱,当地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国发[2004]28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下发后,自治区政府专门研究了贯彻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生存和人民长远利益。在土地问题上,我们要有战略眼光,保持清醒头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占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必须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新上工业项目一般不要占用耕地,不能搞“零地价”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用地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占地规模,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各市(县)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将日常的法制教育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建立县、乡、村三级普法宣传教育网络;实施“送法下乡”,组织人员巡回各乡镇、村进行法律知识讲课,送去法律法规书籍;以“6.25”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集中宣传

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地、依法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2、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自1998年以来,宁夏开始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各地成立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与各市政府分管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市、县、乡、村做到层层逐级签订,青铜峡市还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户,2007年与农户补充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6400份。年终进行考核奖励,把耕地总量、耕地保护、耕地开发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将耕地保护考核结果纳入“双文明”考核中,引入奖罚机制,实行重奖重罚,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保证了全区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宁夏进一步完善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内容,细化、量化了考核办法,将农用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和耕地计划用地管理、项目用地审查报批和耕地占补平衡等五项内容细化为58个考核指标,增加了对各市、县(市、区)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考核工作,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得到显著加强。

3、按规划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宁夏坚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严格土地管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功能。合理安排各业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安排项目用地。在农用地管制方面,遵守耕地保护和农用地管制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把耕地保护和农用地管制依法落到实处。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项目能占用荒地、空闲地的尽量不占或少占好地。在控制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1)把好规划审查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面积。

(2)把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关。在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建设项目单独选址报批审查中,严把建设用地预审关。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

(3)把好建设用地项目报批关。在建设用地报批审查中,重点审查建设用地项目申报材料中的“一书四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的“五不准”规定。

4、开发整理土地,提高耕地质量

宁夏可开垦的荒地较充裕,他们十分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截止目前,全区正在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3个,项目区涉及7个县(市、区)的9个乡、22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设总规模31.1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8.2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了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产出率,把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沟渠通、道路畅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由于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取得了实效,自1987年以来,扣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区连续20年实现了耕地总量持续净增,累计净增耕地695万亩。

5、加大执法力度,制止土地违法行为

坚持事前巡查、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工作方法,加强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占地行为。比如青铜峡市全面清理耕地砖窑场,提出从严控制、限期退耕、逐步取缔的工作要求,并对其取土复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非法取土、破坏地力的行为严肃处理,全市清理耕地内的砖窑19处,复垦197.2土地亩。永宁县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健全土地管理三级网络;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公布举报电话和信访专线;建立与监察部门联合办案的工作体制,既查处事,又处理人。五年来,该县纠正制止土地违法行为210起,拆除违章建筑1816平方米,责令恢复耕地2600多亩。

自治区建立项目用地审查的集体决策制度和完善监督机制。自治区政府授权国土资源厅成立了由厅长为主任,分管副厅长为副主任,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用地审核委员会;成立了由国土资源厅纪检组长为主任、自治区监察厅执法监察室主任为副主任,自治区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厅监察室、法规处为成员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核监督委员会,依法监督用地审查报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1997年编制的,10年来,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规划与现实脱节,在执行上严重滞后。现行的规划已不能适应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土地利用粗放

宁夏人均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原来宁夏的发展思路是“小而美”、“小而精”,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我们这次调研看到的是:“跨越式发展”的标语和宽马路、大广场。这反映出宁夏迫切发展经济的愿望和招商引资的热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市、县的道路超过了北京的长安街,称为“二十一世纪大道”。而且这种状况比较普遍。这也从面上反映出其土地利用是粗放的。由于宁夏可利用的荒地较多,其工业用地70%以上用的是未利用地。这种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其用地粗放提供了保障。

3、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宁夏属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宁夏面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现在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城市建设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据宁夏国土资源厅介绍:近五年来,用地需求量很大,去年用地指标1805公顷,其中农用地1400公顷,超过了国土资源部下达的用地指标数倍。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4、存在未批先建、乱占耕地的现象

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仅银川市2005年1月1日以来在新增建设用地专项治理中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22起。

违法主体多是政府部门,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对违法用地,有时处于不愿得罪人和不敢得罪人的尴尬境地。因为出现违法占地主要责任在政府和政府干部身上,政府部门查政府部门有难度。

在处理上,罚款的多,拆除的多,处理责任人的少。

5、土地用途管制尚缺乏管理体制上的保证

国土资源省以下垂直管理以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反映强烈。认为,在执行保护耕地的职能上,政府认为这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而在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用地上,则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能当绊脚石。有的地方领导称:谁妨碍了发展就让谁挪位置。

乡镇国土所力量薄弱,有的地区已经5年没有乡镇国土所的编制和专门管理机构。

国土资源执法人员执法力度小,服装上没有统一和象征,在与其它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的配合上缺乏正常的机制。

四、思考和建议

1、加大对宁夏土地开发整理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方面应当向宁夏倾斜

宁夏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潜力较大,有近400公里的黄河从宁夏境内穿过,河套地区土质较好,灌溉便利。据宁夏国土资源厅介绍,宁夏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宜耕后备资源约有近400万亩,引黄灌区中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的潜力很大。从我们实地考察宁夏10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看,其效果非常喜人。他们采取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批农民整理、开发出10万亩耕地,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

宁夏河套地区由于灌溉条件好,大部分属于高产的吨粮田,新开发的土地经过几年的地力培养,产量也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宁夏黄河用水量定额是每年40亿吨,而其年实际使用量为30亿吨,在农业用水方面也有较大的潜力。

建议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安排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倾斜政策。在返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扶持、鼓励宁夏开发耕地。

2、研究建立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

土地用于农业与用于工业在效益方面存在巨大的比较差异,保护耕地在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使用土地的农民都会相对于搞项目开发产生较大的机会损失。国家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从法律上、行政上,限制农用地的转用。但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地方政府和农民对于保护耕地缺乏内存的动力。由于宁夏地处内陆,当地农民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甚了

解,他们几千年在黄河流域耕作繁衍,丰衣足食,也自觉其乐融融,尤其近年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从建立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来看,不仅要对耕地保护有外在的约束,而且还要有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为此,建议研究耕地保护相关的利益关系,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化合理的利益关系,建立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使地方政府和农民从经济利益出发,自觉保护耕地。

3、调整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

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应当调整,不搞一刀切。不分具体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统一按照GDP来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绩是教条主义。我国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应当在划分功能区的基础上,重点从功能的发挥上,从区域经济发展上设置考核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比如对粮食主产区的考核应当以当年粮食的产量为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地方领导的政绩就应得到认可;国家就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种粮的农民就应当给予补贴或奖励,让种粮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发展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宁夏的发展相对较慢,起步较晚。宁夏提出跨越式发展,这几年工业发展了,产值翻了一番,宁夏有15个工业园区(国家确认的1个,自治区的14个),这十几个园区都在山川结合部,大多占用的是未利用地。最近要上一个发改委已批准的274亿吨的煤炭化工项目。

从土地利用来看,宁夏土地资源,尤其是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在工业用地方面压力相对要小得多,土地利用就容易粗放。为此,在发展中要正确理解“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不是原有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 而是通过量的积累和优势产业的创新来冲击旧结构,从而使生产力在新的构成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在实施跨越式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应当是在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调研组成员:刘文甲 潘文灿 李伟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8

1.广州高新区——集聚效应带来的飞跃

(1)园区概况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2005年6月经国务院重新审核,广州高新区面积被确定为37.34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园12.4平方公里、黄花岗科技园1.5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0.7平方公里、南沙资讯园2.5平方公里。此外,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积1.82平方公里,由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之内。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高新区紧紧围绕 “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精心运作,积极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州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

——“一区多园”体制优化发展格局

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思路下,按照“一区多园”规划,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总面积达到37.34平方公里。五个园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与广州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开发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形成“五园一岛”的发展格局。

其中,广州科学城是综合性核心园区,以规模化、高端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为发展重点,已建设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商务、居住生活等一体化的综合高科技社区,成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天河科技园的目标是成为支撑珠三角地区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黄花岗科技园以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龙头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源头;广州民营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区域民营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抢占市场的前沿阵地;南沙资讯科技园已成为与港澳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

——集聚效应驱动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随着园区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广州高新区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纷纷进驻,呈现出各类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仅吸引到了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威创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粤晶高科等一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四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及方欣科技、京华网络、华南资讯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诞生了迪森热能、粤首实业、广州华德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网易、神州数码、友邦资讯、漫友传媒、九州传媒等企业在快速成长,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为广州高新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近2000项,逐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了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产业带来高速发展

企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带来的是广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2008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9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亿元的产出,创造了珠三角高新区发展的奇迹。

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州高新区还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起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区域的自主创新步伐。

此外,广州高新区还将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三区”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规划,在2015年前,广州高新区将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计划对科技园完成投入200亿元以上,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00亿元。

(3)经验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性的网络体系;

——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享受最优的区域政策;

——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企业,使其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上获利。

2.西安高新区——资金问题不再是瓶颈

(1)园区概况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过20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半导体、光伏、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随着西安高新区“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即着力扶持5个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个过50亿元,50个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西安高新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措施

——招商引资内外兼修

内部市场化战略,强调的是培育型创新,即通过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创办企业,并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融资和发展。

外部资本化战略,强调的是结合型创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视野,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大规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荐和营销城市、资源和项目,从而引进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使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完美结合。

西安高新区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调整的现实,灵活地进行了招商体制的改革,分设了针对性强的多个招商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别是他们实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围绕产业集群招商”战略,成效显著,引人瞩目。

——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政策促进:制定实施《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扶持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暂行办法》等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引进聚集: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标,列入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创新推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网络信息:建设了高新区金融、投资、担保、保险业协会等一批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建立投融资服务管理机构与投融资服务企业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建立了西安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

交易平台: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保险平台、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示范引导:整合优化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

信用环境: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讲诚信企业进入,建立起高新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

组织保障:组建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顾问组和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表 1 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组织

组成职责

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

除管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外,吸收高新区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

每年向主任办公会提交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对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提出决策意见,受主任办公会委托对投融资政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予以审查批准,对管委会有关部门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检查和指导

顾问组

高新区内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

发展领导小组就专项决策意见向顾问组咨询,或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顾问组向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

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

承担领导小组、顾问组的文秘、沟通、协调、会议组织工作;依照领导小组的决议和要求承担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和“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承担“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3)经验

——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互动,注重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

3.无锡高新区——生命力源于自主创新

(1)园区概况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下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区和四个镇、三个街道,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无锡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2)主要措施

——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组织实施“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大力推进由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及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组成的孵化、毕业、产业化的科技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形成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孵化载体构成的“创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等组成的“创新产业化金三角”。

——高水平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无锡高新区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分校和科技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累计达到150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

——高层次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创新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重点推进“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建设,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光电、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

——高起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制定实施《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华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各类中介平台和中介网络。

——高品位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无锡高新区倡议并由无锡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归国创业的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级人才的补助、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

(3)经验

——自主创新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高新区竞争第一要素;

——把引进外资的着眼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上;

——引进技术必须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4.武汉高新区——企业创业创新的摇篮

(1)园区概况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1988年,东湖创业中心应邀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中《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的起草。从此,中国企业孵化器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

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雄健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东湖高新、烽火通讯、华工科技、长江通讯、武汉凡谷、精伦电子、凯迪电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凯迪电力2004年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第一;累计孵化科技项目6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主要措施

——新药开发的CRO服务模式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机构,就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药研究服务的机构,提供药物开发和注册时必需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

健脑宁胶囊是武汉健民中药工程研究中心花30万元从一家医院购买的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成果,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而研究中心缺乏足够的资金。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决定对健脑宁胶囊提供CRO服务。双方约定孵化器公司投资70万元,占股30%,用于临床研究。试验很快顺利完成,研究中心7个月就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新药从小试到临床,增值250万到300万元,达到了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双赢的结果。

CRO服务模式仅仅是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技术平台也是该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武汉地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员密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实验室、试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智力资源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没有能力装备自己完整的实验设施。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做起了公共研发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红娘”。孵化器公司首先与部分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专家库、公共实验室、新产品中试基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平台,然后再利用这个平台为在孵企业服务,并收取费用。成立了以同济医科大学曾繁典教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学秘书长周辉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国内外专家组,建立了武汉大学药物产业化基地,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药研发实验技术平台。

——SBI产权孵化模式

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是企业孵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SBI的建立,能够使孵化器的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

SBI创业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房地产”概念。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趋向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有大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可以分为托管投资型、自用投资型、回购投资型和信托投资型等。SBI产权式孵化器的出现将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有效分离,投资者在享有房产稳定增值的同时,将房产委托给专业的孵化管理公司经营,获得稳定、可量化的托管经营收益。可以说,SBI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经验

——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模式对社会投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要将创业企业与配套服务进行有机结合。

5.成都高新区——为产业而生的新城区

(1)园区概况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已形成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2)主要措施

——区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

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对全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从母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母城相呼应的新城,成为母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

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成都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

——科技发展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

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大规模、高标准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

注重构建资金、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八个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资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专家子平台、培训子平台、信息子平台、个性化服务子平台、文化子平台,丰富了创业孵化服务的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功能。

——产业发展注重二三产协调

成都高新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毗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母城的新城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这一点在新拓展的天府新城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依托新城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配套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同时与经济功能区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

(3)经验

——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共生共荣;

上一篇:乔迁之喜贺词简短祝福语下一篇:初中物理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