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精神小学生作文(推荐1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蚂蚁精神小学生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蚂蚁精神小学生作文1小朋友,你们知道蚂蚁吗?别看蚂蚁小,蚂蚁们可团结了。
有次,我和妈妈在公园里玩耍,玩累了,就蹲在地上观察蚂蚁。蚂蚁只有芝麻般大小,由头、胸、腹组成。蚂蚁有对传递重要信息的触角,六条腿细细长长的,眨眼工夫,蚂蚁就从这跑到了那。蚂蚁的颜色有很多,有黑色的,有暗红色的,还 有有毒的白色蚂蚁。经常见到的是黑蚂蚁。
黑蚂蚁爱吃苍蝇,妈妈就打了只苍蝇放在地面上。这时候,只蚂蚁爬过来,用触角碰了碰苍蝇,就转头爬走。不会儿,来了六只蚂蚁,他们把苍蝇分成小块小块的,正打算块块地搬走时,我拿了个牙签,戳住了蚂蚁正在搬的食物。六只蚂蚁刚想回去叫其他蚂蚁来搬的时候,我用粉笔围着他们画了个圈,没了气味,六只蚂蚁还 真变成了热窝上的蚂蚁―――团团转。慢慢地,蚂蚁找到了回家的路,叫来了蚂蚁大部队,齐心协力地搬走了苍蝇。
我们要学习蚂蚁,学习蚂蚁的团结精神。
蚂蚁精神小学生作文2在生活中,我们对大自然的启示有哪些了解呢?我想,同学们一定有所了解吧!我也不例外,但我唯一感兴趣的是最常见的蚂蚁,别看它们小,又不起眼,可它们又勤劳又团结呢!
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我早早起了床去公园晨跑。公园里,两道旁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忽然一只只黑黑的小蚂蚁从道路中插过,吓了我一跳!我缓缓地蹲下身子认真地观察着蚂蚁的一举一动,它们有些是独自一只抬着像沙子般小的食物,有些是十几只一起抬着的`,成群结队地走动。它们身材细小,生命十分柔弱,只要轻轻地被我一捏,脆弱的生命就将结束。蚂蚁虽然渺小但非常团结。如果一只蚂蚁在外头找到了食物,若食物的体积太大,自己无法搬运,它便立刻回巢,通知伙伴们一起去搬运。我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其实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如果不团结起来,我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就会一事无成!
在我们中国,文章的地位向来是十分崇高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曹丕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由此可见,文章写作寄寓了浓重的人文意蕴,更具有实现生命永恒的理想价值。作文,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学生的内在思想则是作文的源泉。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清代文学批评家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精神之根系发达了,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茂盛的风采。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并不乐观。一是缺乏系统的写作教材,没有形成体例,更没有依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命需求而进行有序、科学的作文规划。二是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缺失,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精神缺钙,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经常无病呻吟;思维定势,难觅个性;等等。
三、作文教学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方法
(一) 关注学生心灵的感悟
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大量的空话、套话,文章结构也沿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写作模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多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注重其心灵的感悟,从而激励学生写出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感受。
比如说2014年上海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穿越沙漠与自由。引题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因此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沙漠,因此你又是不自由的。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开放性话题,需要结合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来写。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内心感悟,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来引导他们有感而发,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或者引导学生从宏观出发,探讨世界的限制性自由,若学生具备一定的阅历与思想,则可以让其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探讨人性的自由。
(二) 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要将作文教学当成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为作文争取到独立的地位,让作文教学朝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他们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掌握更高超的写作技巧。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应当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以及内心独立的思考,或给人以知识,或启人以心智,或带给人美好的感受,或陶冶人的情操。所以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当彻底转变初中作文教学那种封闭式的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去拥抱生活,面对社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积累情感体验以及生活素材,从而让学生写出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
(三) 强调写作的现实价值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美便是生活。所以,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便能够找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人生是密切相关的,是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获取信息离不开阅读和生活,同样,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生活中表达情感时同样离不开语言,而作文即是将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希望说出的语言,并非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所以,作文教学不单单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还应当强调作文的现实价值,要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审察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命题作文训练中,应当避免出现虚拟化的命题倾向,否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便会存在思维混乱,导致写出的作文空话、假话连篇。另外,在教学时,还必须提醒学生不能为了作文而作文,作文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文品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品,从而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
四、结语
到蚂蚁,一种最常见的微小动物,身长大约1—2厘米,全身黑色或棕色,有一对触角和六条腿,身体明显分为三节,分别是头、胸、腹三部分。很多人不喜欢,我也一样。因为,它总是那么脏、臭,整天在那些发霉的菜旁边转悠,寻找食物,真叫人恶心。直到有一天,有件事情让我改变了对蚂蚁的看法。
一天,我正在一边啃面包一边看电视,面包屑掉了一地.我刚想把面包屑处理掉,可是突然停手了,因为我看到一只蚂蚁在面包屑周围“徘徊”,我想看个究竟:只见它走面包屑旁边,使劲地去拖它,可是没拖多少路,就把小蚂蚁给累趴下了,小蚂蚁盯着那块美味看了很久,转身就爬走了。这个时候,我在想,它大概是放弃了吧!没过几分钟,小蚂蚁回来,这次回来的可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它们慢慢地爬到面包屑旁边,艰难地将它抬起了,可是每走一段路,它们都会停下来,歇一下,换一批搬运的蚂蚁,然后,又开始艰难的搬运工作。这期间,它们从来没有泄气过,我看着它们一直到消失到洞口。我被小蚂蚁的这种齐心协力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蚂蚁其实也并不是那么讨人厌,其实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它们的那种齐心协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吗?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我像蚂蚁那样,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平凡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注意我,但是我并没有灰心和气馁,我相信人不一定要做一个出名的人!自从看了蚂蚁的奇观后,我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我在学校里,不为名,不为利,我为了充实自己,实现自己而读书!我要做个平凡的我,一个用学习精神打动人,而不是用名利打动人的我。
蚂蚁的体积很小,你只要随手一捏,随脚一踩,它就会死于你的足下。可是,人们想过没有,在大火来临的时刻,蚂蚁是怎样做的。面对生死离别的时刻,人也许都会手足无措,何况蚂蚁呢?但是,我看到的蚂蚁却是用智慧战胜死亡的威胁的!我曾经亲眼目睹那一奇景,蚂蚁群被大火所包围,可奇怪的是,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个“雪球”,飞快地向火堆外滚去,雪球是越滚越大的,然而,这里的“雪球”越滚越小,同时,这里的雪球是滚向死亡的!可蚂蚁们,并不后悔,它们虽然死了很多蚂蚁,但毕竟有几只生还的蚂蚁!这是奇迹吗?不是的,这是蚂蚁利用智慧斗争死亡恶魔的结果!
我在学校里学习,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当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想起蚂蚁的勇气,于是,我便会勇敢地,不惜任何代价地打败困难和挫折!记的有一次,我碰到了数学难题,我反复想了好几遍也没有想出来,当我想放弃时,蚂蚁的画面再次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想,是啊!蚂蚁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都这样勇敢,我只不过写一道数学难题,有什么好怕的!终于,我想出了答案,露出了笑容!
今天下午,我看见一群蚂蚁正在搬一只苍蝇。我向来看不起这些小东西,于是,想找找它们的麻烦,当一回“拦路虎”。
我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蚂蚁的前面划了一道深深的沟。但只见它们推的推、拉的拉,没多久,就拖着苍蝇翻过了这道深沟。真想不到它们居然有这样的能耐!
我不甘心,又生一计,用树枝把苍蝇拨的远远的,哈!这下你们可没办法了要投降了吧!谁知几只蚂蚁紧紧的咬住苍蝇一起跌倒了前面,伸展四肢,用尽全力翻了个身,又拖起了苍蝇。那些找不到苍蝇的.蚂蚁在原地转了几圈,辨明了方向又扑向它们的猎物。这使我感到十分的意外。
可是,我不罢休。又抓来一小撮沙子,把苍蝇和蚂蚁严严实实的压在了沙子底下。不一会,小沙堆松动起来,只见一只蚂蚁艰难地从沙堆里露出了细细的腿脚,一只接一只,这群蚂蚁咬着苍蝇出现在沙堆上了,又坚持不懈地抬着苍蝇继续向前爬动真。
我惊呆了,这些还不到芝麻大小的东西竟有这样不屈不挠的毅力。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每当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害怕,一碰到挫折就灰心丧气,做事常常半途而废。我忽然觉得蚂蚁无比高大,而我,则似乎非常渺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认识的多元化, 科学精神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20) 》中明确科学精神在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利用科学课程的独特资源和亲自经历,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指导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观察是认识事物及变化的重要过程。要能真实客观地获取事物或现象的信息, 必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能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手段。科学观察的对象有的是静物 (如金属等) 、有的是微小的生物 (如细胞、细菌等) 、有的是短时发生的变化 (如燃烧着的火柴、蜡烛的变化) , 还有的是长时间变化的过程 (如种子的萌发) , 要完成这些观察任务, 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认真仔细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像“种子的萌发”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探究, 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仔细的态度是难以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的。科学中的观察还可以带着要求或问题进行, 如了解蜡烛的变化, 要求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 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将蜡烛放在加热皿中, 加热时, 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 又有什么变化?提出要求或问题就是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如燃烧的火柴会发光、冒烟、感觉热, 燃烧后火柴变成白色的粉末等。科学认识中的求实精神就是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对观察到的现象不可有任何修饰、装点或是编造。科学认识可以带有想象, 但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在描述中让学生减少使用类似“好像”“大概”等模糊不清的词语, 如未能有清晰的感知, 可以引导学生重复观察, 直至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观察结果。在严格规范的观察分析中, 逐
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怀疑与探索的精神
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拓展知识, 去实践, 去观察。”我们可以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怀疑, 不断引发新问题并解答新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现有认识, 而不去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学说的产生;如果我们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迷信和盲从会一直束缚着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 科学课堂应在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观点和思想往往是在对陈旧思想的否定之上建立起来的, 合理的怀疑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 我们可能难以将喜马拉雅山与海洋联系在一起。《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地表的变迁》一课中, 提供给学生这样一段资料: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而在20世纪60年代, 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 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根据上述资料, 你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 鱼龙是一亿八千万年前恐龙时代的霸主, 你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变化时间怎样?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就是怀疑精神的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怀疑思维的内容。
三、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精神
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 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现象, 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探究活动, 还涉及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在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都会反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如实验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在动手实验前, 让学生假设和预测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依据。如在做物体沉浮实验前, 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然后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经历从无数次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分析推理及想象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的结果是需要进行重复验证的, 明白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不仅考验我们的智慧, 更多的是考验我们的精神, 能否坚持不懈, 能否正确面对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探究离不开研讨, 研讨离不开公平民主的氛围。科学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研讨氛围,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在科学探究中, 老师要尽可能地减少权威影响,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勇于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探究有可能会失败, 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 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是允许失败的, 关键是如何从失败中分析原因, 寻找成功的秘诀。
四、设置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理性和创新的精神
科学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同观点吗?你同意老师或某某同学的观点吗?我们的科学课堂不求统一的思维、统一的表述、统一的结果, 只要是有依据的表述和独特思维都应充分肯定。我们不预设
标准答案, 因为任何标准都会随着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而被不断修正。没有认知冲突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 也不会有新思想的产生。如在学习了《遗传与变异》后, 可设计这样一个科学辩论会:正方提出新型草莓个大、营养价值高;使用生长激素的奶牛, 产奶量高。反方有何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现象的利与弊, 让我们能用理性和怀疑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任何新生事物。我们提倡科学的理性精神, 就是让我们在与自然相处中减少盲从与迷信, 科学理性需要我们能探索自然规律, 认识自然规律, 从而遵从自然规律。又如认识细菌和霉, 我们可能更多了解到的是它们对人类危害的一面, 其实细菌和霉有过也有功。我们要善于挖掘科学课程中大家共议的话题, 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如为什么在共同家园中的生物会有敌人和朋友, 而且他们仍会生活在一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 你认为是否值得?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怀疑精神, 有了思维碰撞也能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五、寻找科学家足迹, 学习他们的求真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结合知识学习, 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究成果, 如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菌能分泌出青霉素, 为后来生产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并拯救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还介绍了科学家的艰难经历, 如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假设》一课中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对南美大陆东海岸的凸出部位, 恰好可以和非洲西部的凹进部位吻合在一起的现象进行研究, 他虽然找到了许多证据, 也没能说服当时大多数学者接受“大陆漂移说”。直到20年之后, 科学家们拥有了更多的相关证据, 这一假说才逐渐被人们接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家的创新征程是一个十分漫长、艰苦的过程, 需要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足够的耐心, 还需要勇敢无畏精神。众多科学家的成功经历证明, 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经历, 就是要学习科学家不怕艰险、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那一次,我在店门口吃面包,有许多碎屑掉到地上,对蚂蚁来说这些碎屑已经是庞然大物了。不一会儿,一只蚂蚁“侦察兵”随着香味,慢慢地来到这里,看着那美味的面包,一溜烟地跑回洞里。一瞬间一支蚂蚁大队浩浩荡荡开过来。它们思考着怎么把面包运回家,享受这美妙的口中之食。
过了一会儿,我又看了一下,吓得我目瞪口呆,它们竟然把面包抬了起来!一队又一队地出动,很快把地面上的面包屑一扫而光。我站着那傻呆呆地看着那壮观的情景。
很久之前就听过上级学生会干部们对我们说:“学生会工作需要大家团结一心,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而我理解的团结合作是指的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学生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并且如果团结合作是出自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并且持久的力量。
团结更是在此次青岛科技大学赴广饶县大王镇调研团队中得到很好的诠释,我们在此次活动中分工明确,而我主要是负责找红歌和准备几段简单的舞蹈,为明天的行程走好踏实的一步。现在这一刻,调研团队还在学生会紧张的做好每一件工作,我喜欢这种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做好每一件的感觉。我们如同飞行的大雁,有一种合作的本能,它们飞行时都呈V型,这些大雁飞行时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大雁在前面开路,能够帮助它们两边的大雁形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发现,大雁以这种形式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多12%的距离。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据统计,诺贝尔奖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是三分之二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二十五年,合作占41%,而现在则跃居80%。
我们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 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
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讨论, 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 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有两个同学站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达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 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 ,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 )
问题4: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 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
有的认为不能证明, 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 OH。
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 OH。
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 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 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问题5: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 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 ,溶液就会带电 ,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 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 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 :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 )
问题6: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可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溶液本来就具有的?
学生经过研究发现这个实验很简单, 只要向原饱和食盐水中滴加酚酞试液即可。
(学生实验 ,向电解前的饱和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不变红色,证明Na OH是电解生成的。 )
至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通过学生的探究全部搞清楚了,它们是:氢气、氯气、氢氧化钠,接着学生写出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 教师说这个反应就是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 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得到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与第一个学生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 第一个学生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第二个学生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 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学生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 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学生,还是老师都沉浸在惬意和谐的氛围中。
在对问题5的探究过程中,正当大家通过争论趋于一致地认为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电解产物中有Na OH的时候, 有学生提出电解液的碱性是否有可能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就已经存在,这种观点的提出立即将大家即将获得的结论推翻了,大家从心底地感谢这位学生,感谢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接着不约而同地探究起如何证明溶液的碱性究竟是原饱和食盐水具有的还是电解产生的。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新东方创始人。
民盟中央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
今年是新东方成立十周年。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今天的俞敏洪和新东方学校,一点也不过分。从当年的“高考落榜者”和“出国失败者”到“留学教父”、教育集团领袖,事业从一间十几平米的简陋教室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教育产业中的“航空母舰”,十年回首,俞敏洪感悟成功--
有一种成功很平庸
徐小平(以下简称徐):几年前相聚新东方的只是一群传统、清贫、文弱的知识分子,但是经过努力,却创造出了大事业。尽管在宇宙、大海面前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但和过去相比,对个人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很大的突破。你说新东方不仅能提供给学生技能,还能提供给学生技能以外有关精神方面的东西,有了技能,没有精神也做不了大事。那么你能否说一下你从北大的一名老师成为今天的新东方董事长,是什么东西打开了你的创造之门?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你认为如何才能解放一个人的思想,给人带来创造力和想像力?
俞敏洪(以下简称俞):我认为这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突破你自己。假如我当年联系出国成功了,到了国外的某所大学读一个文学博士,最后成为一个文学教授,我就不会再想回中国创业了。有时候,一个人发展得太顺利只是一种平庸的发展,这种平庸的发展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使你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后来我发现,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大起大落或经受摧残打击,他们的成功有时是很平庸的。我大学时有不少朋友上学时成绩比较好,努力考完TOEFL、GRE就出国留学了,留学时的成绩也不错,毕业以后找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从此就过上了一种有老婆、有房子、有车的平庸生活。
我认为只有两种人在世界上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人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的那种人。另一种人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说你是学化学的,最后成为了全世界著名的化学专家,这也是成功。
我能够接受失败
徐:实际上任何人都有过大起大落,父母的期待、子女的责任,都会在一个人的心中掀起波浪。只不过不同的人对待压力、对待绝望的方法不同。你不能出国留学,最后你创办了新东方,但是可能有一些人不能出国最后就自杀了,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俞:这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我从小就在农村贫困的家庭中长大,在高考时就出现过绝望,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所以后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比一般人要大一些,因为我是从最艰苦的地方走出来的。
徐:你从小在贫困的农村长大,这种自然的状态构造了你的心态,无论是贫困的家庭还是高考失败,都使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这也就是你在前面所说的技术之外的东西。高考就那么点技术,谁都学得会,但的确每年有很多人高考不成功,走向了绝望。对别人来说,高考不成功使他走向了绝望,而对你来说恰恰锤炼了你的心态。
俞:我用三年的时间联系出国不成功的时候,我就能够比较冷静地面对出国留学这件事,也就是说我能够接受失败。而有些人就不能面对这个事实,出国留学不成功就自杀了,或者进了哈佛还有人自杀的,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行。面对失败我常常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出国留学失败了,我就重新确定比较现实的小目标,那就是要赚点钱养家糊口。
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
徐:你确定了赚钱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人人都有的,谁都想赚钱,这个目标太平凡太普通了。你能不能详细讲讲你当时的这个目标?
俞:赚钱这个目标是很平凡,但关键是看你怎么看待赚钱这件事。比如说有些人本身没有什么能力,上来就想赚大钱,一点基础都没有就想做大事业,那肯定是不行的,也不会成功的。所以说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我当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一天赚30块钱,因为我每天上一次课,一次课当时就是30块钱。但是当我达到了一天赚30块钱的目标后,我就开始想更高的目标,后来我就一天上两次课,一天赚60块钱。再后来,我看到别人办培训班,一天能赚600,我就想是不是我也试试,因为我的能力似乎不比别人差,于是我也开办了自己的培训班。
这就是一天一天进步的精神,这就是蚂蚁搬泰山的精神。如果一开始就让我创办现在规模的新东方学校,那我会被吓死的。
徐:这就是你所说的要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成就感,一天背1000个单词,你背不下来,你会精神崩溃的`,如果一天背几十个单词,你就能做到。反过来,一个人一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一上来就想超过黑格尔,这种人可能最终会一事无成。
俞:人应该有这种宏大的理想,但更要知道去实现这个理想具体的每一步应该怎么去做。你定好了目标之后,要实现它可能会用几十年的时间,也有可能几年的时间就会成功,因为人只要努力,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就。我曾经和学生说过,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就够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别人每天背10个单词,你每天背11个单词,这样一年下来你就比别人多背365个,而一年后那个人要想赶上你,可能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而你每天比别人多背1个单词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的。赚钱也是一样。比如别人每天能赚60,那你就想我能不能每天赚70、80,别人每天赚100,你就想每天赚110,这是可以的,也是现实的。
新东方就是用这种方法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的。当年别的班每期能招30个学生的时候,我就想我能不能每期招40个。我并不因为一些大的培训班每期能招到几百甚至上千个学生我就绝望了,用头撞南墙,我只想每期能多招一些学员我就满足了。
(对话者简介:徐小平,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著名出国留学咨询专家、签证咨询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教师,后移居加拿大,1995年底加盟新东方。主持并编撰《新东方精神》一书。)
俞敏洪--成就事业需要六种能力
没有俞敏洪,就没有新东方。也正是新东方,成就了一个俞敏洪。在俞敏洪眼里,成就事业的秘诀在哪里?
一个人想立足社会,取得成功,就要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的能力分为六种:天然能力、劳动能力、技术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这几种能力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一个人可以拥有以上各种能力,也可以只拥有一种能力,都能使自己活得很好。
开发和利用天然能力使自己获得更快的成功;劳动能力的背后是敬业精神
天然能力就是天生带来的一种能力,比如身高两米以上就能打篮球,嗓子很好就能去唱歌。长得漂亮也是一种天然能力,世界上就有很多人用美貌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开发天然能力,利用天然能力,就能使自己获得更快的成功。这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但是,一个人的自然能力是靠天赐的,光靠后天努力是不行的。说到外表和容貌,请记住这个世界永远不可以以外表判断人。一个人外表美丽自然是好事,给人第一印象好。但最终人们是否喜欢你,不是用外表来判断,而是你的气质、风度、思想、学识、智慧起作用。人类之间的兴趣和尊重是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伟大和由此产生的谅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劳动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差不远,劳动能力意味着你在什么技术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活下去的能力。在新东方,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就是在新东方打扫厕所的一个人,他负责打扫的四个厕所,几乎看不到一点脏东西。因此在打扫厕所的几个人中,他的工资最高。劳动能力的背后是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东西加起来就会使你有一份美好的工作,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哪个老板也不会开除一个工作得很好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只要做到别人没法替代的程度就算成功了。
只有你的技术比别人高明,你才能得到想要的工作;创新是一种很伟大的能力
劳动能力之后就是技术能力。世界上的工作分工越来越复杂,很多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参与工作的人有一定技术能力。但并不是有了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只有你的技术比别人更高明的时候,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新东方招聘电脑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新东方大楼的电脑系统维护。我们的薪酬在同类工作中有很大优势,所以应聘的人很多。我们的考核方法是故意把几个电脑弄出问题,让应聘的人解决,看谁先把障碍排除。经过几轮淘汰后,最后剩下的那个人肯定是技术最好的。然后要看他个性是否随和,是否有合作精神,是否敬业才录用。所以,一个人技术水平越高,就越能得到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技术能力的升华就是研究创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就是用自己拥有的技术解决别人还没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它和技术能力的区别是:技术能力是熟悉的重复,而研究创新是一种创造。如果陈景润只是重复别人演算过的数学题,就是技术,如果他演算出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研究创新。我们都在钻研,但不少人都在重复别人的技术,把别人做过的事再做一遍,这是模仿。
创新能力是一种很伟大的能力,因为它是一种突破,所以需要一个人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激情。创新能力往往是一种自我悟性,是对原有知识体系和自我能力的一种突破。
管理是一种程序,领导是一种艺术
管理能力和上面说的其他能力没有必然联系。你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劳动者或技术人员,但并不一定能成为管理者;你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但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技术人员。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是尽可能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好,而所谓的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有能力把一帮人聚集起来一起把一件事做好。
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做事的计划、程序和结果的控制能力上。这需要一个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协调别人做事的能力。一个人的管理能力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和摸索出来的。我在做新东方之前只是一个老师,在做新东方后慢慢学习管理。先从一个人管起,后来新东方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我就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吃了很多苦,但也有很多收获。现在新东方已经有2000名员工,我还在尽力而为地做着管理工作。只要个性开朗,做事有条理,有合作精神,愿意比别人多付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其实成功的诀窍很简单,但我们有多少人掌握了这样的做事诀窍?
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应该成为领导人,成为领导人就必须要有领导能力。管理是一种程序,领导是一种艺术。
领导能力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比刘邦所下的定义更好的了。当刘邦手下问他为什么面对项羽这样的对手能打下天下时,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破,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包含了领导能力的三大要素:第一是领导的个人魅力和自信。刘邦说他在各方面都不如张良、萧何、韩信,但三个人都愿意跟他走,如果他没有个人魅力和自信是不可能的。第二是刘邦知道打天下靠团队,必须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从一开始,刘邦就知道项羽会败在他手下。因为项羽心胸狭窄。第三是要知人善任,刘邦善于用人,能用人所长,把人放到正确位置。常听说一些领导说身边没有可用之人。其实这个世界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本领的领导,缺少的是伯乐。不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领导人。
希望每个人都认真分析自己,到底具备什么能力,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而提高的。如果你只是坐在家里空想,一辈子也成功不了。每个人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根据社会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更新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和幸福。
如果一个人没有胸怀、理想、目标,就算英语学得再好,也无非就是一个懂英语或者说是精通英语的技术人员。
解说新东方精神
新东方除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之外,还教给学生比技巧本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新东方精神。
新东方精神是人生的启发、思想的激励。实际上就是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在课堂上的体现。它激励、感染了无数学生走出人生低谷,迈向未来的辉煌。对一个人来说,技术上的东西很容易学到,闭门学习英语,两个月的时间,肯定会有一个提高。技术对社会也很有用,但技术如果没有思想进行引导的话,是没有用的。新东方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就是因为新东方除了教授学生技术上的东西以外,还教给了学生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新东方精神。
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他必须要具备技术以外的东西。学员来到新东方以后,他需要学的除了英语外,还有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做事的心态,做人的胸怀、理想、追求和目标。没有胸怀、理想、目标,是做不成什么事的,因为你不知道做一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它做好。如果一个人没有胸怀、理想、目标,就算英语学得再好,也无非就是一个懂英语或者说是精通英语的技术人员,而你为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没过多久,又来了一群小蚂蚁,这些小蚂蚁也是一个个都背着小米粒。这些小米粒是哪儿来的呢?我顺着小蚂蚁回洞的路线仔细寻找,没有发现米粒的踪迹。我又仔细一看,才发现小蚂蚁背着的好像并不是小米粒。咦?那会是什么呢?
我从一只小蚂蚁的身上抢来一粒“小米粒”,用一根小树枝轻轻一划,果然不出所料,一些白色的液体从“米粒”中流了出来,里面还有黑色的小点呢!我又拿另外的“米粒”试了试,也是如此。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 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 这样执著顽强, 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 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 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 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 想一想……唉, 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 一再地失利, 我该学得聪明一点, 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 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 他变得理智了, 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 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个人也一直观察着这只蚂蚁, 他听到这两个人的话, 就去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蚂蚁, 为什么他们两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 他们得到的启示迥然而异?可敬的智者, 请您说说在他们中间, 哪一个对, 哪一个错呢?”智者回答:“两个都对。”
篇一:二年级作文《蚂蚁搬家》
蚂蚁搬家
二年级七班
赵新宇
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家里玩。忽然,我发现前面有一串黑色的小东西在蠕动,我悄悄得走过去一看,奥,原来是一群小蚂蚁在搬家呢!我蹲下来仔细观察起来。
蚂蚁搬家可真有趣啊!你瞧,它们有的背着蚂蚁卵,有的背着刚出生的小蚂蚁,有的也许已经把东西运到新的住宅里去了,然后又来搬,它们的队伍始终都是整整齐齐的。突然,一只蚂蚁发现它们旁边有一只毛毛虫,只见它飞奔过去告诉了自己的同伴,不一会,像长龙似的队伍向毛毛虫涌去,它们用锋利的牙齿在毛毛虫身上乱咬,痛的毛毛虫直打滚,一下子压死了几只大蚂蚁,蚂蚁们不服气就又上来了几只。约20分钟后,毛毛虫一动不动地被蚂蚁抬回了家。
我看得入了迷,被小蚂蚁的干劲儿感染了,真希望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蚂蚁,加入他们勤劳的队伍。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动食物,一群蚂蚁就能轻松地搬走呢?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蚂蚁的团队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指导教师点评:小小蚂蚁真正棒,能把大虫搬回家。小作者能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抓住小蚂蚁的团结精神详细描写,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指导教师:乔东英)篇二: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篇1)
一天,我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群蚂蚁。这成千上万的蚂蚁从窝穴鱼贯而出,奥,原来它们找到一块大蛋糕,一群蚂蚁把蛋糕围了起来,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像在说:“一二起一二起。”有的在搬较大块的蛋糕,有的在搬较小块的蛋糕,有的前面拉着,也有的在后面推着。还有的好像在指挥着:加油、加油!看见这个场景我不由得发出一种震撼:蚂蚁如此弱小的身体,却搬运这么大的食物。更令人佩服的是它们那种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的精神。
这群蚂蚁,一直没托路上近处的蛋糕。我想它们大概是不想要这些蛋糕吧。我还发现有的蚂蚁累了,也不放下这些东西,直到有的蚂蚁主动来帮它,它才肯把这些东西放下,交给主动来帮它的那只蚂蚁。这又让我明白了蚂蚁很关心自己的队友。
蚂蚁急忙赶路,不一会儿就到了大树下的巢穴中,把东西放下。然后我才发现我错了,它们不是不要路上那些食物,而是想先把身上的食物或远处的食物运到目的地,再回去搬路上近处的那些蛋糕渣。
蚂蚁陆陆续续回了窝,这时我才发现天阴沉沉的,我飞快的跑回家,刚进家门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衣服已经湿了,不过我明白了三个道理,湿了外衣也值得。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篇2)
最近有一个下午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放学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了在墙角边有一团黑色的小东西在地上爬来爬去,我走近一看,呦,原来是蚂蚁搬家呀!,据我所知,下雨之前,蚂蚁们会把家里的“设备”一件不留地搬走,这样才能避免被雨水冲走。
我蹲了下来,仔细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一只只小蚂蚁各自搬着各自的东西,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只驮着面包屑的蚂蚁身上,它的每一步都走的非常地艰难,不知怎么的,它把背上的面包屑给掉了下来,面包屑滚到了路边。也许是小蚂蚁再也没力气搬着块面包屑了,怎么办呢?我正在疑惑的时候,眼前多了一条黑线似的,一看原来是一群小蚂蚁。我想:原来是那只小蚂蚁叫了救兵一起来搬走那块面包屑。那群小蚂蚁把面包屑团团围住,然后抬了起来,这只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进,我仿佛听见了它们前进的口号:一二一二一、一二一二一?? 我看得入迷了,假如我也是一只小蚂蚁,那我也会加入它们的队伍哦。
第一篇:
在昆虫世界里,我知道蚂蚁的力气是最大的,能搬动比它还重5-6倍的东西。所以,我爱观察蚂蚁。
我剥开一粒糖,咬下一个角,放在蚂蚁洞口,然后安安静静的观察动静。
不一会儿,就一只小蚂蚁被糖味吸引过来了。它对这粒粽子糖似乎十分感兴趣,它一会儿用一对触角碰碰,一会儿又似乎想咬一口。过了好一会儿,我一点也不知道它在干什么。
又过的好一会儿,小蚂蚁用一对足推搪。我想:它大概是要把糖搬回家,与大家分享了。可结果不用想也知道,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小蚂蚁试了老半天,糖也纹丝不动。不过,我看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换了一种战术――回去找救兵。它在路上只要一遇到同伴,它都轻轻抖动触角,碰碰它同伴的触角,好像在说:“前面有一块美食,你快去通知大家。”短短一分钟,小蚂蚁就浩浩荡荡地从洞里出来了,它们分成两排,在糖的两旁站好,还有两只蚂蚁爬上糖,好像在充当指挥官。
开始抬了,糖被密密麻麻的蚂蚁摇摇晃晃地搬抬了起来。一路上,它们晃晃悠悠,有时还会停下来歇一歇。我用树叶拦住了它们的去路,它们还会绕开,真的非常聪明。几斤波折,它们终于将糖块搬入了蚁穴。
蚂蚁搬糖真的很有趣,如果你也感兴趣,不防和我一样,也观察看看。篇三:学写观察事物(蚂蚁搬家)作文教案
第三课 学习观察事物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培养
2.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生
活的兴趣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学习观察事物
三、教授
(一)导入:结合PPT 师:前几天,老师不经意间发现了几幅神秘的图画,于是老师被这几幅图画紧紧
吸引住了。我觉得这些图画太有意思了。小朋友们,你们也想看看这些有意思的图画吗?老师只给坐的最好的小朋友看。
(二)教学过程
师:这些图片啊,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蚂蚁搬家、蜜蜂采蜜······
在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了呢?
(1)例子:蚂蚁搬家(结合PPT)看PPT思考:
1.蚂蚁的外形
蚂蚁是由头、胸、腹、三对足和一对触角等组成。
2.蚂蚁小知识
生:各种回答
师: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蚂蚁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工蚁负责搬运食物,兵蚁指挥,雄蚁和
蚁后生育。工蚁负责搬运食物。在墙角边有一团黑色的小东西在地上爬来爬去,我走近一看,呦,原来是蚂蚁搬家呀!,据我所知,下雨之前,蚂蚁们会把家里的“设备”一件不留地搬走,这样才能避免被雨水冲走。
3.蚂蚁是如何搬家的?(结合视频)
(1)一群小蚂蚁正在茫茫碌碌地奔走着。好奇心使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
起来。这时,一只蚂蚁正驮着一块面包屑艰难地走着,突然脚下一滑,食物滚
到了一边。也许是小蚂蚁太累了,怎么也扛不起这块面包屑了。怎么办呢?咦,小蚂蚁怎么跑了呢?正在我疑惑时,一群小蚂蚁赶来了。噢,原来那只小蚂蚁去
搬“救兵”了!蚂蚁们开始团团围住食物,动了,食物真的动起来了!这只队伍
浩浩荡荡前进,我似乎听到了他们齐心协力的口号声?? 我看得入了迷,被小蚂蚁的干劲儿感染了,真希望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蚂蚁,加入他们勤劳的队伍。
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动食物,一群蚂蚁就能轻松地搬走呢?对,这就是我们
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
(2)我看见了我蹲了下来,仔细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一只只小蚂蚁各自搬
着各自的东西,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只驮着面包屑的蚂蚁身上,它的每一步都走的非常地艰难,不知怎么的,它把背上的面包屑给掉了下来,面包屑滚到了路边。也许是小蚂蚁再也没力气搬着块面包屑了,怎么办呢?我正在疑惑的时候,眼前多了一条黑线似的,一看原来是一群小蚂蚁。我想:原来是那只小蚂蚁叫了救兵一起来搬走那块面包屑。那群小蚂蚁把面包屑团团围住,然后抬了起来,这只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进,我仿佛听见了它们前进的口号:一二一二一
于是,好奇心驱使我认真观察起来。我见到了一群群芝麻大小的蚂蚁急匆匆地往高处爬去,比较高的地方,我发现了更大的蚂蚁,其中两只大蚂蚁站在高处的一个小洞旁(大概是它们的新家吧),对着低处的蚂蚁挥动着触角,好像在说:“快点儿,快点儿!”看样子它俩应该是这些蚁群的“指挥官”了。蚁群们整齐有序的排成一列,像身穿黑盔甲、凯旋而归的战士。
还有一只比较大的蚂蚁,是整个队的头目,瞧他那神气的样子,好像他不是一个搬运队的首领,而是一个军队的将军。这时一只淘气的小蚂蚁跑出了搬运队,这时,头目跑了过去用触角碰了碰小蚂蚁的触角,他好像知道错了,又回到了队中。看来他们纪律不错嘛。这时,爬来了一只大青虫,蚂蚁们派出几只身强力壮的士兵,他们用钳子在青虫身上夹出了几个伤口,疼的虫子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压死了几只蚂蚁,他们不气馁,又派出十几只蚂蚁,爬到大青虫身上向伤口里钻。虽然他们死了不少,可是他们依然不屈不饶,因为他们团结,所以战胜了大青虫,并把它高高兴兴的抬回了“新家”。
(3)在外婆家闲着没事,坐在椅子上看风景,一低头就看见一只蚂蚁正在搬食物,我突发奇想,跑进屋子里拿了一块饼干,放到地上,拦住了小蚂蚁的去路,小蚂蚁被这突如奇来的庞然大物吓得不知所措,立马丢下食物逃跑了。我不甘心,又用饼干拦住了一只蚂蚁的去路,可它就是不领情,还是像那只小蚂蚁一样逃走了。
过了十几分,终于有了一只蚂蚁对这块饼干感兴趣了。它围着饼干转了好几个圈,还爬上饼干闻了闻,就爬走了,大概是想回去通风报信吧!那只蚂蚁还没领来大军,就已经有好几只与它颜色相同的蚂蚁赶来了,书上说蚂蚁是靠气味找路的,可能它们到了自己同伴的气味吧。
过了一会儿,一支“蚂蚁精兵浩浩荡荡”的向饼干这边赶来,它们围成了一个圈圈,想把饼干搬走,也有一些小蚂蚁咬下一些饼干就走。
我可不会让它们这么轻意的搬走饼干,我用一块大石头拦住它们,它们闻不到气味了就停了下来。这时,一只跟在它们后面的蚂蚁爬上了饼干,似乎在指挥它们,我百思不得奇解:为什么那只蚂蚁不和它们一起搬东西呢?
开头: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新事物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都会有许多新发现。这不,前几天我就发现了蚂蚁搬家的
结尾:通过这次观察,我发现生活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既神秘又有趣的奥秘等着我们细心地去发现,去观察呢!
自读自改出佳作,妙笔生花春满园,写好的同学可以读读自己的日记,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改改。
【蚂蚁精神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蚂蚁的精神作文05-29
蚂蚁的习性小学作文10-11
小学作文童话作文:蚂蚁大战07-09
小学生观察作文小蚂蚁06-20
小学六年级作文:蚂蚁的启示07-09
小学生观察蚂蚁作文450字左右10-30
我是一只小蚂蚁小学想象作文10-22
蚂蚁的启示5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07-13
小蚂蚁作文关于蚂蚁的作文500字06-04
蚂蚁跨栏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