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原因分类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原因分类(精选8篇)

事故原因分类 篇1

一、按诱发因素分类

按诱发因素的不同,将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种类型。

非责任事故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和因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规律性尚未认识,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无法预防和避免的事故等。

责任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如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管理缺陷、生产作业条件恶劣、设计缺陷、设备保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次类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二、按伤害程度分类

按伤害程度划分,将事故分为死亡、重伤、轻伤3类。

(1)死亡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

(2)轻伤事故。指需休息一个工作日及以上,但未达到重伤程度的伤害。

(3)重伤事故。指按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发的《有关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经医师诊断为重伤的伤害。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作为重伤事故处理:经医师诊断成为残疾或可能成为残疾的;

伤势严重,需要进行技术较大的手术才能挽救生命的;

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或非要害部位灼伤、烫伤占全身面积1/3以上的;严重骨折、严重脑震荡等;

眼部受伤较重,有失明可能的;

手部伤害、脚部伤害可能致残疾者;

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凡不在上述范围以内的伤害,经医院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各点,由企业行政部门会同基层工会作个别研究,提出意见,由当地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3.按事故伤害程度分类

按事故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可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和特大伤亡事故6类。

(1)轻伤事故。指负伤职工中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负伤职工中只有重伤(多人事故时包括轻伤)的事故。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多人事故时包括轻伤、重伤)的事故。

(4)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5)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49人的事故。

(6)特别重大事故。据国务院第34号“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4.按事故性质分类

按伤亡事故的性质可分成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火灾、水害和其他8类事故。依照煤安字(1995)第50号文“煤炭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

计规定”(试行)划分的伤亡事故统计分类标准,将煤炭工业行业生产伤亡事故分为以下8类:

(1)顶板事故。指矿井冒顶、片帮、顶板掉牙、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矿滑坡、坑槽垮塌等事故,底板事故也视为顶板事故。

(2)瓦斯事故。指瓦斯(煤尘)爆炸(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中毒、窒息。

(3)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4)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5)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6)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7)水害事故。指地表水、采空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透黄泥、流沙导致的事故。

(8)其他事故。以上7类以外的事故。

5.非伤亡事故

在煤矿生产活动中,由于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设备缺陷等原因,造成中断生产、设备损坏等,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通称为非伤亡事故。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下发的 “关于加强非伤亡事故管理的通知”,把非伤亡事故分为三级。一级非伤亡事故:发生的事故使全矿井停工8 h以上,或使采区停工3昼夜以上;瓦斯、煤尘燃烧与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其突出煤量超过50 t(含50 t);井下发火封闭采区或影响安全生产;火灾使井下全部或一翼停止生产;采区通风不良,风流瓦斯超限或瓦斯积聚,造成停产;采煤工作面冒顶长度在10 m(含10 m)以上;

掘进工作面冒顶长度在5 m(含5 m)以上;巷道冒顶长10 m(含l0m)以上;二级非伤亡事故:发生的事故使全矿井停工2 h以上,但不足8 h,或采区停工8 h以上,但不足3昼夜;井下发火封闭采掘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其突出煤量超过10 t(含10t);因水灾使采区停产;采掘工作面通风不良,风流中瓦斯超限或瓦斯积聚,造成停产;采煤工作面冒顶长度超过5 m(含5 m);掘进工作面冒顶长度超过3 m(含3 m);巷道冒顶长度超过5 m(含5 m)。

事故原因分类 篇2

一、工程事故分类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如下:

(一) 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 建筑物将产生较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过多, 则地基土有可能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 造成房屋的倾斜或严重受损。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 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 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二) 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 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 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 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 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三) 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破坏。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四) 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 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 土中渗流改变土的性质, 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 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五) 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型式、上部结构、体型、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六)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与一般土不同,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也有特殊性。

(七) 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 (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和人防工程等) 的兴建, 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 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将造成工程事故。

(八) 基础工程事故

除地基工程事故外, 基础工程事故也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二、工程事故原因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一) 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 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主要有下述情况: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 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二)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 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 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 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 基础设计方面错误, 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三) 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 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四) 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 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 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五) 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上述原因造成工程事故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的, 但有一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如少数地质情况特别复杂而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 以及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 等等。

三、工程事故预防

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预防绝大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 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国内外地基基础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J].建筑技术, 1986, (12) .

锅炉结焦的原因分类分析(二) 篇3

关键词:电厂 锅炉结焦 原因分析 措施

通过《锅炉结焦的原因分类分析(一)》的摘要,引言,并对灰的成分,灰渣的熔融性,炉膛热负荷,缺氧运行产生还原性气氛分析的基础上对锅炉结焦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对缺氧运行产生还原性气氛,风煤配比不当,煤粉粗细度的影响做了阐述。

1 概述

煤粉锅炉在进行燃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炉内灰的沉积物分为两类,即结渣和沾污。其中,结渣主要是指炉内软化或融化的灰粒碰撞并粘附在水冷壁和主要受热面上所生成的渣层;沾污主要是指挥发物质在受热面表面所凝结并黏结灰粒所形成的沉积灰层。结渣和沾污虽然形成的机理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却是相互影响的。当沾污层达到一定厚度时,灰污层的外表面温度会上升,从而逐步转化为液态渣层。如果炉内受热面的吸热量下降,会导致炉膛出口的烟气会随着温度上升,从而加重过热器和再热器的沾污。

2 缺氧运行产生还原性气氛

我们在操作中,如果方法不准确,就会造成燃烧调整的不合理,燃烧器一次、二次风配合不当,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造成炉内气流充满度不佳,还会使炉膛内或局部区域产生还原性气氛,使灰中熔点较高的Fe2O3被还原成熔点较低的FeO,而FeO又非常容易与CaO、MgO等高熔点灰分反应生成熔点很低的氧化铁,从而大大降低灰熔点。另一方面,一氧化碳在燃烧时要比煤粉颗粒活跃。一氧化碳在高温的化合反应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不但会浪费大量燃料,而且还会造成煤粉颗粒燃烧不完全,这也是锅炉燃烧室因缺氧造成结渣的内在原因。

3 风、煤配比不当

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合理的组织燃烧,就会造成各火嘴一、二次风速和风量不一致,来粉也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这些都会造成燃烧切圆改变、燃烧中心还会出现偏移以及局部热负荷过高等情况。

当喷燃器的一、二次风配合不当的时候,就会使着火点延后,火焰中心也会向上偏移;当一次风速过低的时候,着火点就会过于靠前,会将喷燃器烧坏,从而易使喷燃器的附近结焦。二次风混入到一次风的时间也要合理,如果着火点提前混入,那么相当于增加一定的风量,那么着火点就会延后;如果二次风推迟混入,又会造成着火点燃烧缺氧,使得炉膛内的局部产生还原性气氛,就造成炉内结渣。

4 煤粉细度的影响

煤粉过细,煤粉颗粒表面积就会增大,而增加的煤粉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后容易发生燃烧现象,也会导致燃烧器喷口着火,从而加重喷燃器区域的热负荷量,造成喷燃器附近结焦甚至烧坏火嘴;如果煤粉过粗,火焰中心会向上偏移,使炉膛出口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炉膛出口受热面管壁结焦。

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将煤粉细度保持在合格的范围内。

5 其他原因

①燃料质量低劣。煤内杂质偏多,灰分大,灰熔点低,是易产生结焦的原因。灰的熔化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化学成分的改变而改变的,结焦最为严重时为灰中的含铁量和碱类的增加将使灰的熔点大大降低,当煤含有较多硫化铁的时候,结焦最为严重。

②磨煤机运行方式的影响。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当投入炉膛两遍磨煤机对应的火嘴时(尤其是四角火嘴B1、B4、C1、C4的长期投用),因其边界空气气量的不足,会造成严重的结焦。

③煤油混烧时间过长。

④配风不合理,炉膛火焰偏斜冲刷炉墙,温度场分布不均。

⑤吹灰器故障或长期没有进行吹灰,吹灰打焦不及时。

6 结论

锅炉是火电厂非常关键的设备,锅炉结焦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的正常运行和生产。造成结焦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对结焦的原因产生综合分析,才能够有效地防止锅炉结焦事故的发生,以此保证锅炉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冠良.热电厂煤粉锅炉结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A].2011.

[2]王晓斌,王磊.试论火电厂锅炉结焦原因及防治措施[A].2011.

[3]陈虎.浅析锅炉结焦及其对策[A].2011.

[4]肖建新.煤粉锅炉结焦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5]马湘勇.锅炉结渣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华北电力技术,1998.06.

[6]陈宝怡.发电厂锅炉结焦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7]李传瑾,林卫全,谭永庆.锅炉结焦原因初探[J].莱钢科技,2006.02.

[8]陈吟颖,阎维平,石惠芳.330MW燃煤机组锅炉炉膛结渣性能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06.

作者简介: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658.382GB6441—86国家标准局1986年5

月31日发布 1987年2月1日起实施

(一)按事故类别分类

依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按事故类别即按致害原因进行的分类如下

1. 物体打击(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2. 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或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但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

4.起重伤害: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但不包括上下驾驶室时发生的坠落伤害和起重设备引起的触电以及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

5.触电:由于电流流经人体导致的生理伤害。

6.淹溺:由于水大量经口、鼻进入肺内,导致呼吸道阻塞,发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它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

7.灼烫: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上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不包括电烧伤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8.火灾: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属消防部门统计的火灾事故。

9.高处坠落:指由于危险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适用于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场合发生的坠落事故,也适用于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沟、升降口、漏斗等引起的伤害事故。

10.坍塌:指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事故及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片帮)以及顶板垮落(冒顶)事故。适用于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时发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指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指由于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14.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15.火药爆炸: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07MPa、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17.受压容器爆炸: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物理性爆炸)以及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

18.其他爆炸:可燃性气体煤气、乙炔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以及可燃性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间接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汽与空气相混合遇火源而爆炸的事故;炉膛爆炸、钢水包、亚麻粉尘的爆炸等亦属“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通风不良的作业场所,由于缺氧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倒甚至窒息死亡的事故。

20.其他伤害:指上述范围之外的伤害事故,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等。

(二)按伤害程度分类

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给受伤害者带来的伤害程度及其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可将事故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类型:

1.轻伤事故: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受伤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导致人体功能障碍长期存在的,或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小于6000日),劳动力有重大损失的失能伤害事故。

一般而言,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为重伤事故:

(1)经医生诊断已成为残废或可能成为残废的;

(2)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的手术才能抢救的;

(3)人体的要害部位严重烧伤、烫伤,或虽非要害部位,但烧伤、烫伤面积占全身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的;

(4)严重的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锁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脚骨等部位因受伤引起的骨折),严重脑震荡等;

(5)眼部受伤较重有失明可能的;

(6)大拇指轧断一节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任何一指轧断两节或任何两指各轧断一节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曲的残废可能的;

(7)脚趾轧断三趾以上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行走自如的残废可能的。

(8)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胸膜的;

(9)凡不在上述范围以内的伤害,经医生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各点,由企业提出初步意见,报当地劳动安全管理部门审查确定。

3.死亡事故:指事故发生后当即死亡(含急性中毒死亡)或负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事故。死亡的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死亡年龄计算出来的)。

急性中毒是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人体,内,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职工死亡或必须接受急救治疗的事故。急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一般不超过一个工作日。有的毒物因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有可能使受害者在结束工作数小时后发病。

此种分类中所涉及的损失工作日数,均可按GB6441—86中的有关规定选取或计算。

(三)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是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程度及其受伤害人数来进行的。

1.轻伤事故:指在一次事故中只有轻伤发生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在一次事故中有重伤(包括轻伤)但无死亡发生的事故。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或2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5.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6.特别重大死亡事故:根据原劳动部《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1990年3月20日发布)的有关条款,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下列情形之一: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经济损失1 0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四)按经济损失程度分类

根据一次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额(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下同),可对事故进行如下分类:

1.一般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

2.较大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小于10万元的事故;

3.重大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小于100万元的事故;

4.特大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事故。

(五)按受损方式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将事故分为以下几种:

1.火灾及爆炸事故:指由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所引起的事故;

2.破裂及崩塌事故:指高压容器破裂、钢丝绳断裂、构筑物或机械设备及装置倒塌、砂或土或隧道崩塌等事故;

3.工业中毒事故:指由于人体接触有毒物质或吸入有毒气体引起的中毒事故;

4.劳动伤害事故:如坠落,重物压伤、触电、跌倒引起的骨折、挫伤、创伤、烧伤等事故。事故分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的目的和范围。上级管理部门需要综合掌握全局性的伤亡事故的情况,可选择比较笼统的事故类别划分方法;某个部门或某个企业为了便于追究事故的根源和探索整改方案,常常需要对事故进行比较细致的划分。在样本数一

煤矿事故隐患的分类、分级及特点 篇5

1、隐患的分类分级

(1)按隐患种类可分为“一通三防”、水害、顶板、电气、提升、运输、设备、消防、安全管理和其他隐患。

(2)按隐患整改难易程度可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隐患。

A级隐患:整改难度大,矿井解决不了,需上报集团公司帮助组织整改;B级隐患:整改难度较大,井解决不了,需由矿统一组织整改;C级隐患:

整改难度一般,区队解决不了,需由生产井统一组织整改;D级隐患:整改难度较小,班组解决不了,需由区队组织整改;E级隐患:班组能够现场立即整改。

(3)按隐患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般隐患。重大隐患是指严重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需要投入资金、实施工程、更换装备并经过较长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较大隐患是指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大、需要暂时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已经危及安全生产,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

2、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体系

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实行5级管理,即班组、区队、井和矿和集团公司。班组实行班排查,主要排查整改生产作业现场隐患;区队实行日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区队作业区域内的隐患;井战线、安全“八条线”实行周排查,主要排查整改分管生产系统、区域的隐患;生产井实行周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单位重大、较大隐患;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实行旬排查,全矿实行月排查,重点排查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较大隐患。

2.1 安全隐患排查方法

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生产井按不同生产性质、工作范围、作业特点、危害因素分别编制各作业岗位隐患排查卡、班组隐患排查卡、区队隐患排查卡、战线隐患排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表。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编制战线隐患排查表。矿安检科编制全矿隐患排查表。

(1)岗位人员每班对照岗位隐患排查卡内容要求,进行岗位隐患排查,班组长对本班组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持班组隐患排查卡对班组作业范围内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确认无危险时方准人员作业。当班作业结束,收集整理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形成班组隐患排查台账。

(2)区队干部每天(跟班干部每班)对照区队隐患排查卡内容要求,对分管区域内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将排查卡反馈至安全信心中心。同时,由区队值班干部收集整理后,形成区队隐患排查台账,并由专人负责。

(3)生产井负责人要根据战线隐患排查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隐患排查。战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隐患排查台账。

(4)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要根据生产井隐患排查表,每周组织一次全面隐患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生产井隐患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及时上报矿业务保安部门和安检部门。

(5)矿业务保安战线、安全“八条线”负责人要根据战线隐患排查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隐患排查。战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隐患排查台账。

(6)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矿全面隐患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全矿隐患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矿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矿、井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每月按分管业务范围,参照备案的安全检查表,重点排查生产井重大、较大隐患,建立业务保安科室隐患排查整改台账,跟踪、督查隐患整改情况,实施隐患排查整改闭合管理。

2.2 隐患整改及上报

生产井主要负责人及安全井长必须亲自安排本单位的日常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每班对现场隐患进行排查,指派专人负责隐患的整改。隐患整改必须坚持“五定、四签字”原则,确保整改落实实处。要认真填写生产井隐患排查及整改记录、验收记录有关会议纪要等,指派准人负责,并建立台账。

E级隐患由班组负责现场立即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区队。D级隐患由区队负责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区队负责人签字后报井战线业务主管部门。C级隐患由矿业务主管部门指导生产井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生产井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及时上报矿业务保安、安检部门。B级隐患由矿各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检部门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B级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指导隐患单位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整改。对资金投入大或需要多单位共同整改的隐患,应提交矿战线会议和矿安全办公会议研究决定。A级隐患由矿安全办公会议研究,提出初步整改方案上报集团公司,经集团公司审批后,根据集团公司审批意见积极组织整改。

各级各单位对日常隐患排查、专项安全检查、全面安全检查、季度安全大检查、“八条线”安全检查查出的各类的隐患,按照“五定、四签字”的原则落实整改,做到隐患整改落实“五到位”,纳入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实行闭合管理。

2.3 隐患整改验收及销号

隐患整改复查验收情况应纳入各级隐患排查台账,隐患整改复查验收合格,经复查验收人员签字,予以销号。E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班组长和当班跟、带班干部复查验收;D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井战线业务保安部门复查验收;C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生产生产井组织相关业务保安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复查验收;B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矿组织相关业务保安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验收;A级隐患整改完成后,由矿组织预验收,由集团公司安全监察局及有关业务科室组织复查验收。

2.4 重大隐患整改

重大隐患的整改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成重大隐患整改小组,在主管业务部门指导下,做出停产或停止使用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的决定,制定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对可能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重大隐患,应及时告知。

矿各业务主管部门、安检部门按照分管业务范围,对生产井的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建档管理,节点控制,逐项验收,做到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到位。

重大隐患排查整改实行“一案一档”管理,保存期至少10 a。存档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重大隐患评估定级材料,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重大隐患整改方案;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跟踪督查记录表,重大隐患整改完成评估报告,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报告书,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审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3、建立责任追究体系

(1)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责任。生产单位是隐患排查整改的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对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分管副职对分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区队长、班组长对本工作区域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业务保安部门对本专业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安全“八条线”对本业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安全检查站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矿业务保安科室对本战线的隐患排查整改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矿安监科对全矿范围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

(2)建立“前追后究”制度。“前追”:矿、井业务保安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按分管业务范围,在生产区域发现了重大、较大隐患,而下一级管理人员在同一作业区域、同一班次没有发现,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后究”:所有工作区域因为隐患没有被排查发现且没有及时进行治理而发生事故的,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追究责任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环环相扣,形成了自上而下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工作体系,使安全管理的压力得到了层层传递。

结语

事故原因分类 篇6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针对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出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分级、分类体系,建议我国重大事故应急体系由五级四类预案组成.其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预防内容、预备程序、应急响应程序和恢复程序,其文件体系包括计划、程序、说明书和记录.

作 者:吴宗之 刘茂  作者单位:吴宗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刘茂(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3(1) 分类号:X9 关键词:应急预案   事故预防   安全管理  

事故原因分类 篇7

关键词:煤矿瓦斯事故,多危险源,耦合作用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煤国之一,95%属于地下开采[1],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受自然条件限制,煤矿生产过程复杂,作业环境恶劣,受到水、火、瓦斯、矿尘和冒顶等多种灾害的威胁,加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煤矿企业生产力水平整体偏低、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煤矿企业生产与安全的矛盾突出、特大事故时有发生[2]。而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一直占有很大比例,无论是事故发生频率,还是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一直在5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重大瓦斯事故时有发生,每次人员伤亡都在百人以上。事故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只有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因此科学合理且具体全面的对瓦斯事故危险源进行分类对煤矿瓦斯事故研究很有意义。煤矿系统既包括管理的因素,又包括人、机器和环境的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但是大多现有的瓦斯事故危险源分析没有考虑到系统元素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在对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耦合作用[4]的分析,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研究煤矿多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对丰富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深入对煤矿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煤矿瓦斯事故发生机理

煤矿井下环境错综复杂,导致瓦斯事故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这些因素相互交叉,因此运用事故树方法分析煤矿瓦斯事故,能够较全面的展示造成瓦斯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发现系统中潜在的瓦斯事故危险因素。发生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即5%-16%的瓦斯浓度、6500-7500℃引爆火源和12%以上浓度的氧气。在工作地点氧气的浓度肯定是达到12%的,所以瓦斯爆炸的主要原因为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极限以及存在引爆火源。 根据瓦斯爆炸危险源的事故树[5]更深一层分析瓦斯爆炸事故原因。

1.1 瓦斯积聚达爆炸浓度的原因分析

引起瓦斯积聚并达到爆炸浓度而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在瓦斯已经积聚的条件下瓦斯监测失效并且瓦斯排放处理不当。

1.1.1 瓦斯积聚

引起瓦斯积聚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原因之一:通风不良、掘进面瓦斯积聚、采掘面瓦斯积聚、冒顶区瓦斯积聚、盲巷瓦斯积聚、瓦斯涌出异常。首先,通风不良的原因可能是局部通风机停转,风筒的缺陷(风筒漏风、风筒脱节和风筒距工作面过长),密闭损坏,通风系统调整不当等。其次,掘进面瓦斯积聚的原因有掘进面供风不足和掘进面瓦斯量大。第三,采掘面瓦斯积聚的原因有采空区瓦斯大和上隅角风速低造成的上隅角瓦斯积聚,采掘面供风不足。第四,冒顶区、盲巷区瓦斯积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风流通过导致瓦斯积聚。

1.1.2 瓦斯监测失效

引起瓦斯监测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瓦斯假检、漏检,瓦斯报警断电仪失灵,瓦斯检测系统故障,瓦斯监测人员不足等。

1.1.3 瓦斯排放处理不当

瓦斯排放处理不当的原因有瓦斯排放人员不足以及未按规定排放瓦斯。

1.2 引爆火源分析

煤矿井下引起瓦斯爆炸的引爆火源主要有如下几类:(1)电气火花:由于对井下照明或机械设备的电源等装置的不善或操作不当,如矿灯失爆、电钻失爆、带电作业等而产生的电火花。(2)爆破火焰:主要是放炮器失爆、炸药等不合格等引起的。(3)摩擦撞击火花:机械设备之间的撞击、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等等,都可能产生火花而引爆瓦斯。(4)明火:井明火的来源主要有井下焊接、吸烟等。(5)井下存在静电以及煤炭自燃。

2 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的分类

煤矿瓦斯事故的事故树分析为辨识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由瓦斯爆炸事故树可以看出,导致顶上事件瓦斯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共有39个,除事件“存在氧气”之外其余都是瓦斯爆炸事故的危险源,包括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各方面的原因。根据瓦斯爆炸事故树把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危险源进行分类及分析。

2.1 第一类:人的不安全行为

随意停电(X2)、局部通风机随意开停(X3)、风筒距工作面过长(X7)、通风系统调整不当(X8)、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不合理(X10)、瓦斯员假检或漏检(X18)、未按规定排放瓦斯(X22)、斯井下吸烟(X24)、井下焊接起火(X25)、爆破工操作不当(X29)、电器接线不合要求(X35)和带电检修(X36)等。在所有导致我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7.67%,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中的人因比率达96.59%[6]。大量的事实表明,多数瓦斯事故是因瓦检员、放炮员、电(钳)工这些负有特殊工作的人员不能尽职尽责、麻痹大意、甚至违章违纪造成的。而其他人员违章在井下私拆矿灯、吸烟、利用明火取暖等也是造成火源存在,引起瓦斯事故的原因之一。

2.2第二类:机(物)类危险源即机(物)的不安全状态

通风机故障(X1)、密闭损坏(X4)、风筒漏风(X5)、风筒脱节(X6)、通风设施质量不好(X9)、瓦斯报警断电仪失灵(X19)、瓦斯监测系统故障(X20)、炸药不合格(X26)、放炮器失爆(X27)、雷管不合格(X28)、机器设备摩擦撞击产生火花(X30)、机器设备产生静电(X31)、设备失爆(X32)、电缆损坏(X34)以及开关短路(X37)等。主要包括:① 通风动力及其装置(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风筒);② 通风控制设施(风门、风墙、风桥、风窗、密闭等);③ 通风安全监控设备(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瓦检仪等);④ 矿灯、电缆、电气设备;⑤ 炸药、雷管;⑥ 其他。。

2.3 第三类:环境类危险源

冒顶区瓦斯积聚(X11)、盲巷瓦斯积聚(X12)、掘进面瓦斯大(X13)、掘进面供风不足(X14)、采掘面供风不足(X15)、上隅角风速低(X16)、采空区瓦斯大(X17)、煤炭自燃(X32)、瓦斯涌出异常(X38)等。与瓦斯事故密切相关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另一方面是工作环境。其中对瓦斯事故有影响的自然地质环境主要是地质构造带和煤炭的自燃倾向。与瓦斯事故密切相关的工作环境因素包括:①通风网络;②采空区;③盲巷。

2.4 第四类:管理类危险源

瓦斯检测人员配备不足(X21)、瓦斯排放人员配备不足(X23)。以及事故树种没有反应的管理类危险源包括:危险源记录不完善、监查力度不足、奖惩执行力度不足、瓦斯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井下防火培训力度不足等。

综上,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的分类如图1所示。

3 煤矿瓦斯事故多危险源耦合作用分析

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导致瓦斯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因素,如瓦斯员假检或漏检、未按规定排放瓦、机器设备摩擦撞击产生火花、机器设备产生静电、冒顶区瓦斯积聚、瓦斯检测人员配备不足等,都可能导致瓦斯事故的发生。但是,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人、机、环境和管理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瓦斯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分析系统的安全性,必须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子系统出发,并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分析多危险源间的耦合作用[7]。

3.1 瓦斯事故人-机耦合作用分析

3.1.1 人的行为对机器的影响

瓦检员、放炮员、电(钳)工这些负有特殊工作的人员不能尽职尽责、麻痹大意、甚至违章,如随意停电、局部通风机随意开停、风筒距工作面过长、通风系统调整不当等,他们按照错误的操作进行机器运转或者人本身能力的缺陷,从而可能会导致机器的磨损或性能不良,如通风机故障、密闭损坏、风筒漏风脱节、瓦斯监测系统故障等等。

3.1.2 机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之一就是机器的缺陷所导致的,供人使用的机械应尽量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符合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尤其要满足人的安全需要,让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机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振动,很多机器还会产生粉尘,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使人烦燥、易怒,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的行为处于不安全状态。如果机器的运行是为了维持环境的良好状态,那么机器一旦故障而不能得到及时修理,就容易导致环境异常,进而对人产生影响。如通风机故障,导致井下有毒气体增多,不能及时排除,容易造成人中毒或其他症状。

3.2 瓦斯事故人-环耦合作用分析

在煤矿系统中,人是系统的主体,是机的操纵者和控制者;环境则是人和机所处的场所,是人生存和工作的条件[8]。在系统中,人体必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环境。环境对人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工作条件,但恶劣的环境也对人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

3.2.1 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环境出现不安全状态。如由于井下人员在井下私拆矿灯、焊接起火、吸烟、利用明火取暖等造成火源存在;再如人操作失误导致通风机故障或通风机故障后不及时维修,造成供风能力不足,而导致瓦斯积聚。

3.2.2 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煤矿井下的生产条件恶劣,顶板、水、火、瓦斯、粉尘、噪声、潮湿等不安全因素给员工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危害[9]。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既有多样性,又有复杂性。在煤矿系统中,对人产生影响的一般环境主要有:温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照明、和作业空间等。如果尽可能的排除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就有利于提高人的安全性。煤矿井下作业空间狭小,使人体不能充分自如的伸展,人的操作姿势单一,使作业者产生压抑、烦燥,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不合理的作业空间布局,使机器、设备的操作装置和显示装置不符合人的生理特性,也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3 瓦斯事故机-环耦合作用分析

环境是人机所处的工作场所,是机的运行条件,而机的存在和工作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产生影响[10]。因此,机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3.3.1 机器对环境的影响

机器的不安全状态的发生导致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机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噪音、粉尘等有毒气体将会增加环境的危险性,如设备失爆产生有毒气体,机器设备摩擦撞击产生火花、等等;再有是机器本身发生故障导致环境出现不安全状态,如通风机故障、风筒漏风等就容易导致井下的瓦斯不能顺利排放出去,造成瓦斯积聚等;另外机器本身的质量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通风设施质量不好导致瓦斯积聚等。

3.3.2 环境对机器的影响

机的使用及运行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而环境是多种多样,对机造成的影响也必须是多方面的。环境对机器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影响,不良的环境会影响到机器的性能,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生命周期,即影响机器的可靠性;二是环境导致人的工作能力下降,形成的误操作可能导致机器的故障。如井下高温会使金属膨胀、氧化,加速机器本身的损伤,因其性能的变化;井下高温可能会使人感觉压抑、烦躁,造成通风系统调整不当,进而导致井下的瓦斯不能顺利排放出去,造成瓦斯积聚等等。

3.4 瓦斯事故管理与人、机、环耦合作用分析

管理的缺陷作为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对人、机器、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3.4.1 管理的缺陷对人的影响

瓦斯管理组织机构对于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导致瓦斯检测人员的配备不足和瓦斯排放人员的配备不足;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足、不到位,导致员工的专业技能素质比较低,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责任感弱,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粗心大意、敷衍塞责。

3.4.2 管理的缺陷对机器的影响

管理的缺陷对机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机器的管理方面。由于管理混乱,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从而造成机器设备的不良或故障,如瓦斯报警断电仪失灵后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

3.4.3 管理的缺陷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杜绝井下吸烟,加强对井下噪声、粉尘、有毒气体的检测和控制。

综上,煤矿瓦斯事故多危险源的耦合作用图如图2所示。

4 结语

通过对煤矿瓦斯事故发生机理的分析及其事故树分析,为辨识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进而对瓦斯事故危险源耦合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煤矿危险源之间的耦合作用,为科学合理分类管理煤矿瓦斯事故危险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煤矿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洪广.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1):72-73 ZHAO Hong-guang.Shallow views on safety accidents of coal min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J].Coal Economic Research,2005,(1):72-73

[2]李媛,魏晓平,宋学峰,等.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矿安全,2007,(6):78-80 LI Yuan,WEI Xiao-ping,SONG Xue-feng,et al.Analy-sis on risk pre-control in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coal en-terprise t[J].Safety in Coal Mines,2007,(6):78-80

[3]王培.煤矿事故危险源风险测度及评价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4]刘全龙,李新春,张庆彩.煤矿瓦斯事故多危险源耦合作用分析及风险度量[J].煤矿安全,2011,(7):189-192 LIU Quan-long,LI Xin-chun,ZHANG Qing-cai.Study on the risk measurement and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multi hazard source in coal gas accident[J].Safety in Coal Mines,2011,(7):189-192

[5]郝贵,宋学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50-53

[6]陈红,祁慧,谭慧.中国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规律分析[J].中国矿业,2005,14(3):64-68 CHEN Hong,QI Hui,TAN Hui.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hina coal-mine fatal gas explosion accidents rules[J].China Mining Magazine,2005,14(3):64-68

[7]宋学锋.煤矿重大瓦斯事故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40-75

[8]丁玉兰.人因工程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9]方崇林,康奇民,张振菊.影响煤矿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因素[J].安全,2008,(7):28-29 FANG Chong-lin,KANG Qi-min,ZHANG Zhen-ju.Study on the workers’unsafe behavior factors in Coal-mine[J].Safety,2008,(7):28-29

钻成孔事故原因及处理 篇8

关键词:孔壁坍塌 泥浆相对密度 承压水 护筒埋置 成孔偏斜 扩径和缩径 钻杆折断等。

一、成孔时孔壁坍塌事故

工程实例:长沈高速路辽宁开原金钩子桥桩,设计孔深约22.5M,孔径2.2M。地质条件(自上而下)为2.2—3.3M粉质粘土;5.1—8.5M为粗砂含卵石;14.7—15.2M为泥岩层的摩擦桩工程由我勘探公司负责钻成孔。我单位采用反循环钻机方案,护筒高1.8M,埋置深度0.3M。技术组成浆材料调制材料,经测试泥浆比重为:1.28t/m3;用此泥浆试成孔(非工程桩),钻具垂直度:1.5%;至21.5M提钻清孔发现已坍孔。经分析、测量调查孔壁坍塌位置在3.5—6.1M。组织技术力量调查找出原因和处理方法:

孔壁坍塌原因:1.泥浆相对密度不够及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使孔壁未形成稳定泥皮。2.由于河水上涨孔内出现承压水。3.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进水、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湿泡软,同时钻机直接接触在护筒上,由于振动使孔口坍塌,扩展成较大坍孔。4.在松软砂层中钻进进尺太快。5.提出钻具钻进,回转速度过快,空转时间太长。6.水头太高,使孔壁渗浆或护筒底形成反穿孔。7.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粘度等指标降低,使孔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

孔壁坍塌的预防及处理方案:1.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选用较大相对密度、粘度、胶体率的泥浆或高质量泥浆;后现场泥浆比重调至1.51t/m3。2.水位变化过大时,应及时采取提高护筒,增高水头,保证水头相对稳定。3.发生孔口坍塌时,可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保证上口高于地面30-40㎝或地下水面1.5M以上再钻。4.如发生孔内坍塌,判明坍塌位置,回填砂和粘质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和物到坍孔处以上1~2m,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5.严格控制冲程高度和炸药用量。6.清孔时应指定专人补浆(或水),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供浆(水)管最好不要直接插入钻孔中,应通过水槽或水池使水减速后流入钻孔中,可免冲刷孔壁。应扶正吸泥机,防止触动孔壁。不宜使用过大的风压,不宜超过1.5~1.6倍钻孔中水柱压力。7.吊入钢筋骨架时应对准钻孔中心竖直插入,严防触及孔壁。8.钻具垂直度保证1%以下。在保证技术部的技术要求后,施工72根桩成孔时没有再发生孔壁发生坍塌事故。

二、成孔偏斜

工程实例:长四高速路刘家房子桥桩,设计孔深约18.3M,孔径2.5M。地质条件(自上而下)为3.6-5.8M粘土;11.4—12.6M为砂层;1.5—4.3M为泥岩层的端乘桩工程由我勘探公司负责钻成孔。我单位采用正循环钻机方案。我单位在第五根桩成孔经验收成孔倾斜大于5.6%,经测量调查孔斜位置自12.8M。经技术调查找出原因和处理方法:

偏斜原因:1.钻孔中遇有倒木或较大的孤石、探头石。2.在有倾角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孔;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砂砾石层中钻孔,钻头叶片受力不均。3.扩径较大处,是因为钻头摆动总是偏向一方。4.钻机平台未安置水平或钻机支撑脚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5.所用钻具弯曲,接头不正。

预防和处理:1.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较正。2.由于主动钻杆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平台,使其沿导向架对中钻进。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整,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把弯曲钻杆运回机械加工厂调直或现场用千斤顶及时调直。4.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低速钻进,或回填片、卵石冲平后再钻进。用检孔器等查明钻孔偏斜的位置和偏斜的情况后,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钻孔正直。偏斜严重时应回填砂粘土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再继续钻进。冲击钻进时,应回填砂砾石和黄土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偏斜严重的可在开始偏斜处设置少量炸药(少于1kg)爆破,然后用砂类土和砂砾石回填到该位置以上2m以上,重新转成孔。本孔是因为钻头遇到倒木致使孔径偏斜;采用了回填粘土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再继续钻进,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地质钻孔的扩径和缩径

工程实例:高铁四平北站桩基,设计孔深约12.2M,孔径0.6-0.8M。地质条件(自上而下)为3.6-5.8M粘土;2.3—4.1M为砂砾层;1.5—4.3M为泥岩层的端乘桩工程由我勘探公司负责施工。我单位采用正循环钻机方案。我单位在试成孔时发现缩径(3-5cm)。经技术调查找出原因缩径原因为地层中有软塑土,并采用扩大钻头直径(8cm)进行了控制达到了设计要求:扩径比较多见,一般表现为局部的孔径过大。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散地层处或钻头摆动较大,易于出现扩径,扩径发生原因同坍孔有相似处,轻则为扩径,重则为坍孔。若只孔内局部发生坍塌而扩径,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只是混凝土灌注量有所增加(或须重新设计钢筋混凝土桩)。若因扩径后钻孔时孔壁继续坍塌影响钻机的正常鉆进,应按坍孔事故处理。缩孔即孔径的超常缩小,一般表现为钻机钻进时发生卡钻、提不出钻头或者提钻异常因难的迹象。缩孔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钻头焊补不及时,严重磨耗的钻头往往钻出较设计桩径稍小的孔;另一种是由于地层中有软塑土(俗称橡皮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各种钻孔方案均可能发生缩径。为防止缩径,前者要及时修补磨缩的钻头,后者要使用失水率小的高质量泥浆来护壁并须快转慢进,并复钻几次,测量后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或者使用卷扬机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直至使发生缩孔部位达到设计孔径要求为止;也可以采用扩大钻头直径2-5cm(视情况而定)。

四、钻杆折断

折断原因:1.用水文地质或地质小径钻杆来钻孔桩用,其强度、刚度太小,容易折断。钻进中选用的转速不当,使钻杆所受的扭转或弯曲等应力增大,因而折断。2.钻杆使用过久,连接处有损伤或接头磨损过甚。3.地质坚硬,进尺太快,使钻杆超负荷工作。4.孔中出现异物,突然增加阻力而没有及时停钻。预防和处理:1.选择钻杆直径和管壁厚度尺寸时,应进行计算决定。2.不使用弯曲严重的钻杆,要求各节钻杆的连接和钻杆与钻头的连接丝扣完好,以螺套连接的钻杆接头要有防止反转松脱的固锁设施。3.钻进过程中应控制进尺速度。遇到坚硬、复杂的地质,应认真仔细操作。4.钻进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具各部分的磨损情况和接头强度是否足够。不合要求者,及时更换。5.在钻进中若遇异物,须经处理后再钻进。6.如已发生钻杆折断事故,可按前述打捞方法将掉落钻杆打捞上来。并检查原因,换用新或大钻杆继续钻进。

上一篇:国际市场营销试题库下一篇: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