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共8篇)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1

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有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为此,我国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具有宽广和深刻的内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把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信息化建设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在,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难看到,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常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应用企业为信息化而进行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迟迟表现不出来。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信息系统出现如此局面主要表现在:

信息分散、数据不同很难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效益。由于不同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系统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充分考虑数据共享,相同的数据重复录入,这样就造成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反映不一致。这不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决策带来了困难。这样的信息系统无助于管理工作,当然就没有效益可言,是一种浪费。

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两张皮,没有人来维护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由于用不用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一个样,人们自然没有兴趣来不断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系统也就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致使信息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管理工作的技术花瓶。

信息系统只是反映管理活动的一个结果,是一个事后的信息记录系统。很多企业当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只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输出管理者们所要的报表,应用企业只是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样的系统只是提高了信息加工和获取的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流程,当然也就没有帮助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建立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效益。

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既赶不上管理需求的变化,也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管理需求的变化要求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缺乏柔性,升级换代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片面地追求所谓最新技术,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结果往往是放弃原有的系统)。看似矛盾的这两者却最终都使得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难以发挥出效益。

以上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领导不重视、人员素质低、需求不明确、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或者制度不健全等,归纳起来,最根本就是因为没有把效益摆在一切信息化工作的首位,没有认识到效益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

2.1.1 企业实施信息化要考虑那些问题。

第一: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进来。企业信息化不只是IT部门的事,换个角度看,信息化的过程中,IT部本基本上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其他部门的需求似乎更重要。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看到哪个部门的需要就针对哪个部门进行规划。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讨论,各部门的需求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实施信息化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也不能只看眼前的需求,应该放眼未来,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需求。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预见的需求也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按照企业正常的发展,目前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企业稍有发展之后,硬件、软件也得跟着“发展”。

第三:必须从企业现状现在所处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企业现在的信息化现状,企业理想的信息化状况。一个现在,一个未来,都应该是可以明确说明的,如果不能对现状很好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很好的展望,都将注定信息化的失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万能的,信息化同样如此,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辅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信息化。

第四:把实施信息化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如传统的手工审批制度落实到信息化中之后,在相应的系统中就要严格执行,而不像手工审批阶段相对自由,一些人员会觉得信息化太麻烦了,还不如以前方便。而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规范化,在实际的规范化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部门或一些人员有抵触情绪。而这时候就要意识到这这种麻烦是一种“进步”,管理上的进步。一定要将这种进取的意识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

2.1.2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没有认清信息化存在的特征。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既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创造无尽信息需求的资源市场,又是一个需要大量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信息化服务的充满商机和活力的需求市场。因此,研究和认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必须看到这种特征。

也就是说:既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应用的扩展和延伸;更要研究信息资源的生产和再造,只有这种双向研究才是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才能促成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生态链。使中国信息化市场具有发展的后劲、能够提供绵延不断的商机和持续的吸引力!

但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看作为一个“单色”的信息消费市场。把广大的中小企业看作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因此,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确定决策的着眼点仅仅是激活、扩大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不懂得激发、扩展、放量中小企业的信息生产。这种单一化的市场发展观和建设观势必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势必影响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放量和扩展。这种相当多中小企业网站前建、后瘫,或缺少循环的生态信息支撑的情况,会造成我国信息市场的资源匮乏和萎缩。发展下去会造成“我国信息资源的荒漠化”。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很乱。如有人说: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普及率已较高,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已基本进入宽带时代。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60%的企业的计算机已全部联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ADSL等宽带接入互联网。这样的指标就能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2.3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以下问题

1首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要从实际出发。必须明确,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脉络和发展思路是和大型企业不一样的。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长期的订单和稳定的客户群。管理机制,产品特点,发展设想要看着市场的脸色行事。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着眼点宜放在:通过信息化,建立能动的、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优化企业“增量”结构,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那种把企业封闭起来,关门搞信息化的做法;那种按大型企业的葫芦画瓢。搞方案复制,模式搬家的做法;那种先建立封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实施ERP等一些作法盲目的推广到中小企业,可能是不适宜的。

2其次、信息化人才稀缺中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摆在相当多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不能适应信息商品化、效益增量化的要求。即便能留下的少数“电子商务”毕业生,也大都不会进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根本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事实上,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所急需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它包括: 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的复合;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国际商务运做经验的复合。再次、加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提倡尽快建立适于中小企业需要的创新服务项目。1)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好的多维运营的公共信息平台。真正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共享资源”的建设经验。2)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模式急待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就急待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是不平衡的。不仅获得信贷支持少。而且直接融资渠道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公开市场筹集资金。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3%;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股权融资占到18%。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创新培训服务: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正以其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成为国内外软硬件厂商着力开发、争相介入的对象。因此,可以说:面对了最好的“社会化培训期”。抓住这个机遇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生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英特尔表示:将联合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在本年度共同投入不少于1亿元,实施培训和上网计划,加速信息技术在中国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美国思科也表示要加大培训的投入。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信产部、国信办等也启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已经在南京,安徽等地启动。中国电信也已投资2亿多元在各省搭建了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联想自去年就专门制定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成长计划。这种社会化的、大规模的信息化培训必将对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注意整合资源,合理组织,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地加以推广。

2.3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注意事项

第一、分析和规划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选择信息软件之前,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很多企业还是处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阶段,企业管理有很多不足和缺陷。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引进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在购买信息软件之前,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诊断和冷静的思考。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涉及的范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二、功能是否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在明确了企业的需求以后,使软件的选择有了依据。选择的ERP软件的功能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是ERP软件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国内ERP软件市场上,ERP商品化软件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大型信息软件(特别是一些国外著明的信息软件公司),具有强大的功能,能较好地适合各类企业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购买这些大型ERP软件。

第三、考察并评估ERP的成熟度。ERP软件包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程序中的关联错综复杂。任何一个软件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错误,只是程度的不同。企业应用ERP能否顺利地取得成功,与ERP软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侯,要认真考虑该软件是否成熟可靠,这是企业选择ERP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考察服务提供商的实施经验和能力。但是,更重要的一点,企业在考查这些软件功能的时侯,千万不要忽视该软件商实施这些软件的经验和这些模块应用的效果。有些服务提供商在功能清单上虽然也列出了这些模块的介绍,但并没有在客户现场中应用,技术服务人员对这些模块的理解还局限在概念上,对这些新兴功能在企业现场应用缺乏实践经验。这对该系统成功实施造成一定困

特别是占企业总数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力有限等原因,只能在国内信息市场上选择那些中小型信息软件。这些软件虽然都冠以信息的牌号,但由于软件开发商的历史、技术背景、应用的程度、投入的力度等的差别很大,软件功能和性能上的差异也很大。因此,企业在选择这些软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被口头上的宣传所迷惑,要对软件的功能结构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考查。

例如对制造业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软件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类型。大家都知道,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可分两大类: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在离散制造生产类型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大批量流水生产、单件小批生产。这些不同的生产类型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不同的生产流程、生产计划方式、生产组织和控制方式等)。

对应不同生产类型,ERP软件将提供不同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相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适用MRPII/ERP传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功能,既由主生产计划(MPS)—物料需求计划(MRP)—车间任务与作业管理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物料需求计划模块,它将按零件提前期和相适应的批量准则,组织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因此,这类生产类型的企业在购买ERP软件时,要仔细考察软件是否具备以上提出的功能。特别是第三级计划—车间生产作业(工序级)计划的功能,由于其数学模型比较复杂,实施难度比较大。

有些软件此模块的功能比较弱,甚至有些软件根本就没有此功能;对于大批量流水生产类型,在ERP软件系统中,最适合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是MRP/JIT混合生产管理模式。在此方案中,零部件的生产准备计划和原材料的采购计划是由MPS—MRP系统去解决,而车间生产管理则采用按订单拉动的准时生产(JIT)管理系统来完成。JIT准时生产管理系统遵循市场和订单拉动机制,真正做到按需生产。JIT的计划模式是按节拍生产的流水线生产计划。。

3.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景。

谈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景。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69.2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1、搞好信息化推进是近年来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基于多年推进的经验,使我们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有的许多创新:比如2008山东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就已经和优秀网站评选活动结合起来。“2008南京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年” 已经明确在推进2008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政府的两条主要任务:一是整合社会的信息化服务资源,打造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二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组织贴近企业的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路径,让企业”快、好、省”地使用适应自己企业特点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福建省泉州市更针对推进工作加强领导的需要,成立了信息产业局。确保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2、应用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深度应用,才能开发信息资源的深度价值。因此,由对信息技术的一般性应用走向深度应用,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新亮点。表现在:1)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制造业的设计制图中应用,走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应用;2)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考勤,劳资、财务等局部层面应用走向全面管理流程应用;3)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形象性应用开始向价值型应用转化。开始注重开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价值。辽宁在老工业基地依托條形碼和密碼技術對实物商品发送和运输的高造

项目已经启动。苏州全市12万家中小企业中,已有8600多家中小企业进入了全流程信息化”快车道”,其生产、仓储、销售、财务等企业日常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通过专用软件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3、整合和服务是企业创收摇钱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印证了这个观点的正确。特别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再加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和贷款利率自去年以来的连续上调,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必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整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中集聚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这将表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网以及电视网的整合;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整合;以及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4、市场成熟度是市场主体的成熟度和市场培育。建设、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总称。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实践,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市场的主体意识。以及有关方面的市场监管都有了极大的加强和提升。在建立整个信息系统的过程,企业是中心,技术始终围绕着业务需求转,企业要把握信息化的主动权等崭新观念都将确立起来。中小企业的市场确实很大,但中小企业的需求也难以规范,由于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简单的、便宜的、实用的方案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仅仅有高级的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国内中小型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才能适应这些群体。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2

一、基层电力企业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手段

随着电力信息化步伐的加速, 基层电力企业大多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有效的保障了电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 网络防火墙:

防火墙是企业局域网到外网 (上级电业局单位与其它电力企业网络) 互联的唯一出口, 通过网络防火墙, 可以全面监视外网对内部网络的访问活动,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确保内网核心数据的安全性。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 能将所有安全软件 (比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等) 配置在防火墙上。通过对访问策略控制, 关闭与工作无关的端口, 拒绝一切未经许可的服务。所有的访问都将通过防火墙进行, 不允许任何绕过防火墙的连接。

2. 入侵检测系统 (IDS) :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 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 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它对所监测的网络上的一切数据包或可疑数据包进行分析, 如果数据包与产品内置的规则匹配, 入侵检测系统就会发出警报, 甚至直接切断网络连接, 从根本上弥补了企业防火墙的不足。

3. 正向隔离装置:

利用正向隔离系统确保调度数据网络与其它数据网络隔离, 让调度数据可在客户端被访问而无法被修改, 保障调度数据的安全性。

4. 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信息安全管理员通过在防病毒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服务器端程序, 在用户终端安装客户端杀毒软件, 实现以防病毒服务器为核心, 对客户端杀毒软件的统一管理, 部署安全策略等。员工可通过客户端杀毒软件向服务器申请下载并更新病毒库, 定时或手动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扫描和查杀, 达到全系统、全网络防毒的目的。

二、现阶段基层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信息安全体系的任何一个漏洞, 都会导致信息安全问题。通过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能有效的找出安全体系的漏洞, 加以巩固。

1. 员工安全意识差:

员工安全意识不高, 在日常使用中为图方便, 使用无口令或默认口令, 随意开启文件共享, 或将自己的账号密码告知他人等现象普遍存在。接收和发送数据较为随意, 出现重要数据丢失的现在屡有发生, 给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 管理不到位:

信息管理人员知识较为薄弱,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麻痹大意的心理, 对离职或退休员工的账户和权限没有及时禁用或删除。认为用户计算机不连接互联网就不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或者黑客的入侵, 对防病毒软件扫描的漏洞提醒视而不见。对企业防火墙、系统服务器配置不当, 造成整个安全防护体系的漏洞。

3. 运维效率低:

电力企业与其它行业相比, 明显的区别在于办公场地分散, 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 农村供电所众多, 使用人员水平较低, 办公环境复杂, 计算机设备故障率高。在计算机设备出现故障时, 员工电话报修, 信息运维人员下现场解决似乎已成为企业目前一成不变的运维模式。这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不是不仅让运维人员整日疲于奔波, 更会让管理出现疏漏。

4. 移动存储介质使用混乱:

由于现在移动存储介质 (如U盘、MP3、SD卡等) 价格低廉, 员工基本人手一个。移动存储介质的违规使用会造成重要数据非法拷贝、移动存储介质不慎遗失、与互联网连接而导致信息泄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交叉使用造成病毒的交叉感染等问题, 成为企业信息管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5. 违规使用应用软件:

基层电力企业在应用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上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相当一部分应用软件是员工从网络上下载的未授权或破解软件。信息管理人员利用杀毒软件查杀后没发现病毒也不再去干涉员工的使用, 殊不知很多盗版软件在被破解的同时也可能被植入恶意插件, 会对网络性能和应用系统的使用造成影响。

6. 物理安全隐患:

物理隐患是指工作场所或设备监管不到位带来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信息机房安全隐患和用户设备安全隐患。机房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心脏”, 其安全性应该是最高的。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基层电力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机房的进出管理不严格, 使得机房里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很容易遭受物理破坏, 造成整个公司网络与系统瘫痪, 数据丢失。基层电力企业的用户计算机出现故障时, 如果是系统、软件故障一般是信息运维人员自己解决, 硬件设备故障则联系品牌供应商进行售后服务。现在品牌售后服务为了追求效率大多采用直接更换硬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更换下来的如硬盘等硬件设备被带走, 造成数据丢失或泄漏。还有如果信息人员对打印机、扫描仪等外接设备重视不足, 把这些外接设备承包给外部电脑维修公司维护的话, 也很容易造成重要信息外泄, 造成信息安全事件。

三、解决基层电力企业存在问题的方法

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 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严格管理是企业避免信息安全遭受威胁的重要措施。

1. 强化培训, 提升主动防御能力

信息管理人员除了要制止员工的不安全操作, 也应该告知员工要如何做。让员工明白使用弱口令、不安全账户、随意共享等对企业信息安全的危害, 教育员工正确使用终端设备、重要备份数据、利用压缩软件加密等操作, 从源头入手, 堵塞信息安全漏洞。信息人员要保持“安全无小事”的心态, 扎实落实好日常工作任务, 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 实行信息安全“两票制”

第三方信息工作人员需进入企业时, 应有信息部门人员陪同。若要进行更换硬件设备、维护服务器等操作, 须征得信息部门领导同意, 对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注明维护范围、时间和维护的方式, 即开工作票。在操作过程中, 陪同信息人员应逐项记录如更换的设备型号、编码、操作步骤、数据变化、操作人、操作时间等, 实现操作全过程管控, 确保操作的合理性, 方便日后追溯、查询。

3. 转变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人员应当思考运维效率低的原因, 实行新的管理模式, 扭转被动的局面。一方面, 落实设备监管责任制, 制定完善的计算机报修机制, 若设备出现故障, 应由设备责任人填写故障处理申请表, 信息运维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回应, 根据工作的重要缓急程度做好维护时间安排, 处理结束后由运维人员出具诊断处理单, 报修人确定签字后为报修流程终结。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基于B/S模式的网上报修系统, 可更为方便的对报修单进行跟踪, 实现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 建立齐全的计算机设备台帐, 为每台计算机建立故障登记卡。维护人员及时根据故障处理单在对应的故障登记卡上填写故障原因和维护记录, 放在卡片栏的第一位, 定期对较靠前的卡片进行分析, 对较简单、有共性的故障制作故障排除手册, 让员工学习并自行解决。对重复发生问题的计算机进行诊断, 是人为破坏的根据公司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是设备本身缺陷的向上级领导提起停用更换申请。通过主动管理, 提升运维效率, 让信息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它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去。

4. 重视机房安全

机房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 不允许非信息管理人员随意进出。首先应当有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每日对机房进行巡视, 做好巡视记录。非信息维护人员进入机房应有信息人员陪同, 进出机房时做好记录。同时具备门禁, UPS不间断电源、消防、防雷, 控制温度和湿度等措施。

5. 采用信息安全新技术, 填补薄弱环节

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桌面终端管理系统, 进行关闭默认共享、提醒终端用户修改空口令、弱口令、检查终端杀毒软件运行情况、扫描终端系统漏洞和分发补丁、禁止未注册计算机接入局域网等管理。一旦发生员工利用3G上网等非法外联规行为, 程序将自动向管理员报警, 同时将该计算机自动从局域网中隔离, 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利用桌面管理系统, 可实现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注册和加密, 让没经过注册移动存储设备无法接入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或无法拷贝计算机上的数据, 为信息安全添上一道锁。

信息安全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基层企业信息人员要保持“安全无小事”的心态, 不能因为是基层企业而有所懈怠, 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 扎实落实好日常工作任务, 加强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为打造坚强、智能电网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达网管员必读—网络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2]王春东信息安全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

[3]朱建军、熊兵等网络安全防范手册——网络安全实用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7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3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对策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要求行政决策更加民主、透明。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打破信息资源垄断,降低经济活动运行成本;有助于遏制腐败,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有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民主,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在经济发展中付出巨大代价。

(二)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服务型政府是集法治、透明、高效和低成本于一体的现代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形成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杜绝“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行为;有利于消除官僚作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信息低成本、大范围传播,以简单高效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

(三)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求政府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过程,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对政府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在深入了解、有效参与的基础上,正确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1.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公开有法可依

目前,中央各部委、31个省级政府均已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制度。一些具体制度也在不断落实中,例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公告体系、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等。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并确立了公开、平等、服务、便民等一系列重要原则。

2.电子政务提高效率,信息公开方便快捷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依靠信息技术,政府门户网站不断增多,发布大量用于社会共享的信息,已成为承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流载体和窗口。同时,通过开发和更新网络技术,电子政务还朝着互通互联的方向迈进,不断丰富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构建起更加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3.应对危机考验,信息公开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伴随着法治政府的进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央政府调整战略,国新办举办了8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频频出现。自此,政府信息公开从被动转向主动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壁垒难突破,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不够强

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主体意识不强。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政府机构的习惯是信息不公开,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公众的权利意识也有待提高。相关数据显示,中国57.7%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是最重要的因素占55.7%,①这表明广大民众对政府工作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2.起步较晚,政府信息公开的层次不够高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起步较晚,因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时间短、层次不高。此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也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公开的双向机制尚未建立,依申请公开渠道不畅;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性差,表现出很大的任意性;有些政府网站流于形式,信息空洞,服务性差。

3.政府信息公开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从内部来看,上级对下级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缺乏实际意义,多数部门都将其涵盖在年终总结中,和一些重点工作相比,易被忽视。这是影响政府信息公开效果的根本原因。从外部来看,没有建立公众评议机制,公开的内容、时效性等缺乏客观评价。

三、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规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開仅凭《条例》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细化《条例》内容,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彼此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效力。

(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协调

在管理中应强调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区域协调。一要抓紧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推进、协调各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工作。二要整合资源,强化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核心地位。三要统一考核,鼓励具备技术、信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估。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手段

应确立政府信息公开的司法

救济原则,明确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受理范围。对《条例》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取消投诉举报、内部处分等机制,保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明确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要求。针对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面对,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其他部门辅助,公众广泛参与的政府信息公开综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的巨大推动作用。

[注释]

①朱四倍.政府网站“绝缘”半数公众背后的双重错位.[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9/content_7333182.htm,2007-12-29。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有西.变革时代的法律秩序[M].法律出版社,2009.

[3]关保英.行政法认识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杨解君主编.可持续发展与行政法关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

[5]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洁(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卫生监督执法实务。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4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中石化ERP

2000年以来,中石化以ERP为主线信息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ERP在81家企业,以ERP为带动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集中管理系统,一些先进控制生产集成系统,等多种使用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中石化生产管理多个领域,中石化ERP开始于2000年,在4企业成功试点多个展开,包括油田,炼油化工销售,企业全部覆盖,企业从业大规模ERP建设,2007年底基本完成,ERP系统推进资金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管理行为,强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2008年,中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IC卡联网加油站17000多户,发卡网点5000多,持卡消费33%以上。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2009年是中石化ERP深化应用的第二年,经营管理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两大平台应用深化、层次提升。在2008年已有60%的企业ERP应用达标的基础上,上市部分ERP应用大力推进,非上市部分ERP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提升力度加大。

2009年还是中石化的ERP总部应用年,总部ERP应用全面展开,通过狠抓总部应用,有效带动企业ERP的全面深化应用。在ERP已上线运行的80余家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实现应用达标。ERP已有效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总部的管理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

2008年,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在2009年的深化应用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部与各企业主要生产信息系统的纵向集成。在中石化总部的生产经营调度中心,20多米长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中石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板块的生产、营运情况。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生产营运指挥,其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实现全集团的油气资源配置优化和上中下游的产供销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

(三)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中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

1电子商务网站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物资90%以上实现了网上采购。网上采购物资品种扩大到全部56大类的76万余个品种,网上交易用户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达到2万多家。采购时间从1周至2周缩短到两天至3天,甚至几小时。网上积累的相关采购信息将近200万条,实现了中石化各企业间采购信息共享。到09年3月网上采购资金突破6千亿,集约采购200多亿。

(四)SAP-HR系统

SAP-HR系统是集成集团公司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相对于以往的ERP项目,SAP-HR项目具有“整体设计、集中架构、全面覆盖、快速推广”等鲜明特点。集团公司人事部、信息部等有关部门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项目的调研准备工作,2009年3月形成了《全面推广实施SAP-HR系统总体方案》,9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评审,完成了需求调研分析和系统蓝图设计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标准模板详细设计和配置开发阶段。该系统的实施将涵盖上市非上市全部单位,业务范围涵盖员工选聘、配置和培养、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系统将构建业务处理和综合应用两个平台,实现在线监控、过程管理、业务操作、查询统计和综合分析五大功能。项目的实施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11年底,将完成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和薪酬管理等4个基本模块的分步推广;2012年至 2015年为扩展提升阶段,有计划地实施4个扩展模块,进一步完善优化系统功能,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应用成效显著、具有中石化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五)绿色IT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行绿色IT视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中石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IT基础设施,把实现绿色节能也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中。中石化总部新办公大楼中4000多平米的机房,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减排评估放在重要地位。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不仅选用了高效低能耗的硬件设备,在机柜摆放、风道规划、冷热通道分离、应用区域划分与人流物流合理规划,以及智能化监控和制度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六)2009年的突破

两大平台的深化应用在推进管理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成绩斐然,效益显着。中石化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每年节约的财务费用超过5亿元,二次物流系统使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下降超过0.1元,电子提单系统实现了成品油发油的自动化、准确便捷、过程清晰,ERP在企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产集成系统用三年左右时间提高到2到4个小时完成,为企业降低能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全面运算系统等油田企业炼化企业、教授企业、科研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刻发展。

二、存在问题

信息化已渗入中石化运营的各个层面如原油采购、排产、设备检维修及运行,但同国外发达的石化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广度、深度方面有待提高。

(一)应用广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对业务的覆盖面更为广阔,对业务支持更为全面。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广度还存在一定不足,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对支持核心业务或应用比较成熟的系统模块使用比较广泛,但其他业务则没能全面覆盖。这一方面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理念的差异。

(二)应用深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时间较长,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实现了系统的深化应用和优化应用。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的应用还比较孤立,还没有很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的整合,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组织和管理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组织,IT治理和IT管理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储备充分,每年的信息化投入金额也相当庞大,这些都是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加重视和逐步改善的问题。

(四)节能环保方面。国外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优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成绩不理想,面临严峻挑战,其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石油石化行业能源年消耗量大,占全国年消耗总量的15%左右;能源费用成本普遍较高,一般产品能源费用为20%-30%,高耗能产品能源费用高达60%-70%。其次,由于国际油价高,导致石油石化企业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再次,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快速提升,也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

(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石化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同时也暴露出了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我国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和专有技术不足,产品后加工和技术服务能力弱,而且工程化能力缺失,主导产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因而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源自技术和管理的融合,信息化是贯穿技术和管理的主轴,IT还应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的信息流畅通;如何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工程实施,避免重走分散开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

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创新、实现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5

我国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基本上粗放式,统一,混合管理的税收管理模式。这一不分对象粗放管理模式大大影响了税收的财政作用发挥以及税收的杠杆效能,由于大企业有其自身特点,所以应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管理措施。可喜的是总局已针对这种现状制定了相应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各级税务机关也设立了相应的大企业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及个体户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庞大的机构设置,税源结构具有复杂性;大企业注册资金、资产、营业收入、利润、职工人数等指标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若干倍。二是生产经营范围大,三是组织机构庞大。这些大企业的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的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一般都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般都聘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年报信息,财务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精干;四是企业信息量大。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五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具有跨度性。六是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自身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七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大企业的特点及时制定出适应大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目前这个问题已引起了有关单位的注意并已着手开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里我们仍有必要谈一谈当前我们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管理机构与企业级别不匹配。由于我国大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有的更是中直企业,并有行政级别,一些副部、正厅、正市级单位屡见不鲜,其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资产部门往往为正处级单位,而主管税务机关为科级单位,行政级别不对等,企业也因此对税务机关的管理有一定程度轻视,对税收政策的执行怠慢、打折扣,给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出现涉税问题,企业越级联系,甚至地方政府领导或上级税务机构都受其影响。以为企业规模大、贡献多、级别高所以有的企业有特权思想,这让基层税务机关颇为头痛。

(二)基层税务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环节多,业务量大,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之相比,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尤其基层管理人员,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目前税务机关由于基层工作辛苦、待遇较上级机关低,所以高级人才往往滞留于上级机关,致使基层直接管理人员难以与大企业素质人才做更好管理沟通,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针对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由于企业经营行业的多样性和大企业业务庞大、分工细密,还存在一些政策模糊的地方,税务机关在沟通反馈方面效率较低。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大企业的高效的税收征管办法,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制约了对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税企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其工作人员受到有组织、有计划、高级别财会培训学学习。在接受新会计政策和税收法规方面领先于某些税务管理部门。而且企业采用的财务软件税务机关需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企业核算情况。税务机关缺乏这方面的培训。数据大集中虽然实现了全省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是空白,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的征管业务操作,无针对大企业专门的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关系的比对模块,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五)信息渠道不畅通。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掌握,虽然《征管法》中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遇到一

些困难。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等信息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方可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一些大企业能够出具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但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另外,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目前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这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还存在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依据这些信息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六)基层管理机构薄弱

目前大多数基层税务机关管理机构人员少、待遇低、素质偏差,有能力的人才留不住。以此情况应对大企业的复杂形势真是勉为其难。多数基层税收管理部门只能做些日常申报、发售发票等简单工作,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控。

二、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税源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分类深化管理。大企业或是上市公司,或是地方利税大户,是国家利益之重。企业内、外部都有很强的监控机制,既受到税务机关、审计署、证监会等外部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也接受企业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机制,其主观上不具备主动偷税的意识,为了规避税收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股民的利益,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税务机关应转变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大企业的特点,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税收管理服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明确企业分类,专业分工详细的有针对性税收管理办法,防止粗放式混合管理,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达到规范大企业的目的。

(二)设立专业管理部门。由于大企业具有数量少、经营活动复杂、税收收入比重大、需要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纳税服务等特征,建议成立大企业服务管理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按行业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对大企业进行垂直管理,负责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各项工作。

(三)加强一线税源管理力量。一些综合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提高税收一线人员待遇、加强对一线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聘请高级财税人员授课。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天提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

(四)保证税源信息渠道畅通。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要建立与大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核算信息的畅通。为税务管理提

供有力保证。

(五)开展模型化管理。大企业敬业业务繁杂,涉及行业较多,缺少行业可比对象,也不适合行业分类管理。但大企业组织形式十分固定,内部管理规范,因此,可以根据其经营特点对某类业务的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然后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建立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环节实施分类管理。

(六)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面对大企业高度的综合性,以及当前投资兼并热潮,税务机关应建立信息涵盖更广泛,比对性更强,包括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关联企业之间等全方位信息化的征管软件,或专门针对大企业的征管软件以对大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监控。没有响应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是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没有全面联系,只有企业孤立的信息。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6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即要以“正身之德”而“厚民之生”,做兼济天下、善尽责任、不断进步的优秀企业公民。

企业价值观: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

中国移动的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持久和最根本的信仰,是 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无论对于企业整体还是员工个体,价值观作为一把标尺,时刻衡量着我们自身的存在意义和行为方式。

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

(一)缘起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坤厚载物”的责任感,“健行不息”的自强心,一直是浸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深层的人文精神,并成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强劲动力。

从中国移动人迈出勇敢而坚实的第一步开始,踏实勤勉地承担责任、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就成为我们永恒不移的两条精神主线,它贯穿于我们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迹——搭建无数基站、建成数万公里传输、打造精品网络、提供一流服务、塑造优质品牌……在中国移动点点滴滴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透过历史的沉淀,珍惜并传承担当责任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我们对过往岁月的致礼和历经光荣的继承。

在当今这个日行千里的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嬗变,使得电信行业面临着竞争日益全球化、技术不断更新、消费市场需求日趋复杂等诸多挑战。拥有承担责任的胸襟和追求卓越的勇气,是时代对中国移动的要求,更是中国移动把握当前机遇,发挥竞争优势,持续保持领先的自主选择。这也同时意味着,在竞争更加激烈和多元的未来,中国移动必将一如既往地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坤厚无私为舵,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进取为桨,去承载并实现中国移动基业长青、奉献社会、助力人类文明进步的梦想。从这种意义上说,“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正是中国移动内在信仰与精神的最佳体现。

“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的价值理念成于千年、相辅相生。“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表达言简而意赅,寓意深远而旷达,既传承了中华悠久历史当中“身、国、天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沉积的文明,又彰显了中国移动追求卓越、勇担责任的社会时代精神;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的独有特质,反映了文化体系的特色核心内涵,又阐释了中国移动的远大信仰,表达了中国移动人的理想和胸襟,融合了中国移动人的现代发展理念,是我们胸中神圣责任感的承载和我们追求卓越情结的传述。

(二)内涵

“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独有的特质,又阐释了中国移动历来的信仰。“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就是要求我们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

正德厚生

“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维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

“德 ”指对个体品性、修养、行为的要求和标准,“正德”是谓“正身之德”,指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要求,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表达了个体对自我的最高要求,充盈着人对自身严格的责任意识。

“生”指社会民生,甚至一切生命,“厚生”则谓“厚民之生”,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体现的是一种关爱民生、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

“正德”强调个体责任和对自我的约束,“厚生”强调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正德厚生”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移动现代的企业精神,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移动人渴望担负重任的自我定位和选择。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行为责任规范。中国移动的员工要以“责任”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移动在全集团倡导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鼓励承担责任的自觉行为。中国移动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自身与用户、政府、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是中国移动作为一个企业通过承担责任对自身价值的彰显。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宣言。中国移动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关怀社会民生,关注民众福祉,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中国移动将关注并尽力满足人与社会的合理愿望和切实需求,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分享通信给人类带来的更为丰富便捷的高品质生活,使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提供助力,展现了中国移动长远的眼光和笃实的志向。

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种古已有之,奉行者甚众的事业理念,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追求。

“止”是“到达”的意思。“臻”也是“到达”的意思,同时“臻”还有“不断趋向、不断接近”的意思,用“臻”取代“止”表达了一种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永不停息的精神。“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臻于至善”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

新超越的“进取”心态,是一种对完善、完美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崇高精神,宣示了中国移动争取成为公认成功典范的自我定位。

“臻于至善”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状态。中国移动“臻于至善”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进取、上下求索、开拓创新、自我超越的持续提升过程,最终将引领中国移动成为其他企业学习和追赶的标杆。

“臻于至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按照事物内在的标准力求达到极致的境界。追求至善至美是中国移动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从做大走向做强的内在驱动。意味着中国移动将以无畏的精神追求完美和极致,不留恋于历史的辉煌,敢于直面未来的竞争,在更大的地域范畴,在无限的技术领域,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不断创造历史的辉煌和高度。

“臻于至善”是一种位势,是一种站位领先的气势。它宣示了中国移动在未来通信行业乃至全球产业界的自我定位,那就是要力争在全球企业中站位领先。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同业乃至所有企业所公认的典范。

“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是在中国移动企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的灵魂,它体现了中国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和责任意识,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斗志和卓越精神。

(三)承诺

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信仰,中国移动以承担责任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向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社会公众郑重承诺:

对客户的承诺: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中国移动以创造卓越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永恒目标,以客户导向为经营原则。未来用户需求的重心将由“通信产品”延伸到“信息服务”,这不仅意味着需求的领域得到拓展,更意味着需求的层次得到深化。中国移动将主动适应新需求、新竞争、新环境,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高效的流程,去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及时、充分、持续地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的需求,以“专家”的精神开创品质卓越的移动信息服务,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助力添彩。

对投资者的承诺:做最具价值的创造者。中国移动自创始之日起,就坚持以诚信为本,高度尊重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投资人的委托,信息公正透明,遵纪守法,建立并遵循有效的治理结构。中国移动将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和保持优良业绩,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领先地位,确保企业的保值、增值,回报投资者长远利益,通过增强股东的信心,赢得股东的信任。

对员工的承诺: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没有人心的凝聚,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中国移动始终坚持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眼光,充分关注人的价值与差异,以尊重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和核心,最大限度地理解、关爱、信任和提升员工,营造员工合适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其发挥所长,为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大价值。

对合作伙伴的承诺:成为引领产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产业竞争已经由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转变为价值链之间的整体竞争,产业价值链的综合实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移动将建立互惠共赢的商务机制,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广泛合作,建立紧密互动的沟通机制,巩固和发展产业共同体间健康和谐的伙伴关系,组建业界最为强大、牢固的产业联盟,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无限通信世界”的形成,引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同业者的承诺:成为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共同发展的主导运营商。中国移动充分尊重业内同行,遵守竞争规则。中国移动将同业者视为相互促进的产业伙伴,始终本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电信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框架之下,与之展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竞争。我们承诺,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手段及公开透明的沟通解决机制,与同业者共同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行业整体价值,实现同行间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对社会的承诺:做优秀企业公民。“企业公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在寻求自我超越、获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中,中国移动始终从全局着想,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为企业行为的依据和目标。中国移动承诺始终争做品格健全、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公民,在承担好基本商业责任、确保通信畅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环保、教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7

1、财务管理简介

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指在特定的目标下, 购置 (投资) 资产, 对资本融资 (筹资) 和经营中的资金流动 (营运资金) , 以及管理利润的合理分配。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一个组成, 它依照财经有关的制度法规, 依照财务管理的原则, 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掌控。确切的说, 财务管理是一项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 主要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

2、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现状

人员的配备和机构的设置。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内控制度的原理, 彼此不能融合的职务应当分开, 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分明的职责, 既要紧密的相互配合, 又要相互制约。但是很少的中小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业务经办、授传批准、会计记录和财产保管等环节上的分工不够明确, 有失控和相互脱节的现象发生, 甚至还会有会计兼出纳、出纳兼稽核の现象。有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完整的内审机构, 有的虽然有内审机构但是却附着于其它的职能部门, 并没有得到十分重视。这种经济业务有一个人办理又缺乏相互制约的现象, 不仅有碍于企业经济业务的顺利开展, 还容易产生舞弊的行为。

会计核算。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由于在业务上的迅速发展, 使企业的老板经理更关注于销售业绩的高低和业务的开拓情况, 却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尤其在会计的控制上投入太少, 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会计规范标准, 造成会计的基础工作很薄弱、行为也不规范、信息失真较严重。

3、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基本都是为了节约人力的成本, 让一个员工同时身兼多个职位, 就引起了分工不明确、职责模糊, 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十分混杂。物资的采购、检查、进库、储存等很多环节都缺乏严格的监控, 错弊层出不穷, 甚至有的企业很长时间都不清点财务。财务部不属实, 不相符合, 尤其是闲置的财产无人问津。

4、账款往来

供售业务及其贷款的结算, 是企业经济流动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小企业在采购、审查、签约、结算等各个环节上, 严重缺乏监控和协调, 频频发生不良的行为。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十分简单, 缺少基本的监督, 且设定权限不清晰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有一个出纳和一个会计, 在财务资金的领用、支取的授权上, 严重缺乏各岗位之间的基本监督, 若一旦出了问题, 就很难及时找到责任人;在销售问题上, 只顾为了增销售额, 就去实行大量的赊销, 而在收回账款上, 责任权限十分模糊, 通常是财务人员的任务, 易于使销售和收款严重脱节, 使企业因资金运转困难而影响其效益;对于闲置资金的运转, 没有特定的人员进行分析, 加大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2、对员工缺乏科学的业绩审核和必要的奖惩制度

没有相应的奖励方案, 就严重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速率。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 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公司却不给相关的人员恰当的奖励, 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退员工的积极性, 甚至会使某些财务管理人员非法占有企业的资金以此作为自己的奖赏;如果缺乏科学的业绩评价, 就很难制订出一套公平公正的奖励制度。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企业经营权所有权分不清, 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差。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于企业的投资者是中小企业典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属于个体私营的性质。这些企业中有较严重的领导者集中权利和家族化管理过重的现象, 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的部门, 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不是单独存在的。

2、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长期受到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是中小企业的心头之痛。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素质不高, 产权制度模糊不清;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 财务的透明度低;财务的数据信息不实, 与银行信息不符;自身实力也不足, 固定资产也不充足。又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落后, 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融资, 并且民间借贷还是非法的, 缺少法律的保护, 又有较高的融资成本, 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企业项目缺乏科学性。

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很小, 贷款投资占据的比例很大, 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所以这些企业总是以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短浅目标, 很少考虑到自身规模的扩展。同时, 中小企业的投资很盲目, 很难把握投资的方向。

四、总结

财务管理对中小企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该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监管体系,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 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引进先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拓宽企业融资的渠道, 重新树立融资理念, 最终使企业走向腾飞。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并且快速发展, 企业的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 对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的小型企业来说是面临的一个艰难的挑战。那么这些小型企业就应该首先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终使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甚至还会稳中求胜, 逐步壮大起来。中小型企业同样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财务管理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企业能够良好的运转起来离不开优良的财务管理。本文就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承钰.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 2009;6

[2]郭国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09;07期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8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 存在问题 完善措施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推动了会计理论与技术发展。如今,虽然国内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可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从而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强,资金和人员缺乏等原因导致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此外,现有会计系统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是综合的信息,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尚未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1.2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是企业领导的参与和支持力度,然而,大多企业的领导层简单地认为会计信息的实现只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主观上不愿实施会计信息化,这一现状必将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推行。

1.3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会计信息化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稳定性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档案更易被复制或窃取,很多会计软件没能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密,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易丢失;此外,有些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防范意意识薄弱,这些为会计信息化数据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改变了每笔会计业务中的各个环节需要相应管理权限的负责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方式,以口令授权为主,如果口令被窃取,就会带来严重后果,企业授权方式的改变,导致其某些内控制度失效。最后,会计信息化环境中,一旦处理结果发生错误,因为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就会影响到多种数据文件、账薄乃至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1.4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技术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业务处理和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多数财会人员只是懂得业务技术,对财务软件的功能以及操作方法不太了解,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一些已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企业甚至会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而不能及时解决,致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1.5会计信息化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有的法规会计已不能完全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需要。與其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少可以保证计算机安全、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缺乏会计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和相关的标准、规范,目前许多会计软件不能兼容,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2.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完善措施

2.1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有的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没及时开展或只开展了部分的业务系统建设工作,致使会计信息化没能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

2.2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提高企业管理层的认识水平。

企业领导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前提。因此要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使其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整体规划、制订有效的信息化实施方案,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监督其正常运行。

2.3加强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

首先,必须要做好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稳定性的控制,建立企业内部操作制度、设置操作权限限制等;此外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信息加密存储功能、防火墙技术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其次,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建立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人尽其责;最后,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要做好各项安全保护等工作;严格会计档案的借阅权限和借阅手续,各种会计资料没有企业领导允许,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需要认真检查,尤其是存放在磁介质上资料,以防止感染病毒。

2.4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关健是人才因素,会计信息化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其在会计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管理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为企业培养大批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使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5完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可以结合国情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相关标准,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法律进程。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很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离现代企业信息经济的要求相差还很远,需要企业、社会各组织、政府以及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合作和互动,共同努力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2] 申仙萍.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化现状及相关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3] 刘万荣.试论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经贸.2009.22.

上一篇:大学生读《大国战疫》读后感心得下一篇:酒店服务中心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