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通用6篇)
粤府〔1994〕12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三日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
根据《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根据本规定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方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报告,负责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检查、监督及执行行政处罚。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应配合负责项目审批管理的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省环保部门负责下列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按规定须报国家环保局审批的除外):
(一)按规定须经国家和省的项目审批部门审批的项目(项目审批部门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部门、企业设立的审批部门,下同);
(二)在省内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具体项目由省环保部门颁布;
(三)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跨市行政区的项目。
第四条
市环保部门负责本规定第三条规定以外的下列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
(一)按规定须经市项目审批部门审批的项目;
(二)在市范围内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具体项目经省环保部门批准,由市政府或市环保部门颁布;
(三)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跨县(县级市)的项目;
(四)市环保部门直接管辖区内的项目;
(五)中央、省、市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
第五条
县和县级市环保部门负责其管辖区内的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第六条
上一级环保部门可将其负责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建设项目委托下一级环保部门审批管理。
上级环保部门可更正下级环保部门不适当的审批意见。
对市或县环保部门不适合审批管理的项目,省环保部门可特别指定环境保护审批管理权限。第七条
环保部门组织审批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方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报告,收取技术审核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物价、省环保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颁布。
第八条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特征和发展现状
1.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特征分析
建筑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呈现。对于建设项目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工作完善,就能对环境和经济的双向发展得以促进。在发展的特征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其中的广泛性特征就表现的比较突出,在这一特征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环境问题的普遍性,所以在进行审批管理工作实施中也会有着广泛性的特征呈现[1]。
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工作的实施中,在超前性的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要能充分重视审批管理的超前性,对环境的影响破坏要能最大程度的得以减小,这样才能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社会性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还有就是目的的同一性特征。
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改革优化,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革,能够将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统一。在进行审批管理改革过程中能够对建设项目的生态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审批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关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对政府主导有着强调,这就会造成一些弊端产生,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着暗箱操作的问题。
对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中,没有严格的按照制度行事。环境的审批管理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加以支持,这样才能将审批管理的规范化目标得以实现。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完善,从而就造成了审批管理的混乱以及效率水平低下等相关的问题[2]。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能够结合实际的发展,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工作的优化实施措施,具体化的加以完善。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和管理的优化策略
从当前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发展来看,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实施就比较重要,这样才能有助于审批管理的良好效果呈现。笔者结合实际,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工作优化措施进行了相应探究,这就能有利于实际的发展。
2.1 要能注重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建立。
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注重相关的单位以及专家等,要能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范围进行制定影响报告书,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将公众参与在形式上能够实现公开和多样性[3]。可通过相应的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来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增加。在这一基础工作上得以重视,就能有利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2 对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要加强,并重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以融入。
在当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审批管理的政策法规都有着相应的制定,这就需要在理解上能够不断的加强,重视这一方面的政策法规的重要性。要结合实际的法律规范等来进行跟进相关的环境保护工艺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审批管理的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升。2.3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加强,还要能重视对相应的程序严格化的执行,在进行工作中注重公开性。在环境保护审批管理方面的建设工作的加强,就能有助于对腐败问题的发生加以避免,所以通过对相关的程序严格的执行,就能有助于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工作程序执行过程中,就要能够充分重视项目的审核关以及选址关等层面的内容,对不同的工作环节都要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实际工作水平的提升。2.4建设项目环境的保护审批管理,还要能够从制度建设层面得以强化。只有在制度层面得到有效加强,才能真正的促进审批管理的水平提升。从具体的措施实施层面,就要能够对环境保护系统的禁令严格的执行,对于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禁,对于乱收费的行为要严格的制止[4]。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能够在相关的配套措施层面加以严格的执行,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审批管理工作的实施,要能和实际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措施实施的科学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际的管理发展。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审批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摘要: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以及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就比较重要,这是促进建设项目优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的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和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
参考文献
[1]屈秋艳.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问题探讨[J].北方环境,2015(04).
[2]钱桂林.环评听证不能走过场[J].环境教育,2015(08).
[3]陈琳,姜振帼,刘志凤,郝大举.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J].污染防治技术,2014(04).
事项受理暂行规定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受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鲁发改审批〔2007〕1156号)
各市、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省直各部门,中央驻鲁有关单位,各大企业: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受理暂行规定》已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受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省发展改革委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工作,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需省发展改革委办理的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由省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管理处负责统一受理,并统一向项目申请人发送办理结果。
第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坚持依法行政,坚持规范、高效、公开、公正,热情为部门、市县、企业和基层单位服务。
第二章 审批类建设项目的受理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审批类建设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省级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
(二)省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投资或以资本金注入或提供担保的建设项目。
(三)使用银行政策性贷款及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
(四)省直机关和省属事业单位使用自筹资金的建设项目。
(五)按有关规定应受理的其他审批项目。
上述建设项目的审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概算。
第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审批类建设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及以上或总投资2000万元及以上或省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须提交由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不需要新征建设用地的,提交原有土地证明;新征建设用地的项目,提交相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预审意见,其中,经营性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批准文件,工业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成交确认书》或《中标通知书》。
(三)相应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文件。
(四)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项目,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预审意见。
(五)项目建设资金相关证明。
(六)按有关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审批类建设项目,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省主管部门或设区的市发展改革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提交关于建设项目审批的正式申请文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各一式5份)以及本规定所列其他文件。
第七条 使用国家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的建设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并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具体要求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规定办理。
申请国家资金补助或贴息的建设项目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1号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
申请利用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8号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3号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
第三章 核准类建设项目的受理
第八条 实行核准制的项目包括:
(一)企业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
(二)外商投资项目。
(三)境外投资项目。
第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核准类建设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企业投资的山东省《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中需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的建设项目(含初步设计概算核准)。
(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及以上鼓励类和允许类的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购并、增资等。
(三)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和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以下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包括境内各类法人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境外进行的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等。
(四)按有关规定应受理的其他核准项目。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核准类企业投资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乙级及以上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
(二)不需要新征建设用地的,提交原有土地证明;新征建设用地的项目,提交相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预审意见,其中,经营性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批准文件,工业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成交确认书》或《中标通知书》。
(三)相应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文件。
(四)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项目,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预审意见。
(五)按有关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外商投资项目,项目申请人除提交第十条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合作各方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或增资、购并的公司董事会决议。
(二)合作各方的资信证明和营业执照证明。
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境外投资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乙级及以上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
(二)公司董事会决议或相关出资决议。
(三)证明中方及合作外方资产、经营和资信情况的文件。
(四)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
(五)境外投资、购并或合资合作项目中外方签署的意向书或框架协议等文件。
(六)按有关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三条 需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由企业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交正式申请文件和项目申请报告(各一式5份)以及本规定所列的其他文件,其中市及市以下所属项目还需提交所在地设区的市发展改革部门的初审意见。
第十四条 需省发展改革委初审并转报国家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具体要求按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备案类建设项目的受理
第十五条 企业投资山东省《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建设项目,均实行备案制。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备案按属地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备案类建设项目的范围包括:中央驻鲁企业和省属企业的建设项目以及按有关规定应受理的其他备案项目。
市、县属企业建设项目的备案,分别由市、县发展改革部门办理。无隶属关系企业的备案项目,由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办理。
第十七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备案类建设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建设项目备案申请表》。
(二)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三)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需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其中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需提交由乙级及以上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申请报告。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只提交项目简介。
(四)不需要新征建设用地的,提交原有土地证明;新征建设用地的项目,提交相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预审意见,其中,经营性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批准文件,工业用地需提交土地“招、拍、挂”的《成交确认书》或《中标通知书》。
(五)相应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文件。
(六)城市规划区内的重点大项目,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预审意见。
(七)按有关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八条 需省发展改革委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企业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提交《建设项目备案申请表》和本规定所列的其他文件,其中市及市以下所属项目还需提交所在地设区的市发展改革部门的初审意见。
第五章 受理程序和办理时限
第十九条 对项目申请人提交的项目申请文件,由省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管理处统一签收登记,出具签收单。行政审批管理处对项目申请文件应认真审查,必要时可征求有关业务处室的意见,在研究决定后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符合受理范围和条件的建设项目,向项目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二)对需要补正材料的建设项目,应当场或在5个工作日内向项目申请人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应补正的全部材料。待有关材料补正后再予受理。
(三)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当场向项目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对正式受理的审批和核准类建设项目,省发展改革委在20个工作日之内向项目申请人出具批准、核准文件和决定书。对不予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向项目申请人出具不予批准、核准的决定书并说明理由。
对正式受理的备案类项目,省发展改革委在3个工作日之内向项目申请人出具同意备案的证明和决定书,或不予备案的决定书并说明理由。
由于特殊原因难以在上述规定时限内做出决定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及时书面通知项目申请人,说明延期理由。但需要进行听证、专家评审、咨询评估(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咨询审查)以及需报省政府研究审定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二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作出的关于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的决定,由行政审批管理处在10个工作日内统一向项目申请人颁发、送达。
第二十二条 对正式批准、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管理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统一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监督与责任
第二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制度,自觉接受省直部门、市县、企业和基层单位的监督和评议。
第二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在受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过程中,未依法履行职责,导致行政审批、许可过错发生的,按照《山东省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省政府令第195号)的规定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2000年8月28日 深环[2000]9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我市规范我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程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局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工作立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流域、区域土地开发项目,主要包括:
(一)工业项目;
(二)水利工程(含江河整治)、围海(江)造地工程;
(三)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含货场、编组站)、公路干线(含高速公路、城镇高架路等)、电讯工程;
(四)危险物品、放射性物品、化学品仓库;
(五)饮食业、屠宰业、旅馆、娱乐场所、旅游区;
(六)医院、疗养院、教学和科研单位实验室(厂)、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电视制片厂;
(七)城市污水外理厂、垃圾(废物)处理场(厂),城市环境工程;
(八)各类开发区(含工业区)、城市新区的总体建设及具体项目。
第三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在办理工商登记、划定开发用地红线之前,必须到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
第四条 按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及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将项目划分为三类,分别实行核准审批和环境影响报告审批管理:
(一)Ⅲ类项目:对环境基本无影响的中、小型建设项目,实行核准审批管理;
(二)Ⅱ类项目:对环境有影响,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减少对环境污染或破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管理;
(三)Ⅰ类项目:对区域开发和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管理。注1(注1:此条原文为:第四条 市环保部门按项目的性质、规模及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将建设项目划分为三类,分别实行核准审批和环境影响报告审批管理:
Ⅰ类项目:对环境基本无影响的中、小型建设项目,实行核准审批管理;
Ⅱ类项目:对环境有影响,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减少对环境污染或破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管理;
Ⅲ类项目:对区域开发和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管理。)第五条 我局对排污量大或有毒有害废物排放必须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的项目(以下简称重点管理项目),进行“三同时”跟踪管理。
第六条 我局建立环保审批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审会)制度,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进行集体审议。注2(注2:此条原文为:第六条 建立环保审批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审会)制度,广泛征询基层环保组织和项目受影响地区代表对审批提交的意见。)
第二章 审批组织和审批管理
第七条 我局发放申请所需表格及填表咨询,审查申请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决定受理或退回申请。
前款工作人员应当对受理的申请编号、签发受理回执,建立审批档案,并负责将申请材料送审审批处进行审查,并按期催办。对签发完成项目盖章、送达、分类,信息录入归档。
第九条 审批处负责办理审批工作的主办人员按其岗位分工,承办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的初审和后续跟踪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阅读全部申请文件、资料,审查申请是否属实、合理、可行;
(二)必要时联络申请人,进行调查和现场勘察;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与程度;
(三)审查其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其环保投资可靠性;
(四)对申请项目提出初审意见,起草审批文件;
(五)对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对其环评大纲和环评报告书的评审,并起草批复意见;
(六)对重点管理项目负责跟踪管理,组织对污染防治设施竣工检查和验收。
第十条 审批处长负责召集联审会并对审定的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文件的进行审核签发。
第十一条 我局主管副局长或局长负责以下项目环保审批的审定和签批:
(一)对全市环境保护有影响的首例项目;
(二)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三)水源保护区内的限制项目;
(四)其他须报局长办公会的项目。
第十二条 联审会议由审批处主办人和各区环保局代表参加,审批处处长主持,每周召开例会一次。涉及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和全市首例项目,应邀请有关处室、单位及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三条 须经联审会审议的项目:
(一)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Ⅱ类项目;
(二)水源保护区内设置的项目;
(三)拟进行重点管理的项目;
(四)不同意批办的项目。
联审会做出审批决定的内容:
(一)项目申请是否可以接纳,选址是否正确;
(二)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三)对项目的要求及批复意见。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十四条 我局设立环保审批收发文窗口,由专人负责申请材料的受理和审批决定的送达工作。
第十五条 申请项目环保审批时,应填写《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商局发《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一份(复印件),已领工商执照的,提交其复印件;属申办分支机构的,提交上级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应提交项目可行性报告或生产经营简要可行性分析复印件一份;
(三)场地使用证明一份(租或购房合同及租赁许可证或房产证复印件);
(四)扩建、改建、迁建项目须缴回原批准的环保审批文件;
(五)土地开发类建设项目申请环保审批时,还应提交深圳市发展计划局的立项批文(校验原件后留复印件一份)。
第十六条 我局对申请材料齐全的应受理申请,并发给受理回执。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由申请人补正后重新申请。注3(注3:此条原文为:第十六条 市环保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的应受理申请,并发给受理回执。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不宜受理,由申请人补正后重新申请。受理决定应在申请的当日内作出。)
第十七条 不能正确、完整填写《深圳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申请表》的,可委托有资格的环保中介机构填写。
第四章 审批程序
第十八条 对已受理的申请,由窗口值班工作人员按照分类管理规定对项目进行分类,并将属Ⅲ类敏感区项目和Ⅰ、Ⅱ类项目申请材料在受理当天转交分管的审批处处理。注4(注4:此条原文为:第十八条 对已受理的申请,由审批收发员编号后,将全部材料在一个工作日内移送所分管的审批员处理。)
第十九条 对Ⅲ类项目,属非敏感区项目的,由窗口值班工作人员在受理后一天内提出核准意见,报处领导签发;敏感区项目由分主办人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核准意见,报处领导签发。注5(注5:此条原文为:第十九条 对Ⅰ类项目,三个工作日内审批员必须提出审批意见,并交处领导签发。其档案材料在签批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交市环境信息中心存档。
第二十条 对Ⅱ类项目,主办人员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进行审查、现场勘察,并提出立项意见和打印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通知,报处领导签发。在受理建设单位环境影响报告表四个工作日内,主办人员应提出审批意见,报处领导签发。注6(注6:此条原文为:第二十条 属Ⅱ类项目,由审批员对申请及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现场勘查,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批意见。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对需要建设项目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以确定其环境影响程度的项目,由审批员提出处理意见,报处长审定后执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时间不计入审批工作日之内。)
第二十一条 对Ⅰ类项目,主办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资料审查、现场勘察,并提出立项意见和打印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通知,报局、处领导签发。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并经专家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批意见,报局、处领导签发。注7(注7:此条原文为:第二十一条 属Ⅲ类项目,在十个工作日内,由审批员将选址现场勘察意见及所有基础材料准备好并提交联审会审议,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环境影响报告书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间不计入审批工作日内。)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在收到后2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如有特殊原因经主管局长批准,期限可延长到45个工作日。
第二十二条 《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分三类,即一般项目类、餐饮娱乐类和土地开发类。
第二十三条 对深圳市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须提交局长办公会讨论做出决定。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四条 环境影响评价分《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报告书》2种书面形式,报告表为简要形式。
第二十五条 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环评工作。
第二十六条 《环境影响报告书》须先由环评单位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报市环保局审批处批准后,按批准的内容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二十七条 环境影响报告编制完毕,由建设单位报送市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经审批收发员登记,由收发人移交该项目的主办人员。
第二十八条 审批员在收到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后,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初审意见,交联审会讨论。
第二十九条 所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须附环境监察审核计划,环境监察计划是项目批复要求的一部分,建设单位须切实落实,并委托有资格的中介单位执行环境监察审核计划。
第六章 审批决定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决定采取同意和不同意两种形式,批复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同意项目的申请,应同时确定项目选址和环保要求,包括明确污染排放标准(或控制指标)、排放去向、防治污染措施方面等环境管理措施等;
(二)不同意项目的申请,应简要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审批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禁止设置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国家和省、市明文规定不得设立的项目;
(二)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必须符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要求,兼考虑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及改善;
(三)项目建成后,其污染物(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排放能达到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四)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要求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总量之内;
(五)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要求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污染行业项目须有切实可行的治理技术和措施,建设单位有适应技术和经济能力;
(六)在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内,不得建设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景观的项目。
第三十二条(此条废止)注8(注8:此条原文为:第三十二条 属Ⅰ类项目,在做出环境影响审批同意决定的同时,发给《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其他项目发给《临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待项目建设完成,环保治理设施验收合格后,发给《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此条废止)注9(注9:此条原文为:第三十三条 对投资较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量大,环评工作一时难以完成项目,如果污染负荷基本清楚、选址恰当企业法人对环保的义务和责任了解明确,可批复同意先行立项筹备,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据环评结论和专家评议意见做出审批决定。)
第七章 建设项目审批后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审批文件签发送达后15日内,收发人员应录入电脑信息,并把项目申报有关的全部文件、资料归档,包括:
(一)项目单位报送的环保审批申请的全部资料;
(二)调查、询问、勘察笔录;
(三)专家组评审意见;
(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批复意见;
第三十五条 根据建设项目的分类情况,其监督管理可分为:
(一)除重点管理项目外,水源保护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在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分别移交水源保护处,市环境监理所归档监管;
(二)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在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其一份移交市环境监理所负责日常检查,档案移交监督管理处存档监管;
(三)凡重点管理项目,在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其一份移交市环境监理所负责日常检查,另一份仍由该项目的审批员负责跟踪管理;
(四)对基本无污染项目,在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直接移交市环境管理信息中心存档。
第三十六条 重点管理项目实行定期申报检查制度,建设单位每月申报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监督管理部门每月定期检查。
第八章 审批监督
第三十七条 负责建设项目的审批人员工作过程中严格依法行政,廉洁奉公,做到“四不”:不渎职,不越权,不推诿,不徇私舞弊。“三要”:要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要对外来办事人员宣讲政策和法规;要热忱相待、排忧解难,为企业服务。
第三十八条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充分发挥部门间的监督机制,保证审批公正:
(一)监督处、监理所、水源处在非重点管理项目后续管理过程中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有异议的,可直接向审批主管副局长提出,并由主管副局长协调,不能协调解决的提交局长办公会审定;
(二)规划处对用地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有异议的,可直接向审批主管副局长提出,并由主管副局长协调,不能协调解决的提交局长办公会审定。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联络员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的特约监督员,可直接向局长提出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处理结果。
第四十条 对审批决定不服的申请单位,在收到审批决定后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此条废止)注10(注10:此条原文为:第四十一条《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分类目录》由审批处制定后,提交局长办公会通过后公布执行,每年修订一次,每年的五月至十月公布实施。)
第四十二条 各区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正确执行刑罚,加强对罪犯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省监管工作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分级管理,是对罪犯划分不同等级并予以相应的管束和处遇,应用级差效应强化管理的约束、矫治、教育、养成、惩戒和激励功能,调动罪犯的改造极性。
第三条 分级管理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罪犯的服刑时间和改造表现,并结合其犯罪性质和主观恶习程度而确定。第四条 分级管理的适用范围:正在服刑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罪犯。
第二章 级别标准
第五条 分级管理划分为四个等级:宽管级、普管级、考察级、严管级。
第六条 罪犯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可以定为宽管级。
(一)服刑时间符合以下条件之—的: 过失犯、渎职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以上;
原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
原判五年以上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五分之三以上; 原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二以上;
原判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起开始计算,执行有期徒刑三分之二以上;
危害国家安全罪犯、黑社会组织及带黑社会性质罪犯,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罪犯和累犯,原判有期徒刑的,执行原判刑期五分之四以上;原判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开始计算,执行有期徒刑五分之四以上。(二)改造表现具备以下条件的:
1.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服管服教;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晋级前已接受普级管理六个月以上;
3.晋级前三年内曾经获得减刑奖励或被评为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4.晋级前两年内没有受过降级处分。
第六条 罪犯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可以定为宽管级。(一)服刑时间符合以下条件之—的: 过失犯、渎职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以上; 原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
原判五年以上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五分之三以上; 原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二以上;
原判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起开始计算,执行有期徒刑三分之二以上;
危害国家安全罪犯、黑社会组织及带黑社会性质罪犯,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罪犯和累犯,原判有期徒刑的,执行原判刑期五分之四以上;原判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开始计算,执行有期徒刑五分之四以上。(二)改造表现具备以下条件的:
1.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服管服教;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晋级前已接受普管级管理六个月以上;
3.晋级前三年内曾经获得减刑奖励或被评为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4.晋级前两年内没有受过降级处分。
第七条 罪犯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应当定为普管级。(一)服刑时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 原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入监服刑一年以上; 原判五年以上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入监服刑一年六个月以上; 原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入监服刑二年以上;
原判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开始计算,服刑一年以上;
危害国家安全罪犯、黑社会组织及带黑社会性质罪犯,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罪犯和累犯,比照上述规定延长一年服刑时间。(二)改造表现具备以下条件的:
1.认罪服法;基本能遵守监规,服从管教;自觉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降为考察级、严管级的,重新晋升普管级前接受考察级管理一年以上。第八条 罪犯具有列情形之一,应当定为考察级。(一)入监后未能达到普管级条件的;
(二)严管级罪犯经过三个月以上严管,有悔改表现,解除严管的;(三)监狱“三分”领导小组认为应当定为考察级的其他情况的。第九条 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定为严管级:(一)凡被记过、禁闭的;(二)考察级罪犯被警告的;
(三)宽管级、普管级罪犯被警告,监狱“三分”领导小组认为应当严管的;
(四)有脱逃、行凶、自杀、哄闹监狱、劫持干警或工人等意向被列为危险分子,监狱“三分”领导小组认为应当严管的;
(五)脱逃捕回的;
(六)假释考验期间或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期间有违法行为被收监的。
第三章 级别升降
第十条 罪犯级别的晋升实行渐进制,从低向高逐级晋升。第十—条 罪犯级别的下降,可以逐级或越级下降。
第十二条 罪犯受警告处罚的,由原级别下降一级。认错态度恶劣的,可以降至严管级。受记过、禁闭处罚的,一律降至严管级。
被列为危险分子,监狱“三分”领导小组认为应当降至考察级或严管级的。
第四章 定级审批
第十三条 对罪犯定级,每三个月报批一次。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有严重抗改违纪行为的,可以随时报批。第十四条 罪犯级别升降,有下列情形之—,由分监区申报,经监区、狱政科审核,报监狱主管管教领导批准:(一)晋入宽管级的;(二)严管级升级的;(三)宽管级降级的;(四)降为严管级的。
第十五条 罪犯级别升降,有下列情形之—,由分监区申报,经监区审核,报狱政科批准:(一)考察级升普管级的;(二)普管级降考察级的。
第五章 级别处遇
第十六条 对不同级别的罪犯,给予相应级别处遇。第十七条 对宽管级罪犯可给予以下处遇:(—)呈报减刑、假释优于其他的级别;(二)符合法定条件和具有较好家庭条件的,准许离监探亲或参加集体外出参观活动;(三)准许从事事务性岗位工作,或特殊岗位劳动;
(四)准许与亲属共餐、同居;通信次数不限;重大节假日或获得减刑后准许与国内直系亲属通亲情电话。第十八条 对普管罪犯可给予以下处遇:(一)呈报减刑、假释优于考察级;
(二)家庭有重大变故确需本人回家处理,一贯改造表现好,确实没有脱逃危险的,准许请假离监回家三至五天;(三)准许从事一定的事务性岗位工作;
(四)一贯改造表现好的,重大节假日准许与国内直系亲属通亲情电话; 第十九条 对考察级罪犯,应当给予以下处遇:(一)符合减刑条件的,给予呈报;
(二)准许每月会见—次,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三)不得从事事务性岗位工作,不得从事分散性劳动;(四)不得与亲属共餐、同居。
第二十条 对严管级罪犯,应当给予以下处遇:(一)不予提请减刑、假释;
(二)严管期间不计入首次减刑的起始时间或两次减刑的间隔时间;(三)停止会见、通信、购物。特殊情况的,必须报狱政科批准;
(四)集中关押,实行强化管理、强化教育、强化改造行为规范训练;严格限制活动范围。
第二十一条 普管级和考察级罪犯在获得行政奖励、记功、减刑后,可给予高于本级别待遇的一定的优待处遇。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六章 级别标记
第二十二条 罪犯应当在左胸前佩戴级别标记牌。各级别标记牌的颜色如下: 宽管级为绿色; 普管级为黄色; 考察级为白色; 严管级为红色。
第二十三条 罪犯级别牌按司法部的式样由省局统一向部局订购、发放;各监狱负责管理和督促检查罪犯佩戴。第二十四条 对不戴、伪造、转借、丢失级别标记牌的罪犯,依照《罪犯考核奖罚规定》给予扣分或行政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从本省监狱调入的罪犯,应当保持原押监狱评定的级别。从外省监狱调入的罪犯,根据本办法确定级别。
第二十六条 保外就医的罪犯病愈或期满收监的,根据本办法,结合保外就医期间表现确定其级别。提解送回的罪犯,根据刑期的改变和危险程度确定其级别。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的“以上”包含本数。“执行刑期”包括减刑的刑期。加刑的,增加的刑期与原判刑期合并计算,并参照对累犯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女犯监狱和少年犯管教所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适合押犯特点的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监狱管理局“三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起施行。过去对罪犯分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原对罪犯划定的等级参照本办法作好衔接和管理工作。
五、罪犯会见、通信的有关规定 1.《监狱法》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的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第四十八条 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第四十九条 罪犯收受物品和钱款,应当经监狱批准、检查。
2.《司法部关于在监狱系统推行狱务公开的实施意见》附件《监狱狱务公开内容》有关规定
(1)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来往信件应当经过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应当予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
(2)罪犯在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会见时收受的物品,应当接受检查。(3)罪犯会见时,监狱按照不同的处遇级别,安排相应的会见方式。3.罪犯会见管理有关规定
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罪犯会见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罪犯会见管理工作,保障罪犯合法权益,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监狱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罪犯亲属、领事、律师和帮教等会见。
第三条 罪犯会见应坚持依法管理和有利于监管安全、促进罪犯改造的原则。
第二章 会见条件
第四条 罪犯服刑期间,可以会见:
(一)亲属、监护人;
(二)所属国驻华使领馆的外交、领事官员;
(三)受本人委托的律师或亲友;
(四)来监帮教的单位、社会团体人员;
(五)经监狱批准的其他人员。
第五条 罪犯在集训、禁闭、隔离审查、报请死刑复核期间,可以暂停会见。
第六条 罪犯的亲属、监护人,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收养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岳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养父、母,养子、女,继父、母,继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第七条 罪犯的亲属、监护人应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办理会见手续。
第八条 罪犯每月会见亲属、监护人1次,每次不超过3人,会见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未成年罪犯每月会见亲属、监护人2次,每次不超过3人,会见时间为60分钟;遇有特殊情况的,会见时间可适当延长。
第九条 罪犯所属国驻华使领馆的外交、领事官员,受委托的律师或亲友,来监帮教的单位、社会团体人员的会见条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会见办理
第十条 监狱应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罪犯会见日期,并提前告知会见人员。会见人员应按规定日期到监狱会见。第十一条 罪犯入监时申报、登记的亲属、监护人会见,由会见室审核办理。未申报、登记的亲属、监护人首次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办理。
第十二条 罪犯的港澳台和外国籍亲属、监护人首次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核、分管狱政管理工作的监狱领导审批后办理。再次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办理。
第十三条 省监狱管理局批准的会见,监狱狱政管理部门凭会见人员出具的省监狱管理局会见批件及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按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受委托的律师或亲友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核、分管狱政管理工作的监狱领导审批后办理。
第十五条 帮教单位、社会团体人员会见,应当向监狱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单位、社会团体的介绍信、公函和帮教人员的有效证件,经教育改造部门审查、狱政管理部门审核、分管狱政管理工作的监狱领导审批后办理。第十六条 专教罪犯的会见按专教制度办理。
第十七条 罪犯在集训、禁闭、隔离审查和报请死刑复核期间确需会见,由狱内侦查部门或有关办案部门审查、狱政管理部门审核、分管狱政管理工作的监狱领导审批后办理。
第十八条 会见人员超次数、人数、时间规定会见,或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查,分管狱政管理工作的监狱领导审核,监狱长批准后办理。
第十九条 会见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来监会见,由狱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办理。第二十条 会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办理会见:
(一)持无效证件或与所持证件不符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审核(批)的;
(三)精神和行为明显异常的;
(四)患严重传染病的;
(五)与罪犯案情有关联有碍罪犯改造的;
(六)携带危险品或其它可能危害监狱安全物品的;
(七)其它不利于罪犯改造的。
第二十一条 因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影响以及监狱安全需要等特殊情形,监狱可暂停办理罪犯会见,并做好告知、解释工作。
第四章 会见管理
第二十二条 罪犯会见根据分级处遇相关规定采取不同方式,在监狱会见室进行。监狱应当为会见人员会见罪犯提供必要条件。
罪犯因病重、病危、精神病、严重传染病等不适宜在会见室会见的,可由监狱安排在指定安全场所会见。
第二十三条 会见登记处警察必须认真核对、查验会见人的身份,确认无误的逐一登记,押身份证件,发给《会见通知单》、《会见证》,准予进入会见室。会见结束后,经核实无误的,收回《会见证》并退回所押证件,予以放行。会见人在会见前应将随身携带的物品存入监狱指定的物品存放处。
第二十四条 会见管理警察应根据《会见通知单》、《会见证》安排会见人到相应地点候见,告知会见时间、会见纪律及注意事项等,并通知罪犯所在监区。
第二十五条 监区接到罪犯会见通知后,应在30分钟内将罪犯带到会见室会见,押解罪犯会见的警力安排按有关规定执行。
会见室设在监管区外且没有封闭通道与监管区相连的,罪犯会见往返途中应加戴手铐。
第二十六条 会见的罪犯一律穿囚服,并佩戴分级处遇牌。宽管会见的罪犯应在会见室更衣房更换专用的会见囚服。第二十七条 会见期间,监区应安排一名监区领导或管教干事及若干名警察负责本监区罪犯会见的监听、监视和现场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少数民族罪犯、外国籍罪犯会见时可以使用本民族或本国语言交谈,但应安排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第二十九条 会见人员顾送物品仅限于必要的学习用品和适量的御寒衣物,并经会见管理警察检查、登记。
第三十条 需要在会见时顾送药品的,应由罪犯提前向专管警察书面申请,报监狱医院警察医生审核、分管医务工作的医院领导批准。
顾送的药品应有中文或英文使用说明书,经监狱医院警察医生检查后交由专管警察保管。
第三十一条 罪犯与会见人需要在会见时转交信件、物品的,应当提前向会见管理警察申请,报狱政管理部门审批。第三十二条 会见人顾送给罪犯的现金仅限人民币。负责收款的警察应当立即清点、登记入帐,并开具四联单,一联交会见人,一联交罪犯,一联交监狱财务部门,一联存查。第三十三条 罪犯或会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立
(一)谈论有碍罪犯改造或监管安全内容的;
(二)交谈代理以外事项的;
(三)私自传递信件及现金、通讯工具、毒品、淫秽物品、非法书刊等违禁物品的;
(四)使用隐语、暗语交谈的;
(五)非外国籍罪犯使用外国语交谈的;
(六)大声喧哗或举止不文明的;
(七)未经监狱批准,对会见进行照像、录像、录音的;
(八)不服从会见现场警察管理的;
(九)其它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妨碍监狱管理秩序的。
罪犯具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监狱应按照罪犯考核奖罚规定进行处罚。会见人员具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6个月内暂停会见;触犯法律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五章 会见室管理
第三十四条 会见室由狱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相关业务部门协助。
第三十五条 会见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警察,负责会见验证、登记、咨询、巡查监管和检查、接收顾送物品、现金等工作。
第三十六条 会见室可配备工勤人员负责辅助性事务。工勤人员须统一着装,佩戴工作(上岗)证。严禁安排罪犯在会见室劳动。
第三十七条 会见管理警察应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清正廉洁,热情服务,礼貌待人。第三十八条 会见管理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着装不整齐,举止不端正,言语不文明,态度不和蔼;
(二)故意刁难会见人员或随意延长、缩短会见时间;
(三)私自安排他人会见罪犯;
(四)索取、接受与本人工作有利害关系人员的宴请或财物;
(五)其它对监狱形象和改造工作不利的行为。
会见管理警察有前款所列行为,监狱应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罪犯会见管理办法》(粤狱〔2001〕144号)同时废止。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监狱管理局负责解释。
六、罪犯减刑、假释的有关规定 1.《刑法》有关规定
第七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
第七十九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第八十条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二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第八十三条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四条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第八十五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2、《刑法》修正案
(八)有关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
第四条规定,将刑法第五十条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五条规定,将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第六条规定,将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第七条规定,将刑法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第十五条规定,将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第十六条规定,将刑法第八十一条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第十八条规定,将刑法第八十六条第三款修改为:“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9次会议通过 2011年4月25日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1]8号)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现就相关案件审理程序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根据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二条 被告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限制减刑判决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
第三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案件,认为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适当,但判决限制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撤销限制减刑。
第四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上诉案件,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应当限制减刑的,不得直接改判,也不得发回重新审判。确有必要限制减刑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案件,认为应当限制减刑的,不得以提高审级等方式对被告人限制减刑。
第五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对被告人改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判处死刑后没有上诉、抗诉的案件,认为应当改判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
第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认为对被告人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对其中部分被告人改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被告人所作的限制减刑决定,应当在判决书主文部分单独作为一项予以宣告。
第八条 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的其他事项,依照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9次会议通过 2011年4月25日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法释[2011]9号)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人民法院2011年5月1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于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依法应当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确有必要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或者缓刑考验期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或者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或者缓刑考验期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或者第七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二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五十条的规定。
被告人具有累犯情节,或者所犯之罪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极其严重,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而根据修正后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决定限制减刑可以罚当其罪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三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但是,前罪实施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
曾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
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曾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2011年5月1日以后再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的规定。
第四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虽不具有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
第五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六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一人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2011年4月30日前后一人犯数罪,其中一罪发生在2011年5月1日以后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
第七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或者假释前实际执行的刑期,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
第八条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节或者系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3.《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二十一条 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或者发现了判决的时候所没有发现的罪行,由执行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4.《监狱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根据监狱考核的结果,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三十条 减刑建议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减刑裁定的副本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一条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二年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符合法律规定的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条件的,二年期满时,所在监狱应当及时提出减刑建议,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后,提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
第三十二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假释裁定的副本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监狱应当按期假释并发给假释证明书。
被假释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期间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撤消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人民法院裁定撤消假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第三十四条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其减刑、假释。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间提出抗诉,对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理。
(九)有哪些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亲情电话? 答:有下述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亲情电话: 1.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
2.亲人所在地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 3.思想发生较大变化需要亲人帮教的; 4.其它特殊情形的。
权限试点管理制度
为切实做好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试点工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6‟502号,以下简称“国税函„2006‟502号文”)的要求,以及国家出口退(免)税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下放审批权限试点地区
根据国税函„2006‟502号文的要求,通过对全省各地区出口退(免)税管理现状的全面摸底和分析评估,省局决定选择以下地区进行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生产企业审批权下放试点选择在佛山市全市五个区及江门市新会区;外贸企业审批权下放试点选择在佛山市顺德区及江门市新会区。
二、下放审批权限范围
审批权限下放后,原地级市国税局具有的出口退(免)税审批权限均赋予试点县(区)国税局,但按照总局有关规定须报省国税局审批的事项,仍应通过地市级国税局呈报省局。审批权限下放后,地市级国税机关仍要加强“免抵”调库的计划管理。
三、省、市、县(区)三级国税部门出口退(免)税管理职责
(一)省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工作职责 省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负责根据总局有关要求选择试点单位、制定试点方案,具体组织试点工作的开展,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定期将试点情况和在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向总局报告;负责贯彻落实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规定,对试点地区出口退(免)税进行业务指导、考核;在分配下达出口退(免)税计划时优先保证试点地区的需求;对试点地区出口退(免)税情况定期进行宏观监控分析,有计划地对重点出口企业进行退税评估分析、预警监控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定期将试点情况和在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向总局报告。
(二)试点地市级国税部门工作职责
审批权限下放后,试点市局退税部门要改变过去单纯“就单审单”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突出地市级退税部门出口退(免)税的管理职能。要将审批权限下放前直接从事出口退(免)税审核的人员转变为重点加强预警监控、评估分析及检查,并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立预警指标和数值,充分利用出口退(免)税的相关电子信息、金税工程信息以及海关提供的出口信息,对本市辖下试点县(区)的出口退(免)税进行预警分析。要加强出口退(免)税评估工作,建立出口退(免)税评估数据库,对新办纳税人新发生出口业务及纳税信用等级低的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应加大评估力度,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及时进行移交。对外贸企业应重点做好对出口增长率、换汇成本变动率、退税额变动 率、出口货物货源地、供货企业生产、经营及纳税情况、新增供货企业等方面的评估分析、预警监控工作。对生产企业应重点做好对出口增长率、退税额变动率、税负率、实际生产能力、出口商品范围、单价等方面的评估分析、预警监控工作。
试点市局应根据省局制定的试点方案研究制定本市贯彻落实办法,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试点情况的调研上报。要加强对试点县(区)局出口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县(区)局审批的出口退(免)税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各项手续、签名是否齐全,发函、回函情况及疑点挑过的处理等方面是否符合总局和省局的有关规定,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督促县(区)局做好出口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
市局主管出口退(免)税的局领导要亲自挂帅,加强内部协调,调动各有关部门和试点县(区)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
(三)试点县(区)级国税部门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出口退(免)税管理机构和各项制度,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
2、严格贯彻执行进出口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试点方案;
3、按照《广东省国税系统税收征管岗责体系(试行)》、《广东省国税系统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设置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组织做好出口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确保审核审批质量,防范骗税案件的发生;
4、根据市局制定的出口退(免)税评估办法开展评估分析工作,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做好对纳税人的日常检查及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出口退(免)税专项检查工作;
5、征、退税部门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共同做好征退税衔接工作;
6、做好对纳税人的出口退(免)税宣传及培训工作。试点县(区)级国税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审批权限下放相适应的出口退(免)税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认真贯彻落实试点方案,组织做好出口退(免)税审核审批工作,确保审核审批质量,防范骗税案件的发生;试点县(区)级国税部门在做好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出口退(免)税评估分析、预警监控工作,根据市局设立的预警指标和出口退(免)税数据库,结合本县(区)审核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出口企业的评估分析和预警监控工作,对本县(区)重点出口企业及新增出口企业、供货企业加大评估力度,对于审核审批及评估、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征、退税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征、退税衔接工作,及时传递视同内销征税等相关信息,按各自职责做好对出口企业及供货企业的实地调查、检查工作。
县(区)局主管出口退(免)税的局领导要加强对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组织领导,从人员配备、办公设备等方面对出口退(免)税工作提供保障,协调征、退税部门的衔接工作,并做好出口退(免)税审批工作,确保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试点县(区)局出口退(免)税管理岗位职责 试点县(区)级国税部门应设置以下岗位:出口退(免)税受理岗、出口退(免)税认定管理岗、出口退(免)税初审岗、出口退(免)税复审岗、股(科)长岗、主管局长审批岗、税政岗、调查岗、计会统岗、信息管理岗、档案管理岗。
对于实行二级管理的县(区)局,出口退(免)税受理岗、出口退(免)税认定管理岗、出口退(免)税初审岗可设在征收分局;实行集中管理的县(区)局的上述岗位均设在县(区)局出口退(免)税管理机构。
试点地区可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实行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必须做到不同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其中,初审岗与复审岗不得由同一人兼任,信息管理岗不得兼任初审岗、复审岗等工作。各岗位职责如下:。
1、主管局长审批岗
(1)负责对本县(区)出口退(免)税的组织领导工作;(2)负责对税源管理二股(科)审核通过的出口退(免)税进行审批。
2、税源管理二股(科)股(科)长岗
(1)负责组织全县(区)的出口退(免)税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督工作;(2)负责按照有关出口退(免)税法律、法规组织出口退(免)税审核;
(3)负责将本县(区)审核通过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报主管局长审批;
(4)负责组织全县(区)的防范骗税工作,对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
(5)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出口退(免)税检查及专项检查工作;(6)负责对本部门其他重要工作事项的监督、指导与决策;(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出口退(免)税受理岗
(1)负责接收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认定、变更、注销申请,初步审核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完整性;
(2)负责接收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预申报,将企业预申报的退税数据做计算机审核,并将预审结果反馈纳税人;
(3)负责接收本县(区)纳税人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式申报,并初步检查企业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装订是否符合要求;对符合规定的受理纳税人申报并出具受理回执,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将资料退回纳税人;
(4)负责接收本县(区)纳税人办理各项出口货物退(免)税证明的申请,初步检查纳税人报送的表格是否符合要求,所附的文件、证件及有关资料是否齐全,对符合规定的受理纳税人申 请并出具受理回执,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将资料退回纳税人;
(5)负责受理需审批的政策性事项的申请;
(6)对受理的各种资料分类进行登记,并按规定移交其它岗位;
(7)负责将需发放或退回的表单等资料发放或退回给纳税人;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出口退(免)税认定管理岗
(1)负责办理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认定手续,完成认定相关资料的审核报股(科)长审定后,将出口退(免)税认定资料中的有关内容录入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和征管软件中;
(2)负责办理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认定变更手续,完成认定变更相关资料的审核报股(科)长审定后,在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和征管软件中进行相应的数据调整;
(3)负责办理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认定注销手续,完成认定注销相关资料的审核报股(科)长审定后,在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中和征管软件中作“注销”处理;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出口退(免)税初审岗
(1)负责将本县(区)纳税人出口退(免)税正式申报的电 子数据读入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
(2)审核本县(区)纳税人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报表种类、内容及印章是否齐全、准确;
(3)审核本县(区)纳税人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的电子数据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是否一致;
(4)审核本县(区)纳税人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凭证的合法性、准确性、是否有效,与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明细内容是否一致;
(5)对审核无误的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及申请办理各项出口货物退(免)税证明资料和电子数据移交出口退(免)税复审岗,审核发现单证资料不齐、计算有误等需退回企业处理的退回出口退(免)税受理岗或基层税务分局,对有疑点的凭证交调查岗进一步落实;
(6)对审核中发现需做视同内销处理的,转交调查岗处理;(7)将需退回给纳税人的表单等资料转交出口退(免)税受理岗;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6、出口退(免)税复审岗
(1)负责对出口退(免)税初审岗提交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数据进行计算机审核;
8(2)对县(区)局直接受理企业申报和基层分局受理企业申报后完成初审上报县(区)局复审的出口退(免)税申报表进行复审,并对出口退(免)税凭证需重点审查的内容进行复审;
(3)对计算机审核中产生的疑点,打印出疑点表,对按规定可以进行人工挑过的,核实无误报经股(科)长审批后进行人工挑过,需交调查岗进一步核实的,交调查岗处理,对调查岗确认可以人工挑过的疑点,报经主管局长审批后进行人工挑过,对经调查岗调查核实有问题的,提出不予退税或再调查等初步处理意见交股(科)长审核后报主管局长审定;
(4)对纳税人申报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免)税专用)、出口收汇核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等纸质凭证有疑问的,对纳税人申报出口货物的货源、纳税、供货企业经营状况等情况有疑问的,移交调查岗处理,经调查岗核实符合出口退(免)税规定的予以审核通过,对经调查岗调查核实有问题的,提出不予退税或再调查等初步处理意见转股(科)长审核后报主管局长审定;
(5)对审核中发现需做视同内销处理的,移交调查岗处理;(6)对申请办理各项出口货物退(免)税证明的纸质和电子资料进行复审,审核无误的开具证明,对审核中发现有问题的退回初审岗;
(7)将审核确认的电子数据、出口退(免)税资料及开具的出口货物退(免)税证明提交股(科)长审核;(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7、税政岗
(1)负责本县(区)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督工作,制定相关的贯彻文件及管理办法;
(2)负责本县(区)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研;(3)审核延期申报出口退(免)税申请;
(4)审核需由省局审批的政策性事项,并形成对市局的上报文件;
(5)负责对本县(区)税务系统内部及纳税人的出口退(免)税政策业务培训工作;(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8、调查岗
(1)负责对内部其它岗位及其他部门转来的各种疑点的核实处理工作;
(2)负责出口货物税收函调的发函、登记、转函、回函,需要通过金税工程协查的,提交稽查部门发函;
(3)对审核中发现需做视同内销征税处理的,通知纳税人做纳税申报,并与征税部门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4)负责对本县(区)退税部门出口退(免)税业务的政策执行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5)负责对本(县)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其他依法应终止出口退(免)税事项、注销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 或者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被停止一定期限出口退(免)税权的纳税人的出口退(免)税清算审核工作,并形成清算报告上报文件;
(6)按总局及省局有关规定对本县(区)出口企业及供货出口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7)密切关注出口骗税新动向,对本县(区)的出口退(免)税业务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免)税的违法行为;
(8)负责将调查中发现有涉嫌偷骗税的疑点移交稽查部门检查;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9、计会统岗
(1)负责本县(区)出口退(免)税各类统计报表的编制、汇总和报送;
(2)负责跟踪本县(区)出口退(免)税进度,预测出口退(免)税规模;
(3)对于需返纳入库的已退税款,负责办理税款返纳手续;(4)对出口退(免)税指标的使用与结余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0、信息管理岗
(1)负责本县(区)出口退(免)税申报系统的推广、升级、培训工作;
(2)负责本县(区)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客户端的培训、维护工作;
(3)负责将本县(区)新增、变更、注销外贸企业的认定数据上报市局;
(4)负责将本县(区)特准退(免)税企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明细上报市局;
(5)负责下载、核查本县(区)消费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疑点,将补录的消费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上传市局;
(6)负责将本县(区)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疑点、消费税专用税票审核疑点上报市局;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1、综合管理岗
(1)负责草拟本部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信息报道,起草综合性文件;
(2)负责文件收发、传阅、保管、归档、立卷工作;(3)协助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等工作;
(4)做好本部门的内勤工作;(5)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2、档案管理岗
(1)做好出口退(免)税认定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 存工作;
(2)做好出口退(免)税申报、审核、审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工作;
(3)做好出口货物退(免)税相关证明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工作;
(4)做好出口退(免)税会统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工作;
(5)做好出口退(免)税文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
(6)做好出口退(免)税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工作;
(7)按照《广东省国税系统出口退(免)税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做好其他出口退(免)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和使用工作;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06-09
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管理办法全文06-03
广东环境保护通讯11-04
广东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06-29
广东省建设工程信息网07-18
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09-15
广东省水库管理11-16
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07-20
广东省建设工程监理条例及安全生产09-26
广东省农村管理区办事处暂行规定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