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精选8篇)
一、 卷面书写。(3分)
二、 你能正确读出拼音,写出漂亮的汉字吗?(10分)
sì nüè táo yě shū hū zhān yǎnɡ chǔ xù
dài màn tā xiàn jiǎn yàn chónɡ jìnɡ pín qiónɡ
三、火眼金睛(共6分)
1. 下面词语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担当重任 成绩优异 房屋牢固 发扬作用
B 认识深刻 调查深厚 态度端正 性格古怪
C 维持秩序 发挥威力 提高质量 珍惜时间
D 改正缺点 改善生活 分析形势 色调鲜明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顷刻(qǐnɡ) 华雄(huà) 潜水(qiǎn) 半晌(shǎnɡ)
B 号召(zhāo) 白术(zhú) 滂沱(pánɡ) 夹杂(jiā)
C 狩猎(shòu) 艄公(shāo) 川芎(xiōnɡ) 殡仪馆(bìn)
D 愧疚(jiū) 而且(ér) 应声(yìnɡ) 给予(jǐ)
3. 读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顾:①注意、照管 ②拜访 ③转过头看 ④珍惜、顾念
(1)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
(2)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 )
(3)小云雀左顾右盼,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 )
(4)外层蚂蚁奋不顾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 )
四、词语比拼 (共8分)
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①_____洁_____清 ②_____ _____辄止 ③处变_____ _____
④与_____ _____进 ⑤含_____茹_____ ⑥_____呼雀_____
⑦唯才_____ _____ ⑧_____瀑_____泉 ⑨_____ _____横溢
⑩料_____如_____
2. 下面六个词语都和“说话”有关,你能区分开吗?(只写序号)
①高谈阔论 ②闪烁其词 ③妙语连珠 ④欲言又止 ⑤口若悬河 ⑥吞吞吐吐
(1)想说又停止不说______ (2)不着边际地议论 ______
(3)滔滔不绝地说 ______ (4)遮遮掩掩,有所隐藏地说______
(5)巧妙风趣地说 ______ (6)想说,但不痛痛快快地说______
五、句子乐园。(共6分)
1.夏天的景色可美了,你留意观察了吗?请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写出夏天的勃勃生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蔷薇花的几片花瓣。(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这是一次幸福的航行,一次终身难忘的航行,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 )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5.仿写句子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同学们__________对老师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外积累。(13分)
1、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 。千万条柔柳 。 , ,各色鲜艳的花, ,形成了 。3
.2、 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人们从_______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________。动物让我敬佩,从____________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____________。动物让我感动,__________的老羚羊为小羚羊搭起生命桥,令我热泪盈眶。2.5
3. 课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分析了 的形势,提出了 、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 。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 的.人。我又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有大摆空城计的________,刮骨疗毒的_________,________巧施苦肉计。3.5
4. 运动会上,我们班同学参加了拔河比赛,我要用《古今贤文》中的句子为他们加加油:“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1
5.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中国第二大河是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了______________是源于象棋的词语,森林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1.5
6. 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不禁让我想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古诗。选自诗人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2
七、课外实践(按要求答题)。(10分)
(一)选择。
1、《长袜子皮皮中》皮皮和( )玩拍人游戏?
A警察 B医生 C护士
2.、皮皮为什么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写生日请帖?( )
A因为她请的朋友很多 B因为她边写边玩。
C因为她不爱学习,不会写很多字
3.金铃哪门功课学得最不理想? ( )
A.语文 B.美术 C.数学 D.英语
4、金亦鸣对金铃的教育主张是( )
A、尽力让金铃最好 B、任其自然发展
5、( )帮金铃提高了数学成绩
A、金亦鸣 B、李奶奶 C、孙奶奶
(二)诗句默写。
1、童孙未解供织, 。
2、两岸青山相对出, 。
3、 ,任尔东西南北风。
4、孤舟蓑笠翁, 。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1.两个数分别是15.36和1.035,它们的和是( ),差是( )。
2.一个数由6个百、4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9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3.把5.036、5.306、5.603、5.063、5.630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4.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约是2.4,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746.把60-40=20,705=2,20=4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7.把0.3缩小到它的是(),把0.3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8.9800克=()千克( )克=( )吨
9.一根木料长15米,把它锯成3米长一段,每锯一段要5分钟,锯完共用了( )分钟。
10.在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放花盆,每隔3米放一盆,每边可放( )盆,四周共要放( )盆。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0.45扩大到它的10倍等于450缩小到它的 。 ( )
2.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0倍。( )
3.明明量得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65€啊?5€啊?5€啊? ( )
4.三角形的任意一边一定小于其它两边的和。 ( )
5.从折线统计图中一定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
三、我会选(1分=5分)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A.大于B.等于 C.小于 D.无法确定
2.一个西瓜重4.25千克,与它大小相等的数是( )。
A.4千克25克 B.425克
C.4250克D.4千克250克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 )。
A.长方形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梯形
4.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cm和6cm,另一条边不可能长( )。
A.9cm B.10cmC.11cmD.12cm
5.把1.008米改写成以“分米”作单位的数是( )。
A.0.1008B.1.008C.10.08D.100.8
四、我会计算(32分)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8分)
6.94+1.78 15.13-13.6280636423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分=24分)
0.485+0.64+3.36 5.76+2.43+0.24+10.57
72.51-9.34-12.6610.75-1.86-2.75-3.16
14.02-4.5+0.989.5+4.85-6.13
429-4293+14.50 182+9982
五、我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9分)
六、我会应用(25分)
1.在一条长3千米的公路两旁栽树(两端都要栽),每隔8米栽一棵。一共栽树多少棵?
2.四(1)班学生进行广播操比赛,排了4路纵队,队伍长度22米,前后两排相距2米,四(1)班有学生多少人?
3.小东身高1.43米,小亮比小东高5厘米,小强比小亮矮0.02米,小强身高多少米?
4.修一条长192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96米,这条路如果由乙队修可以提前4天完成,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5.王叔叔要到天宇大厦的十六楼送文件,因停电使电梯停开,王叔叔只能走楼梯。他从一楼走到第五楼用了72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五楼走到十六楼,还需要多少秒?
七、我会推理(4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hé xié wn yn pí bèi xin mù
( ) ( ) ( ) ( )
yí huò gù zhí zhung liè fèi fǔ
( ) ( ) ( ) ( )
2、同音字组词(4分)
què ci jì qīng
扁( ) 理( ) 药( ) ( )蛙
麻( ) 色( ) 科( ) ( )蜓
3、辨字组词(4分)
拔( ) 塞( ) 稍( ) 辩( )
拨( ) 赛( ) 削( ) 辫( )
4、按要求写词语(6分)
近义词:震撼―( ) 流畅―( ) 特殊―( )
反义词:和平―( ) 敏锐―( ) 善良―( )
5、选词填空(4分)
教诲 教导
(1)小时候,父亲常常( )我,做人一定要讲诚信。
(2)老师的( )使我一生受用。
灵巧 灵活
(3)她能将学过的知识( )运用,所以学习成绩很好。
(4)即使是一根细小的电线,它也能( )地避开。
二、积累运用(16分)
1、按要求改写句子。(8分)
(1)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改为陈述句)
(2)天上的星星闪烁着。(改为拟人句)
(3)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改为被字句)
(4)年轻的松赞干布在拉萨隆重的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缩写句子)
2、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2)与朋友交, 。
(3)黄梅时节家家雨, 。
(4)水滴石穿, 。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2分)
三、阅读理解(28分)
(一)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10分)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君山,多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啊!
1、这是一首古诗的内容,它是 代诗人 写的《 》。
2、这首诗的原句是 , 。 , 。
3、短文中最后一句话是 句,把 比作 。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8分)
由于扩建校园,学校操场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看上去乱糟糟的,同学们下课活动起来也不方便。学校决定派我们班同学于今天下午把这些石头搬到墙角去。
凭我们的力气要搬动这些石头谈何容易啊!最小的也有二、三十斤,得一个力气大的同学才能搬走。大的呢?有七、八十斤,甚至上百斤。
这时,班主任老师说:“ ”就这么一句话,把大家的劲鼓起来了。同学们找来各种工具,五、六个同学一组,“预备――起”“预备――起”随着一声声口令,大家一起用力,石头翻了一个身,又翻一个身。就这样,同学们齐心协力,把一个有一个石头搬到了墙角。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胜利了!胜利了!”
这一座座“石山”终于在我们这些 小愚公 面前乖乖地让了路 望着宽阔的操场 我们欣慰地笑了。
1、请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2分)
2、照样子写词语。(6分)
大大小小(AABB式) 、、
乱糟糟 (ABB式) 、、
3、请给第四自然段中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4、请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同学们搬石头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同学们
的精神。(3分)
5、联系上下文,想想班主任会怎样说,天在文中横线上。(2分)
6、读了短文后,有想对老师或同学们说点什么,请写在横线上。(3分)
答:我想对( )说:
四、习作(3
题目: 我想对你说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语文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我班参加考试人数48人,优秀率72.92%,及格率100%,平均分86.85分。
二、试卷分析:
1、第一题给加点字注音,字音填写错误率很高,如:虐字拼音忘带两点,琴弦(xian)写成了xuan,陶冶(ye)写成了yie.2、第二题读拼音,写词语,这一试题主要考察学生识字、写字、掌握常用汉字的标准音,学习运用普通话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释析字义的能力。茂和储蓄以及遵命较容易出错,失分率比较高。
3、第四题写成语,虽然平时听写较多,但多数同学对成语意思记忆模糊,不能正确填写。
4、古诗、名言、谚语、歇后语这一题设计的主要目的考察学生对所学古诗文的积累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95%以上的学生都能熟读成诵,而且准确地写,几乎很少有错别字出现。
5、阅读与积累意在考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阅读知识的积累情况和学生所积累的阅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70%以上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拣”字很多学生错误填成“检”。
6、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物、事,平时对这些内容都有训练,学生都可以有话可说。学生能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精心挑选,突显中心,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最生动的、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85%以上的学生的文章能够条理清楚,结构完整。80%以上的学生的文章语言流畅,朴素、自然。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并提高语文技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继续把好基础知识关,为学生积累、灵活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技能,为学生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提供广阔的训练空间。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多读书,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积累,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不仅会说,还要会写。
3、复习阶段不仅要带领学生复习字词句,还要帮助学生理清书中的知识点,复习阅读写作的方法技巧和窍门。
4、学会读题审题,要养成“画题眼”的习惯,要求学生读两遍题后再答题,要反复琢磨,会分析出题的意图。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单位:翟坡镇中心小学
姓名:任
琳
一、读拼音写词语。(12分)
huì huī yòu huò kuànɡ cánɡ bì zhǒu wū yán kāi pì
()()()()()()
zhé xué jiū zhènɡ ɡuò lǜ yánɡ yì shū yuǎn shēnɡ yá
()()()()()()
二、辨字组词。(5分)
滥()彻()衷()墟()籍()
监()切()哀()虚()藉()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画出来。(6分)
逞(chěng chěn)强 燕(yān yàn)国 戛(gá jiá)然
造诣(zhǐ yì)琳(lín líng)琅 蜷(quán juǎn)缩
四、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窍门 爆炸 沧桑 箫条 B、热枕 纯扑 厌倦 嫌钱
C、耗废 模仿 字贴 琢磨 D、既使 渡假 巫陷 憔虑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应()不()()声()迹()()流离
()火()青 斑()()离()兔三()
六、按要求答题。(10分)
1、妈妈的呼唤声感动了我。(改为“把”字句)
2、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缩句)
3、金老师掏出五角钱,对袁鹰说:“你到外面买些杨梅。”(改为转述句)
4、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修改病句)
5、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真叫人陶醉。(改为反问句)
七、按课文内容或读读背背知识填空。(4分)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在扑翅膀。
2、智慧不凭 凭,友谊不在 在。
3、孤帆远影碧空尽。
4、鹬蚌相争。
八、阅读。(24分)
(一)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明,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亮暖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侯,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
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1、请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句能概括这个自然段段意的句子。(2分)
2、这位盲人为什么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用“√”选择)(2分)
①为他人照亮夜路。()
②怕别人撞到他。()
③既为他人照亮又不会被人撞倒。()
3、下列句子中的“明灯”指的是什么?请将序号填到()里。(2分)
a.明亮的灯 b、为他人着想的思想 c、放在明处的灯
①他们心中没有明灯。()②他们手上没提明灯啊。()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填序号)(2分)
①要学习盲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②我们夜晚出门都应该有灯照亮。
③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二)竹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雪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的气;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
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 种解释。(1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平凡()品格()不畏()
3、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3分)
4、作者从、的用途写出了竹子“全身是宝”。(2分)
5、为什么说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2分)
6、“岁寒三友”是指、、。(3分)
7、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2分)
九、作文。(30分)
题目:那一天,我真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填高兴、伤心、感动、难忘……),再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句子要通顺,不写错别字,书写要美观。
附:
参考答案
一、会徽 诱惑 矿藏 臂肘 屋檐 开辟
哲学 纠正 过滤 洋溢 疏远 生涯
二、略
三、chěng yān jiá yì lín quán
四、C
五、接 暇 销 匿 颠 沛 炉 纯 驳 陆 狡 窟
六、1、妈妈的呼唤声把我感动了。
2、母亲张望。
3、金老师掏出五角钱,叫袁鹰到外面买些杨梅。
4、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收听并记录当天的天气预报。
5、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七、1、站在树枝上叫 飞起来
2、年龄 心灵 一时平时
3、唯见长江天际流
4、渔翁得利
八、(一)
1、很多时侯,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
2、③(√)
3、①(b)②(a)
4、③
(二)1、①
2、普通 品质 不怕
3、用途 品格 品格
4、竹竿 竹笋
5、因为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所以说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
6、松 梅 竹(顺序可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86-02
在一次讲课当中,我突发奇想,将一个完整的文本横刀立截,一分为二。讲课的内容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且看我的教学现场:
我的“奇招”就是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1.出示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的句子,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2.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师:“‘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生1: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
生2: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生3: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
4.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齐读)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生补写结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龟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点头,好像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哩。
生2:我们高兴地看着小幼龟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处,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舒服。
生3:向导在我们的指责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所有学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他们和作者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都在为我们所做的拯救行动而高兴万分。
学生也以为这个故事与平常看到的环保故事一样有着美丽的结局了。这时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情感基调突然下沉:
“从同学们写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课堂中孩子们读着读着,先前的那种热烈高兴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震惊哑然的眼睛,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容。
5.我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注意到了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天呐,太想不到了,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伤了!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让人震惊啊!
生3:海滩上的这一幕,真是惨不忍睹啊!我们错了,我们是好心办坏事啊1
6.师:是啊!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读读这3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7.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生1: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
生2: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
生3: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
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也深入人心。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害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一、复习内容
本册1——8单元
二、复习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课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法,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所学的生字,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
3.熟练掌握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
4.复习掌握所学的词语,一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5.复习辨析近义词和词语的归类练习,掌握部分词语的反义词。
6.进行缩句和按要求改写句子的复习,能将“把”字句改写为“被”字句。
7.复习扩写和修改病句,进一步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
8.复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熟练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背诵指定的课文或片断。
10.复习有条理地记叙一件事,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三、复习方法
1种:可以采用先单项后综合的复习方法。即一个一个单项一个单项的过关。如,生字词过关后,再复习多音字,再句子„„就这样一项一项的过关。2种:也可以单元为复习点。一单元中先复习字词、句、再复习课文再课外阅读等,最后再综合复习。
3、题目练习要灵活多样。如复习“成语”时,可以这样进行:
(1)引导学生在复习时,记忆成语。如果单纯让学生听写或默写成语,全册近百条,掌握起来很困难,同时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采用游戏闯关的练习形式,每二十条为一关,一关一关的过,这样,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学习的欲望就会增强,复习起来会感到很有趣。待学生闯关成功以后,又可以设计成语填空的形式闯关,融会贯通。这样经过几轮闯关练习,学生就会牢固地掌握住这些成语。
(2)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成语。学生记忆过关后,再引导对所学的成语进行分类(按课本中积累运用中的类型为主):分别找出写人物品质的;写人物外貌的;描写风景的;描写事物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等等。分类之后,再选几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段或几段话,或描写景物,或赞美人物等等。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
(3)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可开展评选“龙王”的活动。由老师出第一个成语,学生在自己本上进行成语接龙。成语接得多的十名,可评为全班的“十大龙王”。其他人以次可评为“东海十大龙王”,“黄海十大龙王”等等。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练习,变成了妙趣横生的游戏似的快乐练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成语,使学习做到课内、课相外结合。这样一项内容一项内容的精心设计,学生就会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每一项内容掌握好了之后,再综合起来集中复习,学生就会很好地“温故知新”。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
四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个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目标:
1.能用钢笔书写端正、规范的汉字。
2.重点巩固精学课文内容,背熟县发展中心提供的十五个精彩片段。
3.牢固掌握练习中出现的知识点(词语搭配、扩句、点标点、对对子、改病句、排列顺序、词语归类、缩句、会给同辈写信,掌握一般信和信封的书写格式,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4.以基础达标(写作)为突破口,提高作文能力,能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事例,有条理地记叙一件事,写出篇幅适宜的作文。
5.阅读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沉浸其中悟情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复习内容:
(一)字、词、句
1、字
会认生字表
(一)的200个生字,会写生字表
(二)的200个生字。
练习的形式为:听写;看拼音写词语;同音字、形近字辨析组词;多音字组词等 注意:(1)生字表中同时出现的两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抛弃、智慧。
(2)容易写错、混淆的字。如“幻”和“幼”的区别。
(3)注意书写端正、规范,卷面整洁。
2、词语
(1)能正确读写每组“词语盘点”里的词语。
(2)能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3)四字词语
①正确默写本学期学过的成语,把词语补充完整,能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②握本学期的两个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杏林春满
③写园地四的关于动物的成语
3、句子
(1)感知比喻句、反语
(2)体会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如反问句。
(3)标点,注意逗号、顿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引号的使用,考试中对于加标点的题目一定不要漏做。
(4)默写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
(二)阅读
阅读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沉浸其中悟情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形式: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评讲,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5课和第20的四首古诗,以及印发的阅读练习题
(三)以写作为突破口,提高作文能力,学会给同辈写信,掌握一般信和信封的书写格式,做到语句通顺连贯,能在规定时间内有条理地习作,写出篇幅适宜的作文。
四、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03-12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11-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07-2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06-27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07-10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综合复习题03-07
人教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03-11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10-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05-28
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卷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