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推荐8篇)

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 篇1

[摘要]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其体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笔者通过对其代表性体裁的分析,以期管窥出肖邦音乐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肖邦 钢琴音乐 体裁 风格

肖邦的创作主要是器乐,且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所涉及的体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谐谑曲和叙事曲;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在这些不同的体裁中,音乐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各异,表现手段各具特色,形成了肖邦独有的风格。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体裁

肖邦创作了58首玛祖卡(mazurka)舞曲,这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乐曲的特征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为基础而创作的,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常常为混合大小调,大多是抒情性的。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其民族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波罗涅兹”舞曲(polonaise)是16世纪起源于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体裁,音乐典雅、庄重,三拍子舞蹈节奏。舞曲常用于军队的仪式行列,后来流行于宫廷,进而在欧洲广泛流传。肖邦创作的20首波罗涅兹舞曲,增添了悲壮、宏伟和爱国主义的气质,赋予了波罗涅兹舞曲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肖邦创造性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其音乐结构对称严谨,织体丰富多彩,节奏强劲有力,有较强的技巧性,采用装饰音和密集的和弦织体,具有丰满的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常表现出悲哀、忧郁、慷慨、激昂、雄壮和豪迈的情绪。

“叙事曲”(法文ballade)是一种富于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肖邦创造性地将叙事曲应用到了钢琴作品中,先后完成了4首气势磅礴结构复杂的钢琴叙事曲作品,从而开创了钢琴叙事曲器乐体裁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内容上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有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叙事曲吸收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因素,将叙事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抒情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倾诉了怀念故国,眷恋民族的感情。在曲式结构、和声调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叙事曲的音乐表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练习曲”(etude)是指专门训练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常常具有特定的技巧训练目的。肖邦创立了技术训练和艺术内容相结合的练习曲,其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的练习曲具有一定的音乐形象和感情内容,使练习曲发展为一种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体裁,成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

“前奏曲”( Prelude)是指在作品前面演奏的序引。肖邦的前奏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一般组曲中的前奏曲,肖邦继承了巴赫的传统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每首都写成了独立的作品,同样以24个大小调写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首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音乐情调丰富,乐思简洁,形式完美。

“谐谑曲”(scherzo)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8世纪中叶,“谐谑曲通常用作奏鸣曲、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代替小步舞曲。”肖邦的谐谑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同时又“远离了古典传统的风格”,把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谐谑曲是独立的单乐章的艺术作品,其结构庞大,富于展开,音乐形象对比明鲜,能容纳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突进快速、活跃的三拍子、生动的节奏、突发的重音、切分音、急剧的力度变化、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大胆的转调等手法,使谐谑曲不仅具有热烈、刚劲、诙谐、嬉戏、幽默、歌唱和富于幻想的特点,而且表现出了戏剧性、哲理性的内涵和史诗般的气势。

“夜曲”(nocturne)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创立的一种体裁。肖邦的夜曲是在费尔德的基础上发展的,早期的夜曲受费尔德的影响,风格恬静华美,多情细腻,音乐形象单一,带有伤感的情调。以后的作品则扩大了规模,大多具有不同形象的对比,常常表现出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征,使夜曲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音乐意境。肖邦的夜曲旋律悠长,速度缓慢,如诗如歌,同时充满了激情和内在的张力,在结构上大部分为三部曲式,有较大规模的展开。他将歌唱性、宣叙性和装饰性的华彩熔合在一起,伴奏织体变化频繁,节奏精巧特异,旋律错综交织,音区对比并置,和声色彩微妙。

二、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

通过几种代表性体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肖邦在对音乐体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把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舞曲、叙事曲、夜曲和练习曲等体裁形式提升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从肖邦的体裁及其作品来看,其总体风格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方面:

1.肖邦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抒情,充满着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欢乐,写作手法简单,风格华丽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兰民族独立斗争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转到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的悲壮、忧愁和愤怒,开始出现了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也开始出现英雄主义的音乐形象和爱国主义的个人情感,写作手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肖邦的旋律吸收了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旋律形式具有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的特点,歌唱性是肖邦钢琴音乐的总的风格特征。尽管在他的玛祖卡、波罗奈兹舞曲和叙事曲等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戏剧性、史诗性和英雄性的宏伟雄壮,但音乐在根本上却始终保持着歌唱性的特点。同时,在歌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性的风格。

3.肖邦的音乐是从波兰民族的土壤中生长的,他吸收应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独有的音乐语汇。在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以及夜曲等作品中,不仅具有典型而丰富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也再现和反映了波兰民族的精神。他把民族的音乐与欧洲音乐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音乐。

4.肖邦的音乐以主调和声为主,同时贯穿复调的技法。他的和声具有古典音乐的严整性和根据性。他常常使用中古调式、交替调式和大胆的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他喜欢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并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他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也探索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他的和声的逻辑性是以声部的流畅进行为依据的,其声部进行灵活自由、幅度宽广、低音浓厚、纤细单纯。他的音乐织体大多为旋律加和声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丰富多样。

5.肖邦在曲式结构方面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能表达音乐情感的适合于自己性格的结构形式,在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波罗奈兹舞曲等作品中大多采用灵活自由的混合曲式结构。

6.肖邦在他的圆舞曲、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突出特定的节奏;在幻想曲、谐谑曲和叙事曲中,又使节奏灵活多变。但从总体来看,肖邦的音乐个人随意性较大,有一定的即兴因素,其节奏比较自由,具有高度的伸缩性,这也正是肖邦对于“自由速度”(tempo rubato)的大胆探索。

7.肖邦的音乐是诗意性的,尤其是那些小型作品,如:前奏曲、练习曲、即兴曲和夜曲等,音乐总是表现得优雅如歌,诗意连绵。一些大型作品也同样具有浓郁的诗意。肖邦通过诗意性的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极大地抒情性。

8.肖邦是一位以钢琴音乐来抒发爱国情怀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是与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神圣主题密切相连的,他对祖国深刻而强烈的热爱,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总过程,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总方向。”

总之,肖邦的钢琴音乐是独创性的,他的钢琴音乐体裁特征突出,风格鲜明,他为钢琴音乐体裁及风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唯民.钢琴诗人肖邦的波兰情结[J].北京:音乐研究,1999,(4).

[2]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3]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 [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4.

[6] [美]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7]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8] [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 篇2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泱泱历史的大国, 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悠久深厚、博大精深。音乐风格在发展与积淀中, 形成了中国化的艺术特点。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生根时间不很长,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钢琴事业无论从教育或演奏水平来看, 整体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钢琴音乐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使它们在长时间演奏中, 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

一、中国化的音色处理

意境、感性概括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整体特点。从中国音乐欣赏的角度而言, 音乐的意境主要是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乐色彩。因此中国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主要是模仿其他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过程, 产生出有别于西方音乐创作的中国化的音乐风格。

储望华先生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改编而成钢琴曲《二泉映月》, 以各种倚音和颤音巧妙地模仿二胡的滑奏和颤吟, 创作时为模仿二胡在不同把位上的演奏拉宽了作品的音域及力度变化, 民族风格独特, 韵味十足。

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先生自琵琶曲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十面埋伏》, 以各种轮指惟妙惟肖的模仿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颗粒感及音乐色彩的紧张感, 别有一番韵味。丰富了古曲的艺术表现力, 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领域开拓了崭新的表现空间。

黎英海先生根据古琴作品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阳关三叠》, 以复调对位的手法及多变的钢琴织体, 进行了新的创造。使改编后的曲目不但保留了原古曲的韵味, 亦融入了钢琴化的写作手法, 乐曲呈现出多元的技术融合形态。

二、创作特点的多元化

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 战争、歌颂祖国、讴歌大好河山、反映民族生活及传统文化的题材占据很大一部分, 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代表作品主要有《红星闪闪放光彩》、《映山红》;《我的祖国》、《浏阳河》;《新疆组曲》、《十面埋伏》等。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之精华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题材丰富多彩。

钢琴音乐创作的选材也多种多样。一是以祖国各地的优秀民歌作为创作素材, 例如黎英海编曲的《民歌小曲五十首》, 将传统民歌的旋律及韵味以钢琴的方式表现出来, 丰富了传统民歌的传承及繁衍方式, 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力。二是将中国乐器的著名器乐作品进行改编, 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三是对歌舞剧音乐进行改编, 歌曲如《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等。四是运用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的创作, 如《小奏鸣曲》等。

三、民族性的旋律特点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着“民族化”的旋律风格, 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 如《百鸟朝凤》等。调式上较多地采用了民族调式, 在旋律中多次用转调, 且融进一些地区音乐因素, 作品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中国化。

旋律极富民族韵味, 取材广泛, 好的演奏者要广泛地了解作品取材的地方音调、民族器乐的演奏特点、地方语言的声韵特点, 才能更好地将乐曲的韵味和特色准确表达, 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直接引用古典或民间的旋律进行编创, 包括传统器乐曲的改编曲、民歌主题变奏曲及其它引用民间现成旋律的改编曲。

中国音乐讲究抑扬顿挫、音腔高低曲折, 虚实结合。如在钢琴曲《皮黄》中, 以京剧里最主要的板式作为结构, 借助一波三折的戏曲板式变奏手法, 以传统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 生动地描绘出一段段充满丰富情趣的中国戏曲场景。因此在演奏中, 旋律线条的点的突出、声音的层次和音的虚实浓淡的变化, 是传递出中国音乐作品旋律民族性风格特点的重要特点, 从而表现出音乐特殊的韵味和意境。

四、与西方音乐创作之比较

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偏重于音乐的理性思维, 乐曲结构偏向严谨, 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 音乐体裁尤为规整严谨。而中国音乐创作的结构依附于内容的表现, 音乐大多根据内容和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展开, 与西方理性、规整的音乐结构相反, 中国音乐的布局较为自由, 以表现音乐、表现主题为主要目的。

西方的音乐创作早已以多声部为主, 将钢琴的音域利用至最大化, 作为乐队来进行统一构思, 各声部相互抗争而又融合, 音响色彩宏大。中国的音乐始终以单音音乐为主要组成部分, 旋律以线性为主, 以其他声部的映衬来突出音乐作品的旋律主题, 有着独特的中国韵味。

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形式多样,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多以模仿、借鉴西方音乐的体裁形式为主, 例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

总结

中国钢琴作品借鉴世界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技巧, 深入挖掘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中国的钢琴作品在前期走过了模仿西方创作手法之后, 依据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更好地对中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理解中国本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对于把握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及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门德尔松音乐风格初探 篇3

关键词:门德尔松  浪漫主义  风格特点

一、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的生活虽然比较优越,但是由于当时处在“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压迫下”的德国,市民中间盛行着庸俗、保守、狭隘的社会风气,他也深感不满;特别是对当时所流行的华而不实、只供消遣娱乐的音乐十分反感。他一方面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力图创造出更富于严肃的思想内容的音乐。他认为德国在音乐及其他艺术上,都应该凌驾于欧洲其他国家之上,他的老师策尔特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民族音乐家。由他首创的6卷48首《无词歌》是他鲜明创作风格的代表,这些短小精致的作品通过生活中习见的体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具有极强的歌唱性,形式简洁完美,情感真挚淳朴,流露出一种安宁、和谐。他的音乐语调缓和,趣味高雅,线条清晰、淡雅,室内性很强。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一)继承性与独创性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有着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创作理念,又有着浪漫主义时期的浪漫和幻想。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等这些在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体裁和他的钢琴小品一样都是鲜明的抒情因素占据首位。古典的体裁和浪漫的情愫相结合,是他创作生涯的主要音乐风格。同时在艺术创新的视角上,门德尔松认为没有新的道路可以走,艺术的基本原则是普遍和永恒守恒的,任何所谓新的道路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当有人向门德尔松提出,认为他的序曲《仲夏夜之梦》是完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候,门德尔松则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仲夏夜之梦》与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使用了相同的创作准则,自己并没有所突破,只是两个人都应用了相同的创作原则而已。而在此之后他所创作的清唱剧《圣保罗》、晚期的《伊利亚》是他少有的大型而严肃的作品,可以从中追溯到亨德尔和17世纪意大利宗教合唱的影响。而本文我们所讨论的这首曲子,体裁形式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在众多浪漫主义当代流行的体裁形式中,门德尔松却拾而弃之,单单钟情于古典主义形式,并且将多种形式继承发展。在古典主义形式的旧酒瓶中装上浪漫主义感情的新酒,这一比喻恰好可以说明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

(二)浪漫主义幻想性

用 “浪漫主义”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个历史时期,则指向了19世纪前后西方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历史,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思想支配着大多数音乐家创作的时期。它表现为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走向相信自己、相信个人的经验,更表现在艺术家疯狂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并且摆脱传统的束缚。如果和18世纪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性”相比较,那么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就是在强烈地推翻一切“理性”的桎梏。浪漫主义作曲家通常将创作诉诸心而不诉诸脑,作品往往与文学相结合并且极富幻想性,门德尔松作为浪漫主义早期的作曲家之一,创作特征中也显示出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性特征。

门德尔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幻想题材的作品。他的幻想创让他创作出许多民间童话、神话,并且流传的奇异形象常常大自然的光明世界有着联系,又或是从幻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叙事的和历史传说中的汲取形象。门德尔松的“幻想”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是对幸福生活,光明未来的富有诗意的解读。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喜悦、欢乐和阳光的气氛,与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所标榜的幻想风格相比,更带有一些高贵典雅的气质,我想这也与他良好的门第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他的生活中没有那些令人不齿的阴暗面,所以相比较其他受苦受难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就不免“喜气洋洋”,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作品中缺乏矛盾性与斗争性,但纵使这样也不能掩盖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幻想性的独特特质。

(三)崇尚大自然

门德尔松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如《g小调威尼斯船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苏格兰交响曲》、《仲夏夜之梦》等均是其对风景优美的大自然描摹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门德尔松在旅行中因为美景触动突发灵感写成,有些作品常常由于灵感太频繁而暂时搁置创作,等回到驻地时完成作品。《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的少年成名作,是他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重要作品,而他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深刻情感令人惊叹。而富于仙境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音乐画面,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作曲家幸福美满生活和积极向上心境的真实写照。本文所重点分析的曲子也同样具有描绘大自然的特点,在用于表现作品风格特点的一系列演奏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揭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出游的盛大场景,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和周围明朗欢乐的气氛,而这种创作手法的使用与作曲家热爱自然之心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结语

门德尔松具备古典主义时期丰厚的艺术修养,并且尊重传统、力求遵循严谨典雅的古典标准,他并不赞成浪漫主义一味地热衷于中世纪的创作倾向。但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这依旧给门德尔松的创作带来深远影响。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文学、诗歌以及各种人生体验,无论是传统的大型清唱剧、交响曲还是管弦乐序曲、无词歌,还有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和描写,还是为自己纯器乐作品添加的标题,门德尔松看重的都是个人的情感与感受,这正是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艺术价值观。从今天看来,门德尔松的音乐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形象特征、完整的结构体系,以及所选的内容和题材到运用的手法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所以无论对德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份瑰丽的文化珍宝。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周铭孙.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朱延丽.西方钢琴艺术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张晓蕾.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7]王薇.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教育,2012,(11).

音乐风格毕业论文 篇4

关 键 词: 乡村音乐;特征;风格;演唱

On the style of popular music——country music [Abstract] The origin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are discussed.The early style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country music in 1980’s, the revival of country music in 1990’s and the singing features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It points out that, the singing technique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singers should be studied exactly, to mak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soun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op music singing in China, and create new forms and new wor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ountry music;features;style;singing

目 录

一、引言.................................................................................................................4

二、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4

(一)历史的因素..............................................................................................5

(二)地域、水土的因素..................................................................................6

(三)民族的因素..............................................................................................6

(四)乡村音乐风格的形成..............................................................................7

三、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8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8

(二)乡村音乐的发展......................................................................................8

四、乡村音乐的音乐风格.....................................................................................9

(一)早期乡村音乐风格..................................................................................9

(二)20世纪80年代乡村音乐风格的演变...................................................9

(三)20世纪90年代乡村音乐的复兴...........................................................9

(四)现代“新乡村音乐”时期发展............................................................10

五、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及启示.......................................................................11

六、结

语.......................................................................................................12 致辞.......................................................................................................................13 参考文献:..............................................................................................................14

一、引言

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和风气的混合产物,主要由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决定。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作品风格的成熟时期。该时期,音乐为人类历史写下了辉煌篇章,节奏随同与旋律、和声等要素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音乐上,“风格”表示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等元素结合时的特征与方法。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对于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的选择是不同的。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同时受到不同人各不相同的审美力、旨趣、情绪和伦理观念等支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赋予了音乐风格以不同的特色,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音乐风格也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机械单一到灵活多样的历程。

作曲家用以表达其音乐思想的材料是声音、音色、和声及节奏等要素,这些材料构成“内容”,而用收集、连接、对比等手段显示出材料之间的次序与组织的方法就构成了曲式。早期人类的音乐材料只是单

一、机械,无小节线限制、无节拍规律性的简单低级的节奏。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们均尝试着在传统的曲式中运用新的材料,或以实验性的新曲式来表现传统的材料。表现音乐情绪仅靠节奏已无法完全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因此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逐渐与节奏一起成为表达音乐情绪的主要因素。到了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综合化,更适合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创作手法也日臻丰富、成熟。

二、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地域、水土, 不同的民族、语言, 都会有着不同的音乐情感表达方式与风格。形成音乐情感表达方式与音乐风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由于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间习俗和民族语言等不同, 每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的音乐体系,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不是音乐美的一般因素,而是由音乐家的创作个性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独特

魅力,音乐风格的形成是音乐家成熟的标志,它是音乐艺术历史发展中的阶段。因此,不是所有的音乐创作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绝不是纯形式上的,它是在人种、国别、宗教等因素下,有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表现出来的。音乐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它是从音乐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代表特征,它即与音乐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有涉及到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所以才会形成巴赫,莫扎特,贝多分等大音乐家的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音乐风格的含义:音乐风格是音乐家创作的独特标志,是音乐艺术历史发展中的阶段,是音乐家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一)历史的因素

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 宗教化的结果就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所形成的声乐演唱方法, 都具有既要表现真实的感情, 又要有所节制的特性。比如美声唱法中, 即使表现的是感情极其激烈的音乐, 其演唱也是比较有节制的。在这一方面有些像我国京剧的表现方式, 由于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比较节制。而流行音乐是近、现代才在拉、美等国家得到发展, 所以, 流行音乐的许多方面都受到拉、美等民族音乐的影响。如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 同美国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 我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中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音乐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从远古至明清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就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来说,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论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一百多年来, 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 但我国的音乐文化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而发展的。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的演奏者和作曲家们吸收了美国各种音乐流派的风格,使用的乐器和演奏风格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与此同时随着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不断发展,赖曼礼堂的音乐设施却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1974年,在距市中心14公里的郊外修建了新剧场,第一次开放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亲临现场。每到周六,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全美200万人通过这里的卫星转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来收听此节目。从1967年开始,每年入秋时节,国际乡村音乐大赛都在纳什维尔举办,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都会以到这里登台献艺作为自己艺术生涯中一个辉煌的时刻。

(二)地域、水土的因素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水土, 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的环境。环境对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活的人, 就会形成豪爽、泼辣的性格;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生活的人, 就会形成温柔、细腻的性格。音乐也一样, 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例如, 在环境恶劣的陕北高原所产生的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满山红》、《边区好地方》等, 这类民歌的曲调高亢奔放而又深沉质朴, 音调嘹亮清脆、委婉秀丽、粗犷有力,近似呼号, 穿透力、空间感极强。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所产生的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牧歌》、《雪山》、《嘎达梅林》等, 这类的民歌与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所赋予蒙古人民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 和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有关, 这些民歌的音域较宽, 旋律婉转细致,多用颤音、波音等装饰性手法, 极富地方民族特色与风格。

在西方,乡村及西部音乐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们主要是由南部白人和在阿帕拉契亚山脉以东的那些白人所创造的。开始于20年代,它起源于阿帕拉契亚山脉以南的民间音乐。这种音乐包括我们称之为西部摇滚以及一种带有布鲁斯风格的音乐,当时在西部很流行。很多年来这种所谓乡村音乐受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及布鲁斯音乐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摇滚音乐的影响。反过来,它也影响着美国的流行音乐。尽管人们仍然把它叫作疯狂的粗犷音乐,但现在人们都认为乡村音乐已经进人了音乐的主流。因此, 不同的环境可形成不同的音乐, 同时也可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三)民族的因素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性格。如地广人多的国家, 人们的生活因为有安全感而较随意, 甚至有些散漫;地小人少的国家, 人们的生活会因为大国的影响, 缺少安全感而紧张, 甚至是带有侵略性的恐惧。这种民族的特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的风格与表现形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流传于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 数不胜数。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族源、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也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在演唱(奏)形式, 演唱(奏)方法, 曲调风格及其音阶、调式或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 有着各自的民族风格和地区色彩,美国乡村音乐更早起源于英格兰、爱尔兰及苏格兰18、19世纪到美国来的移民。爱

尔兰当时的乡村民谣对其产生主要影响。20年代第一个乡村音乐组就出现了,同时引进了弦乐的方式,弦乐队的音乐,曲目其中包括民歌、宗教音乐都给美国西南部乡村人民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20年代那种粗犷的音乐形式,随着大小城镇的广播电台的兴起逐渐地流行开来,随着音乐不断传播,新的地区特色像路易斯安那州的带有法国方言的音乐歌词慢慢地融人到了整个国家乡村音乐主流当中。

(四)乡村音乐风格的形成

乡村音乐,顾名思义原是一种民歌.它是从美国东南部白人农业区的传统民歌衍生而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曲调朴实无华、伤感哀怨。十九世纪初,已成为美国音乐的山个组成部分。乡村音乐虽然渊源久远,而且旋律优美,但一直湮没在农业地区.文化较高的大城市里的听众一直认为它是一种粗俗的乡下佬的音乐,不值得一听.到了本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汉克·威廉斯的歌手,首次在大城市公演乡村音乐.为了吸引听众,威廉斯留着一头长发,演出时他有时身穿饰贴着金属小圆片的牛仔装,混身金光闪闪:有时又穿一身豪华的晚会礼服,显得十分气派。但因演奏缺乏训练,歌词内容又不合时局,再加乡村音乐一直被认为是穷人的音乐,所以仍不能博得城市听众的喜爱.60年代,美国大学生对山种情调伤感的美国南部黑人民歌—乡村布鲁士产生了兴趣,于是这种慢四步的黑人爵士乐开始流行,并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由此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真正上生土长的美国乡村音乐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并非音乐本身不好,主要还是由于政洽方面的原因.到了70年代的后期,乡村音乐才时来运转.当时美国主要的电台、电视公司竟相播放乡村音乐,唱片公司大量灌制乡村音乐,一些音乐厅也开始演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从音乐角度来看乡村音乐,形式非常简单,但它能给人们一种震撼力,它的特征促进了流行趋势。乡村音乐最迷人方面基本上是来自这么一个事实,即它更注重旋律和感觉。乡村音乐表达一种和谐、一种优美、一种韵律,用抒情的手法带来一种轻松,当然也有些例外。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 不同的作曲家会在以下三个方面使音乐形成不同的风格:

①在歌曲创作方面, 同一首歌词不同的作曲家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歌曲。从唱法上来看: 有的将它创作为用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 有的又将它创作为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 而有的甚至将它创作为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从声种上来看: 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 都是作曲家创作的选择;从演唱形式上来看: 作曲家们将其创作为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合唱等都有可能。

②在器乐曲创作方面, 同样一个音乐素材, 作曲家们可将它创作为某一乐器的独奏曲, 也可将它创作为重奏、协奏、齐奏、合奏曲等。③在民歌或乐曲的改编方面, 同样一首歌曲或器乐曲, 不同的作曲家可将其改编成不同的演唱、奏形式, 不同的演唱、奏风格。

总的来讲, 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与历史、地域、民族、语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还将会有新的音乐风格产生, 使音乐百花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当代的一种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部农村及偏远山区,主要来源是英国的传统民间歌谣,同时也受到宗教音乐的影响。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最早期的乡村音乐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乡村牧场的劳动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后期发展与演变中,乡村音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旋律流畅,朗朗上口,传唱性较强。在唱法上,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以独唱和有声部的小合唱为主。在乐器上,早期乡村音乐主要以吉他、班卓琴和小提琴为主要伴奏。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乐队的配置发生了变化,乐器以电吉他、电贝司、鼓、键盘为主,再加入特色的民间乐器。如班卓琴、曼陀林、夏威夷吉他等。

(二)乡村音乐的发展

乡村音乐从农村走向世界并在世界流行乐坛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经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的。从它的发展历程上看,它经历了早期乡村音乐———山地音乐(Hillbilly music)、西部摇摆(WesternSwing);20世纪40年代的蓝草音乐(Blue GrassMusic)、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五六十年代的乡村摇滚(Country Rock)、乡村民谣(CountryFolk);七八十年代的新传统主义音乐(NewTraitionalism)、新乡村音乐(New Country)以及90年代的乡村音乐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历程。

四、乡村音乐的音乐风格

(一)早期乡村音乐风格

乡村音乐最早的自身演变是从“牛仔音乐”和“西部摇摆”等音乐形式发展而来的。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了变化。例如,“西部摇摆”最初作为提琴乐队演奏的一种新风格,使提琴手和吉他演奏者与钢琴弹奏者还有其他弦乐器演奏者浑然一体,并且发展成乡间爵士乐的一种形式。进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乡村音乐受到其他流行音乐形式的影响,逐渐加入钢琴和弦乐和背景合音等成分。在音乐风格上,既有乡土特色,又有流行音乐的时代气息,使传统的乡村音乐更加流行化。其音乐的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也称“蓝草音乐”。常用两三个声部的“和音”,最常用的乐器有曼陀林、班卓琴、小提琴、口琴等。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当说,40—60年代乡村音乐向新音乐形式的演变,本质上是沿着乡村音乐的主体所进行的“分歧性”演变。

(二)20世纪80年代乡村音乐风格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乡村音乐潮流“新传统主义”主要是以“复兴传统音乐”为口号,在音乐元素上保留乡土性和民间性。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被称为“乡村音乐的改良者”,他将大量的流行元素融入乡村音乐中。他的嗓音厚实、粗犷,略带沙哑却又不失温存。如《Lady》、《We’ve Got Tonight》、《Island In TheStream》等歌曲都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取得不错的成绩[4]205。显而易见,真正的乡村之声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了“新传统主义”流派。至80年代中后期,流行乐坛上又出现了“新传统主义潮流的延续———新乡村音乐”(New Country)。“新乡村音乐”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回归本土根源的乡村音乐形式。

(三)20世纪90年代乡村音乐的复兴

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开始向全球进发,很多乡村歌手逐步成为家喻户晓的国际级巨星,如仙尼亚·唐恩(Shania Twain)、文思·基尔(Vince Gill)以及费斯·希尔(Faith Hill)等。仙尼亚·唐恩是90年代中期最受欢迎的女乡村歌手。她的成功绝对是个奇迹,她将新的抒情歌曲与新的乡村民谣巧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她将乡村纯情风格转化成无比的亲和

力,在《I’m Gonna Getcha Good》中增加了民谣元素,与之前的《Man!I Feel Like A Woman》等专辑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仙尼亚·唐恩拥有很特别的美式鼻音,在她演绎的歌曲中,弦乐伴奏和和声的配合是相当绝妙的。在仙尼亚·唐恩的音乐中,经常加入硬摇滚的音乐成分,使摇滚乐和乡村音乐得到有机结合,成为“新乡村音乐”的典范。

费斯·希尔对乡村音乐的最大贡献是从“蓝草音乐”出发,将乡村音乐的演唱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她的演唱具有很强的宣叙性,节奏鲜明。她不断地吸取摇滚乐与爵士乐的成分,并将其与流行音乐形式相结合,将欧美乡村音乐的演唱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费斯·希尔的音乐里,有乡村音乐的朴实、自然、亲切,也有古典美的特质,还有中低高声区音色的统一和技巧的转换。她在演唱中强调字与字的强弱对比以及同一个字不同力度的对比表现,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对比转换处理得恰到好处。费斯·希尔光彩夺目的演唱,又一次证明了90年代中期的乡村音乐听众比以往更加年轻化了。

(四)现代“新乡村音乐”时期发展

“新乡村音乐”虽然在近现代西方流行音乐史上被作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所有具有乡村音乐风格的音乐的统称,但严格意义上讲,它是特指乡村音乐发展到八十年代时产生的“新传统主义”潮流的延续。在“新乡村音乐”时期,乡村音乐与摇滚乐实现了第三次结合。虽然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要回归到传统乡村音乐时期,但在音乐制作方式上仍借助着流行音乐的手段,加进了更多的背景合音,电声乐器的运用也相应加强了力度,因此在“新乡村音乐”时期创作的乡村音乐中摇滚乐的成分越发加重,这种带有浓厚摇滚风的乡村音乐同样得到了众多乐迷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新一批年轻的艺人,他们将乡村音乐与摇滚良好地融合在一起,不但是歌手更是创作人。如加斯?布鲁克斯(Garth Brooks)、仙妮亚?特温(Shania Twain)、文斯?基尔(Vince Gill)等,他们都是“新乡村音乐”的典范。综上所述,摇滚乐在乡村音乐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摇滚乐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事实上,纵观整个流行音乐史,无论中外古今,像这种互相渗透融合的现象是常有的事,它不断推动着全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如果我们能主动认识这种现象,并积极运用于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必将带来有益的创新成果。

五、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及启示

乡村音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传统的乡村音乐从19世纪的弦乐曲和传统叙事歌中发展而来,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把吉他,外加班卓琴和口琴乐器的伴奏,歌手便可以尽情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和忧愁。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结合, 和歌手的完美诠释。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是我比较喜欢的乡村音乐人约翰·丹佛的代表作《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其演唱技巧表现在: 整首歌曲首先以音准的准确性为基础,以掌握标准的吐字,平衡完美的和音为辅;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声音的自然性,到了歌曲的中间部分开始要注重节奏、节拍的强弱控制,掌握连音和断音的技巧。同时,要以真挚的情感贯穿全曲。从对欧美乡村歌手成功经验的理解与认识可以看出,正确的歌唱,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来诠释情感,让歌唱更具色彩。情感变化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它支配着声音的音高和色彩。

与此同时,选曲的重要性也决定了演唱的是否成功。选对了歌曲,把握和表达好情感,让声音具有不同的色彩,使歌曲更有层次感、表现力更强、更具有完整性。这也是歌手建立自信的基础。音色指的是乐音的音质,这种音质以“音的色彩”予以描绘。

音色是嗓音的第二特征,它也是乡村音乐演唱的突出特质,它对于流行音乐演唱来说更有价值。音色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表达真实情感的必要条件,通过音色才能表达出歌词中的鲜明情感。在乡村音乐演唱的教学中,把握音乐风格的同时,还要从音色的角度上考量。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反映在音乐作品中会形成独特的风格,使演唱更加丰富多彩。自然放松的歌唱是音色形成的基础。因此,歌唱时的自然与放松状态是心理的自然状态。它是相对的,是以自然的放松转变为歌唱时的放松为前提的。在流行音乐演唱中,有各种音色被使用,如明亮、温暖、气声或者清晰,等等。乡村音乐的演唱,在这些音色的基础上准确表现乡村音乐的突出特质。对咬字的处理也十分重要,清晰、纯正的咬字是歌唱的前提条件,清楚地发声是咬字的必要因素。作为表演者,必须深度挖掘隐藏在深处的情感能量。声音表达、身体语言、歌词的清晰度、音域和声区,都必须百分之百地切合歌曲需要传达的信息并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应循序渐进地练习,学会逐渐掌握这些技巧并在演唱实践中运用这些技巧。

六、结

通过对乡村音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引发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对未来的探索。这就是,既要有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还要挖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的新形式与新作品,紧密结合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时尚和多变的特点,创作出既符合时代风格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流行音乐作品。乡村音乐是普通劳苦大众的音乐,普通人民的音乐,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认同感。乡村音乐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来向人们表达心意,这是其他音乐所不能做到的,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情感,就是说他们在艰苦生活中并不感到孤独,其他人也非常理解,人们可以在音乐中找到一种发泄孤独的一种力量。通过以上梳理,使我们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在音乐风格分析方法上能有个清晰的认识,并根据他们对风格分析方法的摒弃、革新和创造,来为我们民族音乐风格的研究提供借鉴。

致辞

在本文完成之际,感慨万千。本论文每一段文本的输入之中都有我辛勤的汗水。半年的设计时间虽然短暂,我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由衷地感谢关心、教诲、帮助、支持和鼓励我完成学业的老师、朋友和亲人。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徐幸,半年来她在学习、科研上一直对我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热情鼓励,为我创造了很多锻炼提高的机会。徐老师洞察全局、高屋建瓴,为我的论文的顺利完成指出了很好的方向,徐老师渊博的知识、宽广无私的胸怀、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和对问题的敏锐观察力,都将使我毕生受益。无论是教书治学,还是为人处事,她都足以让我高山仰止。尤其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老师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有勇气有力量继续走下去。包括这篇论文,老师不厌其烦,多次予以催促与修改,让我感动感激不已。她是我一辈子的恩师!

我不知道我的明天会怎样,我只知道和你们在一起的这些单纯美好的时光,永远永远不会再有。在此我谨向我的导师以及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老师、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交响音乐民族风格特征分析 篇5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交响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民族,不论它经历的历史长短,这个民族所创造的音乐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交响音乐开始发展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进入一个逐步发展的时期。本文以民族风格为切入点,研究中国1950-1960年间的交响音乐创作作品,试着通过分析这个时期的文章来探讨关于中国交响音乐民族风格的问题。

关键词:交响音乐;民族风格;评论

交响乐诞生与十八世纪欧美产业革命后,而各种纯粹外来的音乐形式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初,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经八十多年。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有着相适应与特定的文化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必然受到人类整体音乐文化演进的影响。交响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往往是指一次交响音乐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民族性的特征。在中国交响音乐中,对许多作曲家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这个领域里作曲者可以表达乐思的天地异常广阔,作曲家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素材、等进行创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它可以直接反映中华民族的思想、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中国交响音乐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民族风格的特点,并在建国之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交响音乐开始发展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进入一个逐步发展的时期。本文对中国1950-1960年间的交响音乐作品评述的期刊文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这十年间的评论文章并不多见,本文选取部分评述观点予以分析。

晓风、张允仁、方暨申三人对于同一部作品——朱工一的“序曲”的评论存在争议。晓风认为“这首序曲的旋律是零碎而贫乏的,作曲者以为五声音阶的堆砌或应用平行二度、四度、五度等就可算是民族化的和声,以为只要多用几处奇特的节奏就可以写出自己民族的音乐,无疑这是不对的想法”。而张允仁说“作曲家在他序曲中所运用的和弦全部是‘四度堆砌’的和弦。很多中国作曲家都早已为这种和弦富有中国风格,也早有人在作品中试用过,只是没有像朱工一在这首序曲中处理得那么大胆自由,而且是贯彻全曲。他告拆人们四度堆砌和弦是可以作为处理中国作品的方式之一的”。方暨申认为“四度音程的运用,在东方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哈窿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以及蒙古、印度、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都有显著的存在。它并不像我们民间音乐中的某些小七度音程那样更带有特殊性,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特征”。苏亚的《评“英雄海岛红旗飘”交响曲》认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是长呼吸式的、宽广的旋律、它来自闽南民歌“四季歌”。第二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是朴素而简练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特点。这是采用闽南民歌“索罗连”写成的。这一主题表现海防前线军民在复杂而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劳动建设的英勇乐观的精神。第二乐章在前奏之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听到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音调。它表现出威武而刚强的精神。

了解不同风格胎教音乐选择法 篇6

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来听。烦躁的时候就听一听《自新大陆》;慵懒的时候听一听《杜鹃圆舞曲》;悲伤的时候听一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发脾气的时候听一听《田园》;睡醒的时候听一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时候听一听《拉德斯基进行曲》;跟小宝宝讲话的时候听一听《摇篮曲》;运动的时候听一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春天来临的时候听一听《春》。让您的小宝宝接触多元的艺术,接触不同演奏形式,不同艺术风格的乐曲,不管是欢快的、悲伤的、沉静的、梦幻的、激情的、淳朴的,让小宝宝在音乐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培养小宝宝的艺术潜能

多人认为孕妈妈听的音乐应该以轻柔的为主,实际上,音乐应该更加多元化一些。因为,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会带给胎儿的不一样的感受和影响。以下列举孕妈妈孕期必选的十首乐曲,孕妈妈们,快去听听吧。

·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做个勇敢的宝宝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抚平焦躁的心情

·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 ——特别适合在早晨睡醒后倾听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感受力度与节奏

·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感受清新与自然

·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感受春天早晨的气息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在细腻的乐曲中享受宁静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激情澎湃中感受无限活力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妈妈无尽的爱,在乐曲声中与小宝宝说说话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体验春季盎然的感受

胎教音乐的五个注意事项

山东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初探 篇7

山东是汉代画像石精品荟萃的地区之一。不论在分布区域、数量, 还是画像石本身的精美程度方面, 都首屈一指。山东汉画像石分布广泛, 全省各地都有发现, 其中以临沂、济宁、枣庄最为集中, 济南、潍坊、泰安、等地也不乏精品。其存在形式繁多, 取材内容广泛, 雕刻技法全面, “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集起来, 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1)

山东汉画像石产生时间较早, 从西汉文景时开始, 至东汉末期, 延续了300余年, 历经从滥觞到繁荣的长足发展。

西汉是山东汉画像石的起源时期。早期存在形式以石椁为主。图像内容大体只有树木等极其简单的物像。到西汉中期, 内容才开始增多, 出现了人物、建筑等。至晚期, 石椁墓分布范围扩大, 数量增加, 图像内容也更为丰富, 出现了神话祥瑞、历史故事、车骑出行等, 雕刻手法也从单一的阴线刻发展出凹面线刻, 从而使图像更加立体。

王莽至东汉早期是山东汉画像石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其建筑形式增多, 除了石椁, 还出现了石室、地上建筑石阔和石祠, 画面内容日趋丰富, 位置布局也逐渐呈现固定格式。同时, 还发展出了浅浮雕与减地平面线刻雕刻技法, 并广泛应用。

东汉中晚期是山东汉画像石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山东汉画像石存在形式多样, 题材内容繁杂, 边饰花纹丰富, 雕刻技法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新发展出高浮雕及透雕, 形象刻画生动准确。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权高度集中统一的时期。山东汉画像石的产生与盛行, 除了与两汉时期政治巩固,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等有关之外,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自春秋战国以来, 人本思想逐渐兴起, 汉初倡导的“无为而治”已不能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 于是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适应汉代统治者的需要, 被统治阶级广泛推崇与重视, 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而山东是儒家“四大圣贤”孔、孟、颜、曾的主要活动地区, 其思想在山东的影响自然最为广泛深刻, 儒家学说对山东汉画像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尊崇先古、恪守周礼、君臣父子以及忠孝节义等系统规范的儒家思想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上深深影响着山东汉画像石, 反映这些正统思想的图像比比皆是。

儒家的孝道思想对汉代丧葬观念影响极大。统治阶级倡导孝悌观念, 从而使厚葬之风盛行。山东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极具浓厚的礼教色彩, 画面中出现了众多帝王将相、忠臣烈士、孝子贞女的题材内容。

两汉时期, 石头有着特殊的神圣意义, 人们认为石头能防止尸体腐烂, 在上面刻画美好的愿望还能助墓主升仙, 石头成为人们美好信念的寄托。这也是汉画像石盛行的原因之一。

与两汉其他地区盛行的汉画像石相比, 山东汉画像石有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从题材内容上看, 山东汉画像石的题材种类繁多, 内容宏丰。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 栩栩如生的乐舞百戏, 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以及帝王将相、义上刺客等历史人物故事。这些在其他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虽也能见到, 但山东汉画像石却有自己的特色。

历史人物题材是汉画像石的特色内容。而山东汉画像石上历史故事的图像数量居全国之首。由于山东是儒家发祥地, 相对其他地区而言, 儒家思想对山东汉画像石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深刻。画像石中出现了众多儒道圣贤的画像, 如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嘉祥、长清孝堂山、济宁等地均有发掘。画像石呈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

山东汉代画像石中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面的层出不穷, 画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渔猎、酿酒、以及纺织、冶铁、造车等多方面的情况, 这在其他地区汉画像石中很少发现。虽然只是作为局部出现, 但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 想象丰富的神话祥瑞题材在山东汉画像石中屡见不鲜, 尤其是出现了大量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图像, 很多神仙世界的描绘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整个画面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反映了汉代山东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从构图方式上看, 山东汉画像石属于“密集型”, 其画面结构细致绵密, 紧张繁杂, 几乎每个部位都被占满, 常以花草虫鸟等小物填塞多余空间, 不留一丝余白。为了在有限空间内反映出多种题材内容, 山东汉画像石往往采用分层分格的结构处理, 这是其构图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 通常是把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车骑出行等不同题材罗列起来分层刻画, 整体画面十分饱满。

山东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灵活多变。在画面构图上有采用散点透视法及鸟瞰法, 这种散点透视的构图, 为表现众多场景和庞杂内容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 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复杂多样, 全面精致。迄今所见的各种雕刻技法在山东汉画像石创作中均有应用, 如:阴线刻、凹面线刻、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高浮雕及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都有众多优秀代表作品。但山东汉画像石大多数还是属于阴线刻和凹面线刻。山东汉画像石对线条的把握趋于成熟, 形象刻画细腻精准,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能表现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如“武氏祠、孝堂山的石刻线条, 挺拔浑厚、富有刚劲的弹性, 具有一种为画家们所追求的浓重的‘金石味’。” (2) 这是其他地区的石刻所不及的。

就表现方法而言, 山东汉画像石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善于展示汉代社会生活场景, 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 还开始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不同阶级形象刻画的方式不同, 个性特征逐渐明朗化, 重视整体态势及神态的表达, 与之前的艺术作品相比有很大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 山东画像石中也出现了一些剪影效果的人物形象, 其面部表情很难刻画, 仅凭服饰、动作难以准确表露身份, 因此各个形象旁皆有标明人物身份。

山东汉画像石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它反映了汉代人民的艺术精神和气质, 至今仍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山东汉画像石造型生动、题材丰富、雕刻精巧, 其艺术成就对后世的雕塑与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存在, 为后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图像资料。其史学和艺术价值之高, 吸引着众多学者纷至沓来, 悉心钻研, 确立了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传统艺术遗存中的瑰宝。山东是汉画像石艺术较为发达的地区, 当地汉画像石出土较多, 资料丰富, 并以严谨的构图、精美的雕刻而著称于世, 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从多方面入手, 着重探讨山东汉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山东,汉画像石,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齐鲁书社, 1982.

[2]汉代画像石[M].文物出版社, 1984.

[3]赖非、丁冲、万良.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J].考古, 1989 (8) .

[4]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册[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0.

[5]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6]岩.中国表情[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7]礼仪中的美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音乐风格初探艺术论文 篇8

韦伯的成功还在于他对器乐作品的创作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为单簧管所创作的三部协奏曲,时至今日仍是单簧管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作,本篇论文主要探讨韦伯单簧管协奏曲的作品音乐风格总述,并探索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指出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韦伯 浪漫主义音乐 单簧管协奏曲 音乐风格 艺术价值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1790-1910年)是继“维也纳古典主义”之后,笼罩在十九世纪舞台上的一个巨大的艺术流派,是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一个时期。[1]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被称为“德国歌剧之父”,他是19世纪初期活跃在德国浪漫主义乐派的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他的歌剧《魔弹射手》于1821年首演,在六个月之内席卷了整个德、奥境内的剧院,而成为了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这也使韦伯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韦伯在器乐作品的创作上也很有成就。最为成功的要属其为单簧管所创作的三部协奏曲。《小协奏曲》(Clarinet Concerto Op.26)、《第一单簧管协奏曲》(Clarinet Concerto No.1 in f minor, Op.73) 、《第二单簧管协奏曲》(Clarinet Concerto No.2 in b E Major, Op.74),在单簧管发展史及演奏中,至今也是堪称最为经典之作,以下就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音乐风格与艺术价值做一些分析。

可以说“浪漫主义”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个性的种种权威作出的强烈反叛。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承袭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与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

一、作品风格

在单簧管作品的定位上,韦伯被视为介于莫扎特与勃拉姆斯之间新旧风格的传承者,承接了古典时期莫扎特对单簧管音乐的开发,更进一步在这类音乐的创作上适度地体现出浪漫风格的特质。

通过演奏其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创作风格可以明显地通过作品的技术特征体现出来。这些技术手段从各个方面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进而塑造出他的作品风格。这些创作技法不但是韦伯创作博采众家之长的映照,是作曲家个人独特音乐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一块块铺路石。这些创作特征赋予韦伯的音乐辉煌澎湃的民主性、典雅优美的抒情性及生动活泼的戏谑性,成为其单簧管作品风格的鲜明写照。

(一)、辉煌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

韦伯是介于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音乐家,但他的作品风格依然明显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存在。前苏联著名音乐评论家鲍里斯-阿萨菲耶夫(Boris Asafyev)认为:“韦伯的创作中,属七和弦显然过多,这种和弦适应一切的能力,使韦伯那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宝贵种子的萌发受到了抑制。” [2]

韦伯这位德国浪漫派先驱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他对单簧管情有独衷而为演奏家贝尔曼所创作的三首协奏曲充分发挥了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的出众特质和独特美感。单簧管灵活的性能使它可以轻松地演奏掠过多个音阶的长音,且以能连续吹出琶音著称,用于独奏极富表现力。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遵守着古典式结构。单簧管第二协奏曲首先在弦乐急驰的旋律中开始了作品的前奏部分,而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前奏他首先将作品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呈现了出来,这也是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格局。乐队将第一主题演绎为辉煌而富于激情的前奏。

(二)、柔美炽热的浪漫抒情风格

抒情性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浪漫主义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

韦伯的风格是自由而灵活的,大多数作品是受到诗意的启示而创作的。他的抒情才能对于细节的把握和诗意的想象力主要表现在他全曲的抒情部分中,这些旋律洋溢着柔美和炽热的表情。

韦伯将歌剧与器乐作品音乐语言融为一体,他不仅让乐器优美地歌唱具有丰富的表情,而且以之烘托、渲染戏剧氛围,赋予作品更多戏剧性因素。优美歌唱的旋律尤为强调突出了德意志般的浪漫抒情色彩。第二协奏曲的慢乐章单簧管完全是在歌唱,如女中音的宣叙调,各个声部也是在对话之中进行的。韦伯在乐曲中以浪漫主义时期圆号为特征的乐队色彩的整个演变过程中,他是最富于想象力的先驱者,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如何使圆号的轻柔的光辉、单簧管的天鹅绒般的抚爱、小提琴音色的清晰等别具风味地结合。

韦伯的音乐特点是曲调表情细致,旋律富于歌唱性,伴奏也较为丰富。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在慢乐章委婉流转,单簧管充分发挥其音色纯美的特点,在宁静中表现浪漫精神,韦伯给了单簧管辉煌的生命力。

nlc202309012218

(三)、热情活跃的谐谑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韦伯将谐谑风格带入单簧管协奏曲中,其特点为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与附点的运用。常在乐曲的第三乐章回旋曲式中不断地穿插进这些非常有趣的段落,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二、历史地位

俄国音乐学家罗加尔·列维茨基在《管弦乐队讲话》中对其评价说“格外敏感地揭示单簧管的无限艺术性能的作曲家是韦伯,没有一个人像韦伯那样留下了那么多直到今天仍然被奉为典范的绝妙的单簧管独奏作品。”[3]韦伯将歌剧与单簧管作品音乐语言融为一体。他不仅让单簧管优美地歌唱,具有丰富的表情,而且以之烘托、渲染戏剧氛围,赋予单簧管作品更多戏剧性因素。韦伯的音乐中洋溢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特有的清新自然,全无后期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宣泄。

三、艺术价值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韦伯的单簧管作品透视出精湛、高超、典雅、高贵的艺术气息,这是从他对单簧管乐器有着深入骨髓的了解而获得的。折射出作曲家内心深厚的艺术内涵,展示出韦伯光辉灿烂的艺术人生,呈现出一曲曲永载古典音乐史册的辉煌乐章。

韦伯的单簧管作品为后期作曲家在拓展单簧管演奏作品上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他对R.舒曼、F.李斯特、瓦格纳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作曲家们极力寻求着更为生动贴切的音乐来表达单簧管的美,他们赋予单簧管以丰富的人性内涵,高超绚烂的演奏技巧以及独具魅力的音乐,使得单簧管那令人陶醉的美能够完整地展现在当今的舞台上,让世人能够充分领略她的高贵与华丽。

参考文献:

[1]. 斯坦利· 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16):P141;

[2].(德)米歇尔·莱纳特.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韦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P207;

[3].(苏)罗加尔·列维茨基.管弦乐队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2):P166。

作者简介:李洋(1984—),女,硕士,管乐演奏与教学。现任广州珠江交响乐团单簧管演奏员。

上一篇:人事档案代理流程图下一篇:黄河水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