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系列介绍(精选4篇)
《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小说,作者对男人构成的政治官僚系统、虚假的礼教,深恶痛绝,其中的人物,大家了解哪些?
一、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贾宝玉一出生,背负着家族好几代做官的荣华富贵,一方面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也过早承担了父祖辈功名烜赫的压力。以今天青少年的心理角度来看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男孩子,正是读初中的年龄,身体刚刚发育,对大人加在他身上的世俗功名价值充满了叛逆。他不断试图要从男性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虚假价值中逃脱,宠爱他的母亲、祖母、姐姐、妹妹,甚至和他一起长大的丫环,构成一个纯女性的世界。他因此形成了一个偏激的反男性主义观点。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一段话常被引用,也被用来证明贾宝玉的怪癖。
但是,《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小说,作者对男人构成的政治官僚系统、虚假的礼教,深恶痛绝,连他自己的父亲“贾政”也不例外。有人认为贾政这个名字正和俗语中的“假正经”相合,作者对男性官场的反讽不遗余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三岁的少年贾宝玉渴望活出他自己,渴望摆脱大人加在他身上的虚假价值,他如果活在今天,同样会讨厌政治人物“浊臭逼人”,讨厌学校的教科书,讨厌短视功利的考试,讨厌现实社会为了权力与财富的尔虞我诈。
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感觉着刚刚长成了的身体,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他渴望单纯的爱与被爱,他渴望可以在同样未被世俗价值污染的同伴中保有一生一世的纯洁。
《红楼梦》一开始,贾宝玉身边的十二金钗,几乎都在十五岁以下,史湘云、林黛玉、探春、迎春,都比贾宝玉小一两岁,惜春最小,只是八九岁的小女孩,大宝玉一岁的是宝钗,大约十四岁多,王熙凤也不会超过二十岁。年龄对阅读《红楼梦》是一件重要的事。《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事实上全部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结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
贾宝玉认为男人“浊臭逼人”,他指的男人是长大做官以后的男性,丧失了人性的单纯与梦想,日日沉沦在权力争夺与财富贪婪中,贾宝玉便以完全叛逆的姿态标举出他自己的生命体格。
贾宝玉是十三岁的少年,他的生命像一朵春天正待开放的花的蓓蕾。贾宝玉又是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洪荒时代留下来的一块顽石。贾宝玉以人的形象来经历人世间的繁华,他又要在领悟了一切爱恨缠绵之后,重新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回到一块顽石的初始。顽石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们自己身上,常常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耽溺情爱,眷恋繁华,纠缠牵挂不断的自我;另一个解脱生死,领悟无常,来去无牵挂的自我。
二、贾宝玉是叛逆的青少年——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 青春有着一方面往圣洁发展,另一方面耽溺沉沦的各种可能。十三岁,身体刚刚发育的少年,他感觉到生命奇妙的变化。他对生命充满无知,也充满了好奇,他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
《红楼梦》一开始就用诗句描述了贾宝玉的状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许多人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写自己的少年自传。如果这个猜测正确,那么这一首自述性的诗句似乎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与自责。我们总是以为“叛逆”是对他人的背叛。但是,从《红楼梦》来看,曹雪芹真正叛逆的竟是自己。 潦倒不通世务,愚头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许多的自责、许多的惭愧、许多的忏悔,使《红楼梦》充满了少年青春不可解的感伤与孤独。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确使许多青少年“无故寻愁觅恨”,身体上刚发育的种种,使敏感的心灵悲喜交加。
写青少年的感伤忧郁,是文学上常见的主题;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即是一例,但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红楼梦》。贾宝玉其实正是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年龄,对人生似懂非懂,他很想像一个大人,用理智的价值去规范自己的生活,但他又常常情不自禁,会耽溺在感官的世界,好奇地探索自己还十分陌生的身体。他遇见了表妹林黛玉,直截了当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大人们都骂他“胡说”,因为林黛玉生长在苏州,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读者知道,他们真的见过。在神话的世界,宝玉曾经是一块石头,黛玉曾经是一株绛珠草。石头日日用水浇灌绛珠草,绛珠草才活了下来。
我们是否也曾经在一生中遇见过同样的事,一个人,第一次见面,觉得熟悉,觉得以前见过,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我们能想起来的事,只是此生而已。前世的记忆,我们都记不得了,但似乎存在身体很隐秘的地方,使你看到一个人,似曾相识,一下子所有的记忆便回来了。
十三岁的男孩子,认识了一个觉得以前认识过的少女,可能问她什么?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闲暇时去哪里玩?上哪些网站?或者,更重要的,是什么 “星座”?十三岁的贾宝玉如果活在今天,大概会问一样的问题。但是在三百年前,他看着林黛玉,只是笃定地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宝玉十三岁,认识了好多长得又漂亮,心性又聪明细致,书读得极好,举止又高雅有品位的少女。他平日叛逆顽皮,但只有林黛玉一出现,他忽然领悟有一个人是在前世见过的,这一世她就等在这里,宝玉在人世繁华中的叛逆刹那间便有了领悟。大人们常常无法懂得这种少年的心事,因此,父母、老师常常不知道年轻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三、贾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宝玉醉酒后困倦的慵懒。贾宝玉在宴会上喝了酒,觉得倦怠,想要睡午觉,秦可卿就带宝玉去了一间书房,宝玉不满意,他讨厌正经八百的书房,秦可卿就把宝玉引入自己的卧房。古代的礼教甚严,论辈分,宝玉是叔叔,不应该睡在侄子媳妇的卧房,旁边陪侍的老妈妈也都阻止,但可卿不在意,她心目中宝玉还是小孩,十三岁,的确又像大人又像小孩。
宝玉却在这卧房中做了人生第一场春梦。《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得极为超现实,宝玉第一次的性幻想,宝玉第一次遗精,宝玉第一次体会肉体的纠缠,宝玉第一次触碰家族所有女子的命运结局,宝玉第一次预先看到了繁华的幻灭,都在秦可卿卧房中。秦可卿的卧房是一个现实世界,却在贾宝玉惺忪的醉梦之眼中,重叠着唐代武则天的镜子,重叠着汉代在金盘上舞姿蹁踺的赵飞燕,重叠着安禄山的欲望,重叠着黄金灿烂的盘子,重叠着饱实的木瓜,重叠着杨贵妃丰腴的乳房与肉体……
宝玉入梦了,伴随着许多古代传说中的美丽女子,一起进入他生命里第一次性的、欲望的深处。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的幻想对象,在封建礼教的严格戒律下,《太真外传》《武后野史》这类描述情欲的小说野史也都列为“禁止的书”。十三岁的贾宝玉显然偷看了不少“禁止的书”,而他第一次性的春梦,自然也出现了这些平日在理知世界不会出现的人物。近代西方心理学,如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梦的解析”,认为日常生活被理知压抑下去的自我,会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能是更真实的自我,是更本质的自我,是平日自己或许也不敢面对的自我。警幻仙姑在梦中向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听到自己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当然大吃一惊。《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十三岁初发育的贾宝玉的“性”,写得如此真实,使宝玉在梦中无从逃避。警幻因此把自己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女子许配给宝玉,宝玉便在梦中与叫作“可卿”的女子发生了性的关系。
在秦可卿的卧房衾褥中的做梦,梦到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名字也叫“可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秦可卿在现实中是宝玉的侄儿贾蓉的妻子,宝玉虽爱慕可卿,却不敢有非分之想,“不正当关系”的礼教戒律下,贾宝玉却在第一次的春梦中与可卿发生了性的关系。宝玉从梦中惊魇,大叫:“可卿救我!”秦可卿在室外,听到宝玉叫她小时候的乳名,“心中纳闷”,因为她的乳名在贾府是没人知道的,宝玉怎么会在梦中叫出?《红楼梦》把现实与梦境错离纠缠在一起,分不出梦与现实的界限。梦本来是一种真实,现实人生也如梦似幻。宝玉惊醒,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宝玉最贴身的丫环袭人,大约也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女,过来替宝玉换衣裤,却在系裤带时,伸手到宝玉的大腿处,摸到冰冷粘湿一片。袭人吓了一跳,不知道是什么,她悄悄问宝玉:“是怎么了?”宝玉红了脸,捏了捏袭人的手,袭人聪明,也比宝玉大两岁,立刻懂了,脸上羞得飞红,但还是追问了一句:“那是哪里流出来的?”
《红楼梦》写十三岁少年第一次的性幻想、第一次的梦遗,写得如此真实。在一个对身体充满了禁忌,避讳一切情欲与性的讨论的社会,《红楼梦》为少年的身体欲望打开了一扇窗口。
红楼梦系列:青春萌动期的宝玉和黛玉(2)
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发展,第二十三回是个关键。从这一回开始,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奉元妃之命都搬进大观园住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自是明显。大观院虽非繁杂的市井社会,但也绝非“闺房闭处”。
首先是宝玉的心理变化。刚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每天和姊妹们在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或作画吟诗,以及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顽得十分快乐。还写了好几首四时即事诗,在外面流传。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宝玉忽然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实际上是青春的躁动,是情和性的觉醒所引起的苦闷。
书中对此有所解释,这样写道:“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哪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说明宝玉开始有“心事”了。恰好宝玉的小厮茗烟是极聪明的,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然而那些肆意描写爱情的野史小说,对于一个青春躁动的少年,不是情感的冷却剂,而是点燃爱情之火的膏油。于是,有了宝黛共读《西厢》的特殊场景。
阳春三月的大观园有多美丽,读者是无法置身其中了,但曹雪芹的那支入画妙笔,还是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妨看书中的描写:“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重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都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细思这一场景,岂是美丽两字可以形容?
谁知恰在此时,林黛玉出现了。而且是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出现的。一个正在葬花的林黛玉。宝玉惜花,花飘入水;黛玉惜花,葬花入地。采取的方式不同,惜花爱花之心则一。黛玉发现宝玉手里有书,欲问究竟,宝玉藏之不迭,说不过是《大学》、《中庸》之类。黛玉一定要看,才说:“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拿过去,不到一顿饭工夫,便将十六出全部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下面,便开始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具体情节——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吗?”
宝玉借《西厢记》里的词语“触景生情”,黛玉同样借《西厢》的语词“对景取譬”。两个人明显是断章张生和莺莺的“绝妙好词”,权作自己谈情的古装道具。虽说“通”的是“戏语”,彼此情感的互动却很真切。但又不敢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只好用假意来掩饰。两假相遇,遂生紧张;虽然紧张,却很好看。不用别人多置一词,他们自己就化解了自造的矛盾。《红楼梦》把儿女之情事,真的写绝了。你看宝玉赌的那个誓,不仅黛玉,我们读者看了不免也笑了。
“西厢戏语”的主动方面是宝玉,但得到了黛玉的热烈回应。
《红楼梦》读者一般不大注意,就是宝黛“西厢戏语”之后,黛玉的情绪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只要宝玉不在,她就感到闷闷的,很不舒畅。恋爱中的男女,由于彼此情感的吸引,总是不愿意分开。哪怕短暂的分离,也会引起思念,甚至产生情绪的烦恼和精神的孤独。
第二十五回,贾环推倒烛台烫伤宝玉的面孔,黛玉前去看望。书中说:“林黛玉见宝玉出了一天门,就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接着写黛玉要看烫得怎样,宝玉躲着不让看。因为宝玉知道黛玉有喜洁的毛病。黛玉明知宝玉的用意,还是要看,说:“我瞧瞧烫了那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一面说,一面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还问疼的怎么样。这在黛玉,可不是寻常的举动,说明她和宝玉已经“痛”连于心了。
一、迎春、探春、惜春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的不对,没有赐品,这时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
探春的身材出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
惜春的外貌描写并未表现出她的个性,但交代了她的年龄,为下文她的命运作了铺垫:贾府鼎盛时,她“形容尚小”,贾府衰落时,她已经长成,在成长过程中,她看尽了繁华,也明白了沧桑,窥破“三春”(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窥破世态炎凉,最终选择了出家修行。
二、凤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凤姐是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她在府中是著名的“管家婆”,有“凤辣子”之称,工于心计,善使手段,泼辣凶悍。“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就像未经玷污的珍珠,晶莹可爱;而凤姐的“苗条”与“风骚”,却是世俗的美,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
“粉面含春威不露”,在化着浓妆的面庞上,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那带几分险恶的“威”,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张脸!只有凤姐才会有这样一张脸。在小说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样子:毒设相思局,把愚昧的贾瑞害得悲惨地死去;弄权铁槛寺,徇私舞弊,聚敛钱财;借刀杀人,使柔弱的尤二姐含恨吞金自尽……在满面春风之下潜伏着凶狠,在温情脉脉之后暗藏着残暴。同时,不可抹杀的是,凤姐的“威”还体现在治家方面。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办事爽利,泼辣大胆,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淡泊无为的李纨,懦弱无能的尤氏,与她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协理宁国府一段最能体现她的管理才能,她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指挥若定,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由此看来,凤姐本可以是一位令人欣赏的“女强人”,但她卑劣狠毒的一面又令人痛恨。“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则表明了她特别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但对不同的人,她的笑也不同。对贾母、王夫人,她阿谀、献媚地笑;对宝玉、黛玉、宝钗,她热情、讨好地笑;对尤氏等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尤二姐、秋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所以,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统治者宠爱她,下人惧怕她、痛恨她。
凤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这段生动的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而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
三、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为“还泪”而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靥之愁而起,两靥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生。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病。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秀丽柔弱的花儿,把纤纤瘦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多么清朗典雅;纤弱的柳条在风中依依而舞,时而形成一道弯弯的波痕,时而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真是楚楚动人。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真是再妙不过了,把她的美写到了极致。小说中有许多与此呼应的句子,如:“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等等。
“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智慧过人,因进谏被剖心,心有七窍。后世以心有七窍来形容聪颖过人。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无论是吟菊花,还是咏柳絮,她总表现得才华横溢,卓然不群。“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情节,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在小说中,作者总是把最优美最动人的诗句归在林姑娘的笔下。试看这些句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孤傲不群;“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潇洒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凄苦悲凉;“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见识过人。
“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更进一步地写黛玉的病态美。传说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在心口疼痛时捧心皱眉,其姿态更美。而黛玉比之“胜三分”,可见黛玉之美,惊人绝代,真是“颦儿才貌世应稀”。
悲剧总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她美丽而才高,但不为世俗所容,与唯一的知音宝玉的爱情更不为人所容,故而走向最终的悲剧结局。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华,集中体现了悲剧之美。这段描写如诗如画,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外貌描写之一。
四、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
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心灵酝酿出的独特气质,与秦钟的女儿气不同,宝玉的女儿气带着生机和活力,带着不安分的气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满现实、强烈追求自由的人。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种奇特而美好的表情,只可能出现在宝玉的脸上。他纯真无比,崇尚青春美与自由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他同情女子(上至贵族小姐,下至地位低下的丫鬟)的悲惨命运,“专能和女孩们结交”,正因为如此,他首先领略了“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爱博而心劳”。他的过于美好的追求,使他的面庞永远不会被恶劣的表情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仍然是写他的俊美,但在俊美中带些大家子弟的养尊处优之态。宝玉从小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样写是符合他的身份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仍是写他的多情善感,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呼应。“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句写其眉目最为精彩:眉间目际,情思飘飞,动人心魄。这里的“风骚”与凤姐的“风骚”不同,这是一种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气质,既表现着宝玉的聪颖多才,又代表了他“痴”的一面。他的“痴”,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青春、生命乃至自然万物。见花谢便联想到黛玉宝钗等人的衰老,为之叹息不已;得知龄官与贾蔷的恋情便联想到生命的流逝,泪流满面;为晴雯作悼词,感慨昔日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为黛玉而疯狂,从此竟遁出人世,永不复返……正如警幻仙子所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这„意淫‟,便是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崇拜,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的女儿们的恋慕。正因为追求自由,宝玉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抗礼教的束缚,故而“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成了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
宝玉的外貌描写重在写“多情”这个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他的个性。
角色分析编辑 叛逆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
[3]途经济”的“混帐话”。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5] 尊重女性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宝玉其实并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那么多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么屈辱,命运是那么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宝玉的这种深恶痛绝,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演出了一千多年,直到曹雪芹才把这个悲剧写出来,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他把女人当做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这是悲剧。曹雪芹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宝玉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剧。何其芳曾经指出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但是宝玉的“多情”不是西门庆式的兽性占有,甚至也不是晏小山、纳兰容若那种“多情”所能比拟,宝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鲁迅先生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惟其“昵而敬之”,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悲剧,把她们每一个人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当中,这就叫做“爱博而心劳”。
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有操心,还要忧深虑远,自然是”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否定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剧,也仅仅在宝玉眼前拉开了大幕,所
现今学界普遍认为通行本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不知为何人所作。那么《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家了解哪些?
一、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448人。
二、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三、《红楼梦》中部分人物
贾宝玉,幼号绛洞花主,原籍金陵,荣府贾政次子,自幼深得祖母宠爱。也生于仕宦世家,容颜姣好,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暝视而有情。因住怡红院结诗社时起号怡红公子,资质聪颖,个性温柔、终日嬉戏于脂粉队里,养成一种偏僻乖张的性情。
林黛玉,字颦卿,别号潇湘妃子。原藉姑苏,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先伤母,其父亦不久去世。作者形容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为十二金钗之冠。
薜宝钗,别号蘅芜君,与宝玉原系姨表姊弟。生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亦只她堪与黛玉匹敌。故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没有不称赞她的,不过她在滴翠亭外嫁祸黛玉更足见她心机之深。
王熙凤,小名凤姐儿,浑号凤辣子,贾琏之妻。生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威春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由这段的描写,不难想像出她是怎样一个人物。她争强好胜,处处不肯落人褒贬,工于心机,把一个复杂的大家庭荣府治理得当,不能不说是她的长处。但她虚荣,贪财、阴险、毒辣、邀功、诿过等缺点,亦不为少。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原藉金陵。贾母的内侄孙女。 生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面貌非常美丽。虽然亦出于仕宦世家,但幼年伤父母,寄食叔家,其际遇当然差些。然而这种遭遇并没影响到她的性格。在<红楼梦>十二个奇女子中,她是活泼、天真爽朗,不受穿着,乐观主义的典型代表;如冒失地以戏子比黛玉,大吃鹿肉,抢联即景诗等,无不显出她的天真可爱。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妙玉,自称槛外人,有时亦称畸人。出身世宦之家,因自幼多病而遁入空门,她有洁癖,性情孤僻。文墨极通,经典极熟从她送宝玉生日帖,宝玉索红梅一索即得,以后宝玉伴送她回栊翠庵,偷听黛玉弹琴走火入魔看来,她实尘心未尽后遭强徒劫去,不知所终。
贾迎春,别号菱州。贾赦庶出女儿,排行第二。生得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她性情诚厚怕事。
贾巧姐,小名巧姐儿,又名大姐儿。凤姐的.独生女。虽然自幼多灾多病,而且自凤姐死后,几乎被他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卖给藩王作妾。但却同她母亲生前偶然间、念念善,济助村妇刘姥姥,终得逢凶化吉;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她的结局,在大观园偌许奇女子中,算是幸运
【红楼梦】关系图——一本厚厚的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有此一篇文章你就基本全清楚了……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红楼梦人物系列介绍】推荐阅读:
红楼梦人物简评12-14
红楼梦人物分析12-17
论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07-16
《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07-17
红楼梦人物故事简介01-07
《红楼梦》人物分析内容提要05-27
红楼梦人物贾元春的故事06-22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10-21
87版《红楼梦》介绍10-05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三悲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