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1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该定义强调了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了一种旅游生态产品;二是强调生态旅游应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责任。可见与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绿色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 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及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到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

三、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泛化和误解

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我国有泛化的趋势,如果只把生态旅游理解为自然旅游或和可持续旅游,这些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自然旅游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在自然风光中获得一种享受,并不注重对自然的保护;而生态旅游更强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不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比如,狩猎旅游可以是一种自然旅游,但它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因为它是对生物造成了伤害;而观鸟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当然其前提是不破坏或干扰鸟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原则,适用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它绝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次旅游。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二)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对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溶洞的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旦发现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溶洞环境的平衡,加速了洞内景物的老化,如今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 景观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餐厅、商店的建设, 盲目修建旅游设施。人为地修建过多的模仿性极大、格调低、缺少趣味性、粗制滥造、与周边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人造景观, 造成景区在自然景观中演变出大量的城市化、商业化景观空间,大大降低了生态景区的美学价值。很多景区存在着建筑物的线条、形态、颜色和质感与生态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极不协调的现象,破坏了旅游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四)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而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

(五)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

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旅游经营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许多生活在景区的当地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有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的水质、空气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四、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态旅游是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只有将保护思想融入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要克服“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处理好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的发展观的之间矛盾;要克服“生态旅游无污染”误导,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矛盾;要克服“非耗竭性消费”的误导,处理好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开发与客源的迅速增长的矛盾。

2、搞好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行动方案,以促进生态旅游积极稳妥的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应规范,应建立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评审,从制度上确立规划人员的责任和利益。

3、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缺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对产业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体制进行创新,改革不合理部分,补充不足的方面,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明晰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引入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开发模式,将经营权出让给私人业主,政府部门应尽快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脱离出来更好的行使规划、管理、监控的职能。

调整收益分配制度。生态旅游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即门票和景区内旅游服务收益;间接收益。调整目前的收益分配制度,一是在旅游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制定相关政策,使收益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当地居民倾斜,同时大力吸收本地居民参与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各项事务;二是在旅游区与政府之间,适当减轻旅游区经营管理的经济负担,通过各种渠道将旅游直接收入的分配向旅游区倾斜,使得旅游效益更多的用于旅游区建设、保护与开发。

利用税费等其它经济手段进行有效调控。实行差别税率和优惠政策,扶持生态项目,利用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动旅游开发经营部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4、加强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饱和和超载问题,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告知已发生的饱和和超载现象,使其改变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决策;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等费用;替代性开辟新的生态旅游区;延长旅游季节等措施来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增加分流。同时,根据生态旅游区不同景点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如建立远眺区、控制区、适度开放区和开放区。

5、健全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定期进行环境质量监督和评价。要结合各种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为保障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结语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的初级水平,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从而形成我国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改变当前畸形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2

一、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中的价值

顾名思义, 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持续繁荣、全面发展、可持续循环的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直接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保护程度。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从整体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经济、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平衡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首先要避免经济发展过快过热对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 要将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 使水、煤炭、天然气等稀缺资源的使用更加低碳高效。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的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 而在其中产生的空间层次上, 也体现出一定的特点。

1. 自然生态空间

自然生态空间指的是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有计划地遵循自然规律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组织建设活动的基础。自然生态空间一旦遭受破坏, 势必致使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产生动荡。这一论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 就得到了英国历史学博士汤恩比的认同。他指出, 对于现代社会的危机来说, 现代人应该采取的立场归根到底取决于大自然的立场。尽管为了生存所需求=, 人们需要在大自然中获得资源, 但是获取这种馈赠的分量必须要符合自然生态的科学发展。

2. 经济生态空间

经济生态空间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学习、生产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消费生产的经济结构。经济生态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和谐发展。2008年以来, 我国经济格局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系统的发展格局中处于变革阶段。在经济生态空间的结构上, 战略性科学技术经济成为生态空间的结构核心。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 对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进行了全新的经济产业规划。对其中292个地级行政区规划了战略科学技术经济产业, 占经济总比重的87.7%, 初步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产业结构的相互缔结。

3. 社会生态空间

社会生态空间指的是人民群众在自然生态空间、经济生态空间的积淀下, 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后代子孙之间形成的和谐生态系统。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 社会生态空间的主题从历史的“专制”和“封建”过渡到了“民主”和“科学”。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生态空间的结构优化, 但是, 相应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增多。“改造自然”的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社会的空间的优化结构。自然界的生态容忍力和社会生态空间产生了矛盾, 生态自净能力的弱化也使社会生态空间出现负面影响。

三、浅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趋同性

当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生态海洋产业。以湖南、吉林、江西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吉林、辽宁为代表的生态东北旅游产业, 以安徽为代表的生态公共安全产业。在不同的差异对比中, 也存在着几个相同之处。笔者主要从国土结构的优化、资源能源低碳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 国土结构的优化

尽管我国生态环境素有“地大物博”之称, 但是物产资源丰富性的优势在无休止地开发下终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土地结构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基石, 没有土地, 谈不上生产和发展。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 并不是每一平方国土都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近年来, 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限制了片面追求GDP的土地开发。在生态国土结构上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按照空间的内在格局, 划分出了以“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纽带的三大格局, 并建立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格局, 明确了“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从而构建起了一个能源、矿产和土地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国土开发结构, 规范了资源开采秩序。

2. 资源能源低碳利用

近些年来, 我国在资源、能源的创新投入不断提高。新兴企业中, 集约型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上升趋势。从发展趋势上看, 我国将优势产业作为龙头, 以特色园区建设作为抓手,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评价的具体标准。在资源利用能力评估中, 也拓展出GDP能源消耗、城市回收水源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工业污水处理效率、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多项指标。逐步完善生态预警机制, 在农业资源上, 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比例、集中式饮用水的卫生合格率, 特别是在生态保障系统构建中, 增加环保投资所占的GDP比重以及对科技进步贡献率、城镇劳动保险覆盖率的考察, 增加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

3. 生态环境保护

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中, 笔者运用动态因子分析算法, 规划出了我国31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格局。其中, 各省份的分值分布在-0.36-0.84之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动态格局综合分值在0.43至-0.18之间。数据分析显示,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中以广东省的发展水平最为突出, 以西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为最低。同时整体生态发展水平在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的影响下, 呈现出了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发展格局。中央财政对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20个省市设定财政增收, 支持资金达1100亿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 有超过60个以上的生态环境区域得到了改善, 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监测, 并及时发布监测数据,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4. 生态文明制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 党和中央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规章制度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等政策, 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消耗, 将经济过快发展中的代价降到最低。2010年9月8日, 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等节能环保的七项产业。根据已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谋求新发展和新途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提供了质量保证。截至“十二五规划”初期, 国家已经颁布了1494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将生态文明建设从哲学概念转化为经济战略要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工作发展现状, 笔者发现, 从探究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从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中进行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相关内容,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能效。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资源设备等方面, 加强对空间时间性、地理性、活动性等空间要素分析。促使生态建设中,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持续发展的理念融会贯通, 使我国各项产业发展迈出稳固的步伐。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生产进程的加快,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没有生态建设中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其他产业就不能迈出稳固的步伐。然而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性,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价值、意义、问题以及趋同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空间差异,趋同性,环保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陈学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走出两难境地[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9) .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3

关键词:旅游业;电子商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18-01

一、我国旅游业电子商务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业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段,届时电子商务和网络产业也将趋于成熟,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人,年度增长率为20.3%。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3.9%,已经超过了30%的世界平均普及率。网上消费市场商机无限。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融合将不可避免,并创造出难以估量的价值,网络旅游将推动IT领域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将為旅游业界带来新的生机。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一)旅游商务网站太少,旅游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篇4

目前,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已经变成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对广大游客来说,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购物,游览过程中选购一些当地的传统工艺品作为纪念,是一种旅游的乐趣。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商品的销售是赚取外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已成为衡量当地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产业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能否最大限度开发旅游商品市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旅游产业将持续带动旅游商品市场上升,运作管理成为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瓶颈。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在这20多年里,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的大量推出,成为延续旅游效应的必然,所以,旅游商品也就成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满足人们休闲和消遣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40%~60%。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发展旅游商品成为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

1.旅游商品资源丰富

我国乃泱泱大国,不仅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各种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及各种物产。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类、旅游食品类、土特产品类等。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等,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2.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小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一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旅游业快速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而且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状况不仅与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极不相称,也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量极不相称。

3.我国旅游商品的特色不明显

虽然我国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旅游商品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一些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包装粗糙,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并且各地景区、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商品结构雷同。如椰壳工艺品、小工艺品等,在其他地方、景区内都有销售,体现不出当地特色、景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纪念性、实用性不足,因而难以获得旅游者的认同。目前各省在旅游商品销售方面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销售方面占有较强的优势;反之,在哪里都能买到,特色性不强的商品则在销售方面比较困难.。旅游商品的特色可以从它所属的景点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反映。

4.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一是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商品零售商在景区、景点内或附近的购物区设点销售;二是在旅游集散地设有零散的旅游商品购物商店或专营柜台销售旅游商品;三是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自行设置的销售点销售本企业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商品网络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二、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发展尚未走上正轨,缺乏正确引导

我国目前的旅游商品主要由一些小企业生产,这些小企业对旅游商品生产的管理和销售网络的布局还处于模糊状态,旅游局都难以实际履行协调管理的职能。所以,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正因为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旅游商品开发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

2.重景区轻旅游商品,思想存在偏差

目前因为我国旅游景区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很多景区负责人还停留在对旅游业最肤浅的认识上,以为搞旅游就是加大对门票的销售,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旅游业收入。在我国的旅游业六大要素所产生的效益结构中,主要收入结构仍然是门票、餐饮、住宿,特别是对景区的门票收入依赖性很大,而游客在旅游景区内的消费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宾馆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一直没有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这将导致旅游业结构中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旅游产业链,无疑会影响我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我国旅游商品缺乏少创新,单调

当今这个时代,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旅游商品来说更是如此。旅游商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创新,只有刻意求新,才能在商品市场上长盛不衰。

三、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策略

1.旅游商品应反映出其所属景点的特色、地方的特色、民族的特色

旅游景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由于旅游景点所表现出的在白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种吸引力,使得旅游景点一直是在旅游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旅游者到了旅游景点参观后,希望留下景点所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以及到此地参观游览后的一些纪念,在各地的调查中也显示和旅游景点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旅游纪念品是目前在景区比较旺销的商品.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旅游者的旅游日的之一就是为了了解各地的地方文化、风俗以及地方特产。因此各地的特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饮食通过加工和包装,同样的也可以成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在旅游者的旅游六大要素中“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是在中市流传的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旅游者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成为旅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的一种乐趣。同时很多旅游者除了希望在当地品尝美食外,也希望把各地的特色美食带问家,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独有风情以及生活习俗由于与汉族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旅游者而言,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以及购买其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在旅游活动中非常典型的旅游行为.2.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

我们要转变观念,提升对旅游商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扩大旅游商品销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增加旅游业的收入、获取经济效益,使旅游产业的各构成要素能够协调平衡发展,从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3.完善市场机制,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一手抓产品,一手抓销售”是我们在旅游商品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旅游商品工作能不能做好,销售这个环节也非常关键。不光要有好的商品,同时也必须为商品的流通创造良好的销售渠道。只有抓好销售这一环节,使旅游商品货畅其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商品销售上的“两多两少”:旅游商品市场中一般性的、全国哪里都能买到的商品多;一些景点景区销售粗制滥造的、无地方特色、无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多。在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旅游商品的专营店和专营柜台少;在景点景区中的商店和摊点,销售与景点特色有关联的旅游商品少。

4.政府的宏观指导是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重要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方面的倾斜,这是旅游业包括旅游商品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现在我国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特点,要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5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展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该文介绍了农村污水现状,分析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难点,指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经济、节能、简便易行,并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提出相应对策以供研究商榷。

关键词:污水处理;新农村农村污水;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一、农村污水生态现状

我国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通常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90%的广大农村,致使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每年超过2500万t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和用水安全。

李娜[1]在论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中,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调查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屋前屋后、道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生活、生产污水随意排放。一旦进入汛期,污水和雨水一并进入合流管道,就近排入河道,使河道受到严重污染,村、镇的污、废水排放已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平衡。汪绍盛,杨树生等[2]就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和境内外污水排泄,使水污染加剧等问题进行论述。大量不达标的污水和未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之各河水量逐年减少,河道断流,干涸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天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地表水水质绝大部分为Ⅴ类或劣Ⅴ类水,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于水资源缺乏,部分农田引用污水灌溉,使农产品和土壤遭到污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二、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晚,“十一五”规划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建设,要求农村无公害排放,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才刚起步。

北方部分农村及沿海地区大部分农村配有污水处理系统,多以单村处理为主。如北京各村现在实行污水处理建设,多采单村处理模式,只有部分相对集中的村落采用集中处理;还有少数靠近城镇的村落,污水管接入城市集中处理管网。分散布置模式采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膜法(MBR)、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工艺(CWT)等。[3]但存在部分系统冬季低温无法运行;日变化系数大,系统少数时间高负荷运行;污水量太小时,停止运行。沿海地区等集中村落设有污水处理系统,但处理工艺落后,多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靠近城市村落,接入城市管网;分散的、经济相对差的村落无污水处理设施。

三、农村污水处理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分析

1.工程投资

(1)集中处理系统的投资。污水处理费用随处理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一般较高,人工湿地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费用相对较低。污水深度处理的工程费主要与要求的出水水质有关。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费一般分别为传统二级处理工艺的1/3~2/3和1/6—1/3。

(2)分散处理系统的投资。如:目前的成套模块化生活污水纳滤膜污水处理设备,每套售价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2.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作为灌溉水或其他用途使用,从而节约淡水资源。同时,农村地区环境条件的改善可降低与污染有关疾病的传播,减少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

(2)能源效益。污水处理厂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如果采用厌氧分解工艺,将产生的沼气收集发电可解决部分能源问题。人工湿地或土地处理系统一般不需要消耗能源或耗能极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

(3)环境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当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时,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4)社会效益。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农村污水处理中的难题

(1)资金问题 村级污水治理工程是公益性非盈利的项目,缺乏正常的商业化运行能力,筹资渠道相当困难。村镇经济力量薄弱,要求就地处理,就地利用,采用的工艺成本低、运行费用低、能耗低。

(2)工艺问题

农村污水的处理不能沿用和照搬大、中型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避免造成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过高。村镇技术力量薄弱,要求处理工艺简单,维护方便。

(3)环保意识问题

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必要性缺乏了解与重视。

(4)污水管网问题

由于缺乏规划、农民生活水平等许多历史原因,现在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村级污水治理工程中的污水管网投资非常高,要占工程总投资的70%以上。

(5)政策法规问题

专门针对农村污水的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五、农村污水处理措施

取水与给水、用水与排水、治污与回用、节水与管水,均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群众性工作。如何治理、抑制污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1)对各级水源保护区和水功能进行有效防护。提倡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沼肥和生物治虫,尽量使用无毒、低毒,易于分解的农药。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不减少,甚至略有增加的基础上,提高水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2)实行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别处理和中水雨洪利用技术[4],抓住雨季和大水年冲污;雨洪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排改为分排;禁止盲目打井,逐步取消自备水源井和各类直接入河排污口及渗井、渗坑,建垃圾池和污水处理厂;在NH4+污染严重地区,如作饮用水应采取除氮技术或另寻水源地。

(3)利用苦咸水淡化技术,苦咸水资源化。在县城及农村周围村庄建设咸水淡化处理厂,如县城和周围农村地区全部用上淡化水,则每年可节约淡水80万m3。

(4)中水。中水的水源有两个:①自身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②收集的雨水简单过滤和沉淀后的水。中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汽车或暖气用水。

(5)生活垃圾。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含有塑料的包装物、生活用品、电子废弃物在农村已十分普遍,垃圾中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5]很多农村垃圾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水塘和河道沟渠边。这些垃圾腐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严重污染,一到汛期,雨洪又引发大部分支流水质受到污染,非点源污染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影响最大。

总结:目前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造成流域等水体污染,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赶不上城镇,地区特点突出等,因此新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迫切需要经济、高效、自动化高的一体化处理系统,以适应我国农村污水的多样性等。在选择工艺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水质、水温、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工艺;在选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资金成本问题,达到利民利生态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6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

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

莲山课件 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

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5)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7

首先研究旅游行业收入的变化需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1) 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并且深入到各个行业, 其中国内旅游业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每年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 分析以GDP表达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旅游业水平的平均影响。

(2) 旅行者的可支配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小, 即恩格尔系数变小。即消费者会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娱乐文化等发面。在此,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X来衡量其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3) 旅游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 覆盖面广, 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在此以旅游从业人数N2来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 分析其对旅游整体平均收入水平的影响。

(4) 旅游价格指数。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 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 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物价水平上升或下降将对总收入带来影响, 故在此考虑旅游价格指数P对旅游总收入Y的影响。

(5) 旅行人次。旅游人次的增加对旅游业总收入有很大影响。庞大的旅游人数必将拉动旅游业整体发展。在此以统计年鉴查询得到的每年旅游人次N1来分析其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初步模型如下:

二、数据收集

在考察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时候, 我们考虑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旅游价格指数P、可支配收入X、旅游人数N1和旅游业从业人数N2作为考虑因素。通过查阅文献, 我们在统计年鉴中找到2004—2009年的各项相关数据。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通过初步分析, 我们考虑以国内的旅游业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以国内生产总值、旅游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人次、和旅游业从业人数作为解释变量来做回归。其中,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作为衡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量;旅游价格指数P, 我们认为是影响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X用以衡量消费者的禀赋;旅游人次N1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旅游总收入;最后我们将旅游业从业人数N2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然后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 初步回归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OLS估计, 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在t检验中, 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 只有GDP对旅游业总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说明GDP的系数的回归效果不显著。

所以考虑剔除GDP后重新进行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以上的结果存在问题, 因为在考虑旅游总收入时, 我们根据常识知道人均收入X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GDP也比较重要。但是这两个因素都很不显著, 而且模型回归的判决系数和F检验效果都很好。所以我们初认为此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

(1)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由SPSS得到多个变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如GDP和X、N1和X等, 较大的相关系数说说明模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 消除多重共线性。首先分别做LNY对LNX, LNP, LNGDP, LNN1, LNN2的一元回归, 找出使得判决系数最大的解释变量。因为加入GDP的方程R-2最大, 所以以GDP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并且比较效果:继续比较, 新加入的P的方程R-2最大, 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的结果也比较显著, 保留P, 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经过比较发现, 只有加入新变量N2后-R2有所改进, 但是t统计量结果不显著, 但我们仍然考虑保留N2, 因为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使得-N22不显著。在加入N2后继续加入新变量, 但是参数估计结果的R并没有得到改善, 也没有使各个统计量更显著, 所以逐步回归中只保留以上的三个解释变量, 即新的估计模型为:

3.异方差的检验及消除

(1) 异方差检验。由于本文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 所以选择ARCH检验进行异方差检验。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时, 查卡方分布表得临界值χα2 (p) , 得 (n-p) R2>χα2 (p) , 拒绝原假设, 表明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

(2) 消除异方差。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修正取权数为ωi=1/σi2。消除异方差后, 参数的t检验均显著, 可决系数很高, F检验同样显著。经济意义也同样符合事实。所以得到的回归方程为:ln Y=3.823661+0.76203ln GDP-1.687049ln P+0.266485ln N2+εt

(3) 自相关的检验及消除。由加权修正后的模型统计结果得出:模型Durbin-Watson值为1.657118, 查表得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DU、DL值分别为1.562、0.861, 计算得4-DU=2.438, 4-DL=3.139。得到无自相关区间为: (1.562, 2.438) ;不能确定区间为: (0.861, 1.562) ∪ (2.438, 3.139) 。因此得出以上模型无自相关。故自相关检验后模型不变。

四、经济意义检验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GDP增加1%旅游收入增加0.76203%, 旅游价格指数增加1%, 旅游收入减少1.687049%, 旅游从业人数增加1%, 旅游收入增加0.266485%。该结果符合经济意义。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旅游业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本世纪末, 第三产业比重将达1/3, 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国内的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关键词:旅游,计量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我国奖励旅游发展的障碍分析研究 篇8

关键词:奖励旅游;障碍分析

奖励旅游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受到了很多公司的重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奖励旅游发展较快,市场运作也很成熟,如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而我国奖励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阻碍其发展。

一、提倡发展奖励旅游的必要性

(一)奖励旅游是企业有效的激励手段

奖励旅游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激励手段,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旅游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进员工、客户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客户忠诚度以及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均有益处。奖励旅游起源于美国,在世界各国都越老越受重视,因此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一些大型公司经常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提倡发展奖励旅游对于企业而言有很好的作用。

(二)奖励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奖励旅游属于会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其发展能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奖励旅游的高端性有助于增加旅游企业的利润,拉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奖励旅游涉及到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行业,因此能带动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奖励旅游产品的设计要求高于普通旅游产品,一些创意性的旅游线路及产品设计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及旅行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奖励旅游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概念性障碍

国内企业对于奖励旅游的概念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和个人将奖励旅游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公费旅游、团队旅游,而忽略了奖励旅游的本质和真正效用。这种认识严重地阻碍了奖励旅游市场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国有企业对“公费旅游”避之不及,将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混为一谈,严重影响了奖励旅游的開展。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资金来源不同,公费旅游的资金来源于公民的纳税,假借工作之便去进行公款消费;而奖励旅游的资金来源于员工个人所创造的超额利润,企业利用员工的超额利润中的一部分作为奖励去激励员工。因此二者之间有本质性的区别。

(二)政策性障碍

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但对奖励旅游没有推动促进作用,反而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如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依照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明确规定企业以免费旅游方式奖励员工,应根据所发生费用全额计入员工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这一规定对于我国奖励旅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组织奖励旅游的能动性,削弱了员工参加奖励旅游的积极性。

(三)机制性障碍

我国奖励旅游的发展由于受旅游业的整体影响而使得行业机制混乱。奖励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多是由旅行社单独操作,而多数旅行社几乎较少设置单独的会奖部、奖励旅游部。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竞争力弱,可模仿性强,为了争夺客源导致互相之间的价格竞争现象严重。这一运行机制阻碍着奖励旅游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发育。

(四)创意性障碍

由于行业机制混乱,整合能力薄弱,奖励旅游的产品结构单一,与普通的旅游产品区别不大,以观光游览、购物休闲类的产品为主,而忽略了奖励旅游产品本身创意性与参与性等特点。奖励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追求的是“量身定制、非比寻常、备受尊崇、终生难忘”,而我国目前奖励旅游产品普遍缺乏创意是成为了阻碍奖励旅游市场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三、我国奖励旅游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引导企业及社会的概念认知

针对国内多数企业对奖励旅游概念认知不足的现象,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或协会可以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聘请世界上奖励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专家做讲座,以普及奖励旅游的概念认知。同时,政府或协会应积极组织一些大型企业去参加国际上知名的旅游相关会议和展览活动,参加奖励旅游展览会、供需见面会是最直接的培育市场方式。

(二)争取更多政策及政府的支持

美国的奖励旅游市场无论在需求还是供给方面都高居世界之首。其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其独立、成熟的行业组织,其中奖励行为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游说美国相关政府部门为奖励行为争取更多的政策和政府支持。我国也可借鉴美国模式,去成立相关协会为奖励旅游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及政府的支持。比如借鉴其他国家针对企业奖励旅游采取适当的降低个人所得税,或者限额纳税等方式,鼓励奖励旅游的发展。

(三)规范健全行业机制

我国奖励旅游的行业发展机制有赖于旅行社的发展路径,规范健全奖励旅游的市场机制,需要依赖政府及行业协会,尤其是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借鉴国外模式建立奖励旅游行业协会,如美国的SITE(国际奖励旅游经理人协会)是一个全球性组织,其在规范市场机制,信息交流发布中起着重要作用;奖励行为研究基金会主要是赞助和支持有关企业奖励手段的应用,投资回报率等的专项调研。我国也可借鉴这种成功模式在国内完善行业协会的建立及其功能。

(四)注重产品创新及人才培养

奖励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意的问题主要源于行业整合能力弱、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在产品设计及生产时,旅行社应当整合相关的策划公司、俱乐部、公关公司、素拓训练公司等资源,设计高质量的奖励旅游产品。同时,还要采取培训、招聘、引进等方式提高奖励旅游人才的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企业联合高校进行共同的人才培养,以适应奖励旅游的市场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婧.我国奖励旅游发展的文化障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307-309.

[2]吕莉.我国奖励旅游发展探讨[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05:23-24+18.

[3]周健华.重庆奖励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150-151.

[4]汪灿,刘巧蓉.我国奖励旅游发展制约因素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8:73-74.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9

为清原经济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清原县政协 王希平

年初以来,县政协按照市、县确立的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加快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视察和学习考察。7月份召开了专题常委会,听取了政府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视察了四河源头。9月份又组织调研组赴桓仁、宽甸、庄河以及新宾、抚顺两县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不仅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而且被他们强烈的发展意识、浓厚的发展氛围所震撼,进一步增强了为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议政建言、献计出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五县(市)发展旅游业值得借鉴的经验

通过对所考察的五县(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梳理,结合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理清转型思路,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时尚追求,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关联度高、产业规模大、最具活力的产业。基于这样的认识,五县(市)结合本地实际,确立了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业,推动二产业,拉动一产业,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结构向三二一转变的新格局。聚焦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明晰的优先发展思路,催生了五县(市)旅游业大干快上的发展新常态。

(二)巨额投入,大手笔运作,打造精品景区 宽甸县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专项投入等方式筹措

资金10多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鸭绿江、天桥沟、天华山三处国家4A级景区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青山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砬子。庄河市投资近100亿元先后打造出银月湾、天一庄园、温泉城、影视基地等40多个旅游项目。抚顺县投入1.2亿元对三块石景区进行升级改造。

(三)强势宣传推介,扩大客源市场

“十二五”期间,桓仁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全方位强势推介“历史遗产,文化名城,中国桓仁”的旅游品牌形象。国内旅游市场已延伸到吉、黑、冀、鲁、京、津等省市,海外市场拓展到了韩、日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13年桓仁全县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庄河市仅2013年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旅游宣传,在《美丽中国乡村行》、《生财有道》等央视栏目和《自驾游》、《大连日报》等媒体开展旅游宣传,组织旅游企业到省内外宣传促销。今年1-8月,庄河市接待游客5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多亿元。五县市还采取举办桃花节、枫叶节、冰雪节、乡村美食节、满族冬捕节等节庆方式搞好宣传促销,扩大了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完善法规制度,提升服务质量

五县(市)都能按照立法权限和各地实际制定县级旅游条例、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指导意见等法规制度,为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桓仁县由旅游部门牵头,组织公安、消防、交通、安监、质监、卫生、广电等部门定期到景区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治理景区无序摆摊,强买强卖,坑害游客的乱象,使旅游业树立了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安全运营的市场形象。宽甸县组建了专业

旅游执法队伍,推进了旅游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

(五)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桓仁县为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的管理,在保持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不变的基础上,聘用有能力、有经验的优秀经理。规定在5年经营期内,第一年向政府上交利润10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0万元,明确在完成目标的前提下,经理本人可参与分红,否则由个人补齐不足部分。宽甸县整合旅游资源,把6家旅游景区合并成立宽甸鸭绿江山水实业总公司,实行集团化经营,改变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经营收入明显提高。庄河市实行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加强景区管理,实行市场化经营。对景区承包方在经营期内的旅游项目开发、资金投入等重大事项,由承包方上报计划,政府进行审批、把关、监管。合同期满,引进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评估,由政府埋单,景区管理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实践证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使旅游管理从简单粗放走向规范有序,才能促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清原旅游业的发展,如果以红河漂流为标志算起的话,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接待能力、对外宣传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对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我们过去相比,应该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也曾经分享过荣耀和喜悦。然而,与周边的桓仁、宽甸、庄河等县(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知名景区景点数量还不

多,影响力不够大,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也不高,我们的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水平都有待完善,旅游业对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我们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不占优势,我们的山水没有人家的险、奇、秀,我们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没有人家悠久和厚重。仅从接待游客数量和综合收入来看,我们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全省8个少数民族县年平均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平均30亿元以上,增幅都在两位数,而我县今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与人家相比相差甚远。

既要正视差距,更要看到潜力;既要发挥优势,更要把握机遇。碧水蓝天、满目青山、清新空气、绿色家园,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只要我们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就一定能实现清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我们拥有独特的资源。清原是浑、清、柴、柳四河发源地,境内50多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森林覆盖率达71.4%,有“绿色屏障”、“四河之源”美誉,生态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已融入了沈阳一小时经济圈。这些为我们优先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清原是满族聚居区,也是清王朝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英额门是老满文创立者额尔德尼以及清王朝五大开国重臣之一额亦都的故里。满族故里的历史文化也必将为我们的旅游业赋予深刻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内涵。

(二)我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开发建设了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创出了红河漂流品牌,旅游业态得到快速提升,道路交通、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有了一定基础,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法规,积累了管理服务经验。我

县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辽宁省旅游强县”、“辽宁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辽宁省森林旅游先进县”等荣誉,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2013年国家颁布实施了《旅游法》,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的要求。省委提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市委也提出了向消费主导型城市转型的战略定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支柱产业和切入点。今年3月,抚顺市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发展旅游产业唯一试点市。大伙房水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虽然限制了我们传统的一产业和二产业发展,但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替代产业、支柱产业来培育,早日实现经济转型。

三、关于优先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显著特点,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原作为一、二产发展受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源头地区,发展旅游业是必然的选择。我们要下更大决心、用超常举措做好清原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旅游牵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主导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更是朝阳产业,最能吸引人气、提升名气、聚集财气。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

义,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树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兴旅游就是兴清原”的思想,广泛凝聚共识,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上来,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业。做到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个思路抓全程,一个目标干到底。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市场监管、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及时出台针对性更强、更实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形成全县上下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旅游规划

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应结合清原生态优势和资源特点,确立这样的发展思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红河漂流为龙头、重点景区为支撑,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并重,努力将清原打造成沈抚的后花园和北方地区休闲旅游胜地”。要按照突出“一线”(202线景观带、产业带)、做强“四区”(红河漂流、筐子沟、天然石佛、滑雪场四大景区)、兼顾多点(如王家堡、沙河子沟域农家游、万寿山、抽水蓄能电站、“四河源头”等)的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城乡一体的清原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完善旅游编制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梯次开发、稳步推进”的原则,高起点、大手笔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要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来我县实地踏查,为旅游发展谋篇布局、把脉支招,编制出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清原旅游总体规划、重点景区专项规划和“十三五”旅游规划。我们的规划不单单是旅游规划,应该是能够承载相关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我们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应该向宽甸县那样,建立一个展馆或展厅,把规划的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并向社会开放,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规划,宣传规划,这样才有利于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社会共识的凝聚。

(三)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景区

一是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定位、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保住了绿水青山,才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要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性、全局性综合开发旅游产业。抓好已有的、搞好在建的、谋划好未开发的,把景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红河漂流是我县旅游业的龙头。要进一步将红河漂流做强做大做精,让红河漂流的牌子更亮、名字更响、带动作用更强,充分发挥红河漂流景区的牵动和引领作用。要加快推进筐子沟森林公园、天然石佛、滑雪场等景区建设,力求将其打造成省级以上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对于那些待开发旅游项目,如万寿山、抽水蓄能电站、“四河源头”、大小水库等要搞好挖掘、论证和研究,做好项目包装,不断丰富旅游项目库。对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可先保护下来暂不开发,避免造成低水平开发和资源浪费。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农家乐、山货水果采摘等独具乡村特色的自然文化项目,让乡村旅游的魅力充分地展现出来、红火起来,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

三是围绕我县旅游资源和客源构成,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清原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早日形成“重点景区支撑、精品线路连接、乡村旅游补充”的精品旅游圈,实现资源同享,客源互流,市场共赢。使全县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应,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是结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土特产品、绿色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等多种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做到质量好、做工精、品位高、包装美、易携带,不断提升我县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是打造满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满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忽视的内容,应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同时,应组织文化、民族、民俗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挖掘满族文化内涵,推进旅游要素与满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满族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彰显。让满族文化印记更加突出,满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充分发挥满族历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满族风情。

六是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商业地产。要着力提升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服务业档次,加快发展壮大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兴建以度假、养生、养老为主的风情小镇、民俗村,在县城适当位置发展旅游地产,满足沈抚等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

七是全力打造旅游城市。要像桓仁县、庄河市那样,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形象。让城市形象成为地区的旅游品牌和靓丽名片。

(四)扩大对外宣传,提高营销水平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还需勤吆喝”。要走出巷子、多想点子、勤找路子,不断提高旅游宣传营销水平。

一是对旅游景区精心包装。精心策划和尽快推出具有清原鲜明特色、叫得响、记得住的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口号,拍摄清原旅游宣传片,制作精美旅游宣传品,特别是要加快清原旅游网的改造升级,使其成为宣传清原旅游的重要窗口和快捷平台。精心制作高水平的旅游风光片与知名网站链接,鼠标轻轻一点,让清原的美丽风光扑面而来,尽显眼前,努力提升清原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二是打好宣传“组合拳”。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会议、节庆等载体,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联合推介和“打捆”宣传,扩大清原旅游宣传整体效果,使清原旅游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得到不断提升,叫响清原旅游品牌。

三是在交通干线及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公共场所制作清原旅游宣传广告,放置旅游画册、旅游地图等。让人们一走进沈抚,一走进清原,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旅游信息和浓厚的旅游氛围。

四是每年定期到省内外客源市场举办推介会,邀请各地旅游社来清考察,体验清原的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养生游、民俗风情游。打响生态休闲这张牌,做足自然山水这篇文章。

五是加强对内宣传引导,让每个清原人都了解家乡的山水,都成为旅游讲解员、宣传员,同时要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好“四德”主题教育,使每个清原人都成为旅游形象大使。

总之,要以巩固和提高基础客源市场为核心,大力拓展省外客源市场。通过多平台、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营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清原。走进青山绿水,走进农家田园,欣赏自然风光,感悟生态之美。尽享天然、绿色和清新;体验纯朴、闲情和野趣。深度领略美丽的清原,春有踏青赏花之旅,夏有漂流避暑之行,秋有满山红叶之美,冬有高山滑雪之乐。

(五)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景区管理模式创新,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类管理,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一定要掌握在政府和集体组织的手中,经营者在承包期内要进行项目建设,必须向政府提出申请,履行报批程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工程竣工后,由审计、财政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认定,并形成结论报告。待承包期满后,由第三方评估公司对资产进行评估,由政府或集体组织埋单。对占用资源不开发、乱开发、不作为的,应按照合同要求依法收回其开发经营权。

二是健全融资机制。投入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没有大投入就没有旅游的快发展、大发展。要积极采取争取国家的、吸引域外的、激活民间的多元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为旅游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强旅游项目包装,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招商推介活动,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助推清原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在引进旅游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还要采取有效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温馨、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让游客能够进的多、游的慢、出的少,延长游客在我县的逗留时间,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建立监管机制。要适时制定清原县旅游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推进行业自律,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上一篇:母亲的坚强散文下一篇:入党申请书(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