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处安全生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荐12篇)
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办事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条 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事求是、惩诫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违法事实、行为人的法定职责及违法行为的后果确定。
第三条 办事处负责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工作。
第五条 对下列行政执法行为,应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一)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确认为违法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撤销、变更或确认为违法的;
(三)具体行政行为被市人民政府或其他上级行政机关撤销、变更或确认为违法的;
(四)本行政机关被复议机关、人民法院责令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的;
(五)因违法行政执法造成群众集访,影响治安秩序、社会稳定等其他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六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非法拘禁;
(二)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三)其他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执法过错行为。
第七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违法实施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其他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产权的执法过错行为。
第八条本办事处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严重错误,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越权或者滥用职权处罚的;
(五)违法进行委托处罚的;
(六)行政处罚明显不当的;
(七)不使用罚款收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收据的;
(八)其他应予追究的行为。
第九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有下列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玩忽职守、官僚主义、工作失职,把关不严,造成一定后果的;
(二)对应当予以制止、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遭受损害的;
(三)不依法履行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安全培训教育职责的;
(四)其他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造成适用法律、法规出现偏差的;
(二)因事实认定或定案后出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的事实或案件的性质发生变化的;
(三)因管理相对人的过错或不可抗拒造成认定事实出现偏差的;
(四)其他不应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一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过错责任:
(一)执法过错行为轻微的;
(二)因对事实、证据、法律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行政执
法失误的;
(三)发生执法过错行为后能主动、及时纠正,采取补救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应予从轻追究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二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一)多次发生执法过错行为的;
(二)因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因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因索贿受贿造成执法过错的;
(五)其他应当从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三条 本办事处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故意隐瞒事实或者汇报事实严重失实,导致办事处机关或相关负责人决定造成执法违法的,由执法人员承担过错责任。因办事处机关或相关负责人的决定失误造成执法违法的,由办事处机关或相关负责人承担过错责任。经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的,造成执法过错的,由负责人(或决策人)承担主要过错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承担次要过错责任;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的,不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 对应追究过错责任的本办事处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应当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下列一种或几种处理:
(一)责令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评选先进和晋升资格;
(四)扣发岗位津贴或奖金;
(五)行政处分;
(六)暂停执法活动或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 本办事处机关及其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本行政机关有依法赔偿的义务,赔偿费用、赔偿方式、计算标准及赔偿的时限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本行政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执法人员、机关负责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十六条 被处理人员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本办事处机关负责解释。
《条列》实施以来, 我院各执法办案部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学习:
一、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为保障执法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重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 通过组织学习, 大家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认识到检察人员不仅是法律监督者, 同时应成为被监督者, 各执法办案部门自觉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的活动, 并对监督意见认真查找落实, 扎实有效地开展执法行为规范化活动。
二、强化对重点、关键环节的执法内部监督。执法办案活动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 遵守检察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三、加强案件审核把关, 强化事前监督, 提高办案质量, 避免过错的发生。检察机关大量的执法活动都离不开办案, 办案实际上是检察机关最直接、最具体的执法活动, 强化案件审核, 确保办案质量, 是规范执法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从根本上避免过错发生的有效途径, 加强案件审核既能“防患于未然”, 又能做到有错必纠, 从而达到对人民负责, 对法律负责的目的。为此, 我院充分发挥案管中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做到:一是把好案件基础关, 重点针对收送案环节的管辖和期限的审查, 做到依法、及时、准确;二是抓好程序关, 通过发送口头预警提示和发送流程监控通知书等监督形式, 及时纠正办案中程序不合法的案件, 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案件质量评查的形式, 从实体和程序上实现对案件的事后监督与纠错, 促进公正执法;三是把好追责关, 对于发现过错的人员, 要依照《条例》有关规定, 追究责任, 决不迁就姑息。
各执法办案部门对照《条例》认真查找问题, 发现并无执法过错情况发生。一些执法办案部门立足于本部门业务特征及基本内容, 贯彻《条例》过程中, 在遵守基本规定的基础上, 将落实和思考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例》第七条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十类行为 (故意实施) , 其中第一项是“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或者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控申部门在接收群众举报线索后, 无论举报人采取何种举报形式, 一律依照程序进行审查, 秉公处理, 线索的受理、流转均记录入册, 既严格保密, 亦方便分管领导及上级机关检阅、监督, 至今本院控申干警未出现任何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等的执法过错行为。针对此项规定, 控申人员依法贯彻的同时, 存在一定疑惑:例如本条中包庇、放纵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行为导致的实际后果, 与刑法约束范围内的“包庇罪”以及相关职务犯罪之间区分的界限和标准, 执法过错与职务犯罪之间的关系等, 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条例》第八条第八项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造成“矛盾激化, 引起涉检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后果,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一线窗口, 直面群众, 需随时面对、处理各类性质的矛盾纠纷。息诉罢访、化解矛盾纠纷是控申人员的主要职责和目标, 控申人员始终在不断自我完善, 增加法律知识储备, 提高业务技能, 确保群众来访时, 能够有效、及时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或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指引, 以达到息诉罢访之功效。本条中规定的前提是“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但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 各类情况、关系较为复杂, 难免出现极个别棘手信访事件信访人难以沟通, 矛盾纠纷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化解, 导致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因此, 若不能明确“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的形式, 尤其是“不正确履行”这一点, 就可能会因为不同人员理解、认知的差异, 而在界定过错上产生分歧, 这也会造成责任追究的困难。
三、关于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实行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必须要解决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 而执法过错界定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 由于在认定执法过错时把握不准, 有的偏宽, 有的偏严, 因而出现了追究处分责任人过多或出现错案也无人受到追究的情况。因此, 如何界定执法过错就成为落实这一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界定执法过错。首先, 所谓执法过错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结的案件中, 或认定事实错误, 或罪行定性不准, 或适用法律不当, 或违反法定程序, 影响了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应依法纠正的案件。第二应把握执法过错的特点。一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主体是具有执法资格的检察人员;二是主观故意或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三是所办的案件或执法行为具有违法性, 或者违反实体法, 或者违反程序法;四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
四、该《条例》于2007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检察机关尚未成立案件管理中心, 条例中应当追究责任的范围, 许多是在办案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 案管中心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 许多执法和服务行为超过《条例》界定的执法过错责任的范围, 诸如收送案件、律师与当事人接待、流程监控、赃证款物的保管、案件评查等相关执法监督活动等, 建议在《条例》中予以明确界定。
摘要:本文就某区检察院对照《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的内容, 针对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易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提高了执法办案规范性, 增强了检察干警的责任意识, 自觉维护司法公正。
关键词: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税收执法责任制 追究失衡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83-02
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初步推行,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税务部门围绕如何建立和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建立了制度体系,构筑了严密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 “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执法考核,严格责任追究”,这四个因素相互衔接, 实现了制度、机构、岗位、人员、责任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一种“齿轮传动式”的工作机制 。
2.增强了法治观念,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稳步提高。
税务干部对法治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法律思维模式,能始终注意执法行为 的合法性,提高了执法能力和法律素质,随意执法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3.提升了执法水平,税收收入连年高速增长。
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实施促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过错呈下降趋势,保证了“依 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原则的贯彻落实,税收管理质量全面提升,有效保障 了组织收入中心任务的完成。
4.加强了队伍建设,税务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迈上新台阶。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促使税 务干部从先关注纳税人责任转变为先关注自身责任,逐 步树立起“只有学得好,才能罚得少”的观念。而且“治权”、“治官”思想得到深化,有 力防止了以税谋私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使预防职务犯罪的关口 前移,促进了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70%以上的税务部门在当地行风评议中位居前三名,树 立了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过错责任追究失衡问题阻碍了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深入推行
但是,目前在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过错责任追究失衡问题: 对个人责任追究多,对集体追究少;对基层追究多,对机关追究少;对一线执法人员追究多 ,对内勤人员追究少;对作为的追究多,对不作为的追究少,甚至出现重复处罚或者不予追 究的现象等。
1.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造成税收执法责任制最终“落脚点”少。一是现行的税收执法岗位 职责规范考核的点分得太多、太散,几乎每件事都被分为受理 岗、审核岗、审批岗,每个岗又分很多考核点,造成了责任分散虚化,致使涉及到具体责任 人时,往往最终却难以追究,出现谁都有责任,可谁都不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二是在过错追 究上,抓得不够严,一般是“限期改正”和“提出批评”,经济追究少,即使有也是象征性 的,雷声大,雨点小,使执法违法者不痛不痒,难以受到教育。三是有些地方追求不切实际 的“时髦”,机械要求执行统一的追究标准,没考虑到因各地的具体经济条件、执法环境被 追究的几率等不同,导致被追究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了税收执法责任制的 深入推行。
2.“岗位陷阱”的存在,致使不同岗位之间的责任追究“平衡点”少。一是在考核扣分时, 执法和行政没有单独区分,使得非执法岗位人员不仅不必承担风险 ,而且还有加分机会。而被追究者大多是征管、稽查一线执法人员,导致不同岗位上责任追 究的不平衡,造成“岗位陷阱”。同时因人员问题,基层税务机关“一人多岗”现象依然很 严重,业务水平高的税务干部工作量非常大,导致“做事的媳妇砸碗多”。二是岗位系数设 置不很合理,没有体现不同岗位的风险大小,存在苦乐不均现象。这种责权利脱节、奖惩失 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情绪,严重 阻碍了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深入推行。
3.考核制度之间的“两张皮”,导致执法责任制考核追究“着力点”少。
目前虽对税收执法建立了评议考核制度,但与责任制管理考核、文明创建考核、公务员 年终考核等缺乏有机结合,责任人感受不到其努力带来的回报与尊重。在一些评定中,又掺 入了较多人为因素,感情分、印象分冲淡了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已 有的行政、经济等惩戒处罚措施不够协调,使得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中出现多种制度同时处 罚同一个执法过错行为的重复处罚现象,违背了过罚相当的责任追究原则。
三、努力实现过错责任追究的公正、公平,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
正确处理过错责任追究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这已成为税收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行的 关键。
1.积极优化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首先,综合考虑风险大小、业务多少、难易程 度、从业素质高低等因素,把执法岗位划 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然后分别确定奖金津贴系数,体现“多劳多得”。鉴于基层“一 人多岗”问题目前尚难彻底解决,故应变“以人计酬”为“以岗计酬”,以鼓励素质较高、 能力较强者承担多个执法岗位的职责,彻底解决“干的越多,追究的越多”问题,力求公平 合理。基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宜按岗位计酬的一定比例来设置经济惩戒的 标准,与当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被追究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加快税收执法责 任制的推行步伐。其次,应按细化的工作规程,对所有可能出现的过错行为进行梳理、归纳 ,根据过错的 性质、严重程度、社会影响、发生频率等情况划分为若干档次,各扣不同分值,再相应规定 责任追究形式,实现量化管理。要注意区分税务机关的责任和工作人员的责任,领导责任和 一般干部的责任。注意区别执法不到位与越权执法、无意过错与主观故意、一般工作过失与 严重失职、渎职等不同情况,明确直接责任与连带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等区分标准, 确保责任追究得到真正落实。再次,处罚设定应严格遵循过罚相当的追究原则,公平对待当 事人,避免“一事二罚” 。要进一步划清各个岗位责任之间的界限,对过错责任的轻重、大小进行量化,以便操作, 真正做到处罚一致。此外,要从权力制衡原理出发,对关键执法权、执法岗位应导入制衡机 制,使执法权、 执法岗位在权力、义务上相对平衡,为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创造有利条件。
2.努力完善激励机制,在动力上添油加力。首先,根据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以及 能级考试结果等情况综合评定税务干部 的能级,可大体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次。其次,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进行竞岗竞聘。建 立干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通过竞争、考试考 核,结合能级进行岗职配置。再次,建立注重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量、执法质量 、岗位责任等因素综合考 虑分配系数,向工作量大、责任重、质量优的一线人员倾斜,可设立创新奖、成就奖、奉献 奖等,从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任的主要依据,实现优岗优级, 优岗优酬。坚持有错必究原则,对一般干部和领导要一视同仁,不能以经济惩戒来代替行政 处理,从而保证该制度能得到真正落实,使一线执法人员既有有过错而被重罚的风险,又有 无过错而获重奖的回报,做到奖罚分明,切实解决多干多追究、少干少追究、不干不追究的 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在追究上“严”字当头。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引导干部提高思想 认识。“一把手”负总责,将税收执法责任 制的深入推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切实做好思想认识工作,使考核人员克服“走形式、走 过场”的错误观念,认真对待责任追究,从不敢进行追究转变为敢于大胆追究;使一线执法 人员消除侥幸心理,正确看待责任追究,从不愿接受责任追究转变为“只有严格执法,才能 不被追究”。 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抽调具备较高法律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税 务干部,参加由“一把手”挂帅的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组织保障。对发 现的执法问题,要加大执行力度,敢动真格,敢于碰硬,决不姑息迁就。要注意把握从轻、 从重的度,保证追究到位而不缺位,从而使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积极构建环节监督、层级监督、过程监督和外部监督组成的监督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 位和多视角的监督,并将落实情况列入各单位的目标考核。
再次,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不断健全考核机制,加 强教育、学习和转化,特别是对初犯者或者无主观故意,确因业务不熟、能力不强而造成过 错者,多层面、多方位、多环节地鞭策税收执法人员,提高其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从而达 到“追究一人,教育一块,提高一片”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决执法责任追究的“失衡”问题,增强税务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法 治意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形成执法讲依据、工作讲程序、办事讲责任的良好氛围 ,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税收执法的整体水平,不断推进依法治税。
参考文献:
1.许正中,张孝德.税收经济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2.周敏,彭骥鸣.税务行政管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徐至诚.试论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江苏税务,2002(增刊)
4.程晓敏.从国税系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践看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中国法制信息网
5.谢旭人.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 全面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国家税 务总局网
6.袁文峰.当前税收执法责任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苏国税网
7.林晓峰.对进一步完善规范执法和过错责任追究的探讨.中华税网
8.于智广.加强税收执法能力建设的思考.国家税务总局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税务学校 江苏无锡 214000)
2007-10-
31第一条为促进本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和交通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错案是指我局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主观或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案件。
第三条过错责任追究是指市交通委、区法制办或区交通局对造成错案的执法部门和有关责任人依照过错责任和造成损失情况,追究其相应责任的活动。
第四条本制度由法制科会同政工科共同组织实施。
第五条交通执法错案和过错责任追究遵循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二)惩处与教育相结合;
(三)严格监督与加强执法相结合。
第六条错案认定的标准:
(一)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定其为错案的;
(二)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构认定其为错案的;
(三)法制科通过调阅执法案卷、受理当事人申诉等途径,审查认定其为错案的;
(四)通过信访、检举等行政执法监督途径反映,经上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调查、核实并认定其为错案的。
第七条过错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案件承办人索贿受贿、徇私枉法,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主要过错责任由案件惩办人承担,部门负责人及单位主管领导负次要责任。
(二)案件承办人的上级领导因索贿受贿、徇私舞弊、利用职权命令或指使案件承办人枉法作出不正当或错误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主要过错责任由案件承办人上级领导承担,案件承办人负次要责任。
(三)案件承办人超越职权范围审理案件而造成错案的,全部过错责任由案件承办
人承担。
(四)在审批活动中,承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共同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应分别承担责任,其中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
(五)审批人在审批时故意改变或不采纳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
(六)审批承办人超越职权范围进行审批而造成错案的,全部过错责任由审批承办人承担。
(七)非审批岗人员超越职权范围进行审批而造成错案的,主要过错责任由直接责任人承担,负责审批的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八)经集体合议、研究决定造成错案的,由合议人员按各自在案件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相应过错责任。
第八条过错责任追究方式:
(一)违反本制度第七条
(四)(八)项的规定,情节较轻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暂扣执法证件1个月;并对次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对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暂扣责任人执法证件3个月,并对次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违反本制度第七条
(一)(二)
(三)(五)
(六)(七)项规定的,视情节对全部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暂扣执法证件3至6个月,扣除暂扣证件期间的岗位津贴;对次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扣除2至4个月的岗位津贴。
(三)凡违反本制度第七条规定,情节较轻的,年终考核评定档次不得为优秀;情节较重的,年终考核评定档次为不合格或不称职。
涉及追究违纪责任的,由行政监察部门作出处理;发生行政赔偿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依法进行追偿;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过错责任追究的程序:
(一)对经判定、认定或立案调查确定为错案的,由法制科提出纠正意见,责令限期改正;
(二)涉及重大案件的,由区交通局移送人事、组织、纪检监察部门;
(三)对过错责任人员作出追究决定,并在全局予以通报。
一、本局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避免行政执法错案的发生。
二、本制度所称过错是指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作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中有关程序和实体的规定,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或者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的,经上级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和行政诉讼撤销、纠正、限期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责任分明、责罚相当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行政执法中玩忽职守、徇私枉法、包庇纵容、索贿受贿故意造成过错的,应从严处理。对发现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立案查处,并追究行政违法责任的,及时移送行政监察机关办理;对触犯刑律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视为行政执法过错。
1、超越法定权限的;
2、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3、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的;
4、违反法定程序的;
5、处理结果显失公正的;
6、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的;
7、重大行政措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并造成损失的;
8、因主观原因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按以下规定认定过错责任人。
1、由于经办人渎职、失职致使审核人作出错误的认定,经办人为过错责任人。
2、由于审核人员的主观过错导致批准人失误而造成错案的,审核人为过错责任人。
3、由于批准人的主观过错造成错案的,批准人为过错责任人。
4、负责审核、批准人员对发生的错案,应发现而末发现的除追究经办人责任外,还要相应追究审核和批准人员的责任。
5、经集体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的错案,主持人或决策人为过错主要责任人。
六、对过错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理:
1、批评教育,限期改正;
2、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
3、取消评先资格;
4、不予晋级晋职;
5、调离原岗位;
6、行政、纪律处分;
7、辞退;
8、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前款各项可单处或并处。
七、因行政执法过错造成行政赔偿的,过错责任人应负赔偿责任。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从轻处分。
1、发生行政执法过错后,能主动认错并及时纠正,末发生严重后果的。
2、行政执法过错轻微,末发生严重后果的。
九、有下列行为之一,应从重追究。
1、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而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2、因主观臆断、玩忽职守或故意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3、因行政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被处理(处分)人员对处理(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在接到处理(处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申诉。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路政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甘肃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结合本省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本办法所称过错是指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作出的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和失职行为。
第三条 全省各级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四条 追究路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坚持有错必究、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许可的;
(二)超越规定的权限实施许可或者违法委托其他组织代
- 1 - 行许可权的;
(三)对符合规定的许可申请不予受理或者违反许可程序擅自作出许可决定的;
(四)未按照规定期限或未使用规定的形式作出许可决定的;
(五)作出的许可决定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路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委托不具备行政处罚权的单位和人员从事行政处罚工作的;
(二)没有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适用法律依据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四)作出处罚决定前未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
(五)未使用法定文书和专用票据进行处罚的;
(六)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七)不按照规定解缴或者截留、挪用、坐支、私分罚款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处罚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 2 - 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未使用法定文书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
(三)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
(四)使用、丢失或者毁损证据登记保存的物品或者被责令停驶的车辆的;
(五)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时,致使当事人或者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应有的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路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检查的;
(二)无法定依据实施检查或者未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不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四)不出示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六)在路政案件查处中弄虚作假、逼取证人证言的,或
- 3 - 者因为在勘验、检查、鉴定中出现重大失误、疏漏而造成案件错误处理的;
(七)其他违反路政检查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公路赔(补)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一)作出处理决定前未经充分调查取证的;
(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的;
(三)违反规定多收、少收赔(补)偿费的;
(四)不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不按照规定实施收缴分离的;
(六)不按照规定使用相关文书和票据的;
(七)不按照规定解缴票款,或者擅自截留、挪用、坐支、私分票款的;
(八)其他违反赔(补)偿案件处理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条 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下列以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故意刁难当事人的;
(二)收受当事人贿赂,或者与当事人进行不正当交易的;
(三)向当事人索取财物或者变相索取财物和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依法应当抄告或移送相关单位、部门查办的案件,- 4 - 未及时抄告或移送的;
(五)有其他徇私舞弊、渎职、失职等违纪违规行为的。
第三章 责任承担和划分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集体)及主要领导的责任:
(一)执法过错行为是由一个单位(集体)内部大部分成员共同参与或者集体研究确定的;
(二)执法过错行为虽由单位(集体)内少数人实施,但其他人员知情,却未制止或者知情不报的;
(三)一年内该单位(集体)连续发生多起被上级机关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四)本单位(集体)发生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第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集体)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一)因管理松懈、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严重执法过错行为;
(二)执法过错行为是由领导直接指挥、同意或者默许的;
(三)一年内连续发生多起被上级机关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的;
(四)发生执法过错行为后,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为下级开脱责任或者不配合调查的;
- 5 -
(五)执法过错行为被追究后,在短期内发生同样类型的过错行为的;
(六)执法过错行为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第十三条
路政执法过错行为是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实施造成的,追究责任时,要分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对领导干部责任的追究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执法过错:
(一)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重新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
(二)当事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过程中,提出新的证据致使案件主要事实发生变化,重新作出处罚决定的;
(三)因管理相对人过错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轻、减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违法行为,使损失和影响明显减轻的;
(三)共同过错中负次要责任的;
(四)因案件疑难,适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确有困难- 6 - 而处理失当。
第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从重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执法过程中徇私枉法、贪污、索贿、受贿的;
(二)使用或毁坏暂扣的当事人财产、殴打当事人的;
(三)对控告、检举、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打击报复的;
(四)违法事实发生后,隐瞒事实真相、销毁证据、指使他人作伪证,或者用其他手段阻碍行政执法监督的;
(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责任追究形式
第十七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单位(集体)及责任人的责任追 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过错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通报批评;
(二)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追赔相应的费用,故意造成损失的,个人承担全部费用;重大过失造成国家赔偿的,个人承担损失额的3%—5%;
(四)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
(五)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其他追究方式。
第十八条
上述责任追究形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同时
- 7 - 适用。司法机关已经追究刑事、民事责任的,本人所在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过错责任。
同一过错行为,如果单位(集体)和个人均负有过错责任的,应当同时追究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责任。
第五章 责任追究程序和实施
第十九条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按照立案、调查确认、决定的步骤实施。立案、调查确认由各单位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完成,由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人员)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单位集体研究作出责任追究决定。
第二十条 立案。对于发现和掌握的执法过错线索,各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初审,对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主管领导审批。
第二十一条 调查确认。对批准立案的错案,各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应当进行全面调查,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对于复杂的路政执法过错案件,应当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处理。调查人员可以向执法部门调查、复制有关案卷、询问相关人员,收集必要的证据,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被调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协助调查,如实回答询问、说明情况。进行错案责任确认的,要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制作路政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
调查处理路政执法过错案件实行回避制度。有关工作人员与路政执法过错行为或者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 8 - 响案件调查、处理的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二条 决定。各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人员)依据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及党纪政纪相关规定,向党委(总支、支部)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党委(总支、支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集体研究作出责任追究决定。
第二十三条 过错责任的认定:
(一)经过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有过错的;
(二)经过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作出决定认为有过错的;
(三)上级主管部门或执法机构通过执法检查,调阅或评查执法案卷,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信访案件以及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等途径,发现并经审查认定有过错的。
第二十四条 认定过错责任的,应当制定行政执法过错处理决定书,并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单位、职务;
(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理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理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时限;
(五)行政处理决定的机关和日期等。
第二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追究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六条 收到过错责任人申诉的部门应当在30日内
- 9 - 予以复查或复核,并将复查或复核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人。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应当自调查之日起2个月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通过投诉、举报、信访途径反映的执法过错问题,经调查认定并追究过错责任后,应当书面告知投诉人、举报人、信访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制度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53号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已经2015年6月3日市三届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曾永涛 2015年6月12日
安顺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改善我市投资环境,规范行政执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安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法定职责,致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追究其过错责任的措施。
第三条
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全市范围内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和依法接受委托执法的机构。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
—1—
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故意或过失。
本办法所称“法”是指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包括行政机关发布的规定、办法、意见、通知、公告等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有权申诉、控告和举报,并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过错责任追究机构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以下日常工作:(一)受理行政执法过错的申诉、控告和举报;(二)对举报的内容进行初步核实;(三)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予以立案;
(四)召集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相关依法行政成员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五)其他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负责对同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
联合调查组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向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汇报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
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责任,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将相关情况通报其上一级主管机关后,由上一级主管机关予以追究。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同时将追究过错责任的情况反馈通报情况的人民政府(管委会)。
第八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复杂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联合调查组有权直接予以调查。
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的对象属于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管理的,应当将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报告市人民政府并向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
通报,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管理权限作出处理决定,并将有关处理情况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
第九条
联合调查组调查过错行为时,可以调查取证、调阅有关行政执法案卷材料。被调查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挠。
第三章 过错责任追究
第十条 行政执法行为经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或行政复议机关生效的复议决定撤销或者部分撤销的,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该行政执法机关相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过错责任的同时,对该机关予以通报批评:
(一)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事项的;
(二)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法增设或者变相增设行政许可条件、行政登记条件等,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三)利用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本部门或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谋利的;
(四)继续实施上级已经明令取消、本级下放或者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五)在同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外搞体外循环,在本单位自行受理和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
(六)没有法律依据,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许可等事项的;
(七)拒不执行被撤销的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决定的;
(八)放任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其他行为。第十二条
在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事项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依法应当受理或办理,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受理或办理的;
(二)不实行一次性书面告知或者告知的内容不合法的;
—3—
(三)在法定时限或相关政策规定的时限内,不依法办结行政管理相对人申办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
(四)行政执法人员任意曲解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擅自处罚或者违法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
(五)行政执法人员越权执法、滥用职权,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制止、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的;
(七)不亮证执法、无证执法的;
(八)违反法定程序办理相关行政执法事项的;
(九)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结,重大、复杂、疑难的行政执法事项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的期限为两个月,需要延期的,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过错责任情节划分
第十四条
过错责任依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行为,因承办人的过错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的,追究承办人的责任;因审核人的过错导致批准人失误的,追究审核人的责任;因批准人的过错导致过错发生的,追究批准人的责任;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有过错的,同时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过错责任;
(二)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行为发生错误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负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其他人员负次要责任,主张正确意见的人员不负责任。
第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重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一)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吃、拿、卡、要或者故意推诿、拖延行为
—4— 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隐匿、涂改、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三)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的;
(四)执法过错发生后,故意隐瞒证据、事实,拒不承认或推诿的;
(五)滥用职权情节恶劣或后果严重的;
(六)对举报人、控告人或者调查过错责任的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阻止、妨碍调查过错责任工作的;
(八)其他需要从重处理的行为。
第十六条
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予追究责任:
(一)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且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
(二)执法过错发生后,能主动认错并积极纠正,挽回损失的。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处分的种类:
(一)诫勉谈话、责令改正或通报批评;
(二)停职离岗学习;
(三)依法注销行政执法证,五年内不得重新申领执法证;
(四)禁止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五)责令辞职、免职;
(六)纪律处分;
(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第十七条
(一)、(二)、(三)、(四)、(五)项的过错责任处分由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按权限实施;
(二)第十七条
(六)项的过错责任,由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实施;
(三)第十七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可以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九条 因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过错责任人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条 过错责任调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5—
(一)通过执法检查或相关人员的举报、控告发现行政执法过错线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调查;
(二)立案调查,召集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并书面通知被调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
(三)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四)查明过错的原因、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过程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后,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对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案情重大、情况复杂的,经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可以延期一个月。
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作出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责令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纠正错误的行政行为。
第二十二条
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过错责任处理决定书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请复核或申诉。
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追究过错责任的决定书除送达本人外,同时送达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社部门等,作为执法人员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被追究过错责任的,该机关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过错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为一等奖。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3日发布的《安顺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同时废止。
来源:安顺市人民政府网
http:///article.jsp?id=64154&itemId=36
第一条为加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维护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旗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计划生育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对象为出现过错的我旗计划生育行政单位和计划生育行政人员。
第三条追究过错责任以行政单位及其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的损害为依据。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计划生育行政案件,应当认定为错案:
(一)因违法行政、违反法定程序行政、行政不作为、不当行政行为等,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消、变更或经行政机关复议决定撤消、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责令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为他人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或为不符合《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办理《生育证》或其他计划生育证明的;
(三)违反“七个不准”的规定,侵犯当事人人身权或者财产权,造成严重后果等恶性案件的;
(四)经投诉、检举和控告,受理机关发现并认定有错误的;
(五)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人口数据的;因失职渎职造成突破人口出生控制计划或造成人口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等后果的;
(六)其它有明显过错的行政行为,造成当事人重大损失的。
第五条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遵循依法追究,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统一,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是计划生育错案责任追究机关,其负责法制工作的股室具体办理错案责任追究事项。
第七条 错案责任追究机关负责法制的处(科)应履行的职责:
(一)提出防止发生错案的建议;
(二)立案审核错案,提出对错案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三)负责对错案及其责任认定不服而提出案件的复核;
(四)错案责任追究机关确定的其他责任。
第八条错案责任追究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部门认为能够及时制止错案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先行发出《行政执法错案纠正通知书》,通知有关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行政执法人员,停止执行违法或者不当的计划生育行政决定,或者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第九条经审核或者批准造成的错案,由审核或者批准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共同承担责任。由于行政执法人员隐瞒事 实等原因致使审查或者批准人员失误造成的错案,由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由于审核或者批准人员改变行政执法人员的正确意见造成错案的,由审核或者批准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条经计划生育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研究决定造成错案的,主持研究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坚持或者支持错误意见的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职权造成的错案,由行使职权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的错案,由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区分主次的,共同承担责任。
第十二条应当给予有关人员行政处分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计划生育人事、监察处(科)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时效为两年。从过错行为结束之日起计算,超过两年的,不再追究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符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件的案件,应填写“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立案表”,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正式立案。
第十五条正式立案的追究案件应当限期查办。一般追究案件15日内审查终结;情况复杂的、重大的追究案件30日内审查终结。限期内仍不能结案的,报请领导批准后延期,最长不能超过60日。
第十六条根据错案的事实、情节及其危害后果,应对错案的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过错责任。填写“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建议书”,提交计生委主任办公会审议。
第十七条 “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建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调查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基本案情;
(二)行政执法过错的事实、确认错案的理由、错案的性质及其后果;
(三)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依据,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形式;
(四)纠正错案以及消除危害后果的建议。
第十八条经上级计生委主任签批的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应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
决定书的内容包括:被追究人或单位行政执法过错的事实、案件性质;追究责任的依据、追究责任的形式、处罚、追缴数额等。
第十九条 追究责任的形式有:
(一)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予以批评教育;
(二)情节较重,影响教大的的,予以警告行政处分;
(三)情节恶劣,危害后果严重,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调离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岗位;
(四)行政执法错案的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负有赔偿义务;行政机关在赔偿之后,可以行使追偿权,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追究、追偿形式可以单用,也可以并用。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的;
(二)越权执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三)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
(四)对举报、控告或者调查处理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或者减轻错案责任人的责任:
(一)行政执法过错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过错造成的危害后果的;
(三)因受侵害的当事人故意伪造或者隐瞒重要证据使错案的危害后果加重的;
(四)其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错案责任 人的责任:
(一)因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或者命令导致错案的;
(二)错案责任人员主动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三)因法定技术鉴定部门鉴定结论错误直接导致错案的;
(四)其他可以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被追究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追究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涉及追究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据《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向行政监察机关、人事部门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运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使执法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导致认定事实错误,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从而使行政处罚错误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了严重后果时要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一条、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和超越法定权限的失职行为。
(二)执法行为无法定依据或超过法定种类、幅度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三)各级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规定的制度、措施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悖的。
(四)错误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款,造成严重后果的执法行为。
(五)不按照行政执法法定程序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检查或者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七)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道路运输经营和其他相关业务,造成执法行为有失公正的行为。
(八)利用职责便利绚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行为。
(十)违反法律规定,阻碍当事人行使申诉、控告、听证、复议、诉讼和其他合法权利,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十二)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其他行为。
第二条、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由于过错责任人,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过失轻微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影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工作,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责任追究。
第三条、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因绚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裁决等故意造成的错误;不配合有关调查,阻挠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对检举、揭发、控告的过错知情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一年内连续发生多次执法过错的运政执法人员,要从重追究过错行为人的责任。
第四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由上级交通运政管理部门直接对过错责任人或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过错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五条、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可作出以下处分,以下各项可单项作出也可合并作出多项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减发或停发津贴、奖金;
(三)吊销行政执法证件,调离运政行政执法工作岗位;
(四)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五)因行政执法过错引起行政赔偿的,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赔偿金额。
(六)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为进一步强化全局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质量,规范工作行为,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等有关法规、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工作过错,是指全局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不严、不细、不实或其它主观原因,造成工作损失、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三、本制度适用于局机关各处室及所有工作人员。
四、追究工作过错责任,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可追究工作过错责任:
(一)一般工作过错
1.正式上报或下发的文件及各类材料中,格式、文体、文字等方面出现较大的错误或遗漏,尚未造成不良影响的;
2.在政务接待、会议筹备、活动组织过程中因计划不周、疏忽大意或不按要求办理,给工作造成被动的;
3.违反工作程序,越级请示、汇报,给工作造成被动的;
4.在督促查办、综合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中,因自身原因造成上报材料失实的;
5.首问责任人不履行首问负责制,贻误办事人办事,造成较坏影响的;
6.因态度不好、服务不周受到投诉并经查实的;
7.其他应该追究一般工作过错责任的行为。
(二)重大工作过错
1.遇重大或紧急问题不及时报告,不采取应急措施,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
2.超越规定权限擅自做主,给工作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3.在正式上报或下发的文件及各类材料中,因自身原因导致内容出现与现行法律、法规、文件或其他有关规定不相一致问题,产生不良影响的;
4.违反保密规定出现泄密问题,但尚未触犯国家保密法规的;
5.因未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以权谋私,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
6.其他应该追究重大工作过错责任的行为。
六、工作过错责任划分及承担按以下情况予以认定:
(一)因擅自作主、未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报告不及时等造成的工作过错,由具体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不严、不细、不实等原因出现的工作过错,具体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处室领导承担次要责任;
(三)因工作程序不明、落实制度不力等原因出现的工作过错,除具体责任人承担责任外,处室领导承担领导责任;
(四)工作过错行为造成经济赔偿的,工作过错责任人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七、对一般工作过错责任人,视情节、后果轻重给予批评教育、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对重大工作过错责任人,视情节、后果轻重给予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目标奖、调离岗位、停职离岗培训等处理。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从重追究工作过错责任:
(一)工作过错多次重复出现;
(二)明知已出现过错,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损失、影响扩大的;
(三)因主观故意出现的过错;
(四)拒不承认过错事实的;
(五)故意隐瞒过错真相,不及时上报的;
(六)其他经局党组认定,应从重追究工作过错责任的。
九、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予从轻或免除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工作过错行为没有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属认识理解偏差,过错轻微,且能及时纠正的;
(三)因工作程序不明、分工不明出现过错,情节轻微的直接责任人;
(四)其他经局党组研究认定,可从轻或免除追究工作过错责任的。
十、工作过错发生后,处室及过错责任人应将过错原因和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办公室,办公室启动工作过错责任追究程序,按照局领导要求对工作过错情况及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局党组。
十一、工作过错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由局党组研究确定。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文件
京地税法〔2001〕489 号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
法》的通知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市局各处室、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局的执法责任制,强化内部监督,市局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税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应依照《办法》认真组织实施,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我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过程中,对过错比较轻微的责任追究工作由法制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对于应当追究行政处分责任的,由法制工作部门转交人事、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被追究人员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申诉。
三、各区县局、直属分局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市局备案。
四、各区县局、直属分局应就本单位责任追究的情况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并作好统计报告工作。
五、各区县局、直属分局应根据《办法》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在2001年12月10前将本单位的实施办法报市局备案。
六、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一项涉及各业务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各部门应加强配合,相互协调。
七、各单位在执行《办法》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市局反映。
二○○一年十月十日
附件: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地税系统税收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追究我市地税系统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执法过错追究应当坚持公平、有错必究、过罚相当、寓教于惩的原则。
第四条 税收执法过错是指税务人员在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法的行为;税务人员因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违反法定工作程序、行政不作为以及其它违反税法的行为,给国家及纳税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第五条 税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属于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不征或者少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的;
(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
(三)擅自改变税收征管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定率征收的;
(五)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并造成损害的;
(六)对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案件故意不移交的;
(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导致税务局在行政诉讼中败诉,或者导致税务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八)评议考核、执法检查要求限期整改而未整改的;
(九)违反检查工作程序,滥用检查职权,给国家和纳税人造成损害的;
(十)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六条 税务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依据税收行政执法检查、税务检查审理及复查、复议、诉讼、行政赔偿、监察、信访中发现的问题提起追究。
第七条 追究执法过错按下列原则明确责任:
(一)因承办人个人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承办人为两人以上的,根据责任大小分别承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
(二)承办人的意见经过批准的,由承办人、批准人共同承担责任,其中批准人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因承办人弄虚作假导致错误批准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
(三)承办人的行为经复议维持原决定导致诉讼败诉的,由承办人和复议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复议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四)执法过错行为是由集体研究决定的,主持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导致执法过错的;
(二)集体研究时申明保留意见的;
(三)因执行上级机关命令、决定,导致执法过错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追究行为人的过错责任:
(一)因过错行为轻微,影响不大的,可以免予追究;
(二)过错行为后果严重,但主动承认过错,及时纠正错误减少损失、挽回影响的。
第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或加重追究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因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同时犯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两种以上过错行为的;
(三)发生两次以上根据本办法应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
(四)对检举、揭发、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转移、销毁有关证据,或以其他方法阻碍执法过错责任调查、追究的;
(六)其他因执法过错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十一条 本市各级税务机关的法制工作部门负责本级机关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 法制工作部门在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应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行为报主管局长审批立案;
(二)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
(三)对执法过错责任案件调查报告进行初审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负责处理其他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 各部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执法过错的,应移交法制工作部门办理,并填写《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转办单》。
法制工作部门接到《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转办单》后,应填写《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立案备案表》,报主管局长批准立案。
第十四条 立案后,法制工作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实施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向被调查人员核实有关情况,被调查人员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调查人员应当如实记录被调查人员的意见,并由被调查人签字确认。
第十五条 调查核实后,调查人员应制作《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局长批准;对构成比较严重责任的,提出意见转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 过错责任追究的决定可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责任明确的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
(二)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没有过错的责任人,作出无过错定性;
(三)对应当移送其他有关机关处理的,作出移送决定;
(四)对执法过错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责任不明确的退回法制工作部门重新调查。
第十七条 法制工作部门应根据本局领导意见制作《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对应当追究行政处分责任的,由人事、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追究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进行处理:
(一)告诫谈话;
(二)扣发奖金;
(三)调整执法岗位;
(四)分局内通报批评;
(五)全系统通报批评;
(六)停职检查;
(七)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税务人员违法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由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被追究人不服过错追究意见的,可以书面形式向做出决定的机关申辩,也可以直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辩。有关税务机关应在接到申辩材料次日起两个月内做出书面答复。
第二十一条 执法过错案件结案后,法制工作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卷,并送同级人事部门归档。
第二十二条 各区县局、直属分局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市局法制处备案。
第二十三条 各区县局、直属分局应在每年1月15日前将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统计情况报市局法制处。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正确、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执法,防止和纠正行政过错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建立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责任人做出处理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按照职责及管理权限,市卫生计生局负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范围
(一)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1、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2、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3、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4、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5、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6、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7、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8、擅自收费的;
9、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10、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11、依法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未经或者不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12、违法委托其他组织和个人代行许可管理权的;
13、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或者在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14、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贻误行政许可工作或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二)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1无法定依据实施检查的;
2无正当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的; 3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实施检查的; 4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5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6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7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8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9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三)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在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2 违法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 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4擅自设定行政处罚或者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5 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6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7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违反《行政处罚法》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9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已有的;
10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11玩忽职守,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遭受损害的;
12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1无法定依据实施征收或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设立征收项目的; 未按法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 3 截留、私分或擅自开支征收款的; 4 实施征收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5 其他违反征收规定的行为。
(五)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1违法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他义务的;
2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合法权益等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
3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以及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4未在办理场所明显位置悬挂办事示意图和公开办事流程图的,不涉密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承诺时间、收费标准、监督渠道、办事结果未公开的;
5面向社会直接受理业务的窗口单位,工作期间空岗的; 6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上岗未按规定佩带工作牌、穿着制服的;
7对服务对象不理睬、不答复的,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拖延不办的;
8对来文、来电,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办的,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转送,置之不理的;
9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未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擅作决定的; 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制发公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导致发生严重后果的; 未经领导审定签发擅自发文的,未按规定时限发文的,未按规定使用单位印章的;
12对执法行为内部稽查工作和意见不配合、不落实、不到位、不执行的; 其他违反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贻误行政内部事务管理工作的。
(六)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履行管理职责而拒绝履行、无故拖延履行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划分与承担
(一)行政执法责任分为:直接责任、领导责任。
(二)责任承担。单位或科室负责人为批准人,具体承办事务的工作人员为承办人。承办人未按规定经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批准职责;虽经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 5 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行为,导致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承办人提出意见有错误,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导致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未经承办人拟办,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三)责任追究。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情节轻微,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过错;情节严重,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根据过错情节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从重处理:1年内出现2次以上应予追究过错情形的;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对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或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休闲活动的。
(五)行政执法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追究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明确而出现认识理解偏差的;
(二)结案后发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事实和案件性质发生变化的,但故意隐瞒或因过失遗漏证据的除外;
(三)因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四)因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情形发生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因行政过错造成承担国家赔偿责任,除依照本制度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向有关责任人员追收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六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组织和程序
(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设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组织,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有关科室、市卫生计生监督处负责人、稽查人员共同组成,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二)决定是否进行调查;
(三)组织调查并拟定调查报告;
(四)建议处理决定;
(五)有关调查、处理的意见和建议报市卫生计生局负责人审批。
第七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行政过错追究组织成员和调查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实施该行政行为的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
(一)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变更、责令履行的;
(二)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的;
(三)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五)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
第九条 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组织应当在7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第十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经市卫生计生局负责人批准,可再延长15个工作日办理。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作出行政行为的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向监察机关提出。
第十二条 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执法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市卫生计生局提出复核或申诉。
第十四条 本制度与国家、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相冲突的,或未作具体规定的,服从国家、上级部门有关规定。
【办事处安全生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荐阅读:
办事处工作制度06-19
办事处仓库管理制度09-13
局办事公开制度07-08
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工作奖惩办法06-12
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07-16
老城街道办事处新村小学教代会工作制度12-02
办事程序公开制度10-06
安全生产许可证办事指南05-25
办事员、验收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12-02
办事处低保知识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