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9篇)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一、群文阅读是什么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这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

二、群文阅读与其他新兴阅读形式的差异

1、群文阅读与“一篇带多篇”

“一篇带多篇”或者“一文带多文”是以一篇文章为核心,带动多篇文章阅读。这里的“多篇文章”,大多指的是同一单元的文章,并未超出教材的范围,也有一些人探索了教材之外的文章。一篇带多篇的重要目的是增加儿童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所选的一组文章有着非常自觉地贯穿线索,那就是“议题”,而且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教学含义,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巨大的突破。

2、群文阅读与单元整组

单元整组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它的产生是基于现行教材以“主题单元”进行编排这样一个事实,其目的是为了“用好教材”,提升教学效率。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看做是“一篇带多篇”的升级版。

群文阅读在某些方面和单元整组是相一致的,也就是它在单元主题形成开放性议题的情况下不会比单元整组的形式,但它又超越了单元整组,更多地才用教材外的语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选文的限制,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此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群文阅读中的“议题”是开放性的而非如单元整组那样是由教材“给予”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理念。

3、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

刘宪华解释: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对一组选文进行教学,教学的展开主要按照“例文——主题——专题——文化成果”的逻辑。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文章要以“暨阳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而是以“真”为第一要义。主题阅读最重要的概念和突破在于“主题”,也就是“拥有明确的人文内涵并成序列”的专题,比如“爱”“爱科学”等。

群文阅读也可以说是有“主题” 的一组选文的阅读,部分群文阅读的“议题”是非主题式的。群文阅读的“议题”更宽泛,不仅包括人文内涵,也包括语文知识、情感体验、预感体验等,一是群文阅读更符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其次具有可议论性,他对学生是开放的,是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建构的;主题阅读关注学生的人文思想的体验和建构,而群文阅读在此基础上没进一步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文本来看待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角度,在阅读中转换心智模式,获得心灵成长。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群文阅读是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群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能

3、群文阅读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4、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教学课例: 一 《读读寓言故事》

执教: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语文教师 陈慕阳

学生: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四年级

群文篇目:

《掩耳盗铃》、《陶罐与铁罐》、《大轮船与小礁石》、《不留余地的狼》、《树叶和树根》、《驴子的坏主意》、《狐狸和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学时间:40分钟

二 《创世神话》

执教:浙江省杭州市天才小学副校长 蒋军晶

学生: 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六年级

群文篇目:

《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盘古开天辟地》

教学时间:40分钟

三 《爱》

执教:儿童阅读推广人、台湾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陈鸿铭

学生: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四年级

群文篇目:

《关于爱》、《我爱我的围棋老师》、《背影》

教学时间:40分钟

听后感——原来阅读课可以这样教!

群文阅读,无疑是这个教育时代的新生事物。我想:群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好处多多,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课文都上成群文阅读课,因为那样,不仅低年级的识字写字会成为一句空话,各年级面对考试都有可能束手无策;老师的备课工作量显然会增大很多——除了课文,还得阅读大量跟教材相关跟自己所要确立的“议题”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一个不爱阅读、不善思考的老师是不可能游刃自如地驾驭一节群文阅读课的。如果,我们要尝试在自己的课堂搞搞群文阅读教学的话,是否可以先进行一组课文中某一篇的常规教学再将其他文章进行整组教学,或者重点学习精读课文,再以略读课文为线牵出与本文或本组选文相关或主题相似的群文。这样,我们一手应对考试,一手抓阅读教学,两不耽误。不知道自己对群文阅读这点浅见是否妥当,个人觉得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尝试教育改革,有点杯水车薪的感觉。

非常欣赏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的几句话: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 单元整合” 作为“ 群文阅读” 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能使师生通过阅读群文, 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从而改变语文教学“ 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 出现“ 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 多元拓展” 的递进式语文教学新局面,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 “ 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到底“ 整”什么? 笔者就以人教版中高年级教材为例, 探讨一二。

一、“整”主题内容

鲜明的主题编排单元是人教版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精选课文到口语交际, 再到语文园地, 整个单元互有联系, 似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单元整合”首先就可以“ 整”主题内容。

如,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燕子》《 古诗两首》《 荷花》《 珍珠泉》 , 从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教师可以带学生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的来临,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整合本组课文, 重点在于让学生反复诵读, 积累文中优美句段, 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由此, 这一单元就可以以“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进行整合。

二、“整”表达方法

群文阅读, 既要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 还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单元整合”不仅要读到主题内容, 还要感悟内容背后的方法, “ 单元整合”可以“ 整”表达方法。

如, 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 《 白鹅》《 白公鹅》《 猫》《 母鸡》 , 前两篇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 后两篇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作家笔下, 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 无不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但是, 每一篇文章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 表达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 教学这组课文时, 要让学生通过同题阅读, 使他们体会到:同样写动物, 观察角度不同, 心理体验不同, 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 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三、“整”文体特点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有多种文体,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单元整合”可以把同一文体“ 整”起来, 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阅读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如, 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 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 资料袋”、“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

在对本组课文进行整合教学时, 除了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外, 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通过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四、“整”读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 单元导语逐步重视读写方法的指导, 将单元读与写有机整合起来, 既体现了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意图, 又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真正提高。

如,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编排了四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说明文, 《 鲸》 和《 松鼠》 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 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新型玻璃》 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假如没有灰尘》 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

本组课文, 除了在单元导语中提到读写重点, 还在“ 口语交际”“ 习作”“ 交流平台”中具体提示了读写要求。 像这样的单元, 适合将单元读与写“ 整”起来,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并运用。

浅谈群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群文阅读;创造性;教材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4

一、课前词语热身。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

慎重

静谧

豪放

无聊

偶然

崭新

漂移

引人注目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坐卧不安

消磨时光

不可思议

精神大作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坚持不懈 永不言败 持之以恒 知难而进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永不退缩 刨根问底

谁能选择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学生选择词语说话)

二、引入新课。老师喜欢你们这样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状态,相信这节课你表现一定很棒!我们开始上课!1.孩子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篇文章,分别是:(课件出示,生齐读)这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几篇文章在观察中有些什么样的发现呢?

《古诗两首》——富含哲理 《爬山虎的脚》——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吃苦耐劳

2.今天,我们再读几篇关于观察与发现的文章,一篇是课文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另三篇是教材同步阅读中的《法布尔的故事》和《牧鹅散记》。课前已经浏览过课文内容,现在再回顾一下,把你感兴趣的段落画一画好好读读。并思考这个问题:文中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

三、交流阅读收获。

1.刚刚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有很多让你感触颇深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先看《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谁能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主要内容)师:有人说,病房中的一次偶然观察,竟然让魏格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学说,魏格纳真是太幸运了,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呢?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得出的?魏格纳的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他在大胆设想之后,是一帆风顺地提出假说吗?(不是)他都遇到哪些困难呢?(教授劝他打消念头,寻找资料艰难)哪里体现出来?(生读课文中的语句)

师:对,老师也不同意这个说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些假设,假如他对第一次的发现不以为然,那么他就不会去继续细心观察,也就不会有惊人的发现。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来思考问题?用这样的句式来设想一下。出示:

假如他„„,他就不会„„

生1:假如魏格纳没有大胆的想象,他就不可能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师:看来有了仔细观察。还得有认真思考,大胆的想象,这正是科学家思维敏锐的体现!生2:假如魏格纳听了教授的劝告,知难而退,他就不肯能去寻找证据。

师: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魏格纳知难而进的勇气帮助了他。

生3:加入魏格纳查资料查累了,不想查了,他就不可能找到重要证据。

师:是啊,吃苦耐劳是他的法宝。

同学们说的真好,魏格纳的成功绝非偶然,教授的劝告没有打消他的念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他没有放弃,艰难的考证中,他没有停下疲惫的脚步。他的成功,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呢?(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永不退缩、刨根问底等)2.是啊,魏格纳抓住偶然的机会,认真观察,不断思考、探索,最后终于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大科学家如此,我们学习又何尝不是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法布尔的故事》。(1)读过这个故事,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最深刻?(学生交流,并简单说原因。)(2)老师在读到“他们无法理解小法希尔的行为,说:“这孩子大概„中了邪‟!”的时候,我不禁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小法布尔中邪了吗?那是为什么?(是因为对动物的痴迷)

(3)痴迷吗?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摸黑寻虫、观察蚂蚁、捕捉虫子、暖虫)

(4)面对一直从事昆虫研究,并取得卓著成果的法布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执著追求。善于探索……)是啊,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3.师:法布尔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触,下面与我们要见面的这个朋友,相信,也会给你们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再来看下一篇文章《牧鹅散记》(1)文章开头提到,在作者的故乡松江,人们把鹅称为什么?(呆头鹅)意味着提起鹅,就是又呆又笨。可是,作者在长期牧鹅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鹅真的笨吗?请找出相关的依据来证明。(学生读1.回家准时2.认得自己的窝,3.偷蛋)

(2)是呀,鹅看起来呆头呆脑的,给人一种笨笨的感觉,其实它挻聪明的,作者是怎样知道鹅的这种特征的?(对鹅做了长期的观察)如果没有作者长期、细致的观察,我们一定会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而认不清它的本质,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认真事物本来的面目,才能发现一些事物的奥秘。在生活中,你肯定也有过这样的观察,这样的发现吧?能举出一两个例子说一说吗? 4.其实很多同学曾经有过重要的发现,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都忘记了,下面我们欣赏的文章,是告诉你怎样记住这些发现的。那就是《我有一个小本本》。

(1)“我”为什么想有一个小本本?(爸爸的笔记本给了我启示)(2)有了小本本以后,“我”都记录了什么呢?(小本本记下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3)这个小本本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小本本记下来的内容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用作者的话说,这个本小本本就像一个百宝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观察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并且能够像作者金波一样,把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美丽的世界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那你也会非常了不起的。课下,推荐

大家继续读这几篇文章(生读)《X射线的发现》、《蚂蚁的“摩天

大楼”》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5

本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在《语文》课本上安排了4篇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结合本学段孩子的.特点,我选择了《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真正的朋友》《朋友》《萤火虫找朋友》六篇文章组成一组群文进行教学,着意从“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初步学习同一话题下的一组文章的阅读方法,领悟内容,学会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如何牢固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谊。考虑到二年级的孩子识字水平有限,阅读能力也不高的具体学情,我把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和《纸船和风筝》作为导入,通过故事内容的回忆,引出“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小结三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明白:真正的朋友应该学会真诚的赞美对方;真正的朋友应该在需要帮助时及时帮助对方;真正的朋友还应该学会宽容、谅解对方。通过这一话题的分析,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阅读资料,整理分析,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朋友,并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

环节,都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群文阅读”的模式开展,学生在一节课内根本就不能完成指定的阅读量,所以,我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作为“群文”的一部分,引出议题,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议题的指导下,自主发现的阅读方式。这样的处理,既巩固温习了课内知识,并让知识一体化,又调动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发挥这些故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课堂上给学生搭设“自读自悟”的展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探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称

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

2、课外阅读文章《真正的朋友》《朋友》《萤火虫找朋友》

【教学重点】

1、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分析身边的朋友,自查自己与人

相处时的行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材料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能来给你们上课,我非常高兴。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杨,你们可以叫我——李老师。现在,你们已经认识了我,而我也知道你们是二年级班的孩子。那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成为朋友,好吗?

朋友——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词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

朋友,困难时,离不开帮助我们的朋友;悲伤时,离不开安慰我们的朋友;高兴时,离不开与我同乐的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以“朋友”为话题,走进课文,体会什么是“朋友”,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读书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题回顾

1、在我们课本的第五单元,也写了关于朋友的故事,他们是谁呢?我先来考考大家。(ppt展示)。

对,他们分别是:小刺猬——小獾、李丽——林园园、松鼠

——小熊,他们出自第五单元的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

同学们说得真准确,看来课文学得很认真。那我们现在就来回忆一下这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它们的主题。

2、生根据课文自由回答。

3、根据生的回答情况,引导生概括课文的主题。

《称赞》──真心赞美;

《蓝色的树叶》──互帮互助;

《纸船和风筝》──宽容谅解

同学们理解得很好,通过这几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称赞》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会真心地赞美对方;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互帮互助;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学会宽容谅解对方。

【设计理念:本环节旨在通过回忆课文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提炼出共同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概括。】

三、课外阅读

生活中,我们身边都不缺少朋友,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个,但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呢?学了这些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有了一把衡量好朋友的“尺子”,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把“尺子”一起再来找寻真正的朋友。

1、打开资料,阅读资料里的故事,要读通顺,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边读边按照“阅读指南”上的方法进行批注或勾画。(ppt)

3、交流汇报:(练习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的“征程颂歌”和“梦想花开”中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学设计:

自主阅读,交流表达方式。

一、“征程颂歌” 《哑巴渡》体现了一位老人一生默默奉献,心有他人的大爱精神。

二、“梦想花开”

《为我唱首歌吧》展现了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回顾 《再见了,亲人》:深情厚谊; 《金色的鱼钩》:忠于职守; 《桥》:无私无畏; 《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二、自主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哑巴渡》──默默奉献

哑巴渡老人一生默默摆渡无人问津,直到其病重再不能摆渡,人们才记起他的好,待到他去世人们方知其是位负伤的老红军,为弥补当年打仗自己亲手炸毁的桥,老人死后用其一生摆渡的钱重修了一座桥。

《为我唱首歌吧》──真挚友情

七个濒临死亡的孩子,没有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生命哀叹,却用顽强的意志挑战病魔,用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为我唱首歌吧”是不幸的伊丽莎白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求,更是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三、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1.《哑巴渡》

师: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几件事? 生:炸桥、摆渡、修桥

生:没有谁知道哑巴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每一个过渡的人在最初的记忆里哑巴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爬满皱纹的脸,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将老人的外貌描写和老人的船进行对比,突出老人一心为人们提供便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的写法。)

师:说说你在阅读表上提出的问题好吗?

生:为什么文中说“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 小组讨论交流:

哑巴老人一生默默为人们奉献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渡河、感动了乡亲们,人们为这无言的大爱而震撼。

2.《为我唱首歌吧》

分享:感情朗读描写伊丽莎白神态描写的句段。(1)“伊丽莎白的耳朵后面做了一次复杂的手术„„沉默的泪水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流下苍白的脸蛋儿。

(2)“伊丽莎白热爱音乐胜过一切。„„安静的、空荡荡的房间里,她自己坐在一张宽大的椅子上,让我坐在她的旁边,紧紧拉着我的手,声音颤抖抖地恳求:“给我唱首歌吧!”

(3)“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她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高兴得又蹦又跳;约瑟夫眉飞色舞、喜悦异常。我想,这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们流的眼泪更多。”

(通过将伊丽莎白手术后和音乐会后的神态外貌描写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战胜病魔用纯真的友谊激发了伊丽莎白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领悟: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1)“谁都知道,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他们忍受病痛同死神决斗的信念,他们的势不可挡的勇气,使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要碎了。”

(2)这次最令人难忘、最值得纪念的音乐会,没有打印节目表,然而,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听见,也不曾希望会听见,比这更动人心弦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我仍然能够听见它那每一个震颤人心的音符。

采访:生扮演伊丽莎白女士和她金发碧眼的女儿接受老师的采访。

师:伊丽莎白女士,请问您听过的最感人的歌曲是什么?

生:是11岁生日时7个白血病孩子为我演唱的歌曲,是令我一生感动的最美妙的歌曲。虽然我现在听不见了,但是它一遍一遍在我心中歌唱。我伤心时,它会抚慰我,我失意时,它会鼓励我。我永远不会忘记这7个孩子给我的一生的礼物。

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不仅读得非常精彩,还与我们共同分享了感受,把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人物带到了我们的心里,老师同时被你们感动着。

四、主题拓展

浅谈群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群文阅读,创造性,教材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 《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8

一、群文之“文”:以关联度为导向

“群文阅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拿什么样的文章进行群组、进行统整教学。而这一点也恰是许多教师无法获解、无力求解的难题。选文之难,在于既要考虑文本内容的学段性,也要考虑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因素的适恰性。“海选文本”对教师的阅读面是个挑战,没有宽泛的阅读和丰盈的精神,狭隘的视域必然导致文本的选择面不宽、文本的形式不丰,进而影响群文阅读的效果。那么是不是可以现行教材的“某一篇文本”为“基础文本”,遴选若干篇具备“群组因子”的文本组织群文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学课文《一件运动衫》为“基础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经历多重筛选、多重序列的文本编排组构。

第一次,以故事主题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讲的是“我”和邻居康威老先生各自舍弃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作为赠予对方礼物的故事。从主题的角度而言,属于“大爱”的范畴。按此思路筛选,《项链》《爱之链》等文本可以统整,一些名优教师也有所操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项链》这一类小说的言语深度和思想深度与《一件运动衫》并不处于同一水平线,对学生瞬间的阅读挑战难度明显偏大,不利于思维的打开与表达的深入。

第二次,以故事人物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以一个孩子的经历为线索串起全篇,那么“孩子”能否成为群组的结构因子呢?笔者尝试着以此为关键词进行篇目筛选,很快,《偷父少年》《擦鞋的男孩》《渡河少年》等文章进入视线。以“故事的主角”组织群文,容易建构起对一类人物的整体感知,但不容否认的是,同类小小说不是很多,且故事的差异性太大,缺乏内在紧密性。

第三次,以故事内容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通过邻里之间的生活小事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如果从生活事件的角度进行选文的筛选,可以找到《等待散场》《不卖》《谢谢你,女士》等文本,但这些文本无法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关于生活的思考场,故事“各自为本”的味道更浓,不利于对象聚焦、内容聚焦,不利于交流的延展和思想的深入。

第四次,以文体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是一篇小小说,故事的“小说特征”非常鲜明:以情节发展带动人物塑造。以此为文本群组点,那么《世界末日》《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杭州路十号》等小小说都可以成为群文的文本。但一统整,发现,除了文体引领下的情节特征具有可读性外,几篇文章之间的关联点太散,内在联系不够聚焦。

第五次,以表达方式为视角组篇。《一件运动衫》在语言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作者先后四次对这是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一有违小说特点的表达,恰是文本最独特的描写方法——对细节的反复描写;同时这种反复又跟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着故事的情节变化。这个特定的语言现象,既与小说的文体特征相吻合,也与故事的主题思想相匹配;既与人物的主要情节相呼应,也与内容的整体布局相契合。如果能够找到一组类似的文本,文本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必然很高,群文的可能性就大增。经过筛选,笔者选定了《一块钱》《父亲的日记》《妈妈的银行存款》。这三篇都是小小说,都关乎“爱”的主题,都运用了反复的细节描写方法:《一块钱》反复写到了母亲的两个细节,《父亲的日记》在对比中反复写到了三个场景,《妈妈的银行存款》反复写到了四段不同的过程。

二、群文之“群”:以“结构化”为指向

群文阅读并非几篇文本的简单组合,也并非一组文本的随意叠加。群文阅读要根据选文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合理安排文本的呈现方式,合适设计文本的组合方式,使其形成“结构化”的文本群,进而发挥文本的群体效应。

直线型推进的群文结构,即在一个常量的时间内,一篇一篇先后阅读的课堂形态。如笔者教学《“故事一组”》,先引导学生预习《一件运动衫》,再阅读《一块钱》,然后阅读《父亲的日记》,最后推荐阅读《妈妈的银行存款》。四篇文章先后呈现,便于学生逐篇阅读,也利于教师逐步引导。

点射状推进的群文结构,即先呈现一篇,再阅读一组的阅读形态。比如一位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类似“举一反三”的组合方式,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但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考验。

组合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即先呈现一组,再呈现一组,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阅读。如群文阅读《太阳·石头·风》,先引导学生读两首有关太阳的诗歌,再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石头的诗歌,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有关风的诗歌,从而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类似组合对文本的篇幅、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求较高,对群文聚合点的理解不能太深,否则容易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

重组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即通过变换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达成不同故事文本的内容、智慧共享的群组效果。如台湾陈易志老师组织群文阅读《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先让每个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组所读文章中的角色、困难、结果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使得新的小组中都有读过不同文章的学生,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便利贴粘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类似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至少读了六篇文章。当然,如何组合、如何写便利贴、如何组织交流……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引导、有力渗透。endprint

打包形态推进的群文结构,即课前将一组文本整体打包供学生阅读,课内借助一定的阅读策略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比较,有点类似于“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形态。此类形态,最大的优点是学生的课前阅读相对比较充分,便于课内进行充分的、深入的交流研读。

三、群文之“读”:以“能力培养”为旨归

课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因此,群文阅读则应将侧重点落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读懂一类文章的能力上。

1.学情前测,把握读的起点

教师的教应该以对学生学情的有效认知为前提。美国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一定的策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不知道的,哪些是学生可能知道而实际又未必真正了解的。唯有把握了学生学的起点,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唯有通晓了学生的现有认知,群文阅读才能提质提速。

以笔者所设计的《一件运动衫》预学单为例:

这份预学单涉及段落梳理、人物把握、内容分析、感受表达四项:第一题和第二题属于简单信息的提炼,学生初读后即可把握;第三题属于重要信息的梳理,学生读一两遍后即能获解;第四题涉及阅读的评价能力,学生基本都能把握故事的核心价值。

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读懂、能够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不需要再重复进行教学。那什么是这篇故事教师需要强调、需要教学的内容呢?

分析这份预学单,我们发现第二题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学生模棱两可的:故事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一件运动衫》是一篇小说,严格意义上说,小说中的“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一定是作者本人,所以在书写“我”的时候需要加上双引号。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现场予以提醒并强调的。

第三题学生都能够找到故事中描写这件运动衫的句子,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件运动衫进行如此细致、细微的描写,估计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对于作者为什么要不止一次地、反复地进行细节描写,是很多学生不会深思的;对于四次细节描写分别安排在故事的不同段落、不同场景,跟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没有内在关联,这是学生几乎不会考虑到的。而这些不仅是这篇故事应该教学的内容,也在无形中厘清了整个群文阅读的主线:细节的反复描写,情节的意外发展,这是群文之“文”的聚合点。

群文阅读应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以“已有认知”为基点走向对“读过却未必思考过,思考过却未必读懂了的领域”的学习。

2.缄默意会,训练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是个常量,如此,阅读提速成为必然。从形态分析,可以采用“课前阅读、课内交流”的群文阅读方式,优点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速度、阅读遍数不受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文本的感知;缺点在于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进度、阅读过程无法把控,读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而将“读的能力训练”挤进课堂,在一节课需要阅读几篇文章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对群文阅读中的“读”有切实的把握。

(1)默读应成为读的主要方式

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一种内部精神活动,既便于学生快速把握一组故事的大概内容,也便于学生边读边思、潜心涵泳,是提高阅读速率、最贴近生活化阅读的主要方式。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要求,群文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多引导学生默读,而且还要追求一定的阅读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理应把“具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训练”作为群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2)灵活设计“默读”训练

那么如何从操作层面达成“默读”训练,使其可观、可测呢?时间量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工具。根据“默读字数要求”以及“文本字数”,设定一个默读完成的“时间区间”,引导学生在该“时间区间”内默读完毕,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训练学生默读的方式。《一块钱》共1245个字,笔者要求学生争取在4分钟左右读完,就是在进行默读训练。

当然,由于“一节课要读一组文章”,默读方式上要追求适度的变化,比如通过幻灯片自动翻页,按照每页幻灯出示的字数的多少设定翻页的间隔时间,“逼迫”孩子聚焦屏幕快速默读,如《父亲的日记》笔者就采用了类似方式,瞬间聚焦了学生的视野。同一时间内小组合作阅读不同内容的文章,由于篇幅长度有差异,默读完成的时间也会不同,于是先读完者无形中对后读完者形成触动,迫使后读完者加快默读速度,这也是可以尝试的训练方法。

(3)重视多种读的形态的训练

除了默读,群文阅读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需求,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式;有目标地聚焦到相关段落或者内容的阅读,可以采用跳读……总之,要根据群文阅读的特点,“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3.思维导图,打开读的空间

群文阅读,意味着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作细致深入的分析,不可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需要教师引入有效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与抽象的文字进行思维链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阅读过程。

(1)概念图

通过一组文章的阅读,不断丰富对某一具体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可以借用“概念图”。笔者曾试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六个故事,初步知道“小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在黑板上呈现出有关“小小说”的概念图(如右图)。

(2)情节梯

情节发展学生往往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但若要让学生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则难度就比较大。但若借助“情节梯”,则能非常清楚地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表现出来。笔者教学《故事一组》群文阅读时,就巧妙地引导学生学用了“情节梯”。endprint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形态的情节梯,体会《一件运动衫》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如下图)。

再在阅读《一块钱》这则故事时,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画出自己理解中的“情节梯”(如下图),既帮助学生建构起情节梯的概念,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类故事的阅读方法。

(3)人物情节关系图

一节课里教一组文本,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借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来串联,是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贴画“人物情节关系图”,故事的内容就一清二楚了。

当然根据故事的特点以及群文的操作目标,还可以引入范恩图、意见椅等多种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深入到文本深处,获得思维的启迪。

4.策略活用,启迪读的方法

除运用图式这种直观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时还可以借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多文本之间交互、穿越,使学生不仅获得多文本信息,还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

(1)猜测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借助提供的信息进行大胆猜测;利用多文本阅读形成的前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进行结局猜想、延伸意义猜测……都是群文阅读非常好的阅读策略。如笔者教学第三篇文本《父亲的日记》时,故意隐藏了故事的结局,引导学生基于显性文本内容进行结局猜想,往往能使学生在猜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进而触抵文本的价值中枢。

(2)比较

群文阅读,比较是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一组文本,为进行比较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同点,也可以比较文本之间还值得研究的不同点;可以选择比较文本的主题、故事的内容、角色的特点,也可以比较情节的发展、语言的表达、篇章的布局等。如《一件运动衫》和《爱之链》两则故事在主题、细节上有很多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能较快地把握和理解;《一件运动衫》与《一块钱》两则故事中“我”的角色形象存在鲜明差异,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品评。

(3)穿越

单位时间内的多文本阅读,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穿越提供了可能。同样都是爱,《一件运动衫》中每一个人都是“爱”的化身,而《一块钱》中的“我”却经历了由“恶”到“好”的转变,这就为“交互阅读”提供了可能。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情节想象重构:假如《一块钱》中的“疯女人”遇到的是像《一件运动衫》中的康威老先生,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故事的情节会不会发生改变?如此“穿越”,瞬间将两个文本关联起来,而且便于学生在互相对照中真正读懂人物、读懂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 篇9

简介: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课文越来越多,类似的课文和片段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把相似的文章或片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就此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课文越来越多,类似的课文和片段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把相似的文章或片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就此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儿童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合理设计问题,让群文纵横交错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 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的不理想的效果走向“多快好省”的行之有效的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下一篇:沙家浜红色之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