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开发建议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山开发建议(精选6篇)

黄山开发建议 篇1

1、温泉文化展示区----温泉文化温泉泉眼展示、茶座休息。

2、温泉中心区----温泉桑拿中心等。

3、旅游接待区----接待中心

特色商品街

美食、娱乐配套服务。

游泳戏水池

医疗、保健、健身

4、宾馆、疗养区----高星级宾馆、疗养别墅。

各功能区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同时相互联系,共同组成具有二十 一世纪人类旅游文化需求的现代综合体和新环境,使之成为黄山风景 区内高品位、高档次、最具吸引力的场所之一。

二:创建黄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展黄山旅游,提高旅游层次,当着力开发黄山地质资源,使黄山风景区成为重要的科考、科普和科教基地。

三:巩固观光旅游,均衡客流扩大容量,1、优化精华区,2、开发新景区,3、推进四季游,调控高峰期

四:发展休闲旅游,注重内涵提升品质

1、整合温泉景区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实施管理创新,将温泉景区建设成为精品休闲度假基地。

2.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协调推进环黄山五镇休闲度假地建设。充分发挥改造后的南大门功能,使之成为景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场所。做好温泉度假区、太平湖度假区、东黄山度假区产品组合。积极发展漂流、溜索、攀岩等休闲旅游产品。依托石门水利风景区优质资源,积极发展水上和滨河休闲度假产品。

3、文旅结合特色化。重视休闲度假与旅游文化结合,积极开展文化休闲活动,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以黄山高尔夫、黄山温泉、黄山醉温泉、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徽韵》为依托的运动健身、温泉疗养、乡村度假、文化演艺等休闲项目。实施花山谜窟深度开发,创新激光秀文艺演出,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休闲市场。

五:拓展专项旅游,丰富产品完善体系

1、生态旅游。按照“东西生态游”的规划,充分发挥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西海大峡谷生态游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东部景区生态游,大力开展徒步等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尤其是要做好、做响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品牌,使之成为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高端体育活动,使黄山成为广大登山爱好者的圣地。通过积极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美丽中国”的窗口和名片。

2、自驾车旅游。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健全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建设,完善旅游服务热线功能,逐步形成方便实用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认真开展市场调研,设立多元化、自助性较强的自驾车俱乐部。建立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构建自驾车换乘中心,打造自驾车专项旅游品牌。

3、商务会议旅游。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加大商务会议市场营销力度,主动对接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的会议、会展及节庆活动,争取专业性、区域性的会议会展来黄山举办或设立分会场。完善现有的会议、会展中心等设施,提升接待水平,培养专业的会务、翻译、导游人才。立足国内、争取国际,使黄山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会议旅游与商务旅游目的地。

4、摄影创作和书画写生旅游。支持、鼓励“黄山画派”和黄山摄影流派艺术创作,充分利用黄山国际风光摄影大展和书画艺术展示中心两大平台,通过展示、交流、培训、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专业人员和爱好者来山旅游、创作、采风。

黄山开发建议 篇2

关键词:蔬菜产业,生产特点,区域特点,问题,建议,安徽黄山,黄山区

近二三年黄山区政府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 建设了一批专业性蔬菜基地, 完善了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钢管大棚建设, 蔬菜基地建设的大致框架已形成, 蔬菜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黄山区蔬菜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对满足居民消费及农民增收造成影响, 为此, 探讨黄山区蔬菜产业现状, 提出其“菜蓝子”工程建设的建议, 以促进该区蔬菜产业的发展。

1 蔬菜生产特点

一是种类、品种多。如茄科, 包括马铃薯、辣椒等。二是技术、茬口复杂。技术上涉及到育苗、设施栽培、肥水运筹、病虫防治、植株调整、化学控制等方面。1年1~4茬不等。三是不耐贮藏运输。鲜果和叶片, 含水量高。四是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严重。除自然风险外, 还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五是精耕细作、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六是新建设蔬菜基地要3年以上才能稳定。通过3年以上种植才能初步掌握蔬菜生产技能, 土壤才能熟化, 土壤的理化性能才能适应大部分蔬菜的生产, 才能把蔬菜生产作为产业来发展。

2 黄山区蔬菜生产区域特点

一是气候条件。通常1—3月每月日照在120 h以内。光照不足以及不同程度的冷害对春季蔬菜育苗、保护地果菜生产以及露地早熟蔬菜生产不利, 易造成烂根、死苗、落花落果以及先期抽薹, 直接影响春季蔬菜生产。5—7月梅雨季节连续阴雨是黄山区的重要气候特征, 有1/2左右是雨天, 而此时黄山区夏季茄果类、瓜类蔬菜正处开花结果期, 长期阴雨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出梅以后, 进入持续的盛夏高温季节, 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 高温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由于高温导致蒸发量增加, 如果是少雨年份, 干旱随之而来。暴雨使蔬菜生长受阻, 随即而至的高温常导致蔬菜萎蔫, 甚至死亡,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冰雪的危害主要是破坏蔬菜生产的设施, 对蔬菜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甚至是毁灭性的, 如2008年冰雪灾害造成蔬菜生产损失巨大。二是土壤条件。土层较浅, 耕作层只有15~20 cm;土壤贫瘠, 有机质含量低。相对和县、芜湖等沿江地区的长江冲积土很难达到高产。三是蔬菜生产成本高。蔬菜生产的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设施成本、种子成本、农药化肥成本。其中对蔬菜成本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力成本, 在蔬菜生产的总成本中的比例较大。仙源、甘棠等主产菜区, 到城区务工的较多, 农民收入比较高, 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四是交通不便, 外销运输成本过高。由此表明, 黄山区发展外向型蔬菜的条件较差, 成本较高。但也有发展优势蔬菜产业潜力, 如高山蔬菜 (菜豆、毛豆、辣椒等) 、小竹笋、黄山山药、香芋。

3 黄山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蔬菜生产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由于黄山区交通相对不便, 人口较少, 蔬菜消费量不大, 市场调节能力差,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单一品种上市量过多, 价格就大幅下降, 致使有些菜农损失惨重。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 价格随产量变化较大。例如2009年仙源、三口秋季反季节辣椒生产, 最低时市场价格只有1.2元/kg。二是蔬菜消费量季节性差别较大。每年的旅游季节及采茶季节蔬菜消费量较大, 9月开始消费量下降。这一特点与专业菜地常年生产周年供应相矛盾, 不利于大面积发展专业菜地。三是均衡供应水平不高。蔬菜生产有明显的淡旺季, 如早春2—4月和7—8月大部分蔬菜靠外调, 价格高, 早淡伏缺非常明显;5—6月和9—10月春菜和秋菜集中上市, 价低。四是农户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低。蔬菜生产要求有较高的生产技术。相同的蔬菜, 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设施生产, 生产技术要求不同, 且差别非常大。黄山区专业蔬菜基地中越山蔬菜基地生产水平较高, 产量和效益较好, 菜农的积极性高。其他蔬菜基地由于农户的生产水平低, 效益差, 农户种菜积极性差, 致使有基地无人种植。五是蔬菜销售费时费力。在仙源每天凌晨1:00左右, 菜农就开始准备搭车到龙井市场, 一般早上4:00基本可以到达。菜农的一半精力用于蔬菜销售。菜农卖菜没有摊位。六是菜农年龄较大。仙源镇从事专业蔬菜生产的农户基本在40岁以上, 30岁以下几乎没有, 50岁以上占1/3多。七是种菜的比较效益差。黄山区菜农夫妻2人1年种植大棚蔬菜一般只有2 000 m2左右, 最多不超过3 333.3 m2, 虽然种菜的效益较高, 但户年比较效益并不高。如夫妻2人1年种稻面积为6.67 hm2以上且劳动强度不大;夫妻2人常年做小工, 做生意, 年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4 对黄山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

4.1 掌握合适的种植面积, 控制大棚蔬菜基地发展

黄山区蔬菜市场中本地菜占市场份额的70%~80%较好, 随着蔬菜市场的全国化, 一些在黄山区生产成本较高的蔬菜可从外地调入。大棚蔬菜基地的定位以满足居民蔬菜消费多样性为主, 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 力求品种丰富, 以反季节蔬菜、精细菜为主, 不适合发展成片的专一品种。黄山区专业蔬菜基地扩张应该有一定限度, 大棚净面积达到33.33 hm2即可 (年产量可达2 000 t) 。黄山区经过3年的建设, 大棚净面积现已基本达到33.33 hm2。龙山、三口蔬菜基地现以外地人员承包经营为主, 效益不高, 发展的后劲不足, 可引导当地农民种植。

4.2 大力扶持非专业菜地发展

非专业菜地定位于一村 (自然村) 一品或多品, 以露地生产、规模生产为主。黄山区有许多自然村有生产销售蔬菜的传统, 且在一些单一品种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 如仙源镇弦歌村叶家磅、潘家村民组以生产早春毛豆、香芋和秋豇豆为主, 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67 hm2;龙山村仰山村民组以生产露地辣椒及春甘蓝为主, 年种植面积3.33 hm2以上;甘棠乌羊以高山蔬菜为主等。通过以基础设施及规模生产项目为主扶持村组发展, 以自然村为区域形成较为集中的种植规模和产品特色。每个产区要重点突出1~2种蔬菜种类, 形成一定的品种特色、种植规模和商品量, 形成市场销售能力, 既满足了市场需求, 又发展了地方特色经济。这是发展山区特色蔬菜的必由之路。经过2~3年的扶持, 形成非专业菜地10个, 面积66.67~100.00 hm2。

4.3 实施菜篮子巩固拓展工程

利用这3年的菜篮子民生工程实施的契机, 黄山区的蔬菜基地建设的大致框架已形成, 但还需进一步的巩固, 以提高基地的土地利用率和蔬菜产出率。主要实施内容为:一是继续完善现有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老菜地的土壤改良;二是整合大棚资源, 每户相对集中, 有利于菜农管理;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提高蔬菜种植技术。首先, 成立黄山区蔬菜技术攻关小组。每年确定项目, 组织实施。项目资金列入菜篮子工程项目;技术小组定期交流探讨蔬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学习培训, 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 实行蔬菜“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无风险补贴。鼓励技术人员和菜农引进新技术, 在引进引技术过程中确保菜农零风险;对专业蔬菜基地及规模生产蔬菜的非专业菜地由技术小组根据农户的意愿, 采购良种, 免费供菜农使用。受益面较广, 又推动了良种的推广应用。再次, 培育20名蔬菜生产示范户。从资金、技术、科技项目、培训等方面加以扶持, 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 成为蔬菜生产科技带头人, 每户要有示范项目和示范经费。最后, 重点抓好以连栋大棚为核心的示范园建设。从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对连栋大棚的建设, 连栋大棚定位以蔬菜“三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新品种展示为主[1,2]。探索连栋大棚新的管理模式, 通过现代设施安装、集成技术运用、科研示范带动, 推动全区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4.4 制定菜篮子工程扶持政策

一是制定大户扶持政策。以露地菜0.67 hm2以上或大棚蔬菜0.33 hm2以上为标准, 用一定的资金标准补贴大户, 鼓励大户继续从事蔬菜生产, 带动周边菜农种植更多蔬菜。1年检查验收2~3次。二是制定蔬菜生产补贴政策。以种植蔬菜2 000 m2为标准, 以一定的资金标准补贴种植户, 鼓励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发展规模连片基地, 1年检查验收2~3次。三是针对春淡伏缺, 制定奖励政策。四是把瓜蔬生产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降低菜农的种植风险。

4.5 扶持蔬菜加工业发展, 做好蔬菜直销区的建设

建议在蔬菜生产厂家规范化厂房建设、加工腌制设备的购置等方面给予扶持[3,4]。如仙源镇弦歌呈春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蔬菜腌制加工的专业合作组织, 年蔬菜 (以豇豆、白菜为主) 加工量约100 t, 带动了周边农户蔬菜生产的发展, 满足了居民对腌制品的需求,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 根据周边一些菜市场管理经验, 在区龙井市场划出1/5的摊位设立基地“放心菜”蔬菜直销区, 帮助菜农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真和, 陈青云, 高丽红, 等.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 [J].蔬菜, 2010 (6) :1-3.

[2]马亚培, 陈浩, 朱亚波, 等.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对策[J].农技服务, 2008 (9) :144, 148.

[3]吴丽蓉.徽州区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19.

黄山开发建议 篇3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对策;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81-02

1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自2013年黄山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来,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林旅、林药、林菌、林茶、林粮、林油、林菜、林果、林禽、林牧等多种经营模式。目前全区已有1.4万人从事林下经济,经营面积0.8万hm2,林下经济发展大户100余户,2012年全区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5亿元。黄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取得成效,得益于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抓林权管理,解决了“地”的问题。林改后,黄山区集体山林均已明晰产权、确权发证,林权流转也平稳有序进行,为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抓主体培育,解决了“人”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能人”带动,通过积极培育,黄山区涌现了一批林业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这些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参于林下经济开发,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黄山区已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约667hm2,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做用已逐步显现。三是抓金融创新,解决了“钱”的问题。为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黄山区区不断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完善财政贴息政策,落实政策性森林保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助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2 黄山区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黄山区的林下经济正在由“散、乱、小”的自然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林下经济总体规模及效益与黄山区的资源优势相比仍不匹配,还存在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糊、产业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收益不高等问题。

2.1 生态保护问题 生态良好是黄山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如果不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过量、无序的发展林下经济,就有可能本末倒置,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从长远上影响到黄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林下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林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策和预防、控制负面影响的措施。比如,在国省道沿线、急险陡坡林地、饮用水水源涵养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就不宜进行林下养殖种植,以避免重点地区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引发水土流失或化肥、农药、禽蓄粪便污染水系。在能够发展林下经济的商品林区也要注意保护林地内的原有植被,林下种植时要合理选择对原生植被影响较小的模式,如林药、林菌;林下养殖时要合理投放养殖动物的密度,避免环境过载。

2.2 经营风险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林下经济的技术含量较高,农户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太熟悉,还未真正掌握林下产品种养、加工的技术和方法。同时,黄山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也缺乏有市场影响力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在没有龙头带动的情况下,信息闭塞、不懂营销的农民现阶段还很难靠自己去开拓市场,一旦在技术上、市场上出现失误,极有可能使农民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就此丧失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 基础设施问题 黄山区每年都实施不少林业建设项目,但这些项目资金大部分都是用于森林的营造和培育,直接补助给林农,可用于林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则严重不足,落后的林区基础设施必将对今后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明显制约。特别是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时,因零散经营和财力的限制,靠自身修建与林下经济配套的林区基础设施基本上无法实现。

3 提升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首先,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黄山区森林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林下经济产品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容量进行深入研究,合理确定符合区情、林情的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发展重点。笔者认为,发展森林旅游、林茶、林药、林菌能充分发挥黄山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可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同时大力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林药、林菌模式,适度发展林茶和林下养殖,并促进生态旅游与林下种养的融合发展。其次,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制定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林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发展模式、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林下经济发展与营造林、农业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美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招商引资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以完善的规领引导黄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再次,严格规划执行,切实做到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按规划的要求推进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避免盲目发展,求大求全,过度开发,确保林下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最佳结合。

3.2 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资金方面,要整合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扶贫等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林下经济基础设施、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应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一步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加强林下经济担保体系建设。对林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林农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优先给予政策性贴息。土地政策方面,对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所需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障,对建设道路、棚舍、生产管理用房等直接服务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用地,可研究作为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或农用设施地范围进行审批。同时,考虑一些林农对林地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急于将林地转让变现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实际情况,还要积极引导农民以林地入股龙头企业或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仍当“地主”又可当“雇工”,以此让参与林下经济的各方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3.3 健全组织,加强服务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提供各个层面的组织保障,除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外,还要加快培育林下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继续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林下经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继续优化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立足防范风险,做好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方面,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做好林下经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机制;整合区内外技术资源,抓好技术培训,重点对示范户和骨干户进行专业培训和技难培训,帮助林农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市场服务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探索建立产品交易市场,确保林下种养产品有市场、有销路;适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黄山区林下经济专门网站,搞好产销衔接,提供息发布,市场营销等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的绿色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黄山开发建议 篇4

山岳型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历史遗产,安徽省山岳型旅游资源丰富,奇山秀水令人神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黄山,中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在“中华十大名山”排名中居第四位,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 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黄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但是,因为片面追求当前利益,今年盲目兴建大量设施,致使黄山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在海拔1000多米的核心景区内,楼堂馆所数量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建。经营者开办休闲中心,建立商场,甚至还有珠宝店。景区修建楼堂馆所,首先就是开山炸石,伐木毁林,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其次就是餐厅油烟,宾馆污水,还有遍地的生活垃圾;再次就是生活用水和商业用水急剧增加,用水过度的严重后果凸显出来。从前,黄山观瀑楼对面的“人字瀑”非常壮观:一股瀑布飞流直下,中途分为两股流泻,像在悬崖峭壁上写出的一个“人”字。如今,峭壁上只剩下瀑布曾经冲刷过的痕迹。经过专家研究发现,上游修建水库导致中下游植被严重缺水,很多珍贵的松树濒临死亡。二 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依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主客体间存在的矛盾日越来越突出,发生的旅游相关事件解决的方式越来越遭到社会质疑,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便相继出台一些列的法律法规, 如《风景名胜区条例》《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而2013年《旅游法》也就相应推出,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来规范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下以法律的角度探讨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所涉及的问题。⒈山岳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资源开发的原则:资源开发遵从特色性,市场导向性,效益性,保护性以及游客参与性原则,本文重在旅游资源开发讲究效益性与保护性原则,最主要的是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黄山景区的开发也包括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风景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游人的不多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法》第三章关于旅游规划与促进的相关条例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七条和三十条同时也规定对于在景区的违规建筑或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应当拆除。⒉山岳旅游资源保护

以景区承载力角度谈论山岳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多处旅游景区出现游客爆棚事件,多是目的地景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顾当地资源的承载力,出现游客滞留事件.像黄山这样的风景名胜也是不免于此,尤其在节假日高峰期.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对黄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致命的.。这也是严重违反了《旅游法》中关于景区承载量的限制与说明.即依据《旅游法》第四十五条 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三 针对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的相关法律建议 依据我国法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以下是针对黄山旅游资源存在的现状,提出的相关法律建议。⑴建立健全适宜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当地安徽政府部门依据出台的《旅游法》,制定出与黄山景区相适应的法规条例,对旅游者,旅行社以及相关经营商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当今中国部分法律存在的主客体模糊,导致法律的执行存在很大的自由性,法律出台的效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具体化,对于相关的处罚可以具体到金额,保证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⑵建立和完善“两权分离”的新型治理模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也成为旅游资源的经营者。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容易使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轻保护,重开发”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粗放式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实行黄山旅游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当务之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具体权利与义务,使其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各尽其职,真正做到政企分开。⑶加大旅游资源法律制度的执法力度。为了保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是制定出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完善程序法规定,是法律更明确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规范执法者的行为,使执法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进行。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的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者对旅游资源进行法律保护意义的理解,同时对于黄山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形成一支综合性的执法队伍,全面管理当地旅游资源,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更好地保护黄山旅游资源。

针对当前中国旅游法的发布,一些旅游景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旅游资源的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黄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 【1】吴宜进.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开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容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方叶林.安徽省旅游资源错位现象及相对效率评价.2013 【3】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2007 【4】吴荣华.山岳旅游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房地产开发建议 篇5

房地产开发建议

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扩大新城区的保证,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1、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有序发展。要规范房地产开发行政管理,使我区房地产市场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一要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加强商

品管理;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未经房地产测绘部门测算审核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得进行销(预)售,交易中心拒绝受理其申办权证;限制投机性购房、遏制恶意炒房、哄抬房价,以免价格大起大落,保持房产市场稳定发展。二要健全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制度。包括拆迁、物业、房地产交易、中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住房消费环境。三要强化资质管理。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管理实行资格审批制度,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必须进行资格审批后才能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从事营业;房地产经纪人需先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从业人员定期年检、审核,方可继续从业,否则停止营业。四要严肃处理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活动各个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五要强化租赁管理。将租赁隐形市场显化,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保障租赁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房管、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协作管理。

2、建立与完善系统的、多层次的土地经营计划体系。在对建设用地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对建设用地结构、空间布局、使用条件等也要进行计划,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经营的要求。计划体系应具备总体控制、具体操作、市场调节等多种层次,实现规划编制计划、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土地开发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土地收益分配计划等多种计划的有机结合。还要有长期、中期与的土地开发计划,其中长期计划是一种战略性的计划,主要规定目标与基本策略,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中期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土地经营的任务和调节措施加以规定,并作为计划的依据,其周期一般为5年左右;并应随着计划环境的变化进行滚动调整。在计划的编制上则应注意增强其具体操作性和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比如,房产供不应求时,应调整计划,加大土地供应量。

3、强化土地供应管理。首先,要搞好土地存储,建立并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通过土地的前期开发整理,既可以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又有利于实现土地供应的计划性,对于暂时闲置的地块,通过前期开发整理,还有助于进行临时出租,高效利用现存土地。其次,实施土地供应“阳光工程”,保持合理的土地供应量。土地“阳光工程”主要是指坚持经营性土地的招标拍卖与挂牌出让,公示土地信息,使土地市场交易的全过程置于监管之下,从而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土地“阳光工程”,有助于杜绝与土地有关的寻租活动,保持政府职能的完整和严肃;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也有助于保护开发商之间的公平竞争。第三加强监督与查处违法用地的工作力度,对于非法获得土地使用权、违反有关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进行开发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罚。

4、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一要建立房地产“超市”(交易中心)。使住宅能够实现程序化、多样化、高效快捷的流通,促进房地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中心吸纳了税务、土地、金融、公证等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组织进场,提供“咨询--登记--勘测--评估--收税(费)--发证”一门式办公,减少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二要建立房地产信息发布体系、预警预报体系、房地产信用档案(包括开发企业、物业企业、中介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服务房产,引导消费。三要培植中介企业。为方便群众,达到调剂空缺,物尽其用的作用,要组建并积极培植了拍卖、置业、担保、评估、广告等中介企业。坚不持“先育之,后取之”的原则,为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并与市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免中介企业的各种税费。担保有限公司的组建,将促使个人购房贷款大突破。四要搞好物业管理。引入“洋管家”,增强楼盘营销的吸引力,引入境外服务模式,使物业增值保值,逐步推行星级“管家”服务。五要搞好舆论引导。为搞活房地产交易市场,强化舆论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促进了居民观念的更新,使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房地产,同时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房地产市场改革。

5、立足市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体系,形成“梯级消费”。从市场出发,着力构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三种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中低价位配套商品房的供应量。优化供应结构,加快普通型商住楼建设,适当调整商业性用房比例,满足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在经济适用房、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公寓、别墅构成的住房一级市场的梯级消费体系基本形成后,带动梯级消费和一、二级市场的联动。

一、二

手房市场的良好互动,从而形成房地产的“梯级消费”,以促进市场对于存量房的消费。通过卖旧换新、押旧换新等多种形式将一手与二手联动起来,促进多次置业者的增多,使购房进入升级换代的高峰时期,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6、树立品牌意识,建设优良房产。首先,塑造诚信企业,加强房产质量监督,建设上乘房产。其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创建优质人居环

境,强化物业管理,打造精品房产;树立创新理念,创建现代楼房。再而,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建设顺应潮流又适合消费者的住房。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篇6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 XX县凤凰岭薄壳山核桃林基地 建设地点: XX 县(市、区)XX 镇 XXX 行政村 项目规模: 2000 亩

项目总投资: 625 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 187 万元 项目申报单位: XXXX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XXX 联系电话: 135XXXXXXXX 通讯地址及邮编: XX县XX镇(21XXXX)

二〇XX年一月

XX县凤凰岭薄壳山核桃林基地

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地点及规模

XX县凤凰岭薄壳山核桃林基地位于XX镇境内,涉及XX、XX、XX等3村 8组,项目区总面积2628.47亩,本次项目计划开发面积2000亩。四至界限为东至XX路,经纬度坐标N32°52′57.59″,E118°17′23.37″,南至XXX路,经纬度坐标N32°52′52.87″,E118°17′09.19″,西至凤凰山分水岭,经纬度坐标N32°53′10.06″,E118°17′05.45″,北至XXX村界址,经纬度坐标N32°53′13.76″,E118°17′24.16″。

(二)项目区自然及生产条件

该项目区位于XX镇破山口,地面高程在36米至164米之间,地面坡度在20-35‴之间,土壤大部分为玄武岩风化而成的砾质壤土。土层20-30厘米。适应核桃、枣树等生长,因而该区域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

(三)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申报单位XXXX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2011年在XX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的,注册资金1000万元,在XXX建设占地面积6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亩经济林木种植、草食性家禽养殖以及饲料加工等。

二、项目总体规划布局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总体规划布局

本次规划建设的2000亩薄壳核桃林基地,主要以建设油料经济果木套种一些高附加值中药材等,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对主要交通道路种植银杏等景观树。挖掘水塘,铺设灌溉管道。区内主要种植核桃、枣树等以及套种芍药、牡丹、黄花等中药材。

(二)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该区域为坡地,加之土质较薄,水资源奇缺。拟在项目区内修建蓄水塘2面,拦蓄雨水,解决灌溉问题;

项目区内果树、作物、药材灌溉主要采用管道灌溉。计划修建水塔1座,铺设PE160主管道1.2km,PE110管道1km。PE63支管道1.5km;

新建过路涵洞16座。

项目区内架设10kv电线路1.5km,低压线路0.5km,变压器一套。

项目区修整水泥路路基6公里,开挖沟渠12公里。对项目区内岗坡地进行条垦,改良土壤800亩。

2、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内的主要交通道路铺设水泥路和砂石路。计划铺设水泥路2.8km,路面宽3.5m;砂石路2.6km,路面宽3.5km。

3、林业措施

沿项目道路栽植农田林网50亩。

4、科技措施

(1)项目区内主要分成核桃和中草药两个区域。栽种核桃500亩,栽植密度7x4m,需引种良种核桃种苗12000株;中草药区100亩主要种植芍药、牡丹、黄花等。

(2)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依托技术指导单位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为技术指导单位,专家不定期到现场指导,解决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难题。

在生产管理中主要示范推广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示范推广早果丰产技术:使得果树当年栽培,次年成园,第三年挂果,4-5年进入丰产期;二是推广应用有机肥和节水灌溉技术,生产有机果品,节约水资源;三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使用生物农药;四是推广地膜除杂草技术,尽量减少除草剂对作物及环境的污染。

(3)技术培训

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林果中药材不同生长关键期举办培训班,计划对农民工和技术人员进行现代有机农业的科普教育和有机种植的基础知识培训及技术培训,总计培

训人员100人次。

三、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625万元,具体内容详见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在625万元总投入中,申请财政补贴187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170万元,市县配套17万元),自筹438万元。

四、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薄壳山核桃500亩平均亩产150kg,每kg按65元计,亩产9700元,可新增产值485万元;种植芍药等新增产值100万元左右。累计可新增产值近600万元。

(二)社会效益

1、道路

项目实施后铺设的砂石路极大地方便周边群从耕作、出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水塘

项目区蓄水塘的修建既解决了灌溉水源问题,又调节了当地的生态。

3、带动农民增收

核桃的种植与采收过程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当地200余名农民就业,增加当地农户工资性收入;通过项目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核桃,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统一销售,可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另外在核桃销售与流通市场中,经过公司的科技培训,当地

不仅会产生核桃种植大户,同时也会产生一批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在市场经营中获得收益。

(三)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建设,果树的栽培有效地增加了项目区林木覆盖率,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由立项前的不到10%提高到50%,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有机种植,施用有机肥料、使用有机农药,杜绝化学物质的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带动农民增收的措施和指标

项目实施后,带动农民增收的措施和指标是:

1、发展了有机生态农业,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产品品牌化增加农民收入;

2、引进、推广、示范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收入;

3、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在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中增加收入。

项目在建设中和竣工后可带动50户农民从事经济林果种植,解决100个农民就业,人均年工资20000元,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200万元。附件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区规划图

上一篇: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下一篇:历年国考行测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