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技术课程设计(共9篇)
课程设计报告
组别:四 学号: 姓名: 日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一、课程设计题目
有一个企业,共有7个部门,分别为总经理室、人力资源部、财会部、设计部、售后部、施工部和网络管理中心,总经理室有一台台式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人力资源部有3名员工,每个人都有电脑,财会部有两台电脑,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除了网管中心主任和总经理,其他人都不能访问财会部,设计部和施工部各有10台电脑有上网的要求,售后部也有3台电脑要求上网,网管中心有一名主任和2名员工构成,另外还有若干台服务器。
二、课程设计任务
1、假设该企业通过电信申请的专线访问互联网,有固定的IP地址,不限制每月的访问流量,请画出企业的内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图,需要的主要设备可采用CISCO或者H3C的,具体型号可根据功能要求上网查找。
2、使用内网IP进行内网的子网划分,原则是每个部门一个子网,自行规定内网的静态IP网段。总经理室、人力资源部、财会部和网络管理中心需要使用固定的静态IP,设计部、售后部、施工部采用DHCP动态分配IP地址。为每个用户建立相应的账号和密码,允许用户自己修改密码,根据题目的要求给每个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
3、内网建立自己的DNS服务器,为所有主机访问Internet进行域名解析。
4、建立管理员账户组,实现服务器远程管理。
5、为企业员工建立FTP服务器,该服务器仅内网可用即可。实现用户在内网的资料的上传和下载。
6、建立企业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为每个企业员工分配独立的邮箱,测试邮箱的收发功能。
7、建立企业的WEB服务器,实现Internet用户可以自由访问该服务器。
三、网络总体需求分析
实训设计要求如下:
1、共有7个部门,分别为总经理室、人力资源部、财会部、设计部、售后部、施工部和网络管理中心。
2、总共有33台电脑,4台服务器。总经理室有一台台式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人力资源部有3名员工,每个人都有电脑,财会部有两台电脑,设计部和施工部各有10台电脑。
3、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除了网管中心主任和总经理,其他人都不能访问财会部。
4、设计部和施工部各有各10台电脑有上网的要求,售后部3台电脑也有上网要求。
5、网管中心有一名主任和2名员工构成,另外还有若干台服务器。
根据网络设计整体要求,共有7个部门,各个部门电脑数目不同,总33台,四台服务器,暂时不考虑以后业务拓展,需要一台核心层交换机,两台接入层交换机即可满足数量的要求,每个部门划分成一个VLAN,共要划分七个LVAN,作为内部网段,IP地址选192.168.1网段,分别为总经理室192.168.10.1;从事部192.168.10.2;财务部192.168.10.3;售后部192.168.10.4;设计部192.168.10.5;施工部192.168.10.6;网管中心192.168.10.6.7;
按管理要求,网管中心的电脑连接在核心交换机上,以便控制,四台服务器也接在中心交换机上,中心交换机接路由器,以连接外网,路由器外设有防火墙。(因为画图工具限制,用文字表示)。
根据以上设计,网络拓扑图如下所示:
四、具体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一个公司内部网络的设计,需要公司有自己的服务器,以处理相应的业务需求,根据设计要求,本设计具体需要五种服务器,分别为:
1、DHCP服务器,以满足设计部、售后部、施工部采用DHCP动态分配IP地址的需求。
2、DNS服务器,以满足为所有主机访问Internet进行域名解析及内部服务器解析的需求。
3、FTP服务器,以满足实现用户在内网的资料的上传和下载的需求。
4、Email服务器,以满足为每个企业员工分配独立的邮箱,能够向内网和外网发送邮件的需求。
5、WEB服务器,实现公司各种信息的发布,并且满足Internet用户可以自由访问该服务器
具体各种服务器的安装详情如下:
(一)DHCP服务器安装
由于要求设计部、售后部、施工部采用DHCP动态分配IP地址,(二)DNS服务器安装的安装与配置
(三)FTP服务器安装的安装与配置
(四)Email服务器安装的安装与配置
(五)WEB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建设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状况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信息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而产生了大量需要l T专业人员从事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络维护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网络开发运营工程师等工作岗位。到2020 年, 网络技术人员的数量将达到60 ~ 100 万人, 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 “金领行业”。总体来说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自本世纪起, 我国开始启动IT人才的全国培训工程, 以适应和满足各行各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总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企业单位的岗前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的中短期培训和学校专业教育。这三类人才培养各有特色。企业培训具有较强的业务针对性, 培训后能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但是覆盖面较小,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承担培训的负担,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成手。而社会培训由于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内容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服务而很受企业和学员的欢迎。但是由于其规模比较小且费用相对较高, 通常也只能解决一部分人才供应问题。大量人才来源于学校的专业教育培养, 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 而数量庞大的基层网络技术人才则由以培养 “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
2 课程作用
课程的作用, 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实施中进行整体分析。
2. 1 学生职业能力分析与培养
通过系列实践专家研讨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与描述, 明确了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完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课程开发。
( 1) 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以下职业岗位群: “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 能承担计算机网络组建、计算机网络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网络组建、系统集成、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岗位能承担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建设等工作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人员。为满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一定的基础知识; 具有完成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 明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
( 2) 课程职业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 可分为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 而综合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
根据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形成了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标准。
2.2专业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的重点是: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特点,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改过去那种教师课堂 “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 尽量做到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 2) 教学计划改革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用上机时间, 对学生布置大型的网页设计作业, 实训周结束时, 对每个学生的网页逐一演示, 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作业撰写上机报告书。实践证明, 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幅提高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
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所有教师上课都备有课件, 使课堂上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加强实例教学, 例: 在课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课件中增加实例图形, 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 特别是能做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的活学活用, 尽量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 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 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根据高职高专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 合理整合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全面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案例教学法, 统一了教学大纲、实践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实验实训资料, 并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引入了基于技能考核的过程质量评价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3. 1 应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范式
在国内, 首次将其他领域使用较多的逻辑框架法应用到课程开发中, 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相结合,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范式, 规范了课程建设过程, 保证了课程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3. 2 形成了过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经过教学实践, 我们探索出了 “过渡式、多资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保障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过渡式: 即采用由教师示范操作讲授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的 “过渡式”方法, 此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为学生更深入的掌握职业技能奠定基础。
多资源: 多种资源即 “多资源”,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保障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顺利实施。
3. 3 采用工作室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工作室模式作为该课程的有力配套改革措施。工作室采用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和集团公司指导教师聘用的双向选择机制,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 利用课余时间, 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开发, 工作室运行机制完全按照真实公司 ( 企业) 的运行机制进行运作。
4 教学效果
4. 1 因材施教, 层次清晰。针对不同对象, 制订了明确的目标。
4. 2 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该课程既注重理论教学, 更注重
实践教学, 针对不同对象, 安排不同的实践环节, 使学习的知识能很快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3 教学辅导环节多样。该课程建立了丰富的网络辅导资料库, 既有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 又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和演示软件, 还有学生精品作业的展示, 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4 课程目标明确, 分别按照不同专业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描述十分清楚;
4. 5 学习内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环节, 完整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技能;
4. 6 课程配套立体化教学材料质量较高。
该课程已经过几轮教学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生反映好。教师在网络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 课程定位准确, 与新建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晓江.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2]王晓江.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3]疏靖.工程项目在高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2007 (12) .
关键词:翻转课堂理念;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的理念创新了教育的思维及观念。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够使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更好的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从而帮助提升翻转课堂下初中信息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及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各类知识。
1.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更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对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进行开发。科学设计出网络课程登录系统并建立信息资源足够丰富的数据库。网络课程登录界面的设计中一共设计三种登录身份,即老师、学生及管理员三种登录身份。三种登录身份应该设置不同的登录模块,不同登录身份的网络课程使用权利也要根据登录身份进行科学设计,并对不同登录模块分别管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登录模块的有序运行。数据库的设计要具备基本的数据存贮及应用、搜索等功能,此外数据库应该尽可能的涵盖更多的知识,并尽量简化网络资源搜索及使用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数据库。
例如在网络信息搜索模块,设计者可以在主页面设计搜索窗口,只要学生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在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中搜索到其想要的资源。此外设计者还可以在主页面的搜索框之下将网页中搜索频率靠前的资源显示出来,以方便学生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
设计好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登录界面及数据库之后需要对翻转课堂进行设计。翻转课堂的设计中,老师应该及时解决学生登录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对前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以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2.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一共包括四个过程的开发,其分别是环境开发、运行环境的开发、运行功能的开发、功能测试的开发。
环境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对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环境进行开发,其主要工作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运行所需要的工具及技术,此外还有编译课程的语言及信息技术的系统等。开发环境对于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其是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实施的基础,因此在环境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开发质量,尽量创建优良的开发环境。
运行环境的开发主要是构建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硬件基础与软件基础,并使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共同构建出良好的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运行系统。运行环境的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运行的质量影响很大,其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运行速度与运行效率是决定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系统质量最关键的两个参考标准。
功能运行开发指的是在对用户登录模块及执行网络课程教学及讨论交流功能的设计。用户登录功能是学生进入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钥匙,学生登录后才能进行课程的学习,而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则可以对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系统进行改进与维护,老师登录后才能够及时看见学生在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平台上提出的问题,从而才能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信息技术登录界面的开发一般需要用户设置账户及密码,用户登录时输入正确的账户与密码后会进入相应的用户模块,进而享受相应模块对应的权利。为了保证登录模块的安全运行,设计者可以对其进行安全保护设计,例如在登陆界面设置登录验证码,当发现用户登录异常时及时向用户发送提醒信息等。
登录模块的设计及各模块功能的设置都是由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管理员统一设计与管理的。不同模块的功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师通过输入相应的账号与密码进入其对应身份的用户模块后会执行教师在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中相应的功能,教师的主要功能则是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完善补充资源库等。学生用户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学习资源阅读,交流平台上的互动功能及提问、讨论等功能,知识学习检测功能等。
功能测试开发指的是在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功能执行的测试。在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网络系统正常的执行各种功能,保证网络课程的正常开设,在其实际使用之前应该调试检测其各项功能,并对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保证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系统能够顺利进行课程教学。
3. 结束语
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够帮助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研究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
[2] 李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中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功解决了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测验、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辅导的难题.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应用意义.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以及主要实现技术.
作 者:刘顺来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725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434关键词:网络课程 在线测试 设计 运行平台
一、设计题目
1、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要求能准确计时,并以数字形式显示时、分、秒的时间,能校正时间。
2、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频率计,要求可以测量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的频率,并以四位十进制数字表示。
3、多路数字式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可供六组参赛的数字式竞赛抢答器,每组设计一个抢答按钮,要求具有第一抢答信号的鉴别和锁存功能,具有计分及计时功能,设置犯规报警。
4、病房呼叫系统
设计要求:用1~5个开关模拟5个病房的呼叫输入信号,1号优先级最高;1~5优先级依次降低; 用一个数码管显示呼叫信号的号码;没信号呼叫时显示0;有多个信号呼叫时,显示优先级最高的呼叫号(其它呼叫号用指示灯显示);凡有呼叫发出的呼叫声;对低优先级的呼叫进行存储,处理完高优先级的呼叫,再进行低优先级呼叫的处理。
5、篮球24S倒计时
设计要求:具有显示24S计时功能;设置外部操作开关,控制计时器的直接清零、启动和暂停连续功能计时器为24S递减计时器,其计时时间间隔为1S,计时器减计时到零时,发出报警信号。
6、16路数显报警器
设计要求:设计16路数显报警器,16路中某一路断开时(可用高低电平表示断开和接通),用十进制数显示该路编号,并发出声音信号;报警时间持续10秒钟;当多路报警时,要有优先级,并将低优先级的报警存储,处理完高优先级报警后,再处理之。
7、六十进制计数器。
设计要求:能实现六十进制计数,采用数码显示数字,有暂停功能,方波产生电路可不必设计。
8、电子门铃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电子门铃,响声为“嘀嘀”声,或者叮咚声等;响声持续20S9、故障指示电路
设计要求:
1、一台设备出故障,黄灯亮;两台设备出故障,红灯亮;三台设备出故障,黄灯和红灯都亮。
2、设备工作或故障可用开关来模拟
二、课程设计说明书与图纸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包括内容:
1.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选定方案的论证及整体电路的工作原理;
3.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元器件选择,电路图;
4. 按国家有关标准画出整体电路图,列出元件、器件明细表;
——机电学院创新设计圆满完成 6月17日到23日机电学院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全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是对收音机进行焊接、组装、调试,旨在对前一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课程设计分为两个模块:首先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电烙铁、万用表等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和如何进行电阻导线的焊接进行学习,同学们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并且反复练习,为收音机的成功焊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模块就是对收音机进行组装、调试,老师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后,其余工作全部由同学自己摸索进行,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积极性。
本次课程设计进行的相当成功,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克服了天气炎热、实验设施匮乏等困难,有90%以上的同学完成了收音机的制作。同学们也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学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机电学院深入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机电学院 郭伟鑫
1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支撑, 学习者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让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性、教与学交互性、学习时空开放性、教与学愉悦性等几个鲜明特征。
2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2.1 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络课程总体包括三个模块:登录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2.1.1 登录模块
通过登录模块可以达到不同角色进入不同界面从而实现不同功能的目的。经过注册, 网络课程系统可以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资料, 并存入数据库;通过登录, 进入教师主界面和学生主界面。登录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2 教师模块
通过该模块, 教师可以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师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课程信息、课程安排的及时更新, 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课题公告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评价等的信息) 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上载讲义、学习资源子模块完成该网络课程的电子课本、演示文档、视频授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的上传。通过该部分, 教师基本完成了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
作业管理子模块完成布置作业、修改和删除作业, 发布参考答案, 查看历次布置的作业内容, 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批改作业并给出作业成绩等。
教师答疑子模块是教师回答学生问题的园地, 主要完成回答学生问题、生成FAQ、收集专项问题的功能。
学生信息子模块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可以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包括注册时间、最后访问时间、访问次数、在线时间、学习日志;查看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信息等。通过基本情况的了解, 教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师生讨论子模块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在线异步交流,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讨论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试题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该课程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试题是按知识点、分章节录入数据库的。
课程建议子模块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一个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发言、回复、查看和删除发言。
2.1.3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展示和学习活动的组织等功能, 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学生模块如图3所示。
课程指南子模块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师简介:介绍任课教师的姓名、研究方向、E-mail等;课程绪论:介绍该课程的性质、使用对象等;课程目录:列出该课程的内容提纲。通过该子模块, 可以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 就能够对该课程有所了解, 避免了盲目性。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学习教程子模块以电子课本、电子讲稿、视频教授等方式呈现了该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 包括各章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内容等, 并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 (都是基于Web的浏览或是下载到本地浏览的) ;并提供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址、文献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
学习活动子模块能够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习交流提供注册学生上传、下载、评论作品的功能;学习讨论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在线异步交流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言、回复发言和查看发言。学习心得提供注册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研习天地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了支持, 完成分组功能、课题公告、上传、下载功能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这里提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报告、活动日志、结题报告等, 查看教师发布的各种信息。教师答疑提供了基于关键字和基于章节的查询, 同时提供了问题集锦和学生提问的功能。还包括课后作业和在线测试等部分。
课程建议子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学生关于该网络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导航子模块系统展示了该网络课程的结构, 避免学生在使用时迷航。
2.2 界面设计
网页风格指网络课程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色彩、字体、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问题、语气、内容价值、存在意义等等诸多因素。风格是独特的, 或者色彩, 或者技术, 或者是交互方式, 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的网站及网络课程所独有得。
《现代教育技术》网页风格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a.整体风格追求界面简洁、美观、有亲和力, 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b.屏幕布局合理,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c.课程的页面风格统一。
部分页面设计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还将成为终生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网络是一柄双刃剑, 在给研究性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做了一些研究, 希望能对处于探索中的网络教育有一点启发。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如何利用网络作为促进性工具, 通过设计网络课程, 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的新的学习模式, 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使它更适合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 因此本文从网络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角度出发, 提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2]霍益萍, 查尔明, 陈百尧.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5.
[3]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4]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10.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天津:课程.教材.教法, 2000, 6.
[6]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4.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18—01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将猜想作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摘要: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为前提,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式的设计研究,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沐浴着新千年的春风,人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告,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开放式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信息技术课教什么?如何教?笔者在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中,及在我校计算机特长班的对比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设计,探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以一定的教材为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和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尊重不是意味着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 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而不必大讲特讲Word的功用,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拓宽情感教育内容
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甚至于献身信息技术的决心。
(三)教学内容趣味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
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准确、简单、奇异、严谨等方面的观察和体会,在计算机知识变化中使学生体会多样式的统一,体会美的乐趣。
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还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
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申奥”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也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既可体现在教材中,也可以体现在拓展练习中,甚至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中。关键在于要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开创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指导纲要》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二)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
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三)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查阅有用的学习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个别化交互学习。个别化交互学习强调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利用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助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种协作学习可由多个各有专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完成共同的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和理解。如制作班级网页,成立网站制作组,各有擅长的同学完成各自的分工工作,制作过程中,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工作,共同进步。
协作式学习所提供的技术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公开发表意见,进行讨论;通过个人主页链接到学校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等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环境,若仅仅是机房内的小型局域网,可开展在同一个班级内的协作学习;若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可尝试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间的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将是在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之后,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公式化、模式化、绝对化,以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惟一不变的教学方法的倾向是难以成功的。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驱动下,实施教学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其中,“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关键在于“任务”的开放设置,只有了解了任务设置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创设真实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设计和编排开放式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能力的目的。
(一)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指导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的情感需求,因此“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任务体现在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避免了以点代面,以个体代替全体的局面。
(二)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来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因此,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研究、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素材,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拘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四)激发学生求和欲的“任务”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生理上处于悱愤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任务后,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面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任务的乐趣。
(五)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表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用PowerPoint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式设计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既是教学的最大制约也是教学的最大动力。《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中心仍然是技术评价,但形式、内容和方法应体现多元化。
(一)创作能力的评价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重要途径。
创作能力可随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让学生设计一份电子报刊,不命题、不限题材,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品,提醒学生信息的多元化,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思想,让学生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作测评的结果也应是开放的,肯定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的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是激励学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如学期即将结束时,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介绍自己制作出的作品,可以是报刊、网页、动画等,甚至是程序设计。测评时,要求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向全班同学做讲演,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这样,学生既是受测评者,又是测评者,在评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开放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励作用。
【网络管理技术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网络技术前沿课程论文09-21
网络管理技术职称评定07-09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06-02
项目管理规划课程设计09-17
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10-28
vb课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代码07-25
财务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大纲05-25
网络课程平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