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心得体会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拓展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拓展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拓展训练是目前非常成功的一种体验学习方式,国内外诸多著名院校都将拓展训练机构列为MBA教学的必修课程,更有许多优秀的组织将拓展训练作为整合组织文化、激发员工潜能、打造卓越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培训。明阳天下拓展训练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训练,是从行动着手,从实际中学习,在实际中经历、感受、分享、感悟、升华。

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及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个体成长,发展及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及展示个体与群体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合作能力;激发个体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培养群体合作精神;树立关心社会、服务人群、关爱他人的意识。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作用下,通过人的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本质特征是人格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形成有先天因素作用,更需要后天环境的影响,拓展训练就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拓展训练作为战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技术发展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其中变化和发展十分迅速。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与教育方式,其中开课程独具创意,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拓展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存在问题

1.拓展阅读的无序化

教师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 常常率性而为。以苏教版小学语文11册教材为例, 第一单元教学, 教师常常凭着教学的本能, 推荐一部分诗句, 学生什么时候读, 读到什么程度, 则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拓展, 因为没有预期的目标, 常常如蜻蜓点水, 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流于形式的拓展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 常常导致事倍功半。

2.拓展阅读的层叠化

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应拓展、补充, 仅是注重了数量的积累, 没能从思维的广度、语言的高度进行质的提升。如第二单元教学, 教完《最后的姿势》后, 即提供了大量地震中的英雄人物事迹。而这些事迹, 常常由于宣传的需要, 有的过于脱离学生实际。学生阅读这些文字, 仅是多储存了一些英雄肖像, 很难在语言积累、情感熏陶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3.拓展阅读的肤浅化

所谓“拓展”, 很多教师常常定义为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如学《轮椅上的霍金》, 则要求提前搜集霍金的生平, 学完则推荐阅读《时间简史》。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结合单元教学进行的拓展阅读, 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 把握教学的深意, 使教学内容以更丰满的形象出现在儿童面前。

二、解决对策

(一) 把握重点, 以读促情

十一册第一单元教学, 仅凭文本提供的几个爱国故事、人物形象,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被激起的学习欲望。因此, 应该补充爱国诗篇, 以进一步丰满古今中外爱国群体, 让炽热的爱国情怀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冲击。

1. 丰满教材提供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补充作者其他的同时期的作品,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应该推荐《春望》。《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按写作时间, 《春望》在前, 表现了战火绵延时诗人满心悲愤的情感。通过诵读, 了解“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爱之切、忧之深, 进而更真切地体会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喜之狂”。学生也通过这样的组诗认识到杜甫的血脉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 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

学完陆游的《示儿》后, 可以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抗敌复国是陆游诗歌中反复强调的主题, 他渴望以身报国, 但壮志难酬, 所以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 又深沉悲怆。学生读着火热的诗句, 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赤诚, 情感也会被深深震撼。

2. 丰满教材试图构建的人物群体

除了补充相应的诗歌以丰满教材提供的人物形象外, 还应该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一个丰富的爱国群体。

从诗至词到古文再到近代诗的递进, 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能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还有近代诗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这些文字或深沉、或悲壮、或激昂, 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愫, 读着这样的文字, 谁能不为之动容?

这些洋溢着生命激情的作品是以何种方式融入学生的生活?我选择读。

(1) 通读

晨间读。我利用一周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推荐的诗歌。我把这周定为爱国周。每天一首, 不提要求, 全凭兴致。当手捧这些火热的诗篇, 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开喉咙, 尽情朗诵。

(2) 诵读

在读熟的基础上, 教给朗读的技巧, 比如吟唱。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 我采用了表演读的形式。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组精心准备。全班以汇报表演的方式编排了一场爱国诗歌诵读活动。音乐的渲染, 串联词的编写, 学生的激情诵读, 爱国的诗歌, 爱国的诗人, 爱国的情怀就这样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 久久萦绕。

(二) 抓住特点, 以写促悟

优秀的文学语言, 仅是泛读, 有一些触动, 还不能达到补充阅读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的需要, 有目的地补充文章, 找准训练点, 借住小练笔, 潜入文本内核。

十一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以通讯报道的方式, 塑造了一位大难当头舍生忘死、全力护住学生的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地震中涌现出不少英雄, 许多教师会选择补充另外的英雄故事给学生。但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引领学生揣摩人物内心, 从而捕捉人最真实细腻的情感?我想到了特级教师孙剑锋执教过的《凄美的放手》。孙老师组合的这两篇文章叙写的都是妻子的放手, 一个是随丈夫共同赴死, 一个是让丈夫新生。一个是为了曾经的相守, 一个是为了更多的孩童。感人的不仅是故事本身, 还有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简单的叙述故事之后, 有大段的内心独白, 独白中的语言极尽浪漫和诗化。

同样采用美文推荐的方式, 瞅准一个空隙, 发放、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展示、评价。

如何与所学文本进行对接?我选择了《船长》这课。

《船长》描述了危难关头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自救、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在品读了船长如何组织救援工作后,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结合语句“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目送着船长慢慢沉入大海, 用心倾听船长的心声, 他似乎在说:”

学生尽情表达:

我亲爱的妻儿, 作为船长, 生死关头, 我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船上60人全部生还, 我问心无愧。可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我有着深深的愧疚。原谅我, 今后不能照顾你们。现在, 我即将离去。你们一定要好好生活下去。别了, 我永远爱着你们!……

这样的练笔, 巧妙架起了文本与拓展阅读之间的桥梁, 使所读为我所用, 学生从《凄美的放手》获得的语感训练迁移到了《船长》这课, 读懂了船长内心的不舍、大义, 使这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有血有肉。

针对文本的特点, 教者可以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 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立体地认识文本, 走进文本深处, 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 丰富体验, 以情生情

十一册第三单元中《轮椅上的霍金》一文, 课文第三节描述的是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但是, 这节的描写, 读起来有些拗口, 学生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毕竟还小, 生活中的磨难太少。事实上, 要走过这段坎坷, 经历这一系列打击然后爬起来前行, 这需要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 霍金做到了。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艰辛?我选择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作为21岁的年轻人, 突然得了高位截瘫, 史铁生一时难以承受。文章写道:“双腿瘫痪后,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 自然能体会命运的残酷。这种情感再迁移到霍金身上, 那么, 学生对霍金的认识就不仅停留在字面上, 对后来霍金用一颗感恩的心活着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完本课, 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作品, 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总会遭遇不同的坎坷, 以一颗乐观的心活着, 总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样的拓展才与本单元教学主题密切配合, 互为映衬, 拓展才有生命的活力。

拓展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给学生提供自学教材的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能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自学是为一个人的未来做准备,为“终身学习”进行奠基。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不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再细读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与倍数能单独存在吗?这样学生在自学研讨中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

细致的观察,不是粗略的浏览,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的知觉过程。细致的观察是顺利完成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细致的观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有所发现的前提。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小学生解决问题是以正确、清晰的表象为基础。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种形状的立体物体,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它抽象成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细致观察并进行分类。然后再演变成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进行分类,从而进一步了解立体物体各个表面的特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地观察,让学生把物体、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表象,可以实现“物”、“图”的自由转换,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得到了增强。

三、给学生提供思维展示的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是核心。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既是确立“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了解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必需环节。同时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促使学生思维优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之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客车上有38名乘客,到站时,从前门上车12人,从后门下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要求用3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答思路。有一位学生凭借平时乘车的生活原型,很快用3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说明列式的理由,即(1)若先上车12,再下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列式是:38+12-19=31(人);(2)若先下车19人,再上车1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列式是:38-19+12=31(人);(3)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多7人,可以列式:38-(19-12)=31(人)。这样,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给学生创设操作的空间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方。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已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度数的一般方法。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促进学生求异创新。如要量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就可以画出120°的角。同样用两个三角板中60°的角拼在一起也可以画出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了新的画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再提新问题:“还有更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学生操作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结果一部分学生又发现了另一种方法:先画一个平角,再减去一个60°的角。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

五、给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空间

党校学习拓展训练心得体会-精选 篇4

党校学习拓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篇1

近期,我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举办的“2018年春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短短20天的培训学习,精彩而难忘,自己每天都能汲取新的营养,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使自身的知识能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储备,个人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通过培训,我对党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积累了今后如何教学的丰富经验,激发了自己对浙江省经济发展起飞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次培训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党的精神为主线,围绕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教、如何推进教学改革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与海南省省情联系在一起等问题进行。参训学员来自全省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大部分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教学和研讨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的第一天就进行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增进彼此之间的默契,从中感受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重要性。聘请了资深的专家教授为我们授课,并采取互动式教学,在讲课结束前留有一定时间给我们提问,不仅有效调节了课堂的氛围,而且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和看问题的角度,引发大家思考。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高潮迭起,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最值得一提的是,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和异地教学,让我们亲眼目睹了老城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对“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了切身的感受,并引发大家深刻的思考。

三、结识了专家教授和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同行。通过这次培训认识了党校的专家教授,尤其是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班主任王绥江老师和教务处林青老师,两位老师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对学员行程的周密安排,对培训工作的精心协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还有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同行,有教授、副教授、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和行政干部,他们均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认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我自身所没有的知识,为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交流中有利于提升自己。

参加这次党校培训,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次培训,提升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使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更明确的工作动力和发展目标,真诚的感谢学校的领导、宣传新闻部的老师以及承办这次培训的省委党校和为这次培训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党校学习拓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篇2

这次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听取了有关专家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妇女专业知识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和教育,体会如下:

一、总结过去,尚知很多不足。自参加工作以来,绝大多数时间从事妇女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她们纯朴善良、勤劳务实,对生活、对家庭没有多高的要求,因此在做她们的工作中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组织和发动,没有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妇女的观念问题、技能问题,致使农村妇女的主观能动性和“半边天”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身要求低,认为基层干部只要做到身体力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高深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因此在工作指导上几乎凭经验办事。

二、面对现实,深感责任重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是摆在我们妇女干部面前且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妇女干部必须首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引导和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洪流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迎难而上,开创工作新局面。目前,农村妇女工作面临着妇女群众素质较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等具体现实问题,加之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尚不健全,妇女干部自身素质偏低,因而给妇女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诸多不便。对此,我们必须树立迎难而上、知能而进的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从提高妇女群众的基本素质入手,引导她们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展示才华,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尽快致富奔小康建功立业。

党校学习拓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篇3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们在欢乐和等候中走进山家,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春季的时间;我们在磨练中熔炼团队,在相同中增进友谊;我们在激起所拥有的聪慧、力气和精神的过程中,感触到“我们所占领的,比我们所假想的多很多!”

4月13日上午8:30,国家林业局党校第三十六期党员引导干部进修班38位教员,在党校教师的带领下乐不可支地离开了昌仄区虎峪园林山庄停止拓展训练。睹过锻练,很快我们就被分红了三收队伍,然后全体先生在虎峪山庄的集会室里,聆听了教练对拓展训练相关情况的简要说明和对此次运动的期望。松接着恳求我们在20分钟内起好队名、队徽、队训,创作队歌,选出队长。我们小组共有12人,经过人人的集思广益,我们将自己小组定名为“白牛队”,并判断了队少、队徽、队训、队歌。其他两个小组的名字辨别为“猛虎队”跟“爱国者队”。随即三个小组以风采展示的办法举行了pk,我们“红牛队”与得了“最好创意奖”。做为“红牛队”的一员,我感想到了群体成功的高兴。

由于时间无限,只有短短一天半的拓展训练时间,我们参加的项目并不很多,但是正是这五六项活动,给我留下了难记的印象。尽管拓展训练曾经结束,而我的心田依然为之澎湃,久暂难以忘却,给我带去深刻的思考取启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面体会:

1.严密打算,积极主动地寻觅成功的措施,是胜利的基础。

此次拓展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入的便是“脱越电网”项目,项目大致情况是:有一张共有16个年夜小纷歧网孔的“电网”,在40分钟内,我们团队中的12个队员必须从“电网”的一边经由一个网孔,到达“电网”的另外一边,并且每一个网孔只能利用1次。如果震动“电网”,该网孔将被封闭。项目开始后,我们大师并不慢于过网,而是制订了周到的计划,依据网孔的数量、巨细跟队员情况,公平安排队员穿梭“电网”的前后顺序、位置,确定确实可止、公道的方法,在各人群策群力、散思广益、周密计划下,经过全部队员的奇特努力,咱们的队员在规定的时光内齐体顺遂经过“电网”。“穿越电网”名目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在干事之前,充分考虑各类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形制定出周密的盘算,扫尾并不易,常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2.明白目标,以目标为导背,是成功的前提。

在“十面埋伏”这个项目中,我们“红牛队”分成了两个小分队,本来我地点的小分队人员都已靠近对方的大本营,立即胜利在视,不知怎么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夹攻对方人员上,根本不往斟酌若何躲开对方的夹击,尽快盘踞对方的大本营,偏偏离了举止的胜利目标――小分队人员以最快的速率全部进进对方的大本营,终极招致了我们小分队的失败!“十面潜伏”这个项目使我体会到:不管干甚么事都要有清楚的目标,不明确的目标,就没无方向,不只会浪费时间,而且只会失败!

3.遭遇失败,怎样办?!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中的价格。不气馁、不废弃、不妥协,这是成功的态度。

拓展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南社小学

王恩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将低中年级的“语文园地”设计成了“回顾•拓展”,并使之成为单元中的一个独立体系。这也是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回顾•拓展”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本组教材承载的主要内容、精神内涵和语言表达梳理归类,形成一个简单的体系,起到了能力迁移、促进积累、拓展阅读、涵养精神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的习惯态度的培养,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

一、“回顾•拓展”各版块的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总结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读背优秀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提高。4.兼顾意义渗透和教学内容整合,让兴趣与方法有机融合,从积累走向运用。

二、“回顾·拓展”教材的编排特点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六年级下册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内容安排见附表)

“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诗词句又或是对联、歇后语等;

“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总结和展示;

“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性学习。

“回顾•拓展”作为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弹性与开放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积累、探究运用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几个板块的基本教学模式。

【板块一】

“交流平台”: 自主发现,交流提升。

1.教学目标。以本组课文为依凭,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操作要领。

①自读自悟,自主发现。②合作交流,总结提升。③有效拓展,丰富积累。④读写实践,巩固运用。

本板块的教学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和适时地总结,保持知识点的前后衔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积极交流,养成勤于思考和发现、善于表达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读写的基本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板块二】

“日积月累”: 认读积累,有效迁移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读背优秀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2.操作要领。

①正确认读,交流发现。②适度理解,丰富积累。③创设情境,巩固运用。④合作互助,有效迁移。

日积月累内容的正确理解能促进有效积累。但不要人为地拔高要求,进行繁琐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读流利、背正确即可。积累的目的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将学习的词语句子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实现有效积累、有效迁移。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善于交流提高。

【板块三】

A 展示台:展示交流,体验乐趣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2.操作要领。

①充分准备,重在实践。②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教师要根据学生和当地实际,更换或补充展示内容,但要与语文学习有关。把选择展示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收获和才能。

板块三

B 成语故事:丰富积累,锤炼语言 1.教学目标。

认识成语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2.操作要领。

①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②探索来源,交流体会。③讲述故事,丰富积累。④运用成语,锤炼语言。板块三

C 趣味语文:品味妙处,感受多彩

1.教学目标。

感受祖国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滋养。2.操作要领。

①借助文本,品味妙处。②适度拓展,丰富识记。

“趣味语文”的内容往往都是中国古代或国外经典的语言现象,但这些内容毕竟特别经典,似乎高不可攀,而故事的场景也离儿童的生活太远,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趣味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典的语言材料,并没有编写迁移运用的训练环节。教学时,要强化实践,尽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板块三

D 课外书屋:推介书目,引导阅读 1.教学目标。

介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广阔而丰厚的书籍世界,享受读书的乐趣,获得成长的养分。

2.操作要领。

①好书推介,激发兴趣。②交流方法,指导阅读。③拟定计划,跟踪效果。

可以结合整个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整合课外书屋内容,有针对性地推介。好书推介,要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强过程督查。可以开展亲子、师生、生生共读和其他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汇报活动,还可以将其纳入书香班级建设活动中,形成长效机制。

“回顾•拓展”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须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用中内化、增长。

拓展心得体会——拓展—毕业墙 篇6

上周我参加了明阳天下拓展公司举行的拓展训练活动,给我最深体会的便是毕业墙活动。

在“毕业墙”项目训练时,一堵4.2米的高墙,光滑、没有任何工具,要求所有的队员都翻越过去,才算胜利。在这个项目中,我不想说我学到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也不想说集体的能力是伟大的,更不想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游戏给于我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为第一个爬上墙头,坚持救上个一个又一个同伴的朋友感动!为在下面咬着牙甘当基石,让一个个同伴们踏着自己的肩头求生的朋友感动!为指挥大家伙儿逃生,用自己的双手将同伴们一个一个高高举起的朋友感动!直到墙下只剩下了一个同伴,再没有人给他当基石供他向上攀爬的时候,于是,一个体重较轻的队友从墙头上垂了下来,墙下的队友坚定的抓住了墙上同伴的手。当最后一人成功跃上墙头的时候,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想哭这次拓展训练的体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分层管理、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明确责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二是做事要先做计划,再开展行动。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三是遇到问题应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通过组织、协调达到目标,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四是要学会相互配合。在工作中,各单位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五是要因村适用。要看到差异,容纳差异,协调差异,利用差异,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塑造一个完美的集体、完美的团队。六是要以大局为重。我们的集体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喜好、长处和短处,这些习惯,有些对团队有利,有些对团队有害。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区分个人和团队的利益,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带到工作中来,要积极、快速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和心态,准确定位,服从安排。为了完成团队的任务,我们必须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扬长避短,甘于奉献。

拓展历史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篇7

(一) 利用文史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历史教育的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 其实无论如何, 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 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 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 已经掌握有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 便可设计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 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 枯燥的讲述立即变成了有趣的讨论。再如, 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 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于伟人必要的了解。基于此, 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这样既让他们学到了历史知识, 又让他们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 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 笔者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 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 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的功效, 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 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历史, 而不使其觉得历史课单单是老师讲给其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集合。

(二) 利用历史媒体增强课堂趣味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 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 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 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 彼此交错。而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 惑而无趣, 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例如, 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 使学生立体地感受到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而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融合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同时, 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 能更进一步地加深历史知识, 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另外,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 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 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 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 完全可以成为历史课的得力工具。

(三) 利用学科联系增强知识融合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 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但是, 如果只是抱怨客观存在无疑是徒劳的, 不如在现实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是必要的, 同时这也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 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 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 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 就可用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 事实证明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历史课堂中也可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 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另外, 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 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手段。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也能改变“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 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认识。

(四) 采用灵活方法增强学生记忆

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 从国内到国际, 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 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 教师可用“天约 (《天津条约》) 开放十口岸, 南 (京) 镇 (江) 汉口加九江, 沿海营 (口) 烟 (台) 加上汕 (头) , 岛上还有琼 (州) 、台 (湾) 、淡 (水) ”, 这样就达到了化难为易、便于记忆的效果。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彼此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可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笑话, 能有效地加强记忆。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心理动力, 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历史课堂, 文史结合, 利用电影、电视剧、小说, 利用学科知识的联系,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潜能 篇8

(一)人文性:校本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乃新课程的宗旨,贴近生活的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水平,可延伸教材文本,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合理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音乐、体育、历史、传奇、科幻、风俗人情、世界文学、名人传记、环境保护、海外旅游、时事外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持久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学习、发展能力。

(二)实践性:英语课程资源具有广阔而丰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开展研究,将零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

1.常见的缩略语:WTO:WorldTradeOrgamzauon(世贸组织),VOA:VoiceOfAmerica(美国之音),APEC:AsianPacificEconamicCommunities(亚大经济联合体),WHO: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UNESCO:United Nauons EducationScienceCulture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BA:National BasketballAssociation(全美篮球协会)等。

2.网上流行的语言如B4:Before,BBL:Back Later,BBS:Bulletin BoardSystem,BION:Believe h OrNot,BTW:By The Way,CU:See You,DL:DownLoad,GA:GoAhead!IC:I See,JAM:JustA Moment, msg:Message,OIC:Oh!ISee,PBM:Play By Mail(game),POV:Point Of View,RfD:Request ForDiscussion等。

(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智力潜能的挖掘与能力培养也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设置要有系统,有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使学习活动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初一的校本教材可以从音标教学入学,培养学生识记单词与口语交际能力;初二侧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初三则着重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逐步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感受、体验、运用英语,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意捕捉与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健康美好的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在教室与校园适当地张贴或展示英文的标志与警示牌、名人名言、英语黑板报、英语贺卡、广告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从自然地理到饮食娱乐,从人物传记到科学探险,从交通安全到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空间无限,学生耳濡目染,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与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2.英语角:英语角是校园英语学习的一大亮点,不同年级的英语爱好者在这里用英语交流思想,畅谈英语学习体会,分享经验与乐趣。邀请外籍教师与外国友人加盟英语角,大家一起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会话、课本剧表演、学唱英语歌曲、影视原文配音、英语故事会、开展英语讲座等。英语角自由亲切的氛围,开放的活动能使师生加强沟通,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受益匪浅。

3.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促使学生在听说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可以在广播中播放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英语新闻、韵文小诗与经典文章,校园电视台可以播放英语教学录像如《GOGO学英语》、《迪士尼英语》、《走遍美国》等,它们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与条件。

(二)报刊杂志与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行的英语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与人教版JEFC教材语言摄入量是有限的,而英语报刊杂志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学生可以读到新闻故事、人物专访、卡通漫画、小说连载……其内容从家居、汽车、摄影、美术、体育、旅游到电脑,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将英语报刊杂志的教学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能丰富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上一篇:团体辅导规划书下一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