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精选8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和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把培养和使用相结合贯穿于博士后工作的始终。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是指:对在学校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含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一级学科内,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基地)是指在湖北省地区的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内,经湖北省人事厅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在流动站、工作站及产业基地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人员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学校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学校分管博士后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主任,成员由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国际交流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规划,处理我校博士后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博管办),办公室设在校人事处,人事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校博管办负责全校博士后的具体工作和日常管理。院、系(所)成立博士后管理工作小组,由一名院、系(所)负责人担任博士后管理小组组长,并明确至少一名同志为具体联系人。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相关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协调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与校博管办共同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工作。第三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类别分为以下四类:

1.学校重点资助招收:指在各单位核定编制内,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申请人满足《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附件1)之条件一相关要求,经批准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我校中级教师岗位的工作。

2.学校普通资助招收:指在各单位核定编制内,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申请人满足《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附件1)之条件二相关要求,经批准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我校中级教师岗位的工作。

3.单位(导师)自筹招收:指各单位在教师编制外招收,或申请人达不到《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附件1)之条件二相关要求,经批准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科研工作。

4.学校与工作站或产业基地联合招收(以下简称为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指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因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需要,与我校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受各单位核定编制岗位限制,学校鼓励、支持各单位积极招收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并鼓励在校青年教师到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对于企业博士后,企业按协议向学校提供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费及合作导师指导费,按5:2.5:2.5的比例,以经费划拨的方式转作校博士后工作管理经费、合作导师指导费和所在单位博士后工作经费。

第七条 各单位招收博士后的编制总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各单位空缺教师编制的1.5倍,各单位年招收博士后的人数一般不超过博士后编制总额的50%(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及企业博士后人员不计算在内)。每年经人事处核对后下达给各单位。

第八条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科及合作导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已设立的流动站内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2.未设立流动站但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若科研条件具备(如有重大研究项目、学术水平高、研究经费充足等),可以招收留学回国博士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也可以经全国博管会批准后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

3.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充足研究经费的在岗正高职教师,以及正在开展重大或前沿项目研究,具有博士学位的在岗副高职教师可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申请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的人员(申报学校重点资助招收博士后的人员原则上不超过35岁,取得博士学位时间原则上在近2年内)。2.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本校教师不得申请以在职身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申请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除外)。

3.本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不得申请进本校相同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企业博士后可在相同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条 学校定期在网站上公布信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各流动站应加大选材工作力度,扩大遴选范围,本校毕业博士招收数量占招收总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40%。学校鼓励招收优秀博士尤其是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第十一条 申请程序

申请人可随时向我校流动站或校博管办提出书面申请,各院、系(所)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15天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人员,原则上要求来校面试。面试由拟招收博士后的院、系(所)所组成的考核小组负责进行。考核小组由3~5名副高职以上人员组成,其中至少应有1名博士生导师参加,负责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进行面试考核,择优录用,并将拟招收人员的《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考核表》报校博管办,经校博管办审核同意后,院、系(所)通知申请人员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申请注册并打印相关材料,按下面材料要求准备齐全后一并交相关院、系(所):

1.《博士后申请表》5份含原件,其中《专家推荐信》至少一位为校外同行专家所推荐,留学回国博士的《专家推荐信》至少一位为国外同行专家所推荐; 2.《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各3份;

3.如暂未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可由所读院校的研究生院(处)提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将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的证明”和“答辩委员会决议”各3份(含原件)。进站半年内补交《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各3份,否则将作退站处理; 4.《博士生毕业鉴定表》复印件3份; 5.《体检表》1份;

6.《身份证》或军官证复印件3份; 7.已婚者提供《结婚证》复印件3份;

8.有子女者提供《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和《独生子女证》复印件各2份;

9.博士阶段本人身份属于定向、在职、委托代培、现役军人的博士毕业生申请做博士后,在《博士后申请表》相应的栏目内,须有原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做博士后并注明出站后分配去向的意见,同时提供原工作单位“同意脱产做博士后的证明” 3份(含原件); 10.申请学校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博士后,除提交以上材料外,还需提交《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2份(含原件)和《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2份(含原件); 11.在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申请进站,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教育处(组)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或留学回国证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户口注销证明。

院、系(所)将申请人提供的上述材料(含原件)与网上资料审核后交校博管办,对不要求留原件的,校博管办审核后将原件退还申请人。

第十二条 对经审批同意录用的申请人,须与流动站签订《华中科技大学聘用合同书》,并按报到要求办理进站手续。

第十三条 已获批准进站的申请人必须按时进站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一个月不到校博管办报到的,取消其进站资格。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

第十四条 学校重点、普通资助招收以及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属于学校正式编制的有固定期限的在职职工,各单位应按同类教师进行管理、考核和奖惩。

第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为两年,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三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如需延长在站时间,经批准后,可根据项目和课题研究的需要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42个月。

确需延长期限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在期满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合作导师,院、系(所)和校博管办同意后,报湖北省人事厅批准。学校原则上不再支付延长期内的薪金及相关费用。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应按时出站,确有需要可转到另一个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最长不超过六年。

第十六条 学校重点、普通资助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科学研究为主,同时根据所在单位的安排履行作为中级岗位教师的其他职责: 1.完成所确定的科学研究任务; 2.承担所在单位安排的教学任务;

3.承担所在单位安排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

4.出站后拟留校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在出站前完成学校规定的新教师上岗前的分项培训和考试,达到合格成绩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科学研究为主。第十七条 流动站应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建立由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人员组成的博士后指导小组,负责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指导和考核,并从各方面关心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课题应力求与各流动站所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相结合。首先由博士后研究人员提出研究计划,经博士后指导小组审查同意后,送主管博士后工作的院、系(所)负责人审批,报校博管办备案。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60天内,必须完成科研开题工作,并向所在院、系(所)作开题报告,提交《博士后科研工作计划书》一式3份(博士后指导小组、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人、校博管办各执1份)。同时,应积极做好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准备,该基金每年三月和八月受理申请。

各流动站应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进展情况的指导和管理,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独立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其研究能力,创造出优秀的科技成果,并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人员中期考核规定》(附件2)进行中期考核,将考核等级意见报校博管办。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者劝其退站。

第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华中科技大学所有,如需转让科技成果,须经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教材等成果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按照我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办理。

第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经所在院、系(所)和校博管办批准,可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如因研究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出国期间的有关待遇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第二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退站: 1.6个月内不能按研究计划(或聘用合同书)确定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2.请病、事假累计六个月以上;

3.考核不合格,或超过规定时间90天未完成考核; 4.受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5.无故旷工连续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三十天以上;

6.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三十天,或未经批准在站时间超过36个月; 7.进站后6个月内不能交验博士学位证书; 8.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对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经校博管办批准,报湖北省人事厅备案。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并按学校与博士后研究人员签订的协议处理。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满,完成协议书所规定的研究任务,需向所在的流动站提出出站书面申请,一般应于在站期满前三个月提出。

申请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将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成果等有关材料送交所在的流动站进行出站评审。

第二十二条 学校重点、普通资助招收以及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其在站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方能申请出站。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确定的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或有2篇以上学术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或在学校确定的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2.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或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的前3名;或主持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前3名。同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确定的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3.正式出版署名第一作者的学术著作(不含教材),同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确定的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第二十三条 学校和企业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工作应达到下列要求,方能申请出站:

1.研究的成果学术水平较高。

2.研究的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3.工作表现较好,解决实际问题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较强。

以上三个方面可根据研究项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等情况的差异有所侧重。除此以外,还应正式出版署名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指导小组应对申请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思想政治、科研工作能力、学术水平等进行全面评议。

流动站需聘请3位同行专家(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通信评议,并写出书面评语。

博士后出站评审委员会由不少于5人(含5人)组成。应聘请本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参加,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主任由博士生导师担任。必要时,校博管办派人参加博士后出站评审会。博士后出站评审委员会应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技成果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出站评审费参照我校博士毕业生答辩费标准,可从博士后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校博士后科学基金中支付,学校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由企业支付。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前应提交如下材料: 1.《博士后出站申请及评审书》2份;2.《博士后研究成果评议书》2份; 3.《博士后研究报告》(精装)2份; 4.博士后工作总结1份;

5.《博士后工作期满登记表》5份(须附上接受单位的接受函); 6.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

7.《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和接受单位的委托评审函各一式2份(需要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提交,留校工作者不需提交);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一式2份(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者提交);

9.《企业博士后期满分配工作意见表》一式3份(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交)。第五章 经费管理以及工资待遇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经费来源和管理

1.博士后经费来源:国家资助;湖北省资助;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学校自筹。2.博士后经费的管理

根据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规定,博士后经费由学校财务处单独立帐,专款专用,校博管办统一管理。

学校提供博士后日常经费总额的3%用于博士后管理工作。对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获得的各项科研经费中的剩余部分,如其出站留校,可继续用于科研工作;如出站到校外工作,经费统一归入校博士后基金。

第二十八条 学校重点、普通资助招收以及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在职身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除外),在站期间计算工龄,其人事、组织关系、待遇等比照学校在岗职工对待(签署协议者,按协议执行),中期考核优秀者可 申请聘任学校相应教师岗位。

在站期间(按24个月计算)的待遇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医疗保险等部分,具体如下:

1.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含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如进第一站薪级工资标准低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16级则按16级执行,高于16级按学校同类、同条件人员薪级工资标准确定。学校重点资助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第一年岗位工资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九级执行;中期考核优秀者,从进站后的第13个月起岗位工资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八级执行。学校普通招收及单位(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进站第一年岗位工资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十级执行(有协议的按协议执行);中期考核优秀者,从进站后第十三个月起岗位工资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九级执行。享受校内公费医疗,医疗费由财务处按学校正式职工人均标准划拨校医院。

2.对于学校重点资助招收的博士后,学校按进站的第一年每月2000元(全年24000元),中期考核后,优秀者每月2200元(全年26400元)、合格者每月2000元(全年24000元)的标准拨付给博士后所在单位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绩效工资的补贴;对于学校普通资助招收的博士后,学校仅负责基本工资部分,绩效工资由所在单位自行解决,中期考核后,优秀者学校按每月2200元(全年26400元)的标准拨付给博士后所在单位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绩效工资的补贴;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参加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各单位应按照本单位同类人员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和标准予以发放(有协议的按协议执行),补贴如有结余,由单位统筹使用;如绩效工资超出补贴额度,由单位自筹。3.学校设立博士后科研启动、配套经费,具体见附件3。

4.学校不负责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工作的安置,对于配偶没有工作的,如属学校重点资助招收者,学校视情况发给其每月不超过300元的生活补贴。5.享受我校教师相同的科研、论文奖励待遇。

6.单位(导师)自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有关待遇由单位(导师)负责解决,并签订相应协议书,报校博管办备案。

7.以在职身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其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医疗保险等部分由原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学校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企业管理为主,其薪金和研究经费等由企业提供,并按协议执行。第六章 户口及配偶、子女的随迁及生活设施

第三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可在我校落常住户口(在职人员除外),凭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和其他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暂住手续。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凭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和其他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移手续。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可在校幼儿园、附小、附中借托、借读,待遇与我校教师子女相同。博士后研究人员离校时,其子女随同转出。

第三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专用住房,严禁转租或转借他人使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时,应在一周内办理退房手续。为规范管理,对未及时办理退房手续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其出站的第二个月起,学校将按华中科技大学有关博士后公寓管理规定办理。

第七章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申请留校工作的,按《华中科技大学新进校教师选拔考核办法》考核,考核合格后,可按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聘任制文件的要求(含外文等要求)申请聘任学校相应教师岗位,未聘上者应流动到其他单位。到校外工作的,可由接收单位委托我校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按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聘任制文件(含外文等要求)执行。学校每年受理一次评审。博士后期间的各项成果必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第八章 博士后管理工作考核

第三十五条 学校建立博士后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具体考核办法由校博管办制订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 学校每年对博士后工作组织一次考核,考核办法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考核办法》(另行制订)执行,对考核优秀的单位、合作导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附属医院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校博管办负责解释。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校人[2001]41号)同时废止。

附件: 1.《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 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规定》 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办法(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 二○○八年一月八日

附件1: 华中科技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条件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质量,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到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研究队伍,特制定本招收条件。

一、学校重点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申报条件

1.申请者应是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留学回国博士,或近两年“985”高校及中科院、社科院系统内优势专业毕业的博士,或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指导的博士,或学科发展急需的博士。2.第一学历应为本科且毕业于“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3.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留学回国博士可放宽至40岁。

4.博士研究生期间应有参加高水平研究项目的经历并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

注:近三年取得突出学术业绩者,经学校批准,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要求。本科、研究生阶段均在本校完成的博士从严审批。

二、学校普通资助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申报条件

1.第一学历应是本科,博士毕业于“211”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2.博士毕业不超过4年。3.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

三、与企业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由企业考核招收。

四、各流动站设站单位可在学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制订具体招收标准。

附件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规定

一、考核对象

凡经正式批准,进站时间满12个月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均须参加中期考核。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合作企业考核为主。

二、考核标准

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其标准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一)优秀 综合素质高,工作刻苦认真,科研作风严谨,协作关系好,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计划,全勤在站工作,且在站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各单位可向校博管办推荐作为中期考核优秀的候选人: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确定的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录用,下同);或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出版独著10万字以上的著作一部。2.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人文社科类可放宽至二等资助);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经费达20万元(理、医、管学科达10万元;文科达5万元)。

(二)合格 综合素质较高,工作刻苦认真,科研作风严谨,协作关系良好,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计划,累计请假不超过20天,且在站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专业的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1篇以上。

2.在本专业的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并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文科可放宽至省部级)。

3.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项目;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经费达10万元(理、医、管学科达5万元;文科达2万元)。

(三)不合格 达不到上述合格条件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不合格: 1.经常不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科研能力较差; 2.受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3.一年请事假累计在三十天以上,或连续旷工七天或累计旷工十五天以上; 4.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一个月;

5.进站三个月内未完成开题报告、未拟定在站两年研究工作计划或未按时完成阶段性工作; 6.长期患病预计难以完成研究项目; 7.逾期三个月未完成中期考核者。

三、考核方式

中期考核由各流动站(院、系、所)负责进行。

博士后进站一年后的3个月内,由所在单位组织3~5名专家成立考核小组,对博士后进站一年来的工作进度、能力水平、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并形成书面材料。考核时,由被考核人向指导小组报告一年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情况。

四、考核程序

(一)个人总结,并如实填写《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中期考核表》(一式三份),提交所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科研、获奖等的证明材料。

(二)博士后指导小组根据被考核人在站表现,给出综合评价意见,并由指导小组组长签署考核意见。

(三)各流动站(院、系、所)审查核实后签署意见,连同证明材料一同报校博管办审核。

(四)网上公布中期考核结果。

(五)将《考核表》存入博士后研究人员个人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省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备案。

五、校博管办每年两次集中对申报中期考核优秀的博士后进行审核,按符合基本条件人数的15%评审出中期考核优秀的博士后人员。

六、考核结果处理

(一)中期考核结果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今后留校工作、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定校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等的重要依据。

(二)对考核优秀者从第13个月起按2200元/月拨付给设站单位,作为该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津贴、绩效工资的补贴。

(三)对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停发工资和补贴,作退站处理,并按其与学校签订的协议处理。

(四)若有特殊情况,应由博士后研究人员所在流动站(院、系、所)说明情况,并由流动站(院、系、所)主管博士后工作的领导签署意见,报校博管办。

七、其它事项说明

(一)博士后研究人员一般应在工作满12个月后2个月内完成中期考核,无正当理由超过2个月未完成中期考核者,暂停发放各项待遇;超过3个月未完成中期考核者,视为不合格。

(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必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

(三)主持科研课题的经费必须是到校经费。

(四)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者,视其情节作出相应处理,严重者劝其退站。

(五)各流动站可根据本规定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

附件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激励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我校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质量,进一步规范我校博士后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校博士后基金)的管理,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校博士后基金每年由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博士后招收计划制定预算,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 校博士后基金资助分启动资助和配套资助。第四条 所有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可享受校博士后基金资助,最多可获得20000元校博士后基金资助(含配套资助,留学回国博士最高可到25000元)。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经学校特批,可以适度增加资助额度。第二章 资助方式

第五条 所有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在职身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单位或导师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除外)均可获校博士后基金启动资助,资助金额为5000元。

第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作为主持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将可获得以下配套资助:

1.获国家级基金(含软科学项目)资助,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最多可获得10000元配套资助;

2.获其他省部级基金资助(含软科学项目),或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最多可获得5000元配套资助;

3.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学校公布的期刊目录为准),最多可获得500~1000元配套资助;

第七条 配套资助可重复申请,但不得超过资助最高额度。

第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所获各类基金资助如离出站时间不超过6个月(以所获基金批准文件时间为准),学校将不予配套资助。第三章 资助程序

第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办理完进站手续,凭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和身份证,可到财务处办理校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经费本;

第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配套资助时,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所获基金资助的批件复印件; 2.流动站审核; 3.学校审核; 4.上网公示; 5.学校审批; 6.办理经费本。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一条 校博士后基金经费本由博士后本人自行管理,使用范围如下: 1.科研所需的实验费、材料费、测试费等。2.科研项目有关的其他开支:

① 调研费(含差旅费、住宿费、复印费等)。② 会议开支费(会务费、差旅费、住宿费等)。

③ 日常开支(论文版面费,论文、课题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费,复印费,书费,交通费,邮政费等)。

3.面试来回路费(600元以内); 4.进站报到交通补贴费(300元以内);

5.出站评审费(参照我校博士毕业生答辩费用开支标准)。

第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资金未用完的,如留校工作,经费可继续使用;如出站后到其他单位工作或中途退站的,收回经费本,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使用。第五章 附则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2

天津大学自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 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便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2005年适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二十周年之际, 人事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了评审,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王春峰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人员。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我校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挑战。在新的复杂情势下, 我们应如何继承和保持之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传统?在国家着力建设专业化科研队伍的政策指导之下, 博士后面对“硕士后”和“学士后”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才能维持其传统优势, 继续成为拥有高新科技、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群体?为了解答上述问题, 同时也为了寻求现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有待改善之处, 保证以后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工作。

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两部分人群:在站博士后人员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60名, 博士后合作导师25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者编写调查问卷, 设置相关问题, 通过网络邮箱将问卷发给被调查人。被调查人按照本人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邮箱交回问卷, 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调查经过:调查持续一周, 共收回博士后调查问卷5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49份, 有效应答率为81.7%;收回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调查问卷2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20份, 有效应答率为80.0%。

2 调查结果

2.1 博士后招收方面

“博士后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相同一级学科下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受到较大质疑。“您认为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3名博士后及11名博士后指导教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结论: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在博士后工作发展初期特别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时代的合理性, 在培养综合型、跨学科的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另一方面, 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博士后研究也逐渐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入门阶段, 其本身所担负的学科创新使命正在相对弱化。

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个月的规定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您认为博士后在站时间为两年, 一般不超过三年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8名博士后及8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6.7%和40.0%。

认为不合理的理由主要有: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不符合科学研究工作规律;不同学科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的时间应该不同 (表1) 。

结论:博士后在站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学科属性、所要从事的科研项目的时间周期、博士后获得的经费资助情况、博士后出站后的就业情况等等。机械地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长短往往导致博士后在限期内无法完成科研课题被迫延期甚至退站, 或者提前完成科研课题的博士后因为无法出站拿不到就业介绍信而与理想的职位失之交臂。建议在规定最短在站时间的基础上, 将在站时间交由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博士后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2.2 博士后培养及日常管理方面

2.2.1 需要尽快明确博士后人员身份明确培养责任方

在“您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应由谁来出资”问题上, 16名博士后和13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学校出资,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2.7%和65.0%。理由是博士后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校作为国家拨款单位理应出资, 而且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大多归属学校。30名博士后和7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合作导师出资, 因为博士后是在为合作导师从事科研工作, 实质上是合作导师雇佣的科研人员, 其培养经费理应由合作导师支付;另有3名博士后说不清楚到底该由谁来出资 (表2) 。

2.2.2 建立常规化、固定性的日常管理及学术交流机制

在回答“您的合作导师对您的科研能力增长是否有帮助时”, 32.7%的博士后选择“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 4.1%的博士后认为“没有帮助”。在回答“您与合作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情况如何时”, 38.8%的博士后回答“偶有交流”, 6.1%的博士后回答“交流很少”。

2.2.3 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配机制

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该由学校支付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博士后科研成果归学校所有而不是归合作导师所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博士后身份定位以及科研成果归属上的不明确导致博士后培养出资方及日常管理责任人的不确定, 从而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一部分博士后在站期间与合作导师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所获得的学术指导及科研帮助更是少的可怜;另一方面有些博士后从入站之日就成为合作导师的科研雇佣军, 但是所获得的生活经费却都是从学校领取, 无法体现其劳动强度和学术贡献。

2.3 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及使用方面

应对当前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方式及流程做适度的改善。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对您的科研工作帮助力度如何”时, 13名博士后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原因主要为: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力度过小。相比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资助而言,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最高五万元的额度显得杯水车薪, 即便是特别资助的十万元对于工科背景的科研项目而言也很难有太多帮助;博士后科学基金存在资助名额偏少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为例, 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的申报成功率多年来位于30%~40%之间, 很多博士后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次申报才获得资助, 而此时已临近二年出站的时间大限, 还未待基金发挥作用就要出站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在使用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支配, 博士后很少有自主支配基金的权利 (表3) 。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应在对资助金做好开源的基础上提高资助申报成功率, 这样既可以提高博士后的申报热情又可以保证资助项目的质量, 进而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品牌价值。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应该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类及项目实施难度、项目完成周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资助力度, 尤其应对理工学科项目提高资助力度同时延长使用时间。

2.4 其他问题

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管理工作还需进行哪些改进时”30%的博士后认为博士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当今萧条的经济形势和悲观的就业背景下更好地协助博士后做好出站就业工作。此外有近15%的博士后要求管理部门在建立博士后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3 调查结论

通过对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虽然天津大学的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拥有25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多元化的博士后需求面前, 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探讨符合博士后工作特点的招收、培养及管理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和管理体制, 建立起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出站服务机制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最早开展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建站单位之一, 相信天津大学的此次调查工作也必然能够为相关博士后管理部门尤其是工科背景设站院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新主, 柳卸林, 陈颖.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3

23日下午的讲座主题为“德国的图书产业和图书市场”,主要面向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本科生。Axel Kuhn博士从出版商、中间商、零售商、书商协会等方面对德国图书产业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并通过一系列商业数据展示了德国图书市场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情况。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讲座结束后,Axel Kuhn博士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24日下午的讲座以“数字环境下的德国国民阅读现状”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信息管理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前来参加。Axel Kuhn博士从经合组织和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的两个调查项目讲起,展示了德国国民的阅读频率、人均阅读量、家庭藏书量等阅读现状,分析了德国国民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他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伴随着移动阅读器的广泛使用,读者的阅读模式、情境、习惯和体验正进一步分化。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武汉大学于2007年与其正式签署《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换项目协议》,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和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交流紧密,专业合作计划与交换生协议顺利开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本次Axel Kuhn博士来武汉大学做讲座,对开阔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暂行规定

为了规范我校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学位授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学制

非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最短年限为3年、在职博士研究生最短4年,最长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7年,最长不超过8年。不允许提前毕业。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系、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

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

(一)培养环节与考核:按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课程学习等培养环节要求与考核,并考核合格。

(二)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审查执行。

(三)学位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导师评阅和专家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从论文开题到答辩不少于24个月。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博士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36个月。

三、学位论文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与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挂钩,以来自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为主。

(二)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三)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四)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印刷工整,图表清晰,层次分明,学风严谨,计算无误,数据可靠,结论正确。

(五)学位论文内容应包括:

1.选题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解决的问题、途径以及本人所做的创造性研究工作。

2.采用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或计算方法,并将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看法、建议。4.写出必要的公式、计算程序、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和资料。

5.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引用文献。

(六)从2011年9月1日起,我校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如用外文撰写,申请学位时必须提交中文版;外国留学研究生可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须附中文摘要)。

四、学位论文预答辩

申请答辩者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

五、学位论文评阅

(一)学位论文评阅人由3人组成,评审人应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由研究生院统一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实行“双盲”评审。

(二)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客观公正详细的学术评语。评语内容包括:学风是否严谨;作者是否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是否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对科学或经济建设有何使用价值或理论意义;论文存在主要问题;是否同意进行答辩,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六、学位论文答辩

(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由5或7人组成,委员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委员中至少有另一相邻、相近一级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名,或至少有1名校外同行专家。委员会主席必须由博士生导师担任。委员会设秘书1人,应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答辩人的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

(二)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学科点提出,学院(系、部)

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

(三)答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与培养环节考核情况、政治思想表现以及论文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创新点做出评判。

2.举行论文答辩,对论文学术水平和答辩情况写出评语,并做出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如答辩未通过,答辩委员会就是否允许在一年内对论文进行补充、修改,重新进行答辩,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明确的书面意见。

(四)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召开预备会,商定论文答辩程序与注意事项。

(五)论文答辩程序

1.学院(系、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代表学校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先宣布答辩程序及有关注意事项;

3.指导教师全面介绍答辩人在学习期间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情况;

4.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40-50分钟); 5.答辩委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6.答辩会休会(答辩人、导师及其他人回避),举行答辩委员会会议,对论文答辩情况做出评语,并通过无记名投票做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7.答辩会复会,由主席宣布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表决结果及论文成绩。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记录,决议须经主席签字,方为有效;

8.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全部材料整理,报博士研究生所在学院(系、部)归档管理。

(六)答辩委员会在做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时,应结合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原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七)论文经答辩委员会投票未通过者,如答辩委员会认为可以进一步修改时,应经无记名投票,全体人员过半数为通过,并做出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的决议。如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重新答辩的意见,任何人无权同意修改论文和重新组织答辩。

七、学位授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校将其名单在校内公示3个月。在公示期开始学校正式发文后即可领取学位证书,如公示期间有异议,按照《关于规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暂行规定》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5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校学位[2005]4号

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

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七、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本规定相抵触者,以本规定为准。

八、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00五年七月八日

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及相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位点、各位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于2003年5月15日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学校有关政策,形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等相关规定的决定,特通知如下:

一、发表论文期刊

1.权威期刊

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小型微型计算 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凡被三大索引正式检索(进入光盘版)的论文;

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等相关学科的一级学报(自动化学报、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电子学报及通信学报等)。

2.重要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同时又是重要期刊;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微处理机、计算机仿真、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微计算机应用、微型机与应用、高技术通讯、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光通信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与化学;

教育部直属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各相关二级学科或专题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必须有ISSN号);相关学科(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认可的期刊(见《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9年版,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

3.一般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重要期刊同时又是一般期刊;

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世界、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光盘技术、计算机与通讯、微型计算机。

二、博士生发表外文期刊

博士生发表外文论文的重要学术刊物可在下列资料中检索:

1.《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编写,2000年3月。

2.《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写,2001年2月。

3.中文期刊的全英文版杂志(要有ISSN)。

4.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若会议为上述1)、2)中收录,则被认可。

三、国际会议权威期刊

1.以IEEE名议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2.以SPIE名义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3.以ACM名义召开的各领域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如VIDB、SIG MOD等);

4.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 的会议论文集;

5.三大索引收录(光盘版)。

四、有关规定

1.凡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属于上述期刊范畴;

2.非全日制硕士生可适当放宽,如非重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若为其它非本通知中的期刊,则必须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相关性;

3.按学校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博士生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一篇、国内权威期刊一篇、重要期刊一篇。

4.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必须是第一作者,或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学生作为第二作者;必须有一篇是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外文或权威期刊);

5.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要有紧密的相关性,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6.博士生的直接指导教师(若副导师挂靠正导师招生,则含正、副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7.全日制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一般由4~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二名非研究生所在课题组教师,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过去发布的规定,若与本规定冲突,以本规定为准。

上述规定,自通知之日起开始执行。

特此通知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二OO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1.计算机学报 2.软件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自动化学报 5.计算机科学

6.控制理论与应用 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控制与决策 1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计算机工程

13.计算机应用 14.信息与控制 15.机器人 1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17.计算机应用研究 18.系统仿真学报 1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遥感学报 21.中文信息学报 22.微计算机信息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24.微型机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 26.传感技术学报 28.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6

关于下发

《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院(系):

为了规范地处理博士学位授予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便于博士生了解有关规定,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请贯彻执行。

本文件中与预答辩有关的规定到2006年1月1日以后开始执行。

附件:《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

二OO五年九月十九日

主题词:博士学位 申请 规定 附件

南京理工大学 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

为了使博士学位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了解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依据《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特制定本文件。

一、博士学位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符合以下政治条件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申请人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1)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

(2)在学期间至少在国际正式期刊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国内核心期刊目录见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处制定的《国内期刊投向指南》及其后续版本《学术论文投向指南资料汇编》,同时还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杂志目录详见《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对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南理工研〔2005〕4号):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被SCI或EI检索;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外正式期刊上发表;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被选定的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直接主办的刊物上发表;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被选定的其它杂志上发表。●申请人参加省部级以上重点军工科研项目,承担了相对独立的重要任务,由于保密原因,无法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但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被认定其研究成果有较高学术价值。

对出版过著作或取得较高水平学术成果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可减少或取消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

上述文章以正式发表或录用通知为准。(3)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

(4)保密学位论文作者完成了《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中的工作程序。

二、与学位论文评审意见有关问题的处理

1、所有评审专家均同意答辩且评审意见中无严重问题者,申请人可以提出答辩申请,也可在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提出答辩申请。

2、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意见为“不同意答辩”者,将评审意见提交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在与委员协商的基础上委托有关专家对评审意见进行认定,经认定评审专家意见基本正确的,本次评审(包括预答辩环节)无效。申请人必须重新撰写论文,至少半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和评审申请。如果第二次评审中仍有“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评审专家意见基本正确的,取消申请人的申请资格。

3、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意见为“修改后答辩”者,根据具体的评审意见按以下规定处理:

(1)评审意见中提出的问题主要为论文的写作、打印、标注等错误者,申请人必须对论文进行修改,至少1个月后方可提出答辩申请。(2)评审意见中提出的问题主要为实验或论文撰写方面存在较大错误(如对创新点的论述错误或不清晰、理论推导或归纳错误等)者,申请人必须根据评审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补充实验或重大修改,修改时间至少为2个月,修改完成后由学位办公室将学位论文送原评审专家审查是否达到要求。提交给答辩委员会和存档的材料以专家第二次评审意见为准。专家第二次评审意见中仍有“修改后答辩”者,申请人必须重新撰写论文,至少半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学位论文评审申请。

4、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专家在同意答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较严重,或有2份(或2份以上)评审意见给出的等级为“一般”或“较差”者,应将评审意见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对评审意见认定基础上,做出申请人应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答辩”或“修改后送原评审专家再次审阅”的决定,由学位办公室监督执行,修改时间至少为1个月。

5、申请人根据上述2、3、4条的规定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时,必须填写《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报告表》,经导师签字后送交学位办公室。

三、与学位论文答辩有关问题的处理

1、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必须为下列之一:(1)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2)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3)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同意在一年后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后申请重新答辩一次;

(4)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对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者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此条仅为无硕士学位申请人而设)。

2、对未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处理

(1)对于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取消申请人学位申请资格。

(2)对于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同意在一年后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后申请重新答辩一次者,届时所有申请环节(包括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必须重新进行。

四、博士学位证书的发放

1、对发表论文提供录用通知,且仅靠此论文才能满足学位授予的最低条件者,必须在论文正式发表后,将其送交学位办公室查验,学位办公室在查验后方可向申请人颁发学位证书。

2、通过学位审批者,学位证书由研究生院就业办公室通过学院向申请人颁发,定向、委培或与申请人所在单位订有协议者由研究生院就业办公室向所在单位寄送。

五、申请人的申诉及处理

1、申请人对答辩委员会做出的评语、决议有不同意见,可在宣布评语、决议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或复议申请,申诉或复议申请书送学位办公室。

2、申请人对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在接到告知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学位办公室提交申诉或复议申请。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7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住房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国安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必须建立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核心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是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

那么,何谓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在短期和长期该如何定位?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应遵循什么原则?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

公共租赁住房短期、长期定位

曾国安指出,目前人们所谈论的公共租赁住房实际上包括了两种不同内容的概念。一是作为弥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不足的公共租赁住房,这可称为狭义的公共租赁住房,其保障对象主要是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之外的住房困难居民。

另一种则是广义的,本来意义上的公共租赁住房,它是指以满足城镇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为目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执行政府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限定保障面积、供应对象、租金水平,实行统一租金标准、分类补贴、租补分离、可租可售的政策,面向城镇住房困难居民出租或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他认为,住房保障规划和政策都应使用广义的公共租赁住房,并表示,要顺利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就应该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定位。

——短期定位

他说,旧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支柱是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因其将大量的应保住房困难居民排除在外,需要建立新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将未保城镇居民纳入保障体系。目前,公共租赁住房所担当的就是弥补旧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覆盖面方面的缺陷的责任,是一种补位性质的保障制度。

他指出,公共租赁住房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因此在短期,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是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共同作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柱的功能互补的保障体系。

——长期定位

他指出,但从长期来看,必须变三支柱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单支柱的保障体系,即由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为支柱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取代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共同作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柱的功能互补的保障体系。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建立起广覆盖、公平统一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公共租赁住房应遵循的原则

要使公共租赁住房获得持续发展,实现住房保障的公平、统一,充分发挥住房保障的功能,他认为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广覆盖。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应覆盖所有低、中收入城镇住房困难居民,要以应保即保为目标。

◆限对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应满足两个限制条件,一是住房困难,二是收入处于低、中水平。

◆保基本。

公共租赁住房只向保障对象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多类型。

公共租赁住房应有多样化的供应类型、产权类型的安排。

◆广开源。

要遵循开放原则,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购置资金。

◆高统一。

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的全过程都要服从于统一的制度,执行统一的保障政策。

◆高公平。

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的全过程都要遵循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多机制。

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分配和管理等要将经济激励机制和强制机制结合起来。

◆反梯度。

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待遇应根据保障对象的经济条件区别对待,经济条件越差,获得的保障待遇应越多,经济条件越好,获得的保障待遇应越少(应是金字塔形的保障待遇设计)。

◆多层次。

在反梯度的原则之下,根据保障对象的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地划分出多个层次,按照相应的层次向保障对象提供相应的保障待遇。

◆多形式。

配租并举、租售并举应作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形式的常态。但是以实物配租为主,还是以租金补贴为主,是以出租为主,还是以出售为主,则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供求状态确定。

◆强政策。

政府应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多举措促公共租赁住房快速发展

曾国安认为,公共租赁住房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应将其作为住房保障发展的重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且做大保障性住房存量是实现应保即保的前提条件,只有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他认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保障缺陷已经说明,必须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来解决住房保障所存在的应保未保、制度割裂、不公平等问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在住房保障中的显著作用。

因此他强调,应该明确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未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要高度重视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构建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

——建立制度

“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是公共租赁住房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他说,应通过制定住房保障法以及配套法规明确公共租赁住房的性质、定位、目标、供应主体及责任、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规划制度、投资制度、产权制度、住房来源及房源筹集原则、资金来源及资金筹集原则、分配制度、准入制度、腾退制度、补贴制度、物业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等。

——制定规划

曾国安指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发展面临的困难多、发展任务重,在明确以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住房保障发展的核心的条件下,应制定出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长远规划。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应保人群规模大,并且城市住房供不应求的格局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通过现有住房存量转化公共租赁住房的空间十分有限,只有大批兴建公共租赁住房才能不断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给,夯实住房保障的物质基础。

因此他指出,要保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就必须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分阶段推进,逐步壮大公共租赁住房体系。

——政策配套

他认为,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需要获得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应该建立起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尤为重要的是,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立项;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的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给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融资以特殊的政策优惠;确保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建立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体系。

——充分动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篇8

本刊讯5月3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行。出席报告会的专家有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原总编辑胡守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刘拥军等。报告会由张伯海主持。报告会上,李钊平博士做了题为(《数字化环境下中国消费类文摘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模式研究》的报告,从课题背景意义和基本情况、课题研究框架、课题主要特色与创新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报告追溯了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发展脉络,全面审视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来的中国消费类文摘期刊的历史性繁荣现象,提出重新认知文摘期刊的阅读价值、编辑学意义、编辑力提升之道,《读者》《青年文摘》等六大文摘期刊发展模式的启示,文摘期刊守正出新与二维发展的现实抉择,文摘期刊的著作权困境亟待破解等观点,显示了研究者对课题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评审委员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的现实价值,认为课题将对消费类文摘期刊学术研究、文摘类期刊转型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评审委员也对课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郝振省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消费类文摘期刊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政府在消费类文摘期刊发展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张伯海认为,李钊平在课题研究中表现了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观察思辨能力。胡守文认为,消费类文摘期刊在定义上应更加严谨,数字化环境下期刊的编辑与运营必须树立“云思维”并重视“技术工具”的意义。评审委员讨论后一致认同李钊平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方法得当、视角新颖、成果丰富。评审委员会全票同意推荐李钊平出站。2010年5月,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原则,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武汉大学签署了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的协议,目前已有三届博士后进站,为新闻出版高级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本次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的顺利举行,标志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高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 (潘小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本刊讯5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成员共23家单位,在首都医科大学召开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特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研究中心副主任潘云涛,汤森路透中国区业务总监宁笔,《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主编陈杰,《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主任温少芳等进行了专题讲座。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主编王晓民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演讲的是郝振省,他介绍了国际科技医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郝院长根据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就中国期刊出版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①在宏观方面,要提高期刊行业的集中度,通过打造大型科技期刊集团提高竞争力。②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期刊的技术研发水平。③重视科技期刊数字内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④充分利用国际最新技术和期刊发展新趋势,建立新的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掌握主动权。紧接着,潘云涛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①行业自信是科技期刊攻坚克难的保证;②期刊可采用多样化的办刊模式;③联盟助力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④现阶段科技期刊的办刊追求。潘主任运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对期刊联盟中的2 3本期刊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总结和比较,有助于各期刊了解自己的优点并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更好地促进期刊的发展。之后,宁笔为大家介绍了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现状,SCI选刊的标准和期刊有可能被SCI拒绝的理由,以及如何把期刊办得更好。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办刊人更好地了解SCI的选刊侧重点,而且向办刊人指明了如何让期刊走向国际化并同国际接轨的途径。接下来,两位编辑部负责人分别阐述了他们在办医学英文期刊及医学期刊走好市场化的道路中积累的经验与做法。最后,王晓民副校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今后办好期刊要从期刊的国际化、规范化、数字化、市场化4个方面考虑。他说,期刊联盟属于初创阶段,需要联盟的各位成员多关心、多提建议,逐步地、有规划地推进联盟的发展,争取把各期刊办得更好,充分发挥期刊联盟的作用。(陈瑞芳张俊敏)

nlc202309021032

上一篇:《叩问教育的真谛》有感下一篇:党员预备期满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