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1(精选8篇)
第一章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自主性交易:是指一国居民根据自主的或自发的获取商业利润等动机而进行的交易。1.什么是国际收支?何谓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来往所产生的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不平衡。2.有哪些因素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 ;投机、保值性不平衡; 3.国际收支不平衡对一国有何不良影响?
如果一国发生持续性国际收支逆差,则引起本币下浮的压力。若货币当局想稳定本币汇率,则势必耗费国际储备,这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缩减,影响本国生产和就业,是国民收入趋降。同时,官方储备的下降还影响到了一国的对外金融实力和国家信用,降低政府将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而这又反过来引致新的国际收支逆差。如果一国发生长期或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也会给国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这是因为累计的国际储备增加所造成的货币供应增长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升,加剧通货膨胀。如果国际收支盈余是由出口过多造成的,这本国在此期间可供国内使用的生产资源就会减少,长期如此,势必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盈余过多意味着他国收支赤字过多,这将引起国际摩擦,不利于国际关系。
4.简述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而国内黄金存量下降,就会减少货币供给,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结果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减少至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造成黄金内流,国内货币供给量扩大,本国物价水平上涨,从而使出口下降,进口上升,最终是盈余趋于消失。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利率机制: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是,外汇储备减少,本国货币存量减少,利率上升,引起本国资本外流的减少和国外资本流入的增加,结果资本账户收支改善,进而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储备增加,本国货币存量上升,利率下降,资本净流出增加,使顺差减少至消除; 收入机制: 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国内支出减少;在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公众为了恢复现金余额水平,也会直接减少国内消费和投资。这样,国民收入下降。随着国民收入下降,进口需求也下降,逆差得以消除;反之,若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则收入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僵尸顺差得以逐渐减少。价格机制:
国际收支发生赤字时,国币供给的下降通过乘数扩大的现金余额效应或收入效应,会引起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将逐渐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趋向自动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纸币本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上升,外汇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会造成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外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结果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会减少至消除。反之,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下跌,本币升值,这造成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结果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国际收支顺差自动减轻或消除。5.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是为何要实行政策搭配?如何实行政策搭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失衡又伴随着国民经济总供需复杂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因此,一般而言,一国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政策搭配,以期减少调节成本或代价,达到较为满意的调节效果。
如何实行政策搭配: 斯旺的观点:
通胀、逆差:紧缩,贬值; 衰退、逆差:扩张、贬值; 衰退、顺差:扩张、升值; 通胀、顺差:紧缩、升值。蒙代尔的观点:
通胀盈余:紧财政松货币; 失业盈余:松财政松货币; 失业赤字:松财政紧货币; 通胀赤字:紧财政紧货币。
6.弹性论:弹性论又称弹性分析法,这一理论最初由马歇尔和勒纳提出,后又主要由琼·罗宾逊发展,它着重考虑一国当局所实行的货币贬值对改善国际收支取得成功的条件,其基本思路是: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则货币贬值将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本国的进出口供给与需求,从而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7.乘数论:乘数论又称收入论或和收入分析法,是凯恩斯革命后由哈罗德等经济学家运用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对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变动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而创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其基本思路是: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任何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8.吸收论:国际收支的差额取决于总收入的高低、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以及国内自发性吸收的高低。由于国内自发性吸收比较难以调整,因此吸收论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路径是改变总收入与边际吸收倾向,即实施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用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从而改变总吸收,最终达到总收入和总吸收相等,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第二章
1、外汇: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外汇是国际汇兑,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国际金融活动。广义的静态外汇指所有用外币表示的债权,包含以外币表示的各种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狭义的静态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3、不可能三角:即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中,一国无论何时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目标。
4、自由外汇:指不需经货币发行国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支付给第三者以清偿债务的外国货币及其他支付手段。
5、记账外汇:亦称双边外汇或清算外汇,是指根据双边协定,专门用于清算两国间债券债务的外汇。即为经货币发行国管理当局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
1、试述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自利弊。(1)浮动汇率制优点,即固定汇率制缺点
1、浮动汇率制使国际收支平衡得以自动实现,无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
2、能维持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3、能避免经济周期的国际传播
4、无需太多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用于经济发展
5、可促进自由贸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可提高国际货币制度稳定性,避免金融危机
(2)浮动缺点,固定优点
1、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2、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成本可能更高
3、使一国更有通货膨胀倾向
4、上下浮动会使国内资源在贸易部门和飞贸易部门之间频繁出现低效率流动
5、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干扰
6、会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 2、1999年后,IMF对各国汇率制度如何划分。划分的8种类型为
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
2、货币局制度
3、传统的固定钉住制(包括管理浮动下世纪钉住制
4、钉住水平带的汇率制
5、爬行钉住制
6、爬行带内浮动
7、不事先宣布管理方式的管理浮动(无区间的有管理浮动)
8、单独浮动(自由浮动)
其中1、2属于固定汇率制度,3至7属于中间汇率制度,8属于自由懂汇率制度。
3、简述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
经济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主要受经济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通货膨胀度。(56页)
4、简述汇率目标区制
(57页)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的汇率制度,狭义的则特指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其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
5、什么是外汇管制?其目的是什么
外汇管制是指一个国家为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对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采取的具有行政控制特征的限制性措施。
目的是:1.限制进口,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增加外汇收入 2.限制资本外逃,防止外汇投机,稳定外汇市场汇率 3.保护本国产业,缓解就业压力,稳定国内物价水平 4.增加财政收入
6、外汇管制的方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贸易外汇管制 非贸易外汇管制 资本输出入管制
汇率管制 黄金管制 银行非居民存款账户管制
7、简述当前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特点是:
1、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保持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价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则在中间价上下幅度内浮动;
3、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各国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收盘价,作为下一工作日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4、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第三章
货币分析法:又称货币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供需存量失衡引起,国际收支差额由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及其需求差额决定,必须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调节2者差额。R=Md-D 观点1.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立即为汇率的自发变动纠正2.贬值引起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人们压缩支出,减少国外投资,从而出现收支盈余
结构分析法:又称结构论,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国际收支的决定和调节。从长期看,一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给方面,即在于结构失调;要想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就必需改善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第四章
1.金本位制度: 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汇率称为金平价即所含金量比
2、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变动最终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某一时点上2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决定两国货币间均衡汇率e=P/p即无论在何处,单位本币同一定数量的外币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汇率的变化等于两国的通货膨胀之差(弱表达式)公式在树上
3、利率平价理论 抵补利率平价 远期差价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高利率国期货市场贴水,低利率期货市场远期升水(资本从低利率流向高利率,高利率国外汇升值,现汇汇率上浮,远期则下降)非抵补利率平价 差别在于前者将资金调往高利率货币但不抽回(投资者风险中性)
第五章 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交易网络。
外汇经纪人:是在外汇买卖双方之间撮合交易,并从中收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货交易,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按合同规定的汇率于未来特定日期进行实际交割的一种外汇交易。
外汇期货交易:是外汇交易双方通过经纪人在期货交易所内公开竞价,买卖未来某一日期交割的,标准化的外汇期货合约的一种外汇交易方式。
看涨期权:又称买权,它是期权买方支付期权费用后,可在约定的期限按协定的价格买进约定数量的某种外汇期权。通常是在预测外汇汇率将上升时,为避免外汇债务遭受风险而购买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又称卖权,它是期权买方支付期权费用后,可在约定的期限按协定的价格卖出约定数量的某种外汇期权。通常是在预测外汇汇率将下跌时,为避免外汇债权遭受风险而购买看跌期权。
第八章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国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职能作用,所做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对这些规定和安排各国都应该共同遵守。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一种以一定重量的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1.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和划分标准
内容:1.汇率制度的确定 2.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3.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划分标准:1.从货币本位制度角度:a.纯商品本位b.纯信用本位c.混合本位 2.汇率制度:a.固定汇率制b.浮动汇率制c.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主要内容: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IMF)
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3.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IMF想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5.取消外汇管制 6.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特点:1.美元发挥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2.实行盯住美元的可调控固定汇率制度; 3.运用两种方式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4.国际性的货币机构发挥着重大作用。3.特里芬难题
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即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要依靠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而美国该国际收支的逆差使得各国持有的美元数量增加,增加越多,则对美元的价值越缺乏信心,对美元能否兑换黄金越发怀疑。这是布雷顿森林一个无法客服的难题,也称“特里芬难题”。4.简述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1.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 2.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制度; 3.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综合调节
第九章: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一切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资产 国际清偿力:一国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包括自由储备和借入储备。借入储备: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本国商业银行体系对外短期可兑换资产等。在IMF储备头寸:该国在IMF的储备当头寸加上债权头寸。
债权头寸:IMF将以成员国的货币贷给其他成员国使用,导致该国货币持有量下降到不足75%本币份额的差额部分以及成员国在IMF超过份额的贷款部分。
特别提款权:是IMF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来归还IMF的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特点:(1)特别提款权是一种没有物质基础的帐面资产或记帐单位。(2)特别提款权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资产。(3)特别提款权有特定的用途。
国际储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及储备资产的运用等进行计划,调整,控制,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国际储备的构成和作用
构成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3.在IMF的储备头寸(包括储备档头寸加上债权头寸4.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一种没有物质基础的账面资产或记账单位,是一种人为创设的资产,使用范围严格界定
作用
1、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2、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
3、维护对外借款信用,增强本国资信
2、国际清偿力与国际储备的区别及联系?
从构成看,国际清偿力包括借入储备(有条件)和自有储备(无条件)。国际清偿力是一个比国际储备的内涵和外延更广的概念,能更完整地反映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
3、国际储备的来源:从世界角度分析和从国家角度分析:
世界角度:
1、黄金生产
2、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一国角度:
1、国际收支顺差
2、收购黄金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4、在IMF的储备头寸
5、干预外汇市场
6、政府或中央银行的对外借款
6.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国际储备总额既定前提下,合理安排各种储备资产的比例,安排好各种储备货币的比例,安排好各种储备货币持有形式的比例
论述题:我国国际储备的状况,来源和管理
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
1、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外汇储备具有明显的借入性质,在借入储备中短期对外债务持续增长。
3、结构不甚合理,美元储备比例过高。
构成: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其中外汇储备占整个国际储备的90%以上,而黄金储备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此外,尽管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特别提款权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储备资产总额变动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外汇储备上。
来源: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经常项目一直处于快速稳定增长状态。管理: l、国际收支保持适当顺差。
2、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度或适当高些。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进口支付水平、外债余额状况、市场干预需求等因素,确定一个有上下变化区间的适度储备量。
3、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保持分散化。
4、黄金储备可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尤其是黄金市场的变化及我国的实际需求作适当的调整。国际金融论述题:
1、我国现行国际收支状况(联系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总顺差大幅下降。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收益项目逆差有所收窄。直接投资保持较大顺差。证券投资净流入大幅增长。储备资产增幅放缓。(2012年国际收支状况)总体是按照此类方向去答~~
2、人民币升值原因,影响:
原因: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三:中国的高通货膨胀率和国内物价水平;四: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促使人民币升值;五:国际压力; 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有:
1.增强我国的购买力 2.同样道理我国对外国进行投资或购买外国资产都会比以前便宜、便利。3.人民币的一次升值会引发经济界人士认为人民币还会升值,导致大量的资金进入中国,这足以抵消因投资成本加大而减少的投资额,而且还会大大的超出。4.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人民币升值还可以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方向转化。5.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打下基础,升值后的人民币会给世界人民带来信心,之后人民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将是水到渠成的事。6.社会福利直接提高,因为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各方面的物价会相应的降低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有:
1.国家的外汇储备随着升值幅度多少,相应损失。2.国家的出口产品会因为人民币升值受到一定的影响,就是出口因为人民币升值,相对于外国进口商来讲是成本增加,出口的数量有所减少。3.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的劳务输出,很小程度的影响外国投资(同样的投资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增加投资成本)。4.因人民币升值,增强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会导致进口增加
5、人民币升值会抑制我国出口。而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而近几年美国属于贸易逆差。升值会减缓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我国货币价值上升会刺激国外对我国的进口。
国际金融试卷1(04-05)(注该卷考试题型与我们考试不同)
一、判断题
1.一国调节性交易不平衡就意味着国际收支不平衡(F)2.一国国际收支若出现逆差,其货币汇率将趋于下浮(T)3.纸币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铸币平价(F)
4.一国物价水平相对下降,其货币的实际汇率也将下浮(T)5.直接投资是指在股票市场上直接收购外国企业(F)
二、名词解释
1.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需要,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各国政府共同遵守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2.复汇率制度:多中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以用来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4.欧洲货币: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
三、计算题(答案略)
1、你希望买入澳元卖出港币,已知市场信息如下: AUD/USD
USD/HKD A银行 0.7117/25 7.8070/80 B银行 0.7115/24 7.8069/79 C银行 0.7118/26 7.8071/81 D银行 0.7119/25 7.8072/80 E 银行 0.7116/27 7.8071/78 请问:1)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澳元买入美元?汇率多少? 2)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美元买入港币?汇率多少?
2、现有甲、乙俩借款人,各有债务如下:
甲
乙 现有负债:欧洲美元债务 欧洲英镑债务 金额:3亿
3亿
息票率:8%,每年付息一次
9%每年付息一次 付息日:7月1日
7月1日 期限:2年 2年
全部本金到期一次偿还
全部本金到期一次偿还 甲希望将全部或部分负债换成固定利率的英镑,乙希望将全部或部分负债换成固定利率的美元。互换由A银行安排,假定互换开始日是第一个息票付息日,假定为2002年7月1日,GBP/USD=1.5。A希望每年能收取风险费为本金金额的0.15%,且全部为美元。请列出各期利息流动和到期本金流动的图表。
四、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内容: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则货币贬值将通过国内外产品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其经济有何影响:若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则会引起本币下浮的压力,若想稳定本币则势必耗费国际储备,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影响生产和就业。
3.国际储备有哪些作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平衡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维护对外借款信用,增强本国资信。
4.牙买加体系有何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综合调节。
5.通货膨胀因素是如何影响汇率变动的:纸币制度下,通货膨胀即货币对内贬值,长期来看将引起货币对外贬值。当两国通货膨胀率不同时,一方面一国通货膨胀率高时,会导致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币下跌压力;另一方面,若名义利率未做调整,实际利率相对下降,会导致资金外流。
五、论述题
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回答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的侧重。以下答案仅供参考。1.试述国际收支不平衡下的政策选择。
1998年来人民币贬值压力沉重,国内外人士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多倾向于下浮,中国政府坚持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这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大起到了很强的遏制作用。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和遏制通货紧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之后人民币汇率转而面临升值的压力。就国内经济分析,经过连续五年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强劲的国家。由于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众多的跨国公司增加了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上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从国外经济分析,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美、日、欧先后出现经济下滑,为抑制紧急衰退,美联储开始了连续的降息政策,9.11事件不过加剧了这一趋势,欧洲、日本先后也采取了降息政策。中外利差由负转正,这增加国外资本进入中国进行套利的动力。
综上所述,1998年以来的几年间外汇供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自2002年以来外汇供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在增加,这既有国内 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短期政策因素,也有长期的政策性因素。2.去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谈谈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原因我们首先可以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分析。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与错误与遗漏项目均出现顺差,这最终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这其中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贡献最大。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二是在中国经营的外国金融机构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增加了美元借款,原因是中美出现正利差,这刺激了金融机构通过借入低息的美元在结汇之后转贷给国内企业以赚取利差。
六、计算题
1.英国公司在2个月后将受到100万美元,六个月后又将支付100万美元。为避免汇率风险决定做掉期业务。若市场即期汇率为英镑/美元=1.4330/40,2个月差价为10/20;6个月差价为25/20。问公司的掉期交易成本或收益?
解:由2个月和6个月的远期差价可知,市场上2个月的远期汇率为英镑/美元=1.4340/60,6个月的远期汇率英镑/美元=1.4305/20。英国公司按1英镑=1.4360美元的价格卖出2个月后的期汇,然后按1英镑=1.4305美元的价格买入期汇,前者收入英镑696379元,后者支出英镑699056元,因此公司的掉期成本为2677英镑。
国际金融题型
单选:1.5分X20=30分 名词解释:4分X5=20分 简答:5分X4=20分 计算:5分X4=20分
论述:10分X1=10(范围:1.国际收支顺差,2.蒙代尔弗莱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效应,3.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缺陷)
刘兴华(审卷人的重点)(为去年重点,今年可能会有变动,)仅供参考!
国际金融试卷2(该卷无答案,请自己翻阅资料或咨询他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贷方总额。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 2.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A.上涨
B.下跌
C.平价
D.无法判定 3.()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A.交易风险
B.经营风险
C.经济风险
D.会计风险
4.“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之和()时,该国货币贬值才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A.大于0
B.小于0
C.大于1
D.小于1 5.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不平衡。
A.自主性交易 B.调节性交易
C.经常账户交易
D.资本金融帐户交易 6.欧洲货币市场是指()。
A.伦敦货币市场 B.欧洲国家货币市场
C.欧元市场
D.境外货币市场 7.处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开发协议
D.国际金融公司 8.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A.浮动汇率制
B.可调整的浮动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
D.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9.持有一国国际储备的首要用途是()
A.支持本国货币汇率 B.维护本国的国际信誉 C.保持国际支付能力 D.赢得竞争利益 10.外汇远期交易的特点是()
A.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在交易所以公开叫价方式进行
B.业务范围广泛,银行、公司和一般平民均可参加
C.合约规格标准化
D.交易只限于交易所会员之间
11.在采用直接标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比原来更少的本币就能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这表明()A.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B.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C.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D.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12.在金本位制下,()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A.金平价 B.铸币平价 C.黄金输送点 D.购买力平价 13.由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平衡,称为()A.周期性失衡 B.收入性失衡 C.偶发性失衡 D.货币性失衡 14.下列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记账法的正确说法为()A.凡引起外汇流入的项目,记入借方 B.凡引起外汇流出的项目,记入贷方 C.凡引起本国负债增加的项目,记入借方 D.凡引起本国负债增加的项目,记入贷方
15.按照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汇率变动情况为()
A.外汇汇率下降 B.本币汇率上升 C.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D.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 16.国际储备的最基本作用为()
A.干预外汇市场 B.充当支付手段 C.弥补国际收支逆差D.作为偿还外债的保证 17.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A.固定汇率制B.浮动汇率制 C.钉住汇率制 D.联合浮动.18.如果一国货币贬值,则会引起()
A.有利于进口B.货币供给减少 C.国内物价下跌D.出口增加 19.一国货币升值对其进出口收支产生何种影响()
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B.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C.出口增加,进口增加 D.出口减少,进口减少 20.(),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A.货币的自由兑换
B.国际资本的流动
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国际清偿能力 2.货币互换 3.利率互换 4.特别提款权 5.金块本位制
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20分)
1.假设:3个月的美元利率为3%,3个月的港元利率为6%,即期汇率USD/HKD=7.8000/50。
①计算USD/HKD3月期的掉期率的买卖价。
②计算3个月远期汇率的买卖价。2.某年4月12日,一美国进口商从英国进口价值50万英镑的货物,两个 月后付款。签约日的汇率为GBP/USD=1.6080,如两个月后(6月12日)汇率 GBP/USD-1.6180。问:
(1)如美国进口商不采取保值措施,两个月后支付货款损失多少美元?
(2)美国进口商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3.一美国进口商2个月后要支付100万欧元的货款,担心2个月后欧元升值,于是买入100万欧元的看涨期权,协议价格为USD0.8750/EUR,期权费 USD0.01/EUR。如到期时的即期汇率为:
(1)EUR1=USD0.9250;
(2)EUR1=0.8350;
(3)EUR1=0.8750。
试计算上述三种情况下美国进口商买入100万欧元的总成本。4.公司A和B欲借款200万元,期限5年,它们面临的利率如下:
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
公司A 12.0% LIBOR+0.2% 公司B 13.4% LIBOR+0.8% A公司希望借入浮动利率借款,B公司希望借入固定利率借款。请为银行设计一个互换协议,使银行可以每年赚0.2%,同时对A、B双方同样有吸引力。
四.简答题(每题 5分,共20分)
1.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2.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3.为什么实际汇率能够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典型特征?
五.论述题(10分)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特点
1、国际性
金融学作为各大重点高校中的“王牌”专业,其课程体系的设定要保持与国际同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更加贴近现实并服务于社会,重视提升高水平金融专业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与就业能力。高校可聘请国外金融学者讲授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开展与国际问题相关的教学活动、设置具有国际化标准的课程体系等诸多措施。
2、综合性
金融行业既是信息化与知识化结合的产业,同时又是涉及面较宽、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不仅要探究与分析宏观经济,而且也要研究与评析微观经济,有些课程甚至还囊括管理学知识。因此,在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3、动态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尤其在金融教育领域,我国各大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建设上积极推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金融专业学分制,进而缓解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彰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就历史发展视角来看,学科与专业在名称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征,但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内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引申,也就是说它也是相对变化的,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具体内容上。作为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结合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合理安排教学时数,精心组织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充分彰显国际金融学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有利于强化金融学教材建设
当前,各大高校的金融学院不仅鼓励金融专业教师编著高水平的教材或相关教学辅导资料,进一步扩大我国高校优秀教材比例;而且还鼓励他们引进国外原版金融学教材,并以此推行双语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与国外教学模式相接轨。除此之外,金融学院还要将纸质类教材、电子化教材以及网络教材相结合,促进国际金融学教材建设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了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模式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金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开启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与实际金融活动相密切的学科,金融学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由此可见,单一化面授与机械化板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因此,现代金融教育应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运用案例教学、创新训练、模拟教学等诸多教学方式,深化国际金融学课程考试改革,实现“三合一”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研习相统一、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并进。
三、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
1、以人为本,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专业及学科建设
要想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专业及学科的建设,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本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以此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此外,金融学院应以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为突破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金融学术活动,加强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金融学教育模式,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将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视为一项重点工程
金融学院通过不断地打造学科品牌、提高课程效应以及促进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推动国际金融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课程效应,进而提高金融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水平。此外,各大高校还要重视国家金融学专业化发展,建设高品质金融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金融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从而进一步提升金融学院的地位。因此,各大高校的金融学院始终将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视为一项重点工程,挖掘既有金融学专业师资的优势,鼓励引入更多的国外金融教材,努力朝着科学的发展方向有序地进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养的金融人才,从而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
3、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学整体师资水平
目前,各大高校的金融学院的师资建设都具有优良传统,国际金融教育教学团队也获得国家级教育殊荣。因此,高校根据当前的师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师资国际化,既要“走出去”,同时又要“请进来”,从而不断国际金融学整体师资水平。一方面,金融学院以建设国家级教育团队为主要契机,持续提升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取得国际教学名师称号的基础之上,着力培养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能手,从而推动金融专业师资建设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既要求学生应具备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要掌握基础的金融学知识。因此,金融学院应不断地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提高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朝华,文瑶玲.国际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的几点建议[J].大学教育.2013(02).
[2]危慧惠,朱新蓉.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负债消费
在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美国监管机制的落后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促使下,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波及到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国家市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一场金融“海啸”,其中受冲击最为明显和严重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首先,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自由资本主义的风光不在;其次,加剧了欧洲部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欧洲的一些国家陷入动荡的政局当中,从而造成欧元出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最后,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甚至达到-0.7%。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短期影响的角度出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从中长期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得到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秩序作为一双无形的手,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为基本条件,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国际贸易有着不同的分类,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下而形成的,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确定后才促进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引发各国发生下岗潮,失业率快速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失业人数达到2.1亿,创失业人数最高。虽然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就业政策的调整,失业率有所调整,但是劳工组织估计未来十年仍然需要解决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数量仍然高达4.4亿左右。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危害之深、影响时间之广。在这种背景下,使得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严重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引起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贸易增速的下滑。2011年全球贸易虽然从数量上增长了5%,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比2010年下降8.8%。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的企业、公司和工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目的,纷纷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进口贸易产业在本国的发展,从而减轻本国企业和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刺激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公司和企业因资金链的断开,使得无法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救助,但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这些接受救助的金融机构为本国国民提供信贷,不仅打乱了信贷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更是影响着今后信贷的倾向。在刺激本国市场需求的时候,很多国家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税收等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出售价格来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诱导国民购买本国货。这种方法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强调的是国家个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情况,分裂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增加贸易摩擦,诱发国家和国家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多边贸易体制指的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体制。该体制中的多边是相对于少边而提出的,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是有些国家仍然不少。多变贸易体制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原则,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为目的,具有实施监督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制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增强各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金融秩序指的是包括股票发行交易秩序、基金发行交易秩序、保险管理秩序等六种秩序的有关融资方面的法律调整、规范之下形成的法律秩序。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确定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凭借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再加上工业革命对美国生产力的促进,使得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了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和世界经济中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实际主导者,美元的霸主地位得到真正的确认。随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和日渐完善以及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再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造成美元体系的部分瓦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爆發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美国的负债消费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过度的负债消费也是造成美国经济泡沫的根源,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更是为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最终造成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增强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因而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快速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长期大幅的调整,从而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nlc202309081110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从思想上意识到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任重道远。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局,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很多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让本国经济回升,从这一工作的目的角度出发造成很多国家无法从国际贸易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最终造成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维护国际贸易的这一主张;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哈发展回合谈判的顺利进行,而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又是当前最适合的集体刺激全球金融危机的方案,因此阻碍了国际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而无法为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国际环境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增值网为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快捷化、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交易透明化、交易标准化、交易连续化的优点,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贸易方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传统贸易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依托于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优点和传统贸易方式的没落,从而对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改写,因此国际电子商务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各个国家当前无暇顾及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减少了对保护环境的相关的投资力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产业存在着严重依赖于原产料的弊端。随着人们对传统能源开采力度的增加,传统能源势必存在着枯竭的结局,除此之外,伴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能源市场趋向于饱和状态,当前和未来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会更加偏向于污染低、消耗低、能重复使用的新能源。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冲击力度,使得很多国家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新能源也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的投资领域。“后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更是意味着对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改变。
(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国际金融危机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当前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是维护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避免和防止今后再一次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保障。在立足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着以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美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问题,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短期看来,能促进美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回苏,但是经济的回苏是以美元中长期币值为代价,从而造成美元贬值。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最终造成美元霸权的地位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实现货币的多元化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维护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实现分权制衡,避免今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带动相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货币相应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促进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实现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主要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建立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出发点,指的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简而言之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结束全球给美国买单的命运;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加强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除此之外,中国的人民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有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亚洲最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主导货币,因此亚洲需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貨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虽然当前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需要面临国际货币基金的治理结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监测功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职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源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未来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其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必然会得到提升,而且通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扩展国际货币基金的多边监测功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贷款的反应速度、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方法是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从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改革的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等冲击,同时也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际贸易以电子商务成为新的贸易方式、新能源成为新的投资领域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申.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17).
[2]夏立平.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
[3]柯健.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
[4]朱婷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
[5]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黎雁杨(1994-),女,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这三个目标概括了能使经济处于合理运行状态的主要条件。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策目标的数量增加了,国际收支成为宏观调控所关注的变量之一;第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在封闭条件下的主要目标与国际收支这一新的目标之间的冲突成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的菜单之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那么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
1.经济理性
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这可参见图8-1。
图示:
储蓄、投资和经常账户
确定一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基础是其国内的储蓄、投资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各国储蓄(也就是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别是由各国不同的时间偏好与资本生产率决定的。
(1)时间偏好的差异。
图示:时间偏好差异与经常账户
CA1 + CA2+…+Car = 0
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有助于判断可维持性的两个方法是:
第一,分析资金流入的具体情况。
第二,分析债务比率指标。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一般地,我们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
当然,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与固定汇率制下有很多不同。为区别起见,我们将米德分析中的与开放经济特定运行区间相联系的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称为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而将一般情况下的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对另一均衡目标的干扰或破坏这一现象称为广义的内外均衡冲突。 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第一,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
第二,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
第三,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的投机性冲击。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可对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作一小结:
第一,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
第二,内外均衡冲突的产生是与某种特定的调控方式直接相对应的。
第三,内外均衡冲突问题说明:在开放经济下,单纯运用调节社会总需求
这一封闭经济的政策工具是不足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开放经济的调控需要有新的政
策工具,需要对政策工具有新的运用方
式。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原理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
1.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
(1)需求增减型政策。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需求的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能对外部均衡还有特定的作用机制。(2)需求转换型政策。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
策。
2.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
3.提供融资的工具
二、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
1.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是第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得主(1969年),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指出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
2.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它与丁伯根原则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一般来说,我们将这一政策间的指派与协调称为“政策搭配”。
三、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运用简介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是以预算作为财政政策的代表(图中用横轴表示),以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图中以竖轴表示),来论述其搭配方法的。在蒙代尔的分析中,外部均衡被视为总差额的衡。
图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2.支出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
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按斯旺的见解:
图示:
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
图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减型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总水平。竖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上升,表示本币贬值。假定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的政策运用与效果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短期内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在西方的文献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workhorse),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小型国家,对国际资金流动采取了流量分析。它的分析前提有:
第一,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第二,即使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
第三,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一、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介
图示: 封闭条件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
2、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1)货币政策分析
图示: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示: 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2)财政政策分析
图示: 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可完全流动时,财政扩张不能影响利率,但会带来国民收入较大幅度(与封闭条件下相比)的提高。
3、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我们对财政、货币政策研究的分析方法同固定汇率制下相比有很大不同。
第一,经济的主要调整机制不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调
整,而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汇率调整。
第二,我们假定本国货币贬值能改善经常账户收支,增加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这就是说,本国货币贬值能使BP曲线与IS曲线右移。
(1)货币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货币扩张会使收入上升,本币贬值,对利率无影响。
图9-5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2)财政政策分析
图示: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
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个应用:三元悖论
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稳定的汇率制度、资金的完全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政府不能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只能在选择其中两个的同时放弃另外一个,这便被称为“三元悖论”,上述表述这个关系的三角形便被称为“克鲁格曼三角”。
第二节:汇率政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解析(1)引起出口成本结构变化(2)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远期预测
2、外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3、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4、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导向型产业
二、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水平主要有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制)
其他汇率制度
爬行盯住制—是指汇率可以作经常的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目标区—是指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如中心汇率上下10%)的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度在法律中规定本币与某一外币保持固定汇率,并且对本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
三、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对美元汇率干预案例 第三节:直接管制政策
一、直接管制—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对外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 管制的目的 管制的要素
管制对象
管制实施者
管制方式
管制范围 管制效果
二、货币自由兑换问题
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的实施本币与其他外币的兑换 国际收支帐户中的货币兑换
货币兑换的条件
兑换中的问题—资本外逃获资本内流的案例
第四节:国际储备政策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一种资产须具备三个特征,成为国际储备。二个特征是流动性,即变为现金的能力。三个特征是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
一、国际储备的构成 自有储备
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份额)
特别提款权
借入储备
备用信贷
互惠信贷协议
本国商业银行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第五节:其他政策
一、供给政策
实施供给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法 供给政策的主要内容
开放经济政策搭配中的供给政策运用
二、科技政策
三、产业政策等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
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货币国际关系的规章和制度
具有传统约束力的各国在实践中共同遵守的某些规则和做法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一些全球或地区性的多边官方金融机构
二、确定货币体系的标准
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本位币)
作为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 作为主要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货币是什么,与本位货币的关系是什么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的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与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确定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调节机制内容:汇率机制、对逆差国的融资机制、对国际货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纪律约束机制)
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简介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入,一国的金币同另一国的金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比如银)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还可以自由铸造。
二、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外部均衡目标处于首要位置,它体现为维持汇率的稳定。
2.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机制
3.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表现形式
调节机制而实现。这一自动调节机制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最早指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物价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下的。
这些前提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严格按金本位制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保持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当国际收支因素带来黄金储备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时,不得采取冲销措施。
第二,不存在国际资金流动。第三,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图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发性。第二,对称性。
第三,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也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这体现在:
第一,它要求各国政府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
第二,当商品价格不具有完全弹性时,这一机制常常会破坏内部均衡。
第三,总的来说,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世界黄金产量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的需要。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间政策协调。
第二,实行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第三,取消对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但是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限制。
“双挂钩”示意图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目标凸显出了其重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建立时也宣布促进 各国经济的稳定。并且又限制国际资金的流动,因此外部均衡就直接体现为实现经常账户平衡,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就决定它们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是不同的,从而最终导致各国外部均衡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
一是以政策调节为主。
二是在内外均衡实现问题上存在不对称性,这首先体现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的内外 均衡实现机制。
3.从内外均衡问题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这要求美国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尽可能地积累美元储备,这就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美元的这种两难,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故又被称为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就是美元危机不断爆发拯救再爆发直至崩溃的过程。美元危机是理解这一过程的中心线索。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简介
1976年1月于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一个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汇率安排多样化。
第二,黄金非货币化。
第三,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第四,扩大基金组织的份额。
第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
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黄金非货币化。
第二,储备货币多样化。
第三,汇率制度多样化。
二、牙买加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
1.牙买加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
第一,在政府通过政策牙买加体系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经济自发调节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在内外均衡的关系上,内部均衡居于首要位置。
第三,在实现内外均衡过程中,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地位有所下降。
三、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情况
首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其次,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的政策自主性得到加强。再次,牙买加体系经受了多次各种因素带来的冲击,始终显示了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当然,牙买加体系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导致它在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四节:次贷危机冲击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下,如何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反危机的国际协调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协调结果将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和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与金融的运行带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事实证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发生美国次贷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各种原因中,缺少全球范围内对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时的有效调节机制,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帐户庞大逆差;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无节制过量发行,是导致金融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美元汇率在单独浮动时的过度波动和其它由美国主导的 12 金融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是转嫁美国经济困难并使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的主要途径;这些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积累了深刻的内在矛盾,也成为引发次贷危机并使危机向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这些论证表明,用一国货币作为
面对由次贷危机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世界各国痛定思痛,追根索源,对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强烈共识。由20国峰会来讨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一次重要机遇,GDP占全球GDP85% 的20国集团比原先的七国集团会议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从华盛顿会议和伦敦会议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加强对危机的联合干预力度;将SDR 扩大到7500亿美元;今后将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加强对全球金融的监管等。然而,对于美元这一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国际货币应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应当对稳定世界经济和金融次序发挥其应尽的作用等问题却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这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道路仍然可能崎岖而漫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找到一种替代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超主权货币,如果不能,那就要考虑如何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找到一种能够约束美元,防止美元过度发行和币值过度波动的办法。在目前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继续扩大SDR 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并且按照国际经济和金融的新的变化,重新合理分配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SDR 的份额,提高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同时,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物流1134班 张琳茹 学号:2111416 通过近段时间我对国际金融学的学习,我对国际金融有了新的认知,做出以下阐述。金融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我们生活中与经济有关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银行,在企业还是金融规划,都离不开金融学。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处于不可分割状态,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金融学的基本内容。
一、金融学的含义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都要同金融打交道;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金融信息。总之,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在这种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总量、金融调控与监管、国际金融、金融稳定与发展等金融学所包括的基本范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金融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范畴的学科。因此,只有通过学习金融学,才能掌握、理解和分析研究这些重要的金融范畴。
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简言之,金融学就是对货币的管理。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这就决定了从哪里获取货币以及我们用它来做什么。明显的,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类职业、学科以及来说,金融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银行家、会计师、金融规划师还是其他许多人,他们每天都是在利用金融概念谋生。很难想象出有什么职业是和金融概念无关的,工作就要有价值的体现,而价值则是由货币来体现的,与货币有关就一定离不开金融概念。即使是一位艺术家,也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并为之估计出现金价值,这就离不开金融概念。
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 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二、学习金融学的必要性
1.金融学所研究的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金融,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金融信息。总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在这种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总量、金融调控与监管、国际金融等金融学所包括的基本范畴具有极端重要性,金融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范畴的学科。因此,只有通过学习金融学,才能掌握、理解和研究这些重要的金融范畴。
2.现实生活中提出的种种课题,需要通过学习金融学来取得科学的认识
如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在改革开 放的转轨时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时时接触的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范畴,也会产生好多问题。有许多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困扰着人们,把握不准怎样看待才是正确的,怎样看待是错误的,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的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把握金融运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才能找到科学认识和探索金融问题的入门钥匙,研究并解决我国现实中的诸多经济和金融问题。
3.学习金融学可以为深入学习各门经济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由于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渗透于现代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门其他经济学科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到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也都与金融学的理论相关联,例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管理学等,学好和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于学习这些经济类课程大有帮助。
三、我眼中的金融学,作为商学中显学的地位在近年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提高,无论是了解亦或是不了解这一行的朋友,一听到“金融”二字都会兴奋不已,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与财富、声誉最为靠近的一门学科,各式各样金融评论员在媒体上的狂轰乱炸更是将这种看法带入极致。我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片面。通常国外所指金融学包括资产定价和公司财务两块内容,前者的研究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后者则与会计学专业的研究非常接近。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财政干部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国际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认真学习国际金融学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什么是金融危机?什么是股票?人民币为什么要升值?在学习了国际金融后我们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一、研究动机
愈来愈多的个人与厂商企业将其事业与投资范围扩展到国际间,使得各国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得不随着贸易及资金的流动而朝向国际化发展。因此,为求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适当的金融改革与金融体制健全发展,进行7金融深化8是必要的手段。
然而,要将原来实行严格管制的封闭性经济社会跨入开放自由的国际市场,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的制度峰正与环境适应后,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全球性的国际市场。但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待准备好才进入国际市场。最快达成国际化及全球化的方式之一即为加入国际组织,以国际组织会员的身分得到国际资源的帮助及优惠等条件,不但加速国内经济的成长,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国家收益等等的优点,使得各国纷纷以加入国际组织为全球化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享有利益的同时,加入之会员国亦需将国内市场开放成为.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应优先考虑国内的经济与市场是否经得起国际性的冲击,并且为即将成为国际性的市场做最完善的准备。例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金融服务等等,这些基本设施的准备与管理,除了配合国际市场需求外,更应该以增强本国产业对外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尤其,金融服务业对于影响国内经济,因此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除了必须了解国际性金融环境外,对于本地的金融服务产业之发展与现况更应该认识清楚,以便于为迎接全球化而准备。
二、研究目的
一般而言,亚洲大部分的银行组成是由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成立,或是财团或家族集团为了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李佩芝、庄安棋,20xx)。台湾银行的发展过程亦如一般亚洲银行组成相同,由政府、财团、家族集团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台湾经济发展初期为稳定物价、安定金融及发展经济目标,*政府采取严格管制金融制度。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组织的成立、加上通信科技的发达,资金的自由流动的趋势下,对于金融管理进行弹性调整与开放措施,朝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方向推动。
近年来,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台商的外移,以及消费金融的兴盛,在这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政府*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为主要目标,采取金融开放政策、修改金融制度的方式,主导本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与转型。银行产业在这一波波的改革与转型方案中,是受影响及冲击也是关系着改革与转型成功或失败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切的金融改革措施主要是以符合全球金融市场环境的需求为目标的前题下,台湾政府*所主导的金融改革与转型策略如何影响本地银行业以及是否适合本地银行业的发展,乃本论文主要研究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拟针对下列之事项进行研究。
1、全球金融环境变迁对银行产业之影响。
2、台湾金融改革过程与制度分析。
3、台湾金融改革对本地银行业之影响。
是后,经由分析结果提出台湾金融银行业之未来发展策略与可行之方向,以供相关单位之参考与建议。
4、研究方法与限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探讨法与归纳分析法,首先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报章杂志,含括经济、金融发展相关之文献与统计资料以及相关法规,进行整理归纳出全球金融演进方向及台湾金融改革策略,对台湾银行业之影响。同时,采取相关台湾金融统计资料长期时间序列方式,分析并实证经由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业之成果。
基于银行的属性为市场信用中介机构,经营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企业,其受到国家制度的监督与管制。必须透过良好的策略规划,才能跨越国界的藩篱,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在金融改革开放策略的实施后,对于银行产业的影响范围甚广,对于银行业内部环境之影响,包括货币、外汇、经营项目、金融商品等;而对于外部大环境之影响,将是迁动整个金融机构系统之改变,及国家政策之修订。因此,本论文讨论之范围是以对于整体银行业之改革方向、国家管制政策之改革策略为主要研究主体;而分析之项目是以台湾的金融制度改革策略对本地银行产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由于金融改革项目所涉及层面非常的广泛,并非个人或一篇论文研究可以完成的,因此,本论文将金融改革项目及影响范围,以平衡计分卡提出之四构面为分割基础,再由四构面加以分析金融改革之策略目标及银行业成果评估。
四、研究创新与贡献
台湾金融业之初期是采取传统保守的方式,为了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台湾对于金融改革之策略采取依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因应,并以诱导的方式引导银行机构进行改革与转型。尤其在决定加入WTO之前后,金融改革更是如火如茶的展开,对于金融改革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不胜枚举的情况下,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如下。在许多论文及研究报告对于台湾金融改革措施大多数是以现阶段政策评论的方式提出讨论,而本篇研究是从国际金融环境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台湾金融改革历史及其实施之策略,此为创新之一。
另外,多数研究方法是以模型量化之方式来验证银行经营绩效,本篇研究则依据实际银行产业的长期经营之金融统计资料,来分析银行配合金融改.革过程及成果趋势,则为创新之二。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顽疾仍未取得根本性改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美元尽管已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也占据了国际货币的一席之地, 但美元本位仍是当前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9月30日发布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仍高达62.8%, 欧元只占到26.5%, 日元和英镑合计不到10%。可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 货币价值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货币的发行就依靠国家信用, 这使得美元的发行更无约束而听任于美联储的操纵。11月美联储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希望以此维持低利率以刺激贷款和支出, 从而拉动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政策一出, 立刻引来一片哗然。美联储的做法无异于全力开动了“印钞机”, 意味着将大量流动性重新投入市场, 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并加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其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甚为深远。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在刺激经济的计划上实现逐步退出, 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央行日前也宣布加息。此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势必迫使许多国家跟风, 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各主要经济体如果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量资金会向资本回报率高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造成这些国家的资本泡沫;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打击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美元贬值步伐加快的同时, 导致别国货币升值压力大增, 引发各国的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 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应该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而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
二、货币争端众口难调,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国际社会为共克时艰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随着刺激政策副作用逐步显现, 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汇率摩擦有所增加。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在汇率问题上制造紧张, 贬值本币, 施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美众议院10月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其通过该法案以实现本币贬值的目的表露无遗, 美元汇率持续走软, 推动欧元以及亚洲货币持续升值。日元是美元贬值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尽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已对汇市进行了干预, 但日元强势难挡。除了日元, 近期一系列亚洲货币也持续升值。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 新加坡元兑美元触及历史新高, 韩元兑美元刷新四个半月高点, 人民币连续触及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高位。为遏制本币涨势, 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多次对本币进行干预。美元贬值带来的是其他采用浮动汇率机制的货币“被升值”, 引发多国采取行动干预汇市, 竞相让本币贬值, 以增强竞争力。更多的竞争性贬值行动可能会引发汇率出现剧烈的波动, 全球汇率大战一触即发。虽然G20首尔峰会在联合声明中强调“由市场来决定汇率”, 并在经常项目收支方面提出了相对具体的目标, 但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复苏不平衡的情况下, 总会有各种干扰力量存在,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0年10月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共识:各国将加强对大银行和金融企业的监管, 要求银行优质资本由过去的总资产2%提高到7%;提高了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该组织将获得更大的权力, 来监督G20国家的承诺, 它可以定期编制报告, 来分析和表明某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根据该协议, 欧洲方面将从24个IMF执行董事会中所占9个席位中的2个让出给新兴市场国家;在IMF配额改革方面, 会议商定在2012年之前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 预计在份额改革完成后, 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第6位
上升至第3位, 持有份额将从现在不足4%升至6.19%, 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 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而印度将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巴西、俄罗斯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将有2-3个位次的提升, 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的份额都将进入前十名。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主要经济组织中份额的提升与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相符合的, 话语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增加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是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只是一个起点, 还有许多任务尚未完成, 如继续推动以公平择优为原则选择国际金融机构管理层, 提高发展中国家中高层管理人员比例, 填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制度框架中的管理缺口;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资本流动监测预警, 防止资金大进大出对单个经济体的破坏性冲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应该着眼于平衡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的关系, 致力于解决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根源性问题, 使金融体系依靠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跟踪评估各成员执行新监管标准情况;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等。
四、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力量正在削弱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2008年11月, 在首届G20华盛顿峰会上, 世界各国领导人立即携起手来, 宣告了一个“用全球性方案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时代的到来。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欢呼“G20预示着21世纪将是全球治理的时代”。但是两年之后, 经济形势稍有好转, 伙伴国之间便又开始争执不休。2010年6月, G20多伦多峰会在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复苏幅度不均匀的背景下召开, 成员国在商讨重点议题上出现了争吵。当时美国的首要任务在于“促就业、保增长”, 欧盟的任务在于“削债务、度危机”, 新兴经济体的核心任务在于“保增长、求发展”。表明各国不再是铁板一块, 应对经济复苏出现重大分歧, 争吵的氛围一度甚为高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单边行动, 不但欧美在政策松紧问题上背道而驰, 一些新兴经济体也采取单边行动控制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入, G20的协调作用和凝聚力遇到空前挑战, 甚至在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问题上, 出现“李明博与萨科齐对阵菅直人”的局面。法国总统萨科齐8月公开主张:应该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韩国对此表示支持, 并希望机构设在韩国, 而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却持反对态度。
G20峰会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诞生的应急机制, 直到2009年9月第3次匹兹堡峰会才正式确立其国际论坛地位, 但G20内部存在盈余国家与赤字国家、汇率操纵国与被操纵国、财政紧缩国与扩张国、干涉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及大国与小国等诸多矛盾与冲突, 甚至其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 更不用说其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作用与未来了!因此, 随着国际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各成员国间凝聚力有所减弱, 矛盾逐步凸显。作为非正式的对话机制, 其约束力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王凯, 倪建军.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J].当代世界, 2009, (11) .
[2]韩玉军, 赵鹏飞.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国际贸易, 2009, (12) .
[3]李巍, 崔志楠.G20的金融新秩序[J].中国经济周刊, 2010, (11) .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聚现象。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分析并阐述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和若干效应,通过对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的描述,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金融产业集聚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金融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以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为总枢纽,以商业银行、储蓄、投资、信托等银行或公司为躯体,证券交易所、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为辅翼,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开展业务的金融市场。其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三类: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从宏观视角来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首要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国家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的人才聚集以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主要优势。从微观视角来说,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由于金融产业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集聚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概括地来说,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不仅指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还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方便有效。
(2)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可以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成为了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4)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不仅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支撑。
(5)公开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集中交易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金融产业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也提高了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性。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城市吸引来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大公司。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2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等等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降低成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在高效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中,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了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与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风险防范方法,为产业成长奠定基础。最后,金融发展能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信息外溢效应
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使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提高。而金融机构可根据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5知识学习效应
在信息外溢的同时,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非正式、未编码化的特点,在本地流动就比在远距离内流动容易,再加上许多知识是隐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才能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这类信息的聚集与外溢也节省了金融企业的学习成本。
6网络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应。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其次,网络促进金融产业集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这样既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降低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能使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区域化过程,
十分有利于金融知识的共享,创造“知识乘数效应”,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上海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使得其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来看,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机构6家,其中,资金营运中心4家,票据营业部2家。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已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1%,并表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63.6%;上海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共有12家,占全国总数的46.2%;上海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9家,占全国总数的57.6%,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占全国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58.2%。总的来说,上海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五、基于金融产业集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2突破上海各行业以及区域间的壁垒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都市圈发展特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本身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中心对发展空间与市场容量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金融产业的协调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联动的体制约束,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
3营造金融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在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同时,需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推进经营手段的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集群急剧作用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重视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作法,在吸引大型银行机构的同时,促进中小型银行发展与集聚,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