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宜居(精选9篇)
——政协++市委员会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载体功能逐步完善,同时也给城市市容管理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新问题、新压力。为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人民提供整洁美观、功能完备、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市管理现状
通过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我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亮化、园林绿化、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城区街道干净整洁,平整易行,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主干道晚上路灯光彩照人,并向小街巷延伸,昌盛街、胜利路、四明街等主要街道进行了以公益广告为主题的墙体彩绘,使市区容貌焕然一新。摊点乱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得到初步遏制,摊区归市、坐商归店的有序商业市场逐步形成。居民区整齐美观,有专人管理,广场、公园风景宜人,设施齐全。尤其是近三年共投资1042.18万元,全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9.12公顷,全城绿化面积达到259.86公顷,达16.24%,在我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城、城市容貌“燕赵杯”检查金奖、河北省第四届人居环境奖、+++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银奖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全省市级园林备选城市,可以说我市总体上外观齐、视觉亮,感觉好,品位高,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初步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部门和群众把城市管理当作城管一家的事,或者只是打击占道经营,维护城市卫生等小事,没有把城市管理提高到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来认识,对于城管在方便人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强化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够,造成有的群众理解、部门支持配合不积极,投入不足,影响城市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2、政策法规不健全。城市管理缺乏详细可行的法律规范,涉及到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及与其他部门职能衔接等事项的法律法规或没有,或过于笼统泛化,可操作性差,或弹性太强,不便于执行和依法管理,易造成管理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时由于执法主体不同造成宽严不一,引发群众不满。
3、部分市民素质不高。由于部分市民缺乏城市生活的公共道德,习惯性随地乱丢果皮、吐痰、随意破坏街道、广场、公园等地的公共设施;歌厅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高夜间大型车辆速度过快产生巨大噪音,歌厅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高,影响居民休息,部分居民、商店、使用音响设备音量过
大,破坏城市形象。
4、城市功能不完备,影响城市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功能不完备,小区绿化普遍不达标,按照评选省级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30%,我市还差220.14公顷。居民区缺乏购物点、社区诊所、小型菜市场等服务场所,垃圾转运站、城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公路设计质量不高与水电暖、通讯、电视、网络等脱节,造成部分路面年年挖,部分道路年年架线,且部分单位在道路或便道砖上施工后,不进行恢复或不按要求保质保量地恢复原样,致使便道和绿地损坏严重,且寻找各种方式,逃避处罚,尤其是绿地被损坏后,因为需要一定的生长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原样,破坏了城市景观。
5、占道经营管理难。占道经营管理难是困扰我国多数城市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有的是部分城区没有适合的市场,而居民又有需求,自发而成;有的是由于管理不严,造成商贩逐渐扩大范围,侵占道路。
6、城市牛皮癣治理难度较大。由于部分小商贩和非法经营者违法通过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三乱”形式发布广告形成的城市“牛皮癣”影响市容,这也是困扰全国多数城市的通病。
7、城市管理人员及配套资金不足。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范围随之扩大,人员经费均需增加,部分基础设施由于建设较早,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需改造或更新,城管部门许多设施设备陈旧、车辆、工具严重超龄,耗
损严重,维修费用高,急需更新,需大量资金投入。
三、对城市管理的建议
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政策法规性较强,需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强化,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广大群众创造整洁美观、功能完备、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城市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城市管理工作作为事关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能力和吸引力,服务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给予关注和支持。
2、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组织城管局、法律界人士、市民代表、工商企业界代表、公安、工商、法院、街道、居委会等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商讨制定完备、科学性、可操作性、易遵守和执行、与其他部门职能相衔接的城市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城管执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使城市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素质。通过电台、新++、广播电台、广场和社区宣传栏、街头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生活公共道德和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等内容,教
育居民自觉维护城区公共卫生和秩序,配合城市管理和执法,形成文明生活的浓厚氛围。加大城管执法管理力度,减少部分居民随地丢垃圾、随意破坏路灯、绿地等市政设施,随意在户外写画等行为的发生;依法查处商店、歌厅使用音响过量,限制大型车辆夜间速度,为居民创造宁静的工作、休闲和休息环境,把++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美丽和谐宜居的城市。
4、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的制定中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前期充分吸收城市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业户的意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功能的影响,按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超前设计,预留出绿化用地及购物点、社区诊所、小型菜市场等服务场所,垃圾转运站、城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用地或配套建好。并严格遵守《城乡规划法》保持规划的稳定性,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随意决策对城市功能的不良影响。公路建设规划建立与水电暖、通讯、电视、网络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全盘考虑,一次建好布好相关设施,避免一条路年年挖、各种线年年架情况,对于不参与初次规划设计而后需改造的,要先交城市改造保证金,把破坏的设施修复后再返还。
5、疏堵结合,依法治理占道经营。对于部分城区居民确实需要的小型菜市场等,设法解决占地问题,对无法解决的,要合理规划出部分空间和时间,加强管理,使其仅限于便道,避免占据交通主干道,影响通行。对擅自扩大占地范围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迫使其退离主干道。
6、部门联动,逐步消除城市“牛皮癣”。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治理城市“牛皮癣”,一方面在广场、市场和部分小区内开辟免费或低收费的广告发布栏,使一些合法的小广告有发布的渠道。另一方面对不按规定发布的广告,尤其是办假证和其他非法活动的小广告,要求工商、公安、通讯、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尽快查处,一是核实小广告发布者的电话等联系方式,一经查实,要求其清理自身及部分区域的小广告,并依法处罚。二对于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立即将其手机、电话等停机,并由保洁员清除各自责任区内的小广告。三是发动小区内居民自觉清理小广告,使其无容身之处。
一、档案资料的收集要高标准、严要求, 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
在档案资料的采集时, 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源头。
(1) 建设单位:应有立项文件、可研报告、土地使用手续、地址测绘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开工审批报告、各建设单位资质文件、工程验收文件及财务的预算、决算文件等。
(2) 监理单位:监理规划、细则、记录、整改会议纪要、进度及造价控制方案、总结性文件等。
(3) 施工单位:验收及移交材料、图纸、施工方案、安全及质量管控措施、原材料的质检及合格证明、工程验收的会议纪要及专业机构的质量评估报告等。
(4) 管理单位:工程验收并移交后的维护、管理情况应及时记录备档。只有严把以上几个信息源头, 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才能使档案资料具备其参考价值及利用价值, 才能为城市城市绿化建设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二、档案资料的管理要标准化、制度化
(1) 从制度入手, 建立健全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制度, 归档内容资料要实行统一标准, 统一表格, 统一尺寸、统一内容, 以杜绝归档内容不全、不真实、不具备参考价值。
(2) 高度重视、专人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以防止推卸责任、管理混乱现象发生。
(3) 管理场地要科学、适用, 更要安全。落实防火、防盗、防腐等措施, 以防止档案资料的丢失和损坏。
(4) 管理手段要科学化、信息化, 便于调阅、查询, 以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城市绿化建设总体要求。
(5) 管理人员要专业化、职业化。随着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园林绿化及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建档及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 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为档案管理人员, 平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精确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相应的软件管理程序, 达到管理规范、准确、高效的目的。
只有严格落实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存档资料规范、有序并无缺失损坏, 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爱岗敬业, 提高对园林工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园林绿化工程档案资料是园林工程真实情况的全面反映, 真实记录了工程的真实质量, 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由于其工作的烦琐, 往往在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时容易被忽视、被边缘化,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交付后的运行及维护工作。因此, 工程资料的整理及存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完善、规范的档案资料, 做为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全方位、多角度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原始工程资料, 并分门别类, 建立完善的工程原始档案。为工程的运行及维护提供详实的档案资料。
1、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
档案资料的保管首先要确保安全, 防火、防盗、防腐、防虫、防污等安全措施要到位, 档案库房要落实“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措施。对出现损坏的资料要及时修补并备案。档案的借阅要落实领导审批制度, 并做好登记备案和回收工作, 未经领导批准, 任何人不得私借、复印档案资料。
2、加强档案建立的过程控制, 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
做为档案保管人员, 在对工程项目建档时, 应在资料收集初期即严把责任关。
对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所提供的每一份技术资料做以甄别, 确保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定要避免施工资料两张皮, 驴唇不对马嘴。同时要做到施工与施工记录同步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记录资料的真实性, 避免先施工, 后补资料的现象发生。档案保管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对各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并形成完备的查检记录和整改备案。
四、与时俱进,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档案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需求日益明显。它不但可以有效地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并可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料利用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做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及软件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这样才能及时、准确、高效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为领导决策, 项目运行、维护提供有力保障。
五、总结:
总之, 园林绿化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诸多方面, 关系到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 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一项看上去容易, 做起来难;是一项事无巨细, 必须严苛以待的事情。做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只有严格把住档案资料的采集源头, 保证建档及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化、规范化, 使存档资料全面、真实、可靠, 才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要做好这一项工作,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园林绿化工程档案管理是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从提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表格、图像、图纸等各种载体的原始资料, 并按国家归档文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组卷而形成的绿化工程档案。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绿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 对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园林宜居城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档案资料的编制、管理及有效应用逐步被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所重视。如何让园林绿化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建设园林宜居城市服务, 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
國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树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车荣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宣读《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中国及东盟国家林业官员、城市市长代表及专家围绕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推动区域林业发展和绿色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
赵树丛在开幕式上致辞说,森林和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森林和绿色多了,城市才会生机盎然,市民才会幸福安康。中国愿与东盟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城市森林建设,把更多更好的森林奉献给城市,让森林永远造福人类。
赵树丛说,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地方。中国是一个有13.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共有城市657个和建制镇近2万个,城镇化率达到49.68%,城镇人口6亿多。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居民福祉、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倡议“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自此,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66平方米。在许多地方,高品质的城市森林已经成为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公众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树丛介绍说,在探索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依靠市民、坚持典型带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和做法。
赵树丛表示,中国愿意积极借鉴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推进下去。今后,中国将努力增加城市森林资源,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我们将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国城市森林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和人员交流,共同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中国还将按照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更加广泛的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
车荣福在开幕式上说,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是中国与东盟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今后,广西将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大区,让民众充分享受建设森林城市的成果,为推进中国与东盟林业生态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论坛上,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各界代表纷纷发言,探讨如何发展城市森林,推动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并介绍了各自的发展经验。
近年来,广西注重加快林业发展,不断完善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广西已有梧州和南宁两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其他一些城市也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如何打造城市森林?柬埔寨农林渔业部林业局总局长陈金顺在发言中提出,城市在迅速扩张,工业也飞速发展,人们每天都进行着繁忙的活动、拥挤着上下班、烹煮各类食物,这些都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着气候。陈金顺呼吁各国携起手来,通过各项努力,降低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各国把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这一事务,尤其在使用生物燃料方面,双方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泰国皇家森林司社会森林管理局局长泰若龙·达荣泰在会上发言表示,城市迅速发展对能源提出了极大要求,人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而无视资源的破坏。他建议中国东盟加强环保方面交流,推广彼此的知识经验,开发合作性网络平台,以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为诸方目标。他表示,2020年东盟的远景目标,是建立一个干净的绿色东盟而此次论坛提供了机会加强各个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
菲律宾环境与自然资源部助理部长瑞基德.M.里昂,则向大家介绍了菲律宾在打造城市森林方面所作的努力。该国开展了《城市森林发展计划》,在全国推动城市森林建设:该国在不少城市打造迷你森林公园;绿化街道,在学校、公园等地建大量苗圃;通过减税政策,鼓励房地产商在小区的空地上多种植物;同时在全国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所有人参与其中;实施国家绿化项目,目标是2016年之前在150万公顷的公共土地上种植树木,并让城镇公园、高速公路、道路两旁、教堂等地都披上绿装。
在老挝首都万象,市区内还能看得到农田和湿地,这是该市的一大特色。老挝农业与林业部林业局总局长西拉万·萨瓦温在论坛上表示了忧虑——随着老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保护万象城市中的绿地和农田显得越来越困难。对此,万象在大街小巷种树,开发了更多的公共公园,居民区也加强绿化。万象还计划在2010年~2030年间,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实施相关项目,由政府提供苗木、植树设备、技术指导,号召大家一起来种树,争取在2020年实现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
本次中国—东盟城市森林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中国—东盟城市森林论坛南宁宣言》。《宣言》高度评价本次中国—东盟城市森林论坛,认为发展城市森林是贯彻“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城市生态和谐的根本所在。《宣言》呼吁,城市森林建设要坚持以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经济、发展产业,通过建设生态林业产业的方式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融合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良好的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让森林永远造福人类!
抓好精品工程建设,以精品工程打造城市亮点,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魅力,才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通过精品路段、精品区域和精品项目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快了精品城市建设进程。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融入“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的理念,建设了惠源东区、天山水榭花都、东坡家园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建设了宏达路、泰安商业步行街、省级园林街道惠源路、玉兰大街、樱花大道、西南外环绿化带、神州岛、交通公园等一批精品街道和景观,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精品频出,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彰显了城市魅力。今年我们又实施了人民公园、樱花公园和大桥路升级改造三项重点城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目前,三项重点城建工程中,樱花公园提前15天竣工,并正式开园;大桥路升级改造工程也提前竣工通车;人民公园一期工程月底可竣工。
城市建设工程,不建则已,建就得建成精品。建设城市精品,必须将精品意识贯穿到每一个工程建设环节, 大手笔、大动作,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全力打造城市建设精品,为城市增添新的亮点,不断彰显城市新的魅力。
一是建设城市精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同时,坚持宜居舒适原则,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改善民生,让人们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真正把工程建设成为利民惠民工程。
二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突破规划误区,创新规划理念,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现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按照“繁荣、舒适”目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先进技术,充分涵盖地方特点,突出特色,高水平设计,把精品项目打造出来。
三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质量建设。在工程建设中要全程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增强科技含量,高标准、严要求,把每项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组员:靳超凡、冯佳兴、赵学斌、于天天、赵哲、孟兵、王彤
地点:学校门口附近、塔院小区
时间:2010年3月20日
概要: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口的剧增,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等问题,人们对生活状态出现了质疑。所以我们组决定对北京是否是宜居城市进行调查。我们在2010年3月20日,我们分为两组,一组在塔院小区,一组在校门口对路人进行调查,我们随机选择了20名路人进行调查。我们主要对人们的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进行调查,用来评估北京是否为宜居城市。我们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为中学以上,大部分人的收入为3000——5000,环境普遍认为较差,资源较紧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物价较高,安全度较高。建议政府干预物价上涨,继续加强房价政策、以及购车政策。
正文:两会的召开,诸多问题被提出来,物价的上涨、人口的剧增、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等问题被提上了议案。幸福度、宜居城市成为了公众的焦点话题,所以我们组对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状况调查,于
是我们在2010年3月20日在学校附近进行一次随机调查,我们首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随机调查了20名路人,这20人为8名女性12名男性,10人为白领,4人为工人,4人选择了自由职业,2人选择了其他。可以看出北京的工作性质多为白领等办公室,以及城市建设者。我们调查对象年龄20——30岁有8人,31——40岁有8人,41——50岁有一人,50岁以上有一人。可以看出北京的老龄化成度不高,但正向老龄化迈进。文化程度来看有12人为大学及以上学历,7人为中学学历,一人为小学学历。可以看出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社会文明度的重要影响。说明北京的社会文明程度较高,收入情况来看16人为月收入3000—5000,两人为5000以上,两人为1000--2000。说明北京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对较高,支出情况与收入相符,18人的支出选择了3000—5000,2人选择了1000—2000。现在人们处于一种收支相抵的一种状态,这样给人们一种不安稳的想法,当失去工作,支出马上出现漏洞,所以高物价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住房问题,10人正在租房,2人是与人合租,6人有自己的住房,2人选择了其他。说明现在房价问题依然严峻,一多半的人买不起房。房价问题有待解决。出行方面8人有私家车,10人乘坐交通工
具,2人选择了其他。所以私家车限购政策还需执行,这样北京的交通才不会那么的拥挤。然后我们对大家对北京的公共建设方面做了总结,首先18人认为北京的环境较差,2人认为北京的环境差,说明了北京环境真的到了恶劣的地步,所以政府跟应该对环境加大治理力度,20人都认为北京的用水紧张,20人认为北京的治安还是好的。综上所述,北京的环境、用水都急需治理的难题,北京的治安相对稳定需要保持住。通过宜居城市品测标准社会文明度
一、社会文明度(权重0.10)10分/100分
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北京的得分为0.09
经济富裕度
二、经济富裕度(权重0.10)10分/100分
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北京的得分为0.08
环境优美度
三、环境优美度(权重0.30)30分/100分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北京的得分为0.0
1资源承载度
四、资源承载度(权重0.1)10分/100分
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北京的得分为0.0
1生活便宜度
五、生活便宜度(权重0.30)30分/100分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宜居城市应该为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这些服务能被广大的市民方便地享受。北京的得分为0.1公共安全度
六、公共安全度(权重0.1)10分/100分
享有公共安全,是市民宜居的重要条件。北京的得分
为0.1从评分的标准上来看北京的总得分为0.39,远没有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所以北京并不是一个宜居城市。
附件: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据了解,这个《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实行百分制。宜居指数达到80分即认为是“较宜居城市”。
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状况调查表
工作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工作单位
收入
支出
环境
用水
居住情况
安全感
出行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长沙县发展建设的美好蓝图。长沙县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三湘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活力新城和宜居家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宜居环境,在城市管理建设上还需要加强。一是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城市持续光鲜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完善自己的下水道机能。近年来,与各地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重地面轻地下”的观念,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长沙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地面硬化增加,如果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必然也会使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这个良心工程,把长沙县打造成三湘首善的宜居家园。
二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强力推行垃圾分类,避免二次污染;禁止大货车进入主城区,绕走环城线,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划分区域,规范夜市,加强小摊贩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营造良好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中依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城市发展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的依赖性。“宜居城市”这一新兴概念随之产生,它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同时又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主体。
2 宜居城市的定义及内容
宜居城市是指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宜居城市”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文化丰富厚重、公共秩序安全等这六个方面[2]。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协作[3]。
3 园林绿化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及作用
城市的生态绿化是城市对外形象的标志,体现了园林绿化建设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1]。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而言, 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采用园林绿化的处理手法,构建具有生态、美观、经济、安全等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是营建城市环境的主要途径[3]。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推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科学合理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园林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4]。
城市园林在现代城市中体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等[3]。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园林工作更是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舒适生活、促使社会和谐进步、协助建设安全城市、传承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园林绿化在协调宜居要素关系、融合相对独立的不同宜居要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宜居城市整体性的塑造[5]。
3.1 宜居城市中的城市要素与园林绿化
从目前城市的发展情况趋势看,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对性的矛盾关系。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将原生态自然逐渐蚕食,自然环境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受其影响而恶化。城市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变现代城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6]。宜居城市发展的要求中,对城市空间安全、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被重点关注。因此,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也应当呼应城市的多种需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园林的内在功能,促进城市的宜居化发展。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自然特征的主要来源,通过有效融合城市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平衡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设施与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竞争关系,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之间的均衡[4,5]。
3.2 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自然环境不仅包括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群等,还包括建设在其中的道路系统、城市广场等各种人工环境,而这些环境都涵盖在城市园林的范畴中。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园林绿化的手段,协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创造舒适的园林环境[7]。园林系统在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调控气流、形成城市的通风道及防风防沙屏障,同时降低城市噪音;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地[5]。
3.3 城市中的文化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和灵魂组成,而现代城市文明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和生活享受则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延续。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形式决定了塑造的园林结构、园林艺术的主题、建筑设施和其他小品项目的建造形式,以及材料的选择、所用植物的配置形式和植物种类的挑选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形成的园林载体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脉特征,担任着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5]。
3.4 宜居城市中的生活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宜居”是从人类角度出发,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谈城市的发展,园林的建设要从城市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多元化、具有适宜空间的生存空间。在营造居住环境和社区氛围方面上,园林具有天生的自然条件,通过设置和谐的人工环境给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通过自身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特征为居民生活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中,适当设置一定比例的游憩休闲空间,有助于居民营造和睦的人文关系,孕育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园林对城市中使用者的人际关怀[5]。
4 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随着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成绩斐然,城市园林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飞速发展,各地总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都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存在着在建设中一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的现象。比如追求当年栽种、当年成活、当年见效;引进了外地高档树种,大量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不结合国情、市情大量铺草坪等[8]。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丧失,这些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时的经验教训。
4.1 注重人工造园,忽视自然与生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中心广场或主题公园的建设相继出现,但此类工程存在着在规划上定位不准、缺乏对本地生态资源的研究和自然地形利用的问题。这种片面地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作用,耗费巨资,无视城市绿地的宝贵资源和维护成本,既破坏原有本土景观的特征,又加重了园林建设资源的消耗,还导致园林“千园一面”的现象出现[3]。
4.2 注重功利形象,忽视科学与适用
一些城市园林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失衡,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当地居民的休憩要求。更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植物的生理特点,大量实施反季节种植;或者违背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律,盲目引进外来热带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造成园林建设脱离实际,偏离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
5 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对策
5.1 科学性规划生态园林建设
科学规划即是必须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型城市园林。这要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园林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条件,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在园林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防止过度改变对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加强对城市中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注重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地采用本土植物与引进的外来植物相结合[3]。
5.2 科学性设计精品园林工程
科学设计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科学合理配置园林植物,这就要求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相互统一。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乔木,科学地选择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功能的基础,应优先使用适应性强、成本低、本地特色突出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朴树、槐树等。此外在乔木树种选择中还可考虑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搭配,如泡桐、合欢、杨树等,合理搭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积极使用竹类植物和赏花赏果等经济植物。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植被,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3]。
5.3 科学性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
回顾历史教训,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4]。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这实际也是园林绿化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表现[3]。
5.4 科学性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随着建设要求的提高,只具有单一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已不能完全胜任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同时依靠几个单一部门的工作也难以达到城市建设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建设人”具备多方面知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多部门单位的协作。此外,建设宜居城市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公共事业,这要求政府一方面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及教育,带动群众多渠道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和加大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地开展[6]。
6 衢州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措施
衢州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地区,浙闽赣皖四省交汇处,拥有林业用地面积66.9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1.5%。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119hm2,绿化覆盖率42.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2m2,城市片林及环城林带面积1410.59hm2,新建成的南区健身公园、西区市民公园、鹿鸣公园、信安湖水岸森林等大型城市绿地乔木树种面积比重85.5%,乡土树种种植数量比重86.2%。2011年以来,衢州市以创建宜居城市为契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科学编制宜居城市建设规划、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把城市园林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质量紧密结合,扩建以乔木为主体、灌木铺垫、花草点缀、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结合衢州地处金衢盆地的地形特征和作为“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胡柚之乡”的乡土特点,探索“城外万亩桔海环绕,城中千亩桔海点缀”的城市创建模式。
坚持注重实效,突出民生。创建工作以来,衢州市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项目,居住区平均绿地率达到30.2%;实施一批生态富民项目,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项目35个、规模1.53万hm2;实施竹林“一竹三笋”高效经营、油茶提升、珍贵树种用材基地建设等项目。
坚持宣传推广,全民参与。衢州市坚持把弘扬生态文明、增强自然意识作为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任务。通过举办各类城市生态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科普资料,建立钱江源、府山公园、紫薇山等13处县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扩大了创建工作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市民主动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7 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建设者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建设的长期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建设宜居城市是—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在建设工作中要做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节能、减排,积极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城市园林优势,改善生存环境[9],创建共同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邬海波.宜居城市绿化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3):54~58.
[3]韩洁.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35.
[4]朱春梅.关于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4):63.
[5]马冰.园林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2(2):50.
[6]崇宇.浅谈生态城市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6):101.
[7]刘子辉.以“大园林”理念建设豫东生态宜居城市[J].中国园林文摘,2011(8):54?55.
[8]赵长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林绿化之路[J].河北林业,2011(2):21.
1.安居组屋发展策略
为”以加强国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初推出“居住有其屋计划。1968年,政府允许使用中央公积金购买建屋局组屋。1988年6月,新加坡国会通过法案,成立市镇理事会,负责管理公共组屋区内的公众事项,保障居民的利益。目前,新加坡共设有15个市镇理事会,每个理事会服务5000~12000户居民。理事会工作主要职能是公共性服务,含公共财务管理、社区物业管理、社区环境改进和社区公共关系四类事务。在市镇理事会的管理下,组屋内部设施维护修理、检查工作有序运转,公共设施充足、使用便捷,政府与居民的沟通渠道畅通,居民对社区和组屋有强烈的认同感。
新加坡气候炎热,风雨无常,特别是在十一、二月的雨季,为了方便组屋居民出行,政府修建大量“有盖走廊”,连接组屋和公交设施,让行人免受日晒雨淋,可舒服地到达巴士站和地铁站 。一系列人性化举措,让新加坡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目前,新加坡建成组屋近100万套组屋,得到了新加坡人的认可,约84%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内。
2.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可达性是宜居、宜业的重要因素。新加坡自70年代初启动了大众捷运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地铁等公共交通网络。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政府共开通了344条公共线路、修建了149公里地铁线路、29公里轻轨线路。由于空间有限,新加坡采用了多元化的公交优先策略,包括道路交叉口巴士优先、全天巴士专用道、限时巴士专用道、在巴士站强制让道等措施,保证了公共交通快速便捷。此外,采用“一票到底”收费等方式加强公共交通一体化。同时政府通过拥车证制度、电子公路收费制度(ERP)等,根据道路承载能力控制拥堵道路车流量和新增汽车量。
目前新加坡的早晚高峰公共交通出行率高达60%,采用公交出行的人中,有71%的的人能在一个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是私家车的1.7倍。
3.文化提升发展策略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十分注重文化保护和内涵建设。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牛车水、小印度、甘榜格南等特色民族街区,克拉克码头等地区的更新。
牛车水、小印度、甘榜格南在新加坡殖民地时期,分别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的聚居区,其街道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新加坡著名的历史街区,新加坡政府对它们进行了整体风貌保护。其中保留建筑共计6823幢,保护区范围超过90公顷。同时,政府引导老建筑植入新功能、控制历史建筑修复时的构建元素,对于街区内的新建筑进行“封套控制”(即控制建筑的外部风貌)。通过多年的有机更新,这三片历史街区不仅保存完好,还注入了现代活力。即充分展现了老街区历史风貌,又融入新时期的生命力。
克拉克码头位于新加坡河北岸,历史上是货仓和工厂。随着上世纪80年代货运驳船码头和工厂的逐步搬离和荒废,新加坡政府结合周边地区的状况,重新定位码头区的发展。鼓励用地混合使用,注入餐饮酒店、文化娱乐、商业休闲等多種用途,从而吸引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规划建立了河道空间与传统建筑物的景观轴线,强化两岸公共功能,还推出了老旧建筑更新与城市设计导则。指导两岸城市更新,确保新、旧建筑风貌相互协调,河道岸线公共空间开敞、慢行网络顺畅,使整个区域特色鲜明、活力四射,成为新加坡河沿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花园城市发展策略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市环境成为发展的敏感问题和矛盾焦点。新加坡政府利用大量公园绿地、开敞空间美化和改善城市的空间体验,调剂紧张的都市生活,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自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将“花园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见缝插绿,同时通过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的实际覆盖率。新加坡的城市绿化覆盖率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增加。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人口规模约270 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36%,已经成绩斐然。到本世纪初,新加坡人口猛增至约460 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却持续上升至47%,如今,人口已到520万人,但城市绿化覆盖率不降反升,达到令人羡慕的47%。
公园与开敞空间是新加坡实现高绿化覆盖率的重要载体。新加坡的开放空间分为六大等级,分别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市镇公园、邻里公园、私人开敞空间。其中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加坡的四个自然保留区内,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生态型绿地,占地约33平方公。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1990年,新加坡政府通过的自然保护区法令,使自然区保护有法可依。第二级别是国家公园,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共有两个,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绿树成荫、设施齐全,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第三级别的是区域公园,主要为本国人和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同时也起到各新镇之间的隔离绿地。第三、四级别是市镇公园和小型邻里公园,类似于我国的街头小游园和居住区集中绿地,设有健身设施、公共配套小品和椅凳,方便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此外,政府要求开发商在开发建设项目时,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和有盖开敞空间。通过六大等级公园及开敞空间的设置,使得新加坡城在绿中、绿在城中。
为建设绿色开敞空间体系,新加坡政府从上世纪就启动了公园连道系统建设。利用带状绿色空间和步行长廊,连接各级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宜人而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全国规划公园连道网络总长度已达三百六十余公里,其中已建成过半。
总之,新加坡政府将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总战略,通过完善规划体制、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维护管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通过不懈努力,新加坡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10多次当选亚洲人最适宜居住城市。
尽管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已经对国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国内目前关于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在国外,不管城市规模的大与小,都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值得我们借鉴。
温哥华:打造大城市宜居的典范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南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
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新加坡: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
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首先,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
费心思。
此外,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有效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西雅图: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
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
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规划要素上,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
【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宜居】推荐阅读:
肥城市国税局强化“营改增”企业管理06-14
街道四举措强化机关效能建设11-05
加强班组建设强化生产操作07-04
开展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党课讲稿10-26
强化药房管理07-19
强化管理抓基础11-02
强化管理 落实措施11-20
强化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探讨09-18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关于强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