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内涵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教育的内涵(精选8篇)

科学教育的内涵 篇1

科学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科学史,我们对科学的诞生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科学家也有了稍微深入一点的认识。在科学的发展中,伴随着一个附属产物,这就是科学精神。有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遗忘很多。忘记了日晷是怎么标定时间的,忘记了接触起电是怎么回事,忘记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具体是怎么描述的,忘记了牛顿到底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甚至忘记了老师的名字,曾经的朋友的名字。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永远刻在我们脑子里的。比如我对中学老师教给的知识可能很多都忘记了,但是我的中学老师,他们忘我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却深深刻在了我心里。他们是我永远的榜样。这就是一种精神。肉体可以毁灭,但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史,就来谈一下伴随着科学发展过程产生的科学精神。我们要细细体会在这些伟人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慢慢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一种品质,一个信念,一种原则,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1)首先,第一个科学精神体现了渴求和崇尚真理的精神。例如,开

普勒确定行星运转轨道是椭圆的过程,托勒密验证蒸发水不能使水变成土的实验,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我宁愿找到一个因果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古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极大多数是终身研究学问而很少担任官职,这成为传统。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钻木取火到使用核动力,人类从野蛮愚昧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始终贯穿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学习这门课对我将来工作有什么用呢?看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功利性心态太强了,在学习阶段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求知的心态,不知道,我们就应该学习。同时又要善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量的阅读和听课中,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将来。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第二,怀疑与批判的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要

有理由的怀疑。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依仗理性思维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到达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是反对盲从和迷信。同时,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且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斗争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没有哥白尼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没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绝对时空观的怀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出现。我们经常有句口头

Mr。BY

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老师说的。在这里不是说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而是说你在盲从,盲从关键在与‚盲‛。你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要求你这样做,你已经失去了科学精神中的两点,第一不渴求真理,第二盲从于老师的说教。

3)第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穷根究底的探讨,是枯燥的,是艰难的,我们要甘于寂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思考很多问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放弃了。这时,我说你不具备这第三个精神。

4)认真的态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由于球体是不是可以把质量看做全部集中在球心上呢。牛顿当时确定不出来,所以没有发表。因为他很认真。科学不能留有瑕疵。因为认真,你可以把很平凡的一桩事描绘得特精彩;因为认真,你可以让你的上司感觉你的确是一把技术好手!离你可不行;因为认真,你每月都能把收支算得很清楚,巧于安排,把小日子过得很有情调!因为认真,你及时发觉工作上的某种错误,从而,避免了很大的损失;因为认真,别人对你的办事总是抱着信任和支援,你的人缘也不赖;因为认真,障碍和矛盾被你一一和平解决;因为认真,朋友们认为你是一个负责的人;因为认真,女朋友(男朋友)对你的感情更增添了一份安心......5)勇于坚持真理。通往科学的道路充满荆棘,科学的精神同时意味着勇于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史上为科学而献身的人很多。例如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例如维萨留斯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解剖学专著《人体结构》,告诉大家男女肋骨数目是一样的,人体内没有什么所谓的灵魂石。虽有西班牙王室调解,但还是被宗教裁判所判处去耶路撒冷朝圣。回来路上,船遭到破坏,病死在一个小岛上。马克思曾借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这种献身精神,‚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非常崇拜古希腊神话中勇敢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并在探索科学的人生道路上实践了这种精神。

科学教育的内涵 篇2

保亭教育积贫积弱, 内涵发展迫在眉睫。近两年来, 保亭着力革新教育发展的落后元素, 创建新的管理文化, 研制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的“九项工程”, 全方位系统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初步打开了保亭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措施分为四大板块:有效研修, 有效教学, 有效管理, 有效评价, 共有九项系列基础工程。其要旨为全面唤醒并实施管理文化的改良, 直至重构。

一、培育新的行为文化, 推进师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素养建设, 抓教师职业道德和作风整顿, 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改善“人”的面貌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人”的德性因素第一, 知识与分数在此。要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 必先有教师德能的提升, 其中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居首位。保亭教育先抓教师作风和学生规范, 从短板中补缺, 从薄弱处攻难, 其“九项工程”中的“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素养建设工程”,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行为规范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 治理其“懒散庸”现象, 提振全县教育系统的工作状态,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素养,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保亭制定印发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行为规范“十不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及幼儿园行为规范“十不准”》, 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专项活动, 2011年秋季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整肃风纪, 加强职业操守”主题教育大讨论, 与全县2000多名教职工签订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遵守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承诺书》, 印发了2万多份《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整肃风纪加强师生行为规范管理致全县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 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协助加强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印发了《关于重申教职工在校坐班管理规定的通知》, 加强了教师坐班的管理, 实现了教师坐班的常规化。为促进教师队伍作风好转, 增强教师服务意识, 2012年秋季全县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千名教师齐家访”活动, 全县所有中小学校1607名教师参加家访活动, 专任教师参访率达95%。为正风肃纪, 切实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2013年5月, 县教育局再次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整治工作为期2个月, 从强化学习、专题讨论、开门评议、公开承诺、自查剖析、常规管理等多方面, 以明确可行措施, 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师德师风集中整治工作, 掀起了新一轮的正风肃纪集中整治热潮。

目前, 全县教育系统员工敬业意识、工作状态、工作面貌有了新变化, 工作作风有了良好转变, 学校服务能力较以前上了台阶。

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 县教育局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十条》, 对学生的仪表、着装、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并向全县2万多位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 要求家长敦促孩子执行;引进并在全县学校推广“学雅规、立雅标, 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系列雅行教育活动,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 全县各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二、重构环境文化, 创建文明卫生校园, 培育校园文化, 引导学校致力精神追求

县教育局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星级文明校园评比办法》, 从“行为规范养成”、“文化建设”、“卫生建设”3个系列近100个子项目入手, 开展了“文明卫生星级校园”创建活动, 努力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 组织召开了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现场交流会, 各学校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小手拉大手, 文明我先行”为主题的创建活动, 掀起了大力整治校园环境卫生的热潮, 初步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2012年, 经先后三轮全面的督导检查评估, 评定出全县文明卫生四星级学校4所、三星级学校8所, 约占全县有完整建制学校的三分之一, 为所有学校树立了榜样。一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和实效, 如新星慈航小学, 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成系统有特色, 教研文化主题是“博、实”, 礼仪文化主题是“礼、雅”, 宿舍文化主题是“和、爱”, 教室文化主题是“活、乐”, 走廊文化主题是“趣、洁”, 食堂文化主题是“俭、让”, 搭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改造教研文化和教学文化, 全区域地毯式实施校本教研、有效教学, 扭转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

一是完善了县级教育研训机构的建设, 使之从全省最落后的格局一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1年10月, 该县成立了县教育研训中心, 配备编制45人, 并一次性配齐配足了中小学所有学科教研员 (共23人) 和所有乡镇中心学校专职教研员 (每所中心校3人, 共45人) , 保证学科教研经费, 将全县教研和培训经费下拨到乡镇教学点和村小, 使全县研训机构的建设一下子位列省内市县的前列, 受到省教育厅、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多次好评。

二是突出重点, 将网络教研和校本研修工作作为专业发展主阵地, 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中, 使教师研训工作有了质的进步。从县研训中心到各学校、学科, 都建立了自己教研网页, 全县中小学学校博客建立率达100%, 各学校内学科组博客普及率83.5%, 全县专任教师个人博客普及率100%, 县研训中心、各学校通过建立的网页和博客积极组织开展县级、校际在线研讨活动, 踊跃参加全省性学科在线研讨活动。全县各学校的自主研修、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师徒结对、课题研究等校本研修活动也逐步常态化, 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成长。教育局还首次派出全县乡村小学教学点全体科任教师赴武汉培训, 总计派出127人;派出全县乡村小学教师约100人赴湖南长沙培训, 这在全省各市县中也不多见。教育局每年都组织一次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考试工作, 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了规范化轨道。

三是着眼课堂效益的提高, 第一次全系统全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全县推广“高效课堂基本范式”, 实施有效教学。主要作法是行政主导、培训引领, 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点面结合、攻克难点, 立体引领、多元交流, 加强督导, 评比巩固。现在, 全县从学校到片区, 从乡镇到县城, 从普通老师、教导主任到校长, 都在积极实施“高效课堂”。该县还连年举行全县中小学校教导主任赛课和校长赛课活动, 每学期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不少于2次高效课堂督导评估, 评估成绩的10%计入学校年度考核。该县大面积实施“高效课堂”的初步经验与成效得到了省内外各级研训机构的重视, 并被《海南日报》用近3/4版面的特大篇幅进行专题报道。

目前, 全县研训工作已走入全省“四强”,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教师参加全国、全省性专业比武, 获奖人数及获奖层次, 为全县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种提升直接促进了全县每年中考、高考成绩的节节攀升。2012年, 该县中考、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2013年, 全县高考录取一本和二本上线率较2012年又分别提升了40%和30%多,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扩大特色文化, 抓办学特点、亮点建设, 狠抓精细化管理, 提升管理效益

两年来, 县教育局在全县大力推行精细化高效管理, 推行学校特点、亮点建设, 特色化办学, 努力改变保亭教育管理水平落后的格局。

一是在全县学校推行办学特点、亮点建设, 打造学校个性。通过规划, 目前全县全部有财政建制的26所学校均实施了初步的个性化办学特点建设, 其中以黎族苗族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学校5所, 学农技能培养主题2所、校本课程开发主题5所、德育行为养成主题8所、文化校园创建主题6所。如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的黎族苗族歌舞教学、新星中学的黎族织锦学习、八村学校的学农基地的建设与劳动技能的培养、毛感中心校偏远山区小学的艺术教育、六弓中心校的经典诵读等,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是立规立章, 理顺各项管理关系, 优化管理团队, 理清并夯实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 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了精细、高效管理的要求, 并制定了详细的量化考评细则, 每个学期至少对学校进行一次检查考评。两年来共举办了3届保亭中小学校长学校精细化管理论坛, 着力提升中小学校管理人员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 该县中小学校初具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态势, 办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五、开启交流文化, 大规模地引进智力资源, 紧密对接优质教育元素, 改变内力不够、封闭办学的格局

近两年来, 保亭大力引进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来该县帮扶, 夯实该县教育基础, 打开了该县教育资源引进的新局面。

2012年2月, 策划引进了海口25位中小学骨干教师到24所乡镇中小学挂职, 任常务副校长一年, 进行对口支教, 是近年来海南省内最大规模的教育教扶项目, 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2年5月, 海口寰岛小学与保亭慈航小学签约帮扶两年, 从教学管理、学生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慈航小学驻点帮扶, 使该校在短期内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2年6月, 在省委李宪生副书记的关怀引荐下,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与保亭签订了3年的义务帮扶协议, 武汉方已派出管理人员到该县什玲小学任职, 并捐资400万进行校园建设。帮扶工作开展以来, 该县先后派出了160人次前往武汉跟班学习三个月或短期培训。2013年8月,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意出资700万元在保亭县共建一所标准化初级中学。

2012年夏季, 通过教育厅公开招考平台, 首次从湖北、山东、河南等国内教育发达地区批量引进外省市籍的管理干部5人, 充实到了该县学校的管理层, 改变了该县人才外流、却没有外省干部调入的历史。

2012年11月, 经主动要求、积极运作, 保亭成为了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5个农村帮扶基地之一的县市, 保亭是海南省唯一一个,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派遣全国一流的专家团来到保亭帮扶2年, 首期活动已圆满结束。

此外, 还引进了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对口该县新民学校的教育帮扶;先后邀请和接待了来自深圳、北京的教育帮扶机构的各项专业支持活动;邀请了魏书生、吴甡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全县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012-2013年, 是目前为止保亭教育历史上智力资源引进力度最大的时期。封闭、固化、沉寂的教育交流局面被彻底打破。这种资源的大规模引进, 活跃了该县的教育交流, 打开了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的视野, 为提高该县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动力。

六、激活竞争文化, 盘活竞争格局, 对人事、学校实行竞争性管理和等级化评估, 破解长期以来办学活力不够的僵局

一是破除传统的以及格率、差生率、优秀率等手段监控学生学业水平的思维与方法, 个性化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学业水平监测。采取了单一学校在一定时段自主进步程度的监控办法, 即自主比较, 依自进步 (退步) 幅度确定相应的得分, 达到对学校办学效益的有效监控。

二是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 个性化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绩效考核。从校长、专任教师、班主任、教辅工勤人员四个层面分项考核。其中校长考核结果由三方面构成:学校教职工民主测评占10%;教育局干部民主测评占20%, 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结果占70%。其他人员实行层级化考核。

三是对学校实行层级化管理, 个性化实施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 激发办学活力。将各校实施“九项工程”的结果实行综合核算, 依总结果将学校划定为不同等级。评定时, 将当年度各校总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按比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的数量, 评估结果与校长和教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校长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的10733元, 最低的9409元;教职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的8630元, 最低5146元。

近两年来, 通过管理文化改良和重构, 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努力, 保亭教育发生了良好的变化。2011年,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系统的各项考核, 只有1个项目获奖, 2012年底则有6个项目获奖, 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被县委评为“好班子”。2012年、2013年高考中考连续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5月, 省教育厅在该县召开全省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是保亭教育史上的首次。2011年3月, 省委巡视组在保亭巡视时, 对全县教育工作提出了批评意见;而2012年12月25日, 省委巡视组再次巡视3个月后, 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则对保亭教育工作的整改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篇3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含义 基本内容 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岚清.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篇4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 磊

发布时间:2008-11-05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四要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正是因为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国际和平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才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概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只有把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持久永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三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我国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兼顾全面、实现协调和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只有坚持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 篇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被古人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责卦象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川在中国近代“人文”一词在新的外来思想观念影响下又扩大了它的内涵,从我国古代的外在人际关系的“伦常道德教化”,发展为对人的内在“人性”、“人情”的教化、熏陶,以适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需要。

在当代文化中“人文”一词的内涵又顺应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的精神家园主要是尊严、情感、理想等的向往、追求、归依等等。当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文精神,它最基本的本质是摒弃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而把人看作天地万物间的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进一步弄清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还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二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三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人文精神乃人所派生、反过来又影响人。人的一切社会属性都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关联。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理性、创造性、经济物利性、阶层性、情爱性、超越性等因素。人的力量、尊严、理想、价值等主要由这些因素所决定。我国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成了朴素的人文精神,如《诗经》中许多诗篇反映的人们最基本的人性、人格的关注等。

典型的人文精神是指那些在人类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由社会大群体广泛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比较自由、百家争鸣时出现的人文精神(如仁爱、贵民、兼爱、君子理想、独立人格、个性自由等思想主张与行为)。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根基相当深厚。成中英强调“我们的文化传统自先秦就肯定了人的重要性以及自主性,因此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幻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界定为“人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培养了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它重视个人情操、气节及人际和谐等道德内容的修养,强调做人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形态有自身的侧重点,国内外其它类型的人文精神形态也会有其侧重点,如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以反对神权、强调人性、人权及人的尊严与价值为侧重点的人文精神,美国惠特曼倡导的以自由、民主为侧重点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五四运动期以倡导民主、科学为侧重点的人文精神等,这都是由不同的历史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即“三性”:

一、理性,就是对知识、真理、科学等的探索,是一种广义的科学精神;

二、人性,即对人的关注、尊重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超越性,即对生存意义、信仰、幸福等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是一种广义的宗教精神。另外在中学阶段,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1、人文精神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格教育.

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人类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也是从人格开始的,是从伦理道德开始的。只不过后来走向了人文精神的反面―无论是我国的“克己复礼”还是西方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摧残便是明证.

如果把人格归属于德育范畴,那么我们还可以说,除此之外,人文精神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外延还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也是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融通的。当然还应该指出的是,品德教育应该具有人文性,但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

2、人文精神教育是对“整体的`人”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处于底层的人的生命是得不到尊重的,其命运可能不及上等人的一条狗,弃之如尘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刑不上大夫”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到如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普通人,特别是生活于社会阶层底层的人的生命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这从一人侧面反映了人文精神的进步.

但是,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同样的尊重”,还远远没有做到。在现实世界,人与人的不平等,对他人人格、精神乃至生命的践踏,比比皆是。因此,对“整体的人”的尊重,作为人文精神的基石,还需要大力弘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精神,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不可能的.

3、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探寻.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分为“事实”、“价值”和“意义”三个基本要素。事实是我们可以观察和感觉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实在与社会事件等,既包括了自然的事实和事件,又包括了社会的事实和事件。价值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所设计的对这些事实和事件的有用性进行评价的规范系统。意义则是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规范及其指导下的日常实践活动的总体反思,是对一个人或整个社会实践价值规范体系合理性的寻根究底的拷问.

人文精神就是对我们个体的人或整体的人的存在意义的不断拷问。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中,是不是应该经常坐下来休息一下,在“事实”与“价值”的基础上,反思一些“意义”性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生活?”、“我们活着为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诸如此类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可能形成清晰的人文精神世界.论文服务网

4、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个体的人”的个性、自由的理解、接纳.

随着科技发展,人口的增多,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小,属于个人的私有空间越来越小。同时,随着人类人文精神的日益丰富与发展,人的价值追求、生命追求越来越人性化。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蕴含于背后的人文精神各不相同。作为人文精神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就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每个人“精神自由”的尊重.

特别在我国,历来强调精神世界的趋同性,对变化、创新,社会集体无意识里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更显重要。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人文精神教育”与“创新教育”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然是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人.

5、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万物世界的宽容与爱护.

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篇6

主笔人:黄想平

查资料者:谢秀芳、李锋铃、黄想平、唐芳芳、李海连、漆小凤、谢凌芸、石蕾、贺梦遥、李娜、陈颖郡、盛雅婷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是我国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错过或贻误这一关键教育,将会对儿童的一生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和损失,有鉴于此许多国家 逐渐认识到前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把为儿童提供优质科学前教育作为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而加大投资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教育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除了对个人的各力发展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外,还可以促进男女之间的平等。减少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学前教育具有极高的社会投资效益国际权。美国佩理学前教育项 目 一 项 长 达 年 的 跟 踪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 在入学前能 接受一至两年优质教育,这些儿童 在 40岁时投 资的总体回 报率达 1:17.7其中对社会的回报率高达1:12.9,表明 社会回报中,88%源自于犯罪率的减少,4%来自 于 特 殊 教 育 与 辅 导 的 减 少,7%来 源 于收入税 增加,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国内 多研究也支持这一 结论 这说明学前教育是 投 入最少而 收 益 最 高 的 事 业。其 社 会 收 益 率 高 于 个 人 收 益 率 因 此应 尽 快 将 其 纳 入 义 务 范 畴。由 政 府 提 供 公 共 资 金 进 行 资 助以 利 于 教育的大力发展

学前教育内涵。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什么是学前儿童教育呢?目前较规范的概念是指: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在我国是指促进学前儿童(0-6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通常也称早期教育或婴幼儿教育。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幼儿在出生后到小学入学前是其身心发育最快,获取知识最迫切的阶段。与之相对应,针对幼儿进行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一)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胎教是专门针对孕产妇及胎儿,保证胎儿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孕产妇顺利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一类特殊教育,主要借助饮食、环境、精神、劳逸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在孕育期,胎儿的大脑功能听力感觉等均获得初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美妙的胎教音乐、孕妇良好的行为举止、乐观的精神状态都有利于胎儿的成长。

(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1.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人的整个认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生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2岁以前儿童尚处于“运动感觉阶段”,通过先获取动作的逻辑,逐渐发展出事物间的次序、维度、因果性等知识。此阶段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后续2~7岁之间的“前运算阶段”,并持续影响且决定 了在日后社会性、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智力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曲线自出生后快速上升,10岁后曲线上升趋势减缓,18岁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或持平。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期”,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通过良好的儿童早期智力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

2.影响儿童人格品质的发展

作为个人素质的核心体现,人格品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学前期是起始阶段,更是关键时期阶段发展学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人格组合的形成具有不同的阶段,整个形成过程始于儿童期,并环环相扣。岁前是人的性格、态度、习惯、情感等因素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儿童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分享、合作、互助、责任感等良好人格品质的关键期。

(三)影响特殊儿童的发展

特殊儿童指的是身心发展不健全的个体,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通过对低能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的考察,蒙台梭利发现引起孩子身心缺陷的主因是教育,而非医疗。并且,通过大量实践,蒙台梭利证明,借助差异化的训练与辅导,可以明显提升7岁前幼儿多方面的能力,部分幼儿甚至可以转入普通学校接受正常的学习。对于此类特殊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补偿教育,可以极大地削减身心缺陷对他们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影响儿童的体格发展

学前教育不光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有很大作用,同时对儿童的体格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通过适合儿童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知识等。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学前教育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系统学制教育的第一环节,其成效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个人的终身发展。目前,大家已经公认,良好的学前教育可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2020年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对学龄儿童入学前后半年的连续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扎实的入学准备,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入学后的儿童在身体、情感、适应性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顺利过渡。此外,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影响,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前教育对家庭的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一个幼儿能否健康成长都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决定了家庭生活题和谐幸福,进而牵动着整个社会。其次,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很重要,但却普遍缺乏针对性。而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学前教育可以纠正、弥补家庭学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专业教育机构提供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其学前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身心方面获得更大发展,所有由专业教育机构开展的正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对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环节,承担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联系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在终身教育观的指导下积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全身心地为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奋斗。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个真实的经典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两种结果》,说的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父母的教育对人一生造成的影响,他挑选了 60位成功人士,都是某一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物。他同时也挑选了 60名犯罪分子,都是犯下了滔天罪行的囚犯。他分别去信函,想了解父母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一件事。很快,他们都给了回信,他对其中两封印象最深。一封是政界某著名人士的,一封是正在监狱服刑犯人的。他们谈的是一件相同的小事,即“小时侯妈妈分苹果”。那位犯人的信是这样写的:

记得是5岁那年大年三十,妈妈从街上赶集回来,买了很多东西,我和哥哥妹妹都抢着去看,大声嚷着:过大年喽!穿新衣喽!吃大肉喽!吃苹果喽!妈妈说:“新衣裳初一早上穿,大肉来客了吃,苹果嘛,敬罢爷了在分给你们吃”。我们都扫了兴,妈妈把苹果放到神桌上,六个苹果分成两摞,两个又红有大的苹果放在最上面,四个小点的放在下面。我们兄妹三人撅着小嘴,眼巴巴的看着这几个苹果,尤其是那两个放在上面的红通通的,个头最大的最显眼的苹果,口水都流到了下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点苹果或其它零食,平时就别想。一直盼到初一下午,一家七口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仨)都坐在屋里烤火,妹妹依偎着妈妈搀着要吃苹果。妈妈说:“好吧,六个苹果七个人,你们兄妹仨说怎么分法,你们想要哪个?”。我早就喜欢上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很想得到它。我正要说要哪个最红最大的,妹妹抢在我前面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妈妈听了,瞪着妹妹训 “好孩子不能老想着自己,斥到: 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妈妈给我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听了心里一动,改口说:“妈妈,把两个大的给爷爷奶奶其他四个分给爸爸妈妈哥哥妹妹,我就不吃了”。说着就把两个大的苹果送给了爷爷奶奶。听了这话,妈妈很高兴,她亲吻了一下我的脸蛋,直夸我又乖又懂事。爷爷做为奖励,又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妹妹哭了,奶奶把她手里的大苹果给了妹妹。从那以后我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学会了撒谎或哭闹.接着又学会了打、偷、抢,我不择手段的去获得想要的东西.因此犯下了滔天罪行,使我锒铛入狱,我恨我的妈妈。

那位政界著名人士的信是这样写的:

在我刚过六岁,大年初一吃过午饭,妈妈拿了三个苹果放在桌子上,它们红通通的个头大小不一.妈妈说:“过年了分给你们兄弟仨每人一个苹果”。我和哥弟都想得到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妈妈用手举起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她告诉我们:“这是个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你们都想要它,好吧,现在你们来比赛打扫卫生,一人洗碗,一人扫地,一人抹桌子,看谁的活干得又快又好,这个苹果就属于谁的.我们兄弟三人开始比赛打扫卫生,我想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于是就全力以赴,争取比哥弟干得好,后来我赢得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母亲让我懂得了一个简单也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力争上游。因此我很感激母亲。

我认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母亲,你可以教他一次撒谎成为罪犯,也可以把他教育成诚实的、力争上游的人。孩子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母亲手中。两位母亲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愿教育好孩子,但不同的教育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个母亲也许认为自己是在努力教育孩子建立起互相礼让的兄弟之情,但是却造成了这样的恶果,让纯真的孩子通过说慌得到奖励而洋洋自得,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日后扭曲的人生道路。而第二个母亲的教育方法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美好的东西。这样就替孩子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一个案例,德国有一个牧师叫卡尔威特,他 52岁时得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时,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明显先天不足。婴儿时期反映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邻居都认为孩子是白痴,背地里为孩子的未来犯愁。卡尔威特虽然也很悲伤,但他没有绝望,他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他认为: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从孩子出生到五.六岁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别说出生就具有非凡天赋的孩子。既是仅具备一般天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制订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计划,决心将孩子培养成为 “这样的傻非凡的人。妻子也不赞成他白费气力,绝望的说:孩子再教育也不会有啥出息”。当时的教育家们得知此情后更是嗤之以鼻。但卡尔威特坚定不移,执着的实施着自己的教育计划,给孩子以极大的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考入来比锡大学,10岁考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就被授于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世界权威。他的一生都在德国著名大学里任教,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学到 83岁逝世为止。

老卡尔威特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用大量的事实证实了他的早期教育观点,并总结出了儿童教育潜能递减法则即:假若儿童生来具备 100度潜在能力,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既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成为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再能力实现就越少。

总之,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喜欢发问,是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所谓学前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训练孩子提前接受学校教育,而是在于利用大人的经验,配合孩子们的兴趣,以启发孩子学习的意向,而学前教育在进行时,我们不妨多留心。孩子们真正所想要的是,在人们适度的关心,以及给他们所想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为人父母者,站在辅导立场,应该顺着孩子的志趣,提供他们学习环境,循序渐进、慢慢发展,人格与志向的逐渐养成,一旦步入学校教育后,父母将会减轻许多困扰。

摄影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关系 篇7

关键词:摄影教育,素质教育,内涵

一、摄影教育的内涵

1. 摄影教育的性质

人类的文化教育活动与传播密不可分。一部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的传播史。教育本身也有着展现自我和进行交流的内在特性,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土教育与外邦教育、先进教育与落后教育等各种教育形态之间从未停止过交流与碰撞, 而这都依赖传播作为桥梁。

以摄影艺术作品作为教育媒介, 面向普通的观众和受教育者, 这是作为摄影艺术教育区别与摄影专业的教育, 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将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在加强对摄影艺术的观摩中, 获得诸多审美与非审美的教益, 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在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 摄影教育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教育对象:一种是将来希望从事摄影职业专职拍照的人才;二是将来从事商业摄影的人才;三是从事摄影学习课程只是为了开拓知识视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普通高等受教育者。这三种层次的教育对象, 无论自身条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正确了解摄影教育与专业摄影教育的区别是十分重要

多样的生物形式与生命力中汲取营养, 最终的建筑形态是以自由流畅的曲线造型和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表达着美与和谐, 如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直线式的几何形态是现代主义工业文明的直观表达, 构成美学与秩序感是其最大特征。极端与模糊化是对思维常态的一种否定, 如极简的元素做极繁的构成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 而模糊则与之相反, 不是强调差异性, 而是模糊两个概念的界限, 达到新的形态。相对结构主义而言, 解构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就是要通过瓦解日常的概念去创造升华的意义, 重构现实的内涵。可以通过尺度、材料、形态、位置及时空的改变, 在设计中全力破坏原有结构而达到新的有序符号造型, 如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的设计, 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图2)

四、教学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把环艺设计的学生比作是泥工、木工、油漆工与画工, 这形象说明了环艺设计的学生要求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手绘能力, 能够进行快题设计。这要注有一定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对建筑结构的理解能力, 能根据要求把小型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及透视效果图表现出来, 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手绘的训练。第二方面是电脑设计能力, 现在很多设计的同学把学设计简单看成就只是学设计软件。平面设计的同学只要掌握几个图像处理软件, 环艺的同学只要学会cad, 3d, ps等就可以了。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数字信息时代, 电脑辅助设计是快速且出效果的最好手段。学习好电脑的的。因为“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 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就是说, 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三种教育对象而言, 强调普及摄影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通过对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 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当代社会, 摄影教育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摄影教育的教学是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存在。受教者学习摄影课程, 了解和掌握摄影文化基本知识和影像鉴赏的方法, 主要不是想掌握一种创作或拍摄技巧, 而是为了开拓艺术审美领域, 提高摄影文化水平, 培养对艺术美的审美鉴赏能力。以体现我国教育方针, 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摄影教育的特点

首先, 摄影教育从形式上影响大学生, 并建构新的思维要求。大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本质是对大学生的培养。高等教育中面对着普遍接受影像传播的学生群体,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他们大量接受影像传播的信息和知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表述从语言走向影像。摄影的产生所引起的巨大变革, 将超过印刷术在促进国家工业化中所起的作用。摄影艺术的发展必将冲击未来的信息社会, 使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对受到影响, 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 文化的传播模式得到重构。

其次, 摄影教育拥有广泛、全面的文化内容。摄影艺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具有其它一切传播和教育模式难以匹敌的优势。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方式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以其特有的

确是非常重要的, 既能满足设计公司与客户的需要, 又能真实地表现场景效果与质感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电脑绘图人员, 我们要能把设计思想通过电脑表现出来。第三方面的能力是模型制作能力,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在做学问方面要注重实践, 用在我们做设计也是有说服力的。我们把建筑方案按一定的比例做出实物模型, 这样能更生动地展示建筑形态, 更有表现力。模型的制做不要求用多么好的材料来作, 它考察的是同学们对比例尺度的控制能力与材料的应用能力与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同时, 在制作过程中, 对建筑的结构与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以小组赛的形式, 既有竞争性, 又培养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 《小型建筑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先是解决认识方面的问题, 再是从提高专业素养与设计能力入手, 解决学生设计方面的问题, 这样对于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大量的课外拓展阅读, 加强手绘训练, 最终较好地完成设计创作, 为以后从事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傅祎.建筑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3]赵劲松.建筑原创与概念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审美方式和认识功能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社会交流手段, 摄影语言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语言形式, 更多的文化信息通过图像进行传送,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视觉空间, 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使观众理解信息, 使信息内容得以拓宽。人们对信息文化价值的判断也将从单一深刻过渡到丰富多彩。这将会给摄影教育带来更丰富的内容。

最后, 摄影教育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现代的人们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 什么样的图都可以看, 什么样的画都可以读。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就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美育、体育、智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二十年,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指导方针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意味着国家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合作和竞争。素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既是一个国家的产物, 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所以, 国家的教育既要反映本国自身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要反映所处时代提出的要求。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素质教育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它必须是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国际意识的教育;素质教育处在“重生存生活方式”的时代, 它必须是能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完人教育”;素质教育处于“多元化”时代, 它必须是能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劳动者素质, 这对于普通高校培养和造就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依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素质为目的的,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注意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操作教育、技能教育, 而是一种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德智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 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的教育。在现阶段, 也可以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教育。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就应该是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 把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在加强和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 更要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尤其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学校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 更要重视德育方面的发展,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加强, 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也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加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不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还强调只有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摄影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摄影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但是, 摄影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如舞蹈教育、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又不一样。摄影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必然要依循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以外, 摄影教育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例如, 舞蹈这种青春期艺术, 如果不是从小学习, 肯定不能成为专业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则不需要, 它是受教者进入高等学校后才实施的艺术教育。与专业的摄影学院的摄影教育是不同的, 它更多是重视对广大受者的多中素质的教育, 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 包括审美鉴赏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 及摄影艺术非审美价值的解读, 从对摄影艺术的教育把握中, 不但获得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更多的受到其他方面的教育, 同时摄影教育有自身较为规律的特征。

1.原则和目标的一致性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第五次会议中, 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推进文化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与素质教育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和一人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在“为什么教育”“教育谁”“教育为了谁”的问题上, 摄影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着相同的回答, 也是素质教育和摄影教育的共同目标。

2.互利和共进的过程

素质教育和摄影教育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们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 摄影教育的逼真性与实现素质教育的现实性。摄影作品的人物与情节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不但充满了真实感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 摄影教育的丰富性与实现素质教育的多元性。摄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其中包括人文、自然、天文、地理, 还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既了解自己身边的事件人物, 同时又通过摄影媒介洞察无法接触到的生活与自然世界, 从而充实自己。以至于摄影教育的形式与目标出现了多元化。如有的摄影作品表现的是生活中欢乐的一面, 使人们欣赏之后可以愉悦身心, 获得愉快的心理享受;有的摄影作品是悲伤的画面, 表现生活中悲惨的一面,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作品, 了解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特别是对没有经历过人间苦涩的读者而言更是一部必读的佳作。摄影艺术的丰富表现内容和教育信息, 给受教者带来教育的多元性。其次摄影教育的生动性与实现素质教育的活泼性。无论是摄影作品中的视觉效果还是情感脉搏, 都应是丰富而生动的。摄影作品要想打动观众, 博得喝彩, 必须生动。既有生动的现实性又不失艺术的生动性。再次, 摄影教育的梦幻性与实现素质教育的启发性。不管摄影多么反映现实生活, 它毕竟是生活的再创造, 是高于生活的

参考文献

[1]张星男.《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第9-11页

[2]林群.《高校素质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5月

浅析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内涵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内涵

1煤炭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破解“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两个难题

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不是不发展、慢发展,不发展没有出路,慢发展给人让路,发展不足必然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生产经营从粗放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加快发展进而实现率先发展,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势而上,在挑战中赢得先机。

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不是乱发展、盲目发展,发展不当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长久以来,煤炭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粗放开采、就易避难、重厚弃薄、高产高耗、以物为本、事故频发的基础上。根本谈不上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后备资源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这种涸泽而渔式发展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野蛮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的发展模式,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煤炭企业永续发展惟一选择。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内容,开拓了发展的领域:既要速度快,也要质量好;既要经济效益,也要安全效益、环境效益;既要眼前发展,也要长远持续发展;既要快速发展,也要规范发展:既要提升物质水平,也要提高文明层次。煤炭企业要发展,必须创新举措,解决好发展“不足”和“不当”的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煤炭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做到“六个并重”

2.1重经济效益更重安全效益。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最突出体现,“带血”的经济效益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目前来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对中小煤矿整顿、对安全事故惩处的力度,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安全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部分煤炭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违禁违规违法生产行为屡禁不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实现科学发展,煤炭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理念,围绕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着力推进管理精细化、工序程序化、制度系统化和质量标准化,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基层和基础工作。立足提升职工素质,意识与技能并重,加强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培训,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打造本质安全职工,为安全生产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立足优化安全环境,要通过装备换人,系统减人,来实现提效保安的目标。推进采掘机械化、运输运转系统简单集约化、监测监控系统自动化,为生产创造稳定的安全环境。创新安全管理,要着力探索、构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以到位的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2.2着力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科学发展就要永续发展,当前的发展要服从于长远发展,今天的发展要为明天的发展“铺路”而不是“挖坑”,“端子孙饭碗,断子孙后路”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资源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珍惜现有资源,储备后备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树立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意识,立足煤炭的科学开采、经济开采和绿色开采,本着“技术合理、经济有效、充分回收”的原则,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通过优化采掘技术、提升装备水平,实现精益生产和效益开采。特别要探索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绿色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本部矿井服务年限。要把后备资源开发放在事关长远的战略位置,多渠道调研论证,积极寻找接续资源,特别要放开眼光,敢于打破地域限制,甚至是国别限制,不断走出去占有煤炭资源,加强资源储备,为企业永续发展持续增添动力。

2.3经济指标更要环境效益。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既抓经济效益,又不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是许多煤炭企业在和谐矿区建设方面的一大宝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实现了较大突破,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工艺、技术在煤炭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许多煤炭矿山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不上山目标,减少了矸石占地和污染,也降低了地表塌陷。另一方面,依托煤炭主业,不断发展下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煤矸发电、煤电制砖等新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煤炭企业主要废弃物——矸石的充分利用,即减少了污染,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煤炭采掘造成的塌陷治理方面,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等煤炭企业通过复垦和再利用,综合治理塌陷地300多亩,形成了集高效农业、餐饮旅游、汽车驾驶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和地企共建师范工程,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塌陷治理之路。在做好以上这些的同时,煤炭企业还必须做好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煤尘治理、噪音治理、防辐射等工作,为企业和所在区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4经济增量更要运行提质。无秩序管理、低层次运作、低效益经营、高风险发展都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科学发展既要量的积累,更要质的提升。要着重提升发展的风险意识、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实施经济运行风险评价,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开展修旧利废活动,持续提升企业增盈空间。要紧紧围绕煤炭做文章,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煤炭质量,优化煤炭品种与市场,生产市场需求强劲、盈利空间较好的煤炭品种,通过提高煤质来实现增收增效。要积极围绕企业主体工作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技术支撑和管理实践经验。实施人事、劳动、分配机制改革,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推动企业发展。

2.5立足主业也要做专非煤。增强煤炭企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煤矿企业必须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煤炭企业要立足煤炭主业优势,围绕煤炭主业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获取产业链条前后端和价值链条高端收益分配。特别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扶优放劣,集中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优势,发展有优势、有发展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非煤产品、企业和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非煤企业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为企业持续发展赢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女工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古诗词拓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