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统计局(推荐8篇)

国家统计局 篇1

2007年8月2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签署国家统计局第11号令《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自该办法实施之日起,国家统计局于1999年4月14日发布的第2号令《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即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令

第11号

《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7月23日国家统计局第7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

局长谢伏瞻

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保障政府统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规范统计调查证的颁发和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统计调查证是统计调查人员依法执行政府统计调查任务时证明其身份的有效证件。

持证人员依法进行政府统计调查活动时,应当主动向统计调查对象出示证件。

第三条统计调查证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格式,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总队印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颁发。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调查总队依照本办法建立统计调查证核发和管理制度。

第四条统计调查证可以颁发给下列人员: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聘用的调查人员;

(二)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聘用的调查人员;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中,直接执行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调查人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持工作证执行政府统计调查任务。

各项全国性普查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持普查员证或者普查指导员证依法执行普查任务。

第五条取得统计调查证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统计知识和调查技能。

第六条取得统计调查证,应当由本人填写登记表,经聘用单位或者本人所在单位审查,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总队核准,由聘用单位或者本人所在单位颁发。

第七条统计调查证应当标明下列内容:

(一)持证人姓名、性别、年龄;

(二)持证人照片;

(三)持证人所在单位或者聘用单位名称;

(四)发证机关、证件编号;

(五)发证日期、有效期限。

第八条持证人员的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和统计调查制度;

(二)依法开展统计调查,准确、及时完成统计调查任务;

(三)要求有关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准确、及时提供统计资料;

(四)审核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依法要求改正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持证人员对在政府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九条发证机关应当加强对持证人员的管理。

持证人员不再从事政府统计调查活动或者统计调查证有效期届满的,由发证机关收回统计调查证。

第十条持证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统计调查证,不得涂改、转借、故意毁损或者用作与政府统计调查无关的活动。

第十一条持证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批评教育,并可以收缴统计调查证。情节较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解除聘用合同,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一)将统计调查证转借他人使用的;

(二)利用统计调查证从事与政府统计调查无关的活动的;

(三)泄露调查对象统计调查资料的。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变造或者冒用统计调查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对非经营活动中发生前款违法行为的,还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活动中发生前款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还可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三倍但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还可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还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提请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第十三条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聘用的执行一次性统计调查任务的调查人员,可以颁发临时统计调查证。

临时统计调查证的颁发、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总队规定。

国家统计局 篇2

7月份工业利润降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有:

从产销看,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放缓。受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双双放缓。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增速比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比6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

从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降幅扩大。7月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4%,降幅比6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1%,降幅比6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因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少5124.6亿元,因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减少3761亿元,两者相抵,利润净减少1363.6亿元,比6月份多减少149.3亿元。

从利润构成看,投资收益下滑。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10.4亿元,增加额比6月份减少73.1亿元,对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国家统计局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统计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改进和完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规范林业及相关产业的口径、范围,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

二00八年二月一日

附件: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

(试行)

一、目的和作用

(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准确反映林业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林业及相关产业的指导和信息发布,促进林业及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增进国际对比与交流,建立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准确、全面、系统地界定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不仅可以规范林业行业统计行为,也为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状况提供了可能。本分类为我国林业建设、行业管理、国际交流和林业统计提供科学、统一的范围与定义。

二、范围

(一)本分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基础上,规定了我国林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适用于统计及政策管理中对林业及相关活动的分类。

(二)本分类规定的林业及相关产业是指依托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沙地资源,以获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为社会提供(也包括部分自产自用)林产品、湿地产品、沙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密切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三)林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

1、森林的培育与采伐活动;

2、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采集活动;

3、林业生产辅助服务;

4、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

5、林业生态服务;

6、林业专业技术服务;

7、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

8、木材加工及木制产品制造;

9、以木(竹、苇)为原料的浆、纸产品加工制造;

10、以竹、藤、棕、苇为原料的产品加工制造;

11、野生动物产品的加工制造;

12、以其他非木材林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制造;

13、林业其他相关活动。

三、分类原则

(一)同质性原则,同时兼顾林业部门管理的需要。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采用林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产业类别,即每一个产业类别的经济活动都按照其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料消耗和用途。或者劳务的服务对象、功能和服务方式的同一性或相近性进行归类。同时在产业层次划分时,要考虑林业部门管理的需要。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标准为基础。本分类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的小类行业为基本单元,根据林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小类行业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不同的林业及相关产业类别。所以,本分类也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补充分类。

四、分类方法

(一)本分类依据分类原则,将林业及相关产业划分为四层。

第一层根据林业活动对象与林业资源的直接关联程度,分为林业生产、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林业生产辅助服务和林业相关活动4个部分,用汉字数字一、二、三、四表示。

第二层根据林业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的特点。分为13个大类,用汉字数字(一)、(二)、……表示。

第三层依照林业活动性质的相近性、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的关系分为37个中类,用阿拉伯数字l、2、……表示。

第四层共有112个小类,它是第三层所包括的行业类别层。也是林业及相关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该层不设顺序号,每一小类的代码为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

(二)为了科学、完整、准确地反映分类的林业活动,本分类对部分内容作了特殊处理:

1、第四层有部分小类(行业类别)的活动只是部分属于林业或相关活动,在相应小类(行业类别)下设置了延伸层,共95个类别,即该类别中属于林业及相关产业活动的内容。延伸层不设代码和顺序号,在相应的类别前用横线“一”表示:

2、在第四层中,对于只有部分活动属于林业或相关活动的小类(行业类别),在相应类别备注栏中用字母“p”表示,并在说明栏中对这些行业中所包含的林业活动做了进一步界定和解释。

五、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表

注:1、备注栏中的“P”表示该行业类别仅有部分活动属于林业相关产业;

2、类别前加横线“一’’表示行业小类的延伸层,即该小类中属于林业及相关产业活动的内容;

3、根据我国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第一部分属于第一产业,第四部分属于第二产业,第二、三部分属于第三产业。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编制说明

一、《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制定背景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报告,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林业一系列的重大使命。林业活动领域由传统的森林资源培育、管理与利用,拓展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以森林培育和木材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林业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和以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野生动物驯养,林业生物产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以及林业绿色化学产品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而且,这些产业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每个产业中的经济活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经营形式和规模多样化:现行的林业统计中的产业分类难以对这些活动进行准确和全面的反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林业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涉及林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比较随之增加,这更需要一个既能准确、全面、系统反映我国现阶段林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状况,又能与国际分类相衔接的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制定,为界定、规范我国的林业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完善我国林业统计制度和开展林业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与编制过程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研究与编制,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国家统计局参加,并得到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部分省、自治区林业厅(森工集团),北京林业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

2005年课题立项,国家林业局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究;2006年提出《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初稿,召开了由国家林业局相关司局、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参加的3次座谈会,并到内蒙古、浙江、湖北等地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修订稿;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由龙江森工集团、吉林森工集团、甘肃省林业厅、福建省林业厅、山西省林业厅等7个单位的征求意见会,并按新分类选择案例县进行统计。2007年,与国家统计局就《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沟通与讨论,对《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2007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牵头,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大学等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召开评审会,通过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评委会一致认为项目研究在林业统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对于完善我国林业统计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编制方法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林业的界定,结合我国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将林业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依托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沙地资源,以获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为社会提供(也包括部分自产自用)林产品、湿地产品、沙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密切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为林业生产、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林业管理和林业相关活动4个部分,共13个大类、37个中类和112个小类,其中小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行业小类相一致,实现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衔接。

林业生产

(一)森林的培育与采伐活动;

(二)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采集活动;

(三)林业生产辅助服务;

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

(四)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

(五)林业生态服务;

林业管理

(六)林业专业技术服务;

(七)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

林业相关活动

(八)木材加工及木制产品制造;

(九)以木(竹、苇)为原料的浆、纸产品加

工制造:

(十)以竹、藤、棕、苇为原料的产品加工

制造:

(十一)野生动物产品的加工制造;

(十二)以其他非木材林产品为原料的

产品加工制造:

(十三)林业其他相关活动。

四、有关技术难点问题说明

(一)关于“林业相关活动”的范围确定

为了从产业链的角度观察林业活动,并进一步观察林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设置了“林业相关活动”分层。林业相关活动主要包括:林业产品加工制造活动、泥炭采掘与人工湿地建造活动。从产业链的角度确定林业产品加工制造活动的范围,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成本显著性标准”,即对于一种产品加工活动,若其产品生产成本中林业产品原料价值超过50%,则可认为该产品具有显著的林业产品属性,其生产活动属于林业相关活动;二是“原料的不可替代性标准”,即对于一种产品加工活动,尽管加工产品的原料构成中,林业产品原料的含量和价值不是主要的,但林业产品原料作为关键性原料,而且不可替代,则可认为该产品加工活动属于林业相关活动。

(二)关于行业小类的处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按照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但从林业及相关产业的角度观察,有些行业小类不是纯的林业及相关产业活动。为了在统计和管理中准确区分不属于林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动,我们在《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中对不是纯林业活动的小类行业进行了标记,在相应的小类行业的备注栏中用字母“p”表示。在说明栏中对这些行业中的林业及相关产业活动做了进一步解释,并在这些行业小类下增设了延伸层,用以反映需单独观察的林业及相关产业活动。

(三)关于林业生态服务的确定

森林具有游憩休闲、固碳、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在确定林业及相关产业时。有关方面提出森林的生态服务全面纳入林业及相关产业。我们认为,上述森林生态服务,一类是已形成产业活动,如森林游憩、保持水土、固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我们已纳入分类并分别在相应产业中单独反映;另一类是还没有形成产业活动。也不具备进行统计的条件,但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将其纳入分类,但不单独反映,而是整体并入其他自然保护小类下的延伸层(其他林业生态服务与自然保护)中。

(四)关于统计与核算问题的处理

竞职国家统计局副处长演讲 篇4

竞职国家统计局副处长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创造这次展示的机会;感谢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我1964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哈尔滨市城调队、哈尔滨市统计局、哈尔滨市企调队、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工作过。

先后于、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企调系统优秀公务员;20被市统计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哈尔滨调查队先进个人、同时被推选为国家统计局先进个人;被市统计局机关党委评为党风廉政先进个人。

入党多年来,自己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组织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得到队内同志一致好评。

特别是近年来,在队领导的指导下,先后与市委市政府纠风办、市旅游局等部门沟通合作,完成一系列专项调查任务,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大量的调查依据。在大型调查中,具体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此外,完成国家和省队布置的各项专项调查任务,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先后组织系列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撰写的调查报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分别被市领导批示,同时获得全省企调系统优秀分析报告,并被多家新闻媒体全文刊登。

203月,哈尔滨调查队刚刚组建,根据工作需要,我从企调队办公室调到刚组建的哈尔滨调查队办公室做基础工作。凭借着多年在办公室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肯干的作风,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工作有了新的起色。除了完成必要的工作外,还有很多临时性工作等待着去完成。我能很好的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始终踏踏实实、默默奉献着。年、20上半年我负责的政务信息工作无论是报送的篇数还是采用率均名列总队前茅。年下半年完成全队档案的归档立卷工作。

“绿叶无悔的扑向大地,是对泥土滋养的报答。在此,我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与我同舟共济、朝夕相处的同事对我的帮助和信任。您们的关心和帮助是我最大的财富。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副处长。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个职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在调查队工作时间较长,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进入调查队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各处室的工作情况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为做好工作打下了一个较好基础。二是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在工作的组织协调上具有较强能力;在交流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三是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上三个方面的优势,使我有信心和决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笨鸟先飞,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做到“以为争位,以位促为”。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成绩和荣誉已属于过去,未来离不开您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与理解。相信我,给我一个舞台,我会还您一份精彩。

谢谢大家!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五

考核材料

一、工作简历

该同志出生于1964年3月,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1987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哈尔滨市城调队、哈尔滨市统计局、哈尔滨市企调队、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工作过。19任副主任科员、任主任科员,至今已六年。

二、主要业绩

该同志入党多年来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上要求进步,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自己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并在学习中掌握其精髓,把理论知识践行到实际工作之中。

近年来,该同志先后与市委市政府纠风办、市委改善办、市旅游局等部门沟通合作,完成一系列专项调查任务,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大量的调查依据。特别是在大型调查中,具体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完成国家和省队布置的各项专项调查任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先后组织实施了《我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调查》、《企业家应对入世挑战调查》、《百户企业家心态调查》、《百户外商企业来哈投资情况调查》《哈市农民工务工情况》、《重点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等系列调查并撰写系列调研报告。撰写的调查报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分别被四位市领导批示,同时该文章获得全省企调系统分析报告一等奖,被市直机关工委编辑成书。《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系列调查报告》被副省长批示,被评为全市统计分析一等奖。《应对入世专项调查系列报告》在《中国信息报》全文刊登。

2007年3月,哈尔滨调查队刚刚组建,根据工作需要,该同志从原企调队办公室负责人调到刚组建的哈尔滨调查队办公室做基础工作。凭借着多年在办公室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肯干的作风,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她除了完成文秘工作外,还完成很多临时性工作。很好的完成了工作角色的转换,始终踏踏实实、默默奉献着,得到同志们的一致好评。2007、2008上半年该同志负责的政务信息工作无论是报送的篇数还是采用率均名列总队前茅。2008年下半年完成全队档案的归档立卷工作。

20、年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企调系统优秀公务员;2006年被市统计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先进个人;2008年被市统计局机关党委评为党风廉政先进个人。

三、综合评议

该同志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工作较为突出,得到了全队同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

鉴于该同志任职以来的工作表现,通过民主推荐及对该同志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考核,经2008年11月28日队会议研究,认为该同志具备提任副处长的实际能力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现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国家统计局马振堂局长发言 篇5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科学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谋划水利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开展水利普查是促进我国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我国江河湖泊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水利发展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水信息资料不全面、不系统、不准确的问题比较突出。

普查是国家获取重大国情国力信息的重要统计方法。开展全国水利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水利行业发展状况,获得大量宝贵的基础数据,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有效填补我国相关统计空白,全面提高我国水利统计工作水平,有力促进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开展水利普查,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各方参与,对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地做好水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调查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和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水利普查方案的各项要求,统筹安排,分工协作,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水利普查工作。

凡属于水利普查范围内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经济社会取用水户,都要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填写、按时报送普查数据。各级统计机构要协助水利普查机构做好水利普查的执法检查工作,坚决查处普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普查工作秩序,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三、积极参与,全力配合,认真做好水利普查工作

各级统计机构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各地水利普查机构的具体安排,积极参与,全力配合,认真做好水利普查的相关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工作。要按照有关要求,安排专门力量参与本地区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在普查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要借鉴近年来统计部门组织开展相关普查的工作经验,协助做好本地区水利普查工作。

二是配合做好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工作。水利普查对象复杂,清查登记内容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级统计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工作。

三是积极提供水利普查需要的相关基础性统计资料。通过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和常规统计调查,统计部门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性统计数据。各级统计机构要依据统计法及相关规定,积极做好水利普查所需经济社会等方面基础性统计资料的提供工作。

国家统计局 篇6

随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在跑道尽头停歇,为期一周的“根在基层 走进一线”国家统计局青海民和调查队调研实践活动也画上了句号。

在这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我们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四个不同部门的八名青年人,与最基层的统计工作者一起进厂房、入农户、下地头,深入了解并亲身体会到基层统计人工作的艰辛、内心的坚强、信念的坚守。在这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我感到自己的内心被点点滴滴的小事充实着、震撼着、感动着,现在满心都是沉甸甸的收获,但真要把内心的感受形成文字,却又一时理不出个头绪,只能把这一桩桩小事一一述说。

点滴青海印象

印象中的青海是个神秘而苍凉的地方,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未到青海时,脑海中描绘出的青海图景,就如海子在诗《七月不远》中所写到的“青海湖暮色苍茫的水面,一切如在眼前”,伴着草场、蜂箱、马匹、野花、鸟群,宛若天堂。

真正到了青海,才觉得那一切同我想象中的映像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青海真的是大美!那种博大而纯净的美,荡涤着我的心灵。不同是,青海并不是一幅让人远远观望、欣赏的冰冷画卷,她的包容让一切都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鲜活、那样有人情味。

首先,青海的地名就很有人情味,平安、乐都、同仁、同德、共和……纵使从来没有到过这些地方,单凭名字也会让人觉得亲切,而心生好感。

青海的小吃――酿皮,也别具特色。由于飞机延误,当我们抵达西宁,真正坐在桌边享用在青海的第一餐时,早已是饥肠辘辘。这时,一碗其貌不扬、口感独特、韧性十足的酿皮,给我们空空如也的肠胃带来了大大的满足。难道这么容易就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青海的花儿,名不虚传。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花儿对于青海人来说是深入骨髓的、是与生俱来的、是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片段中的。不论是谁,不论在哪儿,田间、山野、路途,只要空闲下来,都会唱起那悠扬的曲调。

青海的人民特别质朴。犹记得,那天我们历经海拔从 1600米到3400米再返回1500米的“过山车”,颠簸了一百多公里的盘山路,来到官亭镇前进村开展农产量调查。碰巧看到几户人家的主妇凑在一起,坐在自家院门外的空地上,边唠家常边绣鞋垫,我们便走近前,跟她们攀谈起来。这时,一个老奶奶拉住我的手臂,边说边比划,边把我拽向她坐的地方。刚开始我还以为老奶奶是想跟我近距离地说说话,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她觉得我们是大老远来的客人,所以一定要把凳子让给我坐,而自己坐在地上。面对八十多岁老奶奶的盛情,我连忙推辞,并席地而坐,但是心里却觉得暖融融的,就好像回到家、看见自己的奶奶一样。

早饭与吃苦耐劳

初到民和,民和调查队的王先正队长对待我们这些青年人,就像是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吃早饭的时候,反复叮嘱我们“早饭一定要吃好”,我们笑称王队长深谙养生学。王队长却笑笑说,也不完全是为了啥养生,因为搞农村农业统计很多年了,走村串巷、到田间地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有时候抽样到的农户或者地块极其偏远,一大早就出发,翻山越岭走上一整天才到达的情况也很多见,由于要随身携带统计表、测量工具、送给农户的.小礼物等很多物品,还要便于行走,于是自己的干粮就被压缩了又压缩,精简了又精简,到头来往往是一顿早饭支撑一整天。听了王队长一席话,我在心里默默总结出了统计人的一大特点――吃苦耐劳。

两粒麦穗与严谨

本次调研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地了解并亲身体验农产量调查的操作过程。我们调研团员与当地辅助调研员及农户们一起,实地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地块的估产,并利用计算机程序亲手操作了排队抽样过程,之后再次返回到田间地头进行抽样标记及实割实测工作。

实地采集到小麦样本后,有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数麦粒。我们几名调研团员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分配到所采集样方中的一些小麦,共同完成一个样方的麦粒清点工作。操作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需要清点每个人分配到的小麦有多少株穗头,并把每个人统计到的穗头数量加和在一起,得出这个样方的穗头总数。之后,要想办法让麦粒脱离秸秆,并清点出每个人分配到的麦粒数究竟有多少,再次加和,得出这个样方的麦粒总数。

但就是这个并不复杂的操作流程,在实地执行时也有不少讲究。例如:那些青色的、麦粒极少的未成熟穗头不能算在内;清点麦粒时,不能仅仅根据麦粒的生长规律去计算每个穗头的麦粒数量,为尽可能的精确,要让麦粒与秸秆分离,再进行清点;清点完毕之后,每个样方的麦粒独立收纳在一个小口袋里,并且要标明采集时间、地块名称等信息,存放在专门的仓库里,以备复核;而那些不起眼的秸秆、谷壳也是不能简单丢弃的,同样要归集收纳起来。

国家统计局 篇7

2010年第3号

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第17号令) 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 (第六批) 》、《电力变压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通风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修订) , 现予公告。

《电力变压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通风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2010年11月1日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 可延迟至2011年11月1日前加施能效标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修订) 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2004年71号公告中《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同时废止。

文明国家与政党国家 篇8

随着西学与西制东渐,一批批有识之士竞相搬用西学概念与西制经验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以此建构未来中国之想象,但伴随着这些不可不谓真诚之努力的是,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被逐渐忽略、否定以至遗忘。虽然,在清末民初,梁启超和严复有回归传统、重新体认中华文明优越性之语,在五四运动后期,梁漱溟、杜亚泉及张君劢等人有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发皇儒家道统之举,但在此后汹涌而来的政治大潮之中,学习与模仿西方之诸种挫败与紊乱所折射而出的重新认识和阐发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必要,却显得越来越没有必要了。

然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出一条令世人为之惊讶且又困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虽因中西物质实力对比的变化而感到些许自信,但对经济发展重构原有社会和精神氛围所导致的棘手问题和困境充满不安与忧惧,而且亦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讨论揭示出的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以及这些特性所具有的潜在与长远的意义把握不清。不过,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源自西方历史经验和西学的社会科学概念、范畴和原理在解释内涵着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中国崛起上已经捉襟见肘,而且中国在未来也绝对不会轻易地“融入”或“被融入”以欧美模式为预设并为欧美国家主导的所谓“文明世界”。

中国崛起以及围绕着“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展开的讨论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摆脱种种西学定见所制造的“主义话语”,心平气和地寻找、发现、阐释乃至重新承认仍旧存留于我们之中,但并未被言明的历史延续性。可以想见,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的顺利发展必将与我们对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深刻自觉息息相关,而且我们的智慧、自信和力量也必将来自于对自身本质的深切把握。

何谓文明国家?

人们已经惯用“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个术语来指称现代中国,而且现代中国作为自欧洲近代以来形成的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之重要一员,确实呈现出民族国家的形态,但是单纯运用民族国家的概念,又难以解释现代中国的历史来源、族裔复杂性和幅员版图等因素。尤其,当人们观察到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数千年而不断之中华文明的延续,历经外患内乱而终为浑然一统之共同体的新生时,源自于近代欧洲战争与分裂经验的民族国家叙事,遂失去解释的效力。

尽管现代中国的确具有某些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它的独特文明根底、悠久历史和文明延续性,让其超越了民族国家,成为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现代中国不仅是现代国际体系中一个主权国家,而且还代表了一个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互鼎立的中华文明体,拥有着与其他两大文明在某些方面相互共通但又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礼法制度和文明理想。现代中国之所以是一个文明国家,在于它继承了传统中国(天下体系)的遗产,又没有像其他传统国家那样,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裂变与消亡。传统中国之特性,以另外一种形态和必然性延续至现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的前提,便是理解传统中国。

在传统中国,政统与道统合一,政权通过儒家思想与礼教来治理社会、维护自身之正统性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同时儒家思想与礼教又依赖政权的庇护保证自身的贯彻与传承。政统护持道统,道统支撑政统。以儒家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便在政道合一的王权和朝贡体系的扩张之中,从中原传播开来,远至东亚。

在传统中国,虽有皇权在上,但政治治理的基本形式是精英政治。经受儒家经典教育的士大夫统治团体构成政统与道统的结合体,不仅担当治国理政的责任,而且还传承文明,保证社会的教化和伦理水准。士大夫是传统中国的中坚力量,中华文明体的维系最终是依靠这一群体。尽管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士大夫传统从制度上中断,但士大夫的精神却为后代社会精英所继承。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历经万险,转型为现代中国,便有赖于那些一代代具有身系天下大任的士大夫精神的政治精英。

大一统中央皇权有两个制度基础支撑,其一是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其二是以天下观念为基础的朝贡体系。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于秦代形成,其后虽有分封制和诸侯鼎立之重现,但在分合之中,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大势。对秦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和政权来说,谋求巩固或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都是重要的任务,而且它作为一种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地缘政治传统,仍旧约束着我们的政治选择。

在天下观念的引导之下,传统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通过朝贡体系构成了一个天下秩序。天下秩序虽以传统中国的文明优越感和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但它的理想却是“王天下”、“太平世界”、“天下大同”,而且虽然天下秩序具有等级性,但它却是开放的、包容的。朝贡体系的存在维持了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通过朝贡体系在东亚的传播,深深影响了东亚国家的语言文字、文化思想和政教礼俗,以至于这些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当它们力求通过去中国化来塑造民族特性时,陷入了截断历史起源、自我认知紊乱的局面。

传统中国自立于世界,数千年不倒,正是由于其内在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文明主义因素之传承,一如梁启超所说的“国性”(语言、文字、思想、宗教、习俗依次衍为礼文法律——“《大中华》发刊词”),只要“国性”存在,国家就会存在。传统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体,更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文明体。传统中国在近代与西方的遭遇,超出了经济、政治或军事意义,成为一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由此,传统中国面临的任务比一般意义的民族国家更为艰巨,它所要做的不仅是谋求自立,而且还要进行文明的转型和更新。

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破传统中国“自成一体”的格局,强行将中国拉入“列国并立”时代。为了适应西方列强裹挟而来的民族国家潮流,聚集民力和资源进行现代国家建设,不少有识之士力图在人民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国塑造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这些努力仍旧不得不服从文明国家的现状。辛亥革命打着反满的汉民族主义旗号,但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便转而提出五族共和。其后,毛泽东提出“各族人民大团结”,也是力求适应文明国家这一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传统中国留下的文明国家遗产。无论是从政统道统合一的基本结构和精英政治传统,还是超越于种族民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和中央集权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传统中国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因而,文明国家的这一事实,要求我们重新理解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历史进程,也同样要求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来筹划现代中国的未来发展。

政党国家的兴起

传统中国在近代面临的危机是全盘性的,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无不遭遇重大挑战和质疑。当满清统治者有所悔悟,于1901年开始全面推进改革之时,他已经没有足够的中央权力和国家权威来掌控改革进程,遂在日益高涨的立宪运动中丧失主动权,最终在南方革命起义的打击之下,被赶下政治舞台。然而,中华民国几乎是在一次军事政变和强人的政治交易之中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的运转并未有深刻地改变,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政治系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系统完全脱节,中华民国不仅不能重建中央权力、整合社会秩序,反而在肮脏的党争和政治丑剧之中,让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民国政府甚至不如晚清政府更有权威、更感习惯可靠。

中华民国的政治试验虽未缓解中国危机,但极为明确地凸显出解决中国危机的关键在于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通过建立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强大中央政权,推动中华文明体的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非要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动员大众力量参与革命,进以清除帝国主义和军阀不可。

马基雅维利曾在《君主论》中塑造过一个倡导新体制、新秩序,从民众之中获取力量,进而凝聚民众意志、打倒反动势力,以结束分裂状态、建立统一国家的新君主形象。葛兰西认为,现代君主就是政党,“通过它,那个得到承认并在行动之中多多少少得到维护的集体意志开始凝聚成形。”(《现代君主论》)自清末民初,中国就已进入政党政治的时代,但能够成为马基雅维里和葛兰西所说的“现代君主”、重整中华文明体的政党还不存在。即便是对于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孙中山也充满了失望之情,“……革命事业并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党之本身不巩固之缘故……党中的党员,均不遵守党中命令,各自为政,既没有盲从一致信服的旧道德,也没有活跃于自由中的新思想……。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决心重建向其本人宣誓、效忠的中华革命党,以此打造思想和行动统一的革命党,再度兴起革命,但此举招致往日同志的反目、离弃,并未真正实现。

真正在中国开创政党建国进程的事件,是1924年的国民党改组。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国民党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进行改造,健全组织、纪律,强化对党员进行三民主义教育,使之成为“能宣传主义、运动群众、组织政治之革命的人才”,而且运用政党来动员群众参与革命运动,进而夺取政权,并使党成为“掌权之中枢”。重要的是,在此次改组之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政党建国的设想:“以党建国”,“先由党造出一个国家来”,“将党放在国上”,用“本党的主义治国”。一时间,在各种党报党刊和党人口中,充斥了“一切权力属于党”、“党国”、“党军”、“党化”等名词(《党员、党权与党争》,王奇生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黄埔军校的诞生,则为政党建国增添了一个利器,近代中国从此出现了一支服从政党领导、为主义而奋斗的现代军队。政党构想建国规划,通过吸收精英、宣传主义、动员大众来凝聚意志和力量,运用掌握在政党手中的军队,来扫清阻挡创建现代国家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适应了中华文明体在转型过程中对领导力量和权威的需要。

然而,国民党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一支如苏俄共产党或后来中国共产党那样的革命政党。在国共合作破裂与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曾一度陷入党内分裂与组织涣散的状态之中,而且反共立场使其对工农运动感到恐惧,尽管党员人数大幅增加,但其中工农成分却急剧减少,阶级基础进而转向农村地主阶级、城市资产阶级、买办、官僚和各类投机分子,其动员工农大众的功能日益弱化,革命性逐渐消退。国民党在南京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蒋介石仍旧不重视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相比于党组织,他更喜欢依靠军队,并想通过建立以军权为基础的个人独裁替代党本身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而且,在内部关于自身阶级基础的争论中,国民党左派提出应该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但强调国民党应该代表全民利益的声音却占据主流,即除工农之外,还应该代表地主、资本家、买办等革命对象的利益。国民党不敢明确自身阶级基础的模棱两可,固然有作为执政党的无奈,但搞全民党的后果便是国民党为那些强势地主、资本家和买办左右、利用,工农小资产阶级被弃之于外。国民党成为一个丧失革命斗争意识、腐化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在与充满活力朝气的共产党的斗争中,被民众厌恶、抛弃。

尽管国民党没有学到苏俄共产党之精义,未能成功地以党建国,徒有党治国家之名,但以党建国,通过政党国家(party state)来重建社会、经济和道德伦理的需要,仍然存在。1930年代民国政治学之中有关“民治和集权”的争论反映了这一点。与今日学界相比,民国学者反而能够摆脱各类意识形态之影响,对中国问题有更为切近、清醒的把握。一大批留学于欧美,熟谙西方政治制度和理论的法政学者, 如陈之迈、杨幼炯、蒋廷黼、萨孟武等,都敏锐地认识到当下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建设现代国家,而建国事业的担纲者非一强有力之政党莫属,进而研究以党治国之要义,提出党治理论,把国家主义、党治主义甚至一党专政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王向明著《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国民党最终失败了,不过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体现代转型的内在必然性,开启了创建政党国家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对这一进程的深入推进。

在国共各自代表的不同政党国家前途的竞争之中,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就以党建国来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在严酷斗争中历练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和坚定理想信仰的革命政党,而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苏俄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和组织路线,除立足工人阶级之外,还通过土地革命将清末民初以来历次革命都忽略的广大农民群众动员与组织起来,为革命运动注入巨大能量,它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辨别敌友,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盟友拉入统一战线之中。旧中国一盘散沙,若要推动中华文明体的现代转型,就需要将民众组织和动员起来,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文明体赋予了新的形式,为它的现代转型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新国家的领导力量,除了它是国家缔造者之外,还在于现代化需要运用强大中央权力和国家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工业化,以及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体转型的历史演进之中,并给中华文明体带来新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与文明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者,合乎革命的历史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化的需要。建国初期,为了促进政权稳固、国民经济恢复以至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进行了广泛拓展,建立起政党领导国家、国家控制社会的政党国家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凝聚、集中权力,以调控资源、动员民众,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绩,除了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路线调整之外,主要是因为政党国家体制有效地保证了执政队伍的活力、政策稳定、行政高效和安定政治环境,而且不少中共党员干部仍然存留革命年代的出色德性以及儒家政治传统的仁政理念和民本主义,源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新德性和儒家政治传统的老德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中立性。

近代中国的任何革命思潮和运动都产生于、并将复归于中华文明体之现代转型这个历史大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也不例外。百余年来,中华文明体之一代代优秀分子,从体制内儒家士人、体制外革命者到共产主义政党,莫不以焦灼心态力求中国以超常速度迎头赶上乃至超越西方文明,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跃进”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华文明体自我更新生命力之体现,尽管其中有惨痛经验。然而,从中华文明体大转型的视野来看,尽管西方列强首次以武力打击中国的鸦片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中华民族深受列强欺凌的历程也已成为历史,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成就令西人侧目,但中华文明体仍旧尚未走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扩张与支配之势带来的大危机,无论这个危机是由以暴力为手段的老殖民主义所表现,还是由以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等隐蔽形式为手段的新殖民主义所表现。在同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竞争之中,中华文明仍旧处在相对劣势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不仅肩负让中国成为经济大国的责任,而且还理应立足于文明国家的视野,在中华文明体自近代以来遭遇危机的进程中,肩负扭转东西方文明之对比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目前和未来,对于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复兴,政党国家的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体的存在有赖于大一统国家的存在,而大一统国家的存在又有赖于国家统一和强有力中央权力的存在。就目前来看,政党国家体制是国家统一和中央权力的基本保证。从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调节全局与局部关系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制发挥着重要的“统合体制”作用,党的组织机制能够在政府体系之外,有效地保证政令统一、维护国家团结。根据前苏联和东欧地区改革的教训,政党国家体制崩塌之时,便是统一国家解体之时,盲目推行政治民主化,带来的可能并不是有效运转的民主治理,而是发展停滞、社会分裂和族群争斗。政党国家体制并非不存在问题,但需要以人类本性之有限性为指南,在人类社会可以改善的固有限度之内,寻找解决政党国家体制之痼疾的方案。西式政治民主化的隐含前提是民族国家,而现代中国是一个有着多元民族和文化和谐相处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将西式民族民主国家(nationalist democratic state)的方案作为政治方向,其潜在后果便是中华文明体的消亡。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发达政治文明,固然在现代转型中曾面临重重困难,但其中蕴含的智慧,绝非可用“封建”、“专制”等预设了进化论史观和现代优越感的词语轻易否定。政党国家体制在今日的一些问题,当可回溯中国历代政治之传统经验,并借鉴西方政治智慧,在现代的、中国的政治处境中加以转化而采用。

中华文明体的核心是儒家文明,政党国家在运用儒家思想应对时下之问题,应对西方文明之挑战,重建中国社会之道德价值与精神信仰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两年席卷欧美、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以资本主义和现代自由民主制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现代自由民主制的基础是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在将国家目标定位于满足以个人安乐为核心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之时,公民责任和公共道德被忽视,在无节制的开放与自由之中,资本追逐利润的冲动被无限纵容。相比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在很多方面可以节制资本主义的弊端。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学说不同,儒家的生活理想是伦理本位的,它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责任和“义利之辨”,将君子、大人等道德理想作为人生的目的,从而能够为被市场经济构建的社会提供相应的道德学说。然而,在复兴儒家传统之努力中,有不少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主义“儒化”方案,他们不仅无视当下的现代性之确凿不移处境,而且也幼稚地从儒家教旨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正当性,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激进主义,殊不知儒家传统之复兴终究当以有益于当下社会为要。政党国家需要在各种思潮的纷争之中,明辨是非、利害,掌握推动自身改善和社会改善的主导权。

现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但这不意味着现代中国人就可以仰赖历史遗产无所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也在全球扩展,由此西方文明的危机已经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所有拥抱现代性之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危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中遭遇的问题,虽有历史、体制和发展方式的特殊原因,但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未来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西方,而是如何主动地从文明国家的视野出发,对现代性之利弊有清醒认识,从而确认那些优良的人类价值,并根据这些价值本身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体制。为现代中国重建价值体系,这一问题虽早在五四运动就已提出,然而至今尚未完成,而这一任务可以由政党国家来担当。只有当现代中国不仅仅拥有经济增长,还拥有建立于自身习俗和自我认同之上,足以令人称道的优良生活和礼法制度之时,人们方可说中华文明方才走出西方文明挑战所致的大危机,完成中华文明体之大转型。政党国家在未来30年的重大任务,就是如何对文明国家有自觉的意识,从文明国家传统之中汲取可待转化的资源,构建全新的现代中国。

上一篇:加班申请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