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受(精选13篇)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技能的训练。自从新课标实施以后,课本增加了许多实验教学内容,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所以这次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影响最大、改变最多的那也就是实验教学这一块了。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又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 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各种新鲜事物富于幻想、好问、好学, 但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直接兴趣”挂钩, 当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知识时, 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启发并稳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改变或增设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 (如表演物理魔术等) , 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的心理特征, 用趣味实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动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艺术、专业知识等保持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开启心窍。
二、情感激励, 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实施情感激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有意识地控制教学环节, 增强学习动力。教会学生用心去体验、学习、生活, 认识物理科学知识。物理学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 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学生的发展, 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既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 学生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探索, 并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让学生“亲其师”后“信其道”,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创设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与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交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围绕物理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充分发扬民主, 吸引学生参与,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智慧闸门, 促使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初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物理实验或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构建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 我们对孩子所能做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作为教师,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 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 并合理分析错误的原因, 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本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 发展他们的物理学科才能。
五、转变角色,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在新课程教学中,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而是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 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支持和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当然,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六、与时俱进, 让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传统教学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性成果,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师生的感官得到延伸, 能将课堂教学空间扩大, 使课堂上传递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生动, 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遇。
例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学生虽然动手做了实验, 但由于实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且物像变化较多, 物距和像距变化规律较复杂, 因此这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为突破难点,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Flash动画实验,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 同时显示了像大小的变化情况和像的位置变化情况, 从而得出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 (还可总结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的结论。对于两个特殊点 (即一倍焦距处和两倍焦距处) , 可用不同的颜色加以特别说明。通过这样的画面, 化静为动, 使得在黑板上难以展示的事物变得清晰可见,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 创新 兴趣 善思 质疑 效率 规范过程 化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材的设计更是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诸如“生活启示”“请你尝试”“交流讨论”等,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动力。面对新的挑战,化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作为一线教师,我根据实践经验拟订了几条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甚佳。
一、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初始阶段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进行新课教学,有人觉得多问学生几个问题,教学设计多样化那是课改,而讲课思路和方式还习惯于原来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很少思考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讲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视教学为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但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甚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其次,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实验教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丧失。
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转变实验理念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像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逸散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实验、质疑、求真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怎样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课标,新理念”指导我们要人人参与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有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观,通过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下面我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物理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非常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且把这些实验安排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之中穿插进行,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亲历一些探究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案例1:光的衍射现象由于条件限止很难做出来,我就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边做实验,边思考探究。等学生做完了实验后我就提问。师:在红色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在红色纸上打着从大到小的小孔。
师:透过小孔,观察距离小孔2米左右的单色点光源,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透过孔径较大的孔,只看到一个圆的亮点。而透过孔径较小的孔,在孔的周围看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光通过孔径很小的孔时,光离开直线路径,发生衍射现象,证明刚才的推理 是正确的。
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了解物理知识,这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的思考、研究的源头,从而获取物理思想的营养,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多思多动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案例2: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一实验,在做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就是思考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测定重力加速度。第二天,四个组的同学讨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推选出组长上台讲解自己组两个最好的设计方案,学生们情绪高涨,各种方案纷涌而出,有的学生通过单摆来测定,有的通过G=mg 来测定,有的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物体下落时所拖动的纸带来测定,有的通过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用光电门测出物体通过某两点速度来测定,有的用电学原理来测定等等,学生们讲解得非常认真。然后我要求学生对刚才提出的每个设计方案讲出优点、缺点、可行性、正确性等等,让学生在多种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评析:人人都有创造力,但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凤毛麟角,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了萌芽中。传统教学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教学的目的,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而新课程则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还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心和惊讶感,对科学创造和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能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那么你的课堂就是灵动与夯实相结合的课堂。
二、注重情感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新教材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要求培养学生大胆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案例3:在证明光的波动性的物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有名的“泊松亮斑”的历史故事,我就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经学生讨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
师:著名的数学家泊松根据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圆板阴影的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企图驳倒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与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反复实验发现圆板中心确有一个亮斑。反过来泊松亮斑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请同 学们想一想: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理论和实验各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在这个故事中理论起了指导作用,实验起到了检验理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师:我们还应该向菲涅耳等科学家学习什么?
生:这些科学家思想大胆,敢于提出新的理论,有坚定的自信心,并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去验证理论的可行性。这些好品质、好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
评析: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的体验科学家当时的心情,迫不及待的与科学家对话,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过往岁月相遇,那么这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灵动。才能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操,提高科学素质。
三、注重方法教育,训练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历来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落实上,采取平缓过渡,分段推进的原则,化解、分散知识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妄想一步到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新教材对“极限思想”内容的渗透,课文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极限”这一概念,而用“微元法”代替,但也渗透了这一内容,从第一章第三节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开始,经历了推导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和第二册中如何利用图像求变力做功和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种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真实状况的思维方式多次在教材中出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问题处理的方法。
评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比单纯教给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可能忘掉,可能老化,也可能并不直接用到,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却可以终身受益。因此,寓科学方法教育于每一教学活动中,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履行物理教师职责的需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夯实精神。
四、强调物理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新教材每一章都有前言,有物理学家的一段话和这一章内容的概况。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富有哲理,回味无穷,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内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用物理原理分析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体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2010年高考理综选择15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A.电工穿绝缘衣是否比穿金属衣安全。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C.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是否会被电死。D.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此题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去分析判断。
评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是不注意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死做题的话,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就只能猜答案了。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的练习常常是针对理想化模型而设计的,学生学习物理就是学习一些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学生始终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大世界联系起来,所以会出现让学生测一个灯泡的体积,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而新课标则要求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物理学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面对的世界,走进学生认为高深莫测的高新技术。雨后彩虹、日全食现象、汽车追尾事件、我国在上海建造磁悬浮列车、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等等,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由物理现象组成的世界的时候,他才会对学习物理知识和利用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灵动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意思是说,习作教学要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的东西要真实可信。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是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大问题: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新课标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特有的心理,能力,性格等特征,作文的个性实质是作者心理个性的真实自然的投射。我认为,文章要感动别人,折服别人,首先要“真”,也就是经过心灵的过滤与发酵而酿制出的个性之酒,做心灵的主人,个性就会在文章中飞扬。新大纲要求:“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作文教学是最适合发展、展示学生个性的领域。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真情写作,个性流露是作文优劣的评价依据。”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创设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拨响学生心灵个性化的“琴弦”,演奏出一曲曲美妙富有创造力的“乐章”来,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开诚与和谐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一篇个性化强的文章呢?
一、留心观察,挖掘生活的原汁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都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学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需要一颗对生活易感的心,要深切地感受生活,捕捉来自生活的灵感。平时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有感动人心的东西可寻,它们是散落在生活中的珍珠,慧眼人把它们一粒粒采撷起来,联结成串,逐成最具个性的项链。“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只有拨动心弦才写出动人的作品,只要用心去感受,一个简单的“圆”也能悟出许多人生的真谛。只要睁开心灵的眼睛,你眼中的世界定会与众不同,你笔下的文章定会个性飞扬。
二、善用鼓励,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知识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写作兴趣是引起写作动机推动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考虑“写什么”“怎么写”,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乐于写,写得好”,有效而合理地点击到学生兴奋的关键点上,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要过分地吹毛求疵,应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作一番反思,不要因为其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发挥,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因此自然而然地淡化,更谈不上是创新。作文的批改应该尽量发现当中的“亮点”,充分肯定其积极因素,或是鲜明醒目的标题材制作,或是赏心悦目的文面设置,或是新颖深刻的结构布局等等。在激励鼓励当中,学生得到了肯定,有成就感,自然就乐于写作,勤于写作,把写作当作了呈现自己生命光彩的快乐之旅。
当然,也并不能只是单纯“表扬”,以欣赏优点,激励扬为主,以指点错误、提出意见为辅,指出不足要具体,提出建议要婉转,要尊重他人的个性,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从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认识差距、缩小差距,才能在放开手脚、尽情去想、潇洒去写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三是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方法要多样。由于教师批改整个班级的文章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等到反馈时学生早已过了创作的思维高潮,因此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改变教师全面批改的现状,使用更多样化的评改方法,如好友评改、小组评改、教师面批、班级写作当堂评改、教师全面讲评等多种方法。还要改变教师作为学生文章第一读者的做法,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作文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注重作文的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总结和提高阶段,其目的是对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引导到规律上来认识,以便帮助他们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讲评课的,如果教师掌握恰当的方法,能够使作文讲评课充分发挥出作用。讲评课可采用多种方法,如综合讲评,这是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它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概括分析。讲评中可将作文分为三个档次:好、较好、一般,然后对每一位学生作的作文都逐一进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缺点。讲评采用对比的方法,为学生确定学习的榜样;还选取出一篇优秀作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典型指导一般。为适应学生的特点,佳作需用投影片或讲义的形式,便于学生阅读;还可挑选出作文中有普遍性的病句等,让学生集体分析修改。同时注意在讲评中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哪怕他的作文中在某个细小的方面有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也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很好的修改,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得出以下体会: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质疑,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释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辩错环节,教师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一、对教师作用及学生地位的思考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学生探究性活动, 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问题, 甚至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 提出合理猜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
例如,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当学生猜想后, 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时, 有的学生只选钩码, 也有的选择弹簧测力计和钩码, 这时我们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 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然后让他们分组探究。
2012年南京市的一道中考题:有的同学按现有的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 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 结论具有偶然性
很多同学选D, 而正确答案为B。这道题成为试卷中失分最严重的实验探究题。其实这跟平时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便于测量力臂, 实验时都是让学生两边挂钩码, 这样即使学生再做多次实验, 也总是会得出以上的结论。如果没有教师、教材的“刻意”安排, 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一拉、测一测的, 那样在学生交流总结时就会发现问题。所以有时教师过度“主导”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会让学生走入误区。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但是教师应该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基础上, 使学生开放主动地学习。
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得到发展。
设计“多问”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 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当然教师应做好多方面引导, 多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例如在列举了很多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作用的例子后, 教师将一铁块放入杯中, 铁块沉底了, 引导学生思考“下沉到底部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有的同学认为受浮力作用, 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受浮力作用。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答辩, 各自给出理由, 说出证据, 僵持不下时再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先出示远洋货轮漂浮的图片, 再出示铁块沉底的图片, 并进行对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大喊救命的图片和人悠闲地在死海海面上读书的图片对比, 引发学生思考, 到底什么时候浮力大?什么时候浮力小?进而引导学生猜想, 从而为后面设计实验方案做好铺垫。
设计“平等”的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由于师生双方能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教师可以用趣味引“动”、实验带“动”等方法带“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欧姆定律”一节中, 可以先用调光灯演示, 引出问题“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该实验对学生选择器材、连接电路及故障分析处理, 有一定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比如有的学生连好电路, 闭合开关后, 发现某个表没有示数。虽然教师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原因, 但最好还是引导学生认真排查, 分析原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制作”的开放式教学。在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后, 让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制作活动, 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制作针孔照相机、简易天平、水果电池、潜水艇模型、直流电动机等。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 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依托新课标,根据实际优化教科书,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上下大力气,赋予历史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个难题。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
一、教师要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本,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师对初中修订课标的领会和贯彻,最终还应体现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上。把握教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还是常识性的教学,对过细的知识点不必过分强调学生记忆,也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应从宏观上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在对历史分析的过程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修订课标体现的“减负”原则,为我们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对教材微观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对全部知识内容,尤其是更新的知识给予充分考虑。如准确讲解时间、空间概念,指导学生阅读、鉴别和分析史料,完善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以提高能力和素质,等等。总之,新课标、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标,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新课标,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好教材,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二、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①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进行思考;②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
三、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活动课。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团”是第一节活动课。应该怎样上?没有答案。我将活动分为两部分:各组负责一件彩陶,讨论,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谜团,然后再自行设计一件陶器,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流。这两项安排看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比如关于“小口尖底瓶进入水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在组内热烈讨论、想象,而在全班发表意见时,各执己见,纷纷要求上前面画图演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终于在课后做了实验后在第二节课中互相达成了统一。这不正是验证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理论吗?再比如对一件小女孩形状的陶器,学生们浮想翩翩。有的组认为这是一件容器,用于浇花;有的组认为这是件纪念品,用以纪念这位部落首领的女儿;还有认为这是一件古代乐器琐的特殊形状;更有甚者受电影影响,认为这是装死者内脏用来保存灵魂的。而共同的观点都是认为小女孩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讲到这时,每个学生的脸上也都带着纯真的表情。各组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写作兴趣。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難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聚凤中学杨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
关键词: 仔细观察
新闻发布会
擂台大比拼
物理有用
科学严谨
一、引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新鲜的事物及亲近生活,了解国内国外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和文学家、著名诗人在不同科学领域的贡献,通过学习活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等让学习者去亲临感受自然界中的奥妙。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科学的追求,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科学的思想意识。
二、新课程改革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在《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课程在目标上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在实施上要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设想之一:新闻发布会
在每节课占用3至5分钟的时间举办新闻发布会,若30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会参与2次。新闻发布会用意在于激发学生搜集,筛选,分类,总结与物理有关的科技新闻。扩展学生的科技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关注科技信息,喜欢科学的好习惯。请看范例:
摘自2006年7月5日《北京科技报》科学青少年板块:题目为“三个小孩发现涂改液致癌真相”。起因: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刘凯伦在使用涂改液后,感觉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且在教室里呆的时间太长还会经常感觉到头痛。起初还以为是自身的原因,后来也常常听到有同学和自己有相同的症状,有的同学甚至还肚子痛。刘凯伦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调查:涂改液的使用率高达85%,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涂改液的危害,他上网查阅,发现网上对涂改液的危害的说明已经有了很多,但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实验:他对蚂蚁、飞虫、草皮分别进行了试验。首先将12支健康的蚂蚁平均装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相同的水和涂改液,1分钟后加入涂改液的6只蚂蚁都死了。飞虫的试验和蚂蚁的实验类似,只是飞虫存活了3分钟。再换用草皮每12个小时观察一次,第一次醮了涂改液的草皮茎部发黄,第二次发黄范围扩大,第三次叶片枯萎,第四次草皮死亡。结论:长期使用涂改液,其中含有的二甲苯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慢性伤害,对五官也有伤害。成果:小实验让班里涂改液的使用率为0%。
设想之二:擂台大比拼
在物理的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板块,既然教材中有要求,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选取参与性高的小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甚至现场比拼。至于难度稍大或可改进的实验,也可让家长参与进来。请看范例:
鸡蛋摔不碎。在10米的高度(大约4层)让生鸡蛋在一些保护装置下落下,看谁做的摔不碎。所谓保护装置可以是海绵,可以是纸壳,但不管是什么,要有两个标准来测评。第一:看谁设计的装置质量最轻。第二:看谁设计的装置体积最小。
这样的比赛既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参与体会比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要兼顾到质量和体积的矛盾性,可以反复设计,反复实验,总结经验。思路不一样或采取某个灵光的想法,都有可能使实验有突破性进展。学生互相学习,比较,交流。不服气可以回家再设计,再思考,再动手。寓教寓乐,其乐融融。
设想之三:我爱物理
教材中还有一些教学板块如想想议议、你还想知道什么、科技小论文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体现的学习方法。正如物理书上所写:我不知道世界会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或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这段话是牛顿说的,他是对所有热爱物理的孩子说的。反映的是牛顿的成长经历:沙滩上,和煦的阳光下,一个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他时而凝望大海,时而低下头去在沙滩上捡着什么。忽然他向旁边跑去,使起了一块光滑的卵石;忽然他又向另一处跑去,建起了一枚漂亮的贝壳……孩子在沙滩上跳着、跑着,一会儿为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一会儿又为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沙滩上留下了孩子一串串脚印。孩子捧着五颜六色的卵石和漂亮的贝壳,向远处的大海望去,心里在想,这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蕴藏着怎样一个世界呢?也许海底的石子更漂亮,也许……
这是多美的意境,希望通过这些教学设想,能使学生体会到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从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中,能再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科技报》2006
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三个转变 开放式教学
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把握好机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上。
一、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1.教法的转变
教师要当好“引路人”,教法上应从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改变过去“教师猜得准,学生背得狠,考分便不是难事”的模式,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归纳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起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工厂、农村、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种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论同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易懂。而且这样更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效强、内容真、形式活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2.学法的转变
教学是双边活动,不仅要求教师教好,更主要是要求学生学好。笔者认为,为了配合教师掌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课前首先自作读书笔记,把自己阅读的要点摘录下来,将不易理解的部分批注好,针对课文内容多提问题,课上学生应认真听教師分析并作好课堂笔记。课后要求学生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自学笔记的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逐步总结,养成勤学习、勤思考的好习惯。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政治教学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政治教学的需要,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既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等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育区域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的局限。同时也能多角度扣动学生心弦,多方位调动学生感官,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具开放气息更富时代特征。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学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就能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关键在于教育。转变教学观,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知识、教师、教案为本位的做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性教学为本位,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是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探索的问题。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要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创新
在目前实行新课标的背景下,各种观点、各种做法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但经过冷静思索与具体教学的比照,发现很多是脱离实际而没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的天职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功利化是教育的悲哀,搞教育不靠空洞的理论、时尚的言辞,而靠实实在在的做法。我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对教育现状不无隐忧。随着经济浪潮对生活的继续冲击,在追求新概念的大环境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育的优势置之不理,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守住传统教育的成功,用新课标的理念弘扬之,在实际教学中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代代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有其不足,在实施新课改的实际中师生往往刻意追求形式,脱离了教与学的本真,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如何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在实际中摸索和总结的。我总结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与大家一起提高。
一、课堂生活化、活动化
语文教学应该是很有灵气的,过程忌程式化、套路化,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指向生活,贴近课本,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家乡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名人,追寻中外历史名人的足迹,让学生开掘思维,增长见识,并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让学生做同学取名、本地地名、小卖铺命名的文化内涵报告,培养学生勤奋积累的习惯;调查本地农产品的布局、培植、经营等现状,提出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地居民小区的建筑风格、住户结构、文化层次、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培养学生的走访能力;对本地药店的数量与信誉调查,提出药品安全预警;对小吃摊点的经营模式、服务态度做调查,做出卫生安全预警;对广场健身民众年龄、职业与心态等调查;对家长和学生需求调查,对家教存在的必要性和辅导效果进行分析;对学校位置与周边环境、文化氛围作调查;对校内外住宿生生活调查和对学校食堂、住宿等管理的建议搜集,等等;进行校园名言警句背诵比赛、经典诗文朗读比赛,开展社会民俗民习报告会、用文言评论热点问题、方言拾趣,感动中国人物介绍、感动班级人物颁奖词抒写,世博奥运、影视明星介绍、百家讲坛播放,等等。总之,教师是导演和观众,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活动把学生全身心地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全面参与,追求效率
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单向完成,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播放机”,学生成了“接收器”。新课标以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为目标,要的是个性化的教与学,为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参加备课、讲课、赛课、评课,评阅作文,出题、评卷,进行背诵课文接力、趣味成语接力,限定时间演讲、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评价文中人物、就开放题进行讨论、登台公布讨论结果、就热门话题开展辩论会,介绍读书方法,交流心得,开展钢笔字、粉笔字、自编相声、口技表演、普通话比赛等,并把课堂部分让给学生,由学生主持,而我则从旁点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广泛的训练和提高。多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展开学生创造的翅膀,用师生的合力建构多效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整合教材,专题指导
针对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增多、课时明显不够的现状,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意识,为此,我或者根据作家合并内容进行专题指导,或者根据内容上下联系前后比照阅读,或者根据文章体裁整合课文,或者编写简洁明了的指导丛书、校本教材,让学生在纷繁中做到以简驭繁,抓住一点成一线,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既让学生各方面得到训练,又提高其学习成绩,初步解决实行新课标后成绩滑坡的问题。
四、习惯培养,思维训练
不管哪种形式,要有效果,都不能回避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学法点拨。得习惯者得语文,我为达到这一步,先用一学期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每周规定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并且给学生设定阅读程序:如高一指导阅读《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内容,唐宋散文中通俗易懂的内容,《论语》中含有哲理容易记忆的内容;高二指导阅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让学生区别历史与文学的距离,阅读《战国策》与《汉书》里的部分文章;高三阅读《红楼梦》学会评析人物、赏析诗词,阅读《战国策》、《汉书》、宋史中的一些稍难的文章。当然在平时还让学生穿插阅读《读者》、《哲思》、《启迪》、《美文》、《情感读本》等。为达到熟悉文言文不忘现代文的目标,让学生在广度上加强文化修养,我还要求学生养成读书时随时圈点和批注的习惯,可以随性,可以理性,从而既训练学生的文笔,又训练他们的思维。
作者:张露露
内容提要:目前我市新课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面对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对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本文浅析了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 键 词:科学探究、主导与主体、环保意识、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
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含量”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⑴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⑵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⑶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
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例如:(1)、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接触到,这样,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保教育做了个铺垫。
(2)、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酸雨的介绍便成为新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酸雨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酸雨形成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
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
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受】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乔兆权)06-02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5-25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1-18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06-05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16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1-15
新课标下的英语课教学06-10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