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的基本流程(通用8篇)
职能描述
基本流程
岗位人员
备岗人员
营销中心
负责分公司本部营销团队的建设管理,客户开发管理和销售业务管理;组织策划分公司整体性营销活动,并实施督导和考核;负责与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的接洽联络事宜,负责拓展和维护营销渠道;负责互联网渠道营销活动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以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对外合作联络协调等;
负责拟定分公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计划;负责分公司投资顾问团队的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选拔的方式充实投顾团队,并做好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产品销售和投顾签约等多种方式开展
投顾管理
分公司本部的财富管理工作;
客管中心
负责分公司本部的新股和配股交款的通知工作
负责分公司本部的客户的佣金调整和设置
预约大额取款
负责分公司本部的客户回访工作
负责对分公司本部的流失预警客户、流失客户的挽留工作
负责分公司视频见证工作的安排;
赵红平
占智胜
负责对分公司本部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维护和服务,负责本部现场客户的管理和服务;
赵红平
吴李文,张明
吴自强,占智胜
接受分公司本部的客户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及对特殊情况提供优上门服务;
赵红平,吴自强,吴李文,张明
占智胜
负责分公司本部客户投诉及处理工作,赵红平
占智胜
负责分公司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吴自强
一、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
对会计流程实施持续监控,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管理层实施的持续监控系统, 也可以通过在会计流程中内嵌审计模块 (EAM) 来实现。这两种监控方式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 都是通过对系统及其会计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控制设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 识别控制缺陷和异常交易, 并通过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审计人员、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 以期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看, EAM和持续监控在功能上存在交叉, 这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监控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是管理层内部控制监控系统实施中的主要参与者, 也可以是内部控制监控职能的执行者。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第3号全球技术审计指南《持续审计》中, 详细地阐述了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之间的依存关系, 提出在持续审计中, 充分利用持续监控, 能够同时满足对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用于决策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确认的需要。
不过, 根据COSO《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的观点, 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持续监控程序, 或者总体上缺乏必要的监控程序, 这就给依赖持续监控而运行的持续审计实施带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主动帮助管理层建立持续监控程序, 虽然他们并不拥有该程序的所有权。持续审计是一种在较高频率上进行审计的方式, 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是开展持续审计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部门无论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来开发EAM, 还是为了帮助管理层实施持续监控系统, 都应该考虑将更多的现有审计程序整合进EAM或者持续监控系统, 也即如何将现有审计程序实现自动化, 进而实现审计流程对会计流程的嵌入。
二、审计流程嵌入的基本思路
审计是一种充斥着职业判断的工作, 由于计算机对审计程序执行刚性与人工处理柔性之间的差异, 使得在将审计流程转换成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 必须对现有审计流程进行重构。审计流程重构主要是将当前针对会计流程的手工审计程序和审计判断的可规范部分与不可规范部分相分离, 目的在于减少对非正式审计判断技术的依赖, 以使审计程序尽可能实现自动化。
(一) 规范审计程序
要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 首先必须对现有的手工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规范化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统一的审计方式, 减少不同审计人员对于具体审计程序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 借以提升审计程序执行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根据自动化的实现可能性与程度, 手工审计程序可分为可直接实现自动化、不可能实现自动化和具备实现自动化潜力三类。一般来说, 那些用于完成常规的、重复性的结构化工作的审计程序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对于那些既不能分离出可自动化部分, 也不能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模拟, 或者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的部分, 是不能实现自动化的。某些审计程序虽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但这种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模拟, 这类审计程序可以通过进行重构实现规范化, 进而使之具备实现自动化的潜力。
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就是针对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部分。这种规范化并非消除审计职业判断的空间, 而是通过考虑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境下执行审计程序的各种可能情形, 将这些情形内化于计算机审计程序中, 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执行, 而不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偏好进行选择。对于那些需要审计人员进行逻辑推理和形式思维才能完成的工作, 可能需要借鉴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时采用的方法, 如知识工程学。由于规范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工审计程序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 所以, 在软件设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程序设计中, 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参与。
(二) 利用基线来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
某些审计程序想要实现规范化, 不是在技术上不可行, 就是成本太高, 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对基线的监控来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如果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是自动化“审计面”, 那么通过基线所进行的监控则是自动化“审计点”。基线是对某个时点系统和业务流程设置的一个参照, 它是作为后续审计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通过将后续时点与基线进行比较, 识别偏离基线的情况, 借以实现审计自动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其审计覆盖面狭窄, 且仅仅对那些限制性的控制设置起作用。在进行基线设置的时候, 可以采用前次全面审计的结果, 也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来获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要求基线也随之调整, 这就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来验证基线的有效性。所以, 在基线设置中还需要在风险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一般来说, 参数值越固定, 越适用于基线监控。基线设置并非一蹴而就, 在初始设置运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监控结果进行仔细分析, 审慎决定是否应该对当前基线值进行添加、删除或者修改, 直到系统平稳运行为止。控制基准设定好之后, 还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
(三) 确定持续审计活动的执行频率
持续审计活动的频率将会从对详细交易的实时或接近实时的评价到对详细交易、快照或者综合数据的周期性评价。高频率的持续审计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认证, 因为持续审计的高频率将导致留给不符合要求的调整或者进行交易的时间有限, 而且, 执行一些高频率的审计程序, 可以减少对那些不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的依赖。因此, 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在持续审计的频率和范围之间进行权衡。
持续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更高的频率上执行, 是因为自动化的持续审计测试可以降低执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确认的成本。审计频率将不仅取决于所检查的系统或者流程的风险水平, 也取决于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程度和可以使用的资源。比如拥有关键控制的系统可能需要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支持年度审计计划的风险评估可能每季度进行一次;用于支持单项审计和对审计建议的追踪可能会在一个特定的基础上进行。
(四) 强化持续审计系统生成的警报管理
持续审计系统是企业预警管理系统的一种, 该系统一旦发现控制异常或风险增加的情况, 会自动生成警报,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自动电话系统通知审计人员, 并选择性的通知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或管理人员, 以促使问题及时得到纠正, 防止形成重大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 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免疫力”。警报需要记录的细节应该包括所检测到的结果、关于将要采取什么行动的决策、谁应该被告知、应该何时被告知、期望得到响应的日期。警报有轻重缓急之分, 审计人员应该先将这些审计结果进行排序, 然后再按照顺序执行。
审计警报管理关键不在于如何将警报发送给相关人员, 而在于如何解决“警报涌现”的问题。如果出现警报大规模涌现, 将不利于审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最糟糕的是, 警报涌现可能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决定全部忽略警报或强迫审计师关闭信息警报开关。产生警报涌现的原因可能是审计系统中发送警报的控制参数设定错误, 或者设定的过于保守。通常一个持续审计系统在初次实施的时候, 会出现警报涌现的情况, 但并不能据此作出结论, 因为持续审计系统初次设置的参数通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出现这种情况时, 应该先对例外报告进行调查, 然后对相应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如此反复, 不断完善。如果在系统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 再次发生警报涌现, 则可能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信号, 需要重新对原有的控制参数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审计流程嵌入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考虑
2009年4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未来5-10年要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 同时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 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2011年9月9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重点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为会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 则再次重申了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
虽然上述两个文件没有要求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却明确提出了要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融合。从效率和效果方面考虑可看出, 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通过对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实现持续审计, 无疑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国际上, 普华永道的调查, 以及ACL公司和I-IA的联合调查都表明, 持续审计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许多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开始部分采用了持续审计。IIA和ISACA还专门发布了进行持续审计的指南。在我国, 一些特大型企业, 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已经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掌握全国各地加油站交易等相关信息, 以此实现集团对所属各单位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
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定制。目前一些主流ERP软件厂商 (如SAP、Oracle) 推出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法规遵循”解决方案, 能够与他们的ERP软件进行集成, 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持续监控。许多ERP软件还内嵌了一些持续监控模块。但这些应用只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ERP软件。
要克服大规模定制所带来的高成本, 前提是实现会计流程标准化。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来看, 如果能够实现原始凭证基本数据项的统一, 建立基于业务事件的财务会计系统标准流程, 开发行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软件, 那么相应的审计流程设计就可以有的放矢, 既可以将审计流程作为会计核算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可以单独设计商品化的持续审计软件。不过这个方案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领域, 待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后, 再考虑根据信息资源标准、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和信息审计标准, 来开发实现会计流、业务流、控制流和审计流充分融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 或者根据标准制定针对标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通用持续审计软件。Z
参考文献
[1].阳杰, 庄明来, 陶黎娟.基于COBIT的会计流程控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 .
[2].COSO.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R].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2009.
[3].IIA.Continuous Auditing:Implication for Assurance, Monitoring and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Report[R].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Research Foundation, 2005.
【关键词】中小企业、配置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92-02
一、 引言
软件配置管理的发展在国内虽然是21世纪的事,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得到了软件公司的普遍认可。但是对于中小公司,由于重视不够或缺少相关知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公司照搬大公司流程存在也不切合实际。
二、 配置管理流程
2.1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在《项目开发计划》完成后,配置管理员(SCME)参考项目经理制定的《项目开发计划》完成《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中需要明确项目的基线配置项计划,以及基线计划等信息。
不同的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可以不同。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
项目的大小和复杂性会影响到配置管理计划。特别简单的项目可能只需要一个配置管理工具,简单管理一下源代码;但是大项目、复杂的项目则需要详细的配置计划。
特殊的项目需要更详细的计划。举例来说,如果企业中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完整独立开发,而某产品使用了开源代码。那么在该项目的配置计划中,此点就要考虑。
2.2 项目配置库的建立
项目立项后,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建立项目的配置库,同时为项目组人员开放配置库权限。
2.3 配置识别
配置识别的目的是识别配置项和基线。
配置项是指处于配置管理之下的软件或/和硬件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实体出现。
基线是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它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来改变。
配置识别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配置项识别
配置项可以分为基线配置项和非基线配置项。基线配置项包括所有的技术类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
配置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是基线配置项。配置项识别由SCME参照项目开发计划中的交付物,同项目经理共同识别基线配置项,以及配置项间的依赖关系。配置管理员需要完成《配置管理计划》中的配置项计划。
* 配置项标识
配置项的标识,版本等规则,参见企业标识规范。
* 基线建立
一般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有对应的基线。
> 基线建立
当基线包含的配置项稳定后,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建立基线。基线建立后一般不允许随意更改。SCME需要对基线库的权限进行设置。
> 基线变更
当基线建立后,如果基线配置项经过若干次变更,在配置项稳定后,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进行变更(再发布等),或者基线不稳定,需要回朔到上一基线,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对基线进行变更。
2.4 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能够简单、明确地重现软件系统的历史版本。一般的配置工具都能自动保存配置项的版本历史,但是大多时候,针对项目不同阶段需要整体化的标识。以下是整体化版本控制的方法:
* 标签
如果项目只有一个主干,只需要通过打标签的方式,来辨明当前的整体版本。这样将来搜索所有的以这个整体版本命名的标签,就能找到这个整体版本对应的所有文件的正确版本,包括源代码。
* 分支
不同的客户,基本需求一定,但是有不同的差别,此时就需要用到分支。使用分支,能够有效地实现隔离,也实现共享。但是分支是有管理成本的。如果标准版的发布比较频繁,而客户又要求变体的发布跟上标准版发布的话,那么需要频繁创建分支。另一方面,如果变体所在的分支上,包含了一些应该共享的改动,那么应该合并到主干。这样,相应管理成本也会提高。
2.5变更控制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置项发生变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配置项被随意修改而导致混乱。
在瀑布模型的管理中:修改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不算是“变更”。当配置项的状态成为“正式发布”,或者被“冻结”后,此时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依据变更的规则执行。
以下为变更规则:
1) 变更请求
2) 变更审核
3) 配置项出库
4) 变更实施
5) 变更验证
6) 配置项入库
SCME负责实施配置项入库,确保配置项处于“正式”状态,并且版本正确。并通知项目经理,项目组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变更已经完成。
但是还有两种情况,可能不需要严格的变更流程:
1) 功能小变动:把程序已有的功能,稍微增强或改变一下。特点是:数量多容易丢,改动量不太大。对这类请求的管理,建议像对缺陷的管理,进行分别跟踪、处理,直至解决。
2) 迭代模型中管理变更
迭代开发把一个大项目在时间轴上分解成很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被称作一个迭代。几乎每次迭代,都会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以及集成和测试。这样就不必刻意走变更流程,只要通过基线或标签的方式就可以对配置项进行识别。但是在每一个迭代中,出现的对正式发布的配置项进行修改,还需要走变更流程。
2.6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交付的软件基线进行检验,以验证其中包含了所有必需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本身都是经过验证而满足了需求。配置审计分为功能审计和物理审计两种:
1) 功能审计是一种验证审核,它验证配置项的开发是否完全满足特定的性能和功能特性,并且所有的操作和支持文档是齐备的。功能审计主要方法有评审、测试等。一般由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来做。
2) 物理审计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配置项是按照技术文档中的规定构建的。
物理审计工作主要由配置管理人员定期(每月)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配置项发布,新版本发布等。
主要进行以下内容:
> 审核配置项一致性,具体检查点如下:
* 参照配置管理计划检查配置项是否按时提交;
配置项是否满足配置管理相关规定,如配置项标识,版本,状态,版式等;
配置项信息是否正确;
配置项评审记录、变更记录是否完备等。
审核配置项版本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配置项版本信息与配置库中配置项版本信息是否一致,以免工作疏漏造成不一致情况。
审核基线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基线内容与配置库中基线信息是否一致。
审核结构权限一致性:检查配置库结构权限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安全适用需要。
2.7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状态报告工作主要由SCME定期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阶段总结,阶段评审等。
常用的配置状态报告分为:
> 周报告
周报告每周进行,主要内容为本周开展的关于SCM的活动总结,以及对SCM工作发现的问题的跟踪。周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主要用于项目结束时,或者因事件驱动而对SCM工作的当前状态进行概括总结。总结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2.8 配置中止
当项目结束时,由项目经理确认此项目已不会再有配置管理方面的变更,由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项目关闭。
配置管理员关闭该项目的所有读写权限,并将项目基准库内容移入产品库中。该项目配置管理活动中止。
三、 结束语
本文对配置管理各环节都根据实际进行了简化变通,或提供了方法,对中小企业的配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越 理解软件配置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一:到岗后检查签到本,网管、领班、收银员的交接本。对网吧的各项事件了解清楚,签到本---考勤、领班交接本----对不在岗时网吧出现事件了解,并及时处理,库存的剩余、收银员交接本-----对网吧前一天营业的了解并分析,对网吧各货物销售的规划。
二:员工的信息,对在网吧内的员工一一咨询了解情况,要依次咨询,1,今天有什么情况要反映的?
2,收到顾客在技术的建议吗?
3,收到顾客在影视上的建议吗?
4,收到顾客在游戏上的建议吗?
每次的咨询一定要做好记录。提示和咨询完后要善于与员工再聊多一下,关于他的生活、爱情、喜欢等等。每个员工估计需要5分钟到10分钟。
三:检查卫生。有了前面的工作,现在你检查卫生,发现的情况再教导员工时,他们更加容易接受并改正。哪里做得不好,就亲自当员工面做好榜样给他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先以加多工作任务为主。检查卫生的同时,尽量想办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卫生方面的压力。
四:处理问题。前几步收集到的情况、问题,昨日遗留的事情,现在就开始一一处理阶段。比如收集到卫生间的门坏了,先想办法去修,实在修理不好再找人来帮做。收到某员工有情绪,就及时开导。事情要记录下来一一按照急慢的先后顺序去处理。处理问题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去。
五:日常工作。没特别任务的时候,该进行日常工作了。日常工作包括4部分。
1:巡场,每隔一段时间网吧内巡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网吧内卫生检查、安全工作等。此工作可以结合2、3工作一起。
2:与顾客交流,与老顾客了解情况,对新顾客的套近乎,每个顾客的交流中反映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记录,不能马上解决的而后处理,重点围绕几个问题,1,对近段网吧的评价2,对技术上、影视上、游戏上的建议3,为什么喜欢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4,为什么可来可不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5,为什么不爱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6,建议网吧举行什么活动。不要例行公事的问,要善于找话题,从旁推测分析答案。对新顾客尽量采取招安施与的方式,让新顾客对本网吧有感恩的心态。方法如:新顾客上网时间到一定时间,赠送可乐一瓶,或则亲自帮倒杯水之类,一个优秀的店长必须与网吧60%顾客有一定层次的交流接触。
3:网吧内调查分析。在巡场过程中,同时记录,时间、上网总人数、影视人数(看影视的顾客是否大多在看网吧导视广告中的?总累积1到3天不是的话,就及时更换网吧导视广告,什么顾客以什么类片为主都需要有一定的掌握)、休闲聊天人数、单机游戏人数(以什么热门)、网络游戏(以哪些为主?新兴的有哪些?具体的顾客是哪些?等)等。建议自己制作一个表格记录。亲自体验本网吧,以各种类型人群的身份亲自体验本网吧,感受并分析出各种类型人群,1,为什么喜欢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2,为什么可来可不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3,为什么不爱来本网吧上网的原因。比如今天用学生的身份、小老板、打工者等,明天用中年人,年轻人,抽烟者等。尽量细化,一定要以顾客的身份去感受,别用一个管理者的身份。
4:网吧外调查分析。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才能从竞争中获胜。
一、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 其基本流程为:
1. 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 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 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 (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 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 , 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比如:我的理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
2. 观察分析
在这个阶段, 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 又是冷静的批判者, 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 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 广泛地收集信息, 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 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 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如针对“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分析:
(1) 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分化, 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3) 前人或优秀教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 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4) 自己在探究这个问题时, 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观察分析, 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础。
3. 重新概括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 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信息,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新的实施方案, 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 实际验证
在这一阶段, 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 如此反复,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 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 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常见方法
1. 反思总结法
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 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 (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 。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 就必须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 (因为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其自身意义的, 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判断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 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 对话反思法
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 (1) 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 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2) 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 (3) 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 产生思维碰撞; (4) 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 录像反思法
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 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操作程序为: (1) 上课和录像; (2) 观看录像, 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3) 反思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 , 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 (4) 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 写出反思性总结。
4. 行动研究法
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运用观察、谈话、测验、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 也是在中小学校比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操作程序为: (1) 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 (2) 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3) 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 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 (4) 搜集研究信息, 撰写研究报告。
5. 档案袋法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endprint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力图为教师进行挑战性任务教学提供基本样式与方法的参考。通过有序可依、有章可循的反馈教学,使得挑战性任务教学的课堂不只是学优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课堂;不只是气氛活跃的课堂,而是活而不乱、环节目标清晰的课堂;不只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而是“四基”均能得到有效落实的课堂。
由于长期以来受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封建社会中一般居民家庭的财富处于非常低下水平。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财富管理需求并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古代财富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一级一些富裕的家族身上。对于国家而言,财富管理包括了“生财、聚财和用财”三个部分。其中,“生财”就是创造财富,“聚财”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用财”就是蓄养民众。古代中国财富管理重点在于如何打理国家财富。然而,由于受儒家“义重于利”思想的影响,国家进行财富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获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例如,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就反复提到“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对于家族而言,财富最主要的形态除了货币之外就是土地了。与工具、房屋等财产相比,田产不怕天灾人祸,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地租收入。虽然这种收入与经商相比“生息微而缓”,但是“月计不足,岁计有余;岁计不足,世计有余”,因而是风险最小、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且,即便对于一些商人而言,经商获得的收入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转换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家族财富管理往往变成了对田产的管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指出,“以末(商业)致财,用本(农业)守之”。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需求只能是社会极少数人群特有的。大范围财富管理需求的产生必然要依赖与财富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而这些条件只有在工业革命爆发、人类社会彻底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之后才可能出现。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编写的《中国财富管理报告2014》)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入库流程,合理规划
在新形势下, 汽车制造企业和经销企业更加重视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管理, 旨在通过减少生产成本来提升供应链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总体效益。现阶段来说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逐渐提高, 同时, 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每辆汽车部件零件大约为2-3万个, 数量极其庞大, 种类多种多样, 各个部件零件的运输技术和保管方式以及包装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就汽车制造企业来说, 零配件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管控汽车经销企业的重要内容, 就汽车经销企业来说, 汽车零配件是经济效益主要来源, 汽车零配件对汽车企业发展与客户售后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零部件物流是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因此汽车企业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更新供应链理念, 使用创新和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供应链的管理。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长, 汽车企业就需要不断改善配送产品方式和运行制度, 全面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不断探索生产管理新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促使仓储配送中心库存管理和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随着汽车零部件产品不断增多, 仓管配送中心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助推着物流业仓储配送事业的发展, 使众多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沟通等。
一、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分析
汽车供应链中汽车部件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为: (1) 汽车配送中心具有运输集散功能。各个供应商将汽车零部件集合送到配送中心, 然后仓管配送中心再运行至主机厂。通过专业技术操作和专业设施将所有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集合起来, 并将所有产品进行分拣和包装, 然后再向主机厂运送。 (2) 汽车配送中心具有分拣和配货的功能。汽车零部件分拣与配货是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而配送中心必须要按照主机厂生产计划和要求拣选汽车零部件产品, 然后再根据配送计划对所有货物配件进分装与配货。因为汽车零部件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以及时间地点等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必须要严格按照中主机厂的要求来分拣与配送货物。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分拣和配货功能和传统仓储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 (3) 零部件储存中心。配送中心具有储存功能, 可以有效组织和管理汽车零部件, 并根据生产计划来调整汽车零部件配送和生产以及消费等。 (4) 配送中心具有装卸搬运功能, 极大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流通速度。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备着功能完善的操作设备, 具有输送、起重和装卸以及堆垛等基本功能。有效减少汽车零部件运输损坏和积压现象, 从而全面提升供应链物流运输质量与效率。 (5) 配送中心具有流通加工功能, 在汽车供应链流程中, 大部分作业可以直接在配送中心开展, 有效提高主机厂的生产质量和效率。配送中心流通加工功能体现在产品条形码制作和粘贴上, 此外配送中心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将会向零部件深加工方向发展。 (6) 配送中心具有包装功能, 配送中心包装作业并不是要改变所有零部件的销售包装, 实际上是通过标准化分装与组合零部件, 便于汽车零部件物流管理。 (7) 配送中心具有信息处理功能。配送中心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信息流, 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发现供应链物流运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的基本特点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包含有储存、加工、分拣以及配送等功能, 汽车配送中心供应链位置如下图: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的主要特点为: (1)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有反应快速化的特点, 当上下游物流配送存在需求时,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能够快速产生反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只有速度不断加快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物流企业反应快速化才能够全面提高主机厂生产效率和质量, 从而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有服务一体化的特点,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不仅具有传统配送服务, 而且还具有物流订单处理、物流配送方案优化、市场调研和预测、零部件库存控制策略、物流配送咨询、物流教育培训等多种配送服务。 (3) 汽车配送中心目标系统化, 通常情况下零部件配送中心是站在系统角度来策划物流配送活动, 不仅要求货物物流最优化, 而且还要确保活动达到最优化。 (4) 汽车配送中心手段和方式现代化, 随着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 物流配送技术也得到不断更新, 物流先进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汽车企业的发展, 目前来说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常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和条形码应用等先进技术。 (5) 汽车配送中心作业规范化和秩序化,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流程和秩序, 促使配送中心作业更加简单和规范, 有效提升供应链物流作业质量和效率。 (6)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具备完善的网络配送系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配送系统不断完善, 物流组织网络使得配送中心运送效率达到最优, 极大满足中现代企业生产和产品流通的基本要求。
三、汽车零部件在进入配送中心的流程
1. 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进入库房的基本概念
作为零部件出入的重要枢纽, 入库是通过随机和无序的货物检验, 准确记录验收货物的实际情况, 并将其转移到库房中的相应位置, 最终完成信息的录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对货物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完整性进行检验, 在此过程中验收的重要依据是合同条款和相关质量的标准, 在验收完成之后应当按照所有货物预设的位置将其按要求完成分类和存放。
2. 汽车零部件在配送中心进行入库作业时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是以商品入库的基本凭证为基础, 完成商品数量的清查, 仔细检查商品的包装质量, 其主要包括商品的名称、规格、技术标准要求、产地以及牌号等, 确保其与凭证上所列举的项目相符合, 监督和检查运输部门是否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
二是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商品存在破损和短缺等多种质量问题时, 应当如实进行记录, 并在规定时间内向主管领导汇报和与产品生产商沟通。
三是根据入库规章制度完成进仓手续和凭证的办理, 确保不会因为进仓手续和凭证办理不妥而影响仓库业务的正常开展。在进仓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当确保手续的简便, 操作敏捷, 认真把关, 进而确保商品的质量。
3. 对于入库物流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
人们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多种物质手段和作业程序以及劳动经验等便称之为物流技术, 其具体可以划分为两种, 即硬技术和软技术, 其中硬技术主要包括运输、装卸、存储和运输加工等多种在物流活动中使用到的工具和多种物质设备;而软技术则是指通过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发展形成的多种管理方式和劳动经验以及作业流程等。在本文中主要说明配送中心的入库物流管理技术, 也就是对于软技术的使用。
4. 在入库过程中对于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
当前入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条形码扫描等方式, 通过人工操作完成对零件标识的识别, 之后通过对照仓储系统中已存物料信息的方式完成零件入库的确认。通过无线扫描设备能够获取每个所有零件上指定的条形码, 系统更会自动生成一一对应的条形码, 将生成的条形码粘贴在零件外包装上, 如图3所示。借助条形码能够准确显示出其在库房中的具体位置和入库时间以及扫码人员等多种信息。
对于商品计划入库和实际入库的核对应当通过扫描获得, 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将计划入库的零件导入到信息记录系统中, 并通过扫描设备对计划入库的零件进行一一扫描, 之后系统便会自动显示零件的入库状态。倘若存在非计划内的零件入库, 零件条码则不会被识别, 系统将会自动提示。同样, 对于计划内入库的零件如果存在漏扫的现象, 系统同样会提示。
在零件扫面结束之后, 应当由扫码人员将零件按照标识的存储信息将相同的零件放在托盘车上, 之后将其放置于制定区域, 并和货区的管理员完成交接工作, 在确保所有货物都不存在问题之后, 才能完成入库, 而如果存在问题, 则应当由入库班负责解决。
5. 入库的基本流程
(1) 入库的基本流程
在货物达到仓库之后应当提供相应的送货清单, 此时仓库人员应当安排相关卸货人员将货物转移到验货区域, 在实际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应当根据送货单查看商品的数量和质量, 并对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如实记录。对于正常的货物应当转移到预定的区域, 而对于异常货物则应当将其转移到索赔区域, 工作人员待其上架之后应当上缴货物清单, 并将所有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
(2) 对于送货入库流程的研究和优化
一是对于流程的研究, 当前某供应商的送货入库作业基本流程为:车辆进入厂区, 进行信息核对, 之后进行货物卸车, 完成货物核对之后将其运送至储存区域, 进行收货单的打印, 核对签字, 开出门证件, 最终完成车辆出库。其全部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根据图示说明可以发现, 其实际作业时间太长, 从卸货到打印收货单的时间极长。在流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即验收过程过于复杂, 在车辆到达之后只有卸完货才会由收货员进行货物信息的核对, 最终通过人工记录的方式进行操作。但是该种工作方式效率较低, 错误几率极大。进而使得整个货场的工作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因为货场内用地较为紧张, 尚未设立货物新存区域因此所有货物都必须使用车辆送至储存区域, 但是采取该种方式将会引发以下几种问题, 即拖车卸货作业缺乏基本的连贯性;叉车在转运过程中耗时较长;其更会对送货车及时返回造成较大影响。
二是制定优化措施。对所有零部件实行条码化管理, 在负责入库的库管员收货时只需扫描条码即可, 待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之后实行共享。通过扫码能够缩短信息和货物核对的时间。形成全新的货物存储区域, 采取该种方式不再需要经过长时间将其运送到储存区域, 进而提升作业的连贯性和工作的基本效率。通过条码化管理, 建立全新的存储区域, 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从而极大地缩短作业时间。这就要在所有的需入库的汽车供货商也实行条码管理。
6. 进行入库管理
(1) 遵守先进先出管理的基本原则
先进入库房的零件应当优先出库便是先进先出原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到零件在库房中的存储方式以及员工操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对库房管理制定部分规定和标识指示, 从而有效保证零件的先进先出。
一是大件物品的先进先出。即包装尺寸较大, 进出库房必须使用叉车, 并存放在较高区域的货物称之为大件货物。而区域处置则主要指将多种零件固定在一定区域内, 而这些存储在较高区域的货物因为存储位置较高, 地面操作者难以观察到实际入库时间, 因此难以保证货物的先进先出。而为了保证货物的先进先出, 应当在货物上使用较大字体写上入库时间。
二是对于中小物品和标准件应当保证先进先出。对于中小物品和标准件的存放应当使用多层货架进行分排存储, 根据零件的存储量, 其实际存储位置可能存在差别, 因此对于不同的零件应当使用先进先出的方式进行管理。
(2) 对于入库账实进行相符管理
零件的系统库存数量和实际存储数量相同便是账实相符。确保账实相符不但能够极大地保证日常生产的顺利开展, 更是库房管理的重要指标。
根据仓库零件最终流向汽车生产工序的地点不同, 将相同流向的零件划分到同一个班组进行管理, 确保同一个送货地点的零件的出库和存储等都全部由一个班组负责。通常来说, 应当将仓库划分为入库班组、总装车间配送班、内饰车间配送班以及票据协调班等。
在此过程中, 入库班应当负责整个仓库零件的入库, 其可以划分为系统和实物入库, 通过扫描所有零件, 系统能够自动完成计划到货信息和实物到货信息的核对, 一旦发现两者存在差别, 入库人员应当立刻停止作业, 并将实际情况汇报给班组长, 再上报给计划人员。当入库正常开展时, 应当扫描所有零件, 粘贴存储的条形码, 并根据条码上所指示的零件属性和存储位置, 按照库存位置将不同零件划分开来。待零件划分为完成之后, 应当由相应的运输人员按照工作指示单将零件运送到相应区域, 并与货区保管员进行信息交接。在入库过程中如果发生异常状况, 使得部分零件不能运送到货区, 送货员则必须向保管员说明情况, 并完成保管记录。
四、结束语
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获得强大竞争力的基础便是完成零部件供应观念的更新, 形成全新的管理方式, 并积极迎接挑战。形成区域配送中心能够极大地缓冲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必须不断对产品和配送网络的设计和运作进行改善和升级, 最终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魏小英.基于物联网的超市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再造 (BPR) 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 2016, (6) :28-31.
[2]张广思, 包喜娥, 刘晓华, 等.B公司配送中心越库作业的整体实施框架[J].物流科技, 2016, (7) :140-143.
[3]魏小英.物联网技术对超市配送中心业务流程的设计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6, (7) :128-130.
[4]许相华.卷烟智能物流配送中心设计[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6, (2) :106-110.
【财富管理的基本流程】推荐阅读:
财富管理论文10-09
财富营销管理手册06-23
财富管理岗位职责09-27
友情,我的财富09-10
最大的财富的作文11-29
我的财富初二作文09-21
痛苦是人生的财富10-04
范文 最珍贵的财富10-11
父爱是一生的财富作文06-17
时间是无价的财富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