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作文教学反思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 篇1

首先,这次的经历让我心中留有遗憾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如一地饱含激情和热情,并且不能轻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对教师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而我这次就是没有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其次,在本次习作课,我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应该如何上好它。所以在选择材料上,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根据已有的经验去设计,而考虑到孩子方面确实还不够。师傅的一句话让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人类残杀动物的图片我找了许久,花了不少心思,但这些图片过于血腥,震撼力太强,也许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灵。这又不得不让我佩服师傅对教学的敏锐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是啊,我们教师教书是为了学生,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而我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虽然花了不少精力,但更多考虑到的是选取的图片如何配合我这次的作文教学,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血腥的图片是否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阴影。看来,我要对自己的这堂课重新定位了。

再次,“如果你是被捕杀的动物中的一员,你想对这些捕杀你的人说些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换成直接以动物的名字呼出,“藏羚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海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可以更加入情入境,投入到我的课堂中,畅所欲言了。

最后,在作文评价环节中,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我没有状态,随便抽取了3个学生的作文,蜻蜓点水式的点了一下,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和修改的指导,一堂习作课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 篇2

1 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现存格局

目前, 中国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主要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也是较普遍的一种, 是将动物解剖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时分配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验内容, 基本模式是1堂理论课配1堂实验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该种模式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安排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及学时安排, 直接在实验室等固定场所进行动物解剖学授课与实地解剖是动物解剖学第二种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动物解剖学课程实物性较强、标本较多等优势, 增加了学生接触标本及实地解剖的时间。另外, 除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外, 将动物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学时计划是目前动物解剖学存在的第三种教学模式。

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

2.1.1 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极易脱节

动物解剖学面对的是刚从高中时段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传统的1堂理论课伴随1堂实验课符合新生的学习方式和依赖课堂制下的老师讲授为主的惯性, 也满足了大一新生的学习节奏, 但由于高中升大学的压力及大学象牙塔之梦观念的存在, 大一新生的放纵和享乐心态使大部分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也没有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另外, 理论与实验课配套进行时, 在大部分院校实行实验课双师制的条件下, 由于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师不是同一个人, 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差异及贯彻教学大纲时的个体误差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易和实验内容脱节;其次, 实验经费的短缺, 导致在执行实验教学任务时出现因统一利用实验动物而将多个教学班调课到某一既定时间段按序进行实验教学,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还没有进行实验内容先行, 或理论教学内容先行实验内容过后1周或几周才进行的现象, 而调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即反正认为是调课, 老师忙于讲解可能不注重纪律及课前没有预习或复习,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课脱节, 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验课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和巩固的目的。

2.1.2 无法动态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之间及各器官本身的结构与功能联系

不管是现行的每周1堂理论1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或是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的实地教学, 也或独立的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 都只能静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正常位置、形态、结构和色泽, 但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的发育演变等内容只能通过老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和讲解让学生去领会和理解, 不能直观动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及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动物解剖学的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等观念和意识及学习效率。

2.1.3 易产生听觉和视觉疲劳,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目前, 由于扩招的因素, 动物解剖学和其他大部分课程一样, 均实行合班教学。合班教学的大课堂效应及理论课带直观实物标本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让理论教学只能依靠更多的死板文字和静态图片, 学生易出现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现象, 达不到理想的理论教学效果;另外,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配套进行均局限于固定的场所, 同样的场所及同一时期面对同一个老师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疲劳, 也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2.2.1 传统课堂授课制培养的人才与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间的矛盾

传统课堂授课制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组织安排教学时间, 但老师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不管怎么改变教学方法, 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 让学生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及课程要求的高度去发扬自我主动性, 包括动物解剖学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的雷同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依赖性, 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行业激烈竞争的加剧, 现代企事业要求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求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畜牧兽医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更需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条件下注重培养生产实际的能力及沟通能力。

2.2.2 学生课程越来越多与动物解剖学教学学时数越来越少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强、术语多的一门课程, 让学生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器官等实物或直接接触制备的各类动物器官标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识别和掌握所学知识;由于现代大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各专业不再局限以前的课程, 而是有更多课程让学生选择, 导致在学分及总学时既定的情况下, 各单个课程的学时数愈来愈少, 这就给课程所在教研室及动物解剖学授课的教师本身提出了挑战:即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 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动物解剖学课程本身要求的基本知识点讲授给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能牢固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2.2.3 实物性较强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 畜牧兽医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 学习费用收费较低及中国大学现行教学经费的分配机制与中国大学推行的素质教育, 使动物解剖学和其他课程面临同样的现象:学生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 实验经费分配到单个课程越来越少, 这极易导致动物解剖学实物性较强, 要求学生实地解剖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的课程特点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2.2.4 动物解剖学部分抽象内容与学生难以理解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常见动物有机体的各种器官均能通过标本制作手段制成各类标本应用于教学过程, 或通过实地解剖正常、鲜活的实验动物即时、直观地巩固学生对动物有机体结构、位置关系等的认识。动物解剖学除了向学生讲述动物有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色泽外, 还向学生阐明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功能联系及部分器官的发育演变过程, 但是不管实地解剖还是标本讲授, 均只能静态展示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及功能联系, 诸如动物全身的血液流行径路、动物消化系统与消化路径、神经传导径路、母禽卵子的形成与产出和母禽生殖系统的联系等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老师以文字或口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 由学生去想象和理解, 缺乏直观和动态的演示,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授课效果。

2.2.5 不同专业需求与选择性教授课程教学内容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传统的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 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交叉学科越来越多, 除作为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解剖学也作为动物药学、动物生物技术、宠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尽管动物解剖学作为课程本身有其基本知识点, 但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的课程任务和目的各异, 使其对动物解剖学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同。但由于各专业对动物解剖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学时数各异, 课时费因素的影响, 授课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授课水平、对专业及课程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原因, 导致各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雷同较多, 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动物解剖学的个性需求, 出现专业角度对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定位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对教学内容定位间的矛盾。

2.3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

2.3.1 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中国正处于养殖业从散养模式大规模转向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时期, 正经历传统兽医人才需要向现代兽医人才需求的转变。现代畜牧兽医人才不再是单纯针对散养模式时期单个病例的诊治, 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疫病防疫和检疫, 而是基于规模养殖场基础上更为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诊治及规模养殖场的管理、监控等任务和角色。作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宠物科学、食品加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新时期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必将促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基于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条件下如何去调整和满足上述各专业的专业需求。

2.3.2 中国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平台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各农业院校的老师有机会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了解发达国家养殖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助于教师结合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补充其教学内容,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养殖人才奠定基础。另外, 为适应中国养殖业转型期及未来发展需要, 针对从高等院校到小学阶段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等为探索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资金支持。

3 提升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将传统的动物解剖学每周1堂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上重新组合和安排, 这不仅解决和规避了单纯理论教学时的空洞、抽象以及实物标本的局限, 也节约了授课老师主讲时间, 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体, 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动物各种器官标本及实物, 满足动物解剖学实物性和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2 将数码技术应用于动物解剖学

动物解剖学的使命之一是给学生树立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各系统及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绝大部分器官的识别可以通过实地解剖及制备好的器官标本让学生快速熟悉和掌握相关解剖知识, 但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及部分器官标本难于获得和制备使学生难以理解。在数码时代, 利用三维或二维数码技术制作仿真动物器官模型, 演示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相互间的功能联系, 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牢固掌握所学解剖学知识[4,5];另外, 通过数码手段将教师现场实地解剖与讲解的内容放大至投影屏幕, 将有助于解决器官标本较小、可视性较弱和学生人数多不能观察的缺点。

3.3 动态场所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的特殊性, 可根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地地利用学校的实习牧场、校外的各类养殖场及校内的其他场所进行, 诸如动物体表划分、被毛类型、皮肤形态、乳房类型及结构等内容的教学, 如果条件成熟, 可以去当地屠宰场现场教学内脏器官的识别和解剖, 通过不同内容的实地验证性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 深刻的印象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3.4 开设分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专题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

不管是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 还是理论与实验课的合二为一, 以及实验课作为动物解剖学独立的课程,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特点即实物性强的特点, 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接触更多的实物标本或实地解剖。但是,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动物解剖学的学习目的要求各异, 这就要求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 对动物解剖学的整体教学学时、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其中, 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专题实验将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基本知识点与学时数少之间的矛盾。

3.5 加大实地解剖知识分值的比例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目前, 有关提高动物解剖学课程期末成绩的研究报道较多[6,7], 包括从动物解剖学课程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报道, 但由于传统课堂授课制及学生依赖性的思想, 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往往都有复习题, 学生知道期末成绩的重要性, 而期末成绩中以理论优先的思想导致动物解剖学理论成绩占了较大比例, 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动物器官标本识别及实地解剖, 而是注重背复习题的短期效率式学习, 结果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即高分值的动物解剖学的课程期末成绩, 但不认识几个标本, 更不知道怎么进行解剖的现象。通过增加实地解剖及标本识别的分值,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给学生建立一个注重实地解剖能力培养及识别标本的理念。

3.6 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作为不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对动物解剖学课程角色及任务的需要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将规避现行教学模式下因不同教师对不同专业的理解而导致的所有专业均使用同一本教材上课时的个体误差;适应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实验内容也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角色和任务,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及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

动物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新兴学科诸如宠物科学、食品科学、动物药学等的专业基础课, 其授课质量的高低、课程印象、授课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掌握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 也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本课程的透彻理解、对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熟悉,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等方面进行大胆增删和创新, 才能体现该课程作为畜牧兽医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使命和角色, 才能为培养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喜春, 苏长青.家畜解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 :135-137.

[2]王剑, 吴建云, 谌剑波.家畜解剖学理论和实验同堂开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4) :181-182.

[3]刘自逵, 屠迪, 王水莲, 等.推进家畜解剖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8) :95-97.

[4]孙俊峰, 游云华, 卢洁, 等.VRML在动物解剖学虚拟实验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27 (11) :1976-1992.

[5]李方正, 刘春英, 姜忠玲, 等.3ds max在动物解剖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2) :26-28.

[6]屠迪, 邬静, 刘自逵, 等.动物解剖学实验考核办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3) :196-197.

“游野生动物园”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1~9乘法口诀复习课。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对乘法表进行梳理,发现规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创设游览动物园的情境和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及初步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记录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反复研究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新课程标准而制订的。教学设计体现情境化,教学事例生活化,从而拓展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本课选择游野生动物园,通过同学们找野生动物园的位置,按序号上车,参加跳格子比赛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它们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从低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出发,我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们在情趣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和小动物们的可爱,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更丰富,我课前发给学生序号,每辆车乘5人,然后请学生根据序号找一找自己应乘坐几号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既复习乘除法的运算又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是对已有的知识的巩固,也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在学生充分探讨以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的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游野生动物园”的一系列活动,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中,培养问题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

生:有老虎。

生:狮子。

生:还有天鹅。

师: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贵的动物,如长寿之神——丹顶鹤,金毛青面的金丝猴,难得露面的白鳍豚等。(出示这3种动物的画面)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野生动物园游览。(出示课题。)

二、找野生动物园的位置

1.看一看

师:你们想去野生动物园游览吗?

生:想去。

师:想去就要先找到动物园的位置,这是去野生动物园的交通图,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咱们想要找到动物园的位置,得先破一段暗语:“从出发点向右走24厘米,再向下走36厘米就是野生动物园,你能找到吗?”(出示点子图。)

2.找一找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到动物园的位置并涂上颜色。(找一名同学汇报。)

3.说一说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到动物园的位置的?

生:我们组利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知道向右走4个格子,数4个格子,六六三十六,向下数6个格子,就找到动物园的位置了。

师:其他组的同学找的位置和他们组的一样吗?(多媒体出示动物园的位置。)

【设计意图:把厘米的认识与口诀相结合设计出游戏项目,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乘车

1.算出全班需要几辆车

师:同学们根据方向和位置及乘法口诀找到了动物园的位置,现在我们就乘车出发。每辆车可以坐7人,咱们2年1班有54人,至少需要几辆车呢?

生:七七四十九,54减49剩5人也得乘坐一辆车,所以是8辆车。

生:七八五十六,能坐下54人,还剩两个座位给老师,所以我们班需要 8辆车。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非常好,知道我们班需要8辆车。

2.自己应乘几号车

师: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号码,如果按照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序号上车,想一想你应该乘坐几号车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一会儿我们还要按顺序上车呢!(学生讨论。 )

3.学生汇报

师:谁想说一说你乘坐的是几号车?说的时候要先告诉大家你的序号,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乘坐几号车的?

生:我的序号是20号,二七十四,我坐不上2号车,所以我乘坐的是3号车 。

师:你是利用乘法口诀算出的。

生:我是10号,先数7个,是第一辆车,接着数8、9、10,我就是乘坐的2号车了。

师: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很好。

生:我是46号,1号车是1~7,2号车是8~14……7号车是43~49,我在43~49之间,所以我乘坐的是7号车。

师:你是先确定每辆车乘坐的序号范围,然后看自己的序号在哪几个序号之间,就乘坐几号车,你想的办法真好,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找到自己乘坐的车号,其他同学找到了吗?现在你就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乘坐的是几号车,再互相看一看找得对不对。

师:同学们都找到自己乘坐的车号了吗?老师要考一考大家。乘坐1号车的同学请你起立,乘坐3号车的同学起立。(学生按要求起立。)

4.学生活动找车号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乘坐的是几号车了吗?一会我们按车号上车,在活动之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你找到自己的车号后,还要看看其他乘坐这辆车的同学找的车号对不对。如果找错了请你帮他找到正确的车号,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找老师,行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1号车、2号车、3号车的位置上车吧。(学生活动按车号重新找到座位。)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四、野生动物园

1.出示画面,说出野生动物的种类

师:野生动物园到了,动物真多呀!都有哪些小动物呢,谁来说一说?

生:野生动物园有熊猫、大雁、青蛙、老虎、松鼠。

2.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记录信息

师:根据画面上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将提出问题的相关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在记录单上,并列式计算。比一比哪组同学的记录方法好,提出的问题多。(出示要求,小组活动。)

3.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组用圆形代替大雁,有两行,每行5只,列式5+5=10,用三角形代替花,先画4个三角形,在旁边标出5,就是5组,列式是4 ×5=20……

生:我们组是直接用数字表示的,青蛙4只一组,我写青4,再写2组,列式4×2=8;袋鼠每4只一组,写袋4,再写 3组,列式4×3=12……

师:这个小组记录方法比较简单,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更多的问题。

师:老师非常高兴听到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看到快捷有效的记录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复习,将多种学习方法渗透教学之中。】

五、跳格子比赛

1.教师示范跳格子(出示挂图,有标有1~46号的格子图。)

师:看,那边真热闹,小动物正在干什么呢?跳格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老师先来做示范就跳4的倍数。

2.男女同学跳格子比赛

师:我们分别找一名男女同学,然后再请男女同学代表分别为对方出题。咱们比一比看谁跳得又对又快。(学生互相出题进行比赛。)

女生 :3的倍数,男生:7的倍数。

女生:2的倍数,男生:9的倍数。

3.发现规律

师:从刚才的比赛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女同学的数小,跳得慢,男同学的数大,跳得快。

生:女同学跳2的倍数非常多,跳的下数多,9的倍数少,跳得快。

师: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定数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数字越大跳的次数就越小,跳的次数就越多,赢得机率就越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各有所得。】

六、粘贴文化墙

1.填写卡片砖(出示乘法表画的文化墙。)

师:玩累了,我们就到长廊休息一下吧!这是什么?原来动物园正在修建文化墙,外墙砖还没有贴好,我们帮帮它们好不好?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些卡片砖,请你先把上面的算式填完整,然后想一想这块砖应该贴在文化墙的什么位置?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学生填写老师发给乘法算式卡片得数。)

2.学生贴砖

师:谁愿意第一个贴砖?说一说你为什么把它贴在这呢?

生:我的算式是5×6,根据表中竖着看1×6下面是2×6、3×6、4×6,所以这个算式砖贴在这里。

师:我们来检查他贴的对不对,第二块砖谁来贴?

生:我的卡片砖上写的是3×4,横着看3×1,3×6在一行,3在前面,所以数下去就是3×4。

师:我们可以根据前后的算式来贴,还可以根据横排竖排表示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来贴算式砖。

师:第三块……请第一组同学来。(学生贴完整文化墙。)

师:文化墙已经贴好了,是什么呢?

生:是乘法表。

3.发现规律

师:乘法表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请你仔细观察这张乘法表,能发现什么呢?向小动物介绍介绍。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通过最上面的数字我们发现横排的数都在乘号的前面,竖排的数都在乘号的后面。

七、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游览了野生动物园,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你还想到哪儿去玩?把你的想法告诉我,老师还会带你们一起去玩的,好吗?

【设计意图:复习之后的归纳对学生同样重要,渗透融入游戏之中。】

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理和复习,既要复习又要整理,这种类型的课上起来比较枯燥,所以我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创设游野生动物园的情境和设计一系列活动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当中,扎扎实实地对本单元各种形式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每个活动的设计又都渗透不同的数学思想,最后进行知识的梳理,发现乘法表的规律。如找动物园位置时我设计了破解暗语的障碍,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方面考查学生乘法与厘米认识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乘车找车号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自己的车号,每一个人都在思考,都在动,真正体现全员参与。汇报时,学生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找到车号的,我设想学生会用数一数、确定车号范围等方法,但学生还想出比谁大一些比谁小一些的方法,听到学生这么精彩的发言,我很激动,同时坚定一个信念,要相信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发挥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根据动物园画面提问题的活动时,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提出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而且展示各种不同的具有个性的记录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表扬同学们的各种记录方法,渗透选择快捷有效的记录方法。跳格子比赛一节更为精彩,学生不仅找出数字大,跳的次数就越少,赢的几率高的规律,而且还找出是几的倍数就数几个格子的好办法,学生发现的规律是我没预测到的,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反思一,作为教师课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反思二,当预设与生成过程发生矛盾时,教师的评价与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兴华小学)

《折纸动物》教学反思 篇4

本节是一堂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课,课虽然已经上完了,但课堂上孩子们的制作和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却值得我去思考、去探索。本节课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折叠示范图例动手制作,虽能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范图,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前在学生操作环节我心里确实没把握,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深思改进。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是俩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然后尝试制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第二课时就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再修改再添加的过程,然后是作品欣赏,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他评,教师点评的过程,最后通过“趣味游戏”表演情景剧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很好展现作品和展现自己的一个平台。

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活动内容,一堂课下来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注意。首先,在时间安排上我有点高估了学生看图制作的能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超出了我课前预定的时间,导致后面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时间就少了;第二,以前我们是讲过装饰作品的时候可以粘贴和绘画,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忽略了这部分不能很好掌握的同学,我应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再次用和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把这个知识点提出来,给不会的同学再学习的机会;第三,看图制作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尝试制作,然后我再给不会的同学教,也许由于学生的羞涩,我让同学当“小老师”的时候,同学表现的不是很积极,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应该多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 篇5

陈红军

《动物笑谈》同样是部编教材新入选的课文。这是奥地利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劳伦兹写的一篇有关研究动物的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这篇课文的两个特点——科学严谨的表达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现。

一、通过比较,分析作者在写“水鸭子小凫”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法让读者了解这两种动动物的?

本文首先是一篇科学研究报告对水鸭子小凫的研究,通过概括课文内容可以理清楚,完全符合科学研究中“发现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对大鹦鹉可可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记录和描述他的行为方式,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可可在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上的出色表现,来得出这种的智商是多么出众的结论。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篇6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节赛教课, 课前无法布置学生搜集动物吃食物方面的资料, 因此, 在备课和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教与学环节: (1) 通过PPT视频播放小故事《救救小动物》, 讨论“这些小动物爱吃什么?”, 使学生知道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肉食、杂食动物三大类。 (2) 通过观看自然界各种动物吃食物的视频, 让学生说一说、模仿一下各种动物的进食方式, 了解自然界动物用“口器”、“喙”、“牙齿”等吃食物, 并用舌、爪等配合进食。 (3) 通过对狼、马牙齿图片的分析和亲自体验吃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的实验, 了解尖牙、切牙、磨牙在吃食时是有分工的, 建立“牙齿构造与食性是有关系的”初步概念。 (4) 课外拓展:搜集“动物怎样吃食物”的资料, 并把最有趣的资料贴在笔记本上与同学交流。

由于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紧凑, 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 课堂教与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现了“临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 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因此, 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热烈, 积极参与。学生的观察能力, 模仿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其次, 课堂调控手段合理。作为一个老科学教师, 却很少执教三年级,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把握不透, 中年级教学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但本节课, 我创造性地把实验材料的分发融于课堂教学调控环节中, 把分组实验使用的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包于不透明的小袋中作为“奖品”, 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虽然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生硬, 甚至让大家感觉有些地方还比较刻意, 但整节课中学生发言的热烈程度, 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小组实验、讨论的有序进行都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非常高。

事后, 赛教学校的老师告诉我, 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回家观察了好多小动物怎样吃食物, 有些小朋友甚至还饲养了小动物进行观察。我很开心, 这不就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需要达到的效果么?

在教学中,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设想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第一、第二教学环节“动物吃食物”的视频使用存在“硬伤”。这一环节, 我设计了通过观看森林中的动物吃食物的视频, 希望学生观看后能描述、模仿动物的吃食方式。课前, 我精心搜集编辑了这段四分多钟的视频, 内容涵盖了甲虫、蜜蜂、蜂鸟、鹦鹉鸟、水鸟、猴子、猩猩、蜘蛛、小熊猫等动物吃食的场景。我的想法是希望能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视觉资料, 让学生有话可说, 能认识尽量多的动物吃食的方式。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说、模仿阶段说了三四种动物吃食物的方式后却卡壳了。是呀, 短短的几秒钟就放完一个场景的视频, 三年级的学生怎么能记清楚呢?这不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记忆规律。好在我发现了学生卡壳的时候, 适时提醒学生描述、模仿自己熟悉的动物吃食的方式也可以, 才没有使学生的活跃思维中断于教者的“完美”设计。课堂反应说明, 这个教学视频的应用对于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来说并不高。课后专家提出了建议:压缩视频, 选择针对性更强的三四种典型食性的动物进行观察, 并请学生描述、模仿, 然后拓展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吃食的方式”的问题, 说一说, 模仿一下, 这样会更有效。

第二, 课前备课对学情准备仍然欠缺。本课的教学, 为了突破“动物的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这个教学难点, 我试验了好多食物, 最终选取了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三种典型材料。参与赛教班级的学生通过实验很出色地发现了尖牙、切牙、磨牙的作用。一切似乎都体现了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完美的。但无法掩盖的事实是, 并不是所有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学生都能很好地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发现动物牙齿的分工与食性的关系。这次赛教, 从知道课题备课试上、赛教到全市辐射, 共上了四次, 其中一节试上课和辐射课, 这一教学环节的难点解决过程就不是太理想。课后我还自我安慰学生能力有差异, 却没有从教师自身的备、教去找原因。如果上课前, 我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前概念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细致的调查摸底, 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调整课堂引导方式, 那么, 课堂教学中, 解决课堂生成的把握就更大,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更强, 课堂教与学就会更有效。

本次赛教, 从备课、试上、赛教到全市上辐射课, 我共在四个学校 (市实小、和小、洋溪小学、红塔小学) 四个班级进行了教学, 虽然活动过去了很多天, 但课上有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学中, 为讲清“昆虫如何利用口器吃食”这个知识点, 我准备了蝴蝶、蝉、蝗虫这三种农村常见的动物吃食的动画。备课时, 对于它们怎样吃食物, 我以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应该更能说得清。事实却出人意料, 市实小、和小两所市、镇学校的学生能清楚地说明三种动物口器的特点及吃食的方式, 而洋溪、红塔两所更接近农村学校的学生反而说不清, 甚至不知道。课后, 我了解到, 市、镇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来源于电视和网络。

曾几何时, 上树捉鸟、下河摸鱼的农村生活场景只停留于我们的记忆, 这些自然优势教学资源已离现在的农村学生越来越远, 新型教学媒体的使用与普及却又跟不上城镇市区的步伐。作为农村科学教师, 如何利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上好科学课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谈一谈体会。

首先, 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变自然资源为科学教师的知识库。乡村镇级学校离大自然还是很近的, 到处可见泥土、杂草、小花、小虫……这些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要使这些资源发挥作用, 教师首先要熟悉它们。比如我通过“花卉网”和其他网络资源认识这些植物, 并在电脑里保留了常见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当我带着学生给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挂贴标签时, 当学生给父母头头是道地介绍小花小草时, 你说会有多少植物学家在他们中出现?

其次, 要活用自然资源, 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经历。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 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使课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 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三年级“养蚕”单元, 由于蚕种越来越难取, 桑树越来越少, 每年教学这一单元, 好多学校的教师都只能流于形式, 草草了事。现在, 对于城镇小学的科学老师来说, 每年的四五月份, 他们就从淘宝上邮购蚕种让学生饲养。而我发现在学校的花圃里, 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蟹爪槐树上的青虫、香樟树上的青虫, 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蚕是相似的, 我们可以通过饲养青虫, 帮助他们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了解“昆虫的变态”的相关知识, 再通过养蚕视频资料的补充来完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结构, 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教的学生, 不仅是男生, 连一向胆小的女生, 都敢用手抓青虫!

总之,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 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 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8

小学生写作文,是他们学习生活的新事物,许多升不到高中的孩子,大多数是输在了中考的作文上,这是教师们都有的体会,特别是初中语文老师,把这样的结果都推在我们小学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作为小学教师有责任,有担当去面对这一现实,在反思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发现,小学生到了六年级写出的作文还是内容空洞,段与段的段意脱钩,句子表述不清,模仿课文的迹象较为明显。没有具体细致的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介绍。总之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形成作文的构思在先的习惯。

实践反复证明,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把观察,词句的选用,先分后总的构思习惯优先培养,放在首位,不急于求成。

那么怎样把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节描写能力?我认为,同时也是这么做的,那就是从以下三方面下手。

一、用阅读教学提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讲述观察生活与写作文的关系,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写出真实的好作文,写作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用兴趣唤起孩子们的写作信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不少的范文里面,所写的事小,留给孩子的文意真切。我在教学中就有意去分析范文写的小事,作者又怎样笔锋一转,留给我们的真切的大意,让孩子去观察并写日记积累起来,做为日后作文的素材使用。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阅历浅,没有见过什么大事,也不会分辩大事小事,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到四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审美能力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是作文习惯的第一步。一般教师都会让孩子先写身边的人,像《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名篇海伦凯勒笔下的《我的老师》阅读课上,我对文中老师的形象描写去多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小人物,是身边的人,可老师对作者的爱也是些小事,可作者就是用小人物做的小事情,写出了让我们感动的好老师呀,孩子们!!至此学生懂得了作文需要观察,平凡的人,渺小的事照样会写出感人的好作文这一认识。让学生牢记在生活中做留心人,精心选择写日记内容,事件要点等,明白日记是平时积累的素材,不是无所谓的,小事照样写出动人的,感人的作文。类似这样的阅读名篇教学还有很多的,我多数使用的是《小学生作文》上的范文。

二、教给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的方法

五年前的一次学生作文课上,学生的作文草稿千篇一律,于是我举例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对荷花的描写,学生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吗,我们早就知道了。我说:可荷花一旦长成了,却忘了生她养她的淤泥呀同学们!学生们陷入了深思的境界。有的学生回家上网专门查了荷花的有关生长情况,写出了多角度的好作文。思路清晰,真切感人。

其次,观察应该由面到使点,观察的面广,知道的多。再到点,是有选择的抓到了细节。使学生懂得了有选择的去观察生活的小细节。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平淡”。譬如,学校运动会后,让学生作文是各位同仁都会的做法,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各项目,再选择你最喜欢的项目里的某一个运动员,把他的动作,表情,神态乃至获得胜利后的吼声,等细节写细写实。多数同学写的作文获得了同学、老师的认可,成就感洋溢在脸上,心理。也有个别同学写的作文成了运动会介绍,新闻报道,他们输了,可本班有了成功的先例,他們呀在以后的日子里奋起急追了!

三、观察再选择重点迁移到提笔成文,完成“思”与“动”的结合

观察一件事情后,要进行有选择的思考,就是选择出整个事件的要点,进行详细的描写。不要把事件写成流水账,没有重点,那就中心不突出了。这就是观察全面——思考重点——描写要点的习惯培养了。再如写《我的老师》先要整体全面观察老师的高矮,胖瘦,衣着,其次抓住老师的要点特征,上课时的动作,神态,衣着,气质进行细节描写这几个要点就够了,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流水账式的作文出现。这就是观察,分析,到动笔写作的脑体迁移。所以动笔前的思考是有选择的。再就是列作文提纲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是的,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这方面忽视了。教学生写作文先列作文提纲习惯的培养。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节奏,在模仿中激发兴趣,在表演、创造中将兴趣学习进行到底。

1、播放《动物说话》伴奏音乐,让学生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进行律动,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紧接着为解决间奏的节奏难点,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拍手、跺脚、拍大腿…点头、耸肩…)进行练习,熟练掌握,为该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2、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激发兴趣,

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猫说话喵喵喵……一下子,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孩子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3、新歌教学中,重点让学生聆听、对比,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表演歌曲,把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用歌声表现出来。

4、鼓励创造,展示成果。趁着孩子们表演的兴趣正浓,利用小动物演唱会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把更多的小动物都唱到歌里去。

5、课堂尾声,小结,引导学生应热爱自然,关爱小动物。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郁,都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1、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声音不够统一,感情不够投入。

2、有个别几个学生还是节奏不稳,在间奏的动作上有些快。

3、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够大方自信,应多加鼓励。

《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篇10

《动物的天敌与朋友》是大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下的一个小活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是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清楚,这些有待于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在此活动中我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喜欢小动物的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孩子喜欢的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让孩子通过看动物视频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兴趣、根据图片、视频了解动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及重点:

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视频《动物世界》、《蚜虫和蚂蚁》、《保护动物》。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动物世界》视频,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2、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动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由猫抓老鼠图片引入,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的“敌人”关系。

1、出示猫和老鼠、蛇和老鼠、老鹰和蛇、螳螂和蝉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有的动物之间是“敌人”关系。

2、引导幼儿了解“天敌”概念:一种动物捕食或者残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

3、举例说明“天敌”的概念。例如: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鹰是蛇的天敌、蛇是老鼠的天敌、蟑螂是蝉的天敌。

4、幼儿思考:黄鼠狼、公鸡、蜈蚣之间的关系。

三、出示蚜虫和蚂蚁的视频,引出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1、出示视频蚂蚁和蚜虫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分析蚂蚁和蚜虫相互依存的原因。

3、介绍分析犀牛和犀牛鸟、海葵和寄居蟹、小丑鱼和海葵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了解动物界的互惠互利关系。

4、幼儿思考:“鲨鱼和向导鱼、鳄鱼和牙签鸟、海豹和企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

四、总结思考:

还有那些动物之间是朋友关系?那些动物之间是敌人关系呢?

延伸活动:

播放《保护动物》的视频,了解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微反思:

这节微课充分体现了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环节清晰、明确、教师教授清楚,多媒体使用恰当,画面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较容易的解决主题活动中关于动物关系的难点,活动时间只有7分钟,便于幼儿进行碎片化学习。

活动微反思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天敌与朋友>>是大班上学期科学领域的第 2个主题活动下的一个小活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孩子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是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

二、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清楚,这些有待于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在此活动中我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喜欢小动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孩子喜欢的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让孩子通过看动物视频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兴趣、根据图片说动物之间的关系,操作配对加深孩子的认识,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动物之间的关系,萌发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符合《纲要》中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要求。

三、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情感目标: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活动难点:根据动物之间朋友和敌人关系准确地给它们配对。

四、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孩子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名字。

材料准备:1、收集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动物世界视频,《我想有个家》视频、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纲要》指出,老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次活动中我采用了实物导入法、多媒体示范法、引导发现法、语言激励法,情景创设法、个别指导法。学法:《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孩子的具体学法有: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

六、活动过程

我将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氛围 、激情引入。教师播放《动物世界》视频,引起孩子对动物的兴趣并说出常见动物的名字,提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然引入新课,引起孩子思考,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

(二)、由浅入深,理清关系首先,出示老鼠布偶引起孩子的兴趣,还厚提出问题:小老鼠最害怕谁?为什么?引出猫和老鼠的关系,然后进行小结,引出“天敌”的概念;接下来让孩子通过看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孩子的认识,激发孩子讨论交流的愿望;然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是天敌关系这样就完成了孩子对“天敌”的认识的任务。接下来,出示向导鱼和鲨鱼,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朋友关系,自然导入。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上一篇:2019教师国培个人工作总结模板下一篇:叶问3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