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城乡燃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亳州市谯城区城乡燃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精选4篇)

亳州市谯城区城乡燃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篇1

谯城区住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乡燃气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办法)。

第二条 我区行政区域内燃气经营、使用及燃气设施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燃气办公室负责我区燃气安全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安消防、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我区燃气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用户和规范服务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危害燃气安全的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对发现安全隐患、防范燃气事故发生以及在抢险救灾中的有功人员,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设施管理

第六条 区燃气办公室应当会同规划管理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划定燃气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划定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敷设地下燃气管道应当同时敷设由耐腐材料制作的安全警示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和损毁燃气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警示带。

第七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二)堆放物品或者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三)擅自开挖沟渠、挖坑取土、打桩、顶进以及动用明火等作业;(四)爆破作业;(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确需敷设管道和从事打桩、挖掘、顶进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经与燃气经营企业协调一致后,方可实施。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提供安全保护指导。建设单位与燃气经营企业对前款规定的燃气设施保护方案产生争议的,由燃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解决。

第九条 总重十吨以上的车辆或者大型施工机械确需通过敷设有燃气管道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必须事先征得燃气经营企业同意,并在通行地段修建承重过桥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措施,经燃气经营企业验收同意后方可通行。第十条 因施工等人为原因造成燃气管道及设施损毁的,责任人应当协助燃气经营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修,恢复原状。抢修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十一条 发生燃气事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险抢修,并依法向燃气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抢险抢修时,可以依法拆除妨碍抢险抢修的其他设施和建(构)筑物。对拆除的,除违法建设的外,事后应当及时修复、补偿。抢险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妨碍抢险抢修作业。抢修室内燃气设施时,用户应当无条件拆除违法遮挡包裹燃气设施的装饰装修物。用户不拆除的,抢修人员可以拆除。

第十二条 违法占压燃气管道的建(构)筑物,当事人应当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第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对所运营的燃气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保护,在重点部位设置安全监控装置,并逐步建立燃气设施安全监控系统。

第十四条 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一)居民用户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二)单位用户和其他用户以管道燃气干管与支管接口处为界,接口以外的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接口 以内的,由用户或者投资者负责。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费用,按前款规定由 责任人承担。另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办理。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工作运行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燃气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建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抢修队伍,配备通讯器材、抢修设备、防护用品,并向社会公布抢险抢修服务电话,并设专岗昼夜值班。抢险抢修预案应当报燃气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燃气经营企业从事安全管理、作业和抢险抢修的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安全管理或者作业活动。第十八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用户安全用气操作规程,向用户发放安全用气手册,并安排专人对用户进行燃气安全使用教育、解答用户咨询。定期对用户安全用气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安全用气规程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并提出改正意见。发现危及公共安全的用气行为或者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可以采取暂停供气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九条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向无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无燃气供应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用于燃气经营的气源。第二十条 从事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活动的,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给超期限未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装燃气;(二)给报废、改装或者非自有的钢瓶充装燃气;(三)给超残液量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四)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给钢瓶充装燃气;(五)用槽车直接向钢瓶充装燃气或者钢瓶间相互倒灌燃气;(六)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七)倾倒残液、在核定的经营场所外摆放、销售燃气钢瓶;(八)销售无合格标识的钢瓶;(九)燃气汽车加气站给非燃气车用钢瓶充气;(十)储存量超过核定数量;(十一)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根据其运营的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设计使用年限制定维护更新计划,及时进行维护、更新,确保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燃气用户应当遵守安全用气规程。管道燃气用户不得擅自扩大用气范围、改变燃气用途或者安装、改装、拆除固定的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

第二十三条 燃气单位用户应当建立燃气事故抢险抢修预案,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维护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燃气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管道燃气单位用户的抢险抢修预案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的抢险抢修预案相衔接。

第二十四条 燃气用户不得实施以下行为:(一)遮挡、包裹、改动燃气管道、设施;(二)将燃气器具或者设施作为负重支架或者电气设施的接地导体;(三)管道燃气用户首次通气自行点火,擅自启封、动用、调整燃气经营企业密闭的燃气设施;(四)安装、使用不合格的燃气器具、连接器;(五)擅自拆卸、改装燃气计量装置;(六)加热、摔砸、倒置、曝晒燃气钢瓶;(七)倾倒燃气钢瓶残液,钢瓶之间倒气;(八)擅自改换燃气钢瓶检验标记或者漆色;(九)使用明火检查燃气泄露;(十)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燃气用户应当使用经过国家质量认证的,并且经过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合格的燃气器具。燃气器具应当由取得燃气器具安装维修资质证书的企业安装维修。

第二十六条 燃气用户发现燃气管道泄漏及设施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自接到燃气用户告知时起三十分钟之内抵达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处理,未能及时到达处理的,用户可以向燃气管理部门投诉。第二十七条 提倡燃气用户安装使用燃气泄露报警器和安全自动切断阀。提倡燃气用户参加燃气商业保险。第二十八条 在使用燃气的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安装有燃气设备的地下或者半地下建筑物内,必须安装燃气泄露报警装置和安全自动保护装置。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燃气设施、经营、使用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通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用户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第三十条 燃气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燃气经营企业和燃气用户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燃气经营企业和用户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受理投诉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燃气管理部门受理投诉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人。

第三十二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指导燃气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第三十三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燃气安全预警联动和事故救援方案,并指导燃气经营企业制定燃气事故抢险抢修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 区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燃气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发生重大燃气事故,应当及时调度进行抢险救灾。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或者具有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居民用户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用户和其他用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亳州市谯城区城乡燃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篇2

近年来, 泰州市积极扩大城乡医疗保障管理一体化试点, 按照“管理并轨—政策接轨—制度统一”的步骤, 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前, 全市7个统筹地区中有5个地区已实行城乡一体化经办管理,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总人数已超过475万人, 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一体化进程中的体制性障碍

1.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观存在导致重复参保问题无法避免

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被分割为城镇与农村两大版块, 城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分别由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管理。由于制度上的差别、部门职能的分割, 各自的参保对象享受不同的公共财政补助和社会保障水平。但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覆盖范围边界模糊, 参保对象“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以泰州为例, 城镇职工医保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住院统筹医疗保险+大病统筹”或单独参加大病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允许长期居住在城镇、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村户籍人员或进城务工人员参保, 并不分户籍将大中小学生纳入参保范围;新农合将参保对象从纯粹的农民扩充到居住在农村的居民, 并允许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选择参保。事实上, 由于信息系统不统一、制度碎片化, 有相当一部分对象因各种原因享受两种医疗保障。

2.多头管理, 政出多门, 三项保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目前三项保险制度的参保范围都是按参保人员的身份、地区人为划分, 而不是以参保人员的经济水平和意愿来确定。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有各自的政策体系, 各信息系统封闭运行, 筹资标准、财政补贴、待遇水平和个人负担等方面大相径庭, 加之政策层面上的实施细则差异太大,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缺乏有效的制度衔接。

3.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加大运行成本。

三项保险制度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 这直接导致了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与相关政策的不协调, 加之整个医疗保障体系还缺乏发展战略、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 严重地影响了医疗保障制度的理性设计。另外, 由于新农合与城镇医疗保险分属两个部门管理, 定点医疗机构相应设置了两套网络系统, 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投入和管理上的重复和浪费。就泰州市而言, 如果采用一套管理系统, 每年仅宽带接入费用就可以节省32万元, 在服务机构、人力和计算机系统配置精简上更是成效显著。泰州市所辖兴化市2006年11月实行城镇医保与新农合管理并轨, 利用同一个网络系统、社区平台, 为参保人员提供快节奏、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第二年就节约管理成本50多万元。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1.整合资源, 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前提。2008年, 泰州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列入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 加大协调力度, 推进各市 (区) 政府决策。其中, 兴化市、高港区不仅合并了管理机构, 还制定实施了城乡一体化、面向全民选择的参保政策;海陵区、靖江市则将新农合、医疗救助职能统一交由人社部门管理。

实行统一的“三个目录”。城乡居民在选择参加不同费率、档次的医疗保险时, 可通过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 享受相应的医疗服务待遇。

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建立以医保经办机构为龙头, 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为基础、社区 (村) 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网络。将城乡医疗保险结算管理系统并线运行, 节约运行成本。

建立三项制度衔接转换办法。泰州各地在城乡医疗保险合并管理后, 对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进行了明确:对已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的对象允许作为灵活就业人员转移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但要作为新参保对象, 实行6个月等待期政策, 等待期内仍享受原参保的医疗保险待遇;已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对象原则上不赞成转移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三项制度的转移衔接, 既要能体现互相转换衔接, 又要保持清晰的边界。按照三项基本保险制度“可选择、可转移、可衔接”的要求, 研究鼓励“上选”、限制“下选”的转移衔接政策。逐步建立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缴费年限互通办法, 明确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之间互认, 消除包括地域、户籍、就业形式等因素的各项制度障碍, 对个人账户、相关权益的转移以及缴费年限的计算进行制度设计, 探索实现全体参保人员在保障体系中自由选择和流动的有效途径。

加强城乡参保人员信息管理。各地管理并轨后, 按照省卫生系统统一要求, 组织专管员开展参保登记, 统一数据输入, 完善参保信息, 并纳入金保工程数据管理, 通过计算机系统比对三项保险参保人员信息, 标注重复参保人员。同时, 按照社会保险基金内控制度要求, 全面规范新农合内部结算流程, 实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实时管理, 参保人员领取结报费用的同时拿到结算明细单, 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和监督权。

2.完善制度, 探索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政策接轨”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任务。泰州市积极指导全市各地尤其是兴化市、高港区探索整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兴化、高港地区先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城乡居民可自由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医疗保险, 真正打破了按人员身份参保的门槛。泰州市确立用3年时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整体方向是构建“基本制度+大病统筹+医疗救助”的制度模式, 打通制度通道, 淡化身份区别, 将三项制度逐步整合为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在基本制度内实行三个层次的缴费和待遇水平, 由参保人员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医疗保险政策“套餐”。第一层次以政府公共财政筹资为主的普惠医保, 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在30%以上;第二层次以参保人员筹资为主的自济医保, 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在60%以上;第三层次为多形式筹资的互济医保, 统筹基金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

适度调整待遇水平。近年来, 泰州市先后出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办法, 打通与职工医保大病统筹基金通道, 实现与职工医保的制度衔接。同时, 调整住院医疗费用结报规定, 探索医保分级报销办法。对市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实行门诊统筹, 使基本医疗保险由“保大病、保住院”的保障模式向“门诊、住院保障兼顾”的全面保障模式转变。

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近年来, 泰州突出帮扶重点, 建立了参保救助、大病二次补偿机制。协调出台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城乡居民可以直接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同时, 利用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服务、监管结算平台, 建立财政长效支持机制, 构建“资助参加医保、日常门诊救助、大病住院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爱心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进一步缓解城乡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整合扩大原有民政、劳动保障的救助范围, 将城乡居民中的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特困职工以及身患重病、家庭负担沉重的困难人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畴。筹措专项资金, 资助无力参保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大病、重病和困难人员, 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情况, 分类实施医疗救助。

3.拓宽功能, 构建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

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 泰州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服务网络, 全力打造医疗保险服务品牌。

延伸扩大社区服务。将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社区管理, 建立社区医保服务15条标准, 统一规范业务流程。深入开展“千千万万”行动, 深入基层, 拉网式走访社区、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家庭。协调卫生部门,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零差价供药、参保人员住院零起付, 实行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首诊。

实现异地就医实时结算。依托金保工程, 开发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统一数据库、统一“三个目录”、统一发放社会保障卡, 实现统筹区域内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实时联网、实时监控、实时结算。异地就医人员持社会保障卡在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发生的费用按参保地医保政策实时结算, 免除个人垫付费用, 极大地方便了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

荆州市燃气管理办法 篇3

【发布文号】荆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03号 【发布日期】2013-05-13 【生效日期】2013-05-13 【失效日期】2018-05-12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燃气管理办法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荆州市燃气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4月9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李建明 2013年5月13日

荆州市燃气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燃气管理,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的规划、工程建设、设施保护、经营、使用及安全管理、燃气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等。

第三条 本市燃气事业的发展应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配套建设、安全第一、节约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 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是本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燃气管理工作。荆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各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工商、公安、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物价及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有关燃气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 各级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上一级燃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燃气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燃气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以及燃气经营网点的布局应符合燃气发展规划,并经燃气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第七条 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应当按燃气专业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配套建设管道燃气设施的,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暂不具备配套建设条件的,应当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经规划批准的预留用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第八条 商品住宅小区使用管道燃气的,开发建设单位应与燃气经营企业就建设工期、供气气种与时间等事项进行合同约定,在销售房屋时将相关事项告知购房人,并按约定时间供气。第九条 燃气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监督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禁止无证或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承担设计、施工、监理任务。禁止转包燃气工程。

第十条 燃气工程建设采用设备、材料、构配件等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行业标准。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十一条 燃气工程设计必须经过图纸审查,设计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燃气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对燃气工程的竣工验收,并在竣工验收后向燃气主管部门备案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工程资料。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划定本地燃气设施保护范围,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本部门网站及有关媒体上公布。在燃气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危及燃气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建设占压地下燃气管线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二)进行爆破、取土等作业或者动用明火;

(三)倾倒、排放腐蚀性物质;

(四)放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五)其他危及燃气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十三条 因建设确需改动燃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向燃气经营者提出申请,燃气经营者应制定改动方案,报燃气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其改动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资料档案报送等按新建燃气工程管理程序执行。第三章 燃气经营管理

第十四条 燃气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地燃气发展规划要求;

(二)有标准稳定的燃气来源;

(三)有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的燃气设施;

(四)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经营方案;

(五)有符合安全规定要求的固定经营场所;

(六)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

(七)有应急预案及相应的应急设备;

(八)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五条 设立燃气经营企业的程序:

(一)向经营所在地的燃气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依照有关规定筹建;

(二)向公安消防、质量监督等部门申办有关审批手续;

(三)持相关资料向燃气主管部门申领燃气经营许可证;

(四)持相关许可文件向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

经营燃气运输、储存、灌装的单位,应向公安消防部门申请办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手续。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者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十七条 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需要延期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许可决定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 管道燃气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燃气主管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管道燃气特许经营的具体实施。取得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应当与燃气主管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遵守国家、省有关规定。禁止个人从事管道燃气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燃气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确保燃气的气质、压力、计量、残液量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保证安全稳定供气,不得无故停止供气,因企业责任造成用户损失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用户赔偿;

(二)受理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与个人用气申请,并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建立用户档案,提供良好服务;

(三)用户提出安装、改装管道燃气设施的,应按约定期限及时办理,保证安装、改装质量,并负责通气点火;

(四)向燃气主管部门按期报送经营统计报表和安全管理资料;

(五)对燃气设施保护范围内发生的危害安全行为,及时予以制止,采取措施防止事态的扩大,并向燃气主管部门报告;

(六)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第二十条 燃气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向市政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供气;

(二)倒卖、抵押、出租、出借、转让、涂改燃气经营许可证;

(三)擅自降压、停气、停业、歇业、调整供气量;

(四)向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用于经营的燃气;

(五)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储存燃气;

(六)要求燃气用户购买其指定的产品或者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七)擅自为非自有气瓶充装燃气;

(八)销售未经许可的充装单位充装的瓶装燃气或者销售充装单位擅自为非自有气瓶充装的瓶装燃气;

(九)冒用其他企业名称或者标识从事燃气经营、服务活动;

(十)使用超过检验期限和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气;

(十一)用槽车直接向钢瓶充装液化石油气;

(十二)法律、法规等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燃气经营者设置燃气供应站(点),须报经燃气主管部门同意,瓶装气供应站(点)还需取得质量监督部门核发的钢瓶充装许可证后方可经营。设立燃气供应站(点)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设立在机关、学校、医院附近,以及有关部门禁止设立燃气供应站(含汽车加气)的区域;

(二)有防火、防爆及通风良好的存放钢瓶场所,不得占道经营;

(三)站(点)内备有复秤台,便于用户复秤和相关部门检查;

(四)使用由燃气主管部门监制的充装合格标识;

(五)经销与管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六)燃气经营者对所设燃气供应站(点)负安全管理责任。

第二十二条 燃气经营者应执行省物价部门制定的燃气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燃气销售价格,应当根据购气成本、经营成本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

物价部门确定和调整管道燃气销售价格,应当进行听证,征求管道燃气用户、管道燃气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燃气经营者因施工等原因需降压或暂停供气的,应提前72小时予以公告或者通知用户和燃气管理部门,并将通知的内容在媒体上公布。暂停供气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6小时。在当日的22时至次日的6时之间不得恢复供气。

第二十四条 燃气经营者停业、歇业的,应事先对其供气范围内的燃气用户的正常用气作出妥善安排,并在90个工作日前向所在地燃气主管部门报告,经批准方可停业、歇业。第四章 燃气使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在燃气设施保护范围内,燃气经营者应按有关规定设置燃气设施保护装置与安全警示标志,并指定专人对保护装置与安全警示标志进行日常巡查、检测、维修和维护,确保燃气设施的安全使用。

第二十六条 燃气用户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燃气;

(二)禁止盗用或者擅自转供燃气;

(三)不得对液化石油气钢瓶加热;

(四)禁止私自倒灌瓶装气和倾倒残液;

(五)禁止擅自改换钢瓶检验标记;

(六)禁止自行安装、改装、拆除燃气计量器具及相关燃气管线等设施;

(七)其他应遵守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燃气用户有权就燃气经营的收费和服务质量向燃气供应企业查询、投诉。企业应设立查询电话,安排专人受理查询。燃气用户认为不符合服务标准,相关企业拒不答复或处理的,可向燃气主管部门投诉;对不符合收费标准的,可向物价部门投诉。

第二十八条 未通气的管道燃气用户安装燃气燃烧器具后,还应当向燃气供应企业申请通气验收,通气验收合格后,方可通气使用。

管道燃气用户应按规定交纳气费。逾期不交或经催告仍不交费的,燃气经营企业可依照合同约定中止供气。未经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同意,管道燃气用户不得擅自改变燃气使用性质,用户确需改变的应向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提出申请,企业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答复。第五章 燃气器具管理

第二十九条 从事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通讯工具;

(二)有4名以上具备工程、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中有工程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2人;

(三)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安装、维修作业人员;

(四)有必备的安装、维修的设备、工具和检测仪器;

(五)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在本市销售燃气燃烧器具必须具备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和质量检测合格报告。销售管道燃气燃烧器具还应当经具备法定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抽样检测的检测结果报告。燃气主管部门应对销售燃气燃烧器具单位持相关证书情况进行检查。燃气主管部门应将本地销售企业所持有的燃气燃烧器具证件情况、检测结果,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种类、气质成分等情况通过本部门网站或有关媒体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从事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的企业,应取得市燃气主管部门核发的《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资质证书》,并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后方可开展业务。对取得资质证书的安装、维修企业,由燃气主管部门编制本地《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目录》,通过本部门网站或有关媒体公布。

从事燃气燃烧器具维修的企业,应当是燃气燃烧器具生产企业设立的,或者是经燃气燃烧器具生产企业委托设立的燃气燃烧器具维修企业。

第三十二条 用户需安装、改装、迁移或者拆除燃气燃烧器具,应委托由持有资质证书的燃气燃烧器具安装企业进行。燃气燃烧器具的安装、维修企业在接到用户安装、维修申请后,应按约上门服务,指导用户正确使用燃气燃烧器具,并建立用户使用档案。第三十三条 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受理用户安装申请时,不得指定用户购买某种品牌的燃气燃烧器具;

(二)安装燃气燃烧器具应执行有关技术规范,使用安装材料和配件应符合有关标准,在用户提供不符合标准的燃气燃烧器具,或提出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安装要求时,应当拒绝安装;

(三)燃气燃烧器具应安装在家用燃气计量表后,未经燃气经营企业同意,不得移动燃气计量表及表前设施;

(四)燃气燃烧器具安装完毕并检验合格后,安装人员应给用户出具安装合格证书,证书应包括安装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事项;

(五)燃气燃烧器具的安装应设定保修期,保修期限不得低于1年;

(六)接到用户报修请求后,燃气燃烧器具安装企业应在24小时内或者在与用户约定的时间内派人维修。

第六章 燃气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办理规划许可手续之前,应到城建档案部门或燃气经营企业查询施工范围内地下燃气管线的相关情况,相关单位应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有地下燃气管线等重要燃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与管道燃气经营者共同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燃气设施运行安全;管道燃气经营者应当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第三十五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燃气事故统计分析制度,定期通报事故处理结果。

燃气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对燃气经营、燃气使用的安全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通知燃气经营者、燃气用户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燃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采取措施,及时组织消除隐患。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六条 燃气经营者应制定本单位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配备抢险车辆和器具,并对抢险人员定期进行专门培训。

燃气安全事故发生后,燃气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根据有关情况启动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燃气主管部门应责令责任单位或个人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三十八条 燃气经营者、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因燃气设施安装、维护不当等原因给用户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 燃气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燃气设施,是指人工煤气生产厂、燃气储配站、门站、气化站、混气站、加气站、灌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市政燃气管网等的总称,包括市政燃气设施、建筑区划内业主专有部分以外的燃气设施以及户内燃气设施等。

(二)燃气燃烧器具,是指以燃气为燃料的燃烧器具,包括居民家庭和商业用户所使用的燃气灶、热水器、沸水器、采暖器、空调器等器具。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10月29日印发的《荆州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7号)同时废止。

亳州市谯城区城乡燃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达州市城区(通川区、达川区、西外新区)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是经查阅大量文献后自行设计的,问卷项目及部分答案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饮水习惯、分辨能力、卫生知识、质量期望等,由调查员根据问卷逐项询问或自填的方式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收回问卷349份,有效问卷348份,有效率99.7%。其中男性165人(47.4%),女性183人(52.6%);66.7%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32/348);77.7%为20~60岁(269/346);80.1%为中等收入(2 000~10 000元/月)的家庭成员(261/326)。

2.2 饮水习惯

调查对象中有319人喝桶装水,桶装水接受率为91.7%(319/348),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67.0%的人饮用桶装水是因为饮用方便;喝桶装水主要是在办公地点等公众场所,占72.9%(312/428);回家后,仅有14.7%的人饮用桶装水,79.6%的人饮用烧开的自来水。见表1。

2.3 卫生意识

被调查居民中,有73.3%的人不关心桶装水是否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45.7%的人未关注水桶质量,有35.1%的人相信负面新闻报道。

2.4 桶装水饮用安全知识

有71.6%的居民不了解国家卫生标准,仅2.0%的人知道桶装水中病原微生物种类,有62.9%的人不知道饮水机清洁周期,甚至有些人(21.3%)不知道饮水机需要定期清洁。桶装水开封后的保质期国家尚无标准定论,本文暂以7~15 d为正确理解。此次调查,居民填写的保质期范围为3~50 d,仅有少数人回答正确。大多数居民(60.6%)不清楚水桶材料。见表2。

2.5 质量期望

调查对象对提高桶装水质量的有效措施期望最高的是加大监管力度,占69.3%;期望普及鉴别知识的次之,占48.8%。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虽然有91.7%的城区居民能够接受饮用桶装水,但主要是出门在外饮水不方便时的选择,这种上班养成的饮水习惯并没有带回家里面,回家大多数还是选择喝烧开的自来水,这与其他地区超过76%的城市家庭已经选用桶装水不同[2]。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比较感性、女性比较理性的性格差异有关。

被调查居民普遍不关心桶装水卫生状况,这是因为居民对桶装水国家卫生标准不了解也不关注,不知道影响桶装水卫生质量的相关因素,饮水安全知识欠缺。在目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产品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消费者别无选择,基本上只能关心一些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如说价格、包装外观等。

被调查居民把提高桶装水卫生质量寄希望于政府卫生监管部门。鉴于全国各地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于桶装水饮用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3]和桶装饮用水不容乐观的卫生质量现状[4,5,6,7,8],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在民众中开展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鉴别知识,改进措施,积极营造信息对等氛围,让普通民众相对容易获取自己消费食品的安全信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饮用安全意识的现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达州市城区居民饮水安全意识。结果 调查348人中桶装水接受率为91.7%,67.0%的人是因为饮用方便,且男性接受程度比女性高;桶装水饮用场所72.9%是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场所,回家后79.6%的人饮用烧开自来水;居民饮水安全意识淡薄,有73.3%的人不关心饮水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69.3%的民众期望加大监管力度。结论 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接受率高,但缺乏饮水安全知识,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把重点放在办公场所,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共享。

关键词:食品安全,桶装饮用水,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述坚.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124-126.

[2]杨明升.桶装饮用水安全风险高生产消费环节提防微生物污染[EB/OL].(2014-10-16).http://www.cnfood.cn/n/2014/1016/35091.html.

[3]杨文娟.河北发布桶装水消费预警:送水工空桶装井水冒充[EB/OL].(2014-07-14).http://h e.people.com.cn/n/2014/0714/c2002 02-21663380.html.

[4]陈松,李红,李德华,等.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1129-1135.

[5]陈磊,肖保林,黄淑华,等.2013年开封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229-3231.

[6]高瑞云.淄博市淄川区2008—2010年各类桶装饮用水的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1,27(8):905-907.

[7]陈璐,朱振华,赵建翔.昆山市64所学校桶装纯净水卫生质量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13):1644,1646.

上一篇:2022年集团公司年会董事长报告下一篇:微心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