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心理学考试(精选7篇)
陈珍黎
通过读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收益颇多。我意识到在教学工作中不懂心理学,特别是不能透彻的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个老师来说是不称职的。虽然以前也曾经学过《心理学》,并且对心理学也有粗浅的认识,可这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心的体会:
一、我认为教师的特殊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大的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修养。
教师在教学专长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⑴教学专长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⑵自动化水平需要提高。⑶高任务要求与关注教学情境。⑷灵活应变能力。⑸创造性的问题处理方式。(6)合理、一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解释模式。⑺审慎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教师的期望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鼓励,孩子是在不断地进步,虽然孩子的成绩并非突出(个体差异),但从孩子本身来说是不断地进步的。
教师期望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或预测。这种期待会因为个人有一个将要发生什么情况的信念而使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期望会使教师对个别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智力发展或社会行为形成了深信不疑的推断或者猜测,并采取了促使期望实现的行为,使学生的表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期望呢?教学过程是复杂的,一个老师每天要和大量的学生进行很多次的交往,对学生形成期望就会减少简化交往的形式,使环境更容易控制。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样,当课堂出现了骚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还有,老师要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解释,而很多情况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这时候老师就会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出解释。比如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在期望的引导下,教师对待低期望的学生和高期望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
1.老师会把低期望的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起。
2.在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们回答问题。
4.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
5.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错误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
6.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很少给予表扬。
7.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即便有反馈也不像给高期望学生的那么精确和详细。
8.对低期望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差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给其他同学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也没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恰当的鼓励和友善的微笑。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降低了学习的动机,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微妙的传递自己的期望。当老师给予高期望时,学生一般都会努力配合老师,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而对于令教师产生低期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期望给他们。比如让他们担当低年级小同学的辅导员;或者通过家长让他帮助自己的邻居或者亲属的小孩辅导功课;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担任“班风建设”负责人等。社会身份的改变能够使他在大家的期望下出现与该身份相符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都有所改进和提高。
三、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位专家型教师,首先要有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效果呈现最佳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的。
四、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可需要我们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去培养,引导他们的思维。
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能在3岁左右形成的自我,而在社会自我方面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理智地对待。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单维思维,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有时有不合逻辑的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具有了多维思维能力,且具有可逆性。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他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学生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他们的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应该忽视概念,规则等的传授,也不应该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而总应当首先掌握或理解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然后设计变成练习,让学生在多种问题情境中进行练习。
七、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我们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他们以意义,以便记忆。
八、年幼儿童的许多行为表现,如讲假话或经常损坏别人的物品等,可以视为态度的表现,但由于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缺乏价值标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谨慎对待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而不简单粗暴地给他们定性影响,损害他们自尊心、自
信心。在教学中我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培养。根据埃里克森的学说,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勤奋感,此时他
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成就感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
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
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
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我认为
在这个阶段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勤奋感,要有耐心。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在这一阶段学生逐渐形成有关自我的一
致性形象,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不能
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
混乱。在这一时期,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了这些认识后,我会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使学生形成完
整的人格,培养他们正确的自我意识。
九、评价是必要的,但表扬的奖励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恰当地运用奖励对学生的良性行为起着肯定、强化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只要以后努力不可以成功,所以说表扬的激励作用大于批评。
十、课堂纪律的维护,首先是要将严格要求与体贴爱护结合起来,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课堂纪律,并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学生从他律逐渐发展到自律,但严格要求是以尊重爱护和真诚关怀为基础的,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纪律的约束,要善于利用注意规律,以排队来自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主动学习
《病理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必修课,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学科与基础医学的桥梁。而目前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医学相关知识刚刚接触,病理课程又开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何将微观世界简洁明了传达给学生,探索适宜的教与学的新方法就势在必行。
一、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传统病理学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影响学习效果,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应用,也达不到学习效果。
1.课堂整体设计
(1)新课导入——启发式教学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可将新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既往知识储备相联系,提出适宜学生能力的问题,以此为铺垫将新课引入。如,在教学《肿瘤》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听说过肿瘤吗?你知道哪些肿瘤呢?肿瘤和癌症什么关系呢?得了肿瘤就无可救药了吗?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能导致肿瘤呢?”在教学《肺炎》时,教师可由这些小问题导入“你小时候得过肺炎吗?会有什么表现?痰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却被人忽视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路引入主题,使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课堂进行——课程重、难点明确直观,应用多媒体课件
中职学校学生培養目标是理论基础知识够用、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上课时要告诉学生记重点内容,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课件中明确点出重、难点,重点内容讲解时特别点出,要求学生做好记号并记住;难点可诱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但不要占用太多时间,以免主次不分。这样内容少而精学起来就不难。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与临床课程相联系,用什么就讲什么。
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融合图像、声音、动画、临床病例等多种内容,可以动态演示疾病发展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教学内容丰富活泼,学生兴趣浓厚,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如,讲炎症白细胞渗出和吞噬过程,配合Flash动画演示,通俗易懂,一系列附壁-粘集-游出-趋化等名词,学生会很快掌握并能描述整个过程。
2.教学方法改进,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法、临床病例讨论等
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合理的授课方式,如,讲血栓形成时,根据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临床护理时,长期卧床的病人应该如何预防血栓形成,护士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设计肝炎转化成肝硬化的病例,并给出临床表现和检查化验单,学生分组讨论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原因和机制等。最后由教师讲解更正,归纳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二、明确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教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相长”,好的教授方法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工作的优胜劣汰,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个人魅力,由生活常识入手,结合相关电视节目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亲其师,信其道,利用首因效应吸引学生。
中职学生大都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之以计不如教之以技”,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生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夫用在平时,布置预习任务和复习作业,并鼓励学生养成隔天、隔三天复习一次的习惯,温故知新。新旧知识联系教学,课堂上运用适当比喻变抽象为具体等。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师教法的革新和学生学法的加强,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病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雅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3]宁爱莲.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06):784-785.
[4]林芳英.中职病理学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3(18):179-180.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六中鲍先学
[教学目标]
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
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
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1、诵读法
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
3、点拨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 课件一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学生活动2] 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
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í)卿。
[学生默读] 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 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读“nǎ”,不读“nà”。
课堂学生活动实录
[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三、简介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
[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读,整体感知
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 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
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
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 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 吗?
学生3:是的。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 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 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 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 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 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7] 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
[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 词句赏析:
1、“寒蝉”三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学生活动8] 学生1:凄凉。
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
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描述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 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2:(略)
[学生活动20]背诵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
[学生活动21]
学生1: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等。
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 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
[学生鼓掌]
[三]尝试背诵
[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学生活动20]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六、扩展训练: [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课件)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
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
七、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至71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
2、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的意境。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些
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下课!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本课是为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的,在省示范高中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又作为马鞍山六中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重上了一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较为充分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较为深入地理解词的意象意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两次教学实践来看,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与学设计意图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点中学(二中)的学生还是普通中学(六中)的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有了深切的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在论文、发言中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来。另一个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应变能力。比如说,在学生通过书面描绘词的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上,二中的学生大都能够把自己品味到的词的意境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中的学生虽然心中有许多感触,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一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来替代写,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的口头表达时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
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关键词:电工基础 教法 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33-01
1 电工基础的特点、要求及学生现状、问题的分析
《电工基础》是电类或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阐述电工技术中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它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电力工程、通讯、控制及其它系统中,是从事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知识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一定数学、物理知识底蕴。从教学主体来看,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均为数学、物理知识贫乏,抽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路跟不上,学生预习看不懂,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一状况,及时探讨出掌握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摆在《电工基础》课教师面前的紧迫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概述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2 注重学科横行迁移,提高教师善引善导能力
2.1 注重学科横行迁移,增强教学过程的整合性
任何學科知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得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便是横行迁移。学习《电工基础》要求用到三角函数及高等数学的复数知识、微积分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知识。学生能把上述有关的知识掌握好了,则《电工基础》的定性、定量分析就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开设《电工基础》课之前,与有关的数学、物理教师就《电工基础》对数学、物理知识的要求共同协商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还应把《电工基础》在后续专业课中必用知识加以重点强调,真正做到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打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的单科独进教学传统,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增加知识的连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整合过程。
2.2 深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师的善引善导能力
理想的教学活动由两方面来衡量: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使自己的智能水平超越于教科书内所蕴含的智力水平,把凝聚在教材以及其它承载物之上的智慧、情感、技能、方法转变为自身的技能方法,努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善引善导能力,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2.1 精心备课,精编教案
备课是一个深研教材、广博参考书、精心设计、认真编写、反复修补和及时总结的过程,而编写教案是备课的劳动结晶及文字记载。
2.2.2 了解学生,因才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宜将学生分三种类型引导,对智商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并提供相当难度的思考题,鼓励多看参考书,开阔视野,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智商一般的同学要求他们消化每一堂课的内容,多做基本练习题;对智商稍差的同学,鼓励他们多问多练,使他们懂得“苯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建立自信心。
3 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变式教学
3.1 比较记忆法
《电工基础》规律性强,有些概念、性质可通过比较来记忆。例如,在讲授交流电路中的理想元件时,首先分述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上的伏安关系→有效值及相位→功率关系→元件的特性,然后,引导学生列表总结比较。如表1。
这种总结比较,使学生对三种元件的性能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预习与精讲相结合
《电工基础》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采用精讲的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否则达不到效果。在预习之前,应给学生设计自学提纲和思考题。例如,如何提高功率因数一章,可提纲为:
(1)为什么要提高功率因数(理由)?
(2)怎样提高功率因数(几种方法,重点用哪种,为什么?)
这样通过预习对新授课内容概貌有所了解。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八仙过海,各述己见,有的放矢地引人新问题,使教与学相互融洽,以便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效果。如上述提纲中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方法有许多,但在工艺上有的很难实现,精讲常用的并联电容法,学生就明白了实践生产中为什么都采用这一种。这种预习→讨论→精讲→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活,掌握得牢。
3.3 以优携差,整体提高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笔者建立了一种由《电工基础》学科爱好者组成的主网络与其他学生组成的副网络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任务是:解决课堂上未弄清的疑难问题,进行每章小结。解决途径为:当网络中的网员有问题时,如作业不会做,反映给主网络网员,主网员共同协商解题方案,并推荐一人或几人共同完成讲解,包括解题的方法、思路、多解性,板书其步聚、要点。学生之间可质疑讨论,每章小结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主网络成员站于讲台上,回答副网络成员的提问,主网络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这种在教师指导下以优携差、整体提高的“扶着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参入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发现电工爱好者苗子,将这些学生送到电工课外小组培养,很快成为教师实践教学的帮手。
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技巧尝试生产实际操作,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
4.1 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操作示范,给学生正确的操作引导,其次是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中教师和电工爱好者苗子共同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和纠正,这样使基本操作和训练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的始终,达到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另外,针对专业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4.2 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训练系统操作技能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学生必备的情感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2008年9月9日上午,温家宝总理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实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该自觉的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人们高尚的道德总是在一定环境中,经过一定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小学生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友爱互助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被这一良好的氛围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帮助别人。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已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伴随这样的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会如涓涓溪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各种教育因此就会发生作用。这是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奥妙所在。同时,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本身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陶冶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数学科学学院冯庆江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担任《中学几何研究》的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我深深的意识到这门课程具有很深的数学价值,同时对如何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中学几何研究》的教学内容
中学几何研究主要内容应包含几何学及其它的发展史,高等几何(比如黎曼几 何,微分几何,分形几何,射影几何等)与中学几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平面几何 的著名定理、证明方法、几何作图等,中学几何教学应注意的事项等。研究重点: 主要包含几何题的几何证明、几何作图,以及中学几何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何 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
第二、数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牢固而又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学生尤其需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熟练掌握,对于重要定理、重要公式尤其如此。要使学生懂得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并能正确灵活运用定理公式去解题,往往会化繁为间、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三、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教学目标大体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数学一对一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利用“向量”证明几何题目时,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向量的产生和发展,体会到向量本身存在我们的周围而且联系到物理上面的矢量,来增加学生的认识技巧,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首先设置一个具有吸引人的问题来导入本堂课的重点。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第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心理学考试】推荐阅读:
安全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07-01
人格心理学考试试题b06-01
教育学心理学期末考试作业12-11
考试心理辅导10-08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2-04
考试心理辅导讲座10-21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