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选材(通用8篇)
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
如《我和我的老师》: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
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
所以,选材时必须“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
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便是如此。如我们熟知的《背影》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它的材料真实,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就感动人;第二.材料典型,小中见大。文章主要着墨于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些小事上,特别是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我们却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便是“以小见大”。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
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三)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大家简直写腻了。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我有什么不妥吗?反复检查,都不是。心里想:要么老师冤枉人,要么他眼睛出了毛病.要么老师神经不正常„„下课了,老师又喊我到办公室去,这更使我想:真是.无端地“盯”我一节课不说,还要找我的麻烦吗?一进门,老师就说:“我上课看你脸色不好,准是病了,你要抓紧去看医生„„„”“哎呀,是呀!我昨天感冒发烧,今天浑身没劲,自己没在意,想不到老师连这点也看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材时变换角度,抓住眼睛—一心灵的窗户,来表现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可贵品质。文章表现的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由于选材的与众不同,其内容并不使人感到陈腐平庸。
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我们在为文章立意选材时要努力求新。
但是,求新决不能盲目,必须以“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为前提。
【实例解说】
实例一题目:慈母心
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实例二题目:他(她)才是我真正的朋友题解:“朋友”,应为友谊深厚、关系非同一般的人。“朋友”之前以“真正的”限制,说明这友谊建立在真诚、健康的基础之上,绝不是吃喝不分的“酒肉”朋友或讲江湖义气的“哥们”,更不指臭味相投的“一丘之貉”。“才是”放在“真正的朋友”之前进一步限制,点明这种友谊是经过曲折或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认识到的。选材:
(1)他是我生活上的挚友,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
(2)我俩是异姓兄弟,从未翻过脸、吵过架,我们的行动始终协调一致。有一次,我被人欺侮,他知道后.立即聚集了几位好友,去找那人,为我报仇、出气。
(3)我犯了错误,为此我忧虑、害怕,是他伸出友谊之手,使我摆脱困境,免遭处分。
(4)她在学习上无私地帮助我,为我释疑解难,帮我复习功课。
(5)他是班里的尖子生,且一向待我很好,在学习上给我很多的帮助。中招前一天,我求他在考场上给我“帮忙”,却遭到他的拒绝,结果,我以二分之差未升入重点中学。通知书下发后,他亲自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帮我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开学后,他还经常给我写信,给我传授学习方法,使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6)她从不随便马虎,对我的坏习惯(如抄作业、吃零食、说脏话、贪小便宜、小偷小摸、不守纪律等)盯得牢、不放松,我恨过她。但她不计较这些。在她的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下,我进步了。
【高效训练】
1、亲情无限
题目:《爱的泡沫》
选材:文章以回忆中的情境开头,回忆中妈妈为“我”洗头和现实中“我”为妈妈洗头的情境形成对比,情节别致,行文间弥漫着朴素而动人的爱。题目:
选材:
2、难忘友情
题目:
选材:
3、成长在线
题目:
选材:
4、校园写真
题目:
选材:
5、生活记事
题目:
选材:
6、社会热点
题目:《我的中国梦》
选材:
实例一题目:慈母心
辨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材料(1)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实例二题目:他(她)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辨析:对照题目,选材(1)中的人物,因为他慷慨大方,愿通有无,才成为自己的朋友;如果不是这样呢?就难说了,因此,他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选材(2)中“我俩”是讲江湖义气的“哥们”,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甚至为了不受欺侮,可以拳脚相助。这种友谊是不健康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选材(3)中的他为犯错误者摆脱困境,免遭处分,很可能采取包庇、隐瞒的办法,这不能使犯错误的朋友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相反,因为可以轻易蒙混过关而有可能使犯错误者重蹈覆辙,犯更大的错误。这样写不合题意。如果他能勇敢地指出其错误,使之提高认识,痛改前非,这是可取的,但难以写出新意;如果从帮助者的真正善意未被理解,曾遭到嫉恨、非难,但他一如既往、不计个人得失这个角度写,是很能感染人的。选材(4)符合题目要求,但材料显得简单平淡,也缺少新意,不容易写好。如果能在材料中突出其建立友谊的曲折、不平常,那也能感染读者。比较而言,选材(5)(6)最好,两个材料都十分切题、典型,有深度,也有新意,能较好地说明朋友的正直、真诚、无私,也有曲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长在线:
1、品德方面的成长:回帮助同学了,为父母做事了,能恪守诺言坚持原则了……
2、学习方面的成长:能坚持不懈了,自己的难题自己解决,能主动探索知识了,能体会
大人的苦心可,知道细心的重要……
3、能力方面的成长:学会了一项技能,能自己独自回家了,会开展小队活动了,会为大
家服务了,能耐心做事情了……
4、友情方面的成长:会解决同学矛盾,会真心对待朋友,学会了谦让……
5、在失败与沮丧中的成长:失败中得到启发,摩擦中懂得谅解,矛盾中得到教训,后悔
中得到成长……
强调:我们应该注意到“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没有感受到感受深刻。
社会热点:《我的中国梦》、《梦中的XXXX》
1. 从构思中选材。
在真正的写作中,面对一个作文题,审题完成后,开始构思,往往有一个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会有很多想法。写作中有句常用的话叫“抛弃第一构思”。之所以强调抛弃第一构思,是因如上所说,人们的思维结构有一些相似性,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生活经历都大致相似,常规材料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因此第一第二想法往往相似,很难做到新颖独特。
因此,真正写作时,可以试着抛开第一第二构思,从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构思中选择材料。比如在写母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构思是母亲每天给自己做饭,第二个构思是母亲下雨给自己送伞,这两个构思就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会显得俗滥。但是一些人再想想,可能就会想到一些较新颖的材料,如写母亲化名为自己的一个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以帮女儿解开心结,这样的材料就显得比较新。
2. 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材。
所谓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取材,即审题过后,看看是否能够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取材料。如一个作文题《尊重》,从正面取材一般都会选取正面描述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尊重的材料,此时单从选材的角度看,材料就不会很新。如果从“尊重”的反义(如“轻视”、“鄙视”、“讥讽”等)角度选材,从材料方面就会脱颖而出。比如可以写自己作为成绩差的学生,曾经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赶上其他同学,但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漠视和嘲讽摧毁了我的信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呼吁“尊重差生人格”、“尊重差生的进取精神”。这样的文章在一大堆正面描写“尊重”的文章中很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作者从新的角度观照了“尊重”这个问题,其选材非常新颖。
3. 从文题拟定开始,师生共同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条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从激发兴趣来看,拟定文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3.1 抓住契机。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题目。如班级、学校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或什么热门话题等,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进行选材构思。
3.2 针对爱好。
爱好是兴趣的直接动因,是个性化的情趣,因而常常被忽视。如西方一位教育研究专家到一所中学考察发现:作文课上一位学生伏案冥思,一个字也没有写。原来他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不感兴趣。
专家问:“你对什么感兴趣?”那位同学立刻兴奋起来,说:“摔跤!”“好!那你就写摔跤好了!”。这位学生原来是学校摔跤队的队员。半年后,专家早已忘记了此事。不料在假期中的一天,这位学生竟然来拜访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教育研究专家,并递上了几本杂志———《星期六摔跤》。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成就了一位体育杂志的小作家。
据此,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敞开心扉,如《我的课余爱好》《我多么想……》《我心里埋藏个小秘》。
3.3 创设情境。
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才会有所思、有所感,产生写作的冲动。如听音乐作文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4. 选择能够突出主题的材料。
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选择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为了用最恰当的材料突出主题,因此必须紧紧地围绕主题进行选择,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取舍。能突出表现主题的材料就选用,不能突出的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舍弃。例如《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描写,就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主题。作者生活中看到的父亲的背景是很多的,如果把每次背影都描写出来,反而使文章啰嗦、冗长、缺乏中心,难以吸引读者细读。
5. 选择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广泛代表性,具有强大表现力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是材料中的精华文章所用的材料不在于多寡、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地表现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只选用了三个事例,文章的效果却胜于作者选用的二十多件材料写成的同类作品《自豪吧,祖国》,因为典型的材料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6. 选材要新颖。
写作中,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必只限于学校和家庭。有的考生一看到这个题目,立刻就想起父母、老师、朋友,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家都这样想,选材就缺乏新鲜感。其实,能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清晰的面孔”还有很多人,如古代的伟人、外国的科学家等。虽然我们不曾真正接触过他们,但我们对他们已经不陌生了,他们的面孔不一直清晰地留在世人的心中吗?另外也可以写给过你帮助的陌生人,偶然间遇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也都可以让你铭记他的面孔。写作文一定要打开思路,不要千篇一律地写同样的题材,因为写作贵在创新。
7. 形式上巧妙创新。
对于《清晰的面孔》很多认都会想到写记叙文,事实上,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写成访谈录的形式,写成微型小说,或者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印象深刻的人的感激之情等。这样,文体灵活多变,创新色彩就浓厚。
如有人写这篇作文时,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世界上,总有许多事物不能忘记。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几张抹不去的面孔。”其成功地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又灵活地驾驭了三个与小标题照应的生活小故事,突出了“慈祥”、“善良”、“可爱”三个主题,从三个角度体现“清晰”。其善于调动生活积累,以清晰的结构组织全文,使得几则平凡的材料生动起来,夺得高分。
8. 留心日常生活,熟中取新。
笔者在对学生作文进行修改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选材方面存在陈言老调、详略不当、弄虚作假、文不对题等问题,这些问题关乎作文的成败,不容忽视。笔者将借鉴专家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展开作文巧选材料的探究。
一、围绕主题选真材
写作文时,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手中掌握的素材进行分析、比较、鉴别,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出恰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谓“严”就是严格地围绕主题(又叫“中心思想”或“心中论点”);所谓“深”就是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这就要求在选材时要紧紧围绕中心,把握生活本质。否则就可能偏题、离题,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如学校创办了《校园之声》报,要求同学们以《作家从这里起步》写一篇刊首语,大部分同学写成了广告词:《校园之声》栏目新,内容丰富,欢迎投稿等。这些同学未能领悟题目的要求,未能体现主题——起步(尝试),以致把“刊首语”写成了“广告词”——文不对题。而也有一位同学写得很好:“《校园之声》是机遇,是锻炼的机会,机遇要靠自己去把握,作家从这里起步”。这位同学就把握得较好,紧扣主题。其实作家写作时,就极其注意这点。
二、真实选材写真情
在写作时就要选择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例来写。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因为自己熟悉,知道其中一些细节,有切身感受,所以容易写得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而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正是一篇好的记叙文的重要标准。如果胡编乱造,就会使文章失去了准确性,真实感,也就因此失去了说服力、感染力。
材料的真实性,就是说材料是生活的原装,而不是生活的组装。大部分同学不大注意这点,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一旦写起作文就胡编乱造,如老师布置写《记一件好人好事》。大多数同学错误的认为做好事要有代表性才行,因此忽略了小事,在无话可写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全班53位同学,有二十几位写拾到钱,有十几位写送小弟弟、小妹妹回家,其余的是写帮老大爷推车。照这样计算,我国一天有多少人丢钱包、拾钱包,有多少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迷路,有多少位老大爷拉不动车让人帮忙呢?很显然严重失真,闹了笑话。我们平时写文章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其实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就是真实的。如《藤野先生》,文章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具体写了四件真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真实文章才有感染力,才能打动人。
三、新颖材料促激情
材料的新颖性,就是说选用的材料要新鲜活泼,而不是陈辞滥调。所谓“新”,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时代特色,也包括过去发生而没写过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生活的家庭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脾气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所见所闻也不同。因此,如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当做选材的宝库,那么你选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它决不会和任何人重复,而且肯定含有新意。
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一动笔就是用人人都
写过多少遍的那些过时的材料。一写好人好事总是雨中送伞,病中补课,帮人修自行车。这些材料不是不能写,但不能总写这些事。老写这些事,就成了“老生常谈”,“千人一面”。文章最怕雷同,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看了第一篇就知道第二篇,这样的文章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只能使人产生厌恶感。为了选用新颖的材料,必须不断开辟新领域,涉足于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努力做到别人说过的话要避免原话原说;别人用过的材料不照搬,即使同一材料,如果选材角度不同,也会避免雷同,各有新意,使人有新颖之感。即使是旧事,或者是别人写过的事,只要有新的发现,或者选取不同角度,给人以新面孔、新感受,同样是可贵的。
例如,有个同学写《我家的双休日》,他没有像一般同学那样去写爸爸妈妈严格要求他,也没有写过生日、吃蛋糕之类的内容,而是写了他家里特有的生活内容——家庭新闻发布会。小作者选择了三个材料:一是元旦新闻发布会,由妈妈宣布邀请左邻右舍举行一次元旦音乐会;二是春节新闻发布会,由爸爸宣布举行家庭烹调比赛;三是生日新闻发布会,由小作者宣布全家给爷爷做六十大寿的礼物。这篇作文避开了一般同学常写的那些内容,从作者自己的特殊经历来选材,所以使人感到十分新鲜。
知识点透视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
人和书的亲情
梁晓声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书的。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声音颤抖地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本书……”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
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女孩儿根本不顾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拿着那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不仅衣服裤子弄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啊!“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现在,这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结束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
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可爱的啊……
(选自新华出版社《沉默的墙》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人,要热爱读书。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个主题:①当家被抄后,女孩儿“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为书而“哭”,就是一种爱啊。
②当女孩儿由上海来到云南,“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因为找不到一本书——为书而“忧郁”,也是爱呀。
③当女孩儿偶然发现一本书时,“心激动得怦怦跳”、“眼睛都发亮了”——为书而“激动”、“喜悦”,这就是爱。
④当听说拿到书就可以归自己时,女孩儿不顾自己干干净净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向书“爬”去——为书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不正是爱吗?
⑤当把书终于拿到手时,女孩儿“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担心书被夺走,正是爱的表现。
⑥文章开头写女孩儿从上海到云南,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但依然乐观;文章结尾写女孩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为爱书,女孩儿才能如此幸运。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用主题贯穿全篇,并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体现主题,那么主题就一定会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佳作示例
我和书的故事刘 雄
今天闲着没事,从书架上取下《水浒传》随意翻看。书中夹着一个书签,翻到那页一看,是“智取生辰纲”这节,我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到了那个星期天……
那已是上学期的事儿了。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就随手取了本妈妈书架上的《水浒传》来看。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离不了,于是我干脆拿着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真没想到,书中还有这么奇妙的世界,以前我单知道动画城里的节目好看罢了。“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我轻声念叨着,禁不住为作者的文字而暗暗叫好。“啪”!书突然被合上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俺老娘来了。“不看了,写作业!”母命难违,写了一会儿作业,我挂记着吴用的妙计成功与否,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水浒传》。可我担心妈妈再来突袭,于是把作业本当“羊头”挂在了《水浒传》的上面,又用一只“顺风耳”隔着“三重门”时刻探听**的动静。这恐怕是“三心二意”的最高境界吧,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立刻“改头换面”。
“好!真是好!”看到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一节,那种酣畅,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岂料“随风潜入室,进屋静无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身后了。这下好,被抓了个“书赃俱获”——我的《水浒传》,就这样被妈妈收缴了。
后来,我又趁爸妈不在家之机将书盗回我处,在作业时间享受“水浒大餐”,再次被妈妈逮个正着,饱餐了顿“竹笋炒肉”。摸着自己可能已经红肿的屁股,我跌跌撞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口中还念念有词:“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熊瞎子三抓水浒迷。”(我可亲的母亲大人尊姓“熊”)
再后来,我们语文课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要我们比赛说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普降我身,那个开心啊!(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六中学生)
【评析】
如果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这样说:我爱书。小作者把“我爱书”这个主题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端:只看了几眼,就被《水浒传》迷住——这是“爱不释手”;
发展:被妈妈抓住后,用作业本掩护继续看书——这是“爱书”不顾一切;
高潮:看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再次被妈妈抓获——这是“爱书”忘记了一切;
结局:虽因看书而挨打,但比起课堂上看书带来的喜悦,就不值一提了——这是“爱书无悔”。
用主题来统帅全篇,又在文章的各个部分紧扣主题,文章自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夺人眼球。
写作百宝箱
在确立主题时,时代的要求有时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历史剧,它的主题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异族压迫的愤懑;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不畏强权、反抗强暴的叛逆者形象,颂扬了反封建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呼声和时代精神;剧作家曹禺遵照周总理嘱
托创作的《王昭君》塑造的是一个自愿出塞和亲、有胆有识、功绩卓著的巾帼英雄,表达了十年**刚刚结束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选材知识点透视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又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
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厚积才能薄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国际风云、社会生活,留意身边琐事,体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并学会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提起笔来才能左右逢源。
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其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初中,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材料,也足够我们使用的了。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名家美文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我正躺在土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
过田埂,顺着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选自《天涯》1999年第5期)
【阅读手记】
“对一朵花微笑”这个选题的角度很新颖,读者会很有兴趣地想弄明白作者为何要对这朵花微笑。“我”在山坡上想心事,结果惹笑了一滩草。这些草甚至笑得很夸张,很忘情,而这些热烈的笑声竟也感染了“我”。到底是什么惹笑了这一滩草,“我”又为什么会笑呢?在这里,读者还不能寻得什么,那么,就借“我”的另一场回忆来理解吧。在这另一次的回忆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农夫不经意的行为使水漫出了田埂,让“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明白了开头的草们的笑声──“我”活得太严肃了,使得我忘记了微笑和生活中本该就有的欢欣和激动。在荒野里,草们是多么地坚韧和顽强,又是多么地深沉和静默啊。草们根本不企求什么,一旦有了生活的滋润,就自然地蓬勃而热烈地生长起来。本文的选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又从独特的视角来写,饱含了智慧的哲思。佳作示例
真没想到
重庆一考生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们在枝头唱着歌。这时,一对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四处寻找可落户的地方。
真没想到,它们竟决定在我家的房檐下做窝了。它们天天找草衔泥,忙忙碌碌,不几天,窝就搭好了。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了……
那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燕子窝,常常引发我的好奇心:这个窝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天,终于耐不住诱惑,我找来了一个梯子,请爸爸帮助摆在房檐下。
我爬上去,站在上面,向里张望。突然,从燕子窝里伸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唧唧地叫着,把我吓了一大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麻雀。真没想到,麻雀占了燕子窝!
一定是麻雀看燕子窝里很舒服,又没有主人,就强占了人家的住处。想到这儿,我不禁担心起来,明年燕子回来,到哪儿住呢?会不会发生一场“燕雀大战”呢?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醒了生命。那对可爱的小燕子也回来了。它们来到自己的窝边,不停地飞来飞去,显然已经发现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飞了几圈后,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我望着那对燕子,心想:“燕雀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忽然,两只燕子一齐飞向蓝天。我想:大概是找它们的伙伴来帮忙!可是它们飞回来时的举动,马上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飞回来的燕子只有两只,而且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草和泥。它们要和麻雀做邻居了!
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但我由此想到了许多。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居,是因为它们把原来属于自己的鸟巢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家,而看做是鸟类共同的家。人们如果像这对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评析】
这篇文章的选材令人耳目一新,可能让你“真没想到”。文章的主人公是“小燕子”,文章的主题是由小燕子宽容的行为而得出的:“人们如果像这对小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小作者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直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选择材料,而是选择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选材为下文作者的感悟铺垫,让人产生“真没想到”的效果。
“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这生动的材料在文章中有好几处,不认真观察,要想写出这样的文字并不容易。光观察还不行,还需要思考: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是因为它们不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家,而认为鸟巢是鸟类共同的家。这就是作者思考得出的成果。很难想象,没有留心生活,没有观察习惯,没有基于观察的思考能找到好素材,写出好作文。
写作素材
选材要着眼于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选材要挖掘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考前必看:高考作文选材的误区
点击数:210 次录入时间:2011/4/29 12:02:00编辑:zhangwei19910302
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个材料。这样做,材料的切合度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使用与否,也就有了把握。(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件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没有用过的都可以算作新,有一点时代色彩自然更好。
在选材方面,考生务必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海南省2010年高考评卷语文组副组长苏盛葵在题为“提倡真实的文风”的阅卷手记中介绍:“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8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
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
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10年广东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800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
三、选材雷同,了无新意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0年依然突出。在江苏卷中,“低碳”作文相当泛滥——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山东卷作文题(考“光明和阴影”)新颖度不算高,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除了事例陈旧,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北京卷阅卷中发现,明明是宋朝的论据被套上明朝的时间,明明是这个名人说的话却套在另一个人的嘴上。这体现出考生知识积累并不细致、扎实。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如
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拓展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造就并非所学专业,而是主业之外的另一番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为了一代文化巨匠。
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却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在全国走江湖,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被宁浩相中,一块《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持续“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人生发展的轨迹和成就,很难预料会在哪个节点上时来运转,有时还会偏离自己的初衷。在有些人那里,无意间的造就反而比刻意作为还要精彩。于是,人们不免要感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的奥妙恐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而是与个人固有的潜质有很大关系。不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也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被迫无奈,如果缺乏相应的天生资质、必备的人生积蓄、不弃的意念坚守,也会与迎面而来的机遇擦肩而过。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材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一、常见选材上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虚构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多数作文的‚三自‛原则(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二、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1、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2、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3、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4、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心‛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架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三、选材的要求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上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
2、新颖典型,力避陈腐
现实生活是最丰富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比比皆是。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颖、典型。或挖掘历史素材的时代内涵,或抒写时代青年的风采,或展望美好未来前景等。千万别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围绕中心选材是选材根本要求,但根据写作意图、话题指向来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的材料是很难的。因此写作时要仔细审视现实生活,要认真甄别积累的知识素材。做到选材,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3、贴近生活,避生就熟
中学生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阅读面各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不一样。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素材不够典型,不够新颖,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放下架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文章才能体现出真善美,才有个性。
四、选材的方法
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广,正因如此,有些考生反而失去了方向,要么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要么选材流于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那么,究竟如何选材才能获得高分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选真实的素材
“感人心者在乎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就是说,作文要立足于现实,从自己身边的、亲生经历的事写起,写出切身的体验,说出内心的感悟与震撼,如此,内容才会具体,感情才会真挚,从而感染人。
片段一:
屋门口,坐着一对父子。
父亲右手夹着用儿子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一口一口地抽着。每抽一口,烟头都一亮,发出的红光映照着父亲紧皱的眉头,深深地额纹和不停抖动的胡须。接着,便是‚吧嗞吧嗞‛声混合着重重叹息声中的刺鼻的浓浓旱烟味。(表现家庭贫困的‚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细节真实)
儿子坐在父亲的对面,头埋在双膝中,两只手在地上划来抹去。划出一个圆,用另一只手抹去,又划出一个圆……(人物外貌描写真实,铺垫设臵真实)
点拨:文段兵没有使用是么华丽的词藻,但是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柜角和墙脚的夹缝中看到两只小爪子,接着,是一对可怜巴巴的眼睛。这是一只小老鼠,它悄悄地出来,小心地嗅着什么。
‚姐。它准是饿极了!‛
弟弟的话使我心里一动,我竞可怜起这只老鼠来了——饿的滋味毕竟不好受呀!一只小小的老鼠能吃多少?我干嘛非要打死它呢?想到这,我放下火钳子,从弟弟手里拿过丰块饼干,轻轻地放在老鼠刚才露头的地方,走开了。一会儿,只见老鼠咬起饼干慌慌张张地离去……
过了些天,我拉开抽屉时,惊呆了:抽屉里一片狼藉,崭新的作业本被啃去一角,旁边还有不少老鼠屎。
唉,老鼠,毕竟是老鼠啊!(选自《灭鼠记》)
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写老鼠的可怜与可恶,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在赞赏小作者心地善良的同时,也为老鼠的劣习不改而痛恨。
2、选小巧的素材
据说,宋朝有个姓马的画家,他画山,画水,画庙宇……总是画其中一部分,从不画全景。然而他的画,山水灵动,人物鲜活,人们干脆叫他‚马一角‛。马一角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材以小见大。其实,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凡文学大家都善于从小口切入,以看似平凡的琐事来反映重大题材,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
片段二:
还是在两年前吧,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爸爸在小院中央摆了张小桌子,上面列着水果和月饼,在你那黏黏的光辉下,他们是那样的诱人,粘住了我的眼睛和心。还记得有时会趁奶奶不注意时捏个苹果裹在衣服里,然后叫着‚肚子疼‛躲在别处把它吃光。最妙的事放火焰棒啊!那些有着美丽火焰的短棒被我们握在手中尽情的划着圈儿,空气里溢满了幸福……我一幕幕地在脑中回放着这些藏在心底的快乐,如同电影的慢镜头,不愿放过每一个细节。月儿啊,你帮我去看看,我的爸爸妈妈此刻是否也在庭院中,望着桌上的月饼,在烟花棒华丽而寂寞的光芒中,思念女儿,泪眼婆娑?(选自《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点拨:作者通过对孩提时‚偷吃苹果‛和‚放火焰棒‛两件小事的细致描述,传神地写出了小作者想家的情愫。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又怕刺儿挑不出。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选自《第一次给妈妈挑刺》)
点拨: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小作者就是选取给妈妈挑刺这样细小的琐事来写,通过‚我‛的心理、动作刻画,彰显了对妈妈的爱。事件虽然细小,但表达的亲情主题却是深刻的。
3、选有趣的素材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每天刻板地工作与学习,许多时候,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于生活中,乐此不疲。老师诙谐的批评,同学善意的嘲讽,朋友无理地取闹……诸如此类的情趣正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假如我们把这些闲情趣事用生花妙笔记录下来,必会感染每一个生活在平凡中的人。
片段三:
一日,老政正在讲课,本班男生‚老大难‛却云游中,嘴角甜笑蔓延,还有口水溢出,真可谓睡得酣畅漓。老政笑眯眯地走下讲台,轻敲‚老大难‛的脑:‚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口气温柔俨然‚大‛里的唐僧。同学们都已经忍笑憋到内伤,但显然‚老大难‛未曾感受到老政的温柔,依然酣然梦中,面泰然。只见老政抬起手掌,用尽全力拍了下去,这下去非死即伤,我们都替‚老大难‛担忧。没想到掌竟然落到了桌子上,声如雷震。‚老大难‛猛然醒,霍然起立,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下雨了?这雷声这么大……‛众人捧腹大笑。(选自《老政》)
点拨:作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瞬间:‚老大难‛在课堂上云游梦中,老政最终用‚降龙掌‛拍打桌面,惊醒‚老大难‛,从而才有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到此,不得不佩服老政的幽默风趣,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
4、选能触发感情的素材
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作文要想动人,就要选择那些能触发人感情的素材来写。它可以是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语,一个爱意浓浓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一株不屈的小草,一棵摇曳多姿的风景树,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等,它们有时与人的心境相契合,于是便进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片段四:
刚上完体育课,我干渴万分,于是到饮水房,抽出一个杯子,倒好茶叶,正准备倒开水时,王老师进来了。她见到我,笑着放下水杯,帮我拿起开水瓶,说:‚丽,我帮你倒吧!这壶太重。‛我惊讶地呆立在那儿,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待我缓过神,她已经打开盖,往杯中倒水了。王老师用纤细的手扶住我的杯子,另一只手稳稳提着壶,冒着热气的水涌出来,细细的水柱缓缓地注入到杯中,也似乎注入我的心,像涓涓小溪,抚平了我的浮躁,汗似乎也没了。老师笑着将水杯递给我。我双手接过,道了谢,便跑了出去。茶叶在水中闹着,我觉得这杯茶好重,都端不动了。我喝了一口,真甜。
(选自《一杯浓茶》)
点拨:小作者抓住老师给自己倒水这一细节,通过细腻地刻画,表达情感。
每一朵玉兰花绝美得像下凡的仙子,身着一袭洁白的素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她们气质高雅,超凡脱俗,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深深地吸口气,你会感到那股幽香从鼻腔慢慢地渗入到你全身的血液。每个花瓣静静绽放着,无论开得多么浓郁,散发出来的花香也是清清淡淡的,淡到极致却又沁人心脾,令人闻之欲醉。不管你用多么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非但不嫌过分,甚至总觉不足。因为她是把一冬的积蓄都化作了美,来装点春日的。(选自《我爱玉兰花》)
点拨:作者笔下的玉兰花之所以绝美得脱俗,是因为它‚洁白的素衣‛,它‚淡淡的香气‛,它的端庄素雅,这些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以玉兰花来言志,是文段的高超之处。
5、选历史经典素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风流人物、志士仁人,更不乏英雄事迹、动人‚史诗‛。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岳飞精忠报国,赢得世人景仰;文天祥威武不屈,丹心一颗照千秋;谭嗣同舍身求法,用鲜血为后继者铺就道路……
这些人和事是生动的教科书,或点燃信心,鼓舞斗志;或激起共鸣,催人泪下;或发人深思,启人智慧。作文时,准确扣住题目要求,生动演绎其中一个或几个精彩故事,以事寓情理,定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片段五:
当吴王夫差的人马攻入越都,当五湖大战以越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会稽山上的五千残兵败将令勾践掩面长叹,拔剑自刎欲以死谢罪。但大夫文种苦苦的哀求、贤将范蠡坚定的眼神、五千将士不屈的斗志让他明白:不能轻言放弃。他登高远望国土,那是他祖先的土地、子民的家园啊!回首,他毅然脱下龙袍不顾一国之君的尊严,主动向吴国求和。当他那高贵的双膝跪在冰冷的地上,当夫差的双脚踏在他坚硬的背上,当吴国的士卒把他当奴仆一样地使唤,他心中有恨,眼中有痛,但脸上却挂着笑。(选自《选择》)
点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向来为大家所熟悉。以上片段就是撷取了其中的一个瞬间,作精彩演绎——越国与吴国交战兵败,在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勾践选择了后者——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兵荒马乱、诸侯争霸的年代,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选时事新闻素材
文章和诗歌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的确如此,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学会从时事新闻中开掘写作素材:我国西南五省干旱,玉树遭遇地震,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这些时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对时事的看法,这样的文章才有看点。
片段六:
这里,全国人民的潺潺爱心汇聚成了大爱的汪洋大海。有这样的大爱心,玉树,永远挺立。
在玉树,在这里,有温总理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有子弟兵和我们心连心,有全国人民无私的关爱和帮助,玉树就不会倒下,玉树就不会放弃,玉树抗争救灾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明天。一个崭新美丽的玉树将会重新站立在世界屋脊之上。
(选自《在这里》)
点拨:本文以玉树地震为题材,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从整个玉树抗争救灾的大海中摘取了三四朵小小的浪花吗,从多方面表现了各界人士对玉树地震的同情和灾后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文章真挚感人,富有时代气息。
就这样袭来,没有任何征兆,灾难就这样笔挺挺地躺在我们面前。瞬间,天堂与人间,白天与黑夜分界模糊不清。那张张惊慌的面孔,那饱含辛酸的泪水.那双双无辜的眼睛,把人们的心拽得生疼,不可名状的痛已深深地植根于汶川这片土地上,更永远地烙在四川人民善良的心田里。废墟、尸体、泪水……不知道这痛苦有多深。
温家宝总理来了……
救援人员来了……
无数志愿者来了……
文化艺术界人士来了……
就这样默默地伸出你的手,把更多的阳光给予那些受难的人们。
我们昂起头,不哭!
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灾难定会过去。抬头望天,依然是湛蓝湛蓝的。
(选自《昂起头颅,我们不哭》)
点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生动地刻画了温总理、救援人员、志愿者、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支援灾区的感人镜头,富有时代气息。
典例精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诗意的怀念,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和对历史的应答。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当我们队生活怀有一颗诗意之心时,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怀念一个人或一段动人的故事。历史常常是沉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我们怀念它时,我们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对人生的认识也会迅速地得到提升。
你相信心中美好历史的存在吗?我们该如何找到它,并唤醒它?让它成为人生的牵引?
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病文展示】
我家的‚总管‛
一个家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亲朋故友、迎来送往、一家老小,大事小事,千头万绪,琐琐碎碎,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这个人就是家里的‚总管‛。
我家的‚总管‛是我妈。事无巨细,她无一不管。
每逢新学期开学前几天,妈妈每晚都管着我,只肯让我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叫我回房睡觉。妈妈说她想让我提早进入学习状态。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爸妈想独享‚电视之乐‛。想着想着,我进入朦胧状态中,依稀听见爸爸的鼾声,而妈妈却在独‚管‛电视。
每天晚上,妈妈反复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真行,看一会儿电视都管。‛我心想。
‚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呀。‛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一会儿吧。‛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会儿。‛真好,我的好爸爸,我心里暗喜。
‚唉,我亲爱的妈妈,这下总不要再管了吧!‛我的嗓门大了起来。
‚嗯——不行。这样吧,明天星期六,放假看电视.好不好?‛
‚明天?‛我又向爸爸投去求援的目光,爸爸也很无奈。
我家的‚总管‛,里里外外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前天一同学过生日,我准备买件礼物送去。但‚总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让我亲手做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送给同学。
我家的‚总管‛忙得很,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一年四季,衣服加减;日复一日,卫生清洁……哪一方面都有‚总管‛操不完的心,哪一天都有‚总管‛管不完的事。
在‚总管‛的教育下,我走出失意的低谷,重新找回自我;在‚总管‛的严厉批评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让我傲然崛起……
病情诊断
这篇习作以‚我家的‘总管‛’为题,从妈妈‚事无巨细,无一不管‛的角度切入,比较有新意。但是全文读下来,总觉得‚总管‛的个性特点不够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一是选材不够精准,不能多角度凸显‚总管‛的个性特点。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了‚总管‛不许‚我‛看电视这一材料,并以‚开学前几天每天只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和‚开学后只许我星期六晚上看电视‛这两件事为例,来表现‚总管‛对‚我‛学习的关心,笔墨过多。为能全面反映‚总管‛的个性特点,建议删去其中一件事,再从其他角度精选一事来写,例如对家里其他人生活上的‚管‛,从而突出‚总管‛关心照顾家人的性格特点。
二是开篇比较啰嗦,点题迟缓无力。建议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甚至可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中心人物,并概括揭示其个性特征。
三是结尾稍显拖沓,缺少点晴之笔。文末两段罗列了一些事,虽切题,却给人冗赘之感,有蛇足之嫌。修改结尾,以写好点睛之笔为主,尽量做到言虽少而意无穷。
【成功升格】
我家的‚总管‛
谁说只有宫廷里才有总管,我家也有一位‚总管‛。这‚总管‛就是我妈。(开篇留有悬念)
我家的‚总管‛那真是名副其实,可谓事无巨细,无一不管:上管‚太后老佛爷‛——奶奶,下管‚七品芝麻官‛——我,而且一管就灵,管即有效。(语言风趣幽默)在人们的印象中,谁都招惹不起‚太后老佛爷‛,但在我们家,‚太后老佛爷‛却像下了岗一样,没什么特权。
‚老佛爷,这个不能吃,已经变质了,应该扔掉啦!‛细细一听,又是‚总管‛与‚老佛爷‛的对话。
‚这就不能吃了?扔掉太浪费啦。‛
‚我的老祖宗呀,这可不是什么浪费,吃下去是要生病的!‛
‚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啦!‛
‚老佛爷呀,不是我不听您的话。您老看,这都发霉啦,今天吃下去明天就得去请大夫。您老知道吗?‛
‚总管‛真够厉害的,一向说一不二的‚老佛爷‛还真的不吃剩饭了。我家‚总管‛说出的话就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照办。
(写‚总管‛管奶奶吃剩饭)
劝‚老佛爷‛有高招,管我这个‚七品芝麻官‛,‚总管‛同样得心应手。
‚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啥都管,看会儿电视都不行,好像‚自由‛跟我没关系似的。我在心里暗自嘀咕。‚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会儿吧,我的好‘总管’。‛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小会儿吧。‛真好,还是爸爸好,我在心里暗暗感激。
‚我亲爱的妈妈,2比l,这下总可以让我再看一会儿子吧!我先发制人。
给同学,说什么从小就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能力。(略写‚总管‛管‚我‛送生日礼物)瞧,这就是我家的‚总管‛。
亮点扫描
升格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提升了很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妈妈对老人、对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和照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使妈妈这个‚总管‛的形象活灵活现。在写法上,作者主要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对奶奶就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表现其对老人的耐心和尊敬;对‚我‛则果断、坚决、不可通融,表现出一个母亲的严厉。作者将这些分寸掌握得很好,使‚总管‛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升格解密
通过上文的升格实践,我们可借鉴一些写人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1.选材要巧妙。这类作文看似易写,实则难写。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因此,只有关注这些不同于别人之处,才能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点上,上边的习作做得就很好:在看似令人厌烦的管教和唠叨、看似平常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含蓄而深沉的母爱。细细体味这种母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手法从反面切入,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
月亮姐姐:好的。小的时候我也和你一样,写出的作文干瘪枯燥,没人喜欢读。现在我送你三件宝,你在写作文选材时,不妨从“新”、“奇”、“趣”这三个字上动动脑筋。
洋葱头:什么是“新”呀?
月亮姐姐:新,就是写作文不要千人一面,而要通过动脑,自己独立思考,做到千人千面。即使是照葫芦画瓢,也要画得奇形怪状,这样才会体现出人或物的个性,文章才会有感染力,让人一看就喜欢。
洋葱头:咦!前些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老师向我认错》的习作,你看看有没有一些新意吧!
月亮姐姐:咳!我一听你这个题目,就被吸引了。快说给我听听吧!
洋葱头:那是一次考试后,老师把我试卷上做得正确的试题批错了,我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情绪,并说了老师“有毛病”之类的气话。被同桌告密后,我心里又显得忐忑不安。当老师主动向我认错时,虽然心里轻松了许多,但压力也很大,毕竟自己也有错啊!老师这样宽容自己,又令我心里不舒服……一
月亮姐姐:是啊!这就是“奇材”啊!因为这是你独特的经历,别人没有感受过啊!这样的选材能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吗?这样的题材是最能出真情实感的!
洋葱头:那您赶紧送我第二宝吧!我还想让老师用我的作文做范文呢!
月亮姐姐:这第二宝嘛,是“趣”。就是选择的材料要生动有趣,读起来才会吸引人,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嚼起来别有风味,而且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嘴里长了“瘤”》一文写道:妈妈买了一大篮子葡萄,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偷偷摸摸地挑了一大粒葡萄放在嘴里,可舍不得吃掉,含着,含着,我就进入了梦乡。等到清晨起床后,我感到嘴里发胀,用手一摸,发现我的腮帮子上鼓起了一个圆圆的大包儿。我慌慌张张地找到妈妈。一时被弄得不知说什么才是,只是连连喊道:“包——包——”妈妈也被我这突如其来的模样吓得不知所措,还以为嘴里长了“瘤子”之类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就连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更别说小读者了。
洋葱头:哈哈!真是太有趣了,我在写作文时也得琢磨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么有趣的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那么第三宝呢?
月亮姐姐:哦,这第三宝是“奇”。平时大家写作文在选择材料时,基本上都是围绕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所见所闻去写, 但大都以写正面材料为主,很少写反面材料。有时为了表达需要,适当选取反面材料是相当必要的。如《一套运动服》一文,写了一位中队干部,担心在集体发服装时挑不到合适的,便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趁老师不在的时候选了一件十分合适的运动服,同学们得知后都觉得中队干部的举动令人不可思议。这样的材料写入作文,敢于抨击不正当行为,特别对小学生来说,必定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令人难忘。
洋葱头:月亮姐姐,你真了不起!根据我的理解,您说的这三件宝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呢:只有选材新颖、稀奇、 )有趣,写出的文章才会吸引读者。
月亮姐姐:洋葱头真聪明,不仅理解得快,而且归纳得精一当!
关键词:篮球队员;选材;指导思想;目的;规律;问题
篮球运动是一项技能型运动,它需要队员完成一切复杂、高难、快速、变化多端而又准确的技术动作。并且,世界篮球的发展特点趋向高、快、准、全、变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农村体育教学并不注重篮球教学,更不用说篮球队员选材了,导致出现了一些学生喜欢篮球但得不到发展的空间。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从思想上重视篮球对于选材的重要性,进而,为高效篮球课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选材工作进行概述。
一、篮球队员选材的指导思想
选材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选材指导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展现选材的重要性。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实现篮球活动的“高、快、准、全、变”为目标,以科学的选材方法和规律为发展动力,认真学习《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手册》,并在明确选材目的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学生自身的优点,努力为国家输入高素质、高质量的篮球队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篮球队员选材的目的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也是一样的。在篮球队员选材的问题上,并不是每个喜欢篮球的学生都能成为篮球运动员,也并不是每个高个子学生都能成为篮球队员等。简单地说就是篮球运动员的选拔就是要寻找“MVP”,即最优价值的球员,这样才能提高球队的竞争力,才能为我们的篮球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作为篮球教师的我们要做好选材工作,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篮球天赋,进而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篮球团队做好准备工作。
三、篮球队员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训矛盾问题
2.人员组成情况、日常训练情况、管理模式问题
3.竞赛制度问题
运动员要具有敏捷、苦练、顽强、善战的作风,形成一个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战斗集体。强化攻守的转换意识,在每一次进攻结束或对方抢到后场篮板球后,立即组织防守。加强追防意识,即使在不可能防守成功的情况下也要努力追踪防守,干扰进攻。
提倡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钻研、探究,独立完成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教育的环境。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句话意思是说,打仗要有周密的部署安排。篮球比赛好比一场战争,只有在战前进行周密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安排技战术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才能在比赛中出现困难与意外时不会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才可能在比赛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可能包举宇内,横扫六合。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只钟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篮球比赛的胜利属于那些战前妙算的球队。”
四、篮球队员选材应遵循的几个规律
1.篮球队员技术选材遵循的规律
篮球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础,是影响选材的重要方面,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技术选材方面,我们应该遵循下面几个规律,即:(1)基本技能方面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度以及反应能力。也就是说,在基本素质方面应该遵循“速度快、耐力强、反应敏锐”的规律,这既是基本也是最关键的。(2)球感方面。主要遵循的规律是“抛、接、运、传、转,既要稳又要自然流畅”,等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技术选材应该遵循的规律。
2.篮球队员心理选材遵循的规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篮球队员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自身技能得以高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所以,在篮球队员选材上,心理选材方面应该遵循以下规律:(1)热爱篮球运动,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兴趣。(2)具有团队意识。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运动,不是个人球技秀,也不是出风头、逞英雄的运动,一定的团队意识则是选材过程必不可少的,等等。所以,从心理选材角度来说,应该遵循“坚定、沉着、机智、合作”等原则,进而为选材工作指明方向。
当然,除了技术和心理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学生生理方面遵循“最大摄氧量、心功指数指标、血乳酸指标”良好等等。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寻找篮球队员选材应遵循的规律,以确保选材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篮球队员选材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了篮球队员选材的指导思想、选材的目的以及选材应该遵循的规律之后,接下来,在选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清楚选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既是上述几点内容实现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选材工作的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从选材的科学性问题以及全面性问题和选材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确保选材工作的高效实现。
1.选材的科学性问题
农村篮球教学效果并不乐观,一是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导致篮球教学的价值得不到根本的展示;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过于看重技能的掌握。从这两方面来讲,农村篮球教学根本不注重选材问题,篮球队员的组成大部分还是以“兴趣”来进行选择了。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某农村学校,在春季篮球比赛时,在选材上按照“兴趣”进行了选拔,当然其中还包括教师的一些主观因素。所以,在真正比赛时,输得很惨,就在这时,该老师临时“换将”让班里一名“个子比较高”的学生上场,结果可想而知。从该事情上可以看出,选材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团队的质量和比赛的结果。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借助观察、调查、预测等科学的手段来判断学生是否符合选材要求,进而,做出可靠的选择。
2.选材的全面性问题
全面性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判断,其中包括:遗传、形态、性格以及综合技能等方面进行考虑。但是,在实际的选材方面我常常不能对各个方面都进行考虑,这将直接导致选材存在片面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各方面中应该从哪些地方考虑。如,遗传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遗传因素来判断学生是否具有遗传性较高的疾病,身高遗传因素等等。在该方面需要注意遗传度高的性能且又符合篮球运动自身特点需要的在选材过程中应该优先关注。形态方面:主要包括:身高、臂长、体重、体型特征等方面。性格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融入团队当中。
其他方面不再一一介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中给予重视,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一些教师过于看重技能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融入集体,成为“独侠客”等等。总之,在选材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全面性的考虑,以确保高效团队的顺利建立。
3.选材的方法问题
传统选材过程中,在选材方法上我们仅注重基本素质的测试,具体地说就是学生球技的熟练程度,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片面的,是不能全面衡量队员的。因此,在选材方法上,我们要注意多元化,比如,还要包括:反应能力测试、耐力(意志力)测试、弹跳测试等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选材人员进行着考察。所以,在选材方法上教师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做好综合性的评价分析,进而,为选材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教师要想做好选材工作,明确问题是关键,也是实现高质量的保证。所以,教师在选材上要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以确保选材工作的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成功的选材意味着训练的高效与成功。所以,在篮球运动作为中国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的今天,做好选材工作就至关重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选材不是教师一两节课就能决定的,是需要教师长期用心地去观察、去发现的。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要从行动上重视选材活动,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做出正确的认识,选择恰当的选材方式,进而,为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行健.如何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选材、管理及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7).
[2]杨晓丽.中学生篮球队伍的选材与训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初中作文选材】推荐阅读:
关于作文选材11-22
如何选材作文教案11-22
作文的选材论文01-15
例谈作文选材的方法10-08
作文指导_选材教师10-08
初一作文指导——选材篇11-03
高考作文选材的创新招术12-13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选材09-29
美丽的花园作文_初中写景作文_初中作文07-21
写秋雨作文初中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