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精选7篇)

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 篇1

近期读了周三多和陈传明和撰的《管理型——原理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中的创新讲述的鞭辟入里,遂颇有感慨的写下了读后感。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甚至把创新视作管理的灵魂。

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变革。

一、企业管理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企业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探索。总结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

企业系统的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创新的规律和特点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的是组织下属的创新。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其次,要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再者,需要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并且正确地对待失败;最后,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奖酬制度。

二、企业技术创新

与企业生产制造有关的技术创新,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要素创新、产品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但是无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所有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任何企业都在执行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而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实际等多个方面。

三、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这些成员是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提供这些努力的,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

企业组织创新包括了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以及企业

文化创新。

总之,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落后的,没有创新的企业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要顺应发展趋势,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企业或组织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利润增长,推进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 篇2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常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一年级开设,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普通知识和一般原理,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 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和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此外, 如今大一学生大多是90后, 授课对象的特性在发生变化, 使得《管理学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 教学效果显著不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故而一方面在学习前人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 缺乏实践教学。

大多独立学院在讲授本门课程时, 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 讲解《管理学原理》时, 主要以黑板和粉笔为媒体, 以课堂面授为主, 由于教学条件较差, 未引入诸如多媒体、视频、场景模拟等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 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方式,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 而不是传统的仅仅是高分多证的学生。然而, 这门课过于偏重于理论讲授, 结合理论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 在课程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 有的学校全部是闭卷考核学生, 部分学校采用闭卷笔试和平时成绩的形式考核学生。在闭卷考试内容上缺乏创意, 好多高校的考试题目中仍然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等抽象而缺乏活力的题目为主, 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最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作为高校教师, 讲授课程是其重要的工作, 了解授课对象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只有了解授课对象,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率。现今90后是大学的主力军, 其有着80后大学生的共性, 但是也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凸显为:第一, 追求个性。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衣食无忧, 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造就了这一代人敢于释放个性的一面, 他们思维活跃, 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并乐于表现;第二, 学习观务实。90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现如今的社会现实, 学习的目标也相对务实, 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也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性, 促使他们对与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手段感兴趣;第三, 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 90后学生习惯于一遇到问题, 不动脑筋思考, 直接去网络上寻找答案, 这些学生往往感到离开了网络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则不喜欢看书, 满足于了解网络上面的一些知识片段, 不重视系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高效学习方法的养成。所以, 网络一方面可能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锢了他们的创新, 削弱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填补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的空缺,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就应努力在这种“挡”之中找寻答案。这样看来, 独立学院应该敏锐地捕捉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 而这种弱势恰恰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种定位下,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内容上注重管理学基础概念、原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较为抽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作为基础课程, 这门课通常安排在大一上, 这门课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的特点, 即学生从高中对管理专业课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 尤其需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进传统授课模式上如何突出“应用型”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新思路

传统教授管理学课程是老师从理论角度教授书本知识, 后期案例教学引入管理学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后就被广泛推广,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要真正按照案例教学法的要求组织教学, 存在许多困难, 如教学资源不足, 案例讨论不充分, 学生对案例理解不充分、参与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使得案例教学有时候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故而在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尝试过的方法, 并且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 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企业培训和管理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采取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将管理游戏运用于教学中, 使它成为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 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男女互动的环节, 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自我探索, 最后自我总结, 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运用时, 教师需要创设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 将参与的学生按照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 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管理经营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时, 加入管理游戏元素,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加强理论学习的实践体会, 深化理论本质,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

如, 在讲授“领导”与“沟通”内容时,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传球游戏, 教学效果较好。传球游戏可以在教室讲台进行, 大约5~7人一组, 每组传一只小球。要求小球在小组内传递, 球不能传给自己相邻的组员, 每个组员至少一次接到球, 球最后传回发球者手中,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的小组获胜。小组中需要有一个人领导团队讨论商量, 并指挥协作, 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领导、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观察发现, 学生在围绕任务展开游戏时, 对领导、沟通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 会“三思而后行”, 并不急于动手, 而是结合游戏规则, 根据队员的人数, 确定最佳传球方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接受领导指挥, 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取得竞赛的好成绩。而对该部分内容理解不够的学生, 往往手忙脚乱, 各自为阵, 竞赛时处于下风。竞赛后, 需要教师巧妙地总结, 使完成较好的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同时激发完成不好的学生的好胜心, 让他们更用心地学习。

总之, 通过学生间这种互动,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 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学习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常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是与90后学生渴望交流的特点相契合的。但在讨论之前, 选好讨论的主题是很关键的。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过渡性特点, 笔者选择的讨论主题主要包括这样的两类:一是经验分享类的主题, 这类主题主要用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 即首先让学生分享一些实际经验, 然后让他们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以引导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比如, 笔者在讲决策过程的时候, 先让几个学生来分享一下自己印象深刻的或重大的决策事件, 然后让他们总结出这几个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共同点。在讲到领导者特质的时候, 笔者让学生们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领导, 及为什么喜欢他, 以引导他们对优秀领导者特质的总结;二是在将知识向纵深引申时, 让学生开动脑筋分享一下自己的分析思路, 讨论一下其可行性。比如, 在讲到激励的时候, 笔者让学生讨论企业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和临时工。在采用这种方法时, 笔者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在学生发言时, 要求教师和其他同学能专注倾听,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并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 把争论的本质问题理清楚, 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 这两种方法应用后, 教学效果良好,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己主动学习关于管理类方面的书籍, 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现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并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认识到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并提出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启东.四川省工科院校“90后”大学生学习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0.3.

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 篇3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G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00-01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要求学生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而且做人和对事情的处理方面方都应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经管类的学生更是如此,那么在新时期下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教好管理学原理,又能做到提起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力的确认,其实无论那种学科,都需要合适的老师才能教好,对于像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对老师的要求标准更应该高标准

因为—个好老师不但能在课堂上把管理学原理能灵活运用的教好,还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深的影响,那么我们新时期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呢?我觉得对于教管理学的老师不仅仅是需要他本身的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能好,还应该有大量的社会从事工作及管理咨询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把死书本的知识能讲活。仅仅是这两点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学老师,还应该对于教学的过程中。能灵活的运用特色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在禅房里念经。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是天渊之别,当前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并极力推崇的方法是媒体直观法,媒体直观法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管理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结合媒体教学法还要使用案例情境教学法,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听录音、音乐,也可以是放电影、录像等。并且再故事的选择上要进行今古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到现实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有丰富的管理案例,并且还能让学生在精彩的历史长河发生的故事中用管理的方式看问题。如在管理概述中,在讲解西方管理理论时候,不妨举这样的例子,中古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西方国家什么理论有相似之处。在讲到领导魅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亮剑》中李云龙对和尚的之死的做法进行分析。还可以我们从领导和决策及计划上来对诸葛亮进行重新评价。采用这种氛围营造法,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总之,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树立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探索、掌握、改进并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刚进大学新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原理的兴趣和爱好大有裨益。

3教学态度

不管老师有多高的水平和能运用好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态度那也只能死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对岗位和学生的热爱,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或亲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学生的将来考虑,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才能用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的培养,新时期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并且管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本课程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整个管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做到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德智的存在,最重要讨论之后要进行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好的做人态度。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4作业和考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篇4

朱光红笔记

一、概念题

1.管理;P31: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2.决策;P60: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3.指挥P207:是主客人员指明下实现组织目标和途径。

4.组织P136:即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或角色结构)。(管理学上的组织)

5.激励P229:是指主管人员促进、诱导下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6.效益P4: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集权P169: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8.分权P169: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9.计划工作P110: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0.领导P206: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管理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1.沟通P250: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12.计量决策法P69: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

13.目标管理P124: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组织成员在计划执行中的作用,协调这些组织成员的努力,必须把组织任务转化为总目标,并根据目标活动及组织结构的特点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层次的分目标,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分目标的要求对下层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控制。14.企业文化的要素P192:如果从最能体现组织文化特征的内涵来看,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

15.协调P10: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和活动调整和谐。

16.系统P51: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7.风险型决策P87:风险性决策主要用于人们对未来有一定程度认识、但又不能肯定的情况的一种科学决策方法。

18.组织变革P177:是指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有的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不再合适,企业为求得生存而在组织技术、结构、人员等方面做出的变化。

19.非正式组织P171:由于情感、观念或价值取向相近或者一致,形成的群体渐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群体。

20.冲突P256: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21.战略P66:是一个组织为全冇实现目标而对主攻方面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

22.控制P266:是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23.创新P54: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24.零基预算P291:把组织的计划分为由目标、业务和所需要的资源等组成的几个“分计划”,然后以零开始计算每个分计划的费用。优点:迫使主管人员生新安排每个分计划,可 1 以从整体出发,连同新计划及其费用一起来考察所确定的计划及其费用。25.创新过程P10: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而坚持。

26.组织文化P190: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化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7.管理幅度P143: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

28.管理层次P143: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的组织环节是各级行政指挥机构。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即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即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加。

二、简答题

1.组织变革的一般过程P177;有计划的组织变革过程包括打破平衡、进行变革和消除抵制三个阶段。

2.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管理学发展中的地位P41: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参加1927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工作,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实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下试验。霍桑实验得出四个主要结论:企业的职业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关于在管理学中地位的说明:行为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既不同于管理学,但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面却又互相渗透。行为科学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试验开始:后期是1947年首次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60年代,为了避免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

3.决策特点P69: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4.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P137:因事设职与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5.系统的观点P49: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整体性原理,这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动态性原理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开放性原理,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环境适应性原理,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是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综合性原理,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6.控制工作的步骤及重要性P272: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一、确立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控制的方法;);

二、衡量工作成效(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控制工作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它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7.集权和分权的影响因素P168: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要求;规模问题;组织形成的历史;管理哲学;主管人员的数量与管理水平;控制技术及手段是否完善;分散化的绩效;组织的动态特性与职权的稳定性;环境影响。

8.简述计划工作的意义P108: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 集中于目标;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有利于控制。

9.双因素理论P233: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10.有效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P143:主要有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11.完整沟通的环节P251:发送者需要向接收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特定含义的信息: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识地接受。

12.科学的决策程序P71: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明确组织的目标;拟定方案;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3.期望理论P23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是,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奖赏。

14.传统控制方法P266:管理人员除了利用现场巡视、监督或分析下属依循组织路线传送的工作报告等手段进行控制外,还经常借助预算控制、比率分析、审计控制、盈亏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法。

15.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6.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P171:组织结构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线型组织。特点: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适用于那些没有必要按职能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或应用与现场作用管理。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实行高度集权。这种组织结构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实行高度集权。这种组织结构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的事业部制的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企业高层管理者保持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适合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公司。

矩阵结构。是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灵活性、适应性强;稳定性较差。

17.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异同点P269:

相同点:(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者控制机构和人员;(3)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4)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肯定型,使系统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两者的不同点:(1)一般控制的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在管理控制中,主管人员要计量实际的成效情况,并把它与标准相比较以及明确地分析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随之作出必要的纠正。(2)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而维持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而管理控制的目的不仅要使一个组织按照原定计划,维持其正常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的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18.沟通的目的和作用P250:沟通的目的是促进变革,即按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左右组织的行动。沟通的作用:使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

1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23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越激励作用;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阐明:首先,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管理是提高一个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再次,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如果理解“管理者不要去做别人能做的事,而只做寻些必须由自己来做的事”P14、16、47:重点围绕着领导艺术来谈。领导的本职工作方面。决策艺术方面:在非程序化(或非常规化)的决策过程中,主管人员的主管决策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内容P15:参考要点:领导艺术的概念: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内容:履行职能的艺术,主要包括沟通联络、激励和指导的艺术;决策艺术、授权艺术、用人艺术等;提高领导工作有效性的艺术。除此内容外,还包括正确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以及吸引职工参加管理等。

4.试论述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理论的内容及与管理方式的关系。P214: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恶,必须使用压力以至威迫的管理方式;Y理论认为相反,要创造环境发挥人的潜能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四、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哪个不属于企业制定决策时应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 A.宏观经济运行状态;B行业竞争状况C新拟定的金融法规D人口普查

2.泰罗曾推行过一种职能制的组织机构,即各职部门都可以给生产车间下达指令,然而最后这种组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该种职能组织机构违背了: A一元领导原则B机构精干原则C责权一致原则D例外原则 3.康佳集团“康乐人生,佳品纷呈”的口号,着重体现出康佳:

A卓越的广告才能B企业的责任感C对社会的责任感D追求利润的方式 4.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大会D工会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企业间竞争力的因素:A资金实力B营销能力C资源占有D法律法规

6.在下属种类公司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有限公司C分公司D子公司 7.我国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

A确立企业自主权B转换企业经营机制C制度创新D放权让利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是:

A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B有限责任C股份有限公司D股份两合公司 9.在用盈亏平衡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一般不用的指标是: A产品成本B销售额C投资额D利润 10.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特点是:

A通常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能够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程度C能够增进组织成员的团结D.能够使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

11.一些成功的企业强调不应轻易外聘管理人员,而注重内部的培养和提升有若干原因,除了:

A内部提升节省企业的资金和精力B内部提升制度有利于给第个员工带来升迁希望 C内部提升可保证选聘工作的不明确几天D被提升啫可迅速展开工作 12.在下列决策方法中,属于确定性决策方法是:

A盈亏平衡分析法B决策树汪C极大极小损益值法D极小极大后悔值法 13.把生产要素按照计划提出申请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把计划工作中制定的行动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岗位,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是管理的: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 14.在下述哪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应该较小?

A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较大B计划较完善C所处管理层次较高的主管人员D掌握先进的信息手段

15.组织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是:

A部门划分B职务设计与分析C人员的激励D组织目标的分解 16.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其基本特征是: A自发性B内聚性C不稳定性D正规性

1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构成信息双向沟通的重要一步是: A传递B接收C译码D反馈

18.组织成员的满意程度最低的信息的沟通方式是: A链式沟通B环式沟通C轮式沟通D全通道沟通

19.对于一个以自我实现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的职工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 A提高工资B改善工作环境C颁发奖状D委以重任 20.某商场经理为了提高商场的服务质量,聘请有关专家在售货现场对销售人员的售货进行指导,这是一种:

A现场控制B预先控制C事后控制D前馈控制

(完)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篇5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1

刘柏松的《管理学原理》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篇,第一篇,总论,主要是介绍全篇的绪论,概述管理思想的行程和发展过程,管理规律和管理基本原理方法;第二篇,计划职能,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三篇,组织职能,为组织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可依托的基本结构框架;第四篇,人事职能,为组织的每一个方位找到合适的人,并通过考评、培训与开发使他们保留在本组织,为本组织服务;第五篇,领导职能,对组织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和管理。第六篇,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相连接,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一、对管理和管理者的认识、分析。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概念是:一是职能意义上的管理概念,指管理职能或管理过程,如管理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职能。二是制度意义上的管理概念,管理是指承担管理任务的人(即管理者)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作用。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管理是各职能要素的简单相加。第二,管理是不同的管理阶段组成的、以实现某一目标为目的的过程。第三,管理是一个组织中的人们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实现某一确定目标的过程。第四,管理看成是一种活动。但是对于概念,尤其是管理学而言,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概念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刘柏松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说管理概念不断演进,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强调了管理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就有一类人,被人们称为管理者,尽管他们在非常广泛和不同的组织-——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大的和小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岗位上工作,但他们的工作都是和管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劳付出,当然更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不管是公司还是组织,都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这一群人要发挥群体的力量,实现靠个人力量所无法或难以有效实现目标。而公司中最主要的分工就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不管是大的小的公司都必须有管理者存在的必要。不管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信息传递方面,还是决策活动方面。因为任何组织或公司都是一个社会存在体,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内外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公司中的管理者来协调与承担的。管理者在信息传递方面,不仅要代表所在公司,作为公司发言人向上级公司或社会公众传递本组织的有关信息,而且要承担信息监督角色,即时传递信息,那样员工才能清楚展开工作。公司的管理者更需要充当决策者,因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做最后的决定,而这个人就是管理者。所以一个公司的发展好坏,与公司的管理者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学会沟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信息(情感、观点、事件等等)的流通和传递。沟通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口头语音、书面语言、肢体语言、音乐图画艺术语言等方式。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语言沟通。学会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我认为进行有效沟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准备。做沟通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沟通前,要有一个预想,要弄清楚你通过这次沟通想与人家达成什么共识,也就是你与对方沟通的目的;其次,通过以往你们的交往,最好能分析总结出对方的性格特点,了解沟通对象;除此之外,在沟通前,还要确定好沟通的时间,也就是把握好沟通的火候。

第二,积极倾听。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其实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学会有效地倾听要注意以下要点:少讲多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讲话;在对方面前,要表现出有交谈兴趣;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要有耐心,不要经常插话;不要妄加评论,要积极参与交流。

第三、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有人说,肢体语言是交流双方内心世界的窗口。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我们的身体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传递了许多信息,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所在。沟通者沟通时应注意“察言观色”。在与别人沟通时,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如面带笑容,就给人轻松的感觉;握手,给人亲热地感觉;在对方陷于忧思时就减缓语速。用不同的坐姿、立姿、手势、点头等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情感、气质和态度等。第四、换位思考。沟通应该从换位思考开始,即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一个有效沟通的契合点,便于一方掌握另一方心态,有针对性的沟通。在很多问题上,让自己多站在别人所处的位置想一想是很好的,去感受别人的情感,去寻求解决事情的最佳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实现换位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第五,不断学习。沟通绝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后天的培育和学习。每个人的学识不同、眼界也会不同,所以要想了解对方,更好的进行沟通,就必须富脑,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很重要,具有智慧的人与别人沟通效果才会更好。

三、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它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但我们却很难察觉到它,很难说出它是什么,因为管理有多重的角度,它可以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进行规范分析和评论。管理不仅局限在企业管理方面,正如杜拉克说的,管理一家连锁超市和管理罗马天主教的众多教区的差别只存在于应用方式上,而不是管理原则上。我认为,管理甚至可以用在我们个人的人生规划上,把自己当作一间公司那样经营自己的人生。自己就是公司的总经理,执行计划、领导、控制、决策四种职能。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尽全力去经营自己的长处,按照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培养自己,运用市场营销的勇气和魄力推销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财务,人际关系等。并且,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做人生管理者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过我们想要过的生活。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本书后,自己的一些观点。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实践经历有限,观点一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就为今后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管理的确是一门永无休止的科学,为了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我需要得到的历练还应该更多!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2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五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专业是否与管理有关,都应该好好学学管理学,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管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其事,必先谈其人。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学管理专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课,我有义务学好它,虽然我上课偶尔会发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努力学它的。再说说另一个人,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她这学期给了我们十一个主题,让大家自己组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寻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这们功课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的,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我觉得管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用到管理学的知识。不管将来会否从事管理事业,但可以坚信管理是生活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学分为六篇,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是所有管理学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让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3]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有了计划工作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也变得清晰实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是无处不在的。计划是指制定组织目标并确定达成组织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计划的关键在于实施。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并且随着计划和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计划在管理职能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

然而,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在学习管理学中,其实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难的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管理的痕迹,或者观察领导是怎么管理别人的,常动脑,多思考,多为以后做准备。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重点分析 篇6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3简答)

重点知识点:1.管理的二重性及应用(04简答题)

2.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05简答题)

3、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09简答)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3简答1名词解释)

重点知识点:1.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历程(03简答)

2.双因素理论(04简答)

3.泰勒制及缺点(05简答)

4.管理丛林(09名词解释)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2名词解释1简答)

重点知识点:1.系统原理(05名词解释)

2.人本原理(04名词解释)

3.如何实现以人为本(06简答)

第四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重点知识点:管理的基本方法(07简答)

第五章管理伦理(易出论述题)

重点知识点:

1、伦理的几种观点(07简答)

2、管理道德(09名词解释)

3、企业社会责任专题包括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系(03名词解释,05论述07论述09论述)高频率考点

注:此考点最近两年比较热,尤其是今年外资腐败案件频发尤其以“力拓案”为代表

第六章组织文化(重点章节)

重点知识点:

1、组织文化的概念(03、04、06名词解释)注:高频率考点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04、05简答)

注:易考考点

3、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05简答)

第七章管理信息(基本不考)

重点知识点:一年都没考过,浏览一下就可以

第八章管理决策(重点章节)简答与论述

重点知识点:

1、追踪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04简答,06名词解释)

2、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04,05简答)注:易考考点

3、波士顿矩阵(06简答)

4、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途径(07论述题)

5、运用决策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某一项决策,如果是你你如何决策(05案例分析)

第九章计划与计划工作(基本不考浏览)

重点知识点:

重点知识点:

第十章战略性计划(很少考)

战略的含义(09名词解释)第十一章企业资源计划

业务流程重组(09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计划的实施(基本不考)

第十三章组织设计(重点章节)

重点知识点:

1、职能部门化(06名词解释)

2、管理幅度(04名词解释)

3、部门化(05名词解释)

4、矩阵式组织结构(05名词解释)

5、制度分权与和授权的区别(04简答)

6、过分集权的弊端(07简答)

7、集权分权优缺点及影响分权的因素(05简答)

8、案例分析权力来源(07案例分析)

9、权力来源及运用(03论述)

注:分权和集权以及权力的来源历年考得较多,需要重点关注。

第十四章人员配备(没考过,浏览)

第十五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重点知识点: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03简答)

2、根据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理论解读案例(04案例分析)

3、委员会(名词解释)

4、提高委员会工作效率的途径(06简答)

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

重点知识点:

1、领导(04名词解释)

2、管理方格理论(05名词解释)

3、权变理论(06名词解释)

4、权变理论(06简答)

5、管理方格理论(09简答)

第十七章激励(重点章节)

重点知识:

1、激励(07名词解释)

2、强化理论(04简答,05简答,06简答)

3、期望理论(06简答)

4、公平理论(07名词解释,05简答)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05,07简答)

6、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联系与区别(06简答)

7、运用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等激励理论分析案例(03案例分析)

第十八章沟通

重点知识:

1、沟通(04、05名词解释)

2、冲突(03名词解释)

3、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克服(06简答)

4、非正式沟通特点,如何对待非正式组织(07简答)

5、倾听的作用(09简答)

第十九章控制与控制过程(案例易考)

重点知识:

1、如何进行有效控制(04简答)

2、适度控制的要求(06简答)

3、如何实现控制目的(04案例分析)

4、如何有效控制(06案例分析)

5、.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09名词解释)注:有效控制和适度控制为热门考点

第二十章:控制方法

重点知识:

1、预算(03名词解释)

2、预算控制(06名词解释)

3、预算作用及局限(05简答)

注:控制理论部分最容易出案例分析或者论述题

重点知识:

重点知识:

企业管理之《管理型——原理和方法》读后感 篇7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原理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方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夯实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内容上讲,这些原理性的知识来源对以往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理论性较强。作为授课对象的本科低年级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很难对理论有深入的体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使课程讲授陷入困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容易使学生回到高中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中去,难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背离。

二、参与式方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类型

1.案例讨论法

案例是《管理学原理》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同于传统的案例分析,参与式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法更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一般要结合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在案例素材的选取上更加严格,一是要有时效性,一定是近期发生的真实事例,学生有所了解;二是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结合图片、视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背景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运用所涉及的管理学原理知识举一反三,深化其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2.情景参与与角色扮演法

《管理学原理》实践性极强,结合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景练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景中去,体验不同的角色,现场处理问题、模拟决策,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决策或处理是否得当。例如,笔者在讲授管理道德时,采用小游戏:新诺亚方舟,假设人类面临世界末日,在10个人物中选择6个作为人类得以延续的种子,学生要详述自己做出选择的原因,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自己的伦理道德观,课堂效果很好。

3.管理模拟法

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化思维,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模拟企业的实际运作,让学生感受管理的实用性,为将来学生接触企业管理实务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企业战略时,要求学生运用SWOT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审视自身特点和环境条件,像制定企业战略规划书一样,制定出自身的职业规划书,这样不仅深化了SWOT战略分析法的理论知识,更明确了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成立相应的模拟公司,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进行岗位分工,设总经理、部门经理以及相关的部门人员,构建完整的组织架构,给每个小组(即模拟公司)下发任务书,让学生进行小组决策、合作创新、完成项目任务。

三、提升参与式教学法有效性的措施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有限。参与式方法中教师和学生是“编剧、导演”与“主演”的关系,教师仍是主导,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讨论、游戏等环节统领课堂节奏。与此同时,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所设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由发挥的程度较高,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其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师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务。另外,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并广泛阅读背景企业资料,准备相应的案例和材料,了解与本章节知识有关的情景、可能的角色等,只有做足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表现。

2.将课程考核与参与式教学中的表现相挂钩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变革考核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在成绩评定上,增大平时学生参与课堂的权重,授课时多提问,多组织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对于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游戏的学生多加鼓励,计入平时成绩。习题、研讨题目都选用无标准答案的,考试形式采用分析类的小论文,教师不进行对错判断,只进行适当点评和解释,以观点是否原创新颖、逻辑是否严密、思维是否灵活、原理知识运用是否得当为评分依据。结合综合测试和平时成绩算出期末最终成绩,这不仅能综合地体现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更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

3.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但部分教师心有疑虑,怕学生不积极配合而出现“冷场”的尴尬。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不是唯一的权威,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另外参与式方法互动性较强,师生双向沟通较多,如果教师对教学节奏没有很好的把握、对过程没有良好的预判,或表述不清楚,就无法准确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会严重影响参与式方法的实施效果。教师既要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准确阐述观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要学会耐心倾听、观察,在倾听和观察中发现学生的思路、问题,快速思考,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师自身还要不断充电,丰富教学资料和案例库、游戏库、习题库,每节课前做好专题准备,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在教中学、在参与中学会教。

参考文献:

上一篇:坚韧的反义词下一篇: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