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哲理故事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哲理故事

幼儿园哲理故事 篇1

花脸虎打喷嚏

花脸虎从来不生病,这一回它感冒了。鼻子塞得好难受,要是能打个喷嚏,该有多好啊。

它找来胡椒粉,放在鼻子底下轻轻一吸,鼻子痒痒的,“啊,啊嚏——”一个憋了好久的喷嚏打了出来,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花脸虎的喷嚏打得真痛快,一个比一个有威力。

花脸虎和小熊一起划船。

“啊、啊嚏——”一个憋足了劲的喷嚏把小熊打进了河里。

花脸虎走过小猴的果园,小猴正在树上采果子。

花脸虎刚张嘴,“啊、啊嚏——”,打招呼变成打喷嚏,小猴被喷嚏震得摔了下来,果子撒了一地。

更加严重的是,花脸虎把鸟妈妈的鸟窝也打走了,小鸟摔伤了翅膀。

花脸虎一边走一边踢着石子生自己的气。突然,它听到大伙在一起议论这事。

小熊先说:“花脸虎打喷嚏,不捂住嘴巴,太不应该了。”

“对,对对,不能再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了。”鸟妈妈抱着小鸟说。

最后小猴说:“那我们分头行动,想想办法吧。”

“原来,它们在想办法对付我。”花脸虎很生气。

到了傍晚,花脸虎打喷嚏打得下巴都酸了。

“花脸虎在家吗?”小熊在敲门。

真的来了!花脸虎大声说:“如果你们进来,我就咬你们。”

“好,好,我们不进来,我们给你送一点东西来,就放在门口。”大家说完,就走了。

花脸虎打开门,咦?门口放着一碗药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是小猴果园里的梨、小熊的蜂蜜、还有鸟妈妈采来的草药熬出来的药,专治打喷嚏。不过,今后再打喷嚏,请你捂住嘴巴。”

啊,花脸虎的脸涨得红红的。

幼儿园哲理故事 篇2

一、选好故事素材

在儿童故事中,有适合幼儿读的故事,还有适合幼儿听的故事,而在适合幼儿听的故事里面,又有适合一般欣赏的、适合幼儿语言讲述的和适合幼儿复述的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为幼儿选择好故事,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好故事素材。

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

三岁多的幼儿,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语言对他们虽然也起着一定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但单凭语言来理解事物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小班故事教学时,应尽量选择接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选择幼儿所熟悉的事物形象,使其感到教师讲的像他们所做过的或见过的事情,引起听故事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除此之外,在讲故事时,还要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讲有关小朋友的事情,就要给小朋友起上名字。另外,还可以选些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因为小班幼儿对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故事内容情节应简短,但语言和情节可以重复,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增加故事内容也应随之更加丰富。

2.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幼儿故事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故事,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熏陶,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应注重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全面地认识幼儿故事的教育性,不是单纯地认为,为幼儿写的、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必须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而是认识到凡是一切对幼儿成长有益的作品,都应视为思想内容好、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二、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美”化故事

1. 备课时“吃透”故事。

选择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基础,分析和熟悉教材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在故事确定以后,反复阅读故事,做到能背诵。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掌握故事的情节结构,分析故事的段落、层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语言特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即重点、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练习试讲故事,这一点对新教师尤为重要。在讲的时候,注意自己的发音、语速、语调,有真情实感。

2.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结合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从而使之聚精会神地倾听,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如果教师在讲故事时过于呆板,前后语调没有变化,那幼儿听起来就索然无味,甚至不愿意听。为此,教师更要在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

(1)形象的语调。过高的音调会造成幼儿情绪紧张;过低的音调听起来感到吃力。要学会在故事教学中如何运用声音的高低。一般来说,表达气愤的语句,声音自然要高一些;表达愉快的心情,声音比较爽朗,也自然也高些;表达愁闷的情绪,声音则应比较低沉。

(2)恰当的语速。一般来说,欢乐、愉快的情节应当讲得快些,悲哀、苦闷引人深思的地方应讲的慢些。我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开始时会稍慢一点,给幼儿轻松平静的感觉;但过慢也会使幼儿感觉疲惫,因而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果讲得快了,会妨碍故事的理解。总之,我们只有深入地体会故事内容以及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然的语速将其表达出来。

(3)重点字词。在讲述故事时还应注意每个句子的重点字词,它标志着句子的重点,所以准确地说出来,可以使这句话的意义表达的更清楚明确,易于被幼儿所接受和理解。在分辨重点字词时,不仅要根据本句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句的意思而定。只有深入地体会作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变成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恰当地掌握这些变化,进行有声有色的讲述,使幼儿受到感染,并从中接受教育。

3. 合理运用辅助教具。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玩教具,这与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有直接关系。对幼儿而言,有了玩教具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会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故事教学中常用的教具有挂图、木偶、贴绒、头饰、动物玩具、幻灯片、磁性教具、桌面主体教具等,这些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故事,提高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加强故事的教学效果。

在故事教学中,教具的运用要适当,一般讲新故事时,教具不可用得太多。小班幼儿可以一边讲、一边出示直观教具。在每次组织故事活动中我都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选用玩教具,在选用时既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考虑到如何运用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切忌因为选用玩教具的种类过多,或选用样式不当而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或是因为选用不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4.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为了使幼儿能集中注意,在讲述故事前,尽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如环境应安静、整洁;没有多余的物品分散幼儿的注意;座位的安排使全体幼儿能清楚看到教师的表情动作。

上课后,先组织幼儿安静坐好,稳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营造一个安静、便于倾听的教学氛围。在讲故事之前,一般用有感情的语调来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愿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以饱满的情绪、真实的情感、生动而形象的语言,使故事的内容在幼儿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图画。为此,一方面要尽量运用故事的原文来讲,以保证文学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怎样把书面语言变成更易理解的口头语言。

在讲故事时,一般不向幼儿提问,特别是那些内容丰富的,情节曲折、紧张的故事,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效果。在故事讲述结束后,如还有时间,可以提一些问题,检查一下幼儿掌握故事内容的情况,加深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给小班的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照顾他们理解事物的特点。三四岁的幼儿,主要是靠具体形象,以直观形式认识事物。我们给他们讲故事时,应讲得具体,可用一些拟声动作,图片、直观教具帮助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复述故事,融入故事情境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幼儿除听教师讲故事外,有些好的故事,幼儿还须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故事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幼儿理解书面语言,提高幼儿的讲述水平。复述是教师首先教给幼儿的一种讲述形式,是幼儿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对文学作品的再现。

小班的幼儿要到后期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复述短小的故事。复述前首先选好适合幼儿复述的教材。给幼儿讲的故事中,不是每个故事幼儿都能复述,选择故事篇幅比较短小,情节生动并有适当的重复,结构简单、对话较多的作品。题材应为幼儿所熟悉或易于理解,能够唤起幼儿想象和情感的,如《会走路的鸟窝》《妈妈的心》《萝卜回来了》《小羊和狼》等一类作品。

在幼儿独立的复述前,要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如围绕作品进行谈话,了解幼儿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记住主要情节和顺序,记住主要的词和句子,还可以利用提问或提问下的分段复述,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减少开始复述时的难度。对幼儿的复述要有总的评价,以启发幼儿复述的兴趣和提高复述的质量。

四、情景表演,发挥幼儿创造力

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可启发幼儿用游戏表演的方式重现故事的内容。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发挥想象,表现故事情节,从而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情景的创设对幼儿的故事表演水平极为重要,设置与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更有利于增强故事表演的趣味性,激发幼儿表演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表演中,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语言的美。这就会促使他们去学习、模仿,体会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美。

幼儿园故事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故事教学;方法

学龄前儿童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较低,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内容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生动活泼的故事,对幼儿进行语言、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教育。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儿童文学,发现其魅力。

一、开展故事教学的意义

1.具有德育意义

幼儿处于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故事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故事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将生活中的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故事中的鲜明形象感染幼儿,让幼儿从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2.提高语言能力

故事教学一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词汇积累,二可以让幼儿从中学习正确的表达习惯。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会自觉地对故事中的词语进行储存,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幼儿还能注意到怎样将词语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3.扩大知识面,提高想象力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总爱问“为什么”,这是幼儿主动求知的表现,也反映了幼儿知识面有待拓宽的问题。故事教学能够丰富幼儿知识,满足幼儿好奇心理。故事是知识的一种载体,不同类的故事中蕴含着各种知识,幼儿在听故事、学故事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考和评价,进而会促进幼儿想象力的提高。

4.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作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幼儿对故事情节产生疑问时就表示他们对故事产生了好奇,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故事教学的方法

1.问题设置法

在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提问贯穿在故事讲解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在故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幼儿产生好奇,进而专心地听故事的详细内容。其次,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当教师讲完一个故事时,可以提问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你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幼儿对听的故事有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将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结合内心的体验表达了出来。再次,当教师讲完故事时,可以让幼儿试着根据提示问题对故事进行续编。如,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教师让幼儿继续想象:“放羊的孩子以后还会说谎吗?”“后来人们会对放羊的孩子说些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故事教学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提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变换提问方式,针对故事的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同时提问的次数要合理,以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性。面对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教师不能再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注意,这样会破坏故事的连续性,影响其他幼儿的兴致。在提问时要注意时间间隔,讲述一遍故事提问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2.分组讨论法

组织讨论法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围绕故事内容的理解或者续编故事进行的讨论。分组讨论的方法在大班中运用较多。讨论法建立在幼儿对故事主要内容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是为了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涵,调动幼儿情绪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幼儿在理解故事的重点或者难点产生疑问时,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爱笑的小花》这则故事时,教师在讲完后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天天想要采小花的时候外公是怎样劝小花的?”“天天为什么没有摘走小花?”“你想和小花做好朋友吗?那你应该怎样做呢?”教师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和难度的增加,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明白爱护花草的道理。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幼儿从故事中获得启迪,受到道德和情感的教育。

教师在运用分组讨论法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进行总结,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多采用鼓励、表扬的形式,让他们敢于发言。

三、故事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选择有趣的故事

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要选择语言生动活泼、内容有趣的故事,这样幼儿才会对故事产生兴趣,并且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述,从而进行积极思考,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2.选择的故事难度要适当

针对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幼儿理解的内容,否则会引起幼儿的厌烦情绪,教师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者低效的。

3.增强课堂互动

让幼儿一味地坐着听、说,他们一定坚持不了一堂课,因此教师要在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参与的机会,可以通过表演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故事教学,采用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露.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J].学周刊,2014(4).

幼儿园哲理故事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小青蛙听故事》,懂得听故事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2、理解新词汇: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一声不吭。

3、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大图书、角色图片(月亮婆婆、小鱼儿、小青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教师:“呱呱呱!谁来了?”(小青蛙)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青蛙的故事,想听吗?

二、教师整体讲述,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注意语气和动作),幼儿倾听。

2、提问:

(1)故事里有谁?(月亮婆婆、小鱼儿、小青蛙)(出示图片)

(2)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儿、小青蛙)

三、分段讲述(图书1—2页)

1、教师:那小鱼儿和小青蛙它们是怎么听故事的?我们再来听一听。

2、幼儿倾听

3、提问:

(1)小鱼儿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幼儿学一学。

(2)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又蹦又跳)对话引出,幼儿学一学。

4、教师:想一想,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听故事?向谁学习?

四、分段讲述(图书3—4页)

1、教师:哟!小青蛙又蹦又跳地听故事,谁生气啦?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接着往下听。

2、教师讲述,幼儿倾听。

3、提问:

(1)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一声不吭)

(2)猜猜小青蛙会对月亮婆婆和小鱼儿说什么呀?

(3)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出来了吗?

教师: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道歉,月亮婆婆继续讲故事给它们听。

五、鼓励幼儿给故事起名字教师:这个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想一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一下。

幼儿园小故事 篇5

有一只蛤蟆,种了一块西瓜地。夏天,西瓜成熟了,一个个长得又大又圆。

眼看着西瓜越长越大,可是蛤蟆想不出吃西瓜的好办法。蛤蟆心里真着急呀!

这一天,蛤蟆的好朋友青蛙来了,青蛙看到这么大的西瓜,就帮蛤蟆想办法。青蛙说:“我们用石头砸西瓜吧!”蛤蟆想了一下,“不行。一砸西瓜就碎了。” 青蛙又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用刀砍西瓜吧!”蛤蟆又想—下,“还是不行,哪来这么大的刀呢?我们又怎么扛得动?”

蛤蟆和青蛙没办法了,就到瓜旁边去玩。在路上,它们捡到一根竹管。蛤蟆看着竹管,一下子想出了好办法。

蛤蟆和青蛙把竹管插进了西瓜,红红的西瓜汁立刻从竹管的另一头流了出来。蛤蟆和青蛙吸呀,吸呀,西瓜汁真甜。它们喝饱了,肚子都胀得圆鼓鼓的,西瓜汁还在流。于是,蛤蟆在竹管上装了个水笼头,可以随时开关。它还在竹管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免费供应西瓜汁”。

小动物们看见牌子,部来了,他们排起了队,轮流喝西瓜汁。喝过西瓜汁的动物都说:“蛤蟆种的西瓜真甜!”

科学道理:西瓜的水分很多,吃起来很甜。

2、小蛇多多

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妈妈叮嘱它不要乱吃东西。小蛇多多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走着走着,小蛇多多看见了一根香蕉。它想:香蕉软软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串葡萄。它想: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个苹果。它想:苹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于是多多又吃下一个苹果。多多的小肚子已经很饱了,可是,不一会儿,多多又看见了一块西瓜,它费劲地把西瓜也吃了下去。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动了。肚子涨涨的,真难受呀!

这时,一只小蚂蚁爬到了多多的鼻尖上。蚂蚁在多多的鼻尖上爬来爬去,多多觉得鼻子痒痒的、痒痒的,它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啊嚏”

咚咚!肚子里的水果都飞了出来。多多把水果送给了小蚂蚁,轻轻松松地回家了。

科学道理:吃的太多对身体没有好处,所以不要贪吃。

3、下雨了

天哗啦啦的下雨了,大家跑来跑去,找避雨的地方。

小蚂蚁找到一个胖胖的蘑菇,躲在在下面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蘑菇像把小花伞。

小蝴蝶找到一篇圆圆的绿绿的叶子,躲在下面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绿叶像顶小帐篷。

小蜜蜂找到一朵香香的红红的花朵,躲进花心里避雨。啊,在这里避雨正好,花儿像间香香的小房子。

只有毛茸茸的小黄鸡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急得叽叽直叫。

这时候,鸡妈妈来了,它张开翅膀,让小鸡钻了进来。现在小黄鸡也有避雨的地方了,他再也不冷了。可是,鸡妈妈还站在雨里挨淋呢,冻得鸡妈妈制哆嗦。

这时候,忽然有谁在鸡妈妈头顶上张开了一把伞,鸡妈妈抬起头一看,哦,原来是小姐姐。

现在,小姐姐、鸡妈妈、小鸡都站在雨伞下避雨,他们就像回到家一样温暖。

科学道理:各种动物避雨的方法都不一样。

4、背上的房子

春天到了,桃树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满了漂亮的花朵。小桃树说:“不知道是谁帮我松的土,让我的叶子长得这么好,花开的这么美。”

一只小蝴蝶飞来了,小桃树说:“谢谢你,小蝴蝶,是你帮我松的土吧?”小蝴蝶说:不是不是“我不会松土,我只会传播花粉。”小蝴蝶再见,小桃树再见。

一只啄木鸟飞来了,小桃树说:“谢谢你,啄木鸟,是你帮我松的土吧?”啄木鸟说:不是不是“我不会松土,我只会捉害虫。”啄木鸟再见,小桃树再见。

一只大象慢吞吞的走了过来,小桃树说:“谢谢你,大象,是你帮我松的土吧?”大象说:不是不是“我不会松土,我只会浇水。”大象再见,小桃树再见。

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跑了过来,小桃树说:“谢谢你,小白兔,是你帮我松的土吧?”小白兔说:不是不是“我不会松土,我只会拔草。”小白兔再见,小桃树再见。

一条小蚯蚓慢慢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不声不响地站在一旁。

小桃树说:“谢谢你,小蚯蚓,原来是你帮我松的土。”

蚯蚓小声地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话小蚯蚓又扭动着身体慢慢地钻进了泥土里。

幼儿园微故事 篇6

有一次,猴奶奶专门从家大老远地赶到小猴家,结果因为地面太滑没走稳,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动都动不了,送到医院检查,医生二话不说,大手一挥:“住院!”这可害苦了小猴一家,它们只能隔三差五地往医院跑。唉,真倒霉!

还有一次,小熊正在跟同学们打雪仗,突然被一个雪球砸中,它正要跑,脚下踩到冰一滑,一屁股坐到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小兔玲玲在动物王国的爱心可是出了名的。玲玲看到这么多人都因为不知道路滑而摔跤,于是就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块“小心路滑”的大牌子。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摔跤了。

幼儿园哲理故事 篇7

关键词:学习故事,亲职教育,家园共育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指协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 了解自己的职责, 提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态度, 以使其扮演称职父母的教育过程。美国教育家陶森 (F·Dodson) 曾经指出:“生育和抚育是两回事, 生了孩子并不意味着自然具有了抚育子女的智慧和本领, 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 必须彻底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许多父母只是从经验中用许多错误换来这份了解, 其实如果事先就对儿童发展下功夫, 有许多的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1)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很早已经证明,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各方面的培养, 小到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 大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过程中, 养育者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观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亲子互动会影响整体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创设, 同时也影响养育者在一些具体的教育行为上采取何种教育态度, 从而对孩子施加影响。有效的亲职教育实施途径一方面应能及时、有效地向养育者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家长教育行为的实施提供引导和后续的动力。综观各级各类幼儿园, 都非常重视家园共育这一环节, 因为大家都清楚, 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实施还是有效的教育计划的落实, 都需要得到家长工作的支持和在家庭环境中的延续。目前, 我国普遍实施大班教学, 很难全面地照顾到孩子差异性的个体需要, 通过亲职教育, 让父母参与幼儿园工作, 有助于帮助父母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品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和需求, 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教育。综上所述, 有效的亲职教育活动应首先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特别是孩子未来成长重要的学习品质方面, 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品质, 在此基础上与老师共育, 对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比如材料、家庭活动等方面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 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不断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 建立最适宜的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 孩子在家长的不断支持中感受积极向上的力量, 进行各方面活动更积极的探索, 更快乐的成长, 老师则一方面引导、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将之反馈给家长, 得到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最终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亲职教育现状分析

1.亲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 但内容泛而散, 缺乏系统性。目前, 社会上开展了许多亲职教育活动, 有针对幼儿园家长, 也有针对中小学家长甚至大学生家长, 在此基础上, 幼儿园也开展了一些相应的亲职教育活动, 比如教育知识与理念方面, 有定期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教育活动参与方面, 有亲子游园会、家长老师等;教育评价反馈方面, 有《成长手册》和《家园联系手册》。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意义, 在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内容零散、不系统, 同时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的安排落实, 有时会走形式主义, 很难抓住核心点, 以点带面, 从根本上帮助施教者,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技巧和方法面对孩子教育成长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2. 亲职教育中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内容描述少, 无法指导家长在协助孩子学习及各项能力提升上发生作用。作为幼儿园亲职教育形式的一种, 现行的幼儿园家园即时信息传递主要依托每周一次的《成长手册》发放与回收, 《成长手册》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每周评价, 以《成长手册》为基础建立家园联系,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的表现, 但《成长手册》作为量化指标, 比较笼统、片面, 评价的标准简单划一, 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横向比较, 对于幼儿的个性化, 特别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和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没有质性的记录与传递, 很难做到以孩子为切入点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个别性的引导, 最终不能形成家园合力, 引导幼儿成长。而现在的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中, 有一项突出的需求就是协助子女身心发展、学习与各项能力的提升, 作为有针对性指导的需求, 这方面现行的亲职教育方式难以满足。

3.亲职教育效果单一, 难以深入与持续。现行的亲职教育活动, 活动开展时热热闹闹, 活动结束时冷冷清清, 家长很难将吸收到的知识、理念及时运用, 为班级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教师也难有切入点引导家长理解教育活动的目的, 从而得到家长对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持并在家庭教育中将活动进行持续, 最终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

三、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由新西兰维卡托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卡于2001年提出, 由于学习故事是针对传统的“清单式”评价提出的, 因此学习故事也被称为替代性评价。一般而言, 学习故事是在日常环境中对儿童行为的一种结构性的叙述观察, 通过连续记录儿童在真实活动或情境中的行为来展示儿童的学习, 包括儿童所在的周围环境的背景信息, 也包括儿童不断累积的照片或者是一些小插图, 并采用质的和解释性的方法对儿童的学习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评价, 以呈现儿童学习的完整和连续的画面, 保持学习的复杂性, 促进儿童的学习。学习故事的儿童学习评价刻画的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形象, 用文字捕捉和呈现儿童能做的、优势和感兴趣的, 并且以这个孩子能做的、优势和兴趣为起点促进儿童的发展, 它能帮助儿童在学习评价过程中, 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形象, 激发儿童学习成长的力量, 同时, 学习故事评价的以及通过评价不断促进的, 不仅是儿童的学习行为、已有知识和技能, 还有儿童行为背后的兴趣、意图、目的。学习故事体现的学习是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家庭、儿童、社区和环境等。

学习故事以故事体记载幼儿学习过程, 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识别以及回应, 传递出来的是具有针对性意义的教育理念, 比如孩子的兴趣点、孩子的“哇时刻”, 教师的分析与建议, 同时, 还呈现了孩子的集体生活, 比如其他孩子的影响, 集体的氛围如何影响了个别幼儿。这些记载对于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家长而言, 可读性强、易于理解;针对性强、能为自己孩子的发展提供有效引导;专业引导性强, 能让家长深刻理解幼儿教育的理念。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以“学习故事”为契机, 拓展幼儿园亲职教育的新途径。

四、以“学习故事”为契机, 拓展幼儿园亲职教育的新途径

1.开展“学习故事”实验班项目,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尝试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幼儿园可以先尝试设立“学习故事”实验班, 在实验班中,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引导家长参与班集体的一日生活、教育教学、游戏活动, 并将实验班与平行班在家长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支持工作的变化上进行比较, 为“学习故事”作为幼儿园亲职教育新途径的尝试奠定科学的基础。

2.开设“学习故事”家长群, 传递学习故事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 如微信公众号, 建立“学习故事”班级家长群, 通过分享图文并茂的学习故事资源, 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家长即时传递“学习故事”所秉呈的教育理念, 为后期班级学习故事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的支持奠定理念基础。

3.鼓励家长在家为幼儿诵读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需要即时的反馈, 通过诵读给幼儿, 在诵读的过程中达到影响家长与孩子的目的。教师应通过多种版本, 如学习故事的纸质版、电子版, 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并加以诵读, 幼儿得到即时的反馈, 为家长了解幼儿学习方面的特点与品质提供质性的丰富的资料, 即时的、有效的反馈, 同时, 引导大部分家长建立与形成正确有效的教育理念, 并逐步通过了解幼儿在园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发展方面的家庭指引。

4.鼓励家长参与学习故事的撰写, 形成家园合力, 丰富学习故事素材, 学习故事认为, 教师、儿童、家庭是能够合作讲叙并不断讲述学习故事的, 而儿童发展的才能则是复杂的知识与心智倾向的混合体。在前期的积累下, 教师可鼓励家长参与学习故事的撰写,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习故事的来源, 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家长撰写的学习故事, 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幼儿, 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活动的支持提供更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许璐颖.周念丽.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 2016, (3) .

[2]吴钢.基于家长需求的幼儿园亲职教育探索[J].教育导刊 (下半刊) , 2014, (12) .

幼儿园里那些老大的故事 篇8

我们幼儿园不少生二胎的家长都是这样说的。

一般会以为,有过老大,再有老二,爸妈应该有了一些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了。可是,详细了解和观察本园的那些老大和他们的爸妈,我们却发现,事实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1. 多数爸妈不了解、不知道、更不懂得怎样帮助家中老大做好当哥哥姐姐的准备。第二个孩子一诞生,大人都理所当然地把注意力分配给了小宝贝,而让实际上依然幼小的老大处在失落失宠的状态。

2. 为了让失落失宠的老大不纠缠不吵闹,好让自己腾出更多精力对付小宝贝,爸妈经常无原则地顺从孩子,结果带来更大的麻烦。

3. 不少爸妈处在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的状态,严重忽略他人不当言行对老大心理上的影响。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熟人常会对老大开玩笑,“你妈妈有弟弟/妹妹了,不要你了”或者“你再不乖,妈妈就只爱弟弟/妹妹了”。爸妈通常一笑了之。

4. 生二胎的爸妈自己很多也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一样缺乏兄弟姐妹交往的经验,面对老大的纠结和苦恼,爸妈要做到换位思考似乎有难度,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老大,只是想当然地依照一般常理“大的要让小的”来处理问题。

这些误区都可能在老大的心中留下阴影,让他在适应自己新身份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下面是发生在我们幼儿园的那些“老大们的故事”:

安静的抗议

辰辰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跟小伙伴说话聊天,整天忙着跟小伙伴玩。他还是小女生的王子,经常能听到小女生的招呼声:“王子,快过来,我们一起玩吧!”这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妈妈生了弟弟以后,辰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教室里听不到他欢快的说话声了,辰辰变得安静了,总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玩。上课,也看不到他雀跃举手的样子了,老师故意叫他回答问题,辰辰也是茫然地“啊”,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户外活动时,辰辰也很少参加小伙伴的追逐撒欢,不是安静地站在草地边,就是独自坐在滑梯上,直到游戏时间结束。

辰辰变了。

老师与妈妈沟通,妈妈说,辰辰在家里也有变化。

表面看,辰辰也经常逗弟弟玩,但他时不时会嘟囔:“这个玩具明明是我的,我是借给你玩的。”如果妈妈追问,他会说:“我很大方的啊,我不是把玩具给弟弟玩了啊。”如果妈妈表扬,他会小大人似地说:“我是哥哥,应该的。”

辰辰的回答都是言不由衷的。

妈妈还说了辰辰另一个异样表现。弟弟出生前,辰辰是和妈妈一起睡的,弟弟出生后,他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睡了。跟他商量这件事时,辰辰答应得很痛快:“我是哥哥,应该的。”可实际并不如此,以前入睡前,他会和妈妈聊天,现在都是闷闷地直接上床,对爷爷奶奶爱理不理的。

辰辰是妈妈一手带大的。而妈妈是个做事细致又认真的人,辰辰习惯了妈妈每天的嘘寒问暖和面面俱到的细致照料。弟弟出生后,妈妈的注意力明显转移给了弟弟。辰辰有足够的敏感,自然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辰辰要强、早熟、自信,一直是全家的中心,爸妈关爱的重点。做惯了乖孩子,辰辰的自控能力很强,善于掩饰。表面上,他努力做个好哥哥,但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不快,于是,变成了个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的孩子。

分析:

当人习惯被另一个人照顾时,产生依恋是很自然的;一旦这份照顾和依恋被分享甚至被剥夺了,人的心理产生落差和不快更是自然而然的,更何况一个3~4岁的孩子?辰辰不能分辨妈妈对自己的疏远是因为客观原因,而非主观变化,他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妈妈更爱弟弟”的想法。

这个想法让辰辰沮丧无比、不知所措。

这时的辰辰,内心特别脆弱,需要爸妈的关注和呵护,需要得到更多的、来自爸妈的肯定,他需要验证爸妈心目中对自己的爱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对辰辰来说,妈妈是让他敞开心扉、诉说内心苦闷、消除疑惑的关键。

妈妈跟辰辰保持沟通、给予关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及时和辰辰谈话、交流,还安排时间增加自己和辰辰单独相处的机会,特别是辰辰入睡前,只要能抽出时间,妈妈一定先陪伴辰辰。妈妈积极的行为,改善了孩子情绪状态,失落情绪很快有了缓解。虽然话语还没有以前多,但是,和朋友的交往恢复正常了,操场上也能看到辰辰快乐的身影了。

辰辰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乖巧和顺而忽略了他的心理变化。

哭泣的回归

花花是班上公认的大姐姐。开学初始,很多孩子哭哭啼啼,花花却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还安慰别的小朋友:“等你放学,爸爸妈妈就来接你了。”她甚至每天都像大姐姐一样照看班上一个能力较弱的小男生,帮他换鞋,整书包。大家都喜欢这个笑嘻嘻的“大姐姐”。

妈妈怀孕了,花花喜出望外,很自豪地来幼儿园宣布,她要做真正的姐姐了。随着妈妈的肚子越来越大,她会不断地告诉我们,宝宝越来越大了,一定是个可爱的小女生,她还给未来的妹妹取了一个班上好朋友的英语名。

妈妈怀孕的过程,花花充满了期待。出乎大家的预料的是,妹妹出生后,期待与快乐变成了花花没完没了的哭泣。大姐姐成了“爱哭鬼”。

开学第一天,花花一到班上就大哭,说想妈妈,小朋友安慰她,她依旧哭得厉害,甚至泣不成声,老师安抚了10分钟才停止,问她为什么哭,她依旧是那句话:“我想妈妈了!”

午睡,花花也偷偷抽泣。

下午吃点心,花花又突然大哭起来,原来她遇到了不爱吃的香菇。小班时,花花为了不吃香菇,会用各种办法、小精灵似地跟老师“交涉”。现在大了,进中班,却只会用哭的方式了。

难道花花逆生长了?是不是和妹妹的出生有关系?

花花在家行为表现也很矛盾。每天像个小闹钟,不时提醒妈妈给妹妹喂奶,但妈妈给妹妹哺乳时间长一点,她又会催促妈妈“我要听故事了,妈妈快一点”,“妈妈和我一起搭积木吧”。如果妈妈回应“再等一会”,她就哭泣不止,还边哭边说:“我知道妈妈要陪妹妹,我也不想哭,我也不想哭呀!”另外,遇到一点点的不顺,譬如搭的积木散架了,不喜欢某件衣服,她同样哭个没完没了。

妈妈很无奈:“感觉孩子变小了! ”

分析:

我们了解到,妈妈为了让花花顺利进入姐姐这个角色,不断给她正面的鼓励,让她对当姐姐充满期待。在花花的想象中,当姐姐就意味着自己很棒,有一个能和自己玩的小妹妹,她能教给妹妹很多东西,妹妹会喜欢她……

妈妈忽略了一个客观的现实:妹妹的降生会导致家里的变化,妈妈要喂奶,要花很多时间给妹妹;妹妹很小,只会哭闹,会吵到姐姐;有了妹妹,陪自己睡觉的不一定是妈妈了。

她没有得到预想中当姐姐的快乐,却首先感受到了做了姐姐以后的被剥夺。她下意识地学着妹妹的幼稚,用哭泣来吸引大人的注意,用哭泣来满足需求。

学弟妹的言行,是孩子成为哥哥姐姐后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有趣行为。他们会要求喝喝弟妹的奶瓶、吸手指头、牙牙学语等等,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弟妹正是由于这样的言行,才引起了大人的注意和宠爱。

如果老大出现这样幼稚的行为,爸妈必须意识到,这是孩子渴望得到大人关注的一种表现,千万不要嘲笑或批评他们。平时,要对他的正常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让他明白,他长大懂事的样子,才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

自然的过渡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龙龙是个孩子头,独立,又会玩。班级每一次户外活动,他都是组织者,带领一群小朋友玩各种游戏。这孩子单纯爽气,遇到不顺心的事,皱皱眉头,掉掉眼泪,也就没事了。

妈妈怀孕了,一开始妈妈担心龙龙是不是会反感,没想到,龙龙表现得非常快乐,他的第一句就是:“我以后又多一个听我指挥的小跟班了。”然后就没事人一样去玩了。妈妈的整个孕期,龙龙也没有特别变化,有时会问妈妈一些有趣的问题:“弟弟会长什么样呢啊?会和我一样帅吗?”

弟弟出生后,龙龙一下子让我们老师也感觉他长大了很多。

以前,遇到了不爱吃的虾仁,他会用小动作,偷偷把虾仁扔在地上,或者跟老师“辩论”为什么虾仁不好吃等等。弟弟出生后,他对吃虾仁竟然不排斥了,老师问“怎么突然就不讨厌吃虾仁了呢?”龙龙的回答很有意思:“我是哥哥,我要多吃这种让我变聪明的东西,不然我以后怎么教弟弟本领呢?”

在幼儿园的大带小活动中,龙龙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时,他也很像哥哥的样子,问弟弟喜欢玩什么,遇到自己想玩的而弟弟不想玩的,他还会迁就弟弟,是班上公认的带弟弟的好哥哥!

龙龙妈妈也说:“弟弟的到来,龙龙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负面的情绪,他非常接纳弟弟,总愿意陪弟弟玩,还帮妈妈不少忙呢。”

分析:

除了性格,龙龙和辰辰、花花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在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里长大的。按通俗的说法,这孩子是放养大的。爸妈工作很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带养过他,平时他整天跟院子里的邻居小朋友一起玩。在他的生活状态里,爸妈并不是全部。爸妈不在家,他有爷爷奶奶为伴,可以跟外公外婆打得火热。弟弟的降生,对龙龙而言,只是又多了一个可以和他一起玩的人,他乐意接受。

龙龙的抚养方式,让他从小就有一个意识:大人有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自己找乐子。这种独立意识,让他顺利地进入哥哥的角色,并没有感觉到被剥夺的痛苦。

记得《汤姆的妹妹》这本书中的描写,汤姆对妹妹的到来从期待到感觉被忽视、被困扰,他忍不住问妈妈,“妹妹在我们家到底要呆多久?”

妈妈告诉他:“妹妹是我们的家人,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当成人充满欣喜地迎接家庭的新成员时,我们要更多地体谅第一个孩子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成为哥哥姐姐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责任。

老大们需要适应的过程,他们更需要爸妈的理解与关爱。爸妈的责任是让他们明白:爱并没有减少,而是多了。

爸妈的爱,让他长大;弟妹的爱,让他强大。

幼儿园小班故事 篇9

胖小猪笑了,这句话妈妈都说了十八次了。

这一次,妈妈没有笑。没笑,就是当真喽。胖小猪赶紧把水彩笔装进口袋里。

星期天的上午,胖小猪踢了一场足球。

胖小猪坐在草坪旁边的长椅上,咕咚咕咚喝可乐,突然,他发现远处有一支水彩笔。——哈,好漂亮的水彩笔!

胖小猪捡起水彩笔,四周看了看。这时,鸡妈妈领着五个孩子向这边走过来。

“喂,你们谁丢水彩笔了?”胖小猪问。

鸡妈妈摇摇头,几个孩子也摇摇头。

“谁的水彩笔丢啦?”胖小猪站在路口大声喊着。

山羊、小黑狗、小白兔……好多小动物走过来,他们都说没有丢水彩笔。这时,胖小猪的妈妈来了,她看了看胖小猪手里的水彩笔,说:“是我丢的。” 。

“噢,妈妈也丢东西喽!”胖小猪开心地说。

“胖小猪,把你的水彩笔拿出来,妈妈用一用。”妈妈板着脸说。

胖小猪答应了-一声,手伸进口袋里。“咦,我的水彩笔呢?我的水彩笔呢?”小胖猪问自己。

妈妈生气地说:“哼,丢了,别再用啦!”

妈妈走了,胖小猪傻了眼。

第二天,胖小猪要上学去,可是他没有水彩笔。

妈妈说:“给,我的水彩笔先借给你,放学回来,再还给妈妈。”

胖小猪上学去了,可他还在想自己的水彩笔。上课时,他盯着妈妈的水彩笔想:“我的呢?”

突然,胖小猪高兴起来。他发现水彩笔上刻着几个字:“胖小猪的水彩笔。”

幼儿园哲理故事 篇10

活动背景: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而以传授作品为主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表现的强烈愿望。教材《萝卜兔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爱吃萝卜的兔子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子。最后它想出了用最大的萝卜来做一辆车。为了体现以创新精神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教学尝试以情景表演来代替传统的口头故事讲述,以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激发幼儿积极思维,自主表达为核心,展开整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

2、体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3、大胆想象,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配班教师念旁白,大班小朋友扮演“萝卜兔”,背景音乐。

2、水果、动物头饰若干、轮胎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嘟嘟——

小朋友,老师这有一辆与众不同的卡通车,我们一起来瞧瞧!

提问:(1)这辆车与别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那这“萝卜车”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赶紧来瞧瞧,听听。

二、进行情景表演,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并在师幼互动中发展语言。

萝卜兔:嘿嘿,大家好!我是萝卜兔,我住在森林里,我非常喜欢吃萝卜。小伙伴们给我起了个名字叫“萝卜兔”。<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我每天给萝卜拔 草、浇水,一天天过去了,萝卜长得又大又多。我可开心了!旁白:有一天,天气很好。萝卜兔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怎么办呢? 师:请你们帮助它想想办法吧!(幼儿自由回答)***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最后萝卜兔用最大的一个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开着萝卜车就去旅行了。“萝卜兔”坐在“萝卜车”里心里可开心啦。那路上还会发生什么事呢?仔细听,仔细看。

2、师:前面一条沟挡住了萝卜车的去路。怎么办呢?谁来想想好办法?

谢谢你们帮萝卜兔想了这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萝卜兔是怎么做的。萝卜兔用一块小木板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向前。

3、师:哎哟,不好啦,小木板断了,萝卜车摔进了沟里,萝卜兔心里真着急啊,怎么办?怎么办呢?(表演继续)

师:小朋友,萝卜兔这下可遇到了大麻烦,谁来帮帮它呀。师:你们真热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兔想了什么好办法?

师:萝卜兔呀给萝卜车浇水,萝卜长出了萝卜叶子啦,它抓住萝卜叶,用力往上啦,哈哈,萝卜车上来了。提问:萝卜兔为什么给萝卜车浇水?(请幼儿用完整的话说萝卜车浇了水会长出叶子)。

师:刚才,小木板太狭窄了,所以萝卜车掉进了沟里。这次,萝卜兔用一块宽木板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过沟了。三、幼儿完整看课件听故事。

师:萝卜兔开着萝卜车去旅行,在旅行中遇到了两个问题,小朋友开动了小脑筋帮它想了好多办法,萝卜兔很感谢你们,它想再请大家听这个好听的故事,然后请你们帮这个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请幼儿完整地说:我给故事取的名字是什么)。四、教师总结结束。

师:萝卜兔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用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去旅游,如果你们去旅游的话会做什么车呢?

师:你们的小手很灵巧。一定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车的。

附故事:萝卜兔

森林里住着一只兔子,它非常喜欢吃萝卜。小伙伴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萝卜兔”,萝卜兔在自家门口种了很多的萝卜。它每天给萝卜拔草、浇水,一天天过去了,萝卜长得又大又多。萝卜兔非常的开心!有一天,天气很好。萝卜兔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怎么办呢?+(它用最大的一个萝卜做了一辆萝卜车,开着萝卜车去旅行)突然,前面的一条沟挡住了萝卜车的去路,怎么办呢?萝卜兔用一块小木版放在沟上,推着萝卜车向前。突然,听到“噶吱”一声。哎呀,不好啦。小木版断了,萝卜车掉进了沟里,萝卜兔心里真着急,怎么办,怎么办呢?有了,给萝卜车浇水,萝卜车长出叶子啦。它抓住萝卜叶,用力往上拉,哈哈,萝卜车上来了。这次萝卜兔用一块大木版放在沟上,推着萝 卜车过沟了。

教案反思

《萝卜兔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爱吃萝卜的兔子想去旅行,可是没有车子。最后它想出了用最大的萝卜来做一辆车。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回味。让我们体验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以情境式表演引起幼儿兴趣,以这种讲述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为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导向对故事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通过生动有趣、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幼儿认知得到了扩展,情感得到了培养,语言的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挨打故事 篇11

“不惹事、不怕事”并没错,但这是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

4~5岁的孩子不会有成人那种把握界限的能力。

孩子无法评定什么是“打”的前提,只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好恶作出即时的反应。

午睡起床,瑞瑞和齐齐开始讨论谁的力气大,没轻重的小家伙从言语争执发展到肢体碰触,齐齐不小心在瑞瑞的下巴上划了一条印子,两人最终也没有争出胜负。

孩子们并不介意,因为这本身并不是一场事关输赢的“打斗”。

可事情并没有简单结束。

下班的途中我收到了瑞瑞妈妈发来的消息:“你和他的家长谈一次,我下次会让瑞瑞打回去的!我们只能吃亏一次,不能再有下次!”

第二天,瑞瑞对我说:“我妈妈说了,下次有小朋友打我,我一定要打回去!”他的神情很认真、很严肃。一旁的外籍老师面露诧异,对瑞瑞说:“哦,那可不是个好办法!如果有人打你,你应该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处理的。”

“不!妈妈说了如果有小朋友打我,我一定要打回去,她会表扬我!”

“你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待她的朋友吗?”外教表示不可理解。

“妈妈说我不可以主动打小朋友,如果我先打小朋友,她会把我的屁股打开花。可如果小朋友打我,我就要打回去,我不能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听,小家伙说得振振有词,显然妈妈是这样教育他的。

以后瑞瑞的确有了变化,却不是妈妈预期的——瑞瑞变成了小刺猬。

“老师,瑞瑞打我!”“是她先打我的!”

很长一段时间,班上每天都会有这样的告状声。老师找瑞瑞谈话,他总是显得很委屈:“明明是她先打我的,我妈妈说我一定要打回去!”

“我是不小心碰到他的,他就打我了”另一个孩子也很委屈。

瑞瑞像个小刺猬,对小朋友不小心的身体接触都会“反抗”,回手反击似乎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他是故意的”则成了是他的口头禅,是攻击别人的理由。

有一天,瑞瑞把凯凯的手背抓出了一道道红痕!

瑞瑞自己也很紧张,问他为什么,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联系了瑞瑞的妈妈。妈妈说:“我知道了,我会好好问他的!”

晚上,我接到了瑞瑞妈妈的电话。

“老师,实在不好意思,我问出来了,的确是瑞瑞先动手的,那个小朋友大概上课的时候一直在动来动去,瑞瑞觉得影响他了,嫌烦,就动手了。实在不好意思啊,麻烦您帮我和那个小朋友家长道歉,我会好好教训他,明天让他带自己最喜欢的巧克力去给那个小朋友赔礼哈!”第二天,瑞瑞照做了。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瑞瑞变得爱捏软柿子。

一天,我又接到家长“投诉”。东东爸爸说:“班上是不是有个叫瑞瑞的小朋友?我儿子说他一直欺负他!老师,我觉得小朋友之间磕磕碰碰很正常,可是一直被同一个小朋友欺负,问题就很严重了,是不是?”

东东是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开朗,随和,上次的凯凯也是个温和乖巧的孩子。瑞瑞是不是有点“捡软柿子捏”?有一次,瑞瑞妈妈也在无意中说到,“老师,班上是不是有个叫雨的宝宝?瑞瑞一直抱怨他,但好像又很怕他,不敢主动找雨说理。老师,你说瑞瑞是不是欺软怕硬阿?”瑞瑞妈妈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欺软怕硬太恶劣了,我一定不能让儿子这样的!”

瑞瑞妈妈开始反思自己“打回去”的教育方式了。

“不惹事,不怕事!”并没错,这是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瑞瑞妈妈错在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4~5岁的孩子不会有成人那样把握人际关系和是非界限的能力。简单一句“打回去”当作孩子与伙伴交往的行为原则显然是欠妥当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无法评定什么是“打”的前提,只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好恶作出即时反应。不知不觉,瑞瑞成了小刺猬,还是欺软怕硬的刺猬。

(二)

呵护过度也是一种伤害。

父母再有实力和能力,也不可能为孩子的一生遮风挡雨。

一味地保护,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最终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

一天,我收到一条腾腾家长的短信,还配有照片:“今天放学回家,孩子身上多了几块伤痕,问一下老师是什么情况!”身为老师我自然紧张又自责。

我努力回忆这天小宝贝们是否发生过什么碰撞的事件,好像没有啊?我小心翼翼地想从家长这里弄清楚真实的状况,得到的回应是:“老师,肯定是学校里弄的,孩子每天回家,我们都会上下仔细检查身体的,而且我们孩子在家是不随便活动的!”我准备第二天仔细向孩子们询问。

第二天一早,腾腾来了,后面还跟着奶奶外婆等一行人。看得出来,腾腾很紧张。奶奶说:“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被弄伤的?”

腾腾的声音像蚊子一样轻:“我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你昨天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是被一个叫路路的小朋友撞的,是不是?告诉老师!”

正巧路路上学进教室。奶奶抓着腾腾的手来到路路身边:“你是路路?你是怎么欺负我们腾腾的?”路路一脸无辜,倒是腾腾看到小伙伴被奶奶厉声喝斥,“哇”地大声哭出来。

原来腾腾告诉家人,被路路撞了一下。长辈们很紧张,全身检查一番果真在身上找到了红印,然后就发了短信,并出现了上述一幕。

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孩子在一起玩,磕磕碰碰很难避免,真相根本无法查询。老师只能对腾腾说:“以后摔跤了、碰到了,要立刻和老师说,让老师看看,你有没有受伤,是否需要帮助。”

说到腾腾,得说说他的家长。孩子是由奶奶和外婆一起带的,两位老人家非常宝贝孩子,总担心他会摔伤、磕伤、碰伤,几乎不让孩子到外面玩。和同龄伙伴们相比,腾腾胆小、缺少自信,不喜欢运动。

看见大大的草坪,面对各种各样的大型玩乐器具,小朋友个个兴奋不已。唯有腾腾小老头似地自言自语:“这么热的天能出去吗?不能去!太热了!”

小朋友欢快地在滑滑梯上爬上溜下,玩得热火朝天。只有腾腾胆怯地站在一边,自言自语:“这个太大了,我不敢,我玩那个小的。”连老师的鼓励都没用。

本来孩子间的磕磕碰碰,伤害不大,甚至是无所谓的,要有也很快就会化解。但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和强烈反应,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真正的伤害。这次事件后,本来就不够活跃的腾腾,在幼儿园明显不如以前,更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了,而且可能因为情绪紧张,经常做噩梦,还得了胃炎。

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法经历风雨的。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再有实力和能力,我们也不可能为孩子的一生遮风挡雨。一味地保护,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最终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

上一篇:CCTV《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100字下一篇:保监局高管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