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精选8篇)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篇1

“您使用过公共自行车吗?”,“您认为哪里最需要布设租车点?”近日,武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将联合楚天都市报及相关网站进行公众调查,以充分听取市民建议和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更好的为市民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1、您的性别〇男〇女

2、您的年龄〇10-20〇21-30〇31-40〇41-50〇50以上

3、您家住

〇江岸区〇硚口区〇江汉区〇汉阳区〇沌口开发区〇青山区

〇武昌区〇洪山区〇东湖高新区〇东湖风景区〇东西湖区〇江夏区

4、您的职业

〇在校中小学生〇在校大专以上学生〇工人〇公务员〇事业单位人员〇公司职员〇服务人员〇私营个体企业者

〇无业、失业人员〇离退休人员〇农民〇其它

5、您平时出行的主要方式(可多选)

〇步行〇自行车〇电动车〇摩托车

〇公交〇轨道〇出租车〇小汽车〇轮渡〇其它

6、您是否经常使用公共自行车

〇经常〇偶尔 〇没用过

7、如果您经常使用公共自行车,那您每次租车时间

〇5分钟以下〇5-10分钟〇10-20分钟〇20-30分钟〇30分钟以上

8、如果您使用公共自行车,那您的主要出行目的是

〇上班〇上学〇公务业务〇生活购物〇探亲访友〇文体娱乐〇看病〇私人经营〇回家〇回程〇其他

9、您认为武汉市有没有必要大力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

〇有必要〇没必要〇无所谓

10、您认为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还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

〇租车点少,不能很方便地借车和还车〇租车点车辆少,有时候无车可租〇租车点位置不合理,导致公共自行车利用率低〇办卡点少〇办卡时间长

11、您认为目前迫切需要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车点的位置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篇2

东西湖物流发展主要方向

未来东西湖物流业的发展将着眼于推进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并进一步提升为地区分拨中心, 突出保税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进一步拓展保税物流中心的保税功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快空港物流的发展, 实现保税物流与天河机场、武汉新港和武汉开发区的联动、物流产业与区域相关产业的联动协同。

谋划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着重提升发展。根据《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计划》等规划方案, 加强领导与合作, 编制相应的道路、仓储、加工等物流业专项规划, 尽快制定出台《东西湖区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2020) 》, 完成现代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总部基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为全面推进东西湖中部物流总部基地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尽快出台财政、税收、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拓展保税物流中心功能, 推进国际化发展。完善和提升东西湖区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进口商品保税、出口商品退税等功能, 加快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的转换及联运, 铁道货运编组站;使保税物流中心在武汉市成为一大窗口和门户, 将保税物流区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管理最先进的国际贸易仓储、物资加工和配送、信息管理和物资展示交易基地, 全国最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之一。

提升物流业集聚辐射功能, 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东西湖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综合功能优势, 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加快舵落口综合物流园区的改造提升和汇通物流园区的西迁, 依托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高标准规划建设包括保税物流中心、万国汽配市场、吴家山货运中心在内的华中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 强化区域性物流枢纽功能, 积极推进湖北电子口岸、惠安大道、物流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促进专业化发展。发挥优质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整合和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着力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 打造武汉物流服务外包示范区, 推进全区物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完善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强化网络化发展。加强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逐步完善全区运输网络布局, 加快铁水公空的衔接和配套,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推进全区物流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完善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构建武汉 (东西湖) 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全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鼓励多元投资, 大力引进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国知名物流企业, 提高现代物流专业化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建设, 提升联动式发展。以产业服务为中心, 重点推进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等九大制造产业集群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物流集散中心和市区时效性物流配送中心, 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战略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方案 (2012~20 15年) :实现对东西湖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区、中部物流总部基地、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的土地资源配置和交通规划。编制物流业和重点物流节点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各类物流节点;加快重点物流节点内部及周边道路、同心、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设立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沿京港澳高速和G107高速附近的物流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兼并重组给予财政支持补贴,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现有小型快递公司升级改造, 整合小型和民营快递业资源, 向高端物流业过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入驻总部经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积极构建物流业发展金融平台, 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完成东西湖主通道的建设, 打通惠安大道—慈惠大道快速物流通道, 以配合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与运营。重点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 推进东西湖区口岸经济的发展;加快建立电商物流总部基地的建立, 引进当当电子商务企业, 推进东西湖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打造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以顺丰快递为中心, 逐渐缩小传统物流的规模, 鼓励传统物流向快递行业、第三方物流转变, 提升规模, 引进5个城市快递企业, 推进快递企业的集聚化和多式联运功能;扩大保税物流中心的规模, 向面向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综合物流中心过渡。

积极推进物流战略性合作工作, 积极融入全市综合保税区, 促进联动发展。加强与东西湖开发区、阳逻港等物流园的合作, 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1~2个, 促进东西湖区物流和武汉市物流协调发展。

深入开展物流招商工作, 培育和引进100万吨以上大型快递企业5家, 投资3亿元的中通速递华中总部基地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安排年产值10亿左右的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3~4家入驻, 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538亿元, 引领物流产业。引进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2~3家左右;京东启动5亿元投资华中区总部建设, 继续安排3~4家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建成并投产华中大区总部的京东华中电子商务港。

组织编写东西湖物流管理政策和法规, 规范东西湖物流市场的管理, 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提高物流行业形象, 加快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完善交通管理体制, 加强对公路货运市场、危化货物运输市场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 加快发展保税经济区公铁水联运。

中期实施方案 (2016年~2020年) :依托保税物流中心、集装箱中心站, 启动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 扩大电子商务聚集区, 加快现代物流聚集区、国际商贸展示区、商业商务配套区的配套建设。以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为主, 向青锋港、朱家台站、集装箱中心站方向发展多式联运、中小企业聚集园区, 至2020年形成“一带四片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逐步完善重要物流通道和节点建设, 利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实现保税物流中心的通关与铁路口岸的通关无缝对接;通过公路货运集散点与公路集装箱中心站, 建立公路货运班车模式, 将普通货代向集约化公路运输方向发展。强化保税物流中心与空港的联动, 引入以公路与航空快运为主的分拨与配送物流企业总部, 沿规划的四环快速路与柏银路交叉口建立东西湖区临空物流园, 打通金山大道/惠安大道四环线, 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G4/G42、G4201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等机场通道。

加强对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与改造小型物流业态的整合, 降低传统物流业态比重, 充分发挥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物流服务功能,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至2020年, 引进大型快递企业10家,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5~10家;引进产值在10亿元以上大型电商企业10家左右。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篇3

摘要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应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构成。为了实现物流园区的高效运营,应采用合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在规划建设时注意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与园区各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长远目标的先进性与阶段性目标的实用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物流园区;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物流园区是多个物流实体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物流服务与管理设施的集结点。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看,物流园区实物空间的占位作用在逐步退化,而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作用在逐步强化,现代物流逐渐趋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网络为平台、供应链为主体、电子商务为手段,构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正在成为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

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其目标定位:一是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协作:二是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三是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在线交易,实现电子商务。其具体目标为:(1)建立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提供基础设施;(2)引导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建设,接人共用信息平台系统;(3)完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4)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使这些作业环节更省力、更合理;(5)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6)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7)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二、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框架体系构建

物流信息系统平台规划的关键是构建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根据信息属性和可实现的技术方法,物流信息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共用信息平台是中心。从服务性质上来看,共用信息平台是广义的,基础信息平台是局部的(园区内物流企业),作业信息平台是针对某一具体物流企业的;共用信息平台服务于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而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的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又服务于共用信息平台,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共用信息平台

物流共用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其作用是: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企业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共用信息平台由各基础功能系统组成,通过基础功能系统实现与交通、运输等管理部门信息分系统,与港口、铁路、机场及其他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信息系统,与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构成共用信息平台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基础功能系统为参与者各方提供一种信息沟通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共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支持物流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共用信息平台的需求,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层次上的信息等。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交易平台,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实现在线交易等。

2.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园内物流企业的接入和园区获取的物流需求信息的抽取,构成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为园内物流企业的接人提供技术支持,向相应数据库抽取服务于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信息共享功能;抽取园内物流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政府的物流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对园内物流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平台,通过物流企业的接入,实现园内物流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物流园区(或相应机构):搜集、处理、储存信息,再通过基础信息平台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内物流企业通过基础信息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作业信息平台

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主要是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生产作业平台,以满足物流企业完成生产过程的各项功能需求。设置物流作业信息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自建信息网络系统的物流企业的需求,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具体被租用的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以虚拟网的形式寄存于物流园区中心信息网络系统,共享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企业租用作业信息平台时,不承担“共享协议”之外的任何责任和义务,与有独立信息网络系统的企业具有同等的待遇,企业的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及相应数据信息的保存,以完全独立的形式存在于物流园区的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作业信息平台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其主要的分系统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货贷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射频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结算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规划建设对策

1.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

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是政府建设物流园区共用信息平台,通过租赁等方式转让经营权给商业企业,共用信息平台由商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行商业化运作;二是企业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下共用信息平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并按照一定的协议由企业来管理和经营。

2.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应注意3个“有机结合”

第一,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用户包括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物流

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一般的公众用户,从时间上又可分为永久性客户、长期固定性客户、短期流动性客户和一次性客户。由于不同用户对物流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也不一致。由于物流园区用户存在着层次多、范围广、需求各异、变化快等特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不仅通过共用信息平台为各相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场所,也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接入方式和接人权限。如对长期固定客户企业,可以直接将该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Intranet或Extranet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直接作为该客户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向外延伸;而对仅有一次性需求的用户来说,则只需向其提供最基本的需求信息发布、公共信息查询等公共功能即可。

第二,与物流园区内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由于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除了涉及各个物流企业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外,更涉及多个物流枢纽、物流环节、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系统必须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功能。Internet和Web365JT技术的出现为物流平台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Browse/Server系统结构模式。

在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处理好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现有信息平台之间的交互和标准统一,对已在实际应用的各种单一功能的物流软件系统提出有机整合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必须为物流园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可递进开发的框架和标准。为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高度符合高聚合、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理,使各功能模块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物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开发和功能整合,并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

第三,长远目标先进性与阶段目标实用性实现有机结合。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地区今后几十年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与速度,所以物流园区规划的长远目标应有一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超前,二是技术适当超前。思想与管理模式的超前是发展的根本,技术的适当超前是发展的保证。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适当超前,很可能建好以后就落后了,而且会使后来介入的企业遇到很大的技术障碍,也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目前物流企业应用GIS和GPS技术还不多,但引进该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几年后企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规划期间就要考虑到这种明显的后期需求。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报告 篇4

41我喜欢的物流系统——物流配送中心

配送是一种现代物流方式和新型的流通体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物流配送得到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配送是一种非常好的物流方式,他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变得更加不可少,配送中心作为物流配送 的主要基本设施,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论文从海星物流配送中心的特征、不足、发展方向来等问题讨论配送中心的问题研讨从而提高我国零售业,提出问题,提出意见改善物流配送方面的缺陷,节约资源的同时满足顾客要求。

了解物流配送中心,首先要学习物流配送中心。刚开始对于配送中心只是朦胧地了解一点,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喜欢上物流配送中心,中国的物流没有国外的发达,这并代表中国物流业的落后,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严重制约物流发展,在这方面作为中国人我深有体会,货物运转慢,尤其是物流配送中心不合理的运转,致使资源浪费特别严重,野蛮装卸更是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像徐州的大润发、上海家乐福、还有沃尔玛等物流配送中心都有类似问题。

首先我们来讨论海星物流配送中心的特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从物流配送的发展过程来看。企业经历以自我服务为目的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发展后,政府、社会、零售业以及生产厂商都积极投身于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显示了巨大优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新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将是未来物流配送中心的重点。这对物流配送中心发展都是一种进步。海星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特征有:配送反应速度快、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配送经营市场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的法制化。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好,很进步,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货物不能及时到位,不能满足顾客要求。一次,海星物流在海尔配送货物时就出现类似情况,对此我 们应该仔细研究讨论它的不足与缺陷。

海星物流配送中心,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各部门之间协调能力太差,物流区布局不合理;仓库高层货架的利润过低,有的不到三分之一;还有野蛮的装卸导致货差过高;供应商方、中介方和销售方的物流信息不流,严重导致退货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配送中心各部门和各配送区域没有得到更大程度有效利

用这都制止海星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马上解决相关问题。

对于海星物流配送中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句话说的好:“只有了解自己不足才能进步,只有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像沃尔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沃尔玛的物流运营商飞驰公司的戴豪文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道:“沃尔玛的物流是有我所在的飞驰公司来完成,我们在物流运行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成本这样就有利于消费者,在物流运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马上解决,避免新的问题再发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快的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要求。”为此,我认为海星物流配送中心也应该立刻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物流发展途径与方法。通过学习我个人对此提出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物流作业,有效地利用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区、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简化作业流程;力求投资最少,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其次,仓库高层货架的利用率过低严重制约着物流配送中心的有效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把过高的库存转嫁给供应商,或者重新布局自己的存储结构,把多余的存储提供给急需要库存单位和个人,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着,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的行为准则,拒绝一切野蛮搬运行为。第四,建立有效地供应商、中介方和销售方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适当开放本公司信息,做到信息流畅、资源共享。确保企业物流的有效发展。减少和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后,应该有效地利用配送中心的各种资源优势和空间区域优势,可以开设必要的物流师培训班,企业经理人培训班,做到学习实践两不误,为企业赢得更多的信息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利润。我相信只要做到这些,海星配送中心发展前景还是很大。

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乱,机构多元化,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另外,我国物流企业与物流组织的总体水平低,设备陈旧,损失率大、效率低,运输力严重不足,形成了”瓶颈”,制约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配送明显滞后。成都亿博物流咨询公司

总经理谢勤说道:“新型的物流配送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反应,并可以制定详细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也就是说,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控制与决策,并且这一切由计算机根据设计好程序自动完成。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迫切需要加强建设具有信息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只能从国情、地区情况、企业情况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中国物流一定按照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发展。

通过了解与学习,很多物流配送中心存在问题,但并不是不可补救的,只要结合公司的概况制定合理的计划,运用合理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好物流配送中心。此外,一定要加强人员方面的管理,还有就是要注意信息流通与交流。中国的物流企业现在虽然比较落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物流配送中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我们要有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安华 编著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199页——第221页(2)

通汇公司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案 篇5

一、信息系统建设战略规划目标

1、夯实基础--创建汇通公司信息部通汇在战略上重视信息建设,首要问题是建立工厂组织机构--公司信息部。根据汇通信息化程度低的情况公司信息部将分为信息技术和业务时间两个部门,分别负责的开发和实施。信息部包括以下主要工作目标:1)理解公司的业务组织流程,发展趋势;2)解决公司业务问题的同时控制成本和风险;3)识别、判断和评估的技术发展对企业业务的适应性;4)沟通、理解内部非技术部门和员工的需求;5)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程序,协调企业上下级资源6)开拓并及时反馈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并持续不断地更新信息平台

2、信息系统构建的五大措施第一、建立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通汇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同一体化的考虑方式,为企业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实时采集业务和财务数据,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实现透明化治理,从而进步企业的竞争优势。该同一的实时信息采集系统功能需涵盖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包括市场拓展治理、服务治理、报价治理、绩效治理、市场活动治理、客户活动治理等。第二、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在通汇公司已经建立了同一的信息平台后,就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客户服务本钱,进步客户的服务质量,进步客户的企业的忠诚度。所以,此时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首先明确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对象应包括:供应商、外部客户、内部客户、客户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国外代理,规划方案《通汇公司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或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虚拟客户服务中心,通过自动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短信等通知模式,实现企业同一的、规范的客户服务要求,为客户提供快速的、准确的、主动的服务。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同业务部分之间,不同分支机构之间、与合作伙伴之间、与客户之间、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实现全面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带来的最直接利益是效率的进步和质量的保证。通过协同工作,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坚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简单的买卖关系或销售职员的销售能力来维系,更多的是依赖优质便捷可增值的服务来维系,与供给商之间则可实现获得最直接的,最快速的贸易信息与服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第三、建立通用的EDI交换平台为了更紧密地捆绑通汇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更大程度的缩短企业与客户的间隔,大型物流企业在拥有客户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一定建立自己通用的EDI平台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其中包括船公司、海关、拖车、堆场、仓库、代理、合作伙伴等等。通过企业EDI平台的建立,利用系统自动生成、发送、接收EDI的功能。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实现自动的协同工作,增加企业之间的粘性和稳定性。使企业与顾客间建立了私有通道,为自己制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客户制造了价值,最大程度发挥了企业的网络效益和整体效益。第四、建立数据仓库系统一般公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核心客户。在系统稳定运行了一定时间后,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挖掘出企业20%的核心客户和核心客户的业务波动情况,如何利用现有的财务和财务数据分析出企业和财务数据分析出企业的治理能力、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情况,成为企业突破自身瓶颈的关键。所以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系统,分析企业进行数据,从而为治理层提出各种决策支持,使治理具有更强的预见性,适时调整企业战略进展进程目标,发现企业的核心价值,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进展。第五、建立CMR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如何将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潜伏客户和保持更多的现有客户成为现阶段重点,通过建立CMR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不论客户大小,所在地域以及业务发生的时间,客户都可以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企业也可以减少与客户沟通环节,加强信用操纵以降低风险,同时通过对客户进行同一的信用治理,依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提供不同的服务;根据企业进展的策略,对大客户提供特定的个性化服务,从而使物流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物理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为此,有必要利用系统中的历史数据,正在发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收益分析,以使找到真正的利润来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更有价值的服务,发现可能的利润增长点。

二、建立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1、入库系统设计1)有计划地推动入库业务流程的事先安排,能够在入库时简化系统的处理,提高入库的效率。(库存物料管理信息系统如下图)2)系统入库处理简单化的方法在系统中,要减少入库处理的操作及进行下一步作业的提示。例如入库单据的应用条码处理,就可以减少操作人员按计算机键盘的次数,根据事先录入的入库信息确认入库的处理,能正确、快速、方便的完成有关操作,指出下一步的存储位置,不需要人工的判断,就能够顺利的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2、降低库存策略:库存类型采取策略具体措施安全库存和储备预测与控制库存生产的原因改善需求预测工作,准确分析需求量与需求时间内;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设备和人员的柔性,采取供应量管理模式正常周转库存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供应与生产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采取供应量管理模式,降低订货费用;生产采取JIT生产方式在途库存缩短运输时间加强运输过程控制,加大运输能力相关需求信息无聊需求计划解决需求、库存问题运用MRp提高BOM的正确率,提高库存记录的准确率

2、实施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用:1)作业好处:由汇通公司自主经营与配送2)配送作业内容:减少了在配件公司仓库存取作业,减少不必要作业和人工成本3)配送作业效率:减少了迂回运输,有利于汇通专业化,集成化优势的发挥,提高配送效率和配送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4)配送作业费用:减少了配件公司由于非专业而导致配送效率低下,而带来的成本费用增加,减少了其仓库面积和费用,增加了汇通的业务面和配载率,带来规模效率。

三、智能运输系统的构建

1、由于汇通公司Milkrun模式的推行,车辆的运行更多的延伸到外省。这对公司的车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确定车辆的行走路线以及车辆是否按预先设计的路线行驶。我们提出对公司的运行车辆采用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的构建。

2、运输成本是汇通公司物流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占到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车队的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集团的零件供应商多分布在离西安较远的省市和地区,零件运输距离较长,司机不熟悉路线和路况等因素,造成了干线运输中的成本过大,例如超限运输损失,运输商选择不当,迂回运输成本等。对此。我们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车辆优化调度系统来确定车辆行驶的最优路径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

3、公司可以利用GpS系统对配送车辆定位、跟踪调度、设置最佳路程和线路。通过GpS系统对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环节的处理,对运输路线选择,仓库位置选择,仓库的容量的设置,合理的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可以对车辆跟踪,信息查询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将有助于公司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消耗并同时提高效率。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时候利用电脑通过Internet,监控范围克也随着目标移动、放大、缩小。使目标始终保持在屏幕上,实现多窗口、多车辆、多屏幕同时跟踪;GpS满足了现代物流、货运等运输车辆的安全,快捷、准确的需求,提高了车辆的运输能力,仓储场地的利用率,规范科学化管理水平及降低车辆的消耗,人员成本。同时,可以加快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车辆信息,查看附近的车辆并进行调度,提高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

4、信息系统与车辆预警强大的防盗,防抢,求助功能预防人或司机防窃车辆,避免不必要的车辆损失。当破坏车载GpS方案系统的任何一部分(连接线、电源、接收机),系统会向企业和监控中心报警。不按公司规定时间进入或离开预定区域都自动向控制中心报警。并通过运程控制车辆,通过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对被控车辆远程进行断电、锁车,保障汽车安全。

武汉市规划局2008总结 篇6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推进规划编制,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我局扎实推进了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着手建立了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层次、系统完善的规划主干体系,以及包括城市设计、交通体系、城市特色等专项规划研究在内的多层次的横向支撑体系。

1、全面完成了主城区和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在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待批的情况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尽快制定下一级规划,落实法定图则”的指示精神,组织完成了主城区和新城组群分区规划,实现了整个都市发展区总面积达3261平方公里的分区规划全覆盖,为全市控规编制工作提供了指导,为法定规划体系构建迈出了坚实步伐。

2、大力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开展了主城人口分布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程研究,制订了主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完成了主城区684平方公里控规导则的编制任务,还完成了《王家墩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主城区91片局部控规共计100余平方公里的控规细则编制任务。

3、强化了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二环线以内重点区域、道路及节点城市设计工作,编制了《二环线地区整体城市设计纲要》,制定了《城市设计规程》和《主干道城市设计技术导则》,邀请全国知名规划专家召开了“武汉市二环线地区城市设计纲要专家研讨会”,完成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主城区东西山系(武昌段)公共界面城市设计”等中观层面城市设计、二环线内“解放大道城市设计”、“徐东大街城市设计”等主要景观干道及“沙湖周边城市设计”、“墨水湖周边城市设计”等重点特色区域城市设计等二环线内13个城市设计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道路长度约90公里。还启动城市设计三维数字专项建设工作,实现设计成果全新的数字化表现方式。

4、开展了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规划研究。修编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形成由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构成、总长540公里的线网优化方案。开展了武汉市主城区道路交通系统战略规划和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实施方案研究,编制了武汉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为实施“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提供规划支撑和政策支持。开展了武汉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研究,确定了武汉市快速公交的发展定位和快速公交线网规划,形成近期线路建设方案。启动了武汉市综合交通调查,开展了武汉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居民出行调查工作,为提出武汉市未来交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制定武汉市的交通规划奠定了基础。还开展了长江二桥到阳逻的快速路规划设计以及天河机场第二通道、二七路长江大桥、二环线汉口段建设、鹦鹉洲过江通道前期研究等多项基础交通规划研究。完成了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工程站点修建性规划,组织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深化及汉口站、武昌站、武汉站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

5、加强了城市特色等专项研究,彰显城市山水和人文特色。编制了《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武汉首义文化区规划设计》、《武昌昙华林片保护规划》、《汉口一元片保护规划》、《汉阳旧城风貌区综合改造规划》等重要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规划;组织开展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及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开展了《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招标工作,对新城组群之间的六个大型生态绿楔的保护和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汉阳地区“六湖连通”工程规划编制,开展了武昌地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规划编制研究工作。

(二)精心组织,规划基础研究取得成效

1、开展了主城区用地建设强度研究,形成了精确的规划控制标准。在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北京、深圳、上海等十多个国家和城市开发强度经验的基础上,在坚持建筑面积、人口规模等总量指标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强度的适当转移,将不同强度区和不同类别土地的开发强度进行量化,形成了精确的控制标准。鼓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等城市重点建设区高强度建设,对历史地段、旧城风貌区、城市绿地、江河湖泊及生态廊道,相应限制城市建设活动,制定了高层建筑分区规划,在主城区确定了9个高层建筑密集区,从而形成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区高、城市腹地低的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

2、开展提高用地强度及管理的研究,为规划审批提供指导依据。根据武汉市创建“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并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是综合采用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的管理办法,对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进行合理控制,以加强和规范我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二是积极支持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及重点区域开发,通过实行容积率奖励、容积率转移以及鼓励用地适度混合使用等有效措施,提高用地建设强度及用地使用效率;三是结合我市发展及建设实际,对于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工业企业项目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用地建设强度的实施办法;四是加强了对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的建设控制,严格了建筑间距及后退管理,以突出我市滨江滨湖的城市特色。

3、加强技术规程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指导。完成了《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程》,按照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个层次,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和细则两级规划体系,保证了控规编制成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研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成果内容深度、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提出了要求。完成了《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提出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及内容,并与我市规划管理编制程序进行了衔接,提出与规划编制体系相对应的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方法和审批要求。

4、开展技术规定研究,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实现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解决矛盾较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我局对基准容积率、建筑间距、建筑设计要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证,按照建设项目“疏、高、退”的原则,研究起草了《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草案)》。目前,该草案正由市法制办组织广泛征求意见。

(三)及时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和编制,引导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一是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圈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组织完成了“武汉城市圈”空间战略研究和《武汉城市圈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了城市圈的目标定位和空间发展策略,以及武汉城市圈城镇发展战略、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为城市圈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总体的规划支撑。编制完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了区域空间发展的基本理念,确定了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目标和核心城市武汉的总体发展目标,制订了武汉城市圈空间协调布局的整体框架。该规划向省政府汇报并获通过;

二是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乡规划实施纲要》。该项规划通过分析“两型社会”导向下城乡规划基本思路的调整,重点研究武汉市创建环境友好型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远城区与中心城区空间对接和规划调控机制,为我市“两型社会”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三是深入推进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针对我市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统一、详细规划,地下空间产权关系不明确的现状,组织开展了规划研究,起草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类型、规划编制、建设主体、产权归属、供地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四是积极推进 “武汉新港”规划工作。组织专班对阳逻、北湖至鄂州、黄冈一带江南、江北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的区域从疏港系统、产业布局、土地适应性及生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规划形成一个亿吨级的大港,辐射中西部地区,初步确定了“一轴两心,两极四楔,四城八港”的新港城镇群空间结构。

(四)加大规划审批力度,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 办理完成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三大火车站城市综合配套工程有关审批工作。办理完成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等总长共70公里的近期建设线路的相关规划手续。办理了二七路长江大桥和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武汉北编组站、武汉至安康扩能提速武汉段、沪汉蓉武汉段、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武汉站货车外绕线、武广客运专线佛祖岭富士康铁路专线武汉段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用地许可审批手续。办理了汉蔡、汉洪、汉英、汉麻、和左等高等级出口公路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积极协调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好80万吨乙烯、富士康、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武商摩尔商城、长江报业园、中华数码城、华联购物中心、桥口印务生产流通基地、长江食品厂片商贸城、华中曙光创意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分别办理完毕规划用地许可手续或核发了规划设计条件;协调落实宜家、江南竹木市场等项目规划选址。

认真落实经济适用房、双竞双限房及拆迁还建房等民生项目建设。为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前两年经济适用房计划规模3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研究确定了2008300多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选址。对青山老工业区安居房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办理了78.29万平方米安居房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及时调整规划编制计划和编制经费安排,落实并审定了15片双竞双限房规划设计条件,可建设100余万平方米。编制重大项目农民还建和产业用地选址规划,解决项目征地拆迁还建问题。初步统计,仅80万吨乙烯、武汉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武青四干道、工业大道、青化路等工程项目涉及的农民还建和产业用地,批准用地面积就达到108公顷(约1620亩)。

大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编制中,在保证城市主导功能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城中村用地范围内的城市控制用地、市政设施用地,以保证城中村综合改造的各类用地规模的要求;合理确定开发用地容积率,确保城中村综合改造的资金平衡和村民还建安臵问题;推行多村统一规划的方式,统筹安排土地资源;加强现场服务和技术指导,给予编制经费扶持政策。规划审批中,为使城中村改造规划审批既能保证落实城市规划,同时又能兼顾各区的要求,我局组织市、区两级对规划编制成果联合会审,并邀请市专班参加,提高了审批效率。截至12月初,我局已批复56个村的城中村综合改造规划(其中,二环线内44个,二环线外12个),核发了二环线内全部56个村和二环线外已批复规划的12个村的土地储备规划要点,为申报用地指标创造了条件;核发了25个村的城中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其中11个村已由国土部门实施土地市场挂牌。积极配合市家园办开展规划工作,对镇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进行技术把关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村庄规划建设技术指导。截至10月底,2008年500个创建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创建村建设有序推进。目前,我局正积极开展2009年的创建村规划提速工作,力争提前完成规划编制。加强村庄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完成了《加强村庄建设的权威性和执行的自觉性的途径》、《新农村建设“三个集中”的有效途径探索》等两个调研报告。

促进土地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截至12月初,核发土地储备要点250个,用地面积39.9平方公里;审定市场供地项目规划设计条件94个,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及时为土地供应提供了规划保障。

(五)创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进一步加强了日常规划管理工作。坚持了包括市规委会、局长办公会、局技委会、业务例会、方案审查会等多层次的规划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下沉管理权限,搞好贴近服务。

2、认真推进规划管理“一张图”工作。为实现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高效衔接,开展了构建全市统一的法定规划管理用图工作,使全市规划管理使用同一法定体系,解决了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相脱节、基础设施不对接、前后规划不连贯的问题。在2007年版规划管理“一张图”的基础上,2008年,我局制定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管理用图建立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规划管理“一张图”数据建库技术标准》及《武汉市规划管理“一张图”数据校核标准》,使“一张图”建立、使用和维护逐步规范化、日常化。“一张图”已经在我局各类例会和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软件平台升级完成后,“一张图”将实现远程的系统访问、用户管理、数据维护与系统升级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其使用功能和更新维护能力。此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实现全市“一书三证”统一管理。对全市规划管理“一书三证”进行统一管理,组织了全市新版证书发放和培训工作,协调对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全市“一书三证”信息实现了实时录入。截止12月初,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94份,总用地规模2534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91本,总用地规模约3702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793本,总建筑面积3004万平方米,管线长度207万米;《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607本,验收建筑面积204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65份,总用地规模1770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7本,总用地规模约1837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37本,总建筑面积964万平方米,管线长度54万米;《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252本,验收建筑面积769万平方米。

4、加强规划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武汉市个人建设住宅管理规定》由我局起草,市政府颁布并于今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已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上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查。制定并印发了《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和城乡规划听取公众意见制度》。

(六)强化职能,勘测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1、勘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报经市政府同意,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原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首次统一了我市两江四岸的城市高程基准系统。此外,还开展了全市测量标志维护,测绘资质、地图编制、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提供使用初审等工作。

2、基础测绘工作成绩显著。基础航空摄影、市域范围基础控制网施测、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建设、数字地形图测绘、数字正射影像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整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与课题研究、测绘立法调研等9大项29子项的工作任务均顺利推进。基础测绘“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通过了市人大、市政府组织的中期评估。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3、勘测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能力日益增强。“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在我局勘测院挂牌。完成了8549平方公里1:1万地形图测制和数据库建设,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全市域覆盖的城市。采取新型飞艇在王家墩地区开展了低空摄影试验,完成王家墩地区7.41平方公里范围的影像获取和建筑物变化分析。

(七)强化批后监督,保证了城乡规划全面实施

一是开展了全市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大清查。对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局审批的304个建设项目开展了清查。其中,在建项目140个,未开工项目96个,完工项目68个。依法对未严格按审批建设的9个项目进行了严厉查处;

二是建立和完善批后管理相关制度。出台了《武汉市城市规划执法监察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市局及分局审批处(科)室与执法部门的项目批后管理衔接程序,强化了对放线、验线、标准层建设、规划验收等各个节点的控管;

三是明确了对“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认定程序。为贯彻落实《武汉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我局起草了《违法建设报请市人民政府审定办法》,对违法建设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我局采取集体会审的办法提出意见后,一律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局管理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 三维数字地图建设与应用示范取得成效。在去年完成10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开展了武昌中南、水果湖及沙湖沿边等区域180余平方公里三维模型建设工作,有效支撑了建设管理审批工作。圆满完成了江北快速路及沿线的三维建模工作,直观有效的辅助了道路桥梁的设计审批。今年,我局获批主编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包括《武汉市三维模型建模技术标准》、《武汉市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制作规范》、《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项目数据验收办法》等。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了数字城市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三维数字地图建设在全国同行中的领先位臵。

初步完成面向服务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工作,并开展了14平方公里的地名地址调查工作。启动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设,初步完成中小学、医院、厕所等政务专题信息制作。积极拓展数字武汉的对外应用,初步完成数字独山子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启动了建设部2008年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武汉市城乡规划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开展了规划协同办公平台升级改造工作,开发了集公文督办、公文审批和流转以及信访管理于一体的行政办公系统,及集用地规划管理、建筑规划管理及市政规划管理于一体的业务办公系统。

政务公开和网站建设继续深化。截至12月10日,通过“数字武汉—城乡规划网”发布各类信息9719条,审批进度查询1764项,批后公示4102项,批前公示299项。网站访问量达到458万人次,浏览量超过1703万人次。“数字武汉—城乡规划网”已经成为市民监督规划工作和获取规划服务的重要窗口。

(九)周密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体制的通知》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同意调整划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等文件精神,及时划转了局属10家事业单位的164名在编干部职工,保障了我局和国土房产局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为贯彻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我局及时制订了实施细则并获市政府常务会通过。根据该细则,83%的中心城区面积的规划管理权将下放到各分局,让分局更直接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市局将着重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研究。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篇7

1 项目概况

武汉烟草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综合布线项目分为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和办公区域布线系统两部分, 其总建筑面积21135m2, 主体主要包括仓储工房、分拣工房及部分配套用房, 是一座集卷烟成品存储、分配及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

2 设计思路

本项目布线系统主要按照国际标准《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 (TIA/EIA 942) 来规划实施, 同时也参照了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 综合国内国际标准, 初步设计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遵循长期可靠稳定和带宽性的原则, 对数据中心综合布线有了整体思路:

(1) 高可靠性原则:所有的主干和水平线路均采用双路走线, 备有冗余, 并增加了铜缆作为备份, 可以实现在任何基础设施有计划对停机时维持正常运作的高容错性和高可靠性。除了采用的设备冗余、物理备份以外, 布线系统本身也最好采用质量优、可靠性高的产品。

(2) 高密度原则:为了提高整个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和散热性, 选用的布线产品必须遵循占用空间小、布线密度大的原则。采用Advanet高密度的光纤配线架和MPO预端接光纤系统, 大大节省了机柜、管道的空间, 也提高了数据中心的布线密度和安装维护的效率。

(3) 高安全性原则:数据中心布线密集, 设备摆放集中, 为了陈述机房内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 全部线缆均采用低烟无卤 (LSZH) 认证的线缆, 模块外壳与面板均采用高强度、耐高温的PC材料。

3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构成

根据TIA/EIA 942数据中心布线模型来看, 机房内布线空间包含主配线区、中间配线区 (可选) 、水平配线区、区域配线区和设备配线区。

3.1 辅助支持区布线

(1) 主配线区域

主配线区包括主交叉连接 (MC) 配线设备, 它是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分配系统的中心配线点。当设备直接连接到主配线区时, 主配线区可以包括水平交叉连接 (HC) 的配线设备。

主配线区的配备在数据中心网络的核心交换机、核心存储区域网络交换设备和PBX设备的支持下, 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不同地点数据中心外部的电信间, 并为办公区域、操作中心和其他一些外部支持区域提供服务和支持。有时接入运营商的设备也被放置在该区域, 以避免因线缆超出额定传输距离或考虑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及电子信息设备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信实施互通。

主配线区位于计算机房内部, 为提高其安全性, 主配线区也可以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内。每一个数据中心机房应该至少有一个主配线区。

(2) 水平配线区域

水平配线区用来服务于没有直接连接到主配线区的HC设备。水平配线区主要包括水平配线设备、为终端设备服务的局域网交换机、存储区域网络交换机和KVM交换机。

小型数据中心可以不设HDA, 由MDA来支持, 标准的数据中心则必须有若干个HDA。一个数据中心可以设置于各个楼层的计算机机房, 每一层至少含有一个水平配线区, 如果设备配线区的设备距离水平配线设备超过水平线缆长度限制的要求, 可以设置多个水平配线区。

在数据中心机房中, 水平配线区为位于设备配线区的终端设备提供网络连接, 连接数量取决于连接的设备端口数量和线槽通道的空间容量, 应该为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

(3) 中间配线区

可选的中间配线区用于支持中间交叉连接 (IC) , 常见于占据多个建筑物、多个楼层或多个房间的大型数据中心。每个房间、每个楼层甚至每个建筑物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中间配线区, 并服务一个或多个水平配线区和设备配线区以及计算机机房以外的一个或多个电信间。作为第二级主干, 交叉的配线设备位于主配线区和水平配线区之间, 中间配线区可以包含有源设备。

(4) 分区配线区域

在大型计算机机房中, 为了获得水平配线区与终端设备之间更高的配置灵活性, 水平布线系统中可以包含一个可选择的对接点, 叫做区域配线区。区域配线区位于设备经常移动或变化的区域, 可以通过集合点 (CP) 的配线设施完成线缆的连接, 也可以设置区域插座连接多个相邻区域的设备。区域配线区不可存在交叉连接, 在同一个水平线缆布放的路由中, 不得超过一个区域配线区。同时, 区域配线区中不可使用有源设备。

(5) 设备配线区域

设备配线区是分配给终端设备安装的空间, 这些终端设备包含各类PC服务器、存储设备、小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相关的外围设备等。设备配线区的水平线缆端接于机柜或者机架的连接硬件上。每个设备配线区的机柜或机架需要设置数量充足的电源插座和连接硬件, 使设备线缆和电源线的长度减少至最短距离。

3.2 辅助支持区布线

数据中心支持区是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技术作业的场所, 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支撑区域可以是整个空间或以设备安装场地为单位, 设置相应的数据和语音信息点。

数据中心支持区 (计算机机房外) 布线包含进线间、电信间、行政管理区、辅助区等。

(1) 进线间是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系统和外部配线及公用网络之间接口与互通交接的场地, 设置用于分界的连接硬件。进线间的设置主要用于电信线缆的接入和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设备的放置。这些设施在进线间内经过电信线缆交叉转接, 接入到数据中心内。如果进线间设置在计算机机房内部, 则与主配线区合并。

基于安全目的, 进线间宜设置在机房之外。根据冗余级别或层次要求的不同, 进线间可能需要多个, 以根据网络的构成和互通的关系连接外部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网络。如果机房面积非常大, 次进线间就显得非常必要, 这是为了让进线间尽量与机房设备靠近, 以使设备之间的连接线缆不超过线路的最大传输距离要求。若建筑物只有一处外线进口, 数据中心主进线间的进线也可由建筑物进线间引入。

(2) 电信间是数据中心机房内支持计算机机房以外的布线空间, 包括行政管理区、辅助区和支持区。电信间用于数据中心的正常办公及操作维护提供本地数据、视频和语音通信服务的各种设备。电信间一般位于计算机机房外部, 如果有需要, 它也可以和主配线区或水平配线区合并。

数据中心电信间与建筑物电信间功能相同, 但服务对象不同, 建筑物电信间主要服务于楼层的配线设施。

(3) 行政管理区:是用于办公、卫生等目的的场所, 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门厅、值班室、盥洗室、更衣间等。行政管理区可根据服务人员数量设置数据和语音信息点。

(4) 辅助区:是用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场所, 包括测试机房、监控中心、备件库、打印室、维修室、装卸室、用户工作室等区域。辅助区可根据工位数量和设备的应用与连接需要设置数据和语音信息点。

4 武汉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数据机房布线系统

武汉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数据机房布线系统由LAN网络布线系统和SAN网络布线系统组成, 在该机房系统工程中, 对机房工程内的各种布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考虑了布线桥架路由与机房内其他各种管路/桥架, 以确保机房各系统实施的合理有序。

网络综合布线采用主配线区 (MDA) —水平配线区 (HDA) —设备配线区 (EDA) 的标准, 采用星型布线方式, 双路由结构, 在机房内每列内的终端机柜前端设置网络列头柜。

4.1 一级链路:运营商进线柜至核心网络柜

进线设备间是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和建筑布线系统之间的空间, 也就是处于接入提供商和客户网络之间的系统。这个空间包括接入提供商所提供的划分硬件和设备。

本项目设计了三路进线, 位于三楼的核心机房, 经由各个ISP提供商提供备份冗余的网络接入线路和设备, 分别接入设置在三楼的网络核心机房的核心配线架 (CPP1/CPP2) 上。

每个电信接入机房均有一路48芯OM3分别连接核心配线架 (CPP1/CPP2) , 且使用双路由走线 (使用独自的线槽) , 实现无单点故障的双工备份设计。

ISP进线柜和MDA配线柜布线密度高、设备多, 为了合理地利用空间, 一般采用高密度的MPO布线系统来完成, 其包含4U的MPO高密度配线架、MPO主干光缆、MPO适配器和MPO-LC光纤跳线。

4.2 二级链路:核心网络柜至列头柜

本项目机房属于普通服务器机房, 在每排机柜前端设置有列头柜, 用于管理该排的服务器。每列的列头柜和核心网络区内的核心配线架 (CPP1/CPP2) 之间分别铺设双路光缆, 实现双路由最高可靠级别的设计以及配线区无单点故障的多重备份连接。

MDA配线柜和HDA配线柜布线密度高、设备多, 为了合理地利用空间, 一般采用高密度的MPO布线系统来完成, 其包含4U的MPO高密度配线架、MPO主干光缆、MPO适配器和MPO-LC光纤跳线。

4.3 三级链路:列头柜到服务器机柜

每个区域内的终端机柜配置24根铜缆和12芯光缆分别连接至列头柜, 同时为一些应用 (如无线接入点、KVM、IP摄像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考虑的线缆也要规划在内, 配线架之间的水平布线采用Cat.6屏蔽/非屏蔽低烟无卤线缆或OM3预连接光缆, 设备机柜中的设备由一路到达列头柜的LAN网络, 一路到达列头柜的SAN网络。

HDA配线柜布线密度高、设备多, 为了合理地利用空间, 也方便后期的设备迁移和变更, 宜采用Advanet MPO高密度布线系统。

5 产品的选择

西蒙电气为本项目提供advanet MPO-MPO预连接主干光缆、Advanet MPO光纤配线架、Advanet MPO-LC光纤适配器、Advanet适配器面板、Advanet MPO-LC扇形跳线和光缆等产品。

6 结束语

武汉市物流系统规划 篇8

我国的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是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是在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并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经济开放区域,它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腹地经济与外部接轨的有效途径。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中,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部地区区域效应最强的城市群之一。目前,建在武汉东西湖区的保税物流中心,已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实地联合验收,被正式授予合格证书。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内现拥有中外物流企业700多家,形成10公里物流长廊,其幅射范围可达周边距离200公里以上。因此,在武汉市建立保税物流中心,将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外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和地区所设置的经济自由区名称繁多,规模各异,组织形态和功能也日趋复杂。通常的称谓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工业区、自由过境区、过境区、保税仓库等等。国外的自由贸易区的出现较早,对其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成熟,对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和发展持悲观论和乐观论观点的两派意见在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初期就出现了,而且两派意见的争论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仍在持续。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于保税区研究,1990年代后期随着保税区的设立和在发展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对保税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大幅增加,而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延伸。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己经设立保税区,在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保税区的产业结构、土地开发、税收与关税、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的融措、功能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加入WTO前对保税区的研究多是围绕其定性、管理、政策法规、功能分析、海关监管等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最近几年,在保税区运行了一些年之后,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保税区功能的发挥和给周边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同时也对我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存在的差距有所探讨,其中认为保税区必须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观点占多数。

截至2008年6月,我国各类保税区有20个(见表1),大多数保税区物流设在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9个省和直辖市,武汉保税物流中心设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它是在经海关总署批准建设的、继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之后的又一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虽然国内不少学者对其他保税区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属于事后研究,即采用已得数据对保税区的功能进行论证,但对于保税区封关运作前的功能预测分析较少。本文将以前瞻性的眼光,研究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在提升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方面将会产生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路径。

二、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对促进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在对2007年前批准的15个保税区的十几年发展经验研究后发现,影响保税区对内地经济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保税区自身开发的潜力。在下面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将采用保税区土地可开发面积作为保税区开发潜力的一个测度,因为土地是保税区发挥其区位优势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保税区功能的发挥。第二、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在本文中采用物流优势作为保税区的区位优势的一个指标,因为物流是保税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强大的物流优势是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强大的物流优势可以说明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在促进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强大作用。第三、所在省市对于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依赖程度。本文是以湖北省贸易依存度来表示湖北省对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依赖程度,原因在于保税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装箱等,这些功能都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因此若贸易依存度较高且有上升趋势,那么可以说明内地经济发展对于保税区的依赖程度较大,进一步说明保税区功能的发挥能很好的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反之亦然。总之如果具备以上三个要素,且具有一定优势,那可以预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建立将会在促进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1.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可开发潜力为提升湖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中国的20个保税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近20年的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都发挥了自身的区位优势。经过几个阶段的大力建设和功能开发,一些保税区已经开发完毕,这些保税区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土地,很难接纳新的项目,保税区的优质管理资源(比如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等)不能再继续充分利用。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保税区的土地可利用面积已经非常有限,其中半数保税区规划面积已经完全开发。武汉保税物流中心总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一期0.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80亩,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对于进入保税区的国外货物不征关税,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企业利用保税区可获得减少资金压占、提高周转率的便利。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开发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型出口加工企业来中部地区投资,例如富士康入驻武汉也是把武汉物流保税中心的出口退税功能考虑在内的。另外,保税区已成为国际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集货物仓储、分拨、配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约湖北省开放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贸易成本。因此,随着大量企业的入驻,由于溢出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湖北省经济更加容易转向外向型发展,发展速度将不断提高,也将对中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辐射作用。

2.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物流功能对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根据其他保税区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保税区发展物流产业需具备四个基本的条件: 一是优良的地理位置; 二是广阔的腹地; 三是具有多功能的现代化仓储设施; 四是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目前武汉物流保税区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还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物流总量可以作为对外部经济影响和辐射的分析性指标,以社会消费品流量确定的物流量分析,可以从流通中的商品总量和库存商品总量两方面来分析,使物流量分析更接近于物流实现的两大功能,即流通和仓储。根据现有统计资料,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近似的估算流通中的商品总量,用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来估算库存商品总量:物流需求量=流通中的商品总量+库存商品总量。其中流通中的商品总量(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单位产值物流量均值;库存商品总量(吨)=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单位产值物流量均值;单位产值物流量(吨/元)=社会货运量/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上述公式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从2000-2004年湖北省物流需求量的总体趋势呈平稳上升态势,而直接影响这一趋势的是流通商品量,而库存商品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社会流量商品是影响物流商品量的直接原因,而在此期间商品库存绝对值有所减少,对物流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湖北省的物流总体状况是不断改善的,而物流功能作为保税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会在内地已有的物流基础上发展,武汉保税物流中心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经济辐射的广阔性可使其区位优势全面地发挥,物流仓储作为保税区的一大主要功能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周边各省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3.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贸易功能将直接促进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1)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即: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自从1999年以来,湖北省贸易依存度一直攀升,到2006年已经达到12.48%,在近七年的时间内,湖北省的贸易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上升趋势有所增强,由此可推断,湖北省贸易依存度将会继续上升,正是由于湖北省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武汉物流保税区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更加能够促进湖北省经济外向型发展。

(2)GDP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回归分析。根据GDP总量(Y)和进出口贸易总额(X)的散点图,可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运用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运用Eviews 3.0统计软件,对1990-2006年的GDP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实际GDP = 1053.183+7.992084*进出口贸易总额

t=(2.616811)(7.858364)

R2=0.804570

F=61.75388DW= 0.283742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中自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值超过了临界值2,检验结果呈现高度显著性;而常数项的回归系数t统计值也超过临界值,表明其与0有异,设为含截距的模型;DW值为0.283742,在5%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表明该模型已基本上消除了序列相关;出口总额与GDP的复相关系数为0.804570,回归方程的方差解释能力高达80.46%;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也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这些都表明湖北省的出口贸易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即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是适合其发展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7.992084,表明在1990-2006年间,湖北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使该省的GDP相应地增加将近8个单位,表明该省的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以及贸易对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可以说明湖北省的对外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而国际贸易是保税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腹地对外经济的发展会通过保税物流中心变得更加便利和低成本,即保税物流中心区位优势的发挥会更好地拉动湖北省经济的外向型发展。

三、通过武汉保税物流中心提升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建议

通过对武汉保税物流中心促进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省的对外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运行将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分析其他20个保税区拉动腹地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湖北省的外向经济发展。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高科技产业。由于武汉保税物流中心位于中部地区,发展物流产业主要是依靠广阔的腹地,规划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改造扩建仓库和物流基础设施,吸引物流企业的集聚;有选择性的承接沿海外向型产业的转移,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另外,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为区内外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便利。同时还应当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促进本地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通过高效的通关服务,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位于台商投资比较密集的武汉市东西湖区,这为其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大力完善政策和法规、改善市场条件、促进要素流动,尤其是要提高外向型企业最为关注的通关效率、降低成本,使其成为吸引外资的最有力的筹码。

最后,拓展功能辐射空间。区域功能产业的培育是保税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而向国内外市场延伸和辐射,才能最终发挥其功能作用和实现经济效益。“孤岛经济”状态不仅难以加快发展,甚至不能维持生存。保税区的围网,是区别保税与非保税货物的界限,不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的障碍;对保税区货物的监管可以视如关外,对保税区的企业管理应作为境内。国内已经实行的中资企业进出口权登记制和外资生产型企业自行进出口政策,保税区企业也应当同样享受,而且作为特殊经济区域,对保税区可以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

总之,保税区腹地经济效应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保税区自身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腹地基础的不断提升。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借助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保税、物流、国际贸易等功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苟利军,发挥保税区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港口经济 2002.2.

[2]王磊,发展武汉现代物流产业的战略选择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22.

[3]王莉,我国保税区腹地经济效应分析 实事求是 2005.6.

[4]刘健、蔡玉胜, “中部崛起”及路径选择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

上一篇:班级团日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济南黑虎泉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