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端午节的现代诗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端午节的现代诗(精选7篇)

写端午节的现代诗 篇1

品味端午

作者:一个自在人

汨罗江水的呜咽

已被历史的风雨淹没

撕开粽叶

抚摸千年暗伤

触及不到诗人心跳的律动

美人,香草

在岁月的河流中

与天问一道被渐渐漂白

自从“江陵端午祭”

申遗成功,撕开粽叶

只见一具具空壳

到处都是新鲜的.伤口

没有滴血。这一天

我们依然和祖先一样

包粽子,吃粽子

但动作越来越迟缓

越来越无所谓

离骚已经包进了粽子

有谁为千年之后

再纵身一跃

端午的雨季

作者:鲲鹏紫藤

每年的端午

总是伴着细雨

屈原的想念

三千年

挥之不去

汨罗江的水

流到心底

都是思索的雨季

绕过雨季

一个伟岸背影

握着求索的冷剑

回望天际

倚天

长啸

长髯飘飘

怅然伫立

良久

翩然而去

在端午,聆听

作者:心曼.墨香

菖蒲行走,艾草联欢

陈爱,掬捧经年的

泪。藏进衣角,挂在旧时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离骚》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层层叠叠。将无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诗站在门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兴奋粒粒粽香,往下的诗句

在一段段记忆话潮

此刻,汨罗江

被一枚叶子,带进尘世的杯盏

不用泪,不用愁

只愿诗意如故

把苦涩泡淡,枯叶喊绿

曾经包裹的忧心,经过千年洗礼

再去聆听,龙舟小调

画面上早已积满了;幸福

一个朝代的寒,被另一个朝代暖和

端午

一点尘埃

菖蒲,艾叶

粽子,雄黄酒

用一根草绳连着

牵出一段历史

屈子

楚怀王、奸臣

组合在一起

就是明星与黑暗的交锋

时代远了

汨罗江水浅了

就是那纵身一跃

水光照亮后人

写端午节的现代诗 篇2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 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 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2]情感是诗歌的表现核心, 是诗歌解读的重点,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必须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 然后才能精准地触摸到诗人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然而, 因时代和观念的差异,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毕竟有所不同。古典诗歌解读, 一般重视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 所以它强调从内容角度来解读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像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等说法, 就是从“景”“事”“人”“物”等内容角度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但现代诗, 因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 因而解读其情感, 要更多从形式而不是从内容的角度着手。可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素养, 因而造成了情感形式解读的缺失。例如, 在常态教学的诗歌解读中, 不少教师往往将现代诗解读等同于现代散文解读, 或者是将现代诗解读与古典诗解读混为一谈, 就是不能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来解读现代诗的缘故。所以, 我们要真正解读好现代诗, 把现代诗当作现代诗来教, 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加强西方文论学习, 从“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等角度去解读。

二、现代诗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点

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和结构韵律等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解读现代诗情感的几个基本着力点。

(一) 陌生化语言与情感

诗歌艺术发展到20世纪, 在形式追求上走向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形式甚于典型内容的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现代诗试图探索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 “陌生化表达”是其最大追求。陌生化表达就是用陌生化语言来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变异的生活, 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陌生化语言是对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表达的推陈出新, 其目的是造成感觉上的疏离感, 产生新颖的审美情趣。诗人运用陌生化语言, 可以使诗歌产生新的意趣;而读者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往往能以此为抓手, 捕捉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七情六欲。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名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表达上有超越常规的地方:一般而言, 用花来比喻人的容颜, 只是说“她的容颜像盛开的莲花”, 或“她的容颜像衰败的莲花”;但这一名句中, 却将这两种情形糅合在了一起, 从而成为了一个意蕴更丰富的名句。因为这个名句将莲花随着季节变迁而花开花落的情景, 与那个深闺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时而满怀期待、容颜焕发, 时而黯然神伤、容颜憔悴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变化多端的幽怨情绪。思妇的情绪曲曲折折, 起起落落, 与花开花落的莲花景象何其相似。这样的表达看似超常, 实则贴切, 是诗歌外在语言与诗歌内蕴情感高度的契合。

再看, 何其芳现代诗《秋天》的第二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初读这节诗, 有几处语言上的陌生化表达耐人寻味。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撒下圆圆的网”?“乌桕叶的影子”能收起吗?“白霜”为什么用“满载”来支配?能说“秋天”“游戏”吗?但细品诗歌超越常规的语言表达, 诗人变异语言中所内蕴的深邃情感便浮出水面。“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洒下圆圆的网”, 即强调“冷雾”意象, 一方面照应标题“秋天”;同时, “冷雾”意象自然营造出清冷的深秋氛围, 有助于传达渔夫在清秋时节悠闲的情感。为什么“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影子”?其一, 从意象的角度来看, “乌桕叶”的意象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文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 落叶乔木, 叶子互生, 略呈菱形, 秋天变红, 所以, “乌桕叶”的意象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其二, “青鳊鱼”是实的物象, “乌桕叶的影子”是虚象, 用“青鳊鱼”来修饰“乌桕叶的影子”, 淡化了物质的收获, 强化了精神的收获, 这不仅与后面“满载着白霜”和“轻轻摇”等内容相照应, 同时暗示了收获劳动快乐与悠闲生活情调的主题。“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为什么用“满载”而不用“覆盖”?“满载”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白霜的浓深, “满载白霜”同时也隐喻收获之少, 这与下一行诗句中“轻轻摇”等内容也能照应。诗意突出了物质的清淡, 但同时又升腾了精神的愉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摇动着渔夫淡泊清闲的生活态度, 弥散的是诗人绵绵的诗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为什么用“游戏”, 而不用“满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定义, 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 (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为主要目的。诗人借渔夫“游戏”的体验告诉读者:劳动是愉快的, 生活是富有情趣的, 物质的收获远不如精神的愉悦更值得追求。

通过上述诗歌语言的分析, 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利用现代诗语言的“矛盾”和“纠结”, 可以很准确地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内涵, 完成对复杂作品的解读。诗人何其芳早期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这样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 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3]朱自清说:“就一首首诗说, 我们得多吟诵, 细分析;有人想, 一分析, 诗便没有了, 其实不然。单说一首诗‘好’, 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 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咱[4]67显然, 这里所强调的诗歌分析就包括陌生化语言的分析。

(二) 意象组合与情感

现代诗论认为, 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的分析是了解一首复杂作品的主要切入口, 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 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咱[4]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现代派诗人唐湜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意象的关注和破解上, 他说:“在诗人, 意象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 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凝聚, 万物皆备于我。”他还认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 它与诗质间的关联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 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 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咱[4]198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物我合一”的关系。当然, 很多现代诗在意象选用上不止局限于运用一个核心意象, 而是在核心意象运用的基础上再构建一组意象群, 采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方法来形成意境, 传递情感, 也即意象的群体运用、组合运用是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所以, 解读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往往能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 探究诗歌幽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是诗人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歌。卞之琳先生评价说:“单从艺术上看, 这首诗也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这首诗, 我们分析其前半部分的意象运用及组合方式就可感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 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 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 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首先,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 因为诗人此时身陷囹圄, 遭受折磨, 因伤致残;又具有象征性, 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在敌人铁蹄与刺刀蹂躏下国土的破碎残损,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残损的国土”, 诗人内心的悲壮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 诗人运用了一组与国土相关的意象群来表达对受苦受难国土的深切悲悯之情。“灰烬”“血和泥”“微凉的湖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一连串的意象如电影镜头一般迅速地摇过, 这是诗人心中想象的破碎苦难的国土, 但却饱蘸着诗人真切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如同这动态的意象群一般, 倾泻出对国土被蹂躏、河山被侵占的焦虑悲愤之情。

再次, 诗人组合意象的方式也值得深究。“土地”所领起的一系列意象中既有概括的意象, “这一角”和“那一角”;还有具体的意象群, “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除此之外, 更有一个颇显突兀的意象———“这一片湖”的意象。从意象组合的方式来看, 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1) 这一连串的意象是按怎样的组合方式排列的? (2) “这一片湖”的意象到底是属于概括意象还是具体意象?让我们先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有人说, “这一片湖”的意象具体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西湖, 这样的解读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考虑诗歌语言的运用, “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指示代词所领起的意象应该属于同一类意象, 也即概括性意象。这样一考量, “这一片湖”的意象解读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深爱的自己家乡的一片湖”应该更为准确, 在内容上可与前面的“这一角”与“那一角”相照应;在情感上能为下面的诗句张本:我们的家乡本该这么美, 可现实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 家乡自北到南都是沾了“血和灰”, 都沾了“阴暗”。综上分析, 诗节意象的组合方式就比较显豁了“:土地”后面所领起的前四句诗 (不包括括号内的诗句) 首先构成意象组合上的并列关系, 从宏观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灾难深重、山河破碎的图景。接着诗人的想象由北到南, 以一组动态的意象群再次构成一组并列的诗句, 对苦难国土的悲悯情感似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达到了追求诗歌情感本质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创作过程, 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 精心选用意象, 并按意象组合规律, 更好地形成意境、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读诗时, 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象运用的揣摩及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上, 自然能破译出诗歌或显或隐的情感密码。

(三) 结构韵律与情感

拿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较, 诗歌的形式, 也即结构与韵律最为鲜明, 无论是分行表达韵律节奏, 还是标点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诗歌独特的“诗性”。既然诗歌重视形式, 那么读者将诗歌的形式作为解读的重要抓手, 往往能捕捉到诗人最敏感的情思。

比如, 冰心的小诗《纸船》第一节, 从结构和韵律看就极富形式感, 准确解读好这些形式就可以探知女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到海里。

首先, 从诗歌分行表达的结构形式来看, 分行体现了节奏韵律, 每一行的自然停顿, 造成抑扬顿挫、一咏三叹的抒情氛围。《纸船》是少女冰心背井离亲、远赴他乡的倾情之作, 诗句中的情感是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 分行所营造的抒情基调与这种情感是无痕迹地契合。

其次,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 首句与第三句各为11字, 字数相等;第二句和尾句, 一句6字, 一句8字, 字数不等, 但为了结构上的整齐, 第二句在两个“留着”间加了破折号。这样表达, 固然有为了结构整齐的考虑, 但从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品, 则玄机重重。“留着———留着”的叠加, 已经营造了很浓郁的抒情氛围, 中间再用一个破折号, 语气拖长, 抒情少女绵绵不绝的思绪就自然流淌出来。再来品“一只一只”的叠用, 如果用散文体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用“一只只”, 但“一只一只”节奏感更强, 而且体现了叠纸船时的过程之慢、心思之细、用情之专, 这样表达, 才能把少女背井离乡、只身一人远涉重洋时那“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抒发出来。

再次,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 其一, 韵脚“纸”和“里”押的是仄声韵, 有助于表达百转千回的愁绪。其二, 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以首句为例,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诗句的节拍很整齐, 有乐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节拍和结构的考虑,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妄弃”一词, 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用缓慢、深情的语气来朗读, 自然能体悟出诗人思念中掺杂着忧伤的情绪, 鲜明地体现出诗歌与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相呼应的歌唱的特点。

综上分析, 纸船的第一节完全属于典型的诗歌语言, 形式整齐, 韵律鲜明, 只要读者一开口, 通过诗歌分行、节奏和韵律所营造的诗歌内在情绪很容易就感染读者, 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这么说, 解读诗歌的表达形式, 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情感内蕴、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 而这一点恰恰在常态的现代诗教学中最被忽视。因而, 践行对诗歌的形式解读就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三、结语

诗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 现代诗也不例外。现代诗重形式, 但其任何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诗情感的解读有方法、有原则, 读者只有依循现代诗语言组织、形式运用、思维展开的规律, 才能准确地解读出诗歌内蕴的情感。以现代形式主义诗论为依据, 根据现代诗解读的方法分析文本、组织教学, 力争把现代诗教成像现代诗, 培养初中学生必要的现代诗鉴赏能力, 使现代诗教学不落入误区, 使学生能真正走进现代诗的艺术殿堂, 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应成为初中现代诗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2

[2]唐利群, 李怡.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 (上) [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9) :17~20

[3]孙玉石.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39

怎么写随笔现代诗 篇3

蓝天、白云

书法高度的胸怀

弹凑远古的传说

黄河

你的脊背隆起,

直立起一个东方民族

你的颗粒奔流

渊源了明珠炎黄文明

咆哮吧!

九曲、蜿蜒、与天比高

咆哮!

沧桑没有征服

火焰没有掐灭

血液没有沉寂

寒冰没有堵塞

咆哮吧!

神灯,龙人传承

龙脉,大地唇吻

一粒黄色皮肤见证

国殇、屈辱、磨难

纤夫脚印、两岸号子

垒起沙泪,燃起抗争

一曲曲民族之魂

一幅幅英雄之壮

长城书写,泰山高唱

是魂,

是日日隆起的民族之魂

看五岳

看华夏大地

看东海日出,看南海浪涛

看大洋五洲

黄皮肤,黑眼睛的梦魂

在黄河天际上来

在象形龙的文字上来

在伟大民族复兴梦中来

在无比接触中国梦的行进中来

矗立、高昂

黄河,咆哮吧!

每一粒

每一字的蠕动与奔涌

都是龙魂的梦

七绝・端午节诗 篇4

渔歌一曲颂端阳,天问招魂艾草香。

屈子行吟三楚地,潇湘风雨正苍茫。

2

今朝碧水竟舟忙,唤得人间共吉祥。

春夏秋冬无所惧,诗山词海醉潇湘。

3

荧屏伴我读华章,两语三言警句方。

阅尽君山斑竹泪,凄风苦雨演轻狂。

4

柔情缕缕付清光,似水连连共四方。

花满千山春满地,人间风月正悠扬。

5

赠诗一首正端阳,品味千回百转肠。

再别徽州伤古地,也无风月也凄凉。

6

飞书告慰汨罗江,屈子忠魂夜未央。

再赋离骚幽怨曲,浮生苦短醉他乡。

7

期君大吕唱潇湘,越调黄钟夜偏长。

犹羡真人闻古乐,再弹弦管寄他乡。

8

小儿睡梦可甜香?父母慈祥永夜忙。

不晓人间恩苦怨,当知地久与天长。

9

芙蓉国里正春光,山色湖光百里香。

南岳衔来神韵意,长沙醉酒忆故乡。

10

通天大路正康庄,富国强民奔小康。

千载难逢迎盛世,祥云圣火耀家乡。

11

千秋伟业似朝阳,百代英明亘古扬。

愿借东风齐著力,再挥诗笔演沧桑。

12

新元世纪在东方,才子佳人四海疆。

借古喻今挥妙手,春秋自有好文章。

13

神州处处吉祥扬,绿水悠悠碧野乡。

最爱桃源芳草地,东篱醉酒亦徜徉。

苏轼写的哲理诗 篇5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陆游写的哪些爱国诗 篇6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得雄奇奔放与杜甫得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得《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得史料价值。陆游写得哪些爱国诗,请参考!

陆游写的哪些爱国诗

1、《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入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入。

8、《长歌行》

入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入惊。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清明的现代诗 篇7

赶走那只门前的乌鸦

只提着一束花和摇钱花束

在爷爷奶奶的坟前

说着一些地上不能说的话

身体的重一点点卸下

清明多好,风在轻轻吹

阳光在行走。与那棵桃树对望几眼

看满树的桃子悄悄长出

和父母在菜园里把草除去

翻地,栽上辣椒茄子

泥土的气息

胜过了许多虚妄的事情

带着一只橘子去春游

辞别三十三根柴禾

用一面的河水照亮自己

只带着一只橘子去春游

教室里孩子们一朵朵花儿开着

心在飞。我拿着那只橘子

一同照亮快乐的心情

在第九棵樱树下,嬉笑追打

一千片叶子发出一千个笑意,阳光下

把自己想成一棵树,橘子躲在树的脚下暗暗笑

笑声融在一片笑声里

绿意在流动

上一篇:汽车空调维修故障案例下一篇:距离多远小学优秀作文